蟋蟀盆名家
匏器
马洪泉:官园结缘蛐蛐罐被圈内称为“中国匏器收藏第一人”的马洪泉,前几天刚刚把自己的三只清代蝈蝈葫芦拿到央视鉴宝栏目上亮相,故宫博物院专家刘静为这三只葫芦估价80万元。
昨天本报记者来到马洪泉家中,听他讲述了自己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和京城鸣虫儿文化的有关知识。
马洪泉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孤品蛐蛐罐自幼喜欢玩鸣虫官园结缘蛐蛐罐马洪泉说,他从小就喜欢鸣虫儿,而且这种爱好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退,直到后来插队、1979年调回北京,也一直没有丢弃自己的鸣虫情结。
真正收藏蝈蝈葫芦和蛐蛐罐子,是从上世纪80年代,在官园市场摆摊儿开始的。
那时候,喜欢收藏的人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东西的价钱也相对便宜,一些著名的京城“老玩儿家”多还健朗,经常活动,马洪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到不少知识,也淘得不少好东西。
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也是一位有名的“虫儿迷”,写有不少关于秋虫的著述,而且对于匏器(蝈蝈葫芦)和蛐蛐罐子十分有研究,马洪泉常与王老交流,从中获益匪浅。
马洪泉收藏的蝈蝈葫芦,王世襄基本都看过,而且马洪泉还收藏了一对王世襄曾经收藏过的葫芦。
王老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依然惦记着马洪泉的收藏。
近来几次提出想看一看马洪泉收藏的蛐蛐罐,由于马洪泉的收藏数量比较大,所以至今尚未如愿。
马洪泉透露,上世纪80年代,在官园市场,一只品相很好的蛐蛐罐,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能买到,但是当时几百元的蛐蛐罐子,现在没有五六万元根本别想买到,而且就算有钱,也未必有人愿意卖给你,因为现在这些古玩存世量非常少。
依照现在的行情,这些虫具的升值潜力是以10倍计的,价格几年翻一番很平常。
马洪泉:官园结缘蛐蛐罐雕刻精美的玳瑁芯子雕有梅花图案的象牙芯子“树皮”外观的清代蛐蛐罐造型别致的“四季花”蛐蛐罐一对清代蛐蛐罐一套清代象牙水牌买对葫芦四千元现在价值二十万上世纪90年代中的一天,有一位上海朋友突然告诉马洪泉,京剧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先生收藏过的一对蝈蝈葫芦将要流向市场,问马洪泉有没有兴趣收购。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盆--蟋蟀盆大师袁中华访谈
084I苏作工艺研究I On Soochow Local Arts and Crafts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盆——蟋蟀盆大师袁中华访谈袁中华王荽时间:2019年11月5日地点:苏州相城陆慕袁中华工作室12S34K合盖青花盆2、清荷仕女盆3、士隐双层盆4、和盖莲鱼盆5、秋石方盆On Soochow Local Arts and Crafts|苏作工艺研究I085王荽(以下简称王):袁老师你好,听说你参加过我们学校(苏州工艺美院)的工艺美术培训班?袁老师现在有评选职称吗?袁中华(以下简称袁):对,我去读过书,当时是开班第一期,那个时候我和其他的手工艺人在苏州工艺美院学习了素描、色彩等科目,接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课程。
我现在是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王:做蟋蟀盆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袁老师现在一年大概能做多少个作品呢?袁:一年大概做一百个作品,算很少的产量了。
以前我一边读书一边做东西的时候一年要做一万个。
以前是两个人一块做,两个人可以搭把手,是以家庭形式为主的。
我们做蟋蟀盆这一行的和做玉雕、核雕行业的不一样,他们会收很多徒弟,一个作坊有很多人一块做作品。
(王:刚刚村口的引路人顾国明也算是你的徒弟之一吧?)顾国明是我们一个村的亲戚,也算是徒弟,我们都是个体户,制作蟋蟀盆不像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可以雇佣很多工人。
两个人一块做蟋蟀盆,反而做不好。
王:这个说法倒也是不太常见的,多数工艺美术是可以分工合作的。
袁:是的,人家做红木艺术品,尤其是那种大型的,需要几个人一块完成,纯粹一个人是做不了的。
他们有一个团队,十几人按照程序来,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做蟋蟀盆虽然也有程序,但是需要一个人亲力亲为。
举个例子,我做一个毛坯,过两三个小时水分就会蒸发,罐子会收缩,我要时时刻刻盯着它,我要是出去一会儿,罐子就有可能干掉了,没有办法加工了,蟋蟀盆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讲究一气呵成。
苏州的大门类刺绣,绣娘做到中途可以停下,过一年半载可以接着做的,也可以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
诗经与冶器——袁中华蟋蟀盆艺术作品赏析
诗经与冶器——袁中华蟋蟀盆艺术作品赏析清水合盖竹节盆青花腰鼓盆八仙神通八角南瓜盆竹菊斗盆明上河图七子莲心盆渔樵耕读方盆鹰头腰鼓盆菊花双底八角小南瓜盆十八罗汉蛋形盆婉心螺丝盆垂钓葫芦盆山花红盆幽兰直口盆枫桥夜泊盒盖盆如果说唐诗是用来诵的,宋词是用来赏的,那么,《诗经》是用来解读乡愁的。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七月》是一首充满着田园气息的诗篇,也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
它写尽了四时之美,尤其是详尽了秋天的蟋蟀,先在田野鸣唱,再跑到屋檐下,然后入了家门钻到床底下藏起来了,这个时候冬天就来了,我们要用烟熏走老鼠,用泥糊紧北窗,新年临近了,将携妻带儿搬进新屋,喜迎新年的到来。
每次读《七月》,就如一幅徐然展开的耐人寻味的乡土画卷,我能看见秋风刮过田间带来了初霜,野菊明黄,万物披上霜雪的衣裳,大地洁白一片……还能看见蟋蟀和蟋蟀盆,以及在朔风中炼泥、在窑炉边饲火的袁中华。
十多年前,好友崔冰介绍我认识了袁中华,从此,中华便成了我至今足以在酒桌上骄恣的谈资。
张岱说过:“人之无癖不可交也。
”中华绝对为“癖”人,而且还是有趣味天赋的艺术家。
与他成知己,主要是他好“玩”,苏州人称为好白相,好白相的人其实就是对生活热爱的人。
中华的内心从不服从于有些外部的东西,也从不为外物所役,比如他对名气、财富、地位的不屑。
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令我钦佩。
他的好白相还体现在自由两个字上,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塑造。
中华制盆,我称为“冶器”,冶为动词,指焙烧,熔炼;器为名词,指器物、度量,“冶器”合成为:冶容多姿,器乃大器。
这仅是我对蟋蟀盆归属于“文玩器”的注释。
中华或许不想有如此复杂的注释,他的是注释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随心所欲,诸法不在左右,古今可以不避,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冶炼成了款款相异,件件精神的“器具”,臻于自由之境。
中华的“冶器”有一种与《诗经》神驰,都是关于“乡愁”的。
楞伽蟋蟀陆墓盆
楞伽蟋蟀陆墓盆作者:济白水来源:《当代人》2017年第09期蟋蟀盆分南北两派。
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称罐;南方以苏州陆墓为最,称盆。
所谓“南盆北罐”。
时间上,北罐是清代兴起的。
而“南盆”则始于宋,盛于明。
加上南盆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精良的工艺,“南盆北罐”的并列是值得商榷的。
民间的说法是,当时苏州有个朱姓官迷,进贡了一只苏州上方山的“黄麻头”,竟然一举斗败宫中饲养的“梅花翅”。
明宣德皇帝下了一道密诏,要苏州进贡一千只上好蟋蟀。
说陆墓泥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因为当地有烧制金砖的御窑和特有的澄泥。
传说如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朱姓官迷在苏州西南的上方山得了上品的蟋蟀,一定得想方设法觅得装养蟋蟀的器皿。
他当然知道御窑金砖的大名。
于是有天他坐着官轿出姑苏官衙来到御窑;于是窑工按他的意思精工烧制……皇帝老儿乌屋兼爱,于是蟋蟀盆由此也成了贡品。
年长的苏州人都知道这话:“楞伽蟋蟀陆墓盆。
”“楞伽”即姑苏西南的“上方山”;苏州民间还有谚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我们现在读着挺顺口的,但这话里面有多少人的泪呢?不妨读一下清朝蒲松龄所作《聊斋志异·促织》。
烧金砖之窑内肚一般为圆。
有人可能如是想:砖方砖大盆圆盆小,装坯填充时正好以盆坯填砖坯之空隙,同一烧制同一出。
那想法是错的。
器物的燃制,火候是有讲究的。
大小不同,火候自是不同,焉能同炉。
非但烧砖烧盆,凡事火候都重要。
故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话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烧泥盆的窑都是比较小的,造作方便。
因此八十年代初恢复传统工艺时,陆墓泥盆走在了御窑金砖之前。
也因此,泥盆窑在陆墓御窑村遍地开花,泥盆带给人们经济上的好处;同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让人觉得可惜。
虽然现在整合纠正了,但我们回头看时,还要忍不住在心里叹一声:唉,火候。
御窑烟囱的烟在天空和泥盆小窑的烟汇合后再飘散,泥盆制作的艺术在进一步提高。
宣德年间陆墓的各式泥盆陈列在故宫;清初陆墓李秀芳、杨洪兴等名手烧制的“藉”字、“霜”字蟀蟋盆已成珍貴文物;当代名家制作的泥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已远远超越了实用性而成为艺术珍品,可传之后人了——九龙蟋蟀盆:御窑蒋泉林设计制作。
虫具:一世的玩物
葫芦器制作成功率很低 。据专家介绍 每 3 0 0 0个范模只能 出一个精 品 .所 以 目前民间传世 的精 品匏器 少之又 少 ,只要拍 卖公司出现一件精品匏器 ,买家就会竞 相角逐 . 以高价成交。 并
如 20 0 3年 上 海 信 仁 曾 经 推 出 过 一 件 清 代 蝈 蝈 葫 芦 , 刻 了虬 松 、 刀
曾流传着这 么一句话 : 六 只子 玉蟋蟀罐换一 对道光官窑粉彩
龙凤 碗 。  ̄ / 看 这 一 只 只 小 小 的 蟋 蟀 罐 .它 最 能体 现 蟋 蟀 主 J, lJ
拘器皿 , 叫做蟋蟀盆 ,也称 为蛐蛐罐 。蛐
人 的身价 自古名家制作的蟋蟀罐都身价不菲。
; 制、石制以及漆器制 品。而最有价值 的.
3
{ 古 风 遗 韵
一
世 的玩 物
j 未出现的~种特殊 工艺品 .为明末太监徐九公 ( 说为粱
鸡心形瓢 器 — —蝈蝈白菜
。
秋 冬 时 节 正 是 玩 蟋 蟀 的 黄 金 季 节 。俗 话
蟋蚌 罐 ,最
人 价
生 。蟋 蟀 罐 、蝈 蛔 葫芦 .以及过 笼 、水 槽 、 玩 虫 的 必 备 之 物 ,也 是 不 少 收 藏 爱 好 者 的 说 到 养 斗 蟋 蟀 自然 想 到 蟋 蟀 罐 。 北 京琉 璃 厂 老 古 玩 商 中
老的葫芦器固然有极高 的投资收藏价值 新制 的葫芦器只要 质量好 .做 工典 雅 也 可做收藏 把玩 之物。天津有 “ 葫芦张 专
制 葫 芦 器 在 京 津 一 带 颇 有 名 气 .在 天 津 历 史 博 物 馆 的 民 间 收 藏
道 用澄 江泥烧 制的老 罐 .即使 品相差 的 ,在市 场上也能 卖 3 0 0
京城梨园“茹家”一批老蛐蛐罐的来胧去脉
京城梨园“茹家”一批老蛐蛐罐的来胧去脉斗蛐蛐从唐朝起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长久不衰的文化娱乐活动,上至帝王显贵下到庶民百姓,在广泛的阶层中,形成中国特有的蟋蟀文化。
养蛐蛐用的罐和其它虫具,其中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蛐蛐罐最早以瓷制的为多,到了明代逐渐用澄浆泥来烧制,主要是透气性好,更能适合蛐蛐所需要的干湿度。
近些年蛐蛐罐的收藏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在古玩行里,明清蛐蛐罐和紫砂器、瓷器享有同等的资格,可以相提并论,不但有优劣真伪之分,更有官窑民窑之别,其中大有讲究,虫具近些年在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深受收藏界人士的追捧和青睐,正因如些,京城相传多年的关于京剧世家“茹家”的一批老蛐蛐罐的来胧去脉,更是在蟋蟀行中茶余饭后的闲聊的热门话题。
我从小生长在梨园世家,我的外祖父贯大元是清末著名的谭派须生,茹贯两家是亲戚,我又是玩蛐蛐道中人,所以很多人曾向我打听,关于茹家蛐蛐罐的事情。
如今前辈当事人均已离世,为了尽可能详实准确的讲清楚这件事,多次烦劳茹家后代茹绍瑞、茹绍宝,茹家的两位舅舅,和家兄尹培玺的回忆核实,尽管如此,因时间太久了,也难免有谬误之处。
茹家是四代京剧世家,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四代名人。
我的二姑姥贯丽英是我外祖父贯大元之妹,适于茹富兰之弟,茹富惠为妻。
茹富惠与兄茹富兰、弟茹富华、昆仲三人同时坐科于富连成都是一代名家。
茹家的老宅子坐落在宣武区粉房琉璃街响鼓胡同二号,至今尚在。
当年茹莱卿专门给梅兰芳大师说武功和把子。
梅先生曾在那后院里练功,调嗓子。
最喜欢玩蛐蛐的是我姑姥的公公茹锡九。
当年同仁堂乐家的乐十爷与茹家几代人友好往来,尤其欣赏茹富兰的“杨隆寿”杨派武生艺术,不但经常在一起聊戏中一切,还喜欢和茹家人在一起玩蛐蛐,当时在京城很有名气,听家里人讲,他们用的蛐蛐罐十分讲究,不但蛐蛐选养喂斗的精细,对于使用的蛐蛐罐也非常爱护。
他们所用的罐大部分是成桌的(二十四只罐码放在一张八仙桌上,故称为一桌)每年玩蛐蛐结束后都需要把罐擦洗干净,晾晒干后装进锦盒与布套里收好等来年再用。
听过孟小冬吟唱的蟋蟀罐
盆,舒服。 空闲 时遐 想, 本是 一环 黄土 ,经 淘
洗锤炼,脱坯成型.烈焰烘焙,终于成 盆,为人珍重敛虫,日日听虫鸣唱,当 真也是个福分。又想,余生也晚,无缘 聆听冬皇天音.这对蛐蛐罐倒是曾经 日日 昕得 冬皇吟 唱。 曾得 此大福 ,余 当 珍之。
冬皇后来随杜月笙移居香港.后 定居台湾。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致四川 诗人流沙河的信中说:“当我怀念大陆 的河 山, 我的 心目 中有 江南 ,有 闽南 , 也有无穷的I 匹t J f I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 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 的那一只。 ”流沙河感慨良久, 遂作《就 是那一只蟋蟀》以为唱和:
晚年身处孤岛的孟小冬是否也曾 怀恋过故都的秋声、虫呜。梨园的师 友、故人呢?
想必会吧。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 风/ 一跳 跳过 了海 峡/ 从台 北上 空悄 悄 降落 /落在你 的院子里 /夜夜唱 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 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 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 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 思妇 听过 /就 是那 一只 蟋蟀 /在 深山 的 驿道 旁唱 过/ 在长 城的 烽台 上唱 过/ 在 旅馆的天井中唱过/在战场的野草闻 唱过/孤客听 过/伤兵听过
孟先 生仙 逝多 年了 ,我 无缘 得见 。 数年前我供职的三联书店当时恰与戏 校对门.又有同事为其邻居.后来就熟 识了孟文华大姐。大姐快人快语.性情 豪爽.颇有梨园遗风,知我好虫又好 古.遂慨然将这对蛐蛐罐让我收藏。此 盆为一号罐.红泥.厚壁。为典型的北 方虫盆。盖和底部款识清晰、一丝不 苟。印文楷 书阳文,清秀、大气 。内底原 为白沙底.经多年茶养已浆成黑色.特 别适合前秋养虫,绝无暑气.虫极易伏
孟小冬须生的修为即得自于余叔 岩的亲授。后来被称为“冬皇”。
蟋蟀老盆有讲究
龙源期刊网 蟋蟀老盆有讲究作者:王家年来源:《中老年健康》2016年第02期蟋蟀,又叫“蛐蛐”、“促织”,江南一带则叫“财积”。
蟋蟀相斗,时间虽短,但激烈、刺激,不论老幼皆喜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海人养蟋蟀,除了讲究蟋蟀本身的品种,蟋蟀盆也是非常考究的。
蟋蟀盆,北方称为“蛐蛐罐儿”。
其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北盆形状单一,盆壁厚,花纹少;南盆则形状繁复,花纹精美。
最早的蟋蟀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官窑烧制,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明宣德皇帝喜斗蟋蟀,昆山陆慕镇御窑村制作的蟋蟀盆成了当时的贡品。
那里制作的蟋蟀盆,做工极为精致。
远看型好,近看泥好,细看图好,翻开款好,内窥底好,敲之声好。
如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收藏了当时的珍品。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说的正是宣德年间的故事。
华阴县成名逮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好虫,“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土于盆而养之,蟹白粟黄,备极护爱。
”文中“土于盆”,或许就是陆慕产的蟋蟀盆。
陆慕蟋蟀盆所选的泥土特别讲究,是刨开了阳澄湖10多米地层后,取出只有约50厘米厚的泥层中的泥。
这种泥土质地细密,称为“苏泥”,杂质极少,再加之层层过滤、阴干等严谨的传统制作工艺,又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雕琢,因而烧制的蟋蟀盆光洁细腻精美,敲之有金玉之声。
不养蟋蟀,将盆陈于书案,也是一件风雅的艺术品。
我每年也养几只“财积”,但从来不比斗,只是在更深夜静时听虫吟而已。
故虫不过是草虫,却藏有四只祖上遗下的老盆。
这些老盆现在放在玻璃橱中,只供把玩,“养虫之意不在虫,在乎盆罐之间也”。
其中一只老盆,与一般的蟋蟀盆不同,盆盖上有精致铜襻,盆底有“和月蟾鸣”的阳文印章。
“和月蟾鸣”蟋蟀盆,高8厘米,直径13厘米,灰白色,八角形,质地细密,形状独特,不同于传统的铜鼓状和直筒状,古朴沉稳,既呈曲线之美,又富书卷之气,更有沧桑之感。
揭开盆盖,内置青花细瓷小水槽、小食盆各一,也极精致,是典型的南派风格。
从精致的蟋蟀盆里,窥见一方非遗世界
060 MODERN SUZHOU风雅颂 Elegant从精致的蟋蟀盆里,窥见一方非遗世界记者 亦安冉 实习生 仝昕迪微雨天晴,山塘街边的小巷深处,石板路的缝隙间夹杂着小簇小簇的青苔,水乡的粉墙黛瓦,几净窗棂,几根绿竹斜插在四四方方的木头花盆中随风晃动,年代久远的滤泥水缸,穿上泥浆内胆的蓝色水桶,小丘似的泥沙堆,一刻不停“工作”的细纱网,一旁堆起的土色编织袋子凌乱中带着些规律,周遭墙面溅起的泥点,在随性雅致中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这是虎丘街道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一角。
周渊平,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蟋蟀盆制作传承人,凭一双巧手、一身巧思,为蟋蟀盆的制作与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蟋蟀盆这样的民间手工艺品,也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力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缘起旧时小虫,传承父辈手艺20世纪80年代,周渊平的父亲在铁路局上班,因为业余喜欢养蛐蛐,时常会在工作完成之后跑到陆慕去看手工艺者制蟋蟀罐,看着看着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自己制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年整个陆慕蟋蟀盆行业普遍还在做普通器型时,周父就已经能够做出有棱有角、难度较高的八角、南瓜盆了,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蟋蟀盆界。
周渊平自小耳濡目染,父亲的手艺与绝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儿时的娱乐活动不多,斗蛐蛐可谓是老少皆宜。
门口抓上一只翠绿肥硕的“战将”,扯一根细长的蛐蛐草撩拨几下,便可坐观虫斗。
那时斗蛐蛐的罐子是自己做的,蛐蛐们住的罐子现代苏州 2022.12(上)061也是自己做的,颇有一番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快乐。
然而手艺人的道路是艰苦的,面对一成不变的泥土,常常一坐就是十多个钟头,反复枯燥的工序让年幼的周渊平一度想放弃,“每到这个时刻,父亲的教诲就好像回响在耳边,我内心也放不下对蟋蟀盆的喜爱,咬咬牙也就坚持了下来。
”用心精工细做,成就匠心佳品蟋蟀盆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南方盆形状复杂,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
苏工的蟋蟀盆作为南方盆的杰出代表,以做工精细、密封、温润、透气、吸水等特点扬名四方。
精致典雅的南派蟋蟀罐
精致典雅的南派蟋蟀罐图中的蟋蟀罐,罐身呈鼓状,高10.8厘米,径12.5厘米。
罐用极细的黑色澄泥制成,罐身有包浆,表面润滑如婴儿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黑色绸缎表面的光华。
制作精细,腔薄。
盖腔相扣,严丝合缝。
罐盖上阴刻一幅山水图案,有山有水,林木葱郁中点缀有农夫、小桥,呈现一派生机野趣(图1)。
罐盖另一面,钤印有一人形标识。
罐底阳刻楷书方形印章“李焕章制”(图2)。
李焕章系清末时制蟋蟀罐名家,生卒年月不详。
前些年曾在一古玩图录上见过一件有李焕章款识的蟋蟀罐,上有“陆墓广惠桥北李窑上细”字样,可知其制作蟋蟀罐的窑址当在苏州陆墓镇。
蟋蟀罐作为养蟋、斗蟋的必备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已经很流行了。
蟋蟀罐的质地有瓷、陶、玉石及漆器,常见且最有价值的为瓷、陶罐。
瓷罐只适宜作斗盆、观赏盆。
而陶罐透气、吸水性好,更适合养蟋。
宋代的蟋蟀罐现已无实物传世。
明万历时刻印的《鼎新图像虫经》一书中绘有宋代蟋蟀罐四件即“宣和盆、平章盆、王府盆、象窑盆”且仅有图形,是何质地不详。
据史料载,陶质蟋蟀罐自明代起即有名家出,著名的有万礼张,宣德年间又有苏州陆墓的邹、莫二家。
罐身雕镂人物,极为工巧,邹家有二女,邹大秀、邹二秀,制作尤其精妙。
清代则以赵子玉为第一,著名者还有李公明、李秀芳、李东明、李焕章、邹显文、邹东帆等。
自明宣宗后,制作人即开始用印章形式将姓名制于罐底。
陶质蟋蟀罐风格上有南北派之分,南罐腔壁薄,做工细腻,北罐腔壁厚,风格粗犷。
万礼张、赵子玉都属北罐一派,但万罐、赵罐今已不可见。
蟋蟀罐的最佳产地是苏州陆墓镇,此地所出澄泥质好,又有悠久的制罐工艺代代相传,清代的南罐制作名家多出于此。
蟋蟀罐真正成为一种收藏门类较晚,一是斗蟋蟀长期被认为是纨绔子弟的游戏,蟋蟀罐也非高雅之物。
明正德时,还发生过某皇后尽毁宫中斗蟋器之举,经过这番折腾,明代的蟋蟀罐已几近绝迹,偶有遗存,也是屈指可数。
二是陶质比起瓷器更不易保存,清代的蟋蟀罐,到民国时即已珍贵罕见,像赵子玉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可值百八十大洋,与当时的道光官窑碗同值。
天价宣德蛐蛐罐为何难得一见?
天价宣德蛐蛐罐为何难得一见?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但是在宣德瓷器中,却有一种极为神秘的器物----蛐蛐罐。
说其神秘,一是在在清宫所藏1774 件宣德瓷器中竟然没有发现一件,甚至据说传世的完整器也仅有三件。
宣德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蛐蛐皇帝”,可为何这蛐蛐罐难得一见?一、消失的宣德蛐蛐罐重新“江湖”宣德蛐蛐罐,顾名思义就是宣德年间的蛐蛐罐,即在明朝皇帝朱瞻基在位时烧制。
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
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留神词翰”、“精于绘事”、“好促织之戏”等等,特别是对养蟋蟀和斗蟋蟀更是着迷,当时为了养蟋蟀和斗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烧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
在很多文献中对宣德蛐蛐罐均有记载。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道:“今宣窑蟋蟀罐甚珍重。
其价不减宣和盆也。
”徐珂辑《清稗类抄·著述鉴赏》中也提到,“宣德宫中贮养蟋蟀之具,精细绝伦,故后人得宣窑蟋蟀盆者,视若奇珍。
”把清宫旧藏与明御器厂遗址的出土物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传世品与出土物绝大多数都能相互印证。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御器厂遗址出土的彩饰极其精美独特的蟋蟀罐,在清宫所藏1774 件宣德瓷器中竟然没有发现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最有权威的收藏,竟然也没有一件蟋蟀罐。
这其中的原因长期没有答案,直到1982年才有了新的发现。
1982 年11 月,景德镇有关单位在珠山路铺设地下管道时,意外发现明御器厂故址。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中路明御器厂故址南院的东墙边,发现了大量的宣德官窑残片。
闲话蟋蟀盆
080I苏作工艺研究I On Soochow Local Arts and Crafts闲话蟋蟀盆袁中华摘要:民间始行斗蟋蟀以来,蟋蟀盆就随之出现,其制作已有千年历史,并逐渐形成南北两派风格。
苏州陆慕蟋蟀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造型美观、轮廓分明、色泽和谐、线条圆润、手感细腻等外观特征和质地细腻、透气性能优良的内在品质著称于世,其制作工艺复杂,烘烧尤为讲究,堪称南盆中的代表。
关键词:蟋蟀盆传统工艺非遗苏作袁中华1973年出生于陆慕袁氏蟋蟀盆世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17岁开始,他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蟋蟀盆的手艺,随后从艺过程中,他潜心学习制作蟋蟀盆的技艺,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打磨中不仅掌握了祖传的手艺,并且在泥、形、工、色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制作风格,并创建了“中华盆府”品牌。
图1、复盖罗丝盆图2、六角对盆抽丝八角盆夏荷斗盆蟋蟀作为一种昆虫受到人类的关注,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古书上关于蟋蟀的记载,分为两大类,一是把它作为自然界的节气使者,常在诗赋类书中提及;二是把蟋蟀作为娱乐对象,并有关于其饲养、竞斗的著述。
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始行斗蟋蟀,约在唐朝。
宋未顾逢在《负暄杂录》中说:“斗蚩之戏,始于天宝间。
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
”天宝年间(公元742-745)为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最后14年。
斗蟋蟀之风始于田间地里,最早是农民庆祝丰收,逮了蟋蟀在地里挖坑斗输赢以作娱乐。
最初的蟋蟀盆材质多以竹、木、石、铜器为主,直到宋朝才以陆慕澄泥所制的蟋蟀盆为养虫者首选。
南宋的贾似道,以相国之尊蓄养蟋蟀而闻名。
《类书纂要》记有“贾似道于半闲堂斗蟋蟀”之句。
"半闲堂”在杭州葛岭,是宋度宗赐予的宅第,贾似道整天在那里与群妾斗蟋蟀,以至元朝军队入侵都不知道。
据说他曾著有《促织经》一书,是第一部关于蟋蟀养斗知识方面的著作。
转一篇今天我再来和大家说说蟋蟀盆...
转一篇今天我再来和大家说说蟋蟀盆...一:哪些人是四大名家,他们的排名是怎样的二:在南盆四大名家之前,各位都知道些谁,和他们有些什么代表作品呢?先来说说当今四大名家,我一直这样认为,因为袁中平在1990年到,2003年之间,对南盆做出的贡献,所以即使他再也不做盆了,那他在南盆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低姑的!所以,我想袁中平即使不复出的话,那么他也只少能占头把交椅到,2010年!第二把交椅在现在这个格局来说,肯定是袁中华当人不让!在做功上那就是四个字!"无可挑剔",这两天我会把今年他为上海蟋蟀协会订烧的一款盆照发给大家看,现在先卖点关子.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看到这个光版大腰鼓时的感受:"震撼!"排第三的位子,一直是现在最受争议的一个话题.有很多朋友认为是蒋泉林,但其实在南方大养户里,有无数的苏晓红的追随者!就历史来看,蒋泉林出道早,成名早,做的盆型品种琳琅满目,就现在来看,在旧盆里,他当年为火光汗做的八十大寿纪念盆,和90年代做的对盆:"猛王",直到本世纪做的九龙,大鼓八子,大面盆鹰头,八足八脚,丁矛百平......任何一个都是百年后的传世精品,这一点无可非议!那么苏晓红怎样呢?上海蟋蟀协会的老会长边文华老先生自己的订烧盆就是苏晓红的素面直口,边老仅过世三年,而苏晓红也只不过做了区区17年盆而已,但这款文华珍玩已经是收藏界一致公认的精品!一共有三个人为边老做过订烧盆,一个是晓红,除了顶盛时期的叶逢春之外另一个就是袁中华,并且在这件事里也有很多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内容,将会在以后的故事内呢大家分享.苏晓红做过的另一款传世之盆就是上海玩虫名家茅逢双订烧的茅世雅玩,以前我出过一对苏晓红制盆茅逢双砸底的茅世雅玩清水直口,这个盆的泥性好到就是放在桌上不煮不盘,他也会自身泛清起润泽!至于蒋泉林和苏晓红的盆谁更高一些,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各人认为,蒋的盆包蒋浓厚,而苏的盆更素雅一些,在前文中已述,蒋盆就如一个浓妆艳抹的金发巨乳邦德女郎,而苏的盆则似带着斗笠穿着蓝花布衣凡步裤小红布鞋的江南小镇的村姑,和村姑玩,玩得是情调,和金发巨乳女郎玩那就叫调情.明天我会上传蒋泉林的大面盆鹰头泥坯,和苏晓红的大鹰头泥坯做比较,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前面说了不少废话,只是为了满足一些初来我们网站朋友的好奇,也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很多朋友会说,在四大名家之前的名家那肯定是叶逢春!,不错,边老早在1995年7月他编写的书籍<蟋蟀经>中的原话就些到:"目前著名制盆高手,首推南窑叶逢春......"可见其在近20年的南盆发展规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边老还没有写出这本书之前的若干年内,南窑道底谁执牛耳呢?在叶逢春之前又有多少英雄人物呢?很多比我年龄小的朋友可能就不了解那段岁月了.其实在那段岁月里,有三个人的名字,是能代表南盆的.这三个人分别是,曹正康,袁梓良,俞惠敏.曹正康的故事是我和苏晓红喝酒批发而来的,当年苏晓红还没有开始做盆,在工厂里上班,但家住陆墓,邻里间不乏做盆高手.而晓红是个好玩的人而且他也是个喜欢蟋蟀和蟋蟀盆的家伙,他在一个朋友家中看到了一套四个,曹正康做的桶鼓飞字盆,盆型秀美,按苏晓红现在的眼光来看,曹正康当时这套盆的功手和泥质及其类似于清邹东帆的鼓盆,而盆盖上的繁写飞子又让人产生无数遐想!(要知道,这句话足有在25--30年之前)苏晓红现在的功手已是海内闻名的情况下,他回想到那套飞字盆依然是神采奕奕.可见曹正康制盆工艺只高超,但是三十年前的曹正康生在齐门外陆墓镇送金桥畔,既没有边文华去订烧他的盆,又没有人会在网站上为其忽悠,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是有一身本领而不能纵横天下是为憾也!下面是我去年年底出掉的一个25年前,协会请曹正康订烧的南盆北烧,(能让天津人放弃柴宗仁,鴜鸿远千里迢迢来苏州问一个农民订烧这样一个盆是曹正康当时盆艺的最好证明!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个25年前的盆,25年前的功手!曹正康在顶盛时期下海经商走上另一条道路,从商二十年后成为身家六千万的老版.目前在苏州自拥有一个有色粉末生产公司.第二个人是要说袁梓良.又一个姓袁的是吧,就借这个话题,把袁家门和大家搞搞清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袁家是这样一个关系图:袁阿招或袁招弟(女)/\/\袁舜达袁梓良/\/\袁中平袁中华而现在的袁永明和袁永清,是中平和中华的外系叔叔,另外,很多人一直认为,清代的袁恒盛是他们这家的祖上,其实,这个袁家和袁恒盛除了都姓袁之外,其他没有一点点关系.袁中平袁中华,在近二十年已经是全中过玩蟋蟀盆的人耳熟能详的南盆顶尖人物了,他们的父亲,袁舜达,现在依然在陆墓做盆,老宅就在中平家的对面.他的盆十年二十年前是做得不错的,特别是他的一款狮吼鼓也是为玩家所称道的,但是随着年轻人的绝起,袁顺达越走越远了,现在袁舜达在陆墓盆界扮演怎样一个角色呢?----名家做好泥坯要入窑烧了,必须把自几的盆放在窑的中心位置烧,这样吃火均匀,出来的盆色好,所以顶尖名家烧盆要在自己的盆的周围围一圈别的次品泥坯盆,而袁顺达的盆就是扮演这个角色.向顶尖名家提供围边盆现在成为他很大的生活来源.很多人要为,那为什么袁顺达的盆做得那么差,怎么会有中平中华这一对儿子呢?因为中平,中华有一个做盆一流的奶奶袁招弟,和一个做盆超一流的叔叔袁梓良,袁招弟在陆墓老一辈里是有所耳闻的高手,但是女儿身,而且做得绝大部分盆是寄托款,所以现在很难找到他的遗作,这里就不表了.而袁中平的叔叔,袁梓良则是被公认的叶逢春之前和曹正康有得一比的高手,中平中华幼时做盆的启蒙老师就是袁梓良,中平中华不仅从叔叔这里学到了至精的手艺,更重要的是继承了一颗冠军的心!2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当时还在苏州火车站卖票的周坚和袁梓良一起饮酒聊盆到深夜才相互话别回家,第二天早上袁梓良全身僵直病逝在床上,享年31岁.当时的袁中平在读高中,袁中华在读初中......最后一个高手,现在还在做盆,就是俞惠敏俞惠敏既是蒋泉林的亲戚,(两家有姻亲关系,但我了解不够确切)又可以说是蒋泉林的半个老师,他的成名绝对早于蒋泉林,但是他早年的作品很多是寄托款,当年的盆和曹正康,和袁梓良堪称陆墓三杰,这一点就算是当今的苏晓红说起来也是翘起大母指说:"俞惠敏是真真正正的老前辈了"但是,当20年前南方开始流行卖假香烟时,俞惠敏便投入其中,20年来未做一盆,直到三年前全国严打假烟销售,才金盆洗手,拿起老本行.但当时早已是物是人非,中平中华等少壮派的雄起,蒋泉林,苏晓红,周坚,沈世南,叶逢春,袁永明,放眼四周天下已然改变.六十五岁的俞惠敏当年的地位,和眼前的现状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刹那间划过心头的凉意是我辈所无法体会的......。
赵子玉制作的蛐蛐罐(珍藏)
赵子玉制作的蛐蛐罐(珍藏)蛐蛐罐用来饲养斗蟋蟀的器皿,叫做蟋蟀盆,也称为蛐蛐罐。
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
而最有价值的,是瓷制和陶制两种。
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御窑、官窑烧制的蛐蛐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蛐蛐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
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制作较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而南方罐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极为精致。
中文名:蛐蛐罐别名 : 蟋蟀盆材质 : 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功能 : 玩物最早出现 : 南宋最出名 : 永乐官窑目录[隐藏 ]1 玩物蛐蛐罐2 历史及现状3 史书记载蛐蛐罐 - 玩物蛐蛐罐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
”别小看这一只只小小的蛐蛐罐,它最能体现蛐蛐主人的身价,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价不菲,其中由赵子玉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
在蛐蛐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
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蛐蛐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
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
赵子玉是清康熙时制作蛐蛐罐的名手。
制作的蛐蛐罐名品甚多,有“绿泥”、“鳝鱼黄”、“瓜皮绿”、“藕荷色”、“倭瓜黄”等品名。
赵氏所制,多题有“恭信主人”、“淡园主人”、“古燕赵子玉造”、“古燕赵子玉制”、“乐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识。
但流传至今的赵氏蛐蛐罐多为仿制赝品,真品甚少。
陶器鉴赏家认为,赵氏真品,器表有一层浆皮亮光,仿制者则无,而地露金星。
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中有一绰号“大关”的人,却极善仿制赵氏蛐蛐罐。
手法之高,足以乱真。
如今流传的赵氏赝品,多系“大关”伪作。
蟋蟀罐名家分享
蟋蟀罐名家分享蟋蟀罐以其素雅质朴深受⾍友喜爱,古有万礼张、赵⼦⽟、⼆和、⼤⼩莲⼦等名家,所流传下来的凤⽑麟⾓更是为玩家珍藏。
对于我们⼤多数的爱⾍者那已是可遇⽽不可求的了,所以还是玩⼀些现代名家作品更实际⼀些。
北盆名家有訾宏远、柴宗仁、马⾦⼭、杨标、柴宗玺、郭景升、郭锡铭、赵刚、吴柏年、孙智信、孙惠成、花盆王、王若刚、⽼⾕、李⾦友、王学义、刘新光、杨标等。
1、马⾦⼭马⽼的罐⼦以其⼯整严紧的风格深受⼴⼤⾍友的喜爱,作品多为⾼筒直壁,落款有“津门马⾦⼭制”“永站三秋”“古燕赵⼦⽟”等,其泥质细腻,⽕温控制有独到之处,颜⾊均匀,养⾍效果好,上点⼉年纪的天津玩家都推崇马⽼的罐,现在⼀对普通养罐⼉在⼏千不等,加之马⽼年事已⾼,每年制作量很少,价格更是迅速标升,已步⼊收藏之列,不能作为普通养盆了,甚是可惜。
我们的马⾦⼭马⽼,⾃从⾦盆洗⼿后⼀直是他的公⼦在作盆,但是他的盆在我们上海的市⾯上不怎么吃⾹,⽽且底款还是津门马⾦⼭制,可怜啊!还在吃⽼本啊!以后北罐第⼀家看来就是换⼈了。
2、訾宏远:⽼慈的罐造型也以直壁素⾯为主,所⽤章有”恭信主⼈盆;茂亭⼦⽟、⽵庐居⼠朱万蒲制、道光壬寅年含芳园制等最经典的是顶天⽴地⼤明宣德戳⼦其数量不多,罐⼦底做的好,养⾍不错,⼀对普通养罐⼉价格在⼏千不等,近年价格有被炒⾼之势。
3、柴宗仁:北⽅制盆名家,现已去世.⼋⼏年开始北盆制作.92年曾率队赴京参加为申办亚运会⽽举办的蟋蟀⼤会.其作品早期⽤章为:恭信主⼈盆;古燕赵⼦⽟;淡园主⼈;令公之盆;⽡中⽟.⽔晶盆等;内壁没有傍戳.中期为:⽡中⽟.⽔晶盆;恭信主⼈盆;怡情雅玩;令公之盆;滚花暗⼋仙;滚花蝴蝶盆及柴⽼夫⼈针刺桃花蝴蝶盆,梅花蝴蝶盆,⽟树蝴蝶盆,⾦鱼等第.内壁加盖”津陶仁制””津陶柴记”椭圆型傍戳.(其中也有少部分⽤”柴军之印”).在天津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市场价格在⼏千不等。
柴宗玺:为柴宗仁七弟,所以⼤家都叫柴七.九⼗年代中期开始向⼤哥柴宗仁学习制盆⼯艺后哥俩合作⼀段时间.其⽤章为柴宗仁的同⼀套印章.其功⼿已经超越兄长, 市场价格在⼏千不等。
蛐蛐罐中的几件珍品
蛐蛐罐中的几件珍品蛐蛐罐中的几件珍品蟋蟀,北京俗名叫“蛐蛐儿”,又称“促织”或“趋织”,学名青(上列下虫)。
斗蛐蛐的游戏除最为儿童所喜爱外,多为达官缙绅、贵妇阔少、富商大贾及纨绔子弟等的欣赏玩物,有的还用以做为赌博输赢的工具。
解放前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大城市都设有蛐蛐局子专营斗蛐蛐事业,盛行一时。
养斗蛐蛐所用的器皿,不但十分考究精致,而且种类甚多,以促织盆(蛐蛐罐或称蟋蟀盆)来说就有斗盆、大罐、小罐、小缸罐、过笼、水槽之分。
其质地有陶的(泥的)、瓷的、玉的、石的、雕漆的、戗金的(器物上即涂以漆,俟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平谓之戗金)。
吴伟业有《明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此外还有缸釉的等等。
其中又以陶制善斗蟋蟀最为适宜。
蛐蛐罐的制作,虽属雕虫小技,但却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出土的有关养蟋蟀的器皿实物,有1966年5月镇江市畜牧场宫圹桥大队罗家头生产队开渠道时发现一南宋墓出土蟋蟀过笼三只,都是陶胎的。
两只为腰长形,长7厘米,两头有洞,上有盖,盖上有小纽,纽四围饰六角形双线纹,其中一只内侧有铭文四字,残一字,为“□名朱家”。
另一只为长方形,长亦7厘米,作(上录下皿)顶式,顶中有一槽,槽两侧饰圆珠纹,圆珠纹外周斜面上饰斜方如意纹,一头有洞,长方形的蟋蟀过笼一头有洞,当是捕捉蟋蟀时用的。
腰长形过笼两头有洞,宜于放置圆形斗盆中放蟋蟀用的,这是目前已发理的最早有关养蟋蟀的器皿。
明代的蛐蛐罐流传到现在也稀若凤毛麟角,明末万礼张和清赵子玉诸家制者,亦不可多得矣。
中国历史博物馆也珍藏有一些明清时代的蛐蛐罐,现介绍如下。
(一)大明宣德年制醉茗人仿宋贾氏蛐蛐罐此器澄泥陶制,质地细腻滑润,色淡黄,古朴雅致,制作极为端整精工,通高14.7厘米,高13厘米,外口径16厘米,底径16厘米,深6.8厘米。
罐内以夯土为地,十分平坦坚实。
盖内有阳文方形篆书戳记一,共计四行,每行三字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人秘制”十二字,篆法高古,苍劲工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中后期:王锦荣、李锦堂、李锦山、李瑞森、李瑞荣、李正新、李云山、邹桂兴、邹顺兴、袁恒盛、袁鸿石、袁陶山、杨焕章、殷叙兴、殷聚兴
晚清:王永芳、王义兴、王云樵、王通和、朱协兴、朱公兴、许天顺、许元顺、许永顺、许瑞兴、许明发、袁万兴、陈顺兴、陈福宝、鲍茂生、曹元泰
晚清民国:王光盛、朱松亭、李万记、李介福、沈鸿兴、沈源兴、杨鸿兴、杨聚义、杨义兴、杨同兴、潘全记、潘顺兴
v历代蟋蟀盆名家一览表
明代:于淑宁、于瑞章、王同友、吴中高、邹奕菱、邹御臣、邹敬桥、邹亿清、曹惠章、曹念慈、曹习章。
明末清初:于玉章、于成章、于九皋、于有亮、于庭侯、王孙监、李公亮、李洪亮、李圣侯、李德茂、李东皋、李东旭、李圣明、邹宏发、邹振宗、邹显文、邹显明、邹元隆
清中前期:王南林、李东明、李南山、李季芳、李焕章、陈尚荣、邹维新、邹东帆、邹云亭、杨彭年、袁庭爵
平日对虫盆的置放也需留心,不可太靠近高温处,也不宜放置在阳光直线照射的地方。在早秋时节,虫盆也不可放在木板之上,这也许同古人对阴阳五行中“木生火?一说有关吧,如果要在木板上放虫盆,也要在板上先垫一块塑料膜或玻璃。按以往的老办法是,将蟋蟀盆一半埋在土内,上面架一个凉栅,这样既凉快又安静。但这一点现今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因此也可求其次,将由盆放置在水泥地、砖地、泥地上。放盆的房间,以通风性好、不易受油烟等气体影响的为好。盆与盆之间不能昼放,平放时各盆之间要留一些空隙,对于特优佳虫,最好另室放养。
现代:袁中平、袁中华、苏晓红、沈世南、蒋泉林、袁永清、袁永明、许和尚、许小忠、沈水生、梁小龙、徐鸿江
在每年的大伏天里,即立秋前的一二个月左右,就要将盆用清水或茶水进行一次清洗,洗去宿垢之后,放在烈日下暴晒,晒到盆底发白,然后将盆放于通风阴凉之处,不可沾染丝毫潮气,持养虫季节到来时应用。
早秋用盆,以老旧除贫为佳,年代越长越好。因为,这种盆,一则经过人们长期的磨擦把玩,内外非常光滑,没有粗疵,不会伤损虫体;二则由于年代久远,盆体所含火毒之气已经消失,蟋蟀养息其中,就如同人们置身于百年老屋之中一样,阴凉畅快,利于静养。养虫用盆,大盆优于小盆,因大盆空间大,活动余地相对也比较大。 养虫所用的虫盆款式多种多样,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玩赏的要求,而对养虫的好坏并无任何影响,倒是在实用性的选择上有一番讲究。虫盆款式虽多,但不外乎天地落差式和天落盖式两种,在这两种造型的盆中,以天地落盖式为佳,这种类型的盆,包括直筒盆、和尚盆、井盐等,一切上下没有孔眼的虫盆。这种盆密封住好,蟋蟀养在其中,外面的声音传不到里面,而里面蟋蟀的鸣声也不大容易传到外面,这符合蟋蟀静养的要求。如使用天落差贫,其盆盖中央有一小孔,容易传声,虽说安有铜拎扣,但总有一丝光亮透入,容易诱使驿蟀爬盆跳盆。有的蟋蟀(而且常常是一些上品好种),会跳上去倒挂在这孔眼处,开盆时拎扣多少总会有些转动,容易碰伤虫体,而且伤处往往是不大容易被察觉的肚皮上,养虫者不知,上场一斗就吃败仗。
平时人们养虫,总在浴虫之后连盆也一起洗,以为可以清洁虫盆,使虫觉得阴凉舒服。其实,这样盆是冲凉洗净了,但因盆壁潮湿,使虫容易生病;往往养了没有多少日子,蟋蟀就开始烂爪花,即使不烂爪花,也大多没有脚劲,而养者又不知其原因何在。有的喜欢轮流使用两只盆,一只盆用着,另一只盆洗后晒干待用,这样做也多少有些不理想。最简单的方法是,只要准备一块干净布就可以了,用布擦去贫内脏物即可。这是否会使虫因天热、盆又很干燥而受损呢?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心。须知蟋蟀虽为天地微物,但其对于最佳栖身环境的选择,绝不比人类逊色,~旦天气太热,它会爬到水盂之中,借水消暑了。另外,盆中要始终放一铃房,既便于虫结铃,又利于蟋蟀自选栖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