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铜钱)版别通常术语(图片文字并茂)

合集下载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古代和近代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钱等)。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叠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所制作的标准样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铜、锡、铅、木、象牙等质料制品,极为珍贵。

铸母:是指用雕母铸造出的子钱。

铸母钱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钱母:铁钱的母钱,据雕母以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套子钱: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价值不同的钱组合成套。

(现在来看一般套子钱都出之同一钱局)稚钱:是指一种瘦小纤细的五铢钱,古时一般喜欢把此钱用于“射稚”游戏故而得名。

镇库钱:铸钱局在开炉铸钱前,或为了纪念或为了避邪而特铸有“镇库”字样的大钱(但也有不铸“镇库”字样的同类性质的大钱)的统称。

该类钱一般都不参于流通故该类大钱也不谈“当几”使用等。

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你又了解多少

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你又了解多少

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你又了解多少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

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

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形,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纪数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钱币,或为特殊用途,或出于私铸恶钱,或出于错范误铸,这就造成了一些正用币中较为珍稀的品种和非正用通货的纪念性钱币和宗教用钱币等,例如:厌胜钱:也叫压胜钱,是一种具有避凶取吉含义的钱币,钱上有吉语、符咒、人物、动物、林木花草各种图案花纹,相当于一种护身符。

佩钱:广义地说也是一种厌胜钱,作佩带之用,一般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官名等。

洗儿钱:贺人生育子女的赠钱。

撒帐钱:婚礼上分发的赏钱称为撒帐钱。

这些用于节日、婚娶、生育、新友间互相馈赠以及宫中庆功赏赐的特殊的纪念性钱币统称吉庆赏钱,区别于一般正式流通的正用钱。

供养钱: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

雕母:铸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又称祖钱、雕祖。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二、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三、四、五、进六、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佑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五、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六、七、俯八、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九、十、十一、昂十二、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十三、十四、降十五、十六、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大全图谱

古钱币大全图谱

古钱币大全图谱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中国古钱币大全[图] 海贝(正面)海贝(背面)(铜仿贝)(蚁鼻钱)鬼脸钱(放大)鬼脸钱(放大)齐刀尖首刀燕明刀磬折刀六字刀三字刀赵刀(郢爰)圜钱“共”字圜钱(魏)“垣”字圜钱(魏)黍垣一釿齐圜钱(耸肩尖足平首布 1 )(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圆足布)三孔布(方足布)(桥足布)(秦半两)榆荚半两榆荚半两(四铢半两)(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小泉直一)(第布八百和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太货六铢太和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周元通宝唐国通宝隋五铢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乾元重宝(背朱雀)乾元重宝(背星文)大历元宝宋元通宝淳化元宝(金币)淳化元宝(金币背面)皇宋通宝(九叠篆)政和通宝建炎通宝嘉定通宝(折十大钱)淳佑通宝(大钱)天禄通宝承安宝货1、2正隆元宝淳化元宝(草书)淳化元宝(楷书)大观通宝皇宋通宝至道元宝(行书)至道元宝(草书)绍圣元宝(对钱)泰和通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至正之宝(权钞钱)天佑通宝大义通宝大中通宝(大明通行宝钞)洪武通宝洪武通宝当十钱(天启通宝)(永昌通宝) (隆武通宝)(永历通宝) (崇祯通宝) (一串)( 道光通宝) (同治重宝)咸丰元宝咸丰通宝(咸丰大钱)(新疆红钱)太平天国(楷书)太平天国(宋体)。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古音与“钱”通。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

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

古钱币术语

古钱币术语
真书
又称“楷书”。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如元“至大通宝”、明“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古钱币术语
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泉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面钱的正面之简称。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
记监钱
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如南宋“乾道元宝”铁钱背“同”字即记舒州同安监,淳熙元宝背“春”字为记蕲州蕲春监,“绍熙通宝”背“汉”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亦有记监兼记年的,如“庆元通宝”背“春三”,即为蕲春监、庆元三年铸。
合背钱
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如“崇宁通宝”钱背亦铸“崇宁通宝”四字,看来仿佛两枚崇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横书现象,均系浇铸时合范有误所致。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宝”、背“天启通宝”,称“异号合背钱”。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币常用术语收藏古钱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术语,与钱商打交道,与同仁交流,才能做到内行说行话。

这里收集一些常用术语做个简单的介绍。

内廓:古钱币穿孔凸起的边缘。

重好是指两重孔沿,即钱币居中的穿孔有两重凸起的边缘。

外廓:也称外轮或边缘,是古钱币周边凸起的边缘。

重轮是指二重外郭,即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有两重。

钱幕:内廓与外廓之间的部分,也叫肉。

穿孔:也称贯,古钱币中央的通孔。

方穿:穿孔的形状为方形。

圆穿:穿孔的形状为圆形。

广穿:穿孔比一般的要大得多。

包浆:古钱币表面的一层极薄的氧化物。

生坑:指新近出土的古钱币上的锈色,或出土时间虽长但锈色未遭破坏的。

传世古:古钱币未经入土,历代流传下来,古钱表面上有一层黑褐色的包浆,这种氧化物极其颜色称为传世古。

熟坑:指历代流传下来的古钱币上的锈色。

入骨锈:古钱币上的锈深深渗入钱体内部,坚硬难脱,称为入骨锈。

错范:范即模型,面、背范拢不准造成古钱币文字易位或穿孔变形。

异范:错用两种不同钱币的面、背范铸造出来的错钱。

合面:将两种钱币的面范合在一起铸出的两面都有文字的钱。

合背:将两种不同钱币的背范合在一起铸出的两面都是背文或都是素背的钱。

流铜:铸造时流出范外的铜滴。

鎏金:非贵重金属钱币铸成后在表面鎏一层金。

错金:古钱币上的阴文文字或图案,用金填补过。

对读:古钱币上的文字按上下左右读。

旋读:古钱币上的文字从上到下顺时针或转读。

传形:上下或左右的文字易位。

复式:古钱币面上的文字重复,多出现在两个字的古钱中。

隐起文:文字凸起处高低不一,笔划有粗有细。

对钱: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其字结构、笔划、肥瘦、方穿、厚薄、重量及铜色都较一致或相似,称为对钱。

母钱: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钱模,按照加式方法不同可分为雕母或铸母。

雕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雕刻而成,只要目的是用于评审和翻铸铸母。

铸母:是用雕母翻铸的母钱。

铁母:指铸铁钱用的铜质母钱。

铁范铜:用铁钱范铸出的文字、形制都和铁钱相同的铜钱。

北宋铜钱分版方法(图文详解)

北宋铜钱分版方法(图文详解)

虽然古人云:玩宋版就是找死!但是,这玩意学会了可以天天捡漏!捡漏!捡漏呀!古人又云:一个玩古钱币的捡不到漏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很多新手泉友玩宋版都比较头疼,寄郭、隔轮、阔字、昂政……各种专业术语让人一头雾水。

今天就跟大家普及一下宋钱分版的知识。

其实,版别的断定与比较并不是那么无从下手,只要掌握一枚钱币的较大特征,再对比单字的写法、位置,就可以进行区分。

先找到大方向,再细对,省时省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宋版分为以下几类。

1位置类这个要求我们首先要熟知什么叫寄郭、隔轮、接郭,有时谱上也会说俯、仰、进、退。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做简明解释。

2大小类小字、大字、阔字、窄字,总是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不要被版别名称蒙骗,借助位置的判定也完全可以进行区分。

下面也会做出简明解释。

3特殊写法类这个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有很多一眼版的存在,比如政和文政、淳化缩水等等。

其中包含的版别名词还有遒劲、正字之类。

其实,每个类别的版别断定都是彼此联系的,位置、大小不能判定时,完全可以借助钱币文字中的某一个明显特征,从而得出结论。

同理,文字不能判定时,又可以通过位置、大小来进行判定。

4形制类有大样、小样、正样、宽缘、窄缘、细郭、广穿、中穿、狭穿等等。

这些没有太多的技巧,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通过对过手实物的比较、测量,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特征。

在做出这几大类区分之后,下面再例举示意图,简明解释一些名词的含义,探讨下我们在拿到一枚钱币准备断版时,应该如何下手。

首先我们用目光拉几条辅助线。

1、穿上字穿上字(宽、阔、广)以穿上字命名的版别不少,很多可以轻松断定版别。

一般来说,以穿口宽度为基准,如图的位子上,一般称为“宽、阔、广”。

阔政狭穿(阔)穿上字(昂)此位置为“昂” 。

注意昂与仰的区别!大多时候,“昂”这个动态是与整个字体联系在一起的,即整个文字偏位。

而“仰”有时可能单单因为一个字中的一些笔划,或者文字倾斜趋势严重,而位置一般不会有变化。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 发表于《》}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二、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三、四、五、进六、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五、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六、七、俯八、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九、十、十一、昂十二、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十三、十四、降十五、十六、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文字或铸造特征,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日本泉届,。

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降通”广穿狭穿所谓“狭穿”,跟“广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小,注意不同版的狭穿其穿口特征也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狭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狭”。

清朝古钱币(铜钱)价格及介绍

清朝古钱币(铜钱)价格及介绍

清朝古代铜钱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方孔钱――天命通宝(长命)】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

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

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

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

天命通宝楷书xp光背80元,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满文天命通宝(大型)600元,天命通宝(天启版)6000元。

清世祖(顺治)——【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

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

一千铜钱称为一串。

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

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顺治通宝5000元。

清圣祖(康熙)——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

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

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

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

楷书小平背“西”3000元背“巩”“子”“丑” “寅” “巳” “福”2500元清世宗(雍正)——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通宝,是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相对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但是由于其规范、精整,个别局铸的雍正通宝一般直径竟在28毫米左右,开创了小平钱币的先河,文字也空前的工整和统一,一直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珍爱.这些优点一直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珍爱,按钱局和版式分类进行着收藏与研究。

雍正年间计有15个铸钱局,为:宝泉、宝源、宝浙、宝苏、宝河、宝黔、宝安、宝云、宝晋、宝武、宝昌、宝济、宝南、宝川和宝巩等,据载其中部分钱局还一度停铸,造成了各局铸钱数量上的失衡,而严重的比例不协调在当时也许没有什么影响,却对后来的收藏者形成了许多诱惑和乐趣。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古钱币术语

古钱币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重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很珍贵。

铸母: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

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钱母:铁钱的母钱,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铁范铜:用铸铁钱的钱范铸造铜钱称之为铁范铜。

这类钱通常为厚重大样,呈样钱的形式。

特征:一是与相应的铁钱文风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铁钱的形制特征,与相应的铁钱大小厚薄一样。

这种铁范铜钱品相虽不如铁母,但也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是“局私”的铁范铜钱,这种铁范铜钱除了文字风格与形制和相应的铁钱一样外,其厚度比铁钱薄,重量轻,品相也差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年。

通常在同一朝代或战争年代才会如此马虎。

但也有例外。

老生坑:钱币锈色是长期埋藏在地上才会产生的,它相对于生坑色是出土的时间较长。

传世古:是未入过土而是世代相传之品。

它的特点是币色呈乌黑发亮是经无数人手掌摩挲的产物。

原包浆:是指币上呈的色泽未遭破坏,让人能看出该币的历史来。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

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古音与“钱”通。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

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

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

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古钱币小知识

古钱币小知识

古钱币小知识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

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称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

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

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

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

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

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

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

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

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

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

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

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二、进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三、退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

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退元”四、仰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五、俯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六、昂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七、降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降通”八、广穿所谓“广穿”,就是指穿口宽大,通孔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大,注意不同版的广穿其穿口特征并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广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广”。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广穿”九、狭穿所谓“狭穿”,跟“广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小,注意不同版的狭穿其穿口特征也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狭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狭”。

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狭穿”十、寄郭“寄郭”这个名词,不只是宋版里用,开元版等中也很常见。

不同的是宋版中分得更细一些,“寄郭”、“接郭”和“隔轮”严格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在本贴中为了不弄得太复杂,“寄郭”和“接郭”不再区分,而只是将“寄郭”和“隔轮”分开介绍。

所谓“寄郭”,通俗上讲就是指四个文字均紧贴内郭,尤其是最靠近内郭的笔画与郭线相连。

例如,可以把下面这种叫“寄郭”。

(注:如果不是四个字都寄郭,而是某个字或者某两个字寄郭,这时就叫“某寄郭”或“某某寄郭”,如“宝寄郭”、“元宝寄郭”,如果有三个字寄郭,而另外一个字不寄郭,这时可叫“三寄郭”,如政和中的“狭通三寄郭”)十一、隔轮所谓“隔轮”,是指四个字均离开外缘(轮),但并不一定寄郭,其特征对不熟悉的泉友来说可能跟“寄郭”很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拓片和实物会一些不同,在泉谱上看着很明显的隔轮,但实物可能并不那么明显,其实做出拓片来就清楚了。

例如下面的这个,可以叫做隔轮:十二、连轮所谓“连轮”,是跟“隔轮”相对,指四个字均与内郭分离,而与外缘(轮)相连,如果单独某个字连轮,那就叫“某连轮”。

十三、阔缘这个名词大家应该都熟悉,所谓“阔缘”就是指外缘宽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阔缘同样要看版别特征,有些版本身外缘都较细,那么如果发现一个文字特征类似,但外缘明显比一般的宽的,同样可以叫阔缘,而此时的阔缘跟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算阔。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阔缘:(注:蜀地较为盛行)十四、细缘这个名词大家也都熟悉,与"阔缘"相对,所谓“细缘”就是指外缘窄小,这里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细缘同样要看版别特征,有些版本身外缘都较宽,而如果发现一个文字特征类似,但外缘明显略细的,同样可以叫细缘,而此时的细缘跟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一定细。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细缘:(注:有一种细缘其实并不是铸造本身形成的,而是后来对正样的钱币进行剪边或磨轮造成的,这种应该叫剪边、磨郭、趣味,大家注意区分。

)十五、广郭所谓“广郭”,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粗,且一般内郭尺寸较大。

具体到每一个版同样可能存在像阔缘、细缘那样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一种叫“肥郭”,这是比较通俗的叫法。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广郭:十六、细郭所谓“细郭”,跟广郭相对,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细,且一般内郭尺寸较大。

还有一种叫“瘦郭”,这是比较通俗的叫法。

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这个可以叫细郭:十七、决纹和四出这个名词在宋包括宋以前的钱币中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五铢钱。

但严格上说,五铢中的四出才是真正的四出,即从四个郭角延伸出四条线到外缘,而宋版中并没有如此样式的。

宋版中也有叫“四出”的,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恰当,但因为从日谱中已经沿用了很久,所以大家也就叫习惯了。

不过,宋版中的四出和决纹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不然就不必要弄出两个词了,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可认为是一样的,就是四个郭角向外延伸了一点。

正面带决纹的就叫决纹,背面带决纹的就叫”背决文“。

例如,下面的可以叫决纹:十八、隐郭(阴郭)过去有习惯叫”阴郭“的,铜钱谱统一叫”隐郭“了,是指内郭低于四周文字,且郭线很细,甚至几乎分辨不出来的现象。

在这里顺便提一句”隐起”,隐起这种叫法我感觉还是引用自日本泉谱,宋版中有,其他朝代的钱也有这种,如著名的太平天国的隐起文,还是战国半两,那也是常见的隐起。

所谓“隐起文”可以简单理解就是文字有的笔画高,有的笔画低,甚至较模糊。

书回正传,例如下面的这种可以叫隐郭(为了表示郭线比文字低,我用浅色表示)十九、反郭这个名词很多初涉宋版的人很陌生,甚至我本人刚开始接触宋版的时候也不明所以,后来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基本明白什么意思。

所谓反郭,通俗地理解就是四条郭线略向内凹。

我的专业是光学,在光学中有一种现象与这个很贴切,就是成像中的“枕形畸变”,挺有意思。

画得夸张一些,反郭就是这个样子:二十、含圆郭这个名词有些泉友就更陌生了。

宋版中一共也没有几种叫这个名字的,典型的就是元丰含圆郭和圣宋含圆郭。

其实铜钱谱的648号,皇宋面四决降宝,在铜钱谱出来之前我们也叫它含圆郭,这个版反而更形象,大家不妨看看。

所谓“含圆郭”,通俗理解可以认为跟反郭相对,郭线稍稍向外凸,四个郭角圆,导致郭线整体有圆弧的感觉,这样说应该很通俗了。

从我的专业上讲,有点像“桶形畸变”呢,呵呵。

夸张一点,下面这个可以叫含圆郭:二十一、以文字整体或单个文字特征来命名的这一类我不想单独一个一个来说了,这一类有很多,例如大字、小字、阔字、阔通、狭通、宽宁、小祐等等,总的来说,这一类皆以文字整体特征或以某个文字的字形特征来命名,大多一目了然。

例如,以下图为例,宝字明显比其他四个字字体大,因此就可以叫他“大宝”二十二、背阔缘和背细缘同样的道理,背缘也是比较而来的。

以下图为例,如果一个版的正样是中间那种,那么左右两边的就都可以叫背阔缘;而如果一个版的正样是右边那种,那么中间的就可以叫背细缘,而左边的就可以叫背阔缘。

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铜钱谱的3300和3302号,3302号叫背阔缘,就是相对于3300号来说它是背阔缘,而那种背缘放到其他版里面,可能就不是背阔缘了,反而没准叫背细缘了。

因此我反复强调,名称只是一个大概,要比较才能清楚其真正意思。

二十三、遒劲和容弱“遒劲”和“容弱”在开元中是基本的两个大类,在宋版中也有不少以此命名。

这两个名词是日本泉届最先给予的称呼,应是从书法特点而来。

新华词典对于“遒劲”的解释为“刚劲有力”,这样大家就可以体会了,所谓遒劲版就是文字书写刚劲有力。

而“容弱”在新华词典中查不到,可能是日本语的一种词汇,或者也可能是中国古语中有这个词?但从字面其实也可以体会到那种感觉,因此这个版名也被中国泉届沿用了。

所谓“容弱”,可以理解为文字圆润、笔画轻柔。

大家见过女生写的字吧,大概就是那种感觉。

不过这么举例可能不太恰当,谁也不知道容弱这类版的文字到底是谁写的,除了著名的几种版别,绝大部分版别的文字书从何人已经难以考证了。

比较著名的遒劲是皇宋遒劲和遒劲长宝,以及崇宁通宝里的遒劲和遒劲长尾通(注意《铜钱谱》已改称“阔通”和“阔通昂宁”了,而《铜钱谱》中的遒劲是以前大家俗称的“三角通”)。

而容弱比较著名的是崇宁通宝的容弱等。

说到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由于《符合泉志》中的明道遒劲等几个遒劲版别在《新订符合泉志》中去掉了,已经是公认的非宋铸,所以我曾经也以为皇宋遒劲也属于外国铸币,不过后来从出土情况来看,皇宋遒劲应是宋铸无疑。

例:1为遒劲、2为容弱二十四、异书宋版中有好几个年号都有“异书”这个版,例如天圣、明道、元丰、崇宁通(崇宁通宝异书类以前也叫边炉类)等。

所谓“异书”,就是指其书法特点与其他钱文的常见书法风格明显不同,所以可以理解为“异乎寻常的书法”或者“风格迥异的书法”。

这类版文字我想大多数人看着都觉得挺难看,甚至歪歪扭扭。

但是从级别来看,这类版往往铸量还挺多,所以其钱文为何人所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个人观点为异书钱币(崇宁边炉)为地域性钱币,多为边陲疆镇、少数民族自治、异国商贸仿造铸造,宋朝钱监授权,并提供样钱及钱质配比,无奈工匠技艺不精,不能体现徽宗钱币之神韵,只能效仿其形。

分版一定要从文字特征(缩水淳化、叠篆皇宋、行书大观等),不能简单的从某一个铸造特征来区别,首先看文字,然后再看其他区别!文字特征类似的,才去划分“仰、俯、进、退、离”等。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文字书写艺术表达方式,非汉字以外的文字书写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叫“文字艺术”,不能叫“书法”。

我认为能够能够体现出“书法”二字的“灵动”。

非宋钱莫属,笔势(起、运笔)、字势(字的重心位置变化)和局势(四字与内外郭的整体布局)三者之精要,都能在宋钱入门后的观察中慢慢感受出来。

就书法艺术角度,宋钱最能代言汉文化元素。

宋钱,玩的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版别。

宋钱若不玩版,无论是形体(不若大咸丰)、书法(不若北周三品)、铸造(不若莽钱)、珍贵(不若金元)、奇特(不若先秦)、精致(不若机制)等,犹如舍本逐末。

宋版的玩法与版名,的确是日本钱家呕心沥血创造的。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落后人家近二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