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MRI阅片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9ccd76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b1284f5f0e7cd1842536fd.png)
精选PPT 15
CT 图像
1
5
4 6
8 3
2 7
• CT值--组织对X线的 吸收系数--密度
• 图像上越亮,说明CT 值越高,组织密度越 高
• 将水的CT值定为0, 骨皮质定为1000,空 气定为-1000;其余 介于中间
1、颅骨;2、小脑;3、松果体钙化;4、侧脑室前角;5、额叶;6、颞叶;
–显示骨折、肿瘤骨转移、网状内皮系统疾病、代谢 性骨病、骨纤、畸形性骨炎等
–观察颅骨骨折,有学者建议直接行CT
• 注意辨别正常颅缝、血管沟和骨折线 • 有时可看见颅内钙化,如松果体钙化、肿瘤钙
化等 • 侧位可观察蝶鞍的形态,如扩大提示垂体瘤等,
但不扩大也不能排除病变
精选PPT 4
脑血管造影
3 4
2 1
颅脑正常的MRI信号
T1WI T2 WI
18
骨皮质 低信号 低信号
骨髓质 脑膜 高信号 低信号
中 高 信 低信号 号
脑脊液 低信号 高信号
脑白质 脑灰质 血管
高信号 等信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信号
精选PPT
中高信 号
流空信 号
流空信 号
颅脑X线解剖简介
精选PPT 19
平片-正位像
精选PPT 20
额窦
冠状缝 矢状缝
这是DSA图像,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颈内动脉颈段;2、颈内动脉虹吸部;3、大脑前动精脉选;PP4T、大脑中动脉;
5
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原理
• 最常用的是: 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 • 最常用的方法: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41fe13b1d4d8d15abf234e2b.png)
红旗医院影像科
头颅
红旗医院影像科
正常X障、外板。6岁以前不能分 清内外板与板障。
颅缝与囟门 颅盖骨化骨核间隙,细者为 缝,大者为囟。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 比较清楚的不规整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则 显示为锯齿状透明线影,可见冠状缝、矢 状缝和人字缝。 缝间骨(Wormian),系颅缝间之骨。 儿童多见。系解剖变异,无病理意义。
这样,同一层面就可有 T1WI、T2WI和 PdWI三种图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T1WI
T2WI
红旗医院影像科
血流成像
血液的流动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 影,是MRI成像中的一个特点,称之为流空 效应。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流动血液的信号还与流动方向,流动速度 以 及 层 流 (laminar flow) 和 湍 流 (turbulent flow)有关。
与CT图像类似,MRI图像也是不同灰度的 黑白影像;
黑色—低信号,灰色—中等信号,白色— 高信号。
MRI的图像虽然和CT图像一样也以不同灰 度显示,但MRI反映的是组织质子密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CT图 像反映的则是组织密度的差异。
红旗医院影像科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前颅窝 中颅窝 后颅窝
正常头颅正侧位
红旗医院影像科
平片
颅底 – 蝶鞍 前为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蝶
鞍的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前后最大径7-16mm,平均11.7mm。 深径最大为7-14mm,平均9.5mm。 宽度最大为8-20mm,平均15mm。
– 岩骨与内耳道 内耳道呈管状、壶腹 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10mm,平均宽径 5.5mm。两侧大小差不超过0.5mm。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2b2f6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4.png)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分辨率影像学诊断高分辨率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人体的最重要的调控系统之一,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许多疾病可以影响CNS,如肿瘤、卒中、感染和退行性变等。
为了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高分辨率影像学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高分辨率影像技术1.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MRI是一种非侵入式无剂量辐射的成像技术,能提供优质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MRI通过检测原子核自旋产生信号,并以高对比度显示组织结构及异常区域。
在CNS疾病的诊断中,MRI广泛应用于头颅CT扫描、脑卒中评估、肿瘤检测和神经退行性变等方面。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CT扫描使用X射线束通过人体进行旋转扫描,并生成切面图像。
CT音像图提供了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很好地显示骨骼和血管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扫描常用于头颅外伤、出血和急性脑卒中等情况。
二、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脑肿瘤MRI是脑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
通过MRI扫描可以明确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并对与周围组织相互影响提供信息。
此外,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评估肿瘤周围区域的功能连接。
2. 脊髓肿瘤对于脊髓肿瘤,MRI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它可以确定肿块是否位于蛛网膜下隙或脊髓内,并提供有关与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的解剖关系。
三、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的应用卒中是CNS最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及时准确的卒中评估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在卒中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测大脑和颈部动脉血液供应情况的诊断方法。
它可以显示动脉内的狭窄、堵塞或扩张等,帮助医生确定卒中类型和进行治疗规划。
2.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利用MRI技术测量水分子运动,可检测急性卒中病例。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585b4e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2.png)
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急性期血肿
低密度病灶:亚急性期脑梗塞
(二)CT表现
一、颅脑异常表现
1. CT平扫——脑结构改变
➢ 占位效应: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 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 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5. DWI和DTI检查 ➢ DWI异常表现是高信号,见于所有能导致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改变(主要是受
限)的疾病,如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肿瘤和脑脓肿等 • 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越高,信号强度也越高 • 脑脓肿的脓液呈高信号,而肿瘤的坏死灶为低信号,有助于鉴别 ➢ 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上,可见其受压移位,常为占位性病变所致;也可表 现破坏中断,多见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也可为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一)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颈内动脉DSA: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fcad80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b.png)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MRS(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MRS(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18e41702020740be1e9b54.png)
2、多体素氢质子(proton multi-voxel spectroscopy imaging,PMVSI)1H-MRS
可以同时获取病变侧和未被病变累及的区域,评价病灶的范围大 。 匀场比较困难,由于多个区域同时获得相同的磁场均匀性。对临近颅骨、
鼻窦或后颅窝的病灶,由于磁敏感伪影常常一次匀场不能成功
年龄变化 新生儿:NAA 及NAA/Cr 比率逐渐增加, 提示出生后神经元逐渐
成熟 <8月:Cho和 mI水平明显升高 8月至2岁:波谱逐渐趋于正常化 2岁后与成人基本一致
老年人: NAA 及NAA/Cr 比率减低,提示神经元数目减少或生存能
力减低。
Cho和 Cho/Cr比率升高, 提示细胞膜退变加剧和胶质细胞数目增加
振频率的差别就是MRS的理论基础
技术原理
感兴趣区(体素)——用于数据分析和采集的区域 病灶
对照
方法选择
1、单体素氢质子(Single voxel,SV)1H-MRS
覆盖范围有限,一次采集只能分析一个区域,适用于局限性病变,后颅窝
病变
采集时间短,一般3~5分钟 谱线定性分析容易
标记物,是正常波谱中最大的峰。
NAA下降见于神经元损害,包括缺血、创伤、感染、肿瘤等,脑外
肿瘤无NAA峰。
NAA升高少见,Canavan病,发育中的儿童,轴索恢复时可升高。
MRS的主要代谢物及其意义
肌酸(Cr) 位于波谱3.03ppm、 3.94ppm(Cr )附近;此峰由肌酸、磷酸肌酸、
行MRS检查, 结果发现:功能异常区的NAA/Cr无明显异常改变, 提示 TIA患者一过性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尚不足以影响局部神经元的数量 与功能, 而Lac峰升高, 提示脑局部低灌注可能导致局部无氧代谢Lac 浓度升高, 因此该区是可能发展成脑梗死的高危区域。
中枢神经系统CT阅片
![中枢神经系统CT阅片](https://img.taocdn.com/s3/m/76a4bd14ff00bed5b9f31d88.png)
颅脑的影像解剖及正常表现
颅脑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颅脑疾病诊断 (一)脑肿瘤 (二)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 瘤、动静脉畸形等) (三)脑外伤
正常颅脑横断面解剖CT表现
检查方法:扫描线为听眦 线,即外眦与外耳也上缘 的连线。常用11个标准 层面结构。 1、颅底层面 中线部可 见鸡冠、筛窦、斜坡, 后方为枕骨大孔,内为 延髓。筛窦两侧为眼眶, 眼球向后为视神经、
二 出血: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或固有腔 隙.血液进入脑实质并于局部积蓄者称脑实质血肿; 血液还可破入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分别称为硬膜外 血肿和硬膜下血肿;血液进如蛛网膜下腔时,由于可 沿蛛网膜下腔弥散,不形成血肿,称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不论发生与何种部位,新鲜血肿在CT上典 型表现为高密度(60-80HU),随血肿吸收 密度逐步降低;在MRI上随病期不同信号强 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则随出血量的不同,表现可 从"正常"至血样密度与信号特征.
第六层仍可见侧脑室前角,中间为透明隔,后连穹 窿柱,侧壁为尾状核头部,向外侧为内囊前肢,向 后为内囊膝部,再向后为内囊后肢。内囊后肢的内 侧为丘脑。双侧丘脑间为第三脑室,内囊外侧依次 为苍白球,屏状核、壳核和外囊、岛叶、侧裂及岛 盖。后方为颞叶,侧脑室三角区亦可显示,其后方 为枕叶,双枕叶间为四叠体池,池内可见松果体。
八 钙化与骨化 钙化系指脑组织中非生理性的钙盐沉着,骨化指脑 组织或相关颅内结构的异常成骨.颅内结构的钙化远 较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件,可见于各种炎症,寄生虫,血 管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及肿瘤.与其他部位 肿瘤不同,脑肿瘤中,即使恶性程度很高,也可以见到 钙化.某些肿瘤还可以表现为生理性钙化异常增多. 颅内病变中,发生骨化的病变不多,偶见于畸肿瘤.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f5e735b7f1922791688e8c2.png)
26
基本病变表现-CT、MRI
27
疾病影像表现
28
胶质瘤
组织类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分级:I级星形细胞瘤、II级成星形细胞瘤、III、IV级
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影像表现:
平片:颅高压、肿瘤定位征 脑血管造影:现少用 CT、MRI:
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脑室内
组织类型:合体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
型、成血管细胞型
影像表现:
CT、MRI:CT平扫或T1W呈等或略高密度/信
号,T2W等或高信号,常有钙化,与脑膜广基相连, 界清,有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无或轻,均匀明显强 化,MRI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14
正常表现-MRI
15
16
17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及继
发脑水肿或脑积水 儿童:
头颅增大、囱门增宽、颅板变 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
成人:蝶鞍改变
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18
基本病变表现-平片
脑瘤定位征:
局限性颅骨变化:破坏(恶性肿瘤)、增生(脑膜瘤) 蝶鞍改变:增大(鞍内型)、扁平(鞍上型)、双鞍底
MRI:T1W稍低信号,T2W等或高信号
33
垂体瘤
C+-
C+
T1W
34 C+
垂体瘤
T1W
T2W
C+
T2W
T1W
35
听神经鞘瘤
影像表现:
CT、MRI:桥脑小脑角池内CT平扫或T1W等、低或高,
CTA:静脉团注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cd116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d.png)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1d8310af45b307e87197a2.png)
ADC )和 DWI图
右侧大脑半球梗塞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病例1
男性,53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1天
病例1 DTT
两个梗死灶均未累 及皮质脊髓束,病 人肌力正常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MRI新技术
第一节
★ 磁 共 振 波 谱 (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病例2
女性,72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肌力Ⅱ级
病例2 DTT
病灶累及右侧皮质脊 髓束,病人肌力下降
病例3
男性,65岁,右侧肢体无力1天,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病例3 DTT
右侧皮质脊髓束受压无中断,治疗后6天复查,压迫缓解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1)
第一节
★ 颈内动脉 ◆ 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 ◆ 岩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 段 ◆ 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 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最终分为 大脑前、中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2)第一节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ppt
![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9ab31f336c1eb91b375d43.png)
脑瘤基本MRI影像学表现
5、脑积水 ◆ 交通性脑积水 ◆ 阻塞性脑积水 ◆ 代偿性脑积水
脑瘤基本MRI影像学表现
6、脑外肿瘤常呈以下表现: (1)肿瘤有一宽基底紧贴于颅骨内面 (2) 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增宽,或在脑池 脑沟内有异常信号。 (3)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 (4)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 号。
(五)先天畸形:首选MRI
第四节 颅内肿瘤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掌握颅内肿瘤的MRI诊断原则 2.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MRI影像学表现 3. 熟悉MRI对颅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4.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MRI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难点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MRI影像学表现 2.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第二节 异常MRI表现
学习要点
掌握异常MRI表现
学习难点
常见短T1长T2病灶及短T1短T2病灶
一、脑质信号异常: 1、长T1长T2:
转移瘤的MRI影像学表现 3.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颅内肿瘤起源
★ 颅骨、脑膜、血管、垂体、颅神经、脑 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颅内肿瘤分布
★ 婴儿和儿童期 ◆ 幕下: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 成人与老年人 ◆ 幕上:70%,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脑膜瘤、转移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75c920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b.pn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一、脑1、大脑(1) 脑皮层:表面光滑,对称,灰白质分界清晰。
(2) 侧脑室:大小对称,形态正常。
(3) 脑室周围白质: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4) 大脑基底神经节:对称,无明显异常。
(5) 大脑半球间沟回:正常走行,无异常扩张或闭塞。
(6) 大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7) 脑脚: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2、小脑(1) 小脑半球:对称,形态规则。
(2) 小脑蚓部:位置居中,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3) 小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4) 腮下裂:未扩张。
3、脑干(1) 中脑、脑桥、延髓: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4、脑脊液系统(1) 脑脊液循环通畅。
(2) 蛛网膜下腔、脑室: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5、血液供应(1) 硬膜外间隙:无异常血肿或积液。
(2) 大脑中动脉及分支:形态正常,无狭窄或闭塞。
(3) 大脑旁脑池:形态正常,无异常。
二、脊髓1、脊髓形态:连续、对称,形态规则。
2、脊髓髓中: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3、脊髓腔:通畅,无异常。
附件:1、脑部MRI扫描影像。
2、脊髓MRI扫描影像。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的光滑灰质层,负责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
2、侧脑室:大脑内部含有脑室系统,侧脑室位于大脑的中央,负责产生和储存脑脊液。
3、脑室周围白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包含神经纤维束和轴突。
4、大脑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深部的神经结构,包括伏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
5、大脑半球间沟回: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褶皱结构,增加大脑表面积,与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关。
6、大脑脑池:大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7、小脑蚓部:小脑中央的结构,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
8、小脑脑池:小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9、腮下裂:一种颅内正常解剖结构,位于脑下部。
10、中脑、脑桥、延髓:脑干的不同部分,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86ea18a40b4e767f5bcfce5c.png)
2020/9/27
1
异常影像学表现
2020/9/27
2
学习要点
第二节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熟悉异常X线表现 2. 掌握异常CT表现 3. 掌握异常MRI表现
2020/9/27
3
学习难点
第二节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 颅内压增高以及蝶鞍的形态改变的X线表现 2. CT常见高密度病变及CT病灶强化的机理 3. 常见短T1长T2病灶及短T1短T2病灶
2020/9/27
49
第二节
病变区形态、结构不清(直接征象), 右侧脑室受压闭塞,中线向左移位(间 接征象)
2020/9/27
50
第二节
2020/9/27
MRA显示血管
51
第二节
病变可见小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及线条样 异常对比强化
2020/9/27
52
2020/9/27
第二节
53
2020/9/27
2020/9/27
38
2020/9/27
第二节
39
三、异常CT表现(3) 第二节
★ 对比增强改变 ◆ 机理 1. 病变组织血循环丰富,病理性血管 2. 病变周围组织充血、过度灌注 3. 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破坏 ◆ 强化程度 ◆ 强化均一 ◆ 强化形式:环状强化
2020/9/27
40
2020/9/27
47
第二节
病变为出血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亚急性 期);周边呈短T1、短T2异常信号(含铁血黄 素沉着)
2020/9/27
48
第二节
二、 形态和结构异常,多方位及功能成 像:包括直接和间接征象(占位征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膜瘤 大脑镰旁和矢状窦旁(25%) 大脑凸面(20%) 蝶骨(20%) 嗅沟、鞍上、后颅窝均为10% 中颅窝(3%) 脑室内(2%)
MRI表现:脑膜瘤在T1WI上多数为等信号, T2WI可为高、等或低信号。肿瘤骨部信号不 均匀与肿瘤内血管、钙化、砂粒体和肿瘤内纤 维分隔有关。周围水肿, T1WI上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脑膜瘤周围低信号环,介于 肿瘤与水肿之间,称为肿瘤包膜。增强呈明显 均一强化,增强持续时间可达1小时。
MRI:无血栓动脉瘤,T1WI与T2WI均为无信 号或低信号。动脉瘤内血栓可为高、低、等或 混杂信号,较大的动脉瘤由于血流速度不一, 血流快的部分出现流空效应。血流慢的部分在 T1WI上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四)、脑外伤
1、脑挫裂伤 CT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 并低密度水肿区,伴占位效应。
颅脑疾病的 影像诊断
湖南省马王堆医院 医学影像教研室 刘庆雄 任 永
颅脑MRI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脑瘤、 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疾病常需 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有无、位 置、大小和性质。
本次主要讲述以下内容
(一)脑肿瘤 (二)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 瘤、动静脉畸形等) (三)颅脑外伤
动静脉畸形(AVM)MRI表现
动静脉畸形(AVM)MRI表现
动静脉畸形(AVM)MRI表现
4、动脉瘤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囊状或蜿蜒状扩张。发病率0、9%, 40岁以上发病多见,女略多于男。好发于WILLS环和 大脑中动脉的血管分叉处。90%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 按形态可分为五型:粟粒状动脉瘤,囊状动脉瘤,假 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壁间动脉瘤(夹层动脉 瘤). 临床上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可有癫痫、头 痛、脑神经压迫症状,血栓形成可引起脑缺血或脑梗 死症状,破裂则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2、硬脑外血肿:
脑震荡或颞部线形骨折
昏迷-清醒〔意识好转〕-再昏迷 〔中间清醒期〕 头部外伤随着血肿增大--出现脑疝 出血来源:
男性,59岁,头痛不适,近来视力障碍!病灶呈略长T1WI、略 短T2WI,信号较均匀,边缘光滑规则,周围轻度水肿,病灶宽 基底附着在前颅窝底部,局部脑白质内陷,可见脑脊液环绕 (证明为脑外病变)。增强明显较均匀强化(其内示少许斑片 状更高强化),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
4、胶质瘤
Ⅰ级星形细胞瘤 MRI表现:皮髓交界处、信号强度均匀、T1低 信号、T2高信号、周围无水肿,无增强效应。
MRI表现: 垂体微腺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 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增强早期 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垂体大腺瘤:T1和T2显示鞍内肿瘤鞍上生长。 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垂体多被破坏而不能显示, 肿瘤坏死囊变T1略高于脑脊液,出血T1为高 信号。
摘性 要别 :: 月 经年 不龄 规: 则 20 一 年病 余历
MRI表现:肿瘤位于桥脑小角,为圆形或分叶 状,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数囊变, MRI可清楚显示内耳道内肿瘤,可伴有内耳道 扩大,在T1上难于显示,T2可清楚显示,增 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 占位与CT表现相似。
男 性 , 3 7 岁 , 因 左 侧 听 力 下 降 6 年 , 头 晕 头 痛 3 个 月 入 院 。
垂体微腺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①垂体囊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在CT或 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呈低密度(或低信号),而延迟 扫描病灶强化,则可排除囊肿。 ②正常垂体:10%的垂体功能正常可出现局限 性低密度灶,其中一些为中间部的解剖变异,没有内 分泌症状的垂体低密度直径在5mm以下者诊断垂体微 腺瘤应谨慎;CT发现直径小于3mm的低密度区,还 应注意排除伪影。在同一层面采用高分辨重复扫描或 平扫与动态增强相结合,有助于肯定病变。
大面积脑梗死:脑内大动脉闭塞
3、动静脉畸形
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类型,可发生于颅内任 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皮质区,由 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一团发育异常的血管和 多支扩张的引流静脉组成,周围伴有增生的胶 质细胞,陈旧者可有钙化。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出血、头痛和癫痫,还可 有颅高压颅血管杂音、突眼、精神症状和脑神 经症状。
3、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8%,多见于儿童, 20岁前发病的接近半数,肿瘤位于鞍上,好发 于鞍上,好发于鞍上视交叉、垂体柄或灰结节 附近,也可位于鞍内。
临床与病理:胚胎剩余学说认为是颅咽管在退 化过程中的残留上皮细胞,化生学说认为颅咽 管瘤是由垂体腺细胞的鳞状细胞化生而来。可 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到第三脑室前 部发生,以鞍上多见。可为球形或不规则形, 大多数为囊性或部分囊性。囊壁光滑,厚薄不 等,可有钙化,囊内可为单房或多房。 临床表现为儿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 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 为主。
胶质瘤Ⅱ级
+C
积右 水小 。脑 胶 质 瘤 伴 阻 塞 性 脑
+C:花圈状强化,周围中度水肿。(Ⅲ级星形 细胞瘤)
Ⅳ级星形细胞瘤
MRI:占位水肿更明显。
5、转移瘤
脑转移瘤较常见,多生于中看以上,好发于顶、 枕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原发灶以肺癌多见, 其次为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胃肠道肿瘤 等。血行转移为主要的来源途径。也可经脑脊 液循环种植或直接侵犯。
2、垂体腺瘤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发生于成年人, 分为有分泌激素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前者 包括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的嗜碱细胞瘤和分泌催乳素的催 乳激素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突破鞍膈及鞍上池。较大的 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事囊变。偶 可钙化。 临床表现有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 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亢进症状:泌乳 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出现肢 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出现库欣综合 征。
男 性 , 3 7 岁 , 因 左 侧 听 力 下 降 6 年 , 头 晕 头 痛 3 个 月 入 院 。
鉴别诊断: 一、三叉神经瘤:肿瘤位置偏前,中心位于内耳道前方岩骨尖处; 病变可跨入中、后颅窝呈哑铃状;岩骨尖部可见骨质吸收或骨质 破坏;无内耳道扩大。 二、脑膜瘤:1.肿瘤以宽基底贴于桥脑小脑角区的颞骨,并与之 呈钝角;2.邻近岩骨可见骨质破坏或骨质吸收;3.增强扫描肿瘤 呈均一强化,囊变、坏死少见;4.肿瘤可有钙化;5.内耳道无扩 大。 三、表皮样囊肿:不规则性分叶状囊性肿块,有“见缝就钻”的 特点。 听神经瘤起始于听神经前庭支内耳道段的神经鞘膜细胞,是脑 神经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桥脑小脑区肿瘤的约75%左右,多数 单发;若神经纤维瘤病时则为双侧多发性听神经瘤。本例CT表现 非常典型。
天男 、性 头, 痛 72 伴岁 呕, 吐步 10 态 天改 入变 院 20 。
男性,72岁,步态改变20天、头痛伴呕吐10天入院。
3女 年, 29 岁 , 左 眼 失 明 1
4、听视经瘤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成人最常见 的后颅窝肿瘤,好发于成人,10岁以下少见, 听神经瘤由桥延沟至内耳门长约1CM,称近侧 段,在内耳道内长约1CM,称远侧段,听神经 瘤3/4发生远侧段,1/4生于近侧。
临床与病理: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占80%, 且多发,多发生于皮质髓质交界区。大体观肿 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楚,肿瘤中心常发生坏 死、囊变和出血少数钙化。周围水肿明显。肿 瘤血供丰富,肿瘤内的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类 似。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 调、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二、脑血管疾病疾病
MRI表现:变化多,T1WI可以是高、等、低信 号或者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实性肿 瘤,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 实质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呈壳状强 化。
部术男 不后性 适8 , 。 年 42 ,岁 近, 日颅 自咽 觉管 头瘤
MRI平扫:见病灶位于鞍上池内、垂体窝上方,境界清, T1WI略高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垂体受 压变扁,但与病灶分界清晰。
2、脑梗死:
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梗死( ischemid infarct):与闭塞 血管供血区相一致的扇形低密度; 2~~3周时病灶变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可见 脑回状强化;1~~2个月后形成低密度囊腔。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为低密度梗死灶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深部髓质 小血管闭塞所致, 低密度灶 1.0~~1.5厘米,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
f
女性,29岁,视物模糊半年.无其他 不适.病理结果:囊性垂体瘤.
8 女 月性 余, 。 25 岁 , 闭 经 、 泌 乳
鉴别诊断] 垂体大腺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①颅咽管瘤:常为囊性或囊实性,多有 囊壁钙化,且以鞍上病变为主,几乎不侵及鞍 底。 ②漏斗星形细胞胶质瘤:肿瘤本身的形 态虽与垂体瘤相仿,但肿块不累及鞍底骨质, 部位偏后上。 ③动脉瘤:病变多在鞍旁,瘤壁常有钙 化,瘤内有血流的区域强化显著。
T1WI:左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异常信号影。 T2WI:高信号,周围无水肿。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
MRI:Ⅱ级星形细胞瘤:信号强度不均匀、多见囊变 出血、占位水肿明显、边缘凹凸不平。增强不均匀明 显强化,邻近脑膜可肥厚。
T1WI:左颞叶囊性占位性病变,均匀低信号。 T2WI:高信号,周围清度水肿。(Ⅱ级星形细 胞瘤)
(鞍旁)脑膜瘤的MRI表现
脑膜瘤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