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朋友和敌人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朋友及其特点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朋友及其特点1. 阿长,她可是鲁迅童年很特别的一个人呀!你想想看,她虽然有点粗俗,但是对迅哥儿那是真心实意的好呀!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个长辈,嘴上可能厉害点,可心里满满都是对你的爱呢。
比如,阿长不就为迅哥儿搞到了那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嘛!2. 闰土,这可是鲁迅小时候特别好的伙伴呀!他有着农村孩子的质朴和纯真。
这不就跟我们小时候一起在田里疯玩的小伙伴一样嘛,那么无忧无虑!还记得闰土带着鲁迅在瓜田里抓猹的场景吗,多有意思啊!3. 藤野先生,那绝对是个令人敬佩的人呢!他对鲁迅的关怀和教导,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呀!想想藤野先生认真为鲁迅修改笔记的样子,是不是很感人啊!这难道不像我们在学习路上遇到的那些真心帮助我们的好老师吗?4. 范爱农,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呢!他有点倔强,又有点愤世嫉俗。
这多像那些坚持自己想法,不随波逐流的人呀!他和鲁迅之间的那种复杂情感,不也挺让人感慨的嘛。
5. 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呀!他严厉中又带着慈爱,跟我们的老师一样一样的!就像他让学生们读书时那摇头晃脑的模样,是不是特别有趣呢?6. 衍太太,哎,这个人有点复杂呢!她有时候做的事让人不太喜欢,但又在一些时候对鲁迅还不错。
这不就像生活中那些有好有坏的人呀,让人又爱又恨的。
你说她那些小手段,像不像有些人使的小心思呢?7. 涓生,他和子君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唏嘘呀!他一开始的热情和后来的退缩,真的让人又气又无奈。
这不就像有些爱情,一开始那么美好,最后却变了样嘛!8. 子君,她是个勇敢追求爱情的人呀!可最后却落得那样的结局,多让人心疼啊。
她就如同开在寒风中的一朵花,脆弱又坚强。
这和那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人是不是很像呢?9. 刘半农,他和鲁迅之间有着特别的情谊呢!他们有时争吵,有时又互相支持。
这像不像我们和朋友之间,会有矛盾但最终还是会珍惜彼此呀!鲁迅的这些朋友们都各有特点,各有故事,他们和鲁迅一起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鲁迅对待敌人的作文
鲁迅对待敌人的作文《鲁迅与敌人的交锋》说起鲁迅,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对待敌人,那叫一个犀利!当年,那些反动派、那些守旧派,就像是一群挡在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可鲁迅不怕,他用他的笔,就像战士拿着锋利的剑,直直地刺向敌人的要害。
就比如说,那些鼓吹封建礼教的人,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鲁迅可不吃这一套。
他在文章里大声疾呼,指出这种思想的荒谬和毒害。
还有那些为反动势力摇旗呐喊的文人,鲁迅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虚伪和丑恶嘴脸。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匕首,让敌人无处可逃。
鲁迅对待敌人,从来不会退缩,不会妥协。
他就是要用他的力量,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勇敢的鲁迅,对抗敌人》咱们都知道鲁迅是个大文豪,可您知道他面对敌人的时候有多勇敢吗?当时啊,社会上有好多不公平的事儿,好多坏人在欺负老百姓。
鲁迅心里那个气呀!有一回,有个有权有势的家伙,仗着自己的势力为非作歹。
别人都不敢吭声,可鲁迅站出来了!他在报纸上写文章,把那个家伙的恶行全都给抖搂了出来。
还有那些思想守旧、阻碍社会进步的人,鲁迅也不放过。
他用幽默又尖锐的语言,把他们的愚昧和顽固给狠狠地批判了一番。
鲁迅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前进的路,让那些敌人害怕得直发抖!《鲁迅:敌人面前的猛士》鲁迅这个人,那在敌人面前,绝对是个猛士!您想想,那时候的社会,乌烟瘴气的,敌人到处都是。
可鲁迅一点儿也不害怕。
就拿那些反动的军阀来说,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鲁迅用他的笔,把这些军阀的罪行一一揭露,让大家都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还有那些崇洋媚外的家伙,觉得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
鲁迅可不惯着他们,直接在文章里讽刺他们,说他们丢了自己的根。
鲁迅面对敌人,那是昂首挺胸,毫不畏惧。
他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咱们老百姓讨个公道!《鲁迅怎样对待敌人》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鲁迅是怎么对待敌人的。
鲁迅啊,他可不会跟敌人客气。
有一次,一个所谓的“文化名人”,到处宣扬一些歪理邪说,误导大众。
钱理群: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钱理群: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作者:钱理群文章来源:《周作人传》正当周氏兄弟都在苦苦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以至自身的生存意义时——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本应互相支持、补充,携手共进,却于一天早上,宣布决裂,从此,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
见陈漱渝:《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载《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5期)。
此句语出《诗经·小雅·大东》。
陈文引述了鲁迅母亲对许钦文四妹许羡苏所说一段话:“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
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
”这样的结局,无论是鲁迅,还是周作人,都不曾料及,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事情毕竟还是发生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
查周作人与鲁迅日记,直到“失和”事件发生前夕,他们兄弟的感情都极为融洽。
这是1923年1月至7月的有关记载——1月1日,周氏兄弟共同邀请沈士远、沈尹默、张凤举、徐耀辰、孙伏园吃杂煮汁粉。
据沈尹默回忆,五四前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每逢元旦,八道湾周宅必定邀请友人宴集,座中大部分是北大同人,谈话范围极其广泛,有时也不免臧否当代人物……1月17日,《晨报副镌》同时发表周作人《爱罗先珂君的失明》与鲁迅《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1月20日,周作人与爱罗先珂共同宴请日本友人今村、井上、丸山、清水等,鲁迅也在座。
2月17日,周作人约友人茶话,到者有郁达夫、张凤举、徐耀辰、沈士远、沈兼士、马幼渔、朱遏先等,鲁迅也在座。
这是郁达夫与周氏兄弟第一次见面。
3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绿洲七·儿童剧》,文章忆及童年时代与鲁迅一起在桂花树下自编自演儿童剧的情景。
4月8日,鲁迅、周作人携丰一共游中山公园,章川岛、李小峰亦在。
4月15日,鲁迅、周作人共同出席《北京周报》总编丸山昏迷为16日归国的爱罗先珂与20日离京的藤邻举行的宴会。
鲁迅《朋友》散文全文
鲁迅《朋友》散文全文鲁迅《朋友》散文全文朋友我在小学的时候,看同学们变小戏法,“耳中听字”呀,“纸人出血”呀,很以为有趣。
庙会时就有传授这些戏法的人,几枚铜元一件,学得来时,倒从此索然无味了。
进中学是在城里,于是兴致勃勃的看大戏法,但后来有人告诉了我戏法的秘密,我就不再高兴走近圈子的旁边。
去年到上海来,才又得到消遣无聊的处所,那便是看电影。
但不久就在书上看到一点电影片子的制造法,知道了看去好像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奇禽怪兽,无非是纸做的。
这使我从此不很觉得电影的神奇,倒往往只留心它的破绽,自己也无聊起来,第三回失掉了消遣无聊的处所。
有时候,还自悔去看那一本书,甚至于恨到那不该写出制造法来了。
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
因为这,所以使戏法长存于天地之间,也所以使暴露幽暗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且为被欺者所深恶。
暴露者只在有为的人们中有益,在无聊的人们中便要灭亡。
自救之道,只在虽知一切隐秘,却不动声色,帮同欺人,欺那自甘受欺的无聊的人们,任它无聊的戏法一套一套的,终于反反复复的变下去。
周围是总有这些人会看的。
变戏法的时时拱手道:“……出家靠朋友!”有几分就是对着明白戏法的底细者而发的,为的是要他不来戳穿西洋镜。
“朋友,以义合者也。
”但我们向来常常不作如此解。
4月22日【导读】无聊的“朋友圈”这是一篇奇特的文章,标题是“朋友”,直到最后一段才点题。
文章从小学时看“小戏法”的感受说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于不急不慢中抽丝剥茧,逐步推导出国民性改造的“大问题”。
鲁迅先叙写了自己因戏法、电影真相被揭穿,而“失掉了消遣无聊的处所”的经历,再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三角关系”:看戏者——耍戏者——暴露者。
看戏者被耍戏者欺骗,暴露者却要揭发骗术,而看戏者和戏耍者郎情蜜意,不愿暴露者“插足”,一起讨厌暴露者。
为了化尴尬为和谐,暴露者往往放弃暴露真相,与耍戏者成为“朋友”,共同欺骗心甘情愿被骗的看戏者。
鲁迅的作文
鲁迅的作文【热门】鲁迅的作文合集九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的作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作文篇1中国曾有过这样的大文豪,他忧国忧民、憎恶旧社会。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牙黄羽纱长衫,瘦的叫人担心,头上那寸把长的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的直竖着,胡须似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就是鲁迅先生。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对它的侄女周晔,鲁迅先生用幽默又委婉的话批评她读书不认真、太马虎。
并且在一个寒冷又阴暗的地方救助了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黄包车车夫。
甚至连它的女佣阿三也曾回忆,鲁迅先生对它的关怀,常常叮嘱她多休息,不要干重活……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的人。
他的文章犹如一支支锋利的匕首,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霸道。
在旧社会,人们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够安居乐业。
而鲁迅先生却用笔划破了黑暗,无情的揭露了反动派的恶行;他用笔唤醒了民魂,让那些绝望、懦弱的人重新站了起来……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青年的人。
他一生接待过来访的青年约305位,亲自写给青年的回信更是不计其数。
她还为萧红等一代青年人在荆棘满地的前面开路,帮助一批青年作家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他一生对青年人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没错,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的人生写照,他把一生全部献给了人们,人们尊敬他,爱戴他。
鲁迅的作文篇2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我则不以为然,其实鲁迅写的文章并不可怕,不过是有些深奥,需要细细地品读。
通读《朝花夕拾》,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狗·猫·鼠》这篇文章了。
乍一看题目,还以为是写动物身上的某些特点的,其实不然。
往事如烟过,一笑泯恩仇_成仿吾与鲁迅:相逢一笑泯恩仇
成仿吾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成仿吾和鲁迅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恩怨。
成仿吾曾对鲁迅提出过激烈的批评,鲁迅也给予反击,两人之间发生过笔战。
最后,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之下,两人消除了误会,成为革命的战友。
鲁迅与“黑旋风”成仿吾曾经的论战成仿吾和鲁迅的最初分歧,是由于成仿吾对鲁迅的《呐喊》的批评而引起。
鲁迅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在1924年1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的评论》一文。
成仿吾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都是“自然主义”的、“浅薄”的、“庸俗”的作品,只有《不周山》(即《补天》),“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廷”的“杰作”。
在创造社的“大将”中,郭沫若以诗歌见长,郁达夫以小说著称,成仿吾是文学评论的主将。
郭沫若曾说成仿吾是“黑旋风”李逵。
成仿吾曾在评论中挖苦鲁迅说“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成仿吾甚至还呼应所谓“绍兴师爷”的说法,称鲁迅“词锋诚然刁滑得很,因为这是他们师爷派的最后的武器”。
成仿吾甚至还称鲁迅是“有闲,有闲,有闲”的小资产阶级,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鲁迅是一位斗士,他的文章是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
对于革命文学阵营中某些显然是错误的见解,鲁迅也不大留情面。
1935年12月26日,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及《不周山》的创作时写道“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
我心目中的鲁迅作文(精选20篇)
我心目中的鲁迅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心目中的鲁迅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心目中的鲁迅作文篇1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毛主席曾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正如毛主席所言,鲁迅一生都在为人民、为社会奋斗,他憎恶黑暗如同憎恶魔鬼,并始终冲锋在文化战争的最前线,一次又一次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猛烈的进攻。
他不惧迫害、不惧挫折,绝不向敌人屈服,永远也不会被打倒。
无论受到多少残酷的折磨,无论尝到多少人间的辛酸,无论多少作品被查封,他始终用笔顽强与敌人作斗争,为人民、社会做贡献。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鲁迅对敌人向来是横眉冷对,对人民却甘愿俯下身子当牛马,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寒风刺骨的冬天晚上,一个赤脚的车夫在鲁迅门前摔倒了,鲁迅竟然亲自为车夫上药、包扎,还把家里剩下的药、绷带和一些钱给了车夫。
鲁迅临死前,仍不忘关心劳动人民。
他生了重病时,对自己的病情毫不在乎,反倒劝他家的女佣阿三多休息,别干重活儿。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啊!鲁迅不仅关心劳动人民,而且对下一代关爱有加。
他一生接待过五百多名青年,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而阿累就是其中一个青年。
虽然他与鲁迅仅仅只有一面之缘,但正是这一面,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惧迫害,在逆境中仍勇敢前进。
萧红与鲁迅一家更是一见如故,在鲁迅家找到的家的感觉使她心中的冰块渐渐融化了。
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才吹进了文学界。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还非常珍惜时间,无论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都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初二700字
鲁迅人物传记作文初二700字有关鲁迅的作文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一句多么有气势的一句话!这句拥有磅礴气势的话,正出自于他的笔下——鲁迅。
这句话鼓舞了多少中国人民,也传递出鲁迅先生对人民、对敌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多少人敬仰鲁迅先生的品质,而我也是那其中的一员。
小时候我迷恋过安徒生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迷恋过冰心柔婉的写作力;迷恋过史铁生那坚韧不屈的毅力;那时候的我,初识鲁迅先生,只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又冷又硬,不苟言笑的人。
可伴随阅读的逐渐深入才知道,鲁迅先生是那样的可爱、可敬。
鲁迅先生对欺负中国的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的社会腐败是又冷又硬。
但是对人民,他却是和蔼可亲,充满关怀。
而这也正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不颠倒黑白的人。
清朝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与日本交战。
日本人武器先进,谁都害怕。
但鲁迅先生一如既往地拿起他那特殊的武器——笔,与帝国主义者进行对抗。
他曾换了100多个笔名,在这些出版的书中,也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他一心一意为着自己的国家。
对于敌军,鲁迅先生无所畏惧。
只为社会不再黑暗,为中国不再遭受其他国家的欺凌。
对于人民,鲁迅先生任劳任怨,他更希望自己手中的笔使社会走向更加光明的道路。
鲁迅先生对人民是和蔼可亲的,鲁迅先生对于受伤的车夫为他包扎了伤口并给予了他现金,对于女佣阿三鲁迅先生也十分关心,让她少干粗活。
但鲁迅先生对自己呢,晚上咳嗽咳的厉害却毫不在意。
“和为革命的前驱,摇旗呐喊助威,让他们不至于那么孤立无助。
”鲁迅先生把文章变化成“刀”,“匕首”刺向敌人。
鲁迅先生也正因为有了对人民的大爱,才会有对敌人的大憎。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大爱与大憎才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鲁迅先生绝不屈服。
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屈,中华民族才能有今日这番成就。
其实,鲁迅先生就如一个保温壶。
外具一双冷眼,内具一腔热血。
鲁迅先生的伟大并不是我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
他对中国的付出是可敬的;他对人民的态度是可爱的!这便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他伟大、无私,一直站在前头,领着我们向前走。
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
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对
抗敌人的精神。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是他在日本东京
留学期间的经历。
当时,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鲁迅
深受其害。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并没有屈服于敌人,而是以自己的
文字和行动坚决地反抗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疾苦和国家
的危难,他开始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小说,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呼吁国人觉醒和抵抗。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呐喊》就是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表达了他对敌人不屈服的决心和精神。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抗日活动,为中国人民
的抗日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日本期间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
彰显了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定地站在了民族和人民的一边。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
和实际行动中,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
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典范之一。
他的故事
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朋友的憎恶
龙源期刊网
朋友的憎恶
作者:李素珍
来源:《爱你·健康读本》2017年第02期
在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时,鲁迅认识了刘半农,并和他成了好朋友。
对刘半农的为人,鲁迅极为欣赏,认为他勇敢、活泼,待人真诚,不设防。
但同时鲁迅也发现他有些浅。
将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进行比较后,鲁迅说,刘半农虽浅,却如一条清溪。
如果是烂泥一样的深渊呢,那还不如浅一点儿的好。
没想到,这样的评论却极深地伤害了刘半农,因为他有自卑情结。
从此以后,他有意疏远鲁迅,即使同城而居,也不肯去拜访鲁迅。
鲁迅得知后也只是一笑了之。
刘半农死后,许多人借机诋毁,说他为人很是不堪,鲁迅早就和他绝交了。
面对如此谣言,鲁迅拍案而起:“他在世时我非常欣赏他。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在世时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依然是十年前的半农。
”鲁迅还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朋友的憎恶,是憎恶朋友那可憎的一面,但对于朋友的成就与名誉,却一定会捍卫到底,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友爱。
(摘自《生命时报》)。
鲁迅读书笔记4篇
鲁迅读书笔记4篇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2、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
3、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4、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6、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8、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9、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0、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12、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1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15、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6、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17、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因为幼稚,当头加以件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18、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19、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
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
20、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1、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22、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23、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24、走上人生的路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2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6、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27、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鲁迅名句(通用40句)
鲁迅名句(通用40句)鲁迅名句(通用40句)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之,似乎也非已甚,不得与前二者同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2、那唯一的盆景万年青的阔叶又已消失在昏暗中,破絮一般的白云间闪出星点,黑暗就从此开头。
3、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4、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着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5、文言的保护者,现在也有打了大众语的旗子的了,他一方面,是立论极高,使大众语悬空,做不得;别一方面,借此攻击他当面之大敌——白话。
这一点也须注意的。
要不然,我们就会自己缴了自己的械。
6、不是上帝,哪里能够超然世外,真下公平的批评。
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世间都以"党同伐异"为非,可是谁也不做"党异伐同"的事。
7、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8、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9、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
10、我自旅沪以来,谨慎备至,几于谢绝人世,结舌无言。
然以昔曾弄笔,志在革新。
故根源未竭,仍为左翼作家联盟之一员。
而上海文坛小丑,遂欲乘机陷之以自快慰。
造作蜚语,力施中伤,由来久矣。
哀其无聊,付之一笑。
11、但做文学的人总得闲定—点,正在革命中,那有功夫做文学。
我们且想想:在生活困乏中,一面拉车,一面"之乎者也’,到底不大便当。
鲁迅为什么与亲兄弟终生绝交
报 刊 荟 萃 2007.5 41
周作人和鲁迅绝交之 后, 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
流,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 周作 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 为日本人做事, 抗战胜利之 后, 以叛国罪被判入狱, 1949 年出狱, 后定居北京, 在人民 大 学 出 版 社 工 作 , 1967 年 去 世, 终年 82 岁。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与鲁 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 与 周 作 人 于 1923 年 基 本 断 交, 建国后, 历任中央人民政 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 部副部长, 后任民进中央主 席, 1984 年去世, 终年 94 岁。
□孔庆东
鲁迅为什么 与
亲兄弟终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
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 弟 : 周 树 人 、周 作 人 、周 建 人 都很有名, 特别是鲁迅和他 的二弟周作人, 年纪差得不 是太大, 周作人的成长都是 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 鲁 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 生活, 还负责引导弟弟精神 方向, 鲁迅到南京上学, 也把 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 鲁 迅去日本留学, 后来也把他 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 在留 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 兄 弟两人并肩战斗, 一块写文 章, 一块做学问, 他们都是新 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人 物,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早期, 他的兄弟周作人还 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那个 时候, 因为周作人在北京大 学当教授, 很多人后来才知 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 学问 也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 武侠小学家的白羽, 年轻的 时候仰慕周作人, 写信要求 拜见, 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 作人, 结果周作人不在家, 鲁
俗话说, 清官难断家务 事, 家务事不好评价, 我们也 不敢说谁对谁错, 我们也不 用多去管谁对谁错, 但是我 们说这个事的结果, 它对双
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
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格言都不陌生吧,格言又称箴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
格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格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 11、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2、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6、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7、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8、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9、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10、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鲁迅先生的经典励志格言 21、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2、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其悲剧性就越强。
3、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终必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4、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5、我每看举动会时,常常何等念:劣越者虽然可敬,但那虽然降伍而仍非跑至起面没有止的竞技者,战睹了何等竞技者而肃然没有笑的吭油,乃正是直伣去的脊梁。
鲁迅的朋友和敌人
周扬1932年11月,周扬主编《文学月报》,浙江宁波人邱九如以“芸生”笔名创作了长诗《汉奸的供状》,在《文学月报》第4期上发表。
为了讽刺“自由人”胡秋原和“第三种人”苏汶,芸生在诗中使用了大量侮辱、恐吓甚至下流的语言,比如“×你的妈,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会变做剖开的西瓜”,鲁迅看后认为有批评的必要,便以致《文学月报》编辑周扬一封信的形式,即著名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指出“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要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似的。
……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了……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
……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表达了鲁迅对《文学月报》类似文风和导向的批判,其目的是确保“左联”斗争的正确方式,使其既拥有充沛的战斗力,又具有端正的文风。
作为主编的周扬,鲁迅的信于他而言是一种批评和期望。
这封信被周扬发表在1932年12月15日《文学月刊》第1卷第5、6期的合刊里,随后,周扬以貌似缄默的方式向鲁迅的意见提出挑战,把鲁迅推上了矛盾和论争的焦点上。
1933年2月3日“左联”的刊物《现代文化》就出现了公开反驳鲁迅的文章,即《对鲁迅先生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有言》,讽刺鲁迅“带有浓厚的右倾机会主义色彩”,“无形中已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
1934年《大晚报》指责鲁迅的杂文《倒提》有“买办意识”。
这使鲁迅感到“左联”内部的复杂性,有人存心与他暗中为敌。
1935年鲁迅对萧军和萧红说:“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
”1935年鲁迅在给学生萧军的信中写道:“那个杂志(即《文学月报》)的文章难作得很,我先前也曾从公意作过文章,但同道中人,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印出公开信来骂我……我真好像见鬼,怕了。
鲁迅兄弟失和之谜
鲁迅兄弟失和之谜鲁迅究竟为什么“被八道赶出”(鲁迅语)呢?鲁迅生前不说,周作人也不说,这已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供参考的。
归纳起来,一是鲁迅对周作人太太羽太信子失敬问题;二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与信子关联的。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
她对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
作人则心地糊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我虽竭力解释开导,竟无效果。
致鲁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厅而他总不觉悟;鲁迅遣工役传言来谈,他又不出来;于是鲁迅又搬出而至砖塔胡同。
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上午情态。
”同为鲁迅、周作人朋友的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据凤举他们的判断,以为他们兄弟间的不睦,完全是两人的误解,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
但鲁迅有时候对我说:‘我对启明(按:启明指周作人),总老规劝他的。
教他用钱应该节省一点,我们不得不想想将来。
他对于经济,总是进一个花一个的,尤其是那位夫人。
’从这些地方,会合起来,大约他们反目的真因,也可以猜度到一二成了。
”当时与鲁迅、周作人双方都有密切交往的川岛曾对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的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
周作人老婆还对我说过:鲁迅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听窗。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窗前种满了鲜花。
”说到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紧张的原因时,川岛则说:“主要是经济问题,她(羽太信子)挥霍得不痛快。
”(转引自陈漱渝:《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可以明确的是,周氏兄弟失和乃家庭内部纠纷,而非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引起的。
我们以上所引三段,说话者本身都已讲明,鲁迅所谓的“失敬”是子虚乌有的。
再一个是经济问题。
倪墨炎为周氏兄弟的经济状况算了一笔账:“鲁迅结婚后,并无子女。
周作人结婚后,带了羽太信子回到绍兴,很快就生儿育女,同时信子还要其妹、其弟也在绍兴生活。
在日本的信子父母,也要周家经济上给予接济……当时周作人在绍兴中学教书,每月工资起初是五十元,后加至六十八元……鲁迅在北京工作,月薪三百元,尽管当时有欠薪,但也补发,每月工资三百元的收入是不成问题的。
鲁迅的人生格言(精选165句)
鲁迅的人生格言(精选165句)鲁迅的人生格言11、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4、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6、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7、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8、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11、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2、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18、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9、怀疑并不是缺点。
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20、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21、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22、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2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6、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2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8、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9、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3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2、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兄弟》赏析
鲁迅《兄弟》赏析第一篇:鲁迅《兄弟》赏析鲁迅《兄弟》兄弟,何谓为兄弟?又怎样才算得上兄弟?鲁迅《彷徨》里面所描写的兄弟,算得上兄弟吗?整篇文章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由张沛君的兄弟靖浦因害疹子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开始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鲁迅描写的十分精彩,花钱请最贵的医生,不较量车价上车就赶回公寓,一系列的心里描写,尤其是在描写汽车的汽笛而反衬出人物的紧张心情,将沛君心中的焦急心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这一切,都充分的说明了沛君对弟弟病情的关心和紧张程度,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下结论说,沛君对弟弟的情感毫无虚假造作,这才是真正的兄弟情谊。
可是,有了这些描写就够了,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加上沛君梦境的一系列的描写呢?再看一遍,似乎又有了更吃惊的发现了。
还记得吗?沛君在等普大夫的时候,有过一阵凌乱的思绪,那就是关于靖浦死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以及孩子们的读书问题,甚至还有死后买棺材的钱。
这让我怀疑了好一会儿,沛君到底是担心弟弟死后的生计问题,还是真正担心弟弟的生命呢?难道真的困难到连棺材都买不起的地步?再来看看沛君的梦境,是不是感觉更奇怪呢,毋庸置疑,连他自己也特别挣扎,他非常的抵制自己的这种想法,可是人的梦境是人心理反应的一种隐性表现,它可能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再现,也可能是对未来未知的一种预测。
梦的开端有这样一句描写:“他忙着收敛,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去...看到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
交口赞颂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就是文章前面描写的月生对沛君兄弟情深的极力赞扬,这从反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的“面子”问题,顶着巨大的压力,虚伪的展现自己重情义的一面。
梦里还展现了沛君最关心的生计问题,他不让弟弟的孩子读书,甚至还打了荷生。
现实中,他又何尝不纠结,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而因外部言论的压力,又不能不让弟弟的孩子上学,生计与虚荣这一巨大的矛盾横亘在他的面前,而恰恰,梦境反映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扬1932年11月,周扬主编《文学月报》,浙江宁波人邱九如以“芸生”笔名创作了长诗《汉奸的供状》,在《文学月报》第4期上发表。
为了讽刺“自由人”胡秋原和“第三种人”苏汶,芸生在诗中使用了大量侮辱、恐吓甚至下流的语言,比如“×你的妈,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会变做剖开的西瓜”,鲁迅看后认为有批评的必要,便以致《文学月报》编辑周扬一封信的形式,即著名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指出“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要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似的。
……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了……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
……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表达了鲁迅对《文学月报》类似文风和导向的批判,其目的是确保“左联”斗争的正确方式,使其既拥有充沛的战斗力,又具有端正的文风。
作为主编的周扬,鲁迅的信于他而言是一种批评和期望。
这封信被周扬发表在1932年12月15日《文学月刊》第1卷第5、6期的合刊里,随后,周扬以貌似缄默的方式向鲁迅的意见提出挑战,把鲁迅推上了矛盾和论争的焦点上。
1933年2月3日“左联”的刊物《现代文化》就出现了公开反驳鲁迅的文章,即《对鲁迅先生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有言》,讽刺鲁迅“带有浓厚的右倾机会主义色彩”,“无形中已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
1934年《大晚报》指责鲁迅的杂文《倒提》有“买办意识”。
这使鲁迅感到“左联”内部的复杂性,有人存心与他暗中为敌。
1935年鲁迅对萧军和萧红说:“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
”1935年鲁迅在给学生萧军的信中写道:“那个杂志(即《文学月报》)的文章难作得很,我先前也曾从公意作过文章,但同道中人,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印出公开信来骂我……我真好像见鬼,怕了。
”此信中的“同道中人”暗指“左联”的党团领导周扬等人。
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一文中还写道:“倘若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对他们的憎恶和鄙视,是明显在敌人之上的。
”由此可见周扬势力对鲁迅的内部斗争,也可以看到鲁迅所承受的压力和隐忍的心情。
当时“左联”的内部刊物《文学生活》,每期都要寄给鲁迅、茅盾等领导人。
但其中有一期未寄,鲁迅找来这期刊物,发现其内容是总结1934年全年工作的报告,其中对“左联”工作中的缺点提得很尖锐,作为领导人的鲁迅却一无所知。
1935年1月26日,他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表示不满:“这里的朋友的行为,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出过一种刊物,将去年为止的事情,听说批评的一文不值,但又秘密起来,不寄给我看。
”1935年9月12日,鲁迅在给胡风的信中写道:“以我自己论,总觉得缚有一条绳索,由一个公头在背后用鞭子打我,无论我怎么起劲地做,也是打,而我回过头去问自己的错处时,他却拱手客气地说,我做得好极了,他和我的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真令我手足无措。
”1936年,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第一次提出“四条汉子”的称谓,明确表达对周扬的反感:“而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
”另外,鲁迅很看好萧军《八月的乡村》这部作品,帮助出版,并为之作序。
此书出版后,周扬写了一篇书评,对其多有指责。
鲁迅对此较为生气,在上文中他又对徐懋庸说:“……现在我们的人,对一个新出的作家的很有意义的作品,百般挑剔,而对于资产阶级作家,却很客气,这不是同那奴隶总管一样的么?”自此,鲁迅与周扬的矛盾公开化。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在鲁迅的眼中,周扬将“左联”渐渐演变为一个政治团体,内部有着完整的权力结构,不允许异端的存在,他竭力建立个人权威,志在做“文坛皇帝”。
这是建立在同志之上的一种新的阶级关系,根本上还是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193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抗日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托萧三写信给“左联”,认为“左联”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建议解散“左联”,建立新的文学团体。
周扬等人认为“左联”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应解散“左联”,成立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文艺家协会”。
鲁迅赞成组建新的文学团体,但不支持解散“左联”,理由有如下几点:1.“左联”是革命文学青年们用鲜血和生命战斗来的,解散“左联”意味着要抹杀血的记忆,放弃先前的战斗原则。
2.由“左联”的外部力量或上级而不是“左联”的成员决定它的存亡,本身是不能接受的。
3.“左联”的作家们还很幼稚,同资产阶级作家讲统一战线,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
得知“左联”不得不解散后,鲁迅提出发表一篇解散“左联”的对外宣言,声明“左联”的解散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以避免外界的各种猜测,但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也没有被采纳。
1936年2月18日,当鲁迅得知“左联”已解散时非常失望,“脸色一沉,不发一言”。
后来他对冯雪峰说,“就这么解散了,毫不重视这条战线”。
解散“左联”没有郑重地征求和听取鲁迅的意见,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也使他对周扬的看法雪上加霜。
随后,周扬等人所鼓吹的“国防文学”口号,在宣传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必须以“国防文学”作为共同的创作口号和忽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
于是,鲁迅与胡风、冯雪峰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作为对左翼作家的要求和其他作家的希望。
革命文艺界围绕这两个口号进行了尖锐的争论,周扬等人对与之相异的口号进行猛烈攻击。
后来,鲁迅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的设想,周扬等人不予理会,他们对胡风和冯雪峰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以趁机扫除异己。
当冯雪峰站出来说口号是他提的时,周扬竟声称:“我还以为是鲁迅提出来的,反对时有所顾忌,现在既知是你提出来的,那我就要大反特反。
”瞿秋白932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来到鲁迅家。
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那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而毫无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矜持与尴尬。
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莫斯科,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中午,鲁迅特意准备酒菜,两人边饮边谈,似乎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告别。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还在女师大读书时,就曾听过刚从苏联回来的瞿秋白的讲演,此时她所看到的瞿秋白,比以前显得更老练、更成熟,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时是一位英气勃勃的青年宣传鼓动员的模样,而1932年见到的却是剃光了头,圆面孔,沉着稳重,表示出深思熟虑、炉火纯青了的一位百炼成钢的战士,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
第一次见面后,瞿秋白热切期待着再与鲁迅的会面,以继续他们未尽的话题。
可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他们的行动十分不便。
9月1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鲁迅特意选择这样的阴雨天,以摆脱特务的盯梢,他和许广平带着小海婴,来到瞿秋白住处。
两人见面后很少客套,很快便切入主题,讨论文字改革和文字发音。
瞿秋白对粤语陌生,特意找出几个字,请许广平用粤语发音。
杨之华看他们谈兴正浓,便悄然退出,到饭馆叫了一桌饭菜。
可是,等他们谈话告一段落,坐下用餐时,菜已经凉了,而且味道也不好,杨之华感到很不安,鲁迅却全不在意。
席间,他和主人谈笑风生,十分亲热。
这以后,鲁迅在日记和函件中,常提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和“它兄”等。
杨之华受瞿秋白的鼓励和影响,写了短篇小说《豆腐阿姐》,她很想拿给鲁迅看看,可又有点害怕。
瞿秋白却不时地催促她:“拿去给大先生看看吧。
”瞿秋白时常以家人的口吻,亲切地称呼鲁迅为“大先生”。
杨之华不想以自己的习作,去打搅鲁迅的工作。
瞿秋白则再三劝说道:“不要紧,大先生是很乐于帮助人的,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青年。
”杨之华于是鼓起勇气,专程将文章送到鲁迅处。
鲁迅接过文稿后,便认真阅读,将稿中错字一一校正,再用楷体和草体书写,然后用纸包好送回。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统区内也弥漫着腥风血雨,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
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
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鲁迅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地避过了危险。
1932年12月23日深夜,陈云受中央派遣前来鲁迅家,负责转移在此避难的瞿秋白夫妇。
陈云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鲁迅将瞿秋白夫妇送至门口,“就向秋白同志说:‘今晚上你平安地到达那里以后,明天叫人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
’秋白同志答应了。
一会儿,我们三人出了他们的房门下楼去,鲁迅和女主人在门口连连说:‘好走,不送了。
’当我们下半只楼梯的时候,我回头望望,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我们,看他那副庄严而带着忧愁的脸色上,表现出非常担心我们安全的神气。
”瞿秋白在鲁迅家避难时,曾将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书赠鲁迅: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这首诗写于1917年。
那时,瞿秋白母亲自杀,家境破落,前景堪忧。
他在失落、彷徨中写出的这首诗,带着沉郁的“颓唐气息”。
时隔15年,历史的场景虽然有了大的更换,但是,他受排挤、打击,忍辱负重的心境与15年前十分相似。
他将这首诗赠予鲁迅,是将自己的心扉向鲁迅敞开,是对这位忘年交的充分信任。
一次,当他用“犬耕”的笔名发表文章时,鲁迅不解地问道:“此寓意为何?”瞿秋白说:“我不是政治动物,搞政治,无力量可济。
耕田本是用牛的,狗耕田当然就耕不好了。
我就是那权当充数的耕田的‘犬’。
”鲁迅听后微微颔首,稍顷,便又叮嘱道:“你对我说可以,不要再对别人说了,可能影响不好。
”1933年3月,鲁迅来瞿秋白的新居看望,带来堇花一盒,以作乔迁之贺,并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
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坦诚畅怀地交换心迹,他们已相互引为患难知己并世奋斗的同志。
瞿秋白分外珍惜和鲁迅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时思念这段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党史纵览)冯雪峰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
1928年12月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中间除了冯雪峰去中央苏区和长征到陕北的二年多时间外,两人一直在一起。
有时冯住在鲁迅家里,有时两家同住一幢楼,相互信任,关系亲密。
冯雪峰后来写了不少回忆鲁迅的文字,成为研究鲁迅、了解鲁迅的可贵材料。
1928年春,冯雪峰到了上海。
9月,正当创造社、太阳社猛烈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双重反革命”、“跟着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时,他发表了《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有针对性地指出:鲁迅并不反对革命,而是站在革命一边的;鲁迅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不能否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反封建势力的,是革命的“友方”;创造社某些人是在搞“小团体主义”,排斥异己,抬高自己,是有害于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