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c6aa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0.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679a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439d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d79c5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275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9.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3.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技能。
4.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
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
4.实验操作技能。
5.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引子,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如魔法变彩虹等。
2.知识讲解3.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通过展示物质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物质的三态,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三态转化的案例。
4.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石蜡、蜡烛等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引导学生讲述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制作冰激凌,并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6.实验操作通过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
7.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并期待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8.教学总结通过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复述,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板书、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系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相关知识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凝练知识点,增强学习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五、课堂设计1.教学环节划分清晰,有很好的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富有创意的引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教学知识。
4.在实验操作中注重安全和实践操作细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和挑战。
5.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7732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a.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2.掌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了解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学会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4.能够运用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凝固的定义及其特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及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难点: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实验操作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2.重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熔化和凝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小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c0860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a.png)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2ce97b1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4.png)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4.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计时器、海波、石蜡、水等.②进行实验:a.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51dc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04.png)
7.总结反馈,巩固提高:课堂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熔化、凝固的定义,解释它们与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熔化、凝固的微观机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在过程中的变化。
3.讲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强调不同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不同,举例说明。
4.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分析图像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纠正错误。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凝固的定义、图像绘制方法和应用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熔化、凝固知识的学习,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讨论中提出新观点,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e199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f.png)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熔化和凝固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淇淋融化、冰雪融化等,引导学生了解熔化现象。
2. 新课: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应用,如冰雪融化导致道路结冰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熔化和凝固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冰雕作品的制作和融化过程。
3. 开展课后兴趣小组活动,研究熔化和凝固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ce0ef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2.png)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1f5ea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6.png)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改变的基本过程之一。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
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4. 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生活实例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解释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分析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讲解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或凝固点)是熔化和凝固发生的必要条件。
4. 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物质的种类和杂质等因素对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影响。
5.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bcdcc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f.png)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工业生产中常将钢水铸造成有一定形状的工件。
钢水在变成工件的过程中,它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钢水吸热还是放热?【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又变成了水蒸气,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钢勺又变成了水滴,将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结成了冰。
【探究归纳】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水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例题1】水在自然界以不同形态存在。
雨、露、雾、霜、雹、水蒸气、“白气”都是水的“化身”,属于固态的有______,液态的有________,气态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霜、雹;雨、露、雾、“白气”;水蒸气。
【解析】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知:霜、雹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固态;雨、露、雾、“白气”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
【分析】①②③物质都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④⑤⑥物质都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探究归纳】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
(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2. 演示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块冰块放入碗中,在室温下不久冰块就开始熔化,之后一段时间内碗里都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如果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尽管冰在逐渐熔化变少,但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
这是怎么回事?想一想:其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也不变?【实验器材】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搅拌器、水、火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海波放入内有温度计的试管中,再把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点燃酒精灯,经过一段时间后海波就会慢慢熔化。
【进行实验】(1)当温度计的示数升至40℃左右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填入下表。
熔化和凝固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5b00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e.png)
熔化和凝固物理教案一、引言本教案主要介绍熔化和凝固这两个物理概念。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熔化和凝固,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目标本教案的学习目标包括: 1.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定义; 2.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 3.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影响因素;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熔化1.1 熔化的定义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导致物质的固定结构解体,由此产生液态。
1.2 熔化的原理熔化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来解释。
当物质的温度上升时,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增加,其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逐渐被破坏,直到达到一个临界温度,即熔点。
在熔点以上,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几乎完全消失,固态结构完全解体,物质呈现液态。
1.3 熔化的影响因素熔化过程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以下是影响熔化的因素: - 压力:在高压下,物质的熔点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 纯度:纯度较高的物质比纯度较低的物质熔化温度较高。
- 物质种类: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所以熔化温度也有差异。
2. 凝固2.1 凝固的定义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导致物质的液态结构变得有序,并形成固态。
2.2 凝固的原理凝固的原理也可以通过热力学来解释。
当物质的温度降低时,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间的作用力逐渐增强。
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强大,使物质的分子排列有序,形成固态。
2.3 凝固的影响因素凝固过程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以下是影响凝固的因素: - 降温速度:降温速度快,则凝固过程相对较快。
- 纯度:纯度较高的物质凝固温度较低。
- 外界条件:外界温度和压力对凝固也有一定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64f54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f.png)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分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的学习心得和发现,促进同伴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5.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熔化和凝固现象,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物理原理。
2.针对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微观机制的理解困难,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在讲解熔点和凝固点时,教师应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特点。
-结合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者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如冰融化、蜡烛燃烧等。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棍的制作、金属焊接等,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相关的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冰块可以冷却饮料?”“为什么金属在冬天更容易断裂?”等,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原理的兴趣。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从家庭生活中找到至少一个熔化和凝固现象,共同分析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作业要求: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f5181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2.png)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
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4. 实验操作: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3. 分析条件:讲解熔化和凝固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条件下,物质如何发生熔化和凝固。
4. 探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分析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总结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晶体和非晶体物质、熔化和凝固装置。
2. 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实验视频。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
物理《熔化和凝固》电子教案
![物理《熔化和凝固》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74be7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a.png)
物理《熔化和凝固》电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教学内容:1. 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结冰等。
第二章:熔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内容:1. 介绍熔化的定义和特点。
2.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熔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第三章:凝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凝固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凝固的定义和特点。
2.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凝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第四章: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活动:1. 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五章: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学生讨论和分析实例中的物理原理。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雪融化、冷却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实例中的物理原理,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 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 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 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 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 “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 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 [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图.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 变。 [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 变。 [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 精温度计 [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
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 《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 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 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 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 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 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solidification) 。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 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 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 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
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 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 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 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 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 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 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 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 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 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看图;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 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 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 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 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 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