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第一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学校管理理论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西方国家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侧重分析研究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关系,认为学校组织是属于学校中各种职位的成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

这些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受到组织内外对他们的期望的影响。

学校每个成员都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时又有一定的角色行为标准。

通过角色的扮演,个体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并由此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角色期待、角色知觉和角色实现。

(二)过程理论古利克、厄威克创立了著名的“POSCORB过程论”,认为基本管理过程有七个步骤,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这七个步骤也就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过程理论是从管理过程角度研究行政管理人员职能的,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及其工作步骤。

它在探索和解释一般行政过程的规律性方面。

(三)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当代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之一。

学校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输入、也有输出过程的有机体。

学校系统有赖于社会系统的存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支。

学校系统是由许多交互反应的元素构成,包括个人、各种团体,它们在结构形式、目的、态度、动机、状态等方面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同时受到社会系统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技术及社会问题的影响,并发生交互作用。

(四)素质理论素质理论认为教育行政人员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

教育管理的任务在于选择适当的学校行政人员,安排适当的行政职位,并赋予适当的责任。

素质理论的研究工作,着眼于分析优秀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进而依据素质标准选择人员,再予以训练、任用。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行政人员的共同素质是:友善、自信、果断、机智等,主张以此作为辨别教育行政人员优劣的标志。

在素质理论基础上,行为科学学者重视对领导和领导行为的研究,认为成功的领导不完全靠天赋素质,而与后天的学习、训练、经验积累有关。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当代教学理论1.讨论:教学究竟是什么?答:教学的概念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通常也是教学理论的中心。

是在讨论教学理论之前,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针对教学概念的最初出发点,可以对教学做如下讨论:(1)教与学是可分的,可分的理由是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出于理性思维的需要,人们经常从局部和片面出发,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

正如人们把人分解成身心两部分,并据此才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一样,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至少有两种理论形式,即关于教的理论与关于学的理论。

(2)教学研究把“教”当作自己的中心问题,尽管这里的“教”要讨论的是在教与学都存在的情景中的“教”。

教学是互动的,是相互依附的,它不排斥对“学”的研究,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是关于教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而“学”的问题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3)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这些行为包括主要和辅助两个部分,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4)教学也不是教授,因为把教学当作教授,就容易走向“教师中心”论者一边,容易使人把教学联想为“知识授受”或“壶与杯的关系”,它不能体现现代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真正的角色。

教学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也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教学应当把教师教学和教授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共同进步。

总之,经过上述讨论,可将教学定义为: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2.试述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答: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

(1)教学理论的形成①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教育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答:80年代以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世界教育逐渐向民主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目标迈进。

具体而言,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下:(1)政治变革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其基本特点如下:(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圣才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圣才出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答: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1)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可见,教育是通过施加一些活动和影响使教育对象有所变化和发展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对象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人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教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的特征,如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等,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

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的向学生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由于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请用教育人本论来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

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但并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

教育人本论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从教育人本论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当代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网授精讲班【共23课时】电子书(题库)•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C.教育口号D.教育隐喻【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1.试析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具有深层联系。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第一,政治与道德都是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社会主导的政治和道德在方向和性质上始终是一致的。

第二,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交叉,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精神生活的捍卫和建设任务。

第三,政治与道德在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处于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政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道德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产生过较大的制约作用。

而道德对政治也同时发生较大的选择与约束作用。

②青少年社会化具有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渴求。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几个关键期之一,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主要指个体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

预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眼前的角色,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一般属于预期社会化。

青少年社会化不管是基本的还是预期的,都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2)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第一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一、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一)文化概念的演变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等。

(二)文化的构成1.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每种文化体中一般都有一个主流文化和若干个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3.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如婚礼仪式等。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如崇古、豪放。

4.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单纯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只有凝聚了人类智慧结晶,表达了人类价值取向或知识以及审美情趣的物体,才具有文化意蕴。

(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渐变性的影响。

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日渐提高,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是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增长的。

二战后,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个人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

因此,国家通过平均性的教育发展政策减少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从而相应缩小国民收人分布的方差,最终促进社会的平等。

二、筛选理论(一)筛选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扩展——并且带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阿罗等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环境与教育——“三因素论”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的实践的结果。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当代课程理论1.为什么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答:之所以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具体分析如下:(1)课程集中体现教育和教学的理念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而教学所依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取自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将教育者的思想和理念都反映在里面。

每一次教育改革的兴起,总是课程改革首当其冲,将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编排,用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世界各国把课程改革放在首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

例如,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近年来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分别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我国的情况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主要是由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第一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反映,国家政权则是政治的核心。

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直接或间接地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更主要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

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基本制度,便直接受制于政治的制约,因此形成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教育从属于政治”到“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近代以来,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的口号,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教育有可能不再是专制统治的附庸。

另一方面,近代教育思想的先驱极力主张“教育自由化”、“教育中立化”、“教育世俗化”、“学校与宗教分离”等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错综复杂。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特权阶级利益与专制统治的产物。

等级性、专制性、道统性及刻板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社会主义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权,它把政治的民主、教育的平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第二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

一、教育平等的概念(一)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2.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斯巴达社会分层非常清楚严格。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 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 国最重要的特征。
2 / 26
圣才电子书

初等教育义务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教育世俗化
法制化
(三)20 世纪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加强了学年教育
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满,畏难。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
师严道尊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5 / 26
圣才电子书

4.墨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教育目的:“兼爱”“非攻”
(2)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地位: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晚年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形 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4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其二,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很难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其三,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道
德不仅仅是知识,难以用像讲授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讲授道德;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 育,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亲社会行为。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依赖于儿童的认知(知识
与理解力),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
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3 / 16
圣才电子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一节 道德、品德与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
一、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特点与德育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大多数行为规范却 不包含这种标准。 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 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 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 个人良心——内心信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二)道德类型与德育 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私人生活、国家与社 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育与智育的关系: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但不等同。

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除了进行智育,还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反过来,智育的实现除了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

教学只是它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几个环节、教学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经验局限,扩大个体认知范围;系统性组织性强——科学的身心发展;学习活动是实践活动——掌握人类经验。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主体部分、基本途径。

学校的其他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理论概念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视频讲解]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二)西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形式上: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904《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1911,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轨迹
(一)古代教育
(1)中国:夏——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明——清
(2)印度:婆罗门+佛教——寺院学府
(3)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4)希腊、罗马:家庭教师——僧侣人才(神学+七艺)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背景:工业社会+文艺复兴
(二)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
教育世俗化
法制化
(三)20世纪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加强了学年教育
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地位: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圣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晚年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教育作用教育对国家:“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士”和“君子”教育内容重道德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者。

”学思结合:强调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孟子及其教育思想
孟子人性观“性善论”(善端)教育目的“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培养目标君子,圣贤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志向和意念。

反求诸己:内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

他认为环境越恶劣,造就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3.《学记》
地位:
(1)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标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内容:全书1229字,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论述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原则。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长善救失: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师严道尊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4.墨家
(1)教育目的:“兼爱”“非攻”
(2)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3)地位: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科学技术专门教育主张的。

5.道家
“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夸美纽斯(捷克)代表作《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开始形成的标志教育的作用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自然规律。

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班级授课制是第一个系统论述的人,《大教学论》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史上最早教学原则体系
洛克(英国)代表作《教育漫画》,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

绅士教育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白板说
卢梭(法国)代表作《爱弥儿》教育观自然主义教育观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

培养自然人的途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瑞士)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主张教育过程心理学化教育目的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要素教育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的发展儿童本性的各个方面。

赫尔巴特(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伦理学——教育目的论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第一个明确提出的人。

教育目的道德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选择目的:帮助学生发展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

教育方法——“四段教学法”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新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强调“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
多元化: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牛刀小试
单选:
1.明确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陶行知
C.杜威
D.布鲁纳
2.下列()是杜威的教育思想
A.教育适应自然
B.产婆术
C.教育即生活
D.教育性教学
3.以儿童中心主义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布鲁纳
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