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知识分享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迎期中复习提纲1.1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⑴基本特点(不平衡性):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⑵分布规律(规律性)①从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⑶区域性分布稠密区 分布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③从国家比较:国家分布不均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最多,有7个(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世界人口大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④城乡分布总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及形成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⑤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4、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01年高考题答案)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2分);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2分) 5、东部地区人口稠密?气候温暖湿润(2分);地形较平坦,平原面积大,耕地多;水资源较丰富(2分);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2分) 6、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⑴自然因素: 人口稀疏区主要原因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南极洲亚马逊河、刚果河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北非、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缺乏,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因素 影响案例气候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人少;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多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地区人少;20°N -60°N 人口密集⑵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历史;政治(战争、政策);文化(婚育习俗)主要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 原因:气候较暖;多为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和牧业;殖民者最先到达,开发早;交通便利;邻近经济发达美国8、拉美人口分布地区及原因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大陆沿海地区原因:沿海气候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9、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及原因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原因: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10、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很低,是不是高原地区人口分布都很少? 不一定,热带地区的高原气候凉爽,人口分布比低地多。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
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答案】 1.A 2。
C【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坐标图。
第2题,近三十年来该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D 4.A 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
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一章综合提升
【解析】(1)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环境原因发生的人口迁移,又可称为环境移民。生态移民的原因可能是 原居住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或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因此环境承载力应是首要考虑因 素,C正确。 (2)人口迁移会造成迁入区劳动力增加,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同时增加迁入区就业压力,加大管理 难度,①正确,③错误;由材料可知,生态移民可以改善迁出区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迁出 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生态移民工程一般为整体移民,即迁出区内的所有人口均迁出,且由于迁 出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位置偏远,并不一定都出现人口老龄化,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7.B 【解析】据图可看出,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提高,是因为青壮年劳动力迁出,老年人口比重增 加;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与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关系不大;出生率持续较低是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 提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与老龄化没有必然联系。所以①③正确,选B。 8.D 【解析】据图可看出,南部沿海地区的2018年的人口老龄化系数变小,即人口老龄化减轻。人 口老龄化减轻则可以减轻青壮年的社会负担,A描述对;该地劳动力充足,会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B描述对;老年人口比重低,劳动力充足,则经济充满活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C描述对; 老年人口比重低,社会负担轻,并不会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描述不对。故选D。
3.A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2001年开始出生率降低,18年后2001年出生的这些人成为劳动力 人口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65年后,2001年出生的这些人成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此时该国 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变多,而18周岁及其以下人口基本保持稳定,故此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选择 A项。 4.B 【解析】出生人口的减少,并不会在短时间内使18~65周岁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性别结构、 年龄构成发生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会使从事新生儿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数量减少,从而使职业构成发生 变化,故选B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图示期间,④时期之前人口净迁移始终为正值,迁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④时期迁移人口数量最多;
②时期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波动,基本稳定,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自然增长人口不断增
加;所以到④时期,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人口数量都达到最多,所以D项正确。故选D。
大战”主要是由抢劳动力转为抢人才,与老龄化关系不大;二线城市“抢人才”说明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
求都依然强健,故选项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上广深在春节期间仍然以人口流出为主,加之节假日期间可能使得北上广深大
城市的大量基层服务人员返乡或外出,从而导致城市服务压力加大;会使春节期间生活消费支出有所增加,
不太适合人们居住,而热带地区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凉爽,适宜人们居住,C正确。北冰洋地区气候
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并不是无人定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
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D正确,
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现阶段,随着经
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合题意。把图中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量相加得出,2012年~2017年间每年增加的人口约600~800万,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2.【答案】B【解析】要想缩小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异,无论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进行移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进行努力。
3.【答案】B【解析】根据轮廓可判断A 处是欧洲,B 处是南亚,C 处是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成为人类大陆,即说明其人口分布稠密,这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答案】C【解析】从位置上看,D 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成为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而在此区域内人口稠密。
5.【答案】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显著。
另外,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答案】C【解析】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湿润地区人口密度大。
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考点】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7.【答案】B【解析】图中A 点海拔接近4 000 米,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E 点降水量小,应位于西北地区,可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C 点海拔低,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D 点降水量大,人口密度高,应位于南方沿海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 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9.【答案】A【解析】箭头A 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10.【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曲线在2010~2011 年斜率最陡,由此可判断该时段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最显著。
11.【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对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外出农民工户籍转变成城市居民户籍极少,不是影响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要求提高,农民工因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困难,使外出农民工增量减小。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及答案-word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及答案课堂上的知识是否全数吸收?做套试卷即见分晓!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下列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总体上属于三低模式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属于高高低型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基本转变为三低型D.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2.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 ( )A.人口数量B.人口素质C.人口年龄构成D.人口性别比例3.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根据木桶效应,影响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为突出的是______资源(按人均量最少计)的短缺 ( )A.土地(尤其是耕地)B.淡水C.矿产D.森林下图为我国1982年和2018年的人口三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我国1982年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国家是()A.日本B.俄罗斯C.坦桑尼亚D.英国5. 我国2018年的人口死亡率为()A.7.14B.8.19C.5.57D.16.12下图为某国近200年来四个阶段的出生率、死亡率示意图。
据图回答6-7题。
6.下列排序符合该国人口增长阶段特征规律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7.下列描述符合该国人口特征的是()A.②阶段总人口最多B.③阶段人口增长缓慢C.①②阶段之间,出生率的变化大于死亡率的变化D.③④阶段之间,出生率的变化大于死亡率的变化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读以下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8-9题。
?8.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10.分析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___定为()。
A。
50亿人口日B。
60亿人口日C。
70亿人口日D。
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
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
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
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
93%B。
23%C。
13%D。
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
印度B。
新加坡C。
美国D。
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
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现代型D。
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 项正确。
2.【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3.【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根据人口密度可知,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山西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4.【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5.【答案】D【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 项正确。
6.【答案】A【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 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
读图可知,1953 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 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 项错误,C 项正确;1953 年,60%土地集中约48%人口,1982 年,60%土地集中约46%人口,2010 年,60%土地集中约42%人口,D 项错误;并不是极度集中,B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 项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 两项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 项错误。
9.【答案】C【解析】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发展历史较悠久,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一、单项选择题1. 1999 年 10 月 12 日被结合国定为()A. 50 亿人口日B. 60 亿人口日C. 70 亿人口日 D . 80 亿人口日2.以下不属于人口增添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添率 D .人口生育率3.以下对于世界人口自然增添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变化的总趋向是不停增添的B.不一样历史期间,人口数目增添特色同样C.19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添的迅速期间 D .世界人口增添在地域上是均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 1 回答 4~5 题。
4.(图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 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纪组成状况,此中0~ 14 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 93%B. 23%C. 13% D . 60%5.与10 年前对比,我国人口中0~ 14 岁人口比重降落了 4.8%,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涨了1.39%,而总人口增添了近 1.3 亿。
所以,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连续稳固低生育水平C.截止人口老龄化加快势头D.适量提升少年小孩人口比重依据图 2 回答以下6~ 7 题6.(图 2)图中所示 a 国家可能是()A.印度B.新加坡C.美国 D .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均匀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 D .④8.以下对于人口增添模式及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人口增添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添速度最快B.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添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美国人口世代更替迟缓,人口年纪构造呈老年型,自然增添率为负值优选文本D.我国人口增添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 1.02%,死亡率0.62%,自然增添率是0.4%,其人口增添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 D .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示,广东省人口数目增添高于全国其余省区,其主要原由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自然增添快 D .人口迁徙造成的11.以下属于人口迁徙现象的是()A.山东的大学生毕业后由长沙到北京工作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进行学习接见C.华侨科学家归国探亲 D .国庆节到外处休假自然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徙及空间散布的重要要素,经济要素对人口迁徙是主要的、常常起作用的要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高一地理知识总结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其等于___________减去_______________.4、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因此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人口增长转变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
6、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德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死亡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人口数量增长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大陆的形成和变动1.大陆的形成过程-大陆是由一块或几块地壳板块聚集和碰撞而形成的。
-地表上的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慢慢变动。
-大陆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表面会有褶皱和断层。
2.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向东运动、向西运动、向南运动和向北运动等。
-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每年大约只有几公分到几十公分。
3.大陆的变动-大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们可以分裂,也可以重组,还可以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
二、大陆的演化历程1.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古生代时期,原始大陆是唯一的大陆。
-在中生代时期,原始大陆开始分裂形成多个大陆。
-在新生代时期,大陆板块开始减速和重新组合。
2.大陆演化的特征-大陆演化的特征主要是大陆的碰撞和结构的变化。
-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地形的巨大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3.大陆演化的规律-大陆演化的规律主要有:岩性和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分布、地质地貌的变化等。
三、大陆漂移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壳板块会漂移。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包括了大陆漂移的原因、证据和机制等。
-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包括对流流体的运动和地壳板块的移动。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是地球的古生物和古地理现象等。
-大陆漂移的机制是通过板块构造的推动和拉力来实现的。
3.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大陆漂移学说1.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是基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起来的。
-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根据新技术的进展和新的证据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现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壳板块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位。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 地理不是⼀个只⽤背诵就能拿⾼分的学科,它考察学⽣理解能⼒的⽅⾯不亚于理科。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 市主要功能区: (1)中⼼商务区(CBD):分布:城市中⼼部位。
特征:建筑密集,⾼楼林⽴;集中了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公司、⼤商⾏、⼤银⾏等;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流动量⼤,⼈⼝昼夜差异⼤。
(2)商业区: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
分布:交通⼲线两侧或街⾓路⼝处,占地⾯积最⼩的⼟地利⽤⽅式,通常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特征:交通便捷、⼈流量⼤、地价⾼、⼟地利⽤集约。
(3)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地⽅式。
分类:企业或单位职⼯住宅区;市政统⼀规划建设的住宅区。
⾼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化区联系,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等。
低级住宅区:内城、⼯业区附近与⼯业区联系,设施和环境较差等。
(4)⼯业区:分布: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特点:成⽚分布,⼯业区内有多类型⼯⼚,会产⽣噪声、空⽓、固体废弃物、⽔污染,⼯业区选址要考虑环境因素(河流的下游,风向的下风向位置)。
(5) 其他功能区:⾏政中⼼区、⽂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 1、⼈⼝迁移的判断:是否发⽣了地域上的移动(⾏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年) 2、⼈⼝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战前后国际⼈⼝迁移的⽐较: [记忆] 4、中国新中国成⽴以来的⼈⼝迁移:[记忆] 5、⼈⼝迁移对迁⼊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密度、缓解⼈⼝对环境的压⼒ 不好的影响有⼈才、劳动⼒的流失 对⼈⼝迁⼊地:好的影响有⼈才的流⼊和提供廉价劳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密度增加,⼈⼝对环境的压⼒增加 6、影响⼈⼝迁移的因素: (1)⾃然因素,⽓候,⼟壤,⽔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的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地球外部形态1.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椭球形,但不是完全规则的椭球,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二、地球内部构造1.地球的化学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三个化学构造层,地壳又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2.地球的物理构造:地球的物理构造主要分为固态地幔、外核和内核。
其中,地幔由固态和部分可塑性的岩石组成,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金属铁和镍,而内核是一层固态的金属铁和镍。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层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保持地球的温度、阻挡宇宙射线、起到保护屏障等。
2.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雪等。
水圈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
3.陆地表层:陆地表层由岩石、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组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四、地球的地理环境变化1.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上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洋表层温度等。
2.地壳变化:地壳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包括地壳构造的演变、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3.生物变化:生物变化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变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章里,我们还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如经度、纬度、绿wich子午线、时区等。
同时,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地图等,以及如何通过地图上的符号、图例等来获取地理信息。
总的来说,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主要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_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_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3~4题。
3.与现阶段英国、中国、古巴人口再生产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③ ② ①B.④ ③ ②C.⑤ ④ ③D. ⑤ ③ ①4.对阶段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该阶段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该阶段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对中国而言,导致该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施计划生育。
D.对中国而言,导致该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
5.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为 ( )A.农业革命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二战”以后D. 农业革命之前6.下列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俄罗斯B.德国C.中国D. 印度7.“二战”以后,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是( )A.欧洲B.大洋洲C.北美洲D. 非洲8.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阶段D.现代型下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10~11题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填序号)( )A.①B.②C.③D.④10.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填序号)( )A.①B.②C.③D.④11.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 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D.自然灾害和战争13.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14.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多应控制在( )A.12.95亿B.15亿C.16亿D.18亿左右15.为了简便,在便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主要依据的资源是( )A.土地资源B.气候资源C.能源资源D.生物资源16.概括的说人口的合理发展是指( )A、要与政治发展相适应B、要与资源多寡相适应C、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D、要与资源利用和环境相适应保护17.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的贫富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D.生活消费水平18.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在( )A.60亿左右B.80亿左右C.100亿左右D.130亿左右19、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20、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某家庭在市内换房B.过节期间的旅游、观光等经济繁荣C.高中毕业后要求去西部求职就业D.家住杭州的小王每天去上海上班21.环境人口容量具有 ( )A.不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B.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C.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D.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最终取决于( )A.各种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B.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C.各种活动的科学技术水平D.各种活动的从业人员多少23.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上海B.福州C.汕头D. 东莞24.提供下列服务的城市属于等级最高的是( )A.小百货、副食品B.早点铺、菜市场C.医院、大商场D.小学、理发馆25.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26.关于城市及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服务范围B.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相重合交叉的地区C.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没有必然联系D.城市一定位于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27.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28.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29.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历史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因素30.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B.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C.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31.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④国际地位和军事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B.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C.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33.现在北京市围绕故宫—带形成的城市中心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工业区C.行政区D.住宅区读城市功能分区模式图,回答36~37题。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03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分布B.自然环境C.国家政策D.宗教信仰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A.开发浦东新区B.实施西部大开发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4.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意义
实 现 的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措施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 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 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 指标
中国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实际人口数 16亿 9亿
中国的人口问题: 虽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逐渐进入了现代性,但由 于人口基数大,因此净增人口多,近年来出现了人口老 龄化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少儿比重大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 足,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负担加重等。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影 响 因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 素 相关); 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⑷人口的生活 和文化消费水平 ( 负相关 )(5) 人口的受教育 程度(正相关)
★合理人口容量(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 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 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 宜的人口数量。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 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灾害 气候 土壤 淡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 交通和通信 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社会、 经济、 文化 因素
影响人 口迁移 的主要 因素
政 治 因 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
方向 人口大规模西 移 19 世纪和 20 世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由乡村流向城 纪之交 化的发展 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A.50亿人口日B.60亿人口日C.70亿人口日D.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自然增长快D.人口迁移造成的1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山东的大学生毕业后由长沙到北京工作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进行学习访问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D.国庆节到外地休假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耕地充足,土地生产力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13.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善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示意图3”,回答14~15题14.图中与①②③④曲线排序相应的一组国家是()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15.有关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瑞典是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B.墨西哥属于北美洲,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剧C.中国20世纪70年代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目前我国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D.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16.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土壤的肥力状况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1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18.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容量就是人口容量B.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C.人口合理容量是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D.人口的合理容量就是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规模1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C.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20.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21.目前上海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22.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一般用 来表示 ( )A .环境人口容量B .环境承载力C .人口合理容量D .适度人口2004年3月“两会”在北京召开,40多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选择性别中止妊娠法规的提案》。
其中人口的性别结构是这一提案中涉及的关键词,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图为四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4判断23~24题:23.在这四条曲线中,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24.若图中的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 .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 .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C .不同性别死亡率不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D .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2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A .城市化的表现B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C .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D .城乡差别过大造成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7.将下列因素的代号按因果关系填入图6相应的空格。
(8分)A .科技水平B .获取资源数量C .环境人口容量D .生活消费水平 28.图7,分别表示美国、日本、俄罗斯人口迁移情况,读图7和图8回答:(13分)(1)A 、B 、C 三图同时反映了国内移民的目的是 。
(2)A 、B 、C 哪一幅图表示的是图8的国家? 。
(3)在图8中画出该国老年人口迁移的具体路线,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因素,人们形象地把迁入地叫做“ ”。
(4)图8中你画的迁出地是该国的 工业区,外迁的原因主要是 。
(5)在资本主义早期,该国人口向 部聚集;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是 因素。
(6)目前,该国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29.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3分)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有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
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10分)30.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人口司用妇女总和生育率预测人口发展。
假定全球每个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个小孩的补充水平上,每年人均粮食400千克,则2050年、2140年全球人民需粮食如图9所示。
据此回答:(10分)(1)总和生育率即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中国的人口发展是否应该与联合国人口司预测的总和生育率持平?。
原因是.(2)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措施(至少写三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B 2.D 3.A 4.B 5.B 6.A 7.A 8.B 9.C 10.D11.A 12.D 13.A 14.B 15.A16.C 17.D18.C 19.D 20.A21.B22.B 23.C 24.B 25.B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40分)27.(8分)①一A ②一C ③一B ④一D28.(13分)(1)国土开发(2分)(2)A(2分)(3)图略(1分)气候(1分)阳光地带(1分)(4)东北部(1分)这里纬度教高,气候寒冷,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2分)(5)东北(1分)矿产资源(1分)(6)城市到农村(1分)29.共13分1)人口老龄化(2分)B(2分)2)B(2分)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分,答出一点即可给分)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2分)(合理即给分)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3分,答出三点即可,合理即给分)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10分)30.(10分)(1)短期内不行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而目前已将近13亿,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2)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大粮食流通,调配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