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文献: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 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 政府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 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 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唐铁汉认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2,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强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政府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3,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4,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李祖华认为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 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5,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高国际竞争力

背景原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国际范围弱化政府权力、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一是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 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二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 公共政策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 公共政策执行

过程中存在偏差等。三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四是政府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使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 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工作的被动3。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时代因素: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 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使诚信缺失、公德败坏的现象无处不在, 其中不乏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侵害公众利益的现象;社会转型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重组, 政府部门出现的“特殊利益群体”使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下降;新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用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政府公信力下降就是政

府信用缺失的重要表现

公众因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期望的变化以及对政府绩效的判断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2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3).

3卢汉桥等.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公信政府[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