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合集下载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本科)-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本科)-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本科)-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政府公信的判断标准二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三马航四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五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 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关键字:公信力;政府;责任一政府公信的判断标准(一)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

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二)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四)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

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

方面。

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置、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二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一)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

简化复杂性是一切生物生存进化的策略,是应付充满非完备信息的复杂环境的机制。

作为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心。

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作者:苏学勤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4期政府公信力是社会诚信的保障,是信用体系最后的保障线。

打造信用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重点。

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理念、行为、结果。

这三个要素环环相扣。

然而当前个别政府公信力缺失表现在政府职能无序,应急措施淡化,服务意识和政府理念上。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做出了分析。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要素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组成的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的诚信是最大的诚信。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它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因而,这一概念事实上囊括了政府信用与政府信任这两者的全部内容。

具体地说,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要素:理念。

理念是一种向导,它告诉人们如何从事。

正确的理念自然引导恰当的行为,这说明理念具有指导性。

而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的第一要件。

第二要素:行为。

行为根植于理念。

而行为愈正当,行为主体获得的信任值就愈高。

第三要素:结果。

政府管理效率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必然结果。

政府管理效率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政府的非赢利性及产出的公共性与服务性,决定了政府的职责只能是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

理念正确、行为正当与结果满意是构筑政府公信力的三大支柱。

三位一体,环环相扣,生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体制的转轨要求政府职能相应转变,个别地区出现政府职能错位或失位,使得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危机管理职能模糊。

一些政府部门仍然管了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市场混乱无序。

一些政府部门扩大自由裁量权与民争利,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

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核心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

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1 引言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

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

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

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

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

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

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

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

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一)从政府角度分析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

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热点一:政府公信力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

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政府在长期履行其职责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既表现为社会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

如果政府公信力不断增强,在公众心目中的合法性就强。

相反,一旦政府公信力缺失,就意味着政府合法性被削弱,结果就是政府行为被广泛置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一、当前状况当前,我国在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在政府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政府工作运行不够透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推动了“高效、廉洁、务实”政府的建立;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尚不平衡,总体状况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二是信息公开应付检查的情况存在严重;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四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五是未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要求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或避重就轻。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才能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和对政府信任的丧失,因此,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路径。

第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以民为本进行政府诚信的构建,尤其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

第三,建立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将公民和社会组织纳入政府决策体系,既强化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又推动社会参与和监督的制度化。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第一篇: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

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的形 象 还 影 响 到 政 府 的 公 信 力 问 题
,
,
建议

关 于 数据质 量 评价 刘 延 年提 到 了我 国 目前 采 用 的几 种
,
,

而 且对 以 此 数据 为决策
评价统 计 数 据 质t 的方 法 常宁就 阅 A F 在 我国 的 实 施提 出了
一 个基 本 思 路

的后 果起 粉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 ( 者单 位 长春 工 业 大 学政 治 与 行 玫 学 院 ) 作


其 中 政府 自身 的 因 素 是造 成 目前 我 国地 方 政府 公信 力 弱

,
化状态的 关 键原 因
,
[ 今考 文 献 ] 【 磨 铁 汉 提高 政府 公 信 力 建设 信 用 玫 府 田 中 国 行 欢 于 理 ] l


关 于数据质 t 管 理 傅 德印先 后 提 出了政府 统
, 、
一 关 于 统计致据质 t 的 研 究
计数据 质t 管理 体 系 的原理 和框 架 政府统 计数据 质t 控 制技
术体 系 以 及 建立统 计数 据质 t 文 档的 思考
, 。
(一 )国 外 关 于 统 计 数 据 质 圣 的 研 究

,
先后颁 布 了 数据 公

关 于政 府 失
G 布特别标 准 ( D D s 数 据 公 布 通 用 系统( D D s 以 及 数据 质t 评 s ) )
信 的 主要 因 索 Cha l n
,
e y、
,
p R d l h 和 凡山
u o
n
等 三 位学 者 透过严谨

我国政府公信力及提升途径论文

我国政府公信力及提升途径论文

我国的政府公信力及提升途径摘要政府公信力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综合反映了政府的行政效果。

本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弱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对策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这个对象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和强大的“软实力”。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在我国,政府公信力进入人们的视线是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的。

政府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在民众遇到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时,是他们诉诸的对象,政府承载着民众的期望,如果政府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免不了要受到公众的指责。

学者们对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据《小康》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06-2007年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刚过及格线。

由“政府信用程度”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地方政府。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子刊《小康》杂志中,公布了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的指数为61.6,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政府公信力的指数虽然有微弱的提高,但还是刚刚过及格线。

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

从上面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较差,应该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政府要下大力度重塑自身形象。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不高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1、“官本位”思想泛滥。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官员与老百姓自古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官员对老百姓总是处于控制地位,政府官员总是高高在上,甚至是为所欲为。

随着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公众已经不再像古代百姓那样“安分守己”了,他们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公众的评论。

【文献综述】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探究

【文献综述】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探究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探究一、引言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它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结果。

地方政府公信力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对社会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社会契约论、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等都涉及到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始,伴随着西方许多国家政府信任危机的出现,学者开始重视公信力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但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和历史环境与国外不同,国外对于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理论和对策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益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央政府的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却呈现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以及胡斌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地方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

而这些事件都与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息息相关。

本文就从信息公开角度探讨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以及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本人查阅了大量关于政府公信力的有关文献,但是从信息公开角度出发探讨政府公信力的可参考资料非常少,这与我国对政府公信力研究起步较晚有关。

然而,本人通过对国内外论文的阅读,了解了政府公信力相关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众多学者的观点,将结合案例分析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分析公信力弱化的原因,提出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可行性途径。

二、主题国外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社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博弈论都为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出现石油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就业率下降,政府出现信任危机。

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受到重视,形成了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视角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家卢曼在《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中从社会学角度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

前者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的基础上,后者则是用外在的像法律一类的惩戒式或预防式批判来降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

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

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

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摘要:政府会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行为路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行政管理必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制度上、法律上规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加强道德以及各种规范的约束,真正树立政府真诚守信、恪守诺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建构现代信用政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那么,什么是公信力呢?唐铁汉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1]可见,政府公信力关系到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赢得公民的信任和认可,而公民的信任和认可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指出,合法性“最初的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

[2]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这里的“政”就是指政府。

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组成的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的诚信是最大的诚信。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诚信的保障,是信用体系最后的保障线。

打造信用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重点。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它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毕业论文

政府公信力毕业论文

目录前言 (2)摘要 (3)一、政府诚信的理性分析 (4)(一)政府诚信的界定 (4)(二)政府诚信的法学分析 (4)(三)政府诚信的伦理学分析 (4)(四)政府诚信的经济学分析 (5)二、政府诚信失范的现实表现及其影响 (5)三、政府诚信失范的原因 (6)(一)行政体制问题 (7)(二)诚信立法问题 (7)(三)失信赔偿问题 (7)(四)行政文化问题 (8)四、我国政府诚信危机化解的对策探讨 (8)(一)政府角色的再定位 (8)(二)政府信息的公开 (8)(三)政府决策机制的完善 (9)(四)政府诚信制度的供给 (9)(五)政府诚信的监督 (10)结束语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前言诚信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诚信无欺的品德修养,并将其躬行践履中所概括出的行为规范,视为立人立业之本。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认为:“与朋友交,言则有信、”“信忠信,行笃敬,随蛮貂之邦行矣;信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得到了他人的信任,那么,虽在荒陌蒙昧之地也能顺利地行动,有效实现自己的口的。

相反,不讲究信用,得不到他人的信任,那么,虽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处处受到阻碍、抵制,无法达到自己的口的、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社会成员大都将诚信作为一种成本而非收益,将诚信这一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抛弃,那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将大大受阻、人们对于诚信背离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由此而产十的交易成本便是一个有效例证。

摘要政府诚信已经超越了纯道德意义的范畴,在当前社会诚信面临巨大危机的大氛围里,我国政府诚信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面临着行政体制、诚信法制、失信赔偿和行政文化等一系列问题。

从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决策机制、政府诚信制度供给和政府诚信监督等五个维度,可以探窥我国政府诚信危机的有效化解对策。

论政府公信力

论政府公信力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信力”一词被列入新词范畴,其意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而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信用能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公正、诚实、廉洁、负责精神和在国民中、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

 它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政府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和守诺、践约、信誉度, 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信赖、拥戴感或政府对公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并要求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 可见,党和政府对公信力的建设极为重视。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总体上是比较强的,但是,毋庸讳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离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不能依法行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甚至违法违规、失信于民和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些政策和工作部署缺乏深入调研,不完全符合实际,缺乏合法性、稳定性、连续性,影响执行效果;有的工作有布置、无检查,工作不落实;行政决策缺乏科学性;行政行为缺乏公开透明,存在某些环节暗箱操作问题;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执法不公,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等问题,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提高政府公信力显得更为迫切。

论政府公信力[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失信现象,政府对公信力的认识还很不够,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损坏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浅谈政府公信力

浅谈政府公信力

浅谈政府公信力一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二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原因分析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 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概括起来, 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如今的时代不仅是一个反官僚的时代, 也是一个反政府, 抗税, 反制度的时代。

另外, 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信用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表现为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学术腐败等。

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 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 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 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 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 透明度差, 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

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 因为缺乏真实信息的政府工作或政府行为, 社会公众是无法判断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诚实度的。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地靠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来塑造和体现,因此,制度是政府公信的核心层面。

政府公信的制度包括围绕政府公信本身形成的制度和政府公信监督评估制度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放的行政程序、责任机制建设等,后者包括鼓励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

(二)政府公信的构建进行政府公信体系构建,将对我国公共权力的运行与公民的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开放的风险社会中,政府公信主要依赖于制度的构建。

1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

公民的知情权对应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因此,及时、畅通地向政策涉及的利益关系人和风险承担者提供有关政府决策、行为、预算、统计资料、财务披露等信息。

并在发生公共危机的时候,将相关的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向公众公开。

因此,以公民为本位进行政府诚信的构建,首先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使政府成为透明的信息中心,这样做的过程和结果都无疑将是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在这个基础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将政府的行为、程序纳入制度化轨道。

2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

首先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树立权力的公共性观念,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权,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能有权无责,也不能有责无权。

政府是社会需求的制度化满足机制,因此,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权责对应的机制,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做到及时、恰当的反应,采取果断准确的措施。

因此,需要建立权责对应、灵敏高效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对社会公众通过媒体、信访以及群体行为等反映的问题、需求和建议等信息及时了解、分析和处理。

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还包括加强基层政府与社会在公共危机、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和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以便把握控制和解决当地公共问题的最佳时机。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2008-10-20 武晓峰阅读562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政府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1964年民调显示有3/4的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而1995年同样民调显示只有1/4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

[1]这引起了美国学界和公众对政府公信力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之后,包括德里克•博克和约瑟夫•奈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官员对政府公信力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的世界现象。

中国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

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是一切合法化权力的集合体,政府公信力与生俱来,名正言顺。

但是,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而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同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政府公信力不再名正言顺,开始受到了质疑。

2003年“非典”之后,一系列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发生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研究,本文力图就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要的评析。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评价标准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是进行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目前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

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

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

[2]陈潮生等提出评价的标准涉及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政府服务的程度、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地位等。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摘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公众关系,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任务。

获得公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能够为政府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导致我国政府公信力出现弱化现象。

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借以了解政府公信力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政府职能近年来,我国频繁爆发一系列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如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和2004年春季的“禽流感”疫情,以及发生在2009年全球甲型H1N1全球流感病毒的施虐等。

我国政府公信力正受到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由于政府部分处理不当的公关活动,使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质疑,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表示高度重视。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公信力又再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公信力提高到政府执政准则的层面。

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探讨也随着中央政策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和概念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体现。

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政府主体角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根基,高公信力为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

政府公信力是各种法律、法规得以行使的保证,是种种社会交往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杠杆。

它的强弱,对政府而言举足轻重。

当前,政府公信力存在的弱化问题,突出显示出政府信用制度的缺乏。

为此,我们要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是一个政府政治合法性问题,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系着政府的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做出“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决断,是党对当前政府公信力建设紧迫形势的准确把握与对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高度重视。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

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提高政府公信力,就要求政府部门认真接受群众、舆论和监察机关的监督,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做到执法公正、廉明。

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廉洁公正和依法行政。

【材料2】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

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保证政府公信力论文

保证政府公信力论文

保证政府公信力论文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本就是在摸石头过河,没有借鉴、没有先例,既然是走一步看一步,在建设过程中,人民政府的工作就不可能一路通畅,触到“暗礁”、遇到“深水区”从而导致步子不协调,某些方面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甚至讳疾忌医,遇到问题就要切实解决问题,否那么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既是“亡羊补牢时犹未晚”的哲学道理,也是改革开展攻坚破难的重要意义。

坚持“阳光问政”,以曝光、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政府工作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有助于政府在公众监督下“知耻后勇、知错即改”,真正履行好各项职能,切实树立强大的公信力,凝聚让中国“强起来”的最大后劲。

政府工作千头万绪,虽然总体上能保证有条不紊,但有一说一,就算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产业、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难免有所疏漏,而一旦有疏漏,在利益诱导之下就会有人钻空子,导致各类问题,又由于利益纠葛、权责不明等原因,问题并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处置,往往久拖不决,影响扩大后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减弱。

这种情况下,通过发挥媒体“阳光问政”的“大喇叭”和“照妖镜”作用,将存在的问题公之于众,在公众关注关切下细致剖析问题成因,能可催促政府专注问题解决,狠下决心“刮骨疗毒”,至于其中再有些什么阴私纠缠,也不能再在群众的关注下泛起什么浪花来,否那么不过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罢了。

由“阳光问政”说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政府的事业本质上是人民的事业,没有不可以摊开来说的。

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政务公开”,是基于人民群众对政府政务有知情权,只有让群众了解国家重要决策、政府重要事务,才能更好、更积极地参政议政乃至支持政府行为,同时也让群众能根据政府行为、法律制度及时调整个人行为,保护自身利益。

“阳光问政”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务公开”,既加大群众的知情权,又帮助政府明确解决问题方向、坚定解决问题决心,更在推动问题破解的过程中失分,保证政府强大公信力,使我们永远避开“塔西佗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

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

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

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

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

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

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

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

3、管理机制不完善。

4、法律建设不健全。

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文献: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 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 政府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 二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

对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

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 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

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

唐铁汉认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2,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强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政府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政府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3,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

4,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李祖华认为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 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5,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高国际竞争力背景原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国际范围弱化政府权力、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一是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 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

二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 公共政策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

三是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四是政府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使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 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工作的被动3。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时代因素: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 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使诚信缺失、公德败坏的现象无处不在, 其中不乏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侵害公众利益的现象;社会转型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重组, 政府部门出现的“特殊利益群体”使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下降;新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用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政府公信力下降就是政府信用缺失的重要表现公众因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期望的变化以及对政府绩效的判断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2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3).3卢汉桥等.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公信政府[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4).政府因素:主要因素,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的状况。

管理理念缺乏民本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管理行为中存在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政府政绩异化、行政信息不公开、行政绩效评估失效、危机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影响了行政效率, 并最终侵蚀了政府的信任基础。

文献: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政治生态的改变。

首先,公民的权利表达因网络强化公民自我教育而趋于活跃。

其次,社会的横向联系因互联网带来的人际关系水平化而更趋密切,并重构着社会公共领域。

再者,公共议程的设置权力因互联网带来的公共讨论零门槛而趋于分散化。

最后,社会共识的底线因互联网激发的社会价值多元化而调整和形塑。

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1,互联网加速了权力的弥散,新的权力主体与政府竞争着公众信任。

新的权力主体:个人、群体等松散组织、非政府组织。

联网带来的信息海量化在使决策信息更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有效信息提取和甄别的难度,信息的快速、任意流动性和可加工性削弱了政府的信息控制权 2,互联网改变了权力向权威转化的社会基础和方式,政府权威的维护和固化成为受挑战的核心。

网络平台上的虚拟世界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水平的,而依靠现实世界的垂直指挥链来确立和维护权威的政府权力,在水平化的虚拟世界失去了可以依托的社会结构。

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多个权威,如果政府反应不当,或者政府不能及时顺应新媒体平台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3,互联网信息流方向的多元性挑战着既有的政府结构和回应能力。

很多政府更多的是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当做舆情来进行研判和引导,还并未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对政府结构的根本性挑战和由此对政府回应能力的复合挑战,因此在互联网上掌握话语权、彰显权威和引导思想价值都显得被动而迟钝。

互联网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点:1,将互联网当作权力资源来对待,探索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转规律,维护政府权威。

2,以整体性政府为原则,在整合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变革政府结构,在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弥合机制的基础上打造联动的整合性宣传沟通架构。

3,制定完整的宣传和沟通战略,说做并举,引领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

4,巧用权力,以政府自身的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共识。

文献: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政府公信力实质上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 (如公众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 公众对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 )、物质上的 (如政府的财力 ), 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行政人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 )等等。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在于政府合法性所受到的质疑和威胁。

对政府而言 , 权力的基础是公众的认同 ,是获取合法性存在条件。

政府绩效不佳 ,以及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等的变迁所引发的公众对政府施政的不满情绪,整个社会弥漫和扩展形成信任危机 ,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献: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政府公信力有两个主体:信用方政府和信任方公众。

一方面以政府为主体方面来讲: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或程度。

有学者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包含信和被信的过程,信或不信都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信”或“不信”均存在着程度指数。

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就是政府的“言”、“行”、“果”是否一致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