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合集下载

古代称呼女子尊称

古代称呼女子尊称

古代称呼女子尊称
古代社会中,对于女子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在尊敬、礼貌的场合中,人们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尊称来称呼女性。

首先是“令嫒”,这个称呼源于《汉书·外戚传》中汉武帝的外戚,称为“令公主”,后来演变成了对优秀女性的尊称。

其次是“夫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周朝贵族中,用来称呼妻子。

后来,这个称呼逐渐演变成对女性的尊称,用来表示尊敬。

还有“卿”,这个称呼也是对女性的尊称。

在唐代,女官员被称为“卿”,后来也用来称呼有资格受到尊敬的女性。

另外还有“姑娘”、“小姐”等称呼,这些称呼都是用来称呼年轻女性的。

在尊敬的场合中,一般不使用这些称呼。

总之,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尊称有很多种,这些称呼都是表示对女性的尊敬和礼貌。

- 1 -。

周礼中女子的谦称

周礼中女子的谦称

在《周礼》中,女子的谦称通常与其身份和地位有关。

对于贵族女子,她们可能会使用“妾”或“妾身”来谦称自己。

这些称呼体现了她们对夫君或尊贵之人的尊敬和谦逊。

对于普通女子,可能会使用“奴”或“奴婢”来谦称自己。

这些称呼反映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表达了对上位者的恭敬和谦卑。

需要注意的是,《周礼》是一部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其中涉及的谦称可能因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还需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和解释。

古代称呼女子的叫法

古代称呼女子的叫法

古代称呼女子的叫法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貂禅、杨玉环、西施和王昭君的雅称,此乃众所周知。

3、“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4、“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5、“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6、“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7、“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

《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8、“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10、“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璧人”“玉女”等称。

11、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后用来形容中年妇女仍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12、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13、娇娃:也作娇娘。

指美丽的少女。

14、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15、婵娟:姿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16、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17、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18、丽人:光彩照人,指美貌的女子。

19、佳人:指美人。

20、玉人:用来称谓美丽的女子。

21、淑女:指温和善良而美好的女子。

22、西施:美女的代称。

古人对女性的35种称呼

古人对女性的35种称呼

古人对女性的35种称呼你平时是怎样称呼女性的?在古代有35种对女性的称呼哦~你都知道哪些?一起来看看吧!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

《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7、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红颜:年青的,美丽的女子。

9、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10、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11、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12、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15、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16、无盐: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17、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18、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19、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20、萧娘:女子的泛称。

南朝以后,诗中多代指男子所恋女子。

21、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

从中国古代女子谦称看各朝女性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女子谦称看各朝女性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女子谦称看各朝女性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

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

“妾”是中国古代女子最常用的谦辞之一,最早出现在战国,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妾”的原意是指女奴或引申指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但在作为谦辞时,女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谦逊或对对方的敬重,不论已婚未婚、身份地位,下至平民,上至妃后,都是可用的。

古代女子谦称除了“妾”这一类外,“奴”一类的谦称用法也很常见。

女子自称为“奴”,约始于宋代,而作为谦称,约现于元明时期,同“妾”类似,“奴”作为谦辞,在使用上也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但一般是限于未婚女子或年轻女子群体使用的。

谦词中除了“妾”、“奴”、“儿”这几类较常用的女子谦称外,以谦词“小”和“老”字为前缀构成的自谦之词也不在少数。

“小妇(人)”、“小妹”常用来作为已婚、未婚女子的谦称。

通过有关文献的检索,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女子谦称大多是“女”字部。

只因汉字在造字之初就被打上了浓厚的主观因素,就算是在人类认知的初级阶段中社会不同性别分工现象的认识,从“男”“女”这两个性别用字就可以看到社会习俗的痕迹。

从“男”字和“女”字的对比来看,《说文解字》:“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

”金文的“男”字像以手持耒耕于田,显然“男”字之形所示乃是农耕之事。

在古人的观念里,农耕乃是男子之事,故以力(耒)、田之形来表示男子的概念。

所以。

当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男子自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这就决定了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与男性地位由低到高相对的是,曾在采集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女性,由于身体素质及生理条件的限制,只能退出繁重的农事耕作而以操持家务为职。

故甲骨文所绘之“女”字像一个敛手跽跪的人。

“女”字之所以要突出描写其跽跪之姿,乃是要强调其居家以操持家务为职的特点。

跽跪为古人居家之常态,而敛手则为侍者之姿,这一形象正是女性在家庭中身份卑微的写照。

春秋时期女性名字规则

春秋时期女性名字规则

出生三个月后取名
十五岁加姞礼,取一个字,表示成人,可以嫁人婚配。

此后别人只能叫她的字,不能叫名。

女性取字母姓前加+(孟)伯仲叔季
额外:
1.在字的前面加娘家国名纪季姜
2.在字前面加以夫家国名杞伯姬
3.在字前面加以夫家氏名荡伯姬
4.在字前面加“子”表示已婚子叔姬卒
5.在字的后面加名。

再额外
在母家姓冠以夫家国名息妫
在母家姓前冠以母家氏国姜齐国姜姓国氏
在母家姓母家氏前加母家国名宋华子
在母家姓前冠以夫家氏夏姬
在母家姓前冠以母家国名徐赢,葛赢,郑姬,卫姬,密姬
谥号
在字前加谥号穆孟姬
在母家姓前加谥号
周天子的女儿,后妃有独特的名字。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关于春秋时期女性的称谓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其余没有提到的名字,也几乎都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模式来套,也大家欢迎补充: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3.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4.家中排行+自己的祖国的姓5.祖国国名+自己祖国的姓6.丈夫国名+自己祖国的姓7.祖国国名+排行+祖国的姓8.丈夫谥号+夫人9.祖国国名+娘家氏+祖国姓10.特殊称谓来细分一一解剖。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如武姜、宣姜、庄姜、定姜、穆姬武姜——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根据记载可知,武姜是申国人,申国人姓姜,如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娶于申国,因此称为姜后。

而这枚姜氏女的丈夫是郑武公,丈夫的谥号武,姜氏的称呼则是武姜。

宣姜——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

《列女传·孽嬖传》一句话总结出宣姜称呼的模式,齐侯的女儿,齐国姜姓,卫国宣公的夫人,卫宣公去世之后,谥号宣,因此齐国公主姜氏被称为宣姜。

宣姜的故事比较传奇,左传给了记载——卫宣公以隐四年立,桓十二年卒,终始二十年耳。

即位之后,乃纳急子之妻,生寿及朔。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元年》,即是说,宣姜原本是公子急子的妻子,却被卫宣公抢夺做了自己的老婆,如果宣姜按照轨道嫁给急子,也许现在的历史上就没有“宣姜”这个称呼了。

庄姜——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春秋左传》卫国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齐国姜姓,庄公谥号庄,因此称为庄姜。

对于庄姜的身份,《诗经》中有表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她的身份几乎跟春秋各国都扯了点亲戚关系,首先是齐侯的女儿,然后他还是卫国国君的老婆,是齐国东宫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小姨子,谭国国君是她妹夫。

定姜——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

《列女传·母仪传》同样的模式,定是卫定公的谥号,而这枚姜氏是齐国公主,因此称为定姜。

古代中国女性的57种叫法

古代中国女性的57种叫法

古代中国女性的57种叫法在古代中国,女性在社会地位和地位上常常受到限制和压迫。

然而,尽管如此,古代中国人对于女性的称呼却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女性的57种叫法,从中可以窥见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

1. 质人: 这是古代中国对女性的一种普遍称呼,意为“女子”。

2. 质人儿: 使用这个称呼时,会给予女性更多的亲切感和温暖感。

3. 女子: 这是古代中国比较正式的称呼,用来指代已经成年的女性。

4. 女儿身: 主要用于年轻女性,强调年轻的娇弱和纯洁。

5. 女儿家: 这个称呼用来描述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6. 宫女: 在古代宫廷中服侍皇宫贵族的女性被称为宫女。

7. 阴人: 在道教中,女性被称为阴,与男性的阳相对。

8. 闺女: 这个称呼用于指代未出嫁的女性,突出她的家庭和礼仪角色。

9. 女工: 这个称呼用于指代妇女参与劳动、工作的女性。

10. 家女: 这个称呼用来描述那些在家庭中尽心尽责的女性。

11. 女弟子: 这个称呼用于指代那些信仰佛教或道教的女性修行者。

12. 女冠: 在古代中国,女孩到了12岁就会戴上“女冠”,表示她已经步入成年。

13. 闺秀: 这个称呼用来形容有教养、才情和家族出身较好的女性。

14. 婢女: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侍奉贵族家庭的女性佣人。

15. 婢妾: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嫁入豪门的女性或是妾室。

16. 正妻: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合法婚姻中的妻子。

17. 子媳: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儿媳,即儿子的妻子。

18. 妾: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富贵人家里的陪嫁妻子。

19. 美女: 这个称呼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性。

20. 美人: 这个称呼通常用于指代宫廷美女。

21. 妃子: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宫廷中的贵妃或嫔妃。

22. 少女: 这个称呼用来形容年轻的女性。

23. 小姐: 这个称呼用来指代年轻的未婚女性。

24. 年幼的: 这个称呼用于指代年幼的女孩。

25. 丫环: 这个称呼用来形容侍奉贵族家庭的年轻女佣。

【左传札记】春秋时期的女子称谓--兼述姓、氏、名、字、谥

【左传札记】春秋时期的女子称谓--兼述姓、氏、名、字、谥

【左传札记】春秋时期的女子称谓--兼述姓、氏、名、字、谥【概述】先秦时期人物称谓与今不同,而女子称谓又与男子不同。

春秋时期的女子称谓一般由姓、氏、排行、谥号等因素构成,其中姓为父姓;氏包括父氏、夫氏;排行为家中排行;谥号包括丈夫谥号、自己谥号。

女子的称谓能反映其出生、背景、血缘、婚姻、德行等情况。

【注释】◆姓姓是具有统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据记载,黄帝时期即有姓,“黄帝十二姓”有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等。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

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又有“祝融八姓”,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

(见于《国语·郑语》《大戴礼记·帝系》《世本》《史记·楚世家》等)夏为姒姓,商为子姓,周为姬姓。

春秋时期,有姬姓、姜姓、子姓、姒姓、风姓、祁姓、妫姓、姞姓、任姓、嬴姓、己姓、偃姓、妘姓、芈姓、熊姓、曼姓等。

姬姓国有鲁、蔡、曹、卫、滕、晋、郑、吴、虞、虢、北燕、祭、极、邢、郕、凡、息、巴、荀、贾、滑、耿、霍、密、顿、管、毛、聃、雍、毕、原、酆、郇、邗、应、韩、蒋、茅、胙、沈、焦、扬大戎、骊戎、鲜虞等。

姜姓国有齐、许、申、纪、向、州、莱、姜戎等。

子姓国有宋、萧、权等。

姒姓国有杞、鄫、越等。

风姓国有宿、任、须、句、颛臾等。

祁姓国有唐、杜。

妫姓国有陈、遂。

姞姓国有南燕、偪。

任姓国有薛。

嬴姓国有秦、黄、梁、葛、江、徐等。

己姓国有莒、郯、温。

偃姓国有舒、英、六、蓼、舒蓼等。

妘姓国有鄅、偪阳。

曹姓国有邾、小邾。

芈姓国有楚、夔。

熊姓国有罗。

曼姓国有邓。

归姓国有胡。

隗姓国有狄、白狄、赤狄等。

允姓国有小戎、陆浑。

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

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

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后宫指帝王的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欢迎阅读一、周秦两汉时期1、周朝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2、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3、西汉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皇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4、王莽新朝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5、东汉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1)魏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妃嫔爵位: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倢伃视中二千石俸;容华视真二千石俸;美人视比二千石俸;良人视千石俸(2)吴蜀吴蜀两国史料不详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2、两晋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3、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1)南朝宋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妃嫔等级为: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散役:美人、才人、良人齐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梁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太子妾:良娣、保林陈沿袭梁制(4)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北齐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比丞相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散号:才人、采女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北周史料不详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1、隋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2、唐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芳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3、金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元史料不详四、明清时期1、明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2、清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更多热门文章:。

对女人的尊称

对女人的尊称

对女人的尊称对女子的尊称古代和现代都行多几个我来答莫念v勿忘LV.2 2019-09-211、“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2、"姬"。

“姬”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们泛以“姬”称美女,后来慢慢变成女子尊称(如赵姬、如姬等等)。

3、“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4、“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5、“杜”是对女子的尊称,意为“女士”扩展资料: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文化常识】古代对女性的35种称呼

【文化常识】古代对女性的35种称呼

【文化常识】古代对女性的35种称呼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

《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7、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红颜:年轻的,美丽的女子。

9、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10、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11、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12、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15、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16、无盐: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17、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18、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19、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20、萧娘:女子的泛称。

南朝以后,诗中多代指男子所恋女子。

21、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

后用来指美女。

22、娇娃:也作娇娘。

指美丽的少女。

23、花魁:百花的魁首。

中国古今人称系列谈之24·古今女性的315种称谓之12

中国古今人称系列谈之24·古今女性的315种称谓之12

中国古今人称系列谈之24·古今女性的315种称谓之1274、少君:(1)先秦时诸侯妻子称谓。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四年》:“从我而朝少君。

”孔颖达疏:“少君,犹小君也。

君为大君,夫人为小君。

”(2)尊称他人之妻。

〔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谢逸谢薖》:“少君方炊,稚子宗野汲。

”(3)年幼之君。

《左传·哀公六年》:“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

”75、小君:先秦时诸侯的妻子所称。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曰:“夫妻一体,妇人从夫之爵,故同名曰小君。

”夫妻同等地位,以礼相敬。

76、细君:古代女子称谓,后为妻子的通称。

另外,有诸侯之妻、妾之说;汉朝有细君公主远嫁北方。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77、如君:旧称他人之妾。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曰妾……曰如夫人,曰如君。

”参见“ 如夫人”。

78、媵:音yìng。

陪嫁、随嫁的妾。

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为媵。

亦指随嫁的人。

〔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小妻。

〔南朝·梁〕沈约《秦弹王源》:“且买妾纳媵,因聘为资。

”(3)庶贱者,服役的女人。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

”(4)普通妇女,如:媵婢(侍婢);媵妾;媵侍;媵母。

2春秋对人的称谓

2春秋对人的称谓

春秋对人称谓的文化特色姓名本是指称某人时突出个性特征的基本信息,而在春秋时,至少书面语上,较少直称姓名,取而代之的是附加本人相关信息的其他称谓。

正因如此,其称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本文以《春秋左传》的记载为材料来源,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一归结。

一、称谓情况1、对男子的称谓春秋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域信息、个性记号字和个人身份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表现如下:诸侯国国君的生称,通常国名、爵位并称,如宋公、卫侯、郑伯,邾子、宿男,等。

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但从金文内容上看,似乎它们之间尚未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许树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五等爵本无定称”(杨伯俊《春秋左传注》)。

因此常出现称谓不一现象,如《春秋》记杞,初称侯,见桓二年;庄二十七年又称伯,以后多称伯;偶亦称子,分别见于僖二十三、二十七年及襄二十九年。

周天子则以“王”称,且春秋名义上只有周天子能以“王”称,因此,可省国名。

春秋后期的楚、吴、越虽皆竞称“王”,文化落后的小国也有自称“王”者,而春秋皆书曰“子”。

生称国君外的其他男性,主要是氏族、名(字)并称。

关于称谓中氏族名的来源,《左传·隐公八年》有载: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

公问族于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公命以字为展氏。

众仲的答问道出了氏族名的来源:诸侯因封地而得氏,如鲁、晋、郑等国名即氏名;诸侯的后人以诸侯的谥、字为氏族名,如,宋国的汤氏来由如下――宋桓公生公子汤,汤生公孙寿,寿生汤意诸,意诸之后人以汤为氏;累代做官者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族,因此族名中有上官、司马等名,宰、卜、屠等可看作与此相关的职名,亦可作氏,如宰咺、卜偃、屠蒯;诸侯之外也有以封邑为氏族的,《史记·秦本纪》云“缪王(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值得注意的是氏、族、姓三者的异同。

古今女子称谓

古今女子称谓

古今⼥⼦称谓姬令妾妃妻璧⼈佼⼈婵娟季⼥千⾦罗敷娇娃花魁丽⼈佳⼈⽟⼈恒娥嫦娥妲娥故剑淑⼥细君花瓶嫠妇萧娘西施西⼦⽟⼥仙⼥美⼥尤物青娥青蛾内⼦内⼈室⼈发妻中馈⼩妻副妻娇娘⽆盐天使寡妇内助贱内⼩君皇后梓童夫⼈荆妻荆⼈荆室荆妇拙荆出荆贱荆糟糠太太浑家妻⼦贤妻爱妻婆娘堂客⽼婆⽼爱继室续弦家⾥⼥⼈爱⼈伙计搭档侧室偏房⼩星如君公主郡主妻室娘⼦⼥公⼦交际花如夫⼈解语花颜如⽟未婚妻夜度娘安琪⼉⽼伴⼉娘⼉们屋⾥⼈做饭的孩他娘媳妇⼉内当家参谋长长公主皇太后道旁苦李软⽟温⾹糟糠之妻⼩家碧⽟绝代佳⼈⼆⼋佳⼈半⽼徐娘妙龄少⼥⼱帼英雄扫眉才⼦不栉进⼠冶叶倡条内掌柜的内当家的内务部长⼤长公主[释义]○妾姬:旧时对⼩⽼婆的称呼,类似称呼还有⼩妻副妻等.○令:旧时尊称对⽅的妻⼦.○妃:太⼦亲王之妻.○璧⼈:形容仪容美,好像璧⽟⼀样的⼈.○佼⼈:美好的意思,指美⼈.○婵娟:⾊态美好的意思.后⽤来指美⼥.○季⼥:〈诗经.召南.采苹〉:"有齐季⼥".指少⼥.○千⾦:旧称别⼈的⼥⼉,含有尊贵之意.○罗敷:古乐府〈陌上桑〉中描述:罗敷在陌上采桑,被使君看中,要强娶为妻,遭到严词拒绝绝.后多⽤为美丽⽽坚贞妇⼥的代称.○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花魁:百花的魁⾸.旧时指有名的妓⼥.○丽⼈: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佳⼈:〈古诗⼗九⾸〉:"燕赵多佳⼈,美者颜如⽟."指美⼈.○⽟⼈:〈晋书.卫介传〉:"总⾓,⽺车⼊市,见者皆以为⽟⼈".⽤以称谓美丽的⼥⼦.○恒娥:神话传说中后羿的妻⼦,因吃仙药,冉冉升空,奔⽉⽽去为⽉神,即嫦娥也作妲娥.○故剑:汉宣帝娶民间⼥⼦为妻.即位后公卿议⽴霍光之⼥为后,宣帝下诏"求微时故剑";⼤⾂领司其意,议⽴民⼥许⽒为后.后因此称结发之妻.○淑⼥:(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指温和善良美好的⼥⼦.○细君:(汉书.东⽅朔传):"归遗细君,⼜何仁也"!颜师古注:"细君,朔妻之名.⼀说,细,⼩也.朔辄⾃⽐于诸侯,谓其妻⽈⼩君."后为妻妇的代称.○花瓶:插花⽤的瓶⼦.借喻作为⼀种摆设的美貌的⼥⼦.○嫠妇:(左传.昭公⼗九年):"莒有妇⼈,莒⼦杀其夫,已为嫠妇."指寡妇.○萧娘:唐代以萧娘作为⼥⼦的泛称.后代沿⽤.○西施:也作西⼦.春秋时期的美⼥.后世把她当作美⼥的代称.○⽟⼥:指仙⼥,亦指美⼥.也⽤⼈作对他⼈之⼥的敬称.○尤物:奇异的.指貌美的⼥⼦.亦指优异的⼈或物品.○青娥:亦作青蛾.蛾:蛾眉的省称.指⼥⼦的黛眉.亦指青年⼥⼦.○内⼦内⼈:从前丈夫称⾃⼰的妻⼦,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主外,⼥⼦主内.○室⼈:多数是对别⼈妻⼦的称呼.○发妻:古时婚喜之⽇,男⼥都要结发为髻,男⼦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是原配,称妻⼦为"发妻".○中馈:古时家庭事务包括饮⾷在内,均由妻⼦操持.故对⼈称⾃⼰的妻⼦为"内助""中馈",谦称"贱内".○⽆盐:齐国⽆盐⾢⼥钟离春,像貌丑陋,但关⼼政事,当⾯斥责齐宣王奢淫腐败,宣王为之感动,⽴其为后.后世⽤以称颂和⽐喻貌丑⽽有德⾏的妇⼥.○天使: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和少⼥.因此⽐喻善良贞洁可爱的⼈.多⽤于⼥⼦.○皇后:皇帝的妻⼦.○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夫⼈:古代诸侯的妻⼦称夫⼈.明清时⼀⼆品官的妻⼦封夫⼈.近代⽤来尊称⼀般⼈的妻⼦,现在多⽤于外交场合○荆妻:旧时对⼈谦称⾃⼰的妻⼦,⼜称荆⼈荆室荆妇拙荆出荆贱荆.表⽰贫寒之意.○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太太:过去⼀般称官吏的妻⼦或有权势的富⼈对⼈称⾃⼰的妻⼦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浑家:丈夫对妻⼦的称呼,多见于早期.○妻⼦:指的是妻⼦和⼉⼥.早期有"妻⼦""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为了表⽰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侧室偏房⼩星如君:对妾的称呼.○公主:帝王的⼥⼉.○郡主:太⼦和宗室亲王之⼥⼀般称为郡主.○长公主:帝王的姐妹.○⼥公⼦:旧时对别⼈⼥⼉的尊称,现⽤来称谓外国⼈⼠的⼥⼉.○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有名的⼥⼦.有贬义.○如夫⼈:<左传.僖公⼗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者六⼈."原意同夫⼈,后即以称别⼈的妾.○解语花:唐明皇秋⼋⽉赏莲花,左右随⾏叹羡千叶莲花,帝却指贵妃说:"争如我解语花?"后⽤以⽐喻美⼈是能通⾔语的鲜花.○夜度娘:古乐府曲名.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夜度娘,倚歌也."后⼈⽤以作为娼妓的代称.○未婚妻:已经订婚尚未结婚的⼥友.○安琪⼉:英⽂angel的⾳译,意为天使.○⼤长公主:帝王的姑母.○道旁苦李:⼤路旁遗弃的苦涩李⼦.⽐喻被抛弃的⼈或物.多⽤于⼥⼦.○软⽟温⾹:软:柔和;温:温和;⽟⾹:⼥⼦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性.○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糟糠度⽇的妻⼦,后为对⾃⼰妻⼦的谦称.○⼩家碧⽟:碧⽟:刘碧⽟,汝南王妾.晋.孙绰(情⼈碧⽟歌):"碧⽟⼩家⼥,不敢攀贵德."旧时指⼩户⼈家的美貌⼥⼦.○绝代佳⼈:绝代:冠绝当代;佳⼈:美⼈.指当世⽆双的美⼈.○⼆⼋佳⼈:⼆⼋:指16岁.指年轻貌美的⼥⼦.○半⽼徐娘:徐娘:梁元帝(萧绎)妃徐⽒.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后⽤以形容中年妇⼥保留青年时的神态.○妙龄少⼥: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帼英雄:⼱帼:妇⼥的头⼱和发饰,引申为妇⼥的代称.指妇⼥中杰出的⼈物.○扫眉才⼦:扫眉:⼥⼦画眉.指很有⽂才的⼥⼦.○不栉进⼠:栉:古代男⼦束发⽤的梳篦;进⼠: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不⽤梳篦束发的进⼠,指⽂才极⾼,才华横溢的⼥才⼦.○冶叶倡条:冶:艳丽;倡:轻狂.原形容杨柳枝叶的轻盈柔嫩.多借喻轻狂娇艳的舞姬或⼥⼦.。

说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称呼

说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称呼

说一下春秋时期人们的称呼一,各级贵族称谓1,天子称谓春秋时期天子称王,这是沿用先代的习称。

夏、商、西周三代天子皆称王,而不称帝。

“天子”是尊称,《曲礼》说:“君天下曰‘天子’。

“王”是正式称号,“天王”则是最高称号。

王生时一律简称“王”,死后以谥号称之,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朝有追谥的礼规,天子,国君,大夫死后根据其平生表现追封一个谥号,“文”、“武”就是死后的谥号。

关于谥号的各种含义《史记》最后一册有一附表可参看。

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

古字“余”与“予”相通。

这是天子面对臣下及诸侯国君朝拜时的自称。

《周语》内史过在与周襄王对话中引《尚书汤誓》说:“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论语》上也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天子在居丧期间自称“小童”。

天子蒙难之时自称“不谷”。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周襄王遭叔带之难遣使来告曰:“不谷不德,得罪母弟叔带,现避难在郑国,特来相告。

”后有评语说:“天子凶服、降名,礼也。

”这是说按礼规天子蒙难之时身着凶服,自称也要降一等。

天子周王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

我们知道王孙满答楚子问的故事,王孙满就是周王的孙子,名叫满,故称王孙满。

周王室姓姬,王孙满的姓姬名叫满。

称他为王孙满,其实是对他出身的一种尊敬。

王的继承人则称太子,有时也叫世子。

2,国君称谓天下君主为王称天子,那么各诸侯国国君该怎么称呼呢?诸侯国国君有两个通称,一个是“君”,所有诸侯国不论大下一律称其君主为“君”,这就是“君”的最初含义,一国之长。

人们可以称齐国国君为齐君,管鲁国国君叫鲁君。

国君的第二个通称叫“公”。

周朝时有爵位之分,共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

各诸侯国按爵位分为五等。

公爵国国君称公,侯爵国国君称候,以此类推。

但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何等爵位国君一律尊称“公”,只有在正式场合如朝觐天子,诸侯盟会等场合才严格按其爵位相称。

如齐国是候爵国,国君称齐侯,郑国为伯爵国,《左传》中常常称其为郑伯。

原来,古代这样称呼女子

原来,古代这样称呼女子

原来,古代这样称呼女子第一篇范文原来,古代这样称呼女子自古以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女性的称呼也是丰富多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用各种美丽的词汇来赞美女性的美丽、智慧和温柔。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一、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对女子的称呼多与婚姻家庭有关。

如:“女子”一词,源自古汉语,意为年轻的女性。

《诗经》中有“女子善怀,小人怀土”之句,表达了女子温柔善良的品质。

另外,“女士”一词,源于周代,是对贵族女性的尊称。

还有“闺女”、“娇娘”等称呼,都体现了对年轻女子的喜爱和赞美。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对女子的称呼更加丰富。

如:“娇姿”、“丽人”、“倾城”等,都表达了女性的美丽。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女性名字命名的称呼,如:“西施”、“王昭君”等,她们成为美的象征,受到世人的敬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女子的称呼更加注重内在品质。

如:“贤妻”、“良母”等,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才女”一词,用来赞美女性的才华。

如蔡文姬、左思女等,她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女性的楷模。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对女子的称呼更加多样化。

除了继承先前的称呼外,还出现了许多富有诗意的称呼,如:“玉人”、“花魁”、“倾国”等。

这些称呼既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又彰显了她们的个性。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女性名字命名的称号,如:“李清照”、“卓文君”等,她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五、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对女子的称呼更加注重道德品质。

如:“贤淑”、“端庄”等,强调女性的端庄贤淑。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才媛”一词,用来赞美女性的才华。

如:“曹大家”、“李香君”等,她们在文学艺术、家庭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既体现了女性的美丽、智慧和温柔,又彰显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这些称呼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传承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关于春秋时期女性的称谓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其余没有提到的名字,也几乎都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模式来套,也大家欢迎补充: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3.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4.家中排行+自己的祖国的姓5.祖国国名+自己祖国的姓6.丈夫国名+自己祖国的姓7.祖国国名+排行+祖国的姓8.丈夫谥号+夫人9.祖国国名+娘家氏+祖国姓10.特殊称谓来细分一一解剖。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如武姜、宣姜、庄姜、定姜、穆姬武姜——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根据记载可知,武姜是申国人,申国人姓姜,如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娶于申国,因此称为姜后。

而这枚姜氏女的丈夫是郑武公,丈夫的谥号武,姜氏的称呼则是武姜。

宣姜——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

《列女传·孽嬖传》一句话总结出宣姜称呼的模式,齐侯的女儿,齐国姜姓,卫国宣公的夫人,卫宣公去世之后,谥号宣,因此齐国公主姜氏被称为宣姜。

宣姜的故事比较传奇,左传给了记载——卫宣公以隐四年立,桓十二年卒,终始二十年耳。

即位之后,乃纳急子之妻,生寿及朔。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元年》,即是说,宣姜原本是公子急子的妻子,却被卫宣公抢夺做了自己的老婆,如果宣姜按照轨道嫁给急子,也许现在的历史上就没有“宣姜”这个称呼了。

庄姜——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春秋左传》卫国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齐国姜姓,庄公谥号庄,因此称为庄姜。

对于庄姜的身份,《诗经》中有表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她的身份几乎跟春秋各国都扯了点亲戚关系,首先是齐侯的女儿,然后他还是卫国国君的老婆,是齐国东宫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小姨子,谭国国君是她妹夫。

定姜——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

《列女传·母仪传》同样的模式,定是卫定公的谥号,而这枚姜氏是齐国公主,因此称为定姜。

穆姬——穆姬者,秦穆公之夫人,晋献公之女,太子申生之同母姊,与惠公异母。

《列女传·贤明传》老模式,穆姬,晋国献公的女儿,嫁给秦国穆公,晋国姬姓,穆是谥号,所以称为穆姬。

怀嬴——怀嬴者,秦穆之女,晋惠公太子之妃也。

《列女传·节义传》怀嬴的称呼上比较特殊,她是秦穆公的女儿,秦国是嬴姓,而“怀”则是因为她一开始是晋怀公的夫人,后来晋国上层变动,晋怀公下台,秦穆公扶持晋文公重耳,又将怀赢嫁给晋文公,所以历史上又将她称为“文嬴”,这两种称呼都属于丈夫谥号+自己祖国姓的规则。

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文姜、哀姜、厉妫、戴妫、声子、敬姜、贞姜、缪姜文姜——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文姜者,齐侯之女,鲁桓公之夫人也。

《列女传·孽嬖传》按照以往的称呼模式,文姜是齐国的公主,鲁桓公的夫人,应该称为“桓姜”而所有文献资料却将她称为“文”,由此可见,这是另外一种春秋女性称呼的模式,自己独特谥号,加上祖国的姓,所以称为文姜。

哀姜——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

哀姜无子。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哀姜者,齐侯之女,庄公之夫人也。

《列女传·孽嬖传》。

如果依然按照第一种模式,这枚齐国公主的的称呼应该是庄姜,可庄姜在历史上已经有了一位,是卫国的庄公的夫人,如果同第一种称呼,那么为了区分,这两位庄姜还得加上自己的国名来称呼,例如卫庄姜、齐庄姜。

很显然,这样称呼起来诸多麻烦,幸好这位齐女的称呼与以上不同,她的称呼模式是第二种,自己的谥号+祖国的国名。

哀姜之所以能得到“哀”这个谥号,与她这辈子的经历还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古谥号法则里说: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哀姜嫁给鲁庄公后,不得宠,没有儿子,光这一点就可以说是“哀”了。

再后来,哀姜与鲁庄公的弟弟庆父私通为乱,齐桓公曾派人去鲁国探听鲁国情况,回报者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庆父如果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怕是要无休止的下去了。

庆父是与哀姜私通谋权篡位,倘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那么哀姜不死,也是鲁难未已。

得知鲁国内乱因齐国宗女,齐桓公亲自下令捉拿了哀姜并将她处死,“哀”这个谥号,配着这枚齐女妥妥的。

厉妫、戴妫——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

生孝伯,蚤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

《左传·隐公三年》按照自己谥号加祖国姓的称呼法则,厉和戴都是陈国姐妹花的谥号,而陈国的国姓是妫。

声子——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左传·隐公元年》春秋初期,鲁国与宋国联姻较为频繁,声子也是宋国一枚公主,在鲁惠公原配公主去世后,声子续为鲁惠公的夫人,声是谥号,子是宋国国姓。

敬姜——鲁季敬姜者,莒女也。

号戴己。

博达知礼。

《左传·母仪传》敬姜是莒国公主,莒国与齐国靠近,都是姜姓,(史记说是赢姓,但基本不可考)而莒国公主得到“敬”这个谥号,也有她的典故。

首先,列女传就已点明她“博达知礼”,《国语.鲁语》中又记载她辛勤劳动,并且敦敦教诲自己的儿子道理,身在高位不忘贫贱时的样子,身在高处也要劳作。

古谥号法则中对敬的解释非常多,如下: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

敬姜身为高官夫人,却始终不忘劳作,与普通百姓一样,为祖国尽一份自己的绵力,不失为一个“敬”字。

贞姜——贞姜者,齐侯女,楚昭王夫人也。

《列女传·贞顺篇》贞姜是楚昭王的夫人,无疑后面的姜是她自己祖国的姓——齐国。

之所以谥号被尊为贞,是有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存在。

当时楚昭王出游,留贞姜在渐台上。

忽然发了大水,楚昭王赶紧派人去接贞姜,结果使臣跑得太快,忘了带大王的符节,贞姜得知情况后不但不赶紧跟着使者逃命,反而义正言辞地说:“大王要招我们,从来都是有符节的,今天符节没有,我不敢走。

”使者看贞姜不肯变通,马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哎呀,夫人你就别犟了,快跟我走吧,我现在回去取符节水都淹死你啦。

”谁知道使者的话并没有吓到贞姜,反而杠上了她的犟性子,贞姜马上还嘴说:“我听说贞顺的人不会爽约,勇敢的人不怕死亡,我知道跟着你走我肯定可以得生,但是背约是不义,死就死吧!”看贞姜这么决绝,使者没有办法,只好让她等着,自己回去取符节,可等使者取完符节再回来,大水早就冲了渐台,贞姜也就淹死了。

楚昭王得知以后比较震撼,贞者不犯约,为了一句约定,妻子死了,于是算是顺从她的心意,谥号贞。

古谥号法中对“贞”字的解说颇多——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现在的人或许无法理解贞姜的守约,甚至嘲笑她不懂变通,看着洪水来,不知道撤走,等于自杀,枉死也不可惜,正如尾生守约,为了等候约人抱柱而死被人耻笑,可在义重如山,节大于天的时代,贞姜的行为,不负其谥。

缪姜——缪姜者,齐侯之女,鲁宣公之夫人,成公母也。

聪慧而行乱,故谥曰缪。

《列女传·孽嬖传》列女传中记载清晰,缪姜是齐国的公主,姜是祖国之姓,而之所以谥号为缪,则是因为她聪慧却又行乱。

古谥号法中缪的用法有: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缪姜最大特征应该是名与实爽。

3.丈夫的氏+娘家/祖国的姓——雍姬、夏姬雍姬——雍姬是郑国宰相祭足的女儿,郑国姬姓,后来祭女嫁给来自宋国的雍纠,根据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的称谓法则,祭女在史书上被称为雍姬。

夏姬——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徵舒之母,御叔之妻也。

《列女传·孽嬖传》夏姬本来是郑国的公主,非陈女,之所以称陈女,是因为夏姬嫁给了陈国的大夫夏御叔。

郑国的国姓是姬,嫁给陈国夏氏,所以称为夏姬。

4.家中排行+自己祖国的姓——孟子、仲子、叔姜、伯姬、孟姬、伯嬴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是宋国的公主,宋国商朝贵族,子姓国家,孟是古代表示排行的字,孟仲季与伯仲叔季一样,都表示家中排行,孟和伯都是家中的老大的意思。

因此,按照家中排行和祖国国姓,宋国的这枚大公主的称呼是孟子。

关于“孟仲季”与“伯仲叔季”的区别,记载说“孟仲季”的孟多表示庶出的长子/女,而伯则是正室所生的长子/女——《礼纬》云:“嫡长曰伯,庶长曰孟”。

除此之外,“孟仲季”还可以表示四季的称呼,如孟春、仲夏,季冬等。

关于按照排行来称呼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到了五十岁才可以用家中排行来称,之前只是取字——《礼记·檀弓》:幼时取名,二十岁取字,五十岁乃称伯仲。

仲子——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左传·隐公元年》孟子与仲子是亲姐妹,鲁惠公在娶了孟子之后,孟子早死,只有续娶了声子,声子也是宋国的公主,而她却没有按照排行来称呼,据《史记》记载,声子不是宋国正室所生,所以到鲁国只能做妾——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再后来,宋武公又生了一个公主,公主生下来手里就有字,说是要做“鲁夫人”,于是这枚新生的宋国子姓公主在长到一定的年龄就嫁给了鲁国,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为仲子。

叔姜——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

哀姜无子。

哀姜娣曰叔姜,生子开。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叔姜是哀姜的妹妹,按照记载,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也就是说,诸侯如果娶某个国家的公主,则必须有二个同姓的公主陪嫁,而每个公主出嫁的配置都是一公主加二陪嫁女,这些陪嫁女或妹妹或者堂妹或宗室女,譬如齐桓公要娶卫国的公主,这个国家的公主出嫁配置是1公主+2陪嫁,而卫国的同姓的国家如郑国、许国、蔡国等选出两个公主作为陪嫁,公主出嫁的配置又是1公主+2陪嫁,1+2+1+2+1+2=9,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娶九女。

叔姜的身份刚好就是公主的陪嫁宗女,她是陪同哀姜一起嫁给鲁庄公的,叔姜是齐国人,姜姓,在家中排行老三或者幼子之前,总之就是中间的位子,因此被称为“叔姜”。

伯姬——伯姬者,鲁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

其母曰缪姜,嫁伯姬于宋恭公。

恭公不亲迎,伯姬迫于父母之命而行。

《列女传·贞顺传》伯姬的母亲的缪姜,根据记载,“缪姜者,齐侯之女,鲁宣公之夫人,成公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