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思想文化史专题)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史各单元导言
把握阶段特征,形成历史通感。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知识梳理
Ⅰ、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Ⅱ、中国古代教育 Ⅲ、史学 Ⅳ、科技工艺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重点讲解
Ⅰ、中国古代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Ⅱ、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 Ⅲ、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Ⅳ、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Ⅵ、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Ⅶ、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2、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②、宋明理学:
程朱学说经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居于正统的官方哲学,世人习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朱理学”。
背景:
唐代中期以来现实变化,延续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认知, 也不适应现实需要;佛道盛行又冲击着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 常。由此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继承孔孟道统”。
1、第一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
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士”阶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对变革提出不同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 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 孔子以“礼”和“仁”的思想为核心。认为必须重建周礼权威,遵 循宗法制度,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 级秩序;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 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 事物的价值标准,使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 精神。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 “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 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从“性恶论” 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 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法家: 韩非子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以法治国”,倡导激进的 功利主义,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因此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 而法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消极作用也极明显。 道家: 老子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乃徒生是非,主 张“无为而治”、消极遁世,鄙视物质享受和追名逐利;道家思想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世界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 等,其文化曾昌盛一时,但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后来都 中断过,使人产生“人去楼空”的感慨;而中国文化自殷 商以来,代代相承,虽然多有曲折,却从未中断。仅以文 学为例,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 杂剧、明清小说,此伏彼起,高峰叠见,确乎蔚为大观! 具有无比强大的延续力,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和优点。 黑格尔在比较各个文明古国之后说,“只有黄河、长江流 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1、第一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2、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3、第三阶段,对儒家经典的批评启蒙。
从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到近代前期的 中体西用、进化论和民主共和思想, 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士;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 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2、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①、西汉儒学的经学化:
汉儒大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
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基础上重建了儒家的 伦理政治原则,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对礼制规范作了重新整理和阐 述,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世俗化,推行于全民;顺应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此后儒学成为统治者极为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2、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①、西汉儒学的经学化:
儒学经学化的措施、后果及影响:
措施: 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五经 博士;在长安兴办太学,郡县也设地方学校,教授五经,以培养官 吏后备人选。 结果: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 影响: 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 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 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 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 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 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如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 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 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 子百家思想和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 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 想和行动里。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时,要注意挖掘蕴藏的民族 精神。如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 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 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 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 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 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 勤俭节约等。
中国古代思想及变迁之大势
2、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①、西汉儒学的经学化:
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 为“经学”。
背景:
有为的汉武帝继位后,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发展大一统的需要,统治 者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两汉经学的主要代表及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