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1)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① 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 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如上图中沉积 岩I 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1【。
②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 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 时间晚于沉积岩I 和沉积岩II 。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 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① 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 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如上图中屮处的地质构造为背 斜。
③ 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 谷、陡崖等。
(3) 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① 根据岩层上下关系。
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曲老到新连续排列,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 根据岩层的弯曲。
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
如上图中屮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 用。
③ 根据岩层的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 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一、专题讲解图例 口沉积卅I 旦沉积洱Il EZI 花岗岩≡侵蚀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
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 遭受到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乂经历了沉积作用。
如上图屮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1的覆盖说明乂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乂发生了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一、专题讲解一幅标准的地图可按如下程序进行判读:(1)读图名。
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内容来表示,它通常位于图幅的正下方,我们从图名上大致可判断地图所在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2)定方向。
常用规范地图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有指向标的依据指向标。
(3)定位置。
根据经纬度、轮廓形状等信息判定地理位置。
(4)巧计算。
利用经纬网、比例尺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
(5)明分布。
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分布状况说明主要分布地区。
(6)析特征。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等方面分析。
二、同步训练敦格铁路北起敦煌火车站,南至青海省的格尔木火车站,全长约616.79千米, 2019年通车。
下图中的虚线为敦格铁路。
读图回答1~2题。
1.敦格铁路正线全长约509千米,由此可推知,上图的比例尺最接近( )A.1∶30万 B.1∶30 000万C.1∶2 500万 D.1∶200万2.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虚线为图例B.图中的“格尔木”为注记C.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D.在该图判断方向应依据经纬线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敦煌和格尔木两地相距约2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509千米,故该图的比例尺最接近1∶2 500万。
第2题,图中的实线、虚线都是图例;图中的文字是注记;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该图既没有经纬线、也没有指向标,故应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
答案 1.C 2.D3.一个旅行社在某地举办攀岩比赛,需要制作陡崖剖面图海报,想宣传“险、奇”效果,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解析要想宣传“险、奇”效果,应使海报中的陡崖坡度加大,故应在保持水平比例尺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图表专题】高考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专题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要点精讲1.方法概述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2.增分策略(1)利用图像信息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
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2)利用表格资料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
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
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例剖析1.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解析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
第二部分专题十第2讲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目录
解析:(1)本题考查地质现象(窝崩)的成因。从题干中提取关 键信息“河岸受到水流强烈作用”,判断窝崩发生的主要自 然原因是流水侵蚀。(2)本题考查地貌景观图的判读和地貌的
成因。A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与角峰;B是流水侵蚀形成
的沟壑;C是风蚀蘑菇;D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
答案:(1)A (2)B源自目录【技法归纳】(1)柱状图和水平条形图判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柱状图以横轴表示时间、地点或事物类别,以纵轴表示数量, 根据柱的高度可以比较事物的数量变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 指标所表示的柱状图合并,可构成复合柱状图。水平条形图
是柱状图的横排形式,它以纵轴表示时间、地点或事物类别,
以横轴表示数量,根据条形的长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
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目录
(3)面状地理分布图
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
等地理事物。①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
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②表示类别:
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
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③表示数量:常用 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面状地理分布图,要明 确事物的地理范围。
目录
(2)线状地理分布图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 洋流、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 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 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 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B.Ⅱ型 D.Ⅳ型
(2)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高考地理专题5.4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和应用含解析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和应用[知识点拨]一、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
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
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
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
二、土地利用现状(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8hm2,加上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hm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0.8×108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8hm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8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hm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8hm2,共计约5.65×108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耕地的障碍因素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8hm2,风沙干旱地约0.09×108hm2,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8hm2,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8hm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
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
高考地理图表分析技巧
高考地理图表分析技巧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通过图表来呈现地理数据和信息,并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掌握地理图表分析技巧对于高考地理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地理图表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认识地理图表分类地理图表可以分为统计表、流程图、地图、图片等形式。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有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地图等。
不同种类的地理图表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因此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对图表类型有清晰的认识。
二、理解数据与指标地理图表中的数据和指标是解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基础。
在分析地理图表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表上的数据,并理解数据所代表的含义和关系。
同时,还需要注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读图表。
三、注重图表的视觉元素除了数据和指标外,地理图表还包括图表的标题、坐标轴、图例等视觉元素。
这些元素在分析地理图表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图表的主题和内容,坐标轴可以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图例可以解释不同颜色或符号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和分析地理图表时,必须关注这些视觉元素的作用和信息。
四、使用适当的图表分析方法1. 柱状图分析法:柱状图常用于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或不同类型数据的对比情况。
在分析柱状图时,可以通过比较柱子的高度、长度等来判断数据之间的差异和趋势,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2. 折线图分析法:折线图常用于展示数据随时间或随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
在分析折线图时,可以观察曲线的走势和变化幅度,分析曲线的峰值、谷值以及变化速度,从而得出结论。
3. 饼图分析法:饼图常用于展示数据的占比情况。
在分析饼图时,可以比较扇区的大小和角度,进而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4. 地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学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分析地图时,可以通过观察地图符号、颜色等视觉元素,解读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关关系,分析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高考地理考生需掌握的地理图表分析法
高考地理考生需掌握的地理图表分析法一、常见的地理图表类型1、地图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图表之一。
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区域地图等。
地图可以展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分布、人口分布等各种地理信息。
2、统计图统计图如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常用于表示地理数据的对比和变化趋势。
例如,人口增长的折线图、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柱状图、能源消费结构的扇形图等。
3、示意图示意图包括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等。
比如,水循环示意图、冷锋暖锋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等,能够帮助考生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
4、景观图景观图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环境的外貌和特点,如热带雨林景观、沙漠景观、冰川景观等,有助于考生形成对不同地理区域的感性认识。
5、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通过线条的弯曲和疏密程度反映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地理图表的阅读方法1、先看图名图名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图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让考生迅速明确读图的目的和重点。
2、再看图例图例是理解图表的关键,它解释了图表中各种符号、颜色、线条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
3、分析图表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等,对图表中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4、注意图表的细节包括图表中的注释、数据单位、坐标轴的刻度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地理图表的分析技巧1、数据对比分析对于统计图,要善于对比不同数据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2、空间分布分析在地图和等值线图中,关注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如哪里高哪里低、哪里密集哪里稀疏等。
3、因果关系分析通过示意图和过程图,理清地理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4、综合分析将多个地理图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地理解地理问题。
四、地理图表在解题中的应用1、获取信息通过阅读图表,准确获取题目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为解题提供依据。
高考地理中如何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问题
高考地理中如何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问题在高考地理中,地图和图表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直观地呈现大量的地理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
一、地图的类型及其作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考地理中常见的地图类型。
1、政区图政区图展示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划分和边界。
通过政区图,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对于分析地缘政治、国际贸易等问题有重要作用。
2、地形图地形图描绘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
在分析气候、河流流向、农业和交通布局等方面,地形图能提供关键的信息。
比如,山脉会影响气流的运动,从而影响降水分布;河流通常从地势高处流向低处。
3、气候图气候图包括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分布等。
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农业生产、植被类型、人口分布等与气候相关的问题。
4、资源分布图资源分布图展示了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工业布局、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5、交通图交通图显示了铁路、公路、航空线等交通线路的分布。
有助于我们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物流运输等。
二、图表的类型及其解读除了地图,图表也是高考地理中常见的形式。
1、柱状图柱状图常用于比较不同地理要素的数量或大小。
比如,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同国家的 GDP 等。
在解读柱状图时,要注意观察柱子的高度、宽度以及柱子之间的比较。
2、折线图折线图通常用于展示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趋势。
例如,气温的年变化、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等。
通过观察折线的走向和斜率,我们可以分析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3、饼状图饼状图主要用于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比如,不同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等。
4、表格表格能够以简洁的形式呈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在解读表格时,要注意表头的含义,以及数据之间的对比和关联。
高三地理地图四大判读方法
高三地理地图四大判读方法高三部分文科学生即使升上高三也还不会看地图,连一个基本的地图都不会看怎么复习地理呢? 以下是整理高三学生文科地理地图判断方法,希望可以分享提供高三文科学生进行参考和借鉴。
1、直观读图法各种地理图表中,有些图表的内容是较浅显易见的,直观读图法多适用于讲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如在讲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可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年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小的地方新疆的托克逊,而后在这两点间划一直线,再观察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纵向联系法学地理知识也和学其他知识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用联系的方法读地图,方可知道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中国气候特点之一的“气候复杂多样”,同学们只要在读好“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和“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把影响气候的诸因素联系起来,便可得出结论:“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别极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地形类型齐全,分布错综复杂是造成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
”又如世界气候型学习、亚洲主要山脉、高原与河流走向之间的关系等皆可用纵向联系法。
3、横向对比法学习地理时,特别是进行横向比较时,往往需借助地图,这样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
如在学习南美洲的地势地形时,可与北美洲的地势地形相比较。
通过读图便知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相似之处都是由三大地形组成;而南美洲不同于北美洲,南美洲西部为高大的山脉,东部是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北美洲则是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
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加深了对南、北美洲地势地形的认识。
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划分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以后学习气候,河流、矿产等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分区地理等各知识点。
而“中国政区”图中各省地理位置的分布似乎比较乱,名称也较多,较难记忆,这样就成了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
如何提高学习、掌握这张图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就必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记忆技巧。
高考地理总复习 突破图表技能16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 4.判断主要类型
• 常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如半 干旱地区一般以草地为主,干旱地区一般以未利用地为主。
• 5.判断变化特点
•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及区域地理环境变 化特征。
【迁移演练】
() ()
• [读图流程]
【读图技巧】
• 1.判定图表形式 • 常见土地利用图的主要形式有竖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 扇形图等。 • 2.区分坐标含义 • 土地利用图中数值一般有两种形式:土地利用面积、土 地利用比例。土地利用面积显示其绝对数值,土地利用比例 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关系。
• 3.判断利用类型
甲
乙
• 1.1990—2004年黄河源区减少最多的土地覆被类型最可
能是
()
• A.草地
B.水体、滩涂与沼泽
• C.灌丛
D.沙地、戈壁和裸地
• 2.2004—2012年土地覆被转化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
主要是因为黄河源区
()
• A.保护措施较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海拔较低
• C.年降水量增多
D.居民地少
• 【答案】1.A 2.B
• 【解析】第1题,由图甲中土地覆被类型分析,黄河源区 草地面积约占80%,水体、滩涂与沼泽、灌丛、沙地、戈壁 与裸地等面积共约占20%,图乙中1990-2004年黄河源区植 被转换指数为-5.5%,所以减少最多的土地覆被类型最可能 是草地。第2题,从图甲中分析,长江源头永久冰川雪地面积 较大,黄河源头较小,说明黄河源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 好,2004-2012年土地覆被转化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两 地都位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居民、年降水量变化、保 护措施等差异不大。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复习创新课件-图表专项突破-土地利用类型图表的判读
(3)泉州港海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岸带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扩大滨海湿地面积 B.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C.加剧生态的脆弱性 D.减缓海岸侵蚀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表示海域面积减少的数据远远大于蚀退的数据, 这说明海域面积逐渐减少,陆地面积逐渐增大,海岸线长度属于增加状态。第(2) 题,据表中数据可知,在海岸带的土地利用中,未利用土地和待利用水面合计超 过50%,意味着新开发的陆地面积近一半没有充分利用,故土地利用率较低。第 (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泉州港海域由于经济发展,大量围海造陆,加剧了海岸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滨海湿地面积缩小,防灾减灾能力下降,加剧了海岸侵蚀。 答案:(1)B (2)A (3)C
水面
面积(km2) 0.25 1.51 20.94 1.34 3.89 7.30 4.00 比例(%) 0.36 2.33 30.78 1.97 5.72 10.74 5.88
28.79 43.32
注:除蚀退表示海域面积增加外,其他利用类型均表示海域面积减少
(1)数据显示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特征是( ) A.海岸线长度基本稳定 B.海岸线长度增加 C.海岸线长度先增后缩 D.海岸线长度缩短 (2)泉州港海域土地利用状况是( ) A.土地利用率低 B.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C.土地集约化高 D.土地规划合理
图表专项突破 土地利用类型图表的判读
土地利用类型图表的判读 [典例示范]
(高考经典题)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 图,回答(1)~(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高考总复习地理练习:高考热考图表系列 (二十六)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二十六)土地利用图的判读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07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2007-2015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图形解码]答案:(1)B(2)D判读技巧第一步:抓关键,找依据。
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
第二步:比信息,找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及变化规律。
第三步:判问题,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017·南京模拟)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
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
读下图,完成1~2题。
1.()①降水量增多②气温年较差变大③PM2.5下降④湖泊水质变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①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②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③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④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湖泊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居民点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和经营用地略有增加,造成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该地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湖泊水质会变差,故答案选D。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地理⽰意图的判读技巧地理⽰意图的判读技巧地理⽰意图是⽤简明⽽形象的图形来表⽰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从整体的⾓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特征。
⽰意图具有将⽂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地理⽰意图形形⾊⾊,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
地理⽰意图⼀般包括地理原理⽰意图、地理过程⽰意图、地理关联⽰意图、地理模式图等,另外各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漫画也可看成是⽰意图。
当然各类⽰意图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如“⽣物循环⽰意图”既可看成是过程⽰意图,也可看成是原理⽰意图或模式图;再如“⼤⽓环流⽰意图”可看成是原理⽰意图,也可看成是模式图。
复习地理⽰意图要能够⽤地图语⾔....揭⽰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获取新知的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解读地理⽰意图的⼀般步骤是:(1)了解图意,图⽂转换。
读图名、图例、内容、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知识回顾,寻找依据。
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
问题具体,答案简明,紧扣题意,专业作答。
⼀.地理原理⽰意图地理原理⽰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如地球公转⽰意图、⼤⽓环流⽰意图、⽓旋与反⽓旋形成⽰意图、季风成因⽰意图、台风⽰意图、地震构造⽰意图、背斜和向斜⽰意图、城市⼯业布局⽰意图等。
常解读地理原理⽰意图的⽅法:①识别所表⽰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经典题例】(信息迁移题:06⼭东威海)2005年8⽉,⼀热带天⽓系统影响我国某地,如图1-23所⽰,回答以下两题:(1)正确表⽰某天⽓系统的图是A .①B .②③C .③D .④(2)该天⽓系统中⼼在图1-24中ABC 三地时,受其影响,城市E 的风向分别是A .偏北风、东北风、东南风B .偏南风、偏东风、偏北风C .偏东风、偏南风、偏北风D .偏北风、偏南风、偏东风【思路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旋和反⽓旋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土地利用遥感判读
9.3 土地利用判读实例
9.3.1 我国主要土地覆盖类型 4、黄土地区土地覆盖类型 (2)延安以北,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一灌丛草原带 黄土高原上,由于沟谷侵蚀,切割破碎。深切沟谷密集可分3—4级,呈树枝 状水系,沟头呈钳状。塬面多已被沟谷切割破坏,保留不多,主要是典型梁卯黄 土地貌发育区。 整个色调较均一细腻,反射率较高,植被覆盖以森林草原一灌丛草原为主,呈 浸染状浅橙色夹少量红色。在梁卯坡地上,因开垦为层层梯田而虽浅红色稀疏麻 点状影纹。
9.3 土地利用判读实例
9.3.1 我国主要土地覆盖类型 4、黄土地区土地覆盖类型
以陕北地区(榆林—绥德一延长一西安)为例,区域卫星影像揭示出, 构成各种环境组分、要素以及土地覆盖、土地类型的空间排列方式均 存在区域差异,并沿着一定的地理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即存在明显 的纬度地带性。从北向南,由陕北的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到关中 地区的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土壤类型由栗钙土——灰褐土——褐土—— 冲积土;植被类型由荒漠、半荒漠——草原——森林草原——针阔混交 林,自然景观及土地覆盖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带: (1)长城沿线以北,荒漠草原带 它位于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呈现一派风沙地貌景观。风蚀、风 积作用明显。从条纹、花纹状结构的影像中,反映了该区的盛行风向 为西北风。 在9月份的陆地卫星假彩色台成影像上,沙地、沙丘多裸露状呈黄 白色,荒漠上发育荒漠草原植被呈浅红、红褐色浸染状分布,并有斑 点状的深蓝色、蓝色甸子、湖泊。
9.3 土地利用判读实例
9.3.1 我国主要土地覆盖类型 1、平原沼泽类型
平原沼泽分布于低平处,常成片分布。以东北三江平原沼泽为例。三江平原为 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沼泽化冲积低原,是我国 面积最大的沼译和沼泽化地区。 平原河曲发育,河漫摊上广布古河道、牛扼湖、洼地等。夏季降水集中、蒸 发量低、排水不畅,故沼泽湿地发育,约占平原面积的一半。其中重沼泽主要分 布于古河道和低河漫滩上,地貌部位低,也可称低位沼泽。其地表常年积水、土 质粘重,遥感图像上呈灰黑色团块状;而轻沼泽主要分布在高河漫滩及阶地上, 地貌部位略高,又称高位沼泽。高位沼泽地表积水浅,生长着沼泽草甸、芦苇等 茂密植被,影像上显示红色。由于土地开发,排灌系统建设的结果,部分高位沼 泽地逐渐转化为农业用地,有的开辟成大型国营农场,这些现代化农场田块大, (一般20—40公顷、甚至40公顷以上)、田块几何形状明显,呈大面积矩形定向排 列,它与规整的排灌系统共同组成格网状影像,图像上极易辨认。农业用地和轻 沼泽地在春一夏季陆地卫星假彩色合成遥感图像上呈以红色为主的色调,而重沼 泽或沼泽温地则呈暗灰色甚至黑色。两者往往相间分布,共同构成明显的团块状 结构。可以看到团块状结构是三江平原沼泽类型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 在遥感图像上宏观研究沼泽类型区域分布组合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一、专题讲解
第一步,判定图表形式。
常见土地利用图的主要形式有竖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扇形图等。
第二步,区分坐标含义。
土地利用图中数值一般有两种形式,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比例。
土地利用面积显示其绝对数值,土地利用比例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关系。
第三步,判断利用类型。
常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水域等。
第四步,判断主要类型。
常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某地土地利用类型。
如半干旱地区一般以草地为主,干旱地区一般以未利用地为主。
第五步,判断变化特点。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及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特征。
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1.A 2.B
淇河发源于太行山南段,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流域内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近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导致淇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渐退化。
下图示意淇河流域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15年淇河流域( )
A.耕地比重持续减少 B.林地比重变化最大
C.草地比重持续上升 D.建设用地增加最大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耕地比重先变大后变小,林地比重变化不大,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建设用地比重增大但增加较小。
4.200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比重变化的影响是( )
A.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加B.夏季降水量增加
C.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D.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淇河流域耕地比重有所减小,草地比重持续上升,这说明该地进行了生态退耕。
植被覆盖率上升,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减小,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地表植被的变化对降水量影响不大。
读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完成5~6题。
5.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耕地面积增加
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
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
D.荒坡面积减少
答案 D
解析结合图例及数值可知,燕沟流域治理后,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A项错误;天然林地面积基本不变,B项错误;人工草地面积增大,C项错误;荒坡面积减少,D项正确。
6.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
B.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
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
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燕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减少,人工乔灌木、人工草地、经济林等面积增加,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D项正确;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植被破坏,A项错误;将天然林改造成果园,会破坏原生态系统,B项错误;大力开发、改造荒坡易导致水土流失,C项错误。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
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一种绿化方法。
下图为进行了绿化的边坡。
据此回答7~9题。
7.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较,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 ) A.防治滑坡B.恢复植被
C.美化环境D.成本低廉
答案 B
解析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较,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恢复植被,B项正确;防治滑坡的功能不如传统混凝土工程,排除A项;美化环境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成本高,D项错误。
8.适合边坡绿化客土法的植物特征有( )
①植株高大②根系发达③性喜温凉④生长迅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边坡绿化客土法的植物具有根系发达的特征,保持水土效果好,②正确;混合有草种,植株小,①错误;喜温凉与护坡无关,③错误;生长迅速,利于护坡,④正确。
故选D项。
9.南方地区边坡喷播草种后,需在上方覆盖无纺布,主要目的是( )
A.加大昼夜温差B.减少土壤板结
C.防止雨水冲刷D.增加水分下渗
答案 C
解析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边坡喷播草种后,需在上方覆盖无纺布,主要目的是防止雨水冲刷,C项正确。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
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
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
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6分)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8分)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6分)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8分)
答案(1)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大。
(2)杨家沟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原因: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3)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
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小;董庄沟径流量较大,所以,水资源较杨家沟丰富。
(4)河流含沙量减少,引起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
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杨家沟人工森林小流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少;董庄沟为自然草地小流域,径流量较大,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大。
第(2)题,据材料和图分析可知,杨家沟为人工森林小流域,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因此地下径流近乎为零。
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因此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近乎为零。
第(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小;董庄沟径流量较大,两地区蒸发差异不大。
而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因此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
第(4)题,人工植树造林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应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
植树造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植树造林可以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引起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