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摘要: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是20 世纪后半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如今已是21世纪,可以说是一个网络时代。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不会运用网络,那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政府公关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帮助,而网络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制约。
网络的全球化给政府公关的影响是双向的,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正面的影响提高政府公关的知名形象,找出负面影响,避免其对政府公关发展造成阻碍。
所以,网络需要正确的运用,需要政府公关制定好的运作对策,这样政府公关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关键字:网络环境﹑政府公关﹑双刃剑、政策。
一、目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现状(一)、政府公关与网络环境的内涵第一,政府公关。
所谓政府公关,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政府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广泛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1】通常来讲是政府为了更好地行使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的联系,以期在民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
第二,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体高速变革的社会、网络、手机、博客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在技术的推动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网络传播、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体间的汇流展示了媒体融合的趋势,而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改革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对政府公关的必要性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在《公共关系学原理》一书中指明:“公共关系是一门所谓政府公关,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以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以广大的社会公众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
”【2】而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们的大批存在对政府公关的公开化、透明化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
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
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
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新旧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之比较
新旧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之比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日新月异。
新旧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新旧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进行比较。
一、传播速度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速度明显快于旧媒介环境。
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分发等环节,时间较长。
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直接发布,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传播,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二、参与度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具有更高的参与度。
过去,新闻媒体是信息的传达者,受众只能 passively 接受信息。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互动讨论,使新闻传播更具有参与性。
新媒体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推送,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信息推送,增加了新闻受众的参与度。
三、传播范围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范围更广。
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主要受限于地域、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而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限制,使新闻传播范围更广。
新闻内容可以随时随地被传播,使传播范围更广泛。
四、真实性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性更容易受到质疑。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也会被传播出去,造成谣言的传播。
网络匿名性和虚假信息的产生,也增加了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闻真实性更容易受到挑战。
五、专业性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受到挑战。
传统媒体由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团队负责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而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也影响了新闻传播的专业性。
六、影响力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更大。
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新闻可以更迅速地蔓延开来,形成更大的舆论效应,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广播电视行业媒体环境分析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仅具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点,而且能够为大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内容,实现了媒体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交流。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1有的利用,电视播出频道急剧增多,原来的电视频道只有两到三个,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十个,有的国外的电视频道多达一百以上。
在广播电视中,每一天的节目播出时间也增加了好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个别台24 小时滚动播出,不仅能够让人们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而且满足了不同时间段休息的人的收看欲望。
2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越来越复杂。
随着播出频率和频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单一的、独立的单频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今,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单频道播出系统和总控制室系统相结合的、调度相对灵活的综合性播控系统。
新式的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的视音频切换矩阵规模庞大,周边设备功能齐全,为广播电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传输系统容量增加、传输手段多种多样。
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与传输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卫星传输、光缆传输、数字压缩等新的手段相继出现,这些新兴的手段不仅有力解决了传统的传输容量小,传输覆盖面积小的缺陷,而且为大面积的广播电视覆盖提供了有力地条件,促进了多通道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发展。
4发射系统逐步固体化。
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中短波、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射。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的影响,我国这些发射系统以前都具有相当多的缺点:设备庞大、功耗较大、效率低、设备老化、改造周期比较长、维护起来非常困难等。
因此,发射系统是一个广播电视维护岗位,这个岗位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工作强度较大,而且特别容易出现大的故障,是众多播出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5系统数字化、多功能化。
广播电视的发展轨迹,由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过渡到DAB,电视过渡到DVB、HDTV。
我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
我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教授学术报告有感刚入学时。
我院就很荣幸的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教授来给我们做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
刘笑盈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中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政策。
对于我们刚入学的新生来说。
这无疑是给我们介绍了这个专业的大环境、大方向,要想学好新闻学,如果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特点及趋势是不行的,因此我对我院安排的这次报告十分赞赏。
刘笑盈教授是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6年至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0年至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现外国语学院)任教。
刘笑盈教授在本报告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情况与社会作用,我国政府媒介管理政策的转变以及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概况。
从这三点出发,刘教授分别加以展开介绍和讲解。
一:我国媒体发展状况与社会作用1、我国媒体发展状况(1)近年来,中国的媒体发展迅猛,信息传播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媒体政策开始宽松,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尽管如此,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的媒体还很薄弱。
刘教授用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传媒业的薄弱。
我国的传播基础只有美国的56%,传媒经济只有美国的5.6%,国际传播实力只有美国的14%。
(2)媒体政策不断开放,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事业和产业的两业并举。
制度和政策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中。
(3)新闻报道界限日趋淡化,大传播的格局形成。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媒体的报道界限,包括属地、媒体类型等的界限都开始淡化。
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视,2009年因网络舆论而丢官的局级干部多达30多名。
(4)社会价值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商业化的弊端初步显现。
由于我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快,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出现了白热化现象。
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再到凤姐,网络炒作也不断掀起(5)境外媒体不断渗透、中国已经处于世界的聚光灯下。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原因及对策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公共性往往能引起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媒体的极大关注。
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体主导议题是主流,然而新媒体时代,“受众”演变为“用户”,信息生产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其自主设置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导致传统媒体主导议题的能力降低,用户主动设置议题成为常态。
由此,舆论生态纷繁复杂,潜藏的社会矛盾和心理情绪也凸显出来,难免出现舆论失焦现象。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失焦的危害突发公共事件因其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往往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或威胁性,因其常涉及公共事务或公共利益,相较于普通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平台提供了便捷的发声渠道,网络用户的表达权得到释放,各种自媒体应运而生,在不同利益诉求的驱动下,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局面。
诉诸情感进行“狂欢式”表达而不是以事实为准绳进行理性讨论的“后真相”特征影响了舆论场。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多元声音以及对各种议题的关注,对提供新的报道视角、发掘事件线索、倒逼真相、纾解公众情绪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各传播主体出于不同诉求进行情绪化表达而不是追问事实真相,关注无关紧要的衍生趣味话题而不是关注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造成舆论分化、撕裂、失焦。
愈发复杂的舆论环境成为割裂社会共识、加深圈层鸿沟和群体对立冲突、加剧社会不信任感的主要原因,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环境,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舆论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给社会风险应对和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失焦的原因舆论失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特有现象。
首先,在传统媒体时代,议题由传统媒体主导,公众互相交流的平台和空间有限,意见的自由传播难以实现;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在用户画像、算法推荐成为各个平台的主流推送机制后,用户被束缚在“信息茧房”和“社交茧房”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原因及对策分析○吴欣欣汪莉【摘要】随着媒介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媒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媒介传播中的突发公共事件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引起更大的重视、激起更广的讨论。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逐渐崛起,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介环境下的议程设置不仅涉及到媒体对议程的设置,还涉及到公众对议程的参与与互动。
因此,研究新媒介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议程设置理论概述1、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议程设置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该理论主张,大众传媒通过选择性地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进而塑造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换言之,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怎么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想什么”。
自提出以来,议程设置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而在新媒介环境下,公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
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议程设置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在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议程设置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大众传媒,而是扩展到了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意见领袖等在内的多元主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也从单一的信息传递转变为互动式的、多渠道的传播;议程设置的效果也从简单的议程转移转变为对公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多层次影响。
因此,新媒介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需要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和挑战,探索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也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传统议程设置理论,自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在其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谈谈当前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2500字
谈谈当前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科普知识,传递正能量。
但在海量信息中,依然有捏造谣言者、“带风向”者、煽情者夹杂其中,搅动社会舆论。
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些新闻伦理的失范现象。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起来看。
新闻伦理失范的5大表现形式,此次疫情防控中网络媒体新闻伦理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容易带偏节奏。
为了上热搜、吸引粉丝关注,部分网络媒体的报道掺杂着主观情绪和片面的信息,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影响舆论。
这也就是网民们通常所说的“带节奏”。
如《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落地后物资被盗、连生活用品都被偷》《江苏医疗队行李在武汉丢失、当地用货车运送医生护士》等不实报道不仅分散了一线抗“疫”人员的精力,而且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的正常秩序。
特别是涉地域的负面新闻,一旦被非客观、理性的声音带偏,很容易引发地域间的攻击性行为。
容易确实人文关怀前段时间,甘肃女护士含泪被剃光头的图片和视频引发网民争议。
“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着去前线”“生理期坚持不下去休息”等报道非但没有激发网民的共鸣,反而引发网民的质疑,甚至反感,大家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作秀和形式主义。
正如有网民评论称:不是正能量不值得歌颂,而是不应“鼓励牺牲”。
尊重和爱护医护人员与疫情搏斗间隙那些真实的需求,才是媒体不应失去的人文关怀。
还有一些缺少人之常情近日,一篇名为《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提及“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说话”,引发网友误解。
虽然随后媒体向公众致歉,说明是由于编辑因工作仓促出错,在整合材料时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说话”的错误,但网民并不买账,而是给予“拜托媒体长点心”“开局一张图,结局全靠编”等诸多调侃。
另有媒体报道,“某护士周某离开2014年就卧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则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会露出笑容。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演进及应用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演进及应用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社交媒体等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种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关注社会舆论导向和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工具,对于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演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舆论场的动态变化。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关注媒体对政治议程的塑造作用,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议程设置的范围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和群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舆论场的讨论中来,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舆论格局。
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演进,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场的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应用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政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重视民意的表达和反馈。
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为政府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信任和满意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演进及应用还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理论演进及应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分享经验和成果,推动国际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对议程设置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媒体的传播速度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些束缚,使得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遍全球。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分析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生成、扩散和演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管理,以及完善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谣言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信息安全贡献力量。
二、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
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量的人群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参与到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和难以追踪。
传统的谣言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或文字媒介,其传播路径相对清晰可辨。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路径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追踪。
这增加了对谣言进行溯源和辟谣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关注不同的信息源和话题,这使得谣言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群体庞大而复杂,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也可能导致谣言内容的变异和演化。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效果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些态度和观点可以进一步影响其他用户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研究摘要:舆论引导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中的核心命题,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体制中的功能研究之一。
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成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而与此相对应,传统的舆论引导机制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机制。
在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其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角色,舆论引导是其“天然职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舆论引导的正确与否,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媒体,舆论引导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崭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更形成了各种信息咨询、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新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较量的新战场。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受众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影响泥沙俱下,网络推手炮制民意,手机短信散布谣言,微信、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舆论格局日趋多层次、复杂化,面对种种带来负面社会影响的新媒体,如何引导新媒体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力,就成为社会治理中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一)新媒体发展状况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全球互联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经过二十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
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
1、新媒体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新媒体用户越来越多。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论新型网络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
论新型网络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网络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应用程序获取和传播新闻。
新型网络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一、新型网络媒介的优势新型网络媒介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途径。
它们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以前的传统传媒环境下,新闻报道多为单一垂直的,而新型网络媒介则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比如,微博中便有热门话题、推广信息、品牌宣传和新闻学术探讨等多种语境下的讨论方式。
二、新闻传播形式的变革在新型网络媒介环境下,许多以往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世界的传播需求,传统媒体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常规的传媒业态。
今天,所有恰当的媒介形式,包括甚至可能是其他国家的网络和平台,在全球都广泛采用。
一些新兴媒介,比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流量的热点。
三、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网络媒体创新的编辑原则是吸引眼球,往往采用泛娱乐化的方式吸引用户阅读。
新闻主题被这些娱乐元素包裹,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安慰,还能增加世界各地文化的互动跳板。
目前,新型网络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新的新闻方式叫“新闻娱乐化”。
这种方式常常采用议题的方式,将新闻更新快,互动性强的情况下即可在读者之间引起关注并传达信息。
四、趋势分析尽管新型网络媒体已经呈现出成为主流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的挑战,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多样性令传统媒体生存状况更加严峻。
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寻求信息的外部来源,而不是直接去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内部寻找信息。
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改变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传统媒体的走进实时数字化时代,增加多方面阐述完整信息的趋势。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影响分析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影响分析1. 引言1.1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影响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环境与新媒介环境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传统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比较受限,而新媒介则以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为代表,信息传播更加及时、多样化和个性化。
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是新媒介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媒介强调内容的一致性和客观性,而新媒介更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性。
多元化的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也使受众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变化也促使新媒介环境下对受众需求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更多地受到受众需求的驱动,而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也成为新闻传播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受众需求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新闻传播实践,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2. 正文2.1 传统媒介环境与新媒介环境的不同传统媒介环境与新媒介环境的不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媒介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介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编辑筛选后的内容呈现给受众,而新媒介则更加开放和互动,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分享和评论。
其次,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新闻需要经过编辑、排版等程序才能被发布,而新媒介能够实现即时更新,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实时和直接。
此外,传统媒介的传播范围通常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而新媒介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无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最后,传统媒介的受众群体相对较为固定,受众的需求相对较为单一,而新媒介因为互联网的特性,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和多样化,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
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全球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媒体与舆论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媒体形态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媒介形式。
这种变化不仅对媒体行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媒体形态的多元化与网络化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体形态,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设备的智能化,传媒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设备可以自由、便捷地获取新闻、观点和数据信息。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形态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使媒体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二、公民参与与信息传播的活跃性增强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公民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个体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
出于个人或群体的需求,现代中国的媒体环境呈现出信息传递的活跃态势。
不少公民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和意见的交流。
这种活跃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提高了舆论的多样性和广度。
三、虚假信息与信息污染的泛滥然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媒体环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虚假信息的泛滥。
随着互联网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少数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散播虚假信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给公众带来误导,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同时,信息污染也成为舆论环境的一大隐患,政治、商业利益和个人目的等背后的不实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媒体监督与舆论引导的转变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媒体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转变。
传统上,媒体被视为舆论的守护者和监督者,起到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角色。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商业利益、政治压力以及观众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媒体的监督职责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的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模式探析
( ) 一 危机潜伏期: 社会舆论 及时预警
所谓危机预警 , 通常 会 采 用 两 种 方 式 : 是 政 府 、 业 机 构 、 一 专 权 威 部 门 的 预 警 传 播 : 是 社 会 舆 论 的 预 警 传 播 , 中社 会 舆 论 二 其
以 致 酿成 严 重 后果 。
危机 的爆发具有 紧急 、 出乎意外 的不确定性 , 在第 一时间进行危
机 传 播 以减 少信 息 的 不确 定 性 则 显 得 至 关 重 要 。 国 内 学 者 董 天 策在 其 文章 中对 危机 传 播 内 涵 进 行 了 界 定 ,危 机 传 播 至 少 包 含 “
制 , 政 府 与 媒 体 之 间达 成 了 危 机 预 警 的共 识 。2 0 使 09年 7月 1 6 日 ,中 国气 象 局 公 共 气 象 服 务 中心 正 式 启 动 气 象 预 警 信 息 共 享 服务平 台 , 与人 民网等 1 并 4家 网 络 媒 体 签 订 《 象 预 警 信 息 共 气 享 服 务 合 作 协 议 》 气 象预 警 信 息将 在 人 民 网 、 华 网 、 浪 网 等 , 新 新 1 家 网 络 媒 体 第 一 时 间发 布 。这 有 利 于 最 大 程 度 地 防 御和 减 少 4
过 程 的传 播 主 体— — 媒体 及其 新 闻报 道 。” 政 府 危 机 传 播 到 目前 为 止 仍 没 有 明 确 的定 义 ,其 着 重 强 调 政 府 在 危机 事件 发 生 后 , 避 免 或 减 轻 危 机 带 来 的 严 重 后 果 , 为 主
动 协 调 政 府 部 门 、 介 和 受 众 的 关 系 , 时 发 布 新 闻 、 用 合 理 媒 及 采
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
“可供性”(affordance)这个概念来自美国学者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这一概念指的是环境所能够给予动物的相对于其行为机会的信息,他主要用这一概念来讨论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可供性是既指向环境又指向动物的,它指出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补状态。
可供性既不像物理属性那样是一种客观属性,也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是一种主观属性,它既客观又主观。
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学者也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美国学者迈克尔·T. 特维(M. T. Turvey)将可供性解释为环境的属性或环境的倾向属性(dispositional properties),其属性决定了它是否可被动物利用的倾向性。
同时,可供性还必须虑及动物的能力属性,即功效性。
美国学者托马斯·斯托夫壬根(Thomas Stoffregen)则认为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emergent)属性,动物—环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彭 兰内容摘要:可供性是研究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传播现象及其影响的重要视角,它体现在多种维度。
从大规模传播权力维度的可供性看,新媒体带来了分权、再集权以及权力中心的不断流动过程;从空间维度看,新媒体的可供性意味着信息生产与消费空间的重构和全新数字空间的生产,同时也造成了各种空间的冲突;从时间维度看,新媒体可供性带来了私人化的“媒介时间”,媒体与用户在时间节奏与规程上发生分化,多重时间轴、多道任务与时间策略的交叠,成为人们的生存常态;从资源维度看,新媒体时代带来了设备、数据、内容等方面的新可供性;从关系维度看,新媒体提供了多种对象间连接的可供性,但这既可能走向真正的连通,也可能导致断连的后果;从体验维度看,新媒体提供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沉浸式体验的可供性的演进。
无论是从哪种维度来研究可供性,都需要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的可供性不只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使用这些技术的人。
(本科论文)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目录写作提纲 (2)绪论 (2)本论 (2)结论 (2)内容摘要 (3)一、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内容 (3)(一)政府网络公关的定义 (3)(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形式 (3)二、网络环境下政府公关的现状及问题 (4)(一)中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 (4)(二)中国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 (5)三、国外政府网络公关经验及比较 (6)(一)政府公关理念 (6)(二)电子政务建设 (7)(三)政府网络应公关注重实际 (7)四、网络环境下完善政府公关的对策 (7)(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公关意识 (7)(二)建立专业的政府公关人才队伍 (8)(三)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8)(四)建立政府网络公关处理预案 (8)结束语 (9)注释 (9)【参考文献】 (9)写作提纲绪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己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急速进军。
Internet的出现,不但使传播网络化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象征,是互动的新型载体。
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刊物杂志,互联网、微博、博客等新媒体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网络媒介的运用使新闻和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传播和放大。
网络工具的应用越来越便捷,作用越来越大,使得政府公关活动也应当顺应当下时代的要求才能发展。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将更快捷、更直接、更真实、更互动。
本论一、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内容(一)政府网络公关的定义(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形式二、网络环境下政府公关的现状及问题(一)中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二)中国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三、国外政府网络公关经验及比较(一)政府公关理念(二)电子政务建设(三)政府网络应公关注重实际四、网络环境下完善政府公关的对策(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公关意识(二)建立专业的政府公关人才队伍(三)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四)建立政府网络公关处理预案结论本文的立足点是在网络的大背景下论述政府公关的模式,借助相关公共关系理论,论述政府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发展。
新媒介环境下公共频道如何突出重围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传媒研究——电视节8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公共频道如何突出重围陈董荣(福州广播电视集团福建福州350014)摘要:电视公共频道作为电视体制改革的产物,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条件下,面对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收压力大的情况下,同时加之外界环境的巨大冲击,惟有积极整合媒体优势,明确自身的频道定位,编排具有本土特色的栏目,才是公共频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公共频道新媒介突出重围品牌频道1998年,福建电视公共频道创立,它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电视公共频道。
四年后的2002年,全国省级电视媒体上几乎都出现了一个新的频道——电视公共频道,然而中国的电视公共频道与西方的公共电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两种不同之物。
在西方,公共电视被定义为“以独立于国家和利益集团之外、为公众服务的电视媒体,在某些国家体制下又叫公共服务电视。
它是为了公共利益提供电视服务的一种类型”。
[11而我国公共频道则是指省、市、县三级电视播出机构共享、共用的频道,而不是西方公共电视中的公益公众。
虽有“公共频道”这样的名称,却没有发挥“公共频道”该有的作用,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电视相差较远。
如今新媒介环境下,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公共频道又该如何突出重围,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全国电视公共频道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为公共频道的未来发展献言献计。
一、电视公共频道存在的问囊和发晨困境我国电视公共频道是广播电视机制改革和体制创新的产物,它是“在县级广播电视实行三台合一的基础上,由省级电视台制作一套公共节目供所辖各县电视台播出,其中可在规定的时段,供县级电视台插播自办的新闻或者广告、专题等节目。
”[21但是,我国电视公共频道自开办以来,一直存在着众多争议,如今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困境,例如覆盖不到位,仅限于本省传播:与其他频道相比发展落后缓慢,创收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专业化程度不高,频道定位的缺失在我国,电视台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明确分类,如新闻综合频道、生活频道、购物频道、影视频道等专业频道。
《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研究》范文
《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在当今媒介环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再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每一次媒介变革都在重塑着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媒介环境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以其独特的特点迅速崛起,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共享等方面。
具体而言,新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更具个性化,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精准推送;在传播渠道方面,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在互动性方面,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让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和交流意见。
三、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一)内容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媒介环境的内容,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各类信息和观点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同时也带来了内容上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性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得媒介环境更加活跃和丰富。
(二)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单向传播为主,而新媒体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这种变革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反馈机会。
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还促进了跨媒体、跨平台的融合,使得媒介环境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三)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流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然而,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影响机制与原因分析(一)技术驱动新媒体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交互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6期2010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K unm i ng U n i versity of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V o l 12,N o 6D ec 2010收稿日期:2010-10-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网络传播能力的构建与提升研究 (10XXW 012).作者简介:王勇(1968-),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实践.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王 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 要: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形塑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它具有传播全球化、去中心化、开放性和信息多元化、舆论复杂化等鲜明特征,给政府公共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必须根据新媒介环境的特征和规律,采取相应的公共传播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环境;政府公共传播;网络;手机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0)06-0072-06On the Govern m ent s Public Co mmunicati on i n the N e w M edi u m Environ m entWANG Yong(Schoo l of A rts and M edia ,K un m i ng U n 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T echno logy ,K un m i ng ,650093,Ch i na)Abst 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 f ne w m ed i u m such as net w ork and m obile phones has for m ed a ne w m edia env iron m en,t w hich has br ough t the ne w opportun 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gover nm en t s public co mm un ica ti o n .The govern m entm ust fo llo 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 w s of t h e ne w m ed i a env iron m en,t and adopt corre spond i n g public co mm un ication coun ter m easures .K ey words :ne w m ed i u m ;m ed i u m env ironm en;t gover nm ent s public co mmun ication ;net w ork ;m ob ile phones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麦克卢汉曾提出过 媒介即讯息 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媒介的性质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将开创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新的社会变革。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迅速推广和日益普及,形塑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给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政治、文化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给政府公共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介形塑新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主导传媒所建构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舆论生态。
麦克卢汉曾说过,就像鱼儿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
[1](P12)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并不单纯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传递信息的渠道,而且也是一种环境。
[2](P13)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主导性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媒介矩阵,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其中生存演化的大环境。
一种媒介矩阵塑造一种类型的社会政治、文化,因为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
[3](P30)媒介的技术特性制约着信息的选择,决定着信息编码方式和传递过程,乃至最终影响信息被受众解码、接受的方式和效果;每一种媒介的长期使用,都会给人们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思维习惯、社会交往打上媒介技术特性的烙印,从而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依赖传播而存在、发展的人类社会,以及生存演化其中的社会政治、文化。
媒介环境学开创者英伊斯就认为,社会主导媒介的偏向性决定着社会的偏向性。
麦克卢汉则指出, 媒介是一种 使事情所以然 的动因,而不是 使人知其然 的动因。
[4](P82)大众传媒不仅仅向人们报道世界发生的变化,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促使世界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媒介的技术特性远比它所传播的内容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巨大、更深远。
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特定的技术特点,都有其偏好的特定内容。
一种媒介在一个社会的长期普遍使用,就会塑造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
以口语为主导的媒介矩阵,塑造的是村落式的原始农业社会。
以文字为主导的媒介矩阵,启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以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媒介矩阵,推动了全球化的滚滚进程。
[5]新媒介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社会媒介矩阵的推倒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学者梅罗维茨说: 当一种新的因素被导入一种旧的环境中时,我们所得到的并非该旧情境加该新因素,而是一种新的环境。
当然,新的程度取决于新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旧系统。
[2](P18)媒介环境学会的精神领袖波兹曼也指出, 技术变化不是附加的;它是生态学的。
一种新媒介不是增加了什么,而是改变了一切。
[6]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在我国快速推广和日益普及。
至2010年6月,我国已有网站279万个,拥有域名总数1121万个,I Pv4地址达到2 5亿个,国际出口带宽达到998217M bps,网民达4 2亿,普及率达31 8%,人均周上网长达到19 8个小时;[7]手机用户达到8 05亿户,普及率达60 6%,手机网民达2 77亿户。
[8]不管是从社会影响还是普及程度来说,互联网、手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名符其实的主导性媒介,它们推倒重构了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构建的媒介矩阵,使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
这个新的媒介环境具有传播快捷化、全球化、开放性、去中心化和信息多元化、舆论复杂化等鲜明特征。
[9]二、新媒介环境对政府公共传播的影响政府公共传播,是指政府机构或人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公众进行的公共信息传播。
早在19世纪初,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 麦迪逊就指出: 一个人民的政府如果不给人民提供信息或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它将成为一出闹剧或悲剧的开端 也许两个都是。
[10]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政府公共传播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府的重要意义。
政府公共传播,既是现代社会公众及时获知公共信息,监督政府,参与公共事物,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也是政府了解民意,宣传执政纲领和施政措施,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公众支持的重要手段;在危机发生时,公共传播更是政府争取民意,化解矛盾,渡过危机的重要方式。
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把公共传播作为执政的保障、施政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来看待,在大众传播空前发达的当今社会,无不重视公共传播。
媒介环境既是政府进行公共传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也是政府开展公共传播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媒介环境决定政府公共传播的地位和作用,制约政府公共传播的策略和效果,因此,政府公共传播必须适应媒介环境,随社会媒介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策略。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而形成的新媒介给政府公共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介环境给政府公共传播带来的机遇作为政府公共传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所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新的条件、渠道和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
1 新媒介环境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传播渠道。
在过去,政府公共传播主要限于户外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在新媒介环境下,政府公共传播除了继续利用户外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外,网络、手机73第6期 王 勇: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等新媒体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大大丰富了政府公共传播的平台和方式。
例如,互联网以其无限容量、便捷性,以及集文字、视频、音频等传播方式于一体的特点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便捷渠道。
正因为如此,早在1999年1月,我国便启动了 政府上网工程 ,2000年,我国各级政府注册的网站就达2300多个。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 关于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 政府网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并要求地方政府 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 、 着力加强政府信息发布 。
至2008年底,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也分别达到99%和92%。
很多街道、乡镇甚至村居委会都建立了网站或网页。
[11]从而为各级政府开展公共传播提供了大容量、常态化、便捷式、丰富多样的公共传播平台,大大方便了政府的公共传播。
2 新媒介环境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传播手段。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是一种由上向下、点对多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慢、少,加之受时空以及接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传播范围和受众人群有限,传播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新媒介环境不但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且提供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丰富了传播手段,拓宽了传播范围。
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克服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不但可以实现点对多的 广播 ,而且可以进行点对点的 窄播 ;不但可以进行 你传我受 的单向传播,而且可以进行传受双方互动传播,到达率高,传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传播效果更好,传播效率更高。
正因为如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每当遇到重大公共事件,除了充分利用户外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公共传播外,还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手机群发信息等新媒体进行公共传播,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全天候的公共传播网,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