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
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
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
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
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观看超市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通过“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学校隔壁超市物品摆放这一情景教学,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2、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本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如“分气球”“分学具”等教学活动,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分组合作探究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当学生争先恐后要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时、当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时、当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时,看出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3、从身边入手,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开阔学生思维,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应该为生活服务。
整节课,教学层次比拟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课堂气氛也比拟轻松而活跃。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反思性说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
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
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实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本单元主要是协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实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协助学生提升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
因为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案例:感知体验分类。
1. 出示课本第 2 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一个摆放不整齐的书架。
第二小组代表:摆放整齐的书架。
第三小组代表:整齐的书架是分类过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一下,2.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小组分类并进行分任务记录分类的结果,先按形状分。
师:每组分 3—4 名学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
(教师巡视,组织引导分类与整理。
)生 1:我们组是这样摆的,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生 2:我们组边数边画记录结果的。
生 3:我们组用文字和数字结合。
教师出示自己记录的结果。
介绍: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问题: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1:黄色的最多。
生 2:红色的最少。
生3:从记录的结果中看出来的师:还可以怎样分?。
(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案例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
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
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半学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学校数学一班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同学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肯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把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新教材在此课中,第一次渗透统计学问,呈现了一个象形统计图和一个不完好的表。
整节课我注意让同学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同学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育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力量。
上完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反思:1、我对教材略微进行了拓展,让同学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分时,突然消失一个心形和和一个五角星,让同学帮他们添加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2、练习时,同学的作业反馈中消失部分同学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根据从下往上的挨次涂色或把全部图形都涂上颜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学问点,发觉后我先引导同学看例子,发觉同学还有涂错的,我又把错误的作业展现出来,时间关系导致这个练习题没有处理完好。
课下我就在反思,从摆统计图到涂统计图中间没有过度好,应当先让同学说说题中是怎样涂梨的?同学弄清题意再做。
另外,应让同学观看图片没整理时和整理后的改变,体会统计与整理的作用。
这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说明我对教材讨论的还不深。
3、最终我让同学把教室的同学分类,有说按胖瘦分,有说按凹凸分,后来有一个同学说按凹凸排座位,我应加一问量校服时按什么分比较合适?让同学体会不怜悯境下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分类赐予提升,并不是让同学单纯地会分。
教学时我没抓住这个生成。
今后,我要做到:细心备课,留意课堂生成,提高驾驭课堂的力量,和同组课老师多沟通,使课堂成为是老师、同学喜爱的有魅力的舞台。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2本课开头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了解分类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同学对“分类”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熟悉,有利于同学顺当进入新知的学习。
然后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参加气球的分类与整理过程,表达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篇一: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在我们学校的微格课展示活动中,我选择的课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整理,在比较、分类、排列、整理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了简单的整理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课的导入,我设置了一个“找书“的情景,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分类及分类的作用。
接着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的气球,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分别以颜色和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小组合作利用气球卡片尝试分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
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然后请小组展示。
之后教学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反思这节课,感觉自己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
在气球分类环节中,设计的问题缺少深度。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2。
有效控制课堂中的放和收。
学生利用气球卡片分类的活动是开放的,小组成员如何配合完成分类整理,如何把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都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来完成,即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
2023年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2023年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1.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
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
(第31页的第6题)四、应用练习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
(第32页第7题)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
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a.小组活动。
(放背景音乐)b.集体反馈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内容:《分类与整理》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概念;2. 能够应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对物品进行归类和整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概念;2.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与整理。
四、教学难点:1. 运用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归类和整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物品;2. 学生课桌上准备白纸和铅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提前将不同类别的物品准备好,并将其分别放在教室的不同角落。
然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观察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2. 讲解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和特征,然后解释分类和整理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将物品分类和整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方法。
3. 实践练习(15分钟)学生将教室中已经放置好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物品的特征,并帮助学生确定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分类和整理的图表,并标注好每一类的特征。
4. 讨论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总结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类和整理的概念,并运用方法对物品进行归类和整理。
教师通过观察物品的特征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和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在讨论总结环节,教师及时解决了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了分类和整理的要点。
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我还会加强课堂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胡志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节是《简单统计表》。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然后请学生摆一摆(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紧接着向学生提问: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然后加深难度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紧接着,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这样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分完后,就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摆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
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马上对于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然后让学生提问。
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把咱们班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这个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及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27页。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渗透分类思想;2、在分类的过程中。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学会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3、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用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
瞧,谁来了?(美猴王孙悟空)美猴王今天是有事来了,他听说咱们班的孩子最聪明了,所以有事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为表诚意,美猴王还特意从超市给大家买来了一些礼物。
(出示乱的礼物图)可是,这么多礼物,现在只有两个空袋子,聪明的你能帮他整理一下吗?生:把所有的文具放到一个袋子里,把水果放到另一个袋子里。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呢?生:因为这样就更方便、更清楚。
师:你真是个整理小能手。
像这样,把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分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类与整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师:刚才你们一下子就帮美猴王解决了燃眉之急,他可开心了!邀请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
看,游乐园门口好多漂亮的气球啊!再走近一点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几个小孩子手里拿着一些气球。
师:你真会观察,你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气球呢?生:有红色的气球、有圆形的气球、、、、、、师: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气球,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下面请同桌两人为一组,拿出信封里的气球卡片,一起动手分一分,最后请将你分类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记录下来,听明白了吗?赶紧开始行动吧!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整理的特别好,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学习时,先进性了单一标准分类的学习,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气球等物体作为分类的学具,同学们兴致很高,整节课以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们自由发表意见,动手操作,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在此基础上,有进行了不同标准分类的学习,整个课堂依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分类前,要先选择分类的标准,再进行分类。
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的的结果也不同”这个知识点掌握的还是很
不错的。
页脚内容。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7篇)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7篇)《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1《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我对教材稍微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时,突然出现一个心形和和一个五角星,让学生帮他们添加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练习时,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全部图形都涂上颜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知识点,发现后我先引导学生看例子,发现学生还有涂错的,我又把错误的作业展示出来,时间关系导致这个练习题没有处理完整。
课下我就在反思,从摆统计图到涂统计图中间没有过度好,应该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是怎样涂梨的?学生弄清题意再做。
最后我让学生把教室的学生分类,有说按胖瘦分,有说按高低分,后来有一个学生说按高低排座位,我应加一问量校服时按什么分比较合适?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分类给予提升,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会分。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以下优点与不足。
1、优点: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
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2、不足:①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行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
②拍照确实可以很有效地进行沟通。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最新)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人”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
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精选10篇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一在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的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在教学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凌乱的房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房间,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这个导入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分类任务,但在记录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表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要引导他们逐步规范记录方法。
然而,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类方法的讲解还不够深入,练习的难度梯度设计不够合理。
另外,在课堂互动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引导能力,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这节课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篇二《分类与整理》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类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我展示了各种不同的气球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特征,然后进行分类。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在理解分类的标准时可能会存在困难。
在教学中,我虽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讲解,但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在后续的练习中出现了分类错误的`情况。
其次,在小组合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情况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情况4. 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情况5. 学生参与度的反馈与改进情况6. 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与反思情况7. 班级管理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分析8. 家校合作在分类与整理教学中的作用9. 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与提升10. 教学改进与创新的方向与建议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对学生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
在这个反思中,可以分析自己是否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特点,设置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通过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例:在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中,可以设定目标为:能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分类的方式,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在教学结束后,通过让学生分类已知物品的方式检测,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的。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与孩子的实际需求相符,是否有条理和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可以通过增加图片,利用场景实例等多种方式让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让学生分类不同颜色的糖果,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特点,让学生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
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情况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教学中是否采用多种方法,如体验、互动、合作学习等手段,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活性。
例:在分类与整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互动交流,分享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且借助科技手段辅助和提升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情况教学资源包括各种图书、多媒体资料、游戏等。
在这个反思中,分析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类教学资源,能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例:在分类整理的教学中,我可以获取各种实物、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整理》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有成功亦有失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
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虽然自我感觉较成功,但经反复思考还是觉得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够好,所以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要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应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修改,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
展示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2、要体现数学的价值。
如: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可以让学生说所怎样分,这是他们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
这样就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3、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外对分类的应用,要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如课一开始,教师应把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凌乱地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
有了欲望,教师并没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5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合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应把东西分成5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
教师可以让学生商量:你们组想整理哪一类?结果有4个小组想整理玩具,于是教师又趁机教育学生应互相谦让,从而使其中三个小组自愿整理服装、水果、鞋子,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又如:在引导学生把杂物分成五类物品时,我还可以问学生:如果大家一起上来,会怎样?让学生想象这样做的危险和混乱,自
然产生了讲秩序的想法,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渗透做事要讲秩序的思想,无形中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了发展,不过经验还是不足,今后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