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合集下载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04-全国-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204-全国-训诂学

1204-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1分)A:疏B:筏C:音义D:释文2、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1分)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3、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1分)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4、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1分)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5、“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6、“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1分)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7、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1分)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8、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1分)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9、”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中“清规”指()(1分)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0、《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薄“的读音是()(1分) A:bóB:bòC:báoD:pò11、古籍在刻印、传抄的过程中出现失落字的现象称为()(1分)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12、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1分)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13、《孟子正义》的著者是()(1分)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14、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1分)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15、《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1分)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16、《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1分)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7、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1分)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18、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1分)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9、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1分)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20、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中“政”指()(1分)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训诂的方法包含()(2分)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2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2分)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23、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2分)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2分)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2分)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题(共10题,共10分)26、《尔雅》本为儒家经典之一,凡___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2019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19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2021年江苏自考中外文学精读名词解释

2021年江苏自考中外文学精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在人们幻想中通过不自觉文艺方式加工过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2.风雅颂:风是不同地区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音乐;颂是宗庙祭祀舞曲。

3.赋比兴:是诗经三种体现手法,赋是陈述铺叙意思;比是譬喻;兴是借助其她事物作为诗歌开头,引出下文。

4.春秋笔法:《春秋》记事简约,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称道“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5.楚辞:一种具备浓厚地方色彩楚地歌辞,这个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以屈原为代表楚国创作一种新诗体,一是西汉刘向所编一步总集。

6.乐府:一种掌管音乐官署,日后人们将乐府所唱是也叫做“乐府”。

7.本纪:是《史记》全书大纲,用编年方式写历代君主政绩。

8.世家:是世袭家族及孔子、陈涉等人物传记。

9.列传:本纪、世家以外在历史上有影响人物传记。

10.七体:一种体制构造,语言上散文化,对音乐、美术、车马、游宴、狩猎、观涛、所有学识之人讲论天下是非之理。

11.建安风骨:从建安到魏初这一时期,浮现了一“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作家,其创作有共同文学特性,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12.永明体: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讲究对偶,还要避免八中矛盾,这种新诗体,号称“永明体”。

13.骈文:国内古代一种特殊文体,是散文骈俪化产物。

14.上官体:初唐时期一种诗歌体式,因上官仪大量制作此类作品而得名。

15.王孟:是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重要作家,又称王孟诗派。

16.新乐府运动: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诗歌革新运动。

17.元白:是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共倡导新乐府运动。

18.传奇:唐代一种文体,即短篇文言故事。

19.词:原本为为配乐歌词,后由于文人染指,它逐渐成为一种格律,终于演变为独具特色新诗体。

20.花间派:晚唐词人温庭筠‘香而软’词风对日后文人词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她为鼻祖“花间词派”21.温韦:温庭筠和韦庄,一种是花间派鼻祖,一种是花间派成就最高词人。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里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资料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资料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资料中国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语言文学更是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汉语言文学本科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批评意识和创作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汉语言文学本科的相关内容。

汉语言文学本科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批评和创作等多个方面。

其中,学生需要熟悉文学的概念,理解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掌握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同时,还需要熟悉古代文学,如诗、词、曲和小说等,了解中国文学的源流和历史演变。

此外,还需要熟悉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掌握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征,了解各种文学流派和作者。

学生还需要具备文学批评的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文学创作的能力,能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面授、自学和网上课程等多种方式。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文学研讨会和国内外的文学讲座,了解最新的文学动态和思潮。

同时,还可以参与文学交流和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著名作家的经验和创作方法,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从事文化、出版、广告、媒体等多个行业。

有些学生还可以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继续从事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

此外,还可以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从事高校或中小学的文学教学工作,传承、弘扬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本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提高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批评意识和创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学习和实践,成为具有文学素养和才华的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

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东汉许慎。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朱俊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

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

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一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初文:文字学上往往把某字的最早期写法称为初文,以区别于该字的较为后起的不同写法。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3)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5)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6)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6)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7)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7)第六章训诂要籍 (7)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9)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1)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2)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3)总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较常考得背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简述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

(简答题)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最常考死背什么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论述题)什么是训诂学,有各种不同说法。

其中比较通行的一种,是把训诂学跟音韵学、文字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新版《辞海》给训诂学下的定义及所作的说明基本上也是这样。

它说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这个定义有合理部分,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任务★★试述训诂学的任务。

(论述题)照传统的说法,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现《尔雅·释话》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同上)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自考汉语言文学一

自考汉语言文学一

自考汉语言文学一
自考汉语言文学一,通常指的是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

具体科目设置因地区和考试院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科目的设置情况:
1. 必考科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

2. 加考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等。

3. 实践环节:写作、翻译、文学创作等。

考生可以根据当地考试院的要求和具体科目设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进行报考。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考试院的具体科目设置和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当地考试院发布的通知和要求,了解具体的考试科目和报考要求。

汉语言文学自考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自考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 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 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3 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宏观性: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宏观的比较剖析,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世界文学: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发展的美好远景.总体文学: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可比性:指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文学发展的动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意义、价值进行研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和推动世界文学进步.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誉舆学:又称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影响.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追索放送者,即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国外来源,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媒介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英国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介学: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目前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形象学研究:形象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主干上派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分支.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的形象,即研究他者的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是理解、诠释一个文本,一个作家所塑造的异国形象的关键.平行研究: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流派.专注的是民族文学的美学价值关系,探讨不同国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目的在于总结文学经验、吸收艺术营养,借以繁荣本民族的文艺,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主题和主题学:主题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考察研究对象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母题:指文学世界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人类世世代代历史经验的积淀,它可能是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字句样式,或者一种行为类型、一种生活体验. 文类学:是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体裁、风格及其演变的学问,当然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是受到接受美学影响的、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类学、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比较诗学等.主题学:通过对同一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流变的历时,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以及这种流变和处理的根源.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误读:是阅读学中的概念,其本意是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产生原因是接受者的文化传统的个人喜好.误读现象学的意义说明任何外来影响的因素缺类现象:在一种民族文化局中的一种文类,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没有,这就叫做缺类现象.缺类研究:是诗歌比较的课题,中国诗歌体系中没有史诗,史诗就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缺类.比较诗学:诗是广义的文学,诗学是广义的文艺理论,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阐发研究:阐发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相互阐发,相互说明,以期达到对文学研究在新的层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意义的新结论.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文学.跨学科研究:指从文学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包括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的互相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外缘式研究:是美国新批评学派的一个术语,它指对作品与作品以外的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研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与作家的关系、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等,都被称为是外缘式的研究,以与他们所称的文本研究相对.可比性:作为比较文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可比性指比较文学中的比较研究具有着实际意义.具体说来,在影响研究中,要求影响的接受者将所接受的外国影响具体表现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而在平行研究中,则要求能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的文学规律、发现文化的某些共同性或差异等.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阐释.小诗:指的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短小的、表现一时的感受的、常常带哲理性的短小的诗.这种诗是在泰戈尔等的影响下兴起的.冰心是写作此类小诗最为成功的一个.族群文化研究:指长期销声匿迹的少数民族文化.。

汉语言学概论 全部名词解释 自考

汉语言学概论  全部名词解释 自考

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书面语:是用文字来记录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特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能指: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造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为能指,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所指:索绪尔给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称为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聚合关系: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的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句法功能。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这种关系成为“聚合关系”或联想关系。

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关联的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又叫句段关系语言学:指的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普通语言学: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有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也叫一般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把侧重理论探讨的语言学称为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侧重语言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的语言学。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的一批语言学家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喀什集中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内在的规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 1 -名词解释1 语言学2 语文学3 历史语言学4 历史比较语言学5描写语言学6历时语言学7共时语言学8 个别语言学9 普通语言学10 语言的语言学11 言语的语言学12 内部语言学(微观语言学)13 外部语言学(宏观语言学)14 对比语言学15 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16 宏观语言学(外部语言学)17 理论语言学18 应用语言学19 结构主义语言学20 形式语言学21 交叉语言学22 语言22 言语23 思维24 符号25 组合关系26 聚合关系27 语言的线条性28 语言的任意性29 语言的层级性30 言语规律31 渐变性规律32 参差性规律33 语言的分化34 语言的整化35 语言的融合36 语言的混合37 语音38 语音学39 音高40 音强41 音长42 音质:43 频率44 振幅45 乐音46 噪音47 共振峰48 音素49 国际音标50 音位51 音位变体52 非音质音位53 音位区别特征54 音位体系55 音节56 语流音变57 句位学58 语音规律59 语义60 语言意义61 言语意义62 义素63 义项64 语义场65 语境66 词汇意义67 概念意义68 语法意义69 话题70 述题71 谓词72 述项73 预设74 蕴含75 语义指向76 词汇77 语言词汇78 言语词汇79 词80 固定词组81 语素82 词根83 词缀84 词尾85 单纯词86 合成词87 复合词88 派生词89 联绵词90 叠音词91 重叠词92 同音词93 同形词94 同源词95 同根词96 古语词97 历史词98 文言词99 新词100 方言词101 社会方言词102 外来词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 2 -103 基本词汇104 一般词汇105 熟语106 成语107 惯用语108 谚语109 俗语110 歇后语111 格言112 语法113 语法学114 词115 词组116 句子117 层次性118 递归性119 生成性120 语法范畴121 语法意义122 语法手段123 形态124 词法125 句法126 实词127 虚词128 形态129 直接成分分析法130 孤立语131 屈折语132 黏着语133 多式综合语134 语序类型学分类135 篇章语法136 篇章的粘连性137 篇章的连贯性138 重新分析139 转换分析法140 主位141 主位推进模式142 文字147 借源文字144 表音文字145 字母146 自源文字143 表意文字第一章总论1 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全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全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全部1. 绪论现代汉语是指现代中国所使用的汉语,是中国最主要的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其名词丰富多样。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现代汉语名词进行解释。

2. 政治名词政治名词是指与政治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政治制度、政府组织、政治理论等方面。

例如:国家、政府、政治、党派、选举等。

3. 经济名词经济名词是指与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商品、市场、企业、交易等经济领域。

例如:市场、供求、垄断、经济增长、货币等。

4. 文化名词文化名词是指与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文学、艺术、传统等方面。

例如:文化、艺术、传统、节日、习俗等。

5. 教育名词教育名词是指与教育事业、教育制度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学校、学科、教育政策等方面。

例如: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课程等。

6. 科技名词科技名词是指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科学理论、技术应用、科技发展等方面。

例如: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等。

7. 社会名词社会名词是指与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行为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社会结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

例如:社会、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社交等。

8. 环境名词环境名词是指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

9. 健康名词健康名词是指与身体健康、医疗卫生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疾病、健康保健、医疗机构等方面。

例如:健康、疾病、预防、医院等。

10. 媒体名词媒体名词是指与新闻传媒、传播媒介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新闻报道、媒体机构、传媒技术等方面。

例如:新闻、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11. 法律名词法律名词是指与法律制度、法律条款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法律规定、司法机关、法律程序等方面。

例如:法律、法规、法院、律师等。

12. 艺术名词艺术名词是指与艺术表现、艺术形式有关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决定音色的三个条件: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状。

)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看出来,一是从语音的系统性上看。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

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普通话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辅音音素两大类。

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母音。

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子音。

辅元音的主要区别:1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会要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

(这是最主要的区别)2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成阻部位特别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3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

4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正确理解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一般性和例外的特殊性。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第二节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

(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从发音方法看.普通话声母从阻碍方式上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以声带是否颤动可分为清音和浊音;以气流的强弱可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第三节韵母单元音:是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复元音韵母:由复元音构成,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即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滑向乙元音,但是这种变化是逐渐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有一串过渡音。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文学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母语。

□描写语言学是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情况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个别语言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语言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指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

是一种静态、同质的纯语言学。

□言语的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微观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外部语言学(宏观语言学)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对比语言学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

□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宏观语言学(外部语言学)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侧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可以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应用语言学侧重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

狭义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广义的应用语言学除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认为存在着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名词术语解释1、荷马史诗——是指古代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它们形成于公元前九、八世纪,传说中的编定者是荷马,因此得名。

这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部长短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

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是歌颂古代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的典范,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及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因此称之为“命运悲剧”。

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

命运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人及外界环境、人及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方式。

著名的命运悲剧有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

3、“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大多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因其主人公多为流浪于城市的失业者,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小说”。

最著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4、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由于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得名。

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不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基础,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5、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

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6、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持过时的骑士道为民请命,立志扫尽人间不平,成为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但是他的动机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堂吉诃德又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剧人物。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

7、古典主义——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提倡摸反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古典主义文学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

它对巩固中央集权和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形成都有进步的意义。

8、“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cco,本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后引申为珍奇、奇妙的意思。

它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

它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浮夸,专事雕琢。

后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用“巴洛克”一词,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以及受其影响的欧洲各国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中的浮夸风格。

9、答丢夫——答丢夫是莫里哀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中的一个宗教骗子。

其特征为伪善、贪婪、好色、狠毒,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欺骗和掠夺的恶棍。

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贪婪、狠毒和荒淫无耻,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达尔杜弗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0、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的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迷信和偏见。

启蒙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战斗口号以及“理性王国”的理想,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舆论作准备。

11、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

在诗剧中,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

他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

它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也代表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求。

12、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新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它以直抒胸臆,歌颂理想,歌颂赞美大自然,追求人性美,重视民间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

其创作多采用感情色彩强烈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爱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13、“湖畔派”——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流派。

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诗人。

由于他们怀疑资产阶级革命,憎恶城市文明,曾逃避现实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山水,缅怀中古宗法制社会,创作了不少歌颂大自然、歌颂田园生活的诗篇,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

“湖畔派”的创作具有明朗清新、恬静深邃的风格,给英国诗坛带来清新的诗风,推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14、“拜伦式英雄”——指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

他们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具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却在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

于是转而以加倍的勇敢和热情向社会挑战示威,报复或反抗社会的压迫。

这些人物多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

由于他们带有诗人生活遭遇的印记,寄托了拜伦反抗专制压迫的豪迈激情,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15、《草叶集》——教材P10816、“小人物”——教材P13617、“自然派”——教材P136——13718、废奴文学——教材P13919、《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于1829至1848年间创作的九十多部小说的总称,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连成整体。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揭露拜金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及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841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正式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

它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0、“人物再现法”——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再次出现。

这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也是作家把《人间喜剧》连成整体的方法。

《人间喜剧》的再现人物共有四百多个,散见于75部作品中,首次运用这种方法的作品始于《高老头》。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不仅丰富了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丰富了群体小说的构思方法。

对欧美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泼留希金——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地主典型,一个病态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他形容委琐,贪婪吝啬,愚蠢残忍,丧失人性。

他疯狂地聚敛财富,残酷榨取农奴的血汗,盲目地积累又惊人地浪费,生活畸型而堕落。

这是一个俄国农奴制腐朽没落的肖像缩影,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22、“威塞克斯小说”(“性格及环境的小说”)——教材P181至18223、“托尔斯泰主义”——是指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救世新术”,即他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道德主张。

其基本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各阶层的人们以博爱精神和平共处,从纯洁宗教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在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托尔斯泰主义”无疑是空想和消极的学说。

24、“忏悔贵族”——指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地主形象。

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和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

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道德自我完善过程。

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忏悔贵族”的形象,表现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忏悔贵族”形象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5、“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

这些戏剧着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尖锐的社会问题,借以针砭时弊,唤醒人民,让观众在剧中的“问题讨论”中探索有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剧”。

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改变了欧洲戏剧舞台的形式主义局面,在欧洲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26、“迷惘的一代”——是20 世纪20年代因共同的创作倾向而被认可的文学流派。

它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而得名。

该派作家大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青年,他们历经战争的残酷,因理想破灭而厌恶一切传统的道德说教,于是把厌战情绪和迷惘感受表现于作品中,形成该派共同的创作倾向。

海明威青年时代的创作是其典型代表。

27、“硬汉子性格”——是一种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难困苦的逆境,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老人及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及升华。

28、“冰山原则”——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

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应当隐藏在水下,文学创作便是以八分之一的形式,去表现那八分之七的内容,使读者获得言外之意、趣外之旨。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创造了一种简约有力、含蓄深沉的文体和含蓄凝炼的意境,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艺术流派。

它的理论纲领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现实,而应表现主观真实和内在激情,因此,艺术上常采用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抽象的象征性手法,去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荒诞感觉。

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等。

30、意识流小说——是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小说。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因而艺术结构上不受时空限制去表现人的心灵世界。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英国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嚣及骚动》等。

31、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该派小说家创作上多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和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及出路。

艺术上他们在现实的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神魔鬼怪、巫术及梦幻,将现实及超现实融为一体,构筑起一个虚实相间、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成为民族文学传统、原始宗教观念和非理性的现代主义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

代表作家作品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