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卷面得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5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和蔼(ǎi)颓唐(tuí)倜傥(tì dǎng)弥漫(mí)
B、执拗(ǎo)骊歌(lí)夹袄(ǎo)骇人(gāi)
C、盔甲(kuēi)花圃(pǔ)麻渣(zhā)迸溅(bèng)
D、系绳(jì)伫立(zhù)沮丧(jǔ)湖泊(pō)
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欣赏)
B、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害羞地笑)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D、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讥笑,即讥讽和嘲笑)
3、选出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4、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轻捷瞬息蝉蜕人声鼎沸
B、麻渣脑髓恐惧荒草萋萋
C、延绵花甫方正来势汹汹
D、肿胀嫉妒幽寂人迹罕至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

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和()两位英雄有关。

(请填写人名)(2分)
7、仿照下面句式,写一个比喻句。

(3分)
例: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仿:
二、阅读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4分)
(1)邑人:(2)利其然:
(3)扳:(4)环谒: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2分)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3.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2分)
5.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3分)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分)
7.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二)《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16分)
比较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甲)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
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乙两段都以___________ 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2.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 (2分)
3.甲段画“杠子”和乙“一、二、三”的双引用用法一样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甲段将心理与_________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________________ (2分)
5.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描写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寂静除夕夜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

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

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

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

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

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

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
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2分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

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3分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 和2分
5.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6.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3分
7.(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8.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

四、作文。

(50分)
童年,七彩的万花筒,童年的往事,如天上璀璨的星星数不胜数,回眸摘取一颗,又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请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题目自拟
2、500字左右。

答案
一、1、D 2、B 3、D 4、C 5、D 6、7略
二(一)1.(1)同乡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2.D
3.D
4.“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5.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

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二)、阅读测试题
1. 战争(甲)表现了小弗朗士等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普鲁士军队的恨(乙)对战争的痛恨和谴责
2.(甲)在法兰西人民心中,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

(乙)失去儿子不幸谴责
3.不一样,“杠子”属于特定称谓,“一、二、三”属于引用原话。

4. 景物描写对普鲁士军队的仇恨
5. 瘦弱而多病战争给老妇人身心上的摧残反战情绪
6. 说明战争不仅仅是给老妇人一家带来不幸,而是给整个社会的人们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创伤和悲痛。

(三)寂静除夕夜
1.D 2.C3.A 4.①使我特富同情心②怀念、祝福5.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6.①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7.D 8.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