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君》学习要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式。

3、解答课后练习题。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无不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的。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家。

君主的职分是什么?是君临天下,主宰一切,是口含天宪,统牧万民,还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这就是《原君》一文作出的回答。《原君》对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和君主的真正职责,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它大胆地痛斥后世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对眼光短浅的儒生死守儒家教义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课文分为4段。

第1段,阐明君主的职分,应该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本段从君主的起源问题落笔,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关于人君地位的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完全被扭曲,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天下应以人君为主体,天下人皆为客体,是君主的臣属。作者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作者从君主起源着笔,恰是不急于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来说话。这自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举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其庐山真面目。作者从君主起源和本质谈起,就恰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症结。其三,从君主产生的历史根源说起,就为后文用古代君主与后代君主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铺垫和准备。最后,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起源问题落笔,也恰恰合于题意。

第2段,揭露和批判后世君主,发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呼声。

本段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

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地“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博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是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与灾难。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发自内心地喷薄而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最后,又以一句感慨深沉、启人深思的反问作结:“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本段所举汉高祖之例,颇富情感,且言之凿凿,生动而贴切。

第3段,批判小儒“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荒谬说法。

本段开头便指明,古人爱戴其君,合乎情理,“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也“诚不为过”;而今人怨恨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也在情理之中,“固其所也”。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规规焉”的“小儒”。“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之大伦,他们认为,再残暴的君主,如桀、纣之流,也应尊之如父如天,不得反抗。“小儒”们的荒谬说法,与后代君主“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的险恶用心一拍即合,立即得到他们的赏识,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第4段,论述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所造成的恶果,强调“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本段是对第1段的回应:以2、3段对后世君主和规规小儒揭露批判为基础,又回到君主的职分问题上。作者批判的笔锋丝毫未变,却转换了一个角度,从后世君主如何保有“产业”方面来分析论述。既然天下可以成为一家一姓的产业,那么谁不希望得到这份莫大产业呢?于是,想要保有的一方,“摄缄滕,固扃鐍”,竭尽全力地“保”;而想要攫取的一方,则不遗余力地“夺”。然而在力量的对比上,“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其结果,必然是“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难怪明崇祯帝挥剑砍伤女儿,并说:“汝奈何生我家!”真无异“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远古之世,君位“人人能让”;后世及今,君位却“人人可欲”:究其根本,就在于君主职分不明。在这里,作者着重点明了“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作者生活在君主制时代,他的此番论述,对于后世之君,也无疑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二>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本文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它继承了先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它发扬光大,使之上升到民主启蒙思想的高度,成为近代“主权在民”思想意识的萌芽。在当时社会情况下,确实具有异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后代的思想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时,变法维新的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将其秘密印刷散发,作为反清、反君主专制的宣传材料。梁启超赞美它是“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著名的《三民主义》一书,也曾受到过影响。毋庸讳言,作者警示后世君主,不要以天下为私产,希望他们能真正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这确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也体现出作者的局限性。但是,这并无损于《原君》是一篇有极高思想性的好文章。作为民主启蒙思想的先导,文章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充溢着战斗精神,更自不待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