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与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与赏析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与赏析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

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

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白居易古诗《草》鉴赏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释义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释义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释义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

古诗草白居易赏析古诗草白居易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唐] 白居易诗 赏析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唐] 白居易诗 赏析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唐] 白居易诗赏析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小学二年级】下册: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白居易,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一 .注释译文①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试士诗的一体。

②离离:盛多貌。

《·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 毛传:“离离,垂也。

” 郑玄笺:“其实离离,喻其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

” 孔颖达疏:“言二树当秋成之时,其子实离离然垂而蕃多,以兴其杞也其宋也二君於王燕之时,其荐俎众多。

”《·张衡》:“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 薛综注:“离离,实垂之貌。

” 前蜀《》诗:“泪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冢离离。

” 宋《》诗:“君文蚤贵重,蜀锦载胡车,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

”③荣:是重返生机,与上文的枯死相对应。

并没有达到茂盛的程度。

④远芳:晴翠,这里均指草。

⑤王孙:泛指行者,这里指游子。

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作品背景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存坏境。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草古诗原文及翻译

草古诗原文及翻译

草古诗原文及翻译《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草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注解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文学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白居易:草范文

白居易:草范文

白居易:草范文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草古诗原文鉴赏

草古诗原文鉴赏

草古诗原文鉴赏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一首古诗《草》,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背景这首诗是他在贞元三年(787年)在安徽苻(fú)离所写,此年他16岁。

白居易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

他从小刻苦学习,十几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16岁时所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名句后,名扬四海。

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况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待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声赞美,由于得到当时大诗人顾况的好评,从此进入仕途。

译文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会繁茂起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

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占据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天里,阳光照耀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一首古诗,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被后世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作者在歌颂野草生命力旺盛的同时,却又意念一转,伤叹起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带给人一种复杂的心情。

那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又繁茂。

就算大火也无法将它烧尽,看呐,来年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茂密苍翠。

白居易《草》注解

白居易《草》注解

白居易《草》注解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诗 三百首之白居易: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古诗 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白居易:草》。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 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 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草》及赏析

白居易《草》及赏析

【导语】⽩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居易⾃⼰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类体现着他 “奉⽽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发。

下⾯是为⼤家带来的⽩居易《草》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草唐代:⽩居易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浓。

⽆情的野⽕只能烧掉⼲叶,春风吹来⼤地⼜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次送⾛知⼼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般都冠以“赋得”⼆字。

这是古代⼈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种⽅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

⼀岁⼀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次,枯萎⼀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

远芳:草⾹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直长到古⽼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的友⼈。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前必须加“赋得”⼆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学赏析 ⾸句即破题⾯“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命⼒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兮萋萋”脱化⽽不着迹,为后⽂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种⽓象了。

野草是⼀年⽣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草》古诗 原文翻译

《草》古诗 原文翻译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作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首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一些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刑部尚书。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唐诗三百首之《草》

唐诗三百首之《草》

唐诗三百首之《草》
唐诗三百首之《草》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唐诗三百首之《草》

唐诗三百首之《草》

唐诗之《草》
唐诗三百首之《草》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草》的诗词评析

《草》的诗词评析

《草》的诗词评析
《草》的诗词评析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古诗《草》赏析

古诗《草》赏析

古诗《草》赏析古诗《草》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诗《草》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草》赏析1作品原文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①园中柳。

盈盈②楼上女,皎皎③当窗④牖。

娥娥⑤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⑥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作品注释①郁郁:茂盛的样子。

②盈盈:姿态优美。

③皎皎:皎洁,洁白。

④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

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后泛指窗。

⑤娥娥:漂亮。

⑥娼家女:青楼女子。

作品译文河边草地青青,园里的柳树茂盛。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作者及作文时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作品赏析作品解释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
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
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
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
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
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
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
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
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
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个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
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
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不
过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
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
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
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