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四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逻辑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逻辑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逻辑规律是逻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

逻辑规律分为形式逻辑规律和实质逻辑规律两类。

1. 形式逻辑规律形式逻辑规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规律性,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领域、内容或学科而具有客观普遍性。

形式逻辑规律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同一性原则、排中律和矛盾律。

同一性原则认为一切思维和判断都是以不变为本质的,也就是说,一切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同的。

排中律认为在同一时间、在同一范围内,任何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判断口吻,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两者兼有,也就是排他性原则。

矛盾律认为在同一时间、在同一范围内,相同事物的两个命题,其中一项必为真,一项必为假。

2. 实质逻辑规律实质逻辑规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规律性,它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和相对性。

实质逻辑规律是具体内容和特定领域的理论规律,它是形式逻辑规律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和表现。

实质逻辑规律在不同的领域和具体内容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二、逻辑规律的基本特点1. 逻辑规律的客观性逻辑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感觉,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和认识的客观规律。

2. 逻辑规律的普遍性逻辑规律是普遍适用的,适用于一切思维和推理活动,不分时间和空间,不分种族和文化。

3. 逻辑规律的必然性逻辑规律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随意的。

逻辑规律的存在与否,不是随主体的意志和愿望而变化的。

4. 逻辑规律的相对性逻辑规律是相对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的,不同的条件和前提决定了逻辑规律的具体形式。

5. 逻辑规律的可知性逻辑规律是可知的,它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实践反思得到认识,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得到把握。

三、逻辑规律的应用和意义1. 逻辑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依赖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是科学思维和推理的基础。

科学研究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验证,遵循逻辑规律来推导结论。

2. 逻辑规律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逻辑规律来分析问题和决策选择,逻辑思维和推理是正确决策和有效行动的基础。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什么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一)同一律: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它们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虽未曾明确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家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从相同方面彰显了恰当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心主义者否认这些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这些规律是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验范畴,或者认为思维规律是人们根据约定建立起来的规则。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对人们的思维具备规范促进作用,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建议,思维就可以发生纷乱和错误。

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以下是 7 条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1. 同一律呀,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个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和判断都要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比如说“小猫咪就是小猫咪,不能一会儿说小猫咪是小狗呀!”
2. 矛盾律呢,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就好像说“今天不能既是晴天又是雨天呀,这多矛盾!”
3. 排中律哦,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定有一个是真的。

好比“这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不是好人,没有中间情况呀!”
4. 充足理由律呀,任何判断都要有充足的理由来支持。

像“他说他病了,那得有真的不舒服的表现或者医生的诊断才可信呀!”
5. 三段论,“所有的猫都爱睡觉,这只动物是猫,所以这只动物也爱睡觉。

是不是很清楚呀!”
6.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呀,比如“大家都知道人要吃饭,那具体的张三当然也要吃饭啦!”
7. 归纳推理,可以从个别事例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呢。

就像“这只鸟会飞,那只鸟会飞,好多鸟都会飞,那可以归纳出鸟一般都会飞呀!”
总之呢,形式逻辑推理规则就像是我们思考的指南针,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条理地理解和判断事物哟!。

形式逻辑知识点总结

形式逻辑知识点总结

形式逻辑知识点总结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1、逻辑形式的组成: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2、概念的种类判断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取决于其外延中分子对象数量的多少,仅仅包含一个分子对象就是单独概念,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就是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只有一个分子对象的概念;普遍概念: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的概念。

判断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取决于语句中所规定的对象的属性是整体具有还是其中的分子对象也具有。

集合概念: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非集合概念:不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正概念:也叫肯定概念。

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也叫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同一关系):a b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真包罗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设a,b两个概念,a概念与b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部分相重合即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也都不是a矛盾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4、界说的划定规矩:(1)界说项外延与被界说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界说过宽:界说项的外延大于被界说项的外延。

界说过窄:界说项的外延小于被界说项的外延。

(2)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同语反复:在定义项中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定义循环:在定义项中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3)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

违犯划定规矩所出错误:界说含混;在界说项中利用了含混不清的概念。

以比喻代界说:界说项用了形象比喻。

4)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用否定联项5、划分的规则(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划分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划分母项的外延)名师整理XXX知识点划分不全: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

多出子项: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思维”相关文档)共5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思维”相关文档)共5张

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
• 是人们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和论 证性的基本保证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 形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 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式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 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逻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 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辑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 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规规规规规规 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规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 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律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 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作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 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用

形式逻辑(第四章下(新))

形式逻辑(第四章下(新))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
授课教师刘滨
一、负命题的性质和逻辑形式:
1.负命题
负命题是复合命题
则相应的负命题
例如所有科学家都是大学毕业的
等值式:
(1)“并非所有S 都是P ”等值于“有的S 不是P ”
即:A O
(3)S
C. 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2.联命题的负命题
例如:西瓜又熟又甜
负命题:支命题为相负命题的逻辑形式:
负命题:支命题为负命题的逻辑形式:
小周高但。

熊不可得
A. 乙中至少
充分条件言
即使气温降到零度以下,也仍然能施工。

负命题:支命题为
负命题:支命题为
等值命题:
四、负命题推理n理:
效推﹁(
a. 明李或
股评有巧妙
第六节复合命题推理的扩展——假言推理的推广形式
假要求的
通过
理。

选言
1.如故意犯罪,
如过失
,结
,结论
你娶到
论否定了假
武松打死
(2推理的a言
言前提
达哥拉斯耐烦
勒士
,中一
况,对的部落
且q,
乙:如王经理
第七节多重复合命题
与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或量

Ⅰ式是:
析施肥料
场的为
究员。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4011011 学时:36 其中实验学时:0 学分: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本科学生之必修课程。

属新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

故此,本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学生的考试之例。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与思维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形式、规则及规律。

通过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述能力,对于探索真理、表述和论证观点,学好其他课程,特别对于撰写新闻稿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通过思维科学培养的思维素质是通向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

爱因斯坦说:" 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 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是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 。

、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新闻专业课程打下规范的思维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述能力,具体包括:1,使学生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概念、原理和运用规则。

2,在掌握思维形式的原理和运用规则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有效学习,学生将会有以下收获:1 了解《形式逻辑学》的基本结构。

掌握思维形式的有关原理和运用规则。

2 能熟练运用思维形式的规则,修正错误。

正确表达思想。

3促使学生养成严谨思维的习惯,为今后的专业课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思考基础。

1、提高性要求本课程预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相当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品质有明显的提高。

2、技能性要求通过3-5次作业,使学生掌握几种形式逻辑的思考模式。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赞成和反对是反对关系,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 至少有一假。(也即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7、围绕A班有无党员一事,甲乙丙三人展开如下对话:
甲:“A班有人是党员”。 乙:“A班有人不是党员”。
丙:“据我所知,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从上述对话中,可得出三人中哪一位有逻辑问题?为什么?
8、下述三人谁的说话有问题,为什么?
第八章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
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二、同一律的要求
(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
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 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 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
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
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 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 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 错误。
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答案
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
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 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普遍适用概念、判断、推理的。

从前三章的介绍可以看到,概念、判断都有各自适用的规则、规律,如概念内涵、外延间的反变律,概念定义、划分的规则、性质判断形式间的对当关系,复合判断形式间的等值转换规则等等。

从下一章起,我们还要介绍各种推理的规则。

这些关系、规律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适用于概念的规则不适用于判断、推理,适有用于判断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推理,适用推理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判断。

它们都是特殊性的规律、规则。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这样,它是适用于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的,是普遍性的规律。

概念、判断、推理的各种特殊规律、规则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在不同思维形式的具体体现,是由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客观事物本身并不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等基本规律。

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基础的,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的、必然性的联系,客观事物由于内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当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事物的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这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

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确定性的反映。

第一节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

同一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内容;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概念的内涵,外延必须确定,在同一推理中,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涵义。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同一律就是要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任一语词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在同一推理中,任一语句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判断。

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

所谓混淆或偷换概念,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或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如下面的例句:
(1)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


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念,而后一句话中的两个“语言”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

这是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

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转移或偷换论题,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作为论题的判断的涵义,以不同的判断来取代原论题。

如下面的例句:
(2)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解体。

这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这段论述以“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了原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犯有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第二节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

矛盾律的内容也可以说成是。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或“⌝(P∧⌝P)”。

矛盾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无矛盾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
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由于在任一特定的论域中,概念P和P的矛盾概念外延相加之和等于反映该论域的概念外延,故与P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与P的矛盾概念之间具有种属关系。

因此,若一对象可以P 的反对概念来反映,运用概念的概括方法,该对象也可以P的矛盾概念来反映。

可见,若用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也就能导致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

另一方面,就判断来说,与判断P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同与P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肯定P的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肯定P的矛剧关系的判断。

可见,若对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对它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由此可见,矛盾律的内容又可以说成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或者说,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自相矛盾”。

例如:
(1)巍巍长城,逶迄万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2)罗亭。

“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没有,根本没有”!
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皮卡索夫;“对”。

例(1)中,同时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天然屏障”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反映长城这个对象,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例(2)中皮卡索夫事实上同时断定了“信念不存在的”与“信念是存在的”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犯有“自相矛盾”的错误。

矛盾律有时也称作“不矛盾律”。

第三节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必须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去反映一个
对象或断定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

排中律的内容也可以说成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或“P∨⌝P”。

排中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明确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任一特定论域中的一对象,必须用一概念或其矛盾概念来反映,对一对象或对象情况,必须作出一个判断或其矛盾判断。

二者必居其一。

由于与判断P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同与P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否定P的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否定P的矛盾关系的判断。

可见,若对就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的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就会导致同时否定对它作出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明确的选择。

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模棱两不可”(或“模棱两可”),例如:
“可能火星上有生命”与“可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两个判断都是不对的,应该说,“火星上根本就没有生命”。

这段论述同时否定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因而是违反排中律的,犯有“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适用于互相矛盾、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则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与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2、要求不同。

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互相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所犯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

第四节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具有充足理由才能确定为真。

充足理由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p→q)→q”.其中,“q”是被确定为真的思想,称作推断。

p是蕴涵q的判断。

称作理由。

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即蕴涵关系,并且,理由必须真实。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称作“推不出”或“理由虚假”。

例如:
问:当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对吗?为什么?
答:对的。

因为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相隔那么远,时间肯定不相同。

这段论述的理由“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与其推断“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

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又如:
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宣称;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十全十美的,而十全十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这里,“上帝是十全十美的”是一个假判断,犯有“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