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唐朝审美观形成的原因
谈魏晋时代的美学思想
谈魏晋时代的美学思想魏晋时期产生了曹氏父子、建安七子、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的文人,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我认为这一时代对于外在的纲常礼教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人内在的气度、风骨、人格,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是表现人内在超脱的品性,旷达的胸襟,丰满的才情,高亢勃发的风貌。
我认为魏晋时代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士人的觉醒,这与魏晋时代政治上的动乱大有关系,士人在政治上很难施展抱负,于是魏晋的士人们将满腹才情寄托到文章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建安时期,曹操的诗歌苍凉古直,在《短歌行》中,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于年华易逝的担忧,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忧生之嗟与阔大的胸襟相结合,直抒胸臆,全诗读起来情感波澜起伏,富有美感。
曹植前期的诗歌多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奋发蹈励的气度,如《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的诗歌,如《美女篇》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悲伤,年华老去但功业无望的苦痛。
建安七子的诗风更是表达了内在的情感诉求,直抒胸臆。
正始时期,政治上的恐怖加重了士人们逃避政治,寄情山水的心理,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阮籍的诗“隐而不显”,的确,阮籍为了自保,欲写而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心态时刻困扰着他,纵然有建功立业之志,也只能隐于心中,以“及时行乐”、“挥霍人生”来抒发伤痛,陶渊明超然世外,质性自然,诗歌中抒发了闲适的心境。
在绘画方面:与汉画像石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画渐趋成熟,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魏晋时期的士人不再重视外在的纲常礼法而是关注人内在的格调、气度、风貌、才情,这传达出了魏晋时期的审美态度。
魏晋南北朝用典的审美原理
魏晋南北朝用典的审美原理一、以典章之法表达审美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这种审美原则体现在典章制度中,典章制度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和礼仪的制度。
在文学创作中,人们经常引用典章作为表达自己审美观念的方式。
例如,《世说新语》中就收集了魏晋时期的许多典故和典章,这些典故和典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二、追求自然与养生的审美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和养生有着极高的追求,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文学作品和绘画中。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
在绘画中,人们注重表现自然景物的神韵和气氛,追求画面的自然流畅和韵律感。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和健康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崇尚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非常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他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粹。
这种审美原则体现在文学和音乐中。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素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音乐中,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追求音乐的纯净和灵魂的交流。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
四、追求意境和玄妙的审美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意境和玄妙的追求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原则。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注重营造意境和氛围,追求文字的玄奥和神秘感。
在绘画中,人们注重表现意境和神韵,追求画面的深邃和内涵。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五、弘扬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审美理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倡导创新和变革,这种审美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既延续了古代文学的传统,又融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绘画中,人们既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又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个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魏晋的审美趋势
魏晋的审美趋势
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势主要表现为玄学思想的兴起和山水诗的流行。
在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盛行,人们对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重视心灵的修养和内心的世界。
这种审美趋势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表现出来,作品追求意境深远、含蓄隽永的特点,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哲理。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山水诗成为主流。
山水诗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描绘,以感受自然之美和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这种审美趋势影响了后世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
此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视个人独特性和个性表达的审美观念。
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表达,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展现个人的独特性和内涵。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势以玄学思想和山水诗的兴起为主要特征,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注重心灵修养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同时也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表达。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魏晋玄学中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并深入解析这一哲学流派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独特的生态和审美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形成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魏晋玄学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分析其在生态观和审美观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探讨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影响。
在生态观方面,魏晋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哲学思想。
这一观念在当时的文学作品、艺术表现以及社会生活中均有所体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意识。
在审美观方面,魏晋玄学追求“道”与“气”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的相互映照。
这种审美理念在魏晋时期的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魏晋玄学生态观与审美观的内涵与外延,以期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二、魏晋玄学的生态观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时期,玄学家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魏晋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玄学家看来,自然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具有内在生命和精神的宇宙实体。
他们主张人类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促使人们更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魏晋玄学倡导“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
在生态领域,这种理念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
玄学家们认为,人类应该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应顺应自然的节奏,保持生态平衡。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魏晋玄学还强调个体与自然的交融。
在玄学家看来,人类个体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个体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与自然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
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标签: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审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鲁迅称之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
这说明这时代的仁人志士已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地爱惜它,而且乐此不疲。
审美意识及审美经验已有了很高的程度,尤其是对自然的审美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为历代所不能及。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
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影响下,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飞跃性发展阶段。
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自然山水是一座精神家园。
一、自然能“畅神”——“神之所畅,孰有先焉”我国第一篇正式山水画论就是宗炳的《画山水序》。
文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得而超脱于尘浊之外,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只有如此,才能起到“观道”的作用。
[1]山水画的创作实际上就是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
而当你把山水看得有神,把自然看得有灵性时,你的精神必然感到无比愉悦。
就像宗炳所说的“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泛化与成熟
05
“气”审美范畴的价值和 意义
历史价值
1 2 3
反映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审美范畴的发展和变 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传承文化基因
这一时期的“气”审美范畴,既是对前代文化 的继承,也是对后代文化的启示,具有深远的 文化传承意义。
揭示社会思潮
通过研究“气”审美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演变,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思 想潮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植物之气
这个时期,植物的生气和灵性也逐渐成为审美对象。竹林、梅花、兰草等植 物成为诗人和画家喜爱的题材,传达出自然之气的韵味。
在人物审美中的泛化
风度之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的风度和气质,其中“气”成为形容人物形象和气质的重要词汇。例如,嵇 康、阮籍等人的风度气质就备受赞誉。
形神之气
形神兼备成为当时人物审美的标准之一,“气”被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气质。例如,陶渊明的诗歌中 就经常用“气”来形容农民的朴实和自然。
在雕刻中的体现
气韵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同样追求“气韵生动”,通过雕刻的 技巧和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
自然之气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气势和神韵,如山水、 草木等自然景观的雕刻作品,表现了自然之美的精髓和内在的生 命力。
人格之气
雕刻艺术中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和精神状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 表现人物的气质之美和内心的情感。
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 畴的泛化与成熟
2023-11-07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背景 • “气”审美范畴的泛化 • “气”审美范畴的成熟 • “气”审美范畴的影响 • “气”审美范畴的价值和意义
三国魏晋文化的审美趣味及其文艺成就
三国魏晋文化的审美趣味及其文艺成就三国魏晋,一个历史悠久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仅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探索。
本文将就三国魏晋文化的审美趣味及其文艺成就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三国魏晋时期的审美趣味三国魏晋时期的审美趣味较为复杂多样,它既来源于民间,也受到了官方文化的影响。
在民间观念中,“雅乐颂德”,反映了民众对于音乐和美德的高度评价,并认为音乐可以达到心灵上的治疗作用。
此外,民间还十分崇尚自然和朴素,如山水、游园,同时也注重细节和独特性,追求异趣。
官方文化方面,则更加注重精致和细节,以表现高贵礼仪。
审美意识上依据儒家文化进行塑造,重视理性思考和美丽道德,使得文人、官员和君王都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优雅和品位。
二、三国魏晋时期的文艺成就三国魏晋时期的文艺成就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它既与时代背景相关,也与文艺创作有关。
在文学方面,三国魏晋时期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左思的《世说新语》等,这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观。
在绘画领域,三国魏晋时期崇尚自然和朴素,注重笔墨的随意性和灵动感,形成了“文人画”的独特风貌。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对文人画的定义为‘神形兼备’,也就是既要有精神的气息,也要以形式的美感表现出来。
在建筑方面,三国魏晋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规矩和形式上的整齐、匀称,同时也注重寓意和象征,例如南京夫子庙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雕刻有关学术、儒家、孔子等寓意的雕塑,体现了当时文化人群对于学术精神和儒家思想的崇尚。
在音乐方面,三国魏晋时期开创了多声部合奏的形式,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复杂、丰富。
同时,当时的音乐重视心灵上的疗愈功能,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达到情感的宣泄和舒缓。
三、结语三国魏晋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文艺成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变迁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变迁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和品质上居于顶峰,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色。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具有多元化和变迁的特点,本文将探讨这些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因素。
一、儒家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儒家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的美学理论中,追求道德、情感和修养的完美统一被视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理念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展示。
例如,唐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描写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
诗人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要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追求着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感。
二、佛教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儒家思想相伴随的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的审美观念也在唐代的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佛教强调超脱尘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境地,这种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在唐代诗歌中,不乏具有佛教色彩的表达和意象。
诗人们借用佛教的修行思想和宗教意象,表达对人生、宇宙和社会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佛陀的崇拜、对禅宗的研究,将自己的情感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以佛教为题材的诗作,形成了唐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风格。
三、唐代变革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制度的稳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唐代文学逐渐远离了古典文学的规范和限制,为创新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这使得唐代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其次,唐代的文学审美观念开始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一变化可以从唐代诗歌中的抒情元素得到印证。
唐代的诗人追求自我表达和真实性,他们通过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了缤纷多彩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里,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审美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从文化艺术和审美思想两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探讨。
一、文化艺术1.1 诗词歌赋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歌赋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们发扬光大了“以文会友”的崇高传统。
各种文艺刊物和文会相继出现,如《续齐谐》、《神仙传》等,不断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临淮望族的曹操和他的曹氏四子,曹操以《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歌作品卓然成名,曹丕则以《典论》、《赋十三篇》等赋作成为当时的文坛巨擘,而曹植则以《洛神赋》、《白马篇》等篇章为世人所称道。
1.2 画像的精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时画像的创作首先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性化和生命力,其次是对夸张的运用。
代表画家有东晋名画家刘邦明和曹洪,晋时的佛像和汉石刻画,都是当时的艺术精品。
其中,佛像具有姿态端庄、造形精湛、神情显露的特点;汉石刻画则具有形态优美、构图精致、线条流畅的特点。
1.3 古代文学名称之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名称非常多样化。
如诸子百家之说、文学典故之说、兵书纪传之说等等。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神鬼之语”、“耳鬓斯语”等听起来有点玄乎的文学名称,为当时文学艺术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感觉。
这些名称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当时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性和深厚底蕴。
二、审美思想2.1 儒雅高洁的审美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尤其是儒雅高洁的审美观得到了发扬。
这个时期的文人都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对道德美的追求十分迫切。
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情感丰富和文化素养的积淀,追求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2 随意洒脱的审美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意洒脱的审美风格也逐渐兴起。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自然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尤其具有代表性。
生态观方面,魏晋玄学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与自然中万物有其各自的本性和命运,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了魏晋玄学的生态观:1. 《庄子》中有“大雾滋于微,大泽滋于渊”之说,强调自然之中的互相依存和微观的重要性。
魏晋玄学强调先天性的自然力量,主张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随意打破生态平衡。
2. 王符在《列子》中提出“周稷得天时,橐吾得地利”,故事中的周稷尊重天时,顺应自然,而所得的收成非常丰收;而橐吾违背自然规律,所得的收成则非常微薄。
这个故事表达了尊重自然的道理。
3. 在《广成子》中,“阳春宴”上,玄学大师谈论了万物如何互相作用,蕴含了“阴阳五行”的灵感和生命力量。
魏晋玄学将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互为依存。
4. 玄学家对实用主义的否定,反对过度开垦和消耗自然环境,强调要保护“大自然”。
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最大财富,应当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和保护自然。
5. 魏晋玄学崇尚动静之美,注重宇宙间的平衡、和谐、无为而治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审美观方面,魏晋玄学注重“博雅精微”,即在深刻的语言、音乐和艺术之中发现自然之美。
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了魏晋玄学的审美观:1. 《庄子》强调“心若舒”,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他们认为宇宙之美存在于精神之中,达到精神之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2. 王弼在《道德经书评》中称赞《道德经》的文学价值,赞扬其言简意赅,深刻简洁,表达了一种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的审美态度。
3. 魏晋玄学家也非常注重音乐,认为音乐有助于平息人类的情感和心灵平静。
他们认为真正的音乐是能够和谐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4. 对于美的诗歌和绘画,魏晋玄学家也有独到见解。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
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正文)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时代,其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文学以优美的诗歌和雄奇的散文为代表,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与演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其演化过程。
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唐代文学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与表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赞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展示了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观念。
二、宫廷文化与审美观念唐代的宫廷文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廷文化以皇帝为中心,追求宏伟而华丽的审美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文学中展现了华丽的辞章和宫廷的气派。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运用了华丽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宫廷文化与审美的紧密关系。
三、诗词的审美观念与演化唐代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审美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演化。
初唐时期,王勃、杨炯等诗人倡导格律诗,注重诗歌的礼制与规范;盛唐时期,李白、杜牧等诗人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形成了豪放派的诗歌风格;晚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强调诗歌的自然真实与感情表达,塑造了婉约派的诗歌风格。
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在这不断的演化中展示了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散文的审美观念与演化唐代散文的发展同样丰富多样。
初唐时期的散文以骈文为主,注重句式的复杂与变化;盛唐时期,骈文逐渐转变为志怪小说和游记,展现出奇异与奇幻的审美观念;晚唐时期,散文逐渐回归平实与真实,注重对生活的描写。
散文审美观念的演化体现了唐代文学创作的活力与变化。
五、影响后世的审美观念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不仅在中国传承发展,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唐诗的婉约与豪放派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如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唐代的散文形式和审美观念也影响了明清小说与散文的写作风格。
总结唐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演化体现了时代变迁与人文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山水审美形成原因初探
魏晋南北朝山水审美形成原因初探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自然山水美。
发现自然山水美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庄园制度的盛行、老庄玄风和宗教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自然审美的形成。
标签:山水美;自然;士人;士族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最初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既不是出于审美动机,也不是出于实用动机,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宗教原因。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先民们又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他们对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产生了畏惧感和神秘感,因而他们对这些自然物加以神化并进行崇拜和祭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发展和哲学进步的基础上,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山水自然不再是可怖可惧的了,而是被广泛观赏、认识。
不过这个时期的山水观又与社会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人们对大自然生命力更多的是感到一种敬畏。
在这种山水观支配下,人们对山川河谷更多的是感到它的崇高和威力。
同时,由于自然山水与民生经济的密切关系,人们对于自然山川更多地看到其有利于民生的一面。
总之,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山水,人们较早地从它身上发现的只是实际功利方面的“用”和道德伦理方面的“善”的价值。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独立的美学价值才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
魏晋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突破了比附的框框而独立出来。
他们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加到自然山水身上,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生机。
山水由自然崇拜、祭祀的对象转变为审美对象是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及宗教、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政治上,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为保全性命或抗议社会而隐遁田野,为自然美的发现提供了可能“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汉末大乱,门阀士族们经常生活在既富贵又满怀忧患的氛围中,处在身不由已的政治斗争中。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名士们均以保全性命、向往山林为旨趣。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是以世极违遭,而辞意夷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成就及其成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成就及其成因是什么1、中外⽂化交流对⼯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泛流传,对建筑,器⽫,服饰等产⽣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艺⽔平。
3、魏晋南北朝是⼀个⼈全⾯⾃觉的时期,在以前,⼯艺美术⼤多反映神秘的神⿁世界,⽽这个时期,⼈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在⼯艺美术出展现⼈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成就1、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很⼤。
主要特点:不同于以前都成不规整的形状,邺城的布局平⾯为规整的长⽅形,东西长⽽南北短。
宫殿和居民区分开。
中部的南北⽅向的中⼼轴线安排重要的宫殿,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的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现了古中国⼈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2、佛教建筑的⼤量营造从建筑的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的布局有两种类型,⼀种是中⼼佛塔式,另⼀种是佛寺。
2>⽯窟在中国北⽅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洛阳龙门⽯窟(结合了⽊结构建筑)、⼭西⼤同云冈⽯窟、敦煌莫⾼窟、新疆克孜尔⽯窟。
⽯窟是对佛寺的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的佛教建筑。
有重叠)、楼阁式、密檐式(河南嵩⼭嵩岳塔)、⾦刚宝座式。
三、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以及对后代中国的影响。
陶瓷从东汉末年陶瓷烧造技术成熟后,瓷器的制造⼀直延续到现在,较青铜器,漆器等有⼀下主要优点:1、制造成本低廉2、易于造型和装饰3、轻便清脆,便于清洗,能⼴泛应⽤于⽇常⽣活4、类⽟,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使⽤者能获得⼼理满⾜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在全国⽅位内,⼤约可分为南⽅和北⽅两个系统。
在南⽅,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有著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和均⼭窑等,后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瓷。
北⽅瓷器晚于南⽅,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瓷”。
青瓷和⽩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的局⾯奠定了初步规模。
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审美标准
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审美标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顶峰,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到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唐代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有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特点。
多元性是指唐代文化艺术具有多元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唐代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代,为了探究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我们需要重点考察唐代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
唐代前期由于长期的动乱和政治不稳定,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唐代中期开始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艺术表现。
早期的唐代文化艺术主要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复兴的影响,强调“气质”、“神韵”和“境界”,以意境深远、含蓄隽永为主要特点。
而到了唐代中后期,文艺复兴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唐代文化艺术正式开始出现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比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形态,这些形态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变化,而且在风格、技巧、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同的发展。
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其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上。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
在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催生下,各类审美标准得以共存。
文艺复兴的精神一方面强调形式美,并追求“涵蕴”、“气韵”和“境界”,另一方面强调内容美,以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大自然为主题,充分表现普遍性和价值。
这一审美标准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同时也体现在新型舞蹈和音乐等艺术活动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广陵散”,它是唐代最著名的琴曲之一,强调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以情感、意境为核心,标志着唐代文化艺术审美标准的巨大变化。
总的来说,唐代文化艺术具有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特点,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存在,为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仍然持续着对唐代文化艺术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研究,这不仅是尊重历史,也是推动未来文化的发展。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从魏晋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对“超越”与“世情”的两极追求,似乎矛盾但却合而为魏晋人完整的审美历程。
从这种实践中抽象魏晋人的审美意识的特征同样可以得出两极性的结论——人的审美观念在物累与放达之间游走,而其核心就是牵连这两极的“任我”的观念(一)审美意识的核心:任我当代生命美学认为:“审美是一种最高的生命活动”[18]魏晋人审美意识的“任我”体现了魏晋人对“我”的生命的发现和确证,因而富有美学的意味。
“任我”就是任自然、任自由,它能够统括魏晋人审美意识的诸多概念,诸如:率真、任性、风流、自然等等。
把自我作为美学关注的中心、凸现个体的人,是中国古典美学在魏晋觉醒的标志,也是这种美学观念可以在今天得以继续存在的依据。
“任我”概念在哲学上的提出反映了魏晋人在那个乱世中对于全身保性的需要。
在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和《列子•杨朱》篇中可以找到这一思想的表述。
“任我”的语源是魏晋时期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庄子的本义在探讨绝圣弃智,要求人民不要学习和模仿任何知识,因为模仿是有害的。
向郭注说:有些人“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
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
”“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
”[19] 还有,“爱生有分,而以所贵引之。
则性命丧矣。
若乃毁其所贵,弃彼任我,则聪明各全,人含其真也”[20]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极有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这是模仿的害处。
所以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
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
[21] 向、郭是魏晋时期的人物,他们对庄子的意思有所发挥,具有魏晋时代的特点,“任我”是向、郭的独创,它指向的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外事诱惑之中,丢弃一切看似宝贵的东西而任从自己本性的发展,保持心性,含其真纯。
在魏晋时代那样一个混乱溷浊的时期,许多魏晋士人做到了不随俗而趋,“弃彼任我”,显示的正是如冯友兰先生所讲的“风流”的品质。
从《世说新语·容止》篇看魏晋审美风向及原因分析
从《世说新语·容止》篇看魏晋审美风向及原因分析作者:邹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魏晋士人尤其关注外貌,男性审美的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特定的时代审美时尚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审美倾向在相貌气度、五官细节、身姿体态上都有具体表现。
这是中国传统审美史上的一股变流,极具时代特色,为我们今天研究魏晋时代美学特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与意义。
关键词:容止;魏晋士人;审美作者简介:邹宪(1993-),女,汉族,重庆江津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周易》的阴阳宇宙观可以说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女为阴,男为阳,是以女子以柔为美,男子以刚为强。
这种传统审美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审美的主流。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男子的审美倾向出现了一股变流。
人们对男子的相貌、身姿赋予极大的重视,男性审美开始变得女性化、阴柔化。
魏晋南北朝审美风尚注重男子的阴柔之美,不仅在《世说新语》中多重男性仪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九史中,记载人物美貌的地方竟有二三百处之多,这种现象在二十五史中实为仅有,其他朝代的正史都未曾对男性仪貌之美做过如此详尽的反映。
[1]这种审美变流在《容止》篇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类。
在相貌气度上,通常以“玉”来形容。
《容止》篇中有九处玉的形容:珠玉在侧、琳琅珠玉、玉山将崩、蒹葭倚玉树、玉人、连璧等。
如“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2]谈到“玉”,我们通常会联想到光洁、晶莹,光华内敛的温润,而它通常用来形容纯洁美丽的女子形象,如“颜如玉”,“玉女”、“玉娥”。
浅谈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情趣的形成
浅谈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作者:辛玉彤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3期内容摘要:通过对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梳理,概括了“自然说”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不少当时的文人雅客加入了“任自然”的美学意识潮流之中,并最终达到对人格美的崇尚。
关键词:自然说审美情趣任自然人格美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具有其独特的品味和超越的个性。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对自然的审美情趣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任自然”的审美意识,与先秦时期形成的“自然说”美学思想有渊源关系。
这种意识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山水诗的艺术创作,同时对其时的艺术品、园林艺术、名士生活方式的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追求清新、自然的审美倾向。
一.“自然说”美学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在先秦时代,文学艺术中就已出现了大量山水景物的描写,但这一时期仅是作为表现非人为的、自然而然地存在或运动的天地万物所具之美的意蕴,常具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
如《诗经》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进人诗人意识的日常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主要目的是借助物象来比拟所要表达的对象和情感,真正客观的对自然的描写很少。
老子身处诸侯战乱,社会激变的时代。
从礼崩乐坏的历史景况中,老子深切体悟到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因而坚决反对维护礼制的儒家思想,对其圣、智、仁、义之说,进行贬斥。
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
论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审美倾向
论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审美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的审美倾向与当时社会思想理念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兴起,其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佛教思想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超脱,对于世俗世界中的物质追求与表现也有一定的否定。
这种思想对当时舞蹈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舞蹈更加注重内心的超然和清净,舞蹈动作更加简洁优雅,体现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升华。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使得人们对于舞蹈和美的理解更加宽广,注重内在的心灵触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的审美倾向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氛围下,舞蹈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增加,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互动频繁,这也带来了艺术形式的交融和碰撞。
在这种多元化的氛围中,舞蹈也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倾向,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北朝时期的舞蹈格式也有所不同,具有庞大的参数和形式,更加注重华丽及动作的轻盈连贯,而南朝更加细腻并添加了宫廷舞蹈,风格变得更加细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也深刻地影响了舞蹈的审美倾向。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的政治变革和战乱,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动荡。
这些变革和动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观念,也使得舞蹈在表达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和丰富。
与此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文化的兴起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土壤,舞蹈家和舞者的数量增多,舞蹈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
这使得舞蹈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在《武则天》中指出,唐朝人喜欢的女性比较丰满,“方额广颐”正是唐朝所尚好的美人型。
然而,唐朝以前的魏晋人却以纤瘦为美。
这从他们的壁画和雕塑中可以看出。
魏晋时代是政治十分混乱、人民极其苦痛的时代。
惨酷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占据统治地位的门阀士族阶层,是依据军阀势力的上层地主阶级的代表。
他们有种种世代沿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士族与地主阶级中的庶族之间,固然界限分明,就是士族与士族之间,也是等级森严。
统治阶级内部经常火拚,显赫一时的家族往往倾刻沦为阶下囚。
“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古忧。
”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叹喟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面对悲伤苦难、不可捉摸的人生,玄谈成了一些人逃避现实的防空洞和附庸风雅的装饰品。
所谓玄谈,就是高谈老庄玄奥的哲理。
由于佛教的传播,玄谈之风在思想界更加盛行。
受到尊敬和膜拜的不再是“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是“内在的思辨风格和精神状态”。
记载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世说新语》所津津乐道的“并不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
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削瘦病弱的身躯,看破红尘、飘然欲仙的风度,智慧思辩、高深莫测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而他们的审美观又恰恰是魏晋社会生活的产物。
同魏晋相比,唐朝的壁画和雕塑风格大变。
人物形象由骨瘦支离变得雍容大方,“丰满圆润的女使替代了瘦削超脱的士夫”,甚至连马的形象也由精瘦变得肥腴。
这种变化同唐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初唐时期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门阀士族开始走下坡路,中下层地主阶级日益得势。
经济上出现繁荣景象,“公私仓廪皆丰实”。
在这种社会氛围和心理情绪影响下,壁画和雕塑以生活安定殷实的统治阶级人物为标本,自然是体肥脸胖。
所以,“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