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
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
、 、 、
。
时 的 时代 气 息 的 同 时 动 荡 的 年代 的 美
关 键词
:
。
,
深 入 体 会 专属 于 魏 晋风 流 士 人及 那 个
;
从 《 世 说 新 语 》 的主 要 呈现 的 内容可 以看 出 魏晋 士 人 极 其 重 视 感 情 亲情 友情 夫 妻 之 情 男女爱情 无 不 让
, ,
,
。
”
。
这种 生 存 形 态
友 兰先 生 论
“
“
魏晋风流
、
”
提 出了 四点
,
:
“
必 有 玄心
。
’ , 、
“
须有
摆 脱 了儒家 文化 的思 想 及 礼 制 栓桔
逐渐 向道 家 的非 功 利性
” ” 必 有深 情 须 有 妙赏 这种带 有 审美 性质 的人 物 品评 恰 是 那 时 美 学 新风 产 生 的基础 和 摇 篮 《 世 说 新 语 》 一 书 中 所展 现 的晋 人之 美 其特 点 主 要 表 现 为 人物 自然
12
悲 情 来 源 是 因 为 朝 局 的动 荡 和 黑 暗 太 多 的死亡刺激 着他 们 对命 途 的伤 逝 之 情 魏晋 的时代 是 一 个格 外 注 重 精神 生 活
,
。
“
的时 代
一
、
晋 人之美
,
绘画
。
、
玄风 大畅 道 体 自然 人 们 通过 哲 学 文 学 音乐 乃 至 书 法抒 发 自 己对 宇宙 对 人 生 的感 悟 与 领 会
,
, , , ,
。
第二
异相 美
。
《 容 止 》 篇 中多记 载 皮 肤 细 白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鲁迅称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冯友兰称魏晋为'风流自赏'的时代。
因为乱世,因而思想奔放,无拘无束,不管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美学。
值得我们在觉得人生无望时,去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
一、《世说新语》中的诗意美学1.'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对身体美的诗意追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追求,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阮籍则时常'露头散发,裸祖其踞。
'这是一种近乎奇特的审美意识。
人类从远古走来,好不容易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有权利有义务去追求后天创造的美丽,《世说新语》却将裸露的身体形象直白的跃然纸上,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韵律。
裸露的身体,拥有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的线条,拥有最让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以地为鞋,以空气为衣,以天为帽,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为盖地为庐',是中国古人追寻的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命状态。
正如刘伶所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生命的最初认识,起源于羊水中裸露的自己,所以有什么能比赤裸裸的身体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诗意呢?这个意义上的美,就像尼采说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 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美的自觉认识,那么对世间万物的美学感悟,无论是草木芬芳还是鸟语花香,都略显缥缈空荡。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一、说不尽道不完的“风流”《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有关“风流”的教科书。
关于魏晋风流,前人之述备矣。
古人对“风流”二字是推崇备至的。
说什么韩掾偷香、二陆年少、兰亭雅集、桃叶桃根、沈腰潘鬓、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这些天然的一段气质,后来却不知被多少好事文人意淫得潋滟风情。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此言非虚。
但“风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各种词典里对它有很多项释义,却总感觉不能尽意。
人们对这个词的喜欢,正因为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可以形容他的样貌、气质,可以形容他的品性或格调,也可以是他的文采或韵致,等等,……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确切概念。
如果一定要解词的话,从感性来说,也许只有英文中的“romantic”一词总体上与它大致相当。
(把“romantic”译成“浪漫”,真是神来之笔,——音、形、义以及感情色彩,都蕴含在这个译词里了)。
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中,“风流”就时常被译为“romantic”或“swanky”(但后者仅表示仪表的潇洒风流这一个方面)。
比如,北宋晏殊的词集名称被译为“the Romantic and Elegant Zhuyu Lyrics”(中文原名《风流闲雅珠玉词》);而美剧“the Romantic Comedy”则被译作《风流快活》;《贵妇风流》的译名为“A Romantic Lady”。
……看来,这个“romantic”还真是堪比中国的“风流”。
(到这里,突然发觉“浪漫”“风流”两词在结构和形像色彩上还挺相称,——白浪的漫岸与清风的流动,同样具有一种动态美)。
而“魏晋风流”的发源,又好像与道家略有些关系;这也难怪有人曾断言:中国文化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与西方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致相对应。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3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世说新语?任诞》)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晋书?阮籍传》)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阮公临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世说新语?任诞》) 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
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世说新语?任诞》)从前两那么看,阮籍的“任我”在面对失去亲人的悲哀中开展到了极至,一面是顺从丧亲的巨恸而“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一面是对丧葬礼法的不视不顾。
刚闻母丧,阮籍留与他人决赌,饮酒二斗,继而当葬母,又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这些举动在常人看来是不加检点的,甚至是有点与丧葬礼法叫板的轻率意味,他没有遵照世俗的礼法表达哀痛,但他终于还是以几乎消灭性命的举动显示了魏晋人在对抗虚伪礼法的过程中的任情而动。
这种“任我”的代价是很高的。
他自己说“礼岂为我辈设也?”表现的是一种对于世俗诘问的保持真性情的自赏的气度。
所以表达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就是面对男女授受不亲的世俗标准而沉着应付,以一种反常的方式打破这个束缚,如所引第四那么。
这样的事情恐怕直到现在才能被普遍承受吧!所以仔细分析阮籍的举动,会感到他的许多行为都含有挑战的意味。
阮籍对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的虚伪礼法用以杀人和束缚人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是在以一种“任我”而生的审美实践保存着真我的本性。
然而这种过程也是挣扎痛苦的,在对抗虚伪礼教的同时,他也抛却了许多人性本来应有的常状。
他曾经做过官,可见他与世事亦未忘怀,他做官似乎又是因为贪图那里的美酒,如第五那么所引。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个性之美赏析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个性之美赏析《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期已故的大臣官员、文人仕女及士大夫们的生活故事,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也展现出当时人们优秀的性格魅力。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人们具有诸多优秀的个性素质,使得他们被视为中国古代传世的“性格典范”。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拥有优雅的品格。
他们谦逊恭顺,乐于服从,而且经常表现出有礼貌、宽容和耐心,使得他们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
比如,晋代大臣士大夫苏秦,当他担任丞相时,他表现出宽大包容、温和敦厚的德性,他从不对自己的部属们恶语相向,而是温柔地对他们讲教,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学识渊博。
他们熟读古籍,善用名句,深入分析语句的深刻意蕴。
比如苏秦,他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力,在礼仪、书法、诗词方面都十分擅长,以至于当他接受朝廷考试时,被称为“苏起,能饮断绝往来”。
此外,魏晋时期的人们还具有独特的礼义道德。
他们秉承“仁义礼智”的优秀传统,既严守五言律,又注重道德修养,尊敬父母兄弟,守约宗族,不仅把“忠诚”当做天职,而且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仁义礼智”,这是当时几个朝代前辈所传承的传统文化。
当苏秦担任大臣时,他视政令如礼仪,办事有原则可追溯,他始终秉承“忠”的信念,把忠诚当做天职,以期官渡艰难之时。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也具有深厚的宗教精神。
他们循着佛法的慈悲怜悯之道,把善良和忍让当做生活态度,致力于文人修身、养性,将道德规范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从而推动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苏秦从佛门中修行的故事,他在佛门修炼,不但明白了真理,而且还对佛教的仁慈怜悯有了深刻的认识,继而影响到他的一生,把它付诸行动,成为至今流传至今的美德典范。
总结而言,魏晋时期的人物性格的确具有独特的美。
他们充满礼义,学识渊博,拥有恭顺有礼的品格,同时也注重物欲的理智,遵循佛法的宗教精神,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秉承优秀传统,以及面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见解,因此,他们被视为中国古代传世的“性格典范”。
从《世说新语》看论魏晋人士深情的几点成因
从《世说新语》看论魏晋人士深情的几点成因摘要:《世说新语》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此研究颇多。
然而,透过它来看待魏晋人深情美及其成因的探讨却不多。
深情美是魏晋士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世说新语》中着力突出的部分,对它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深情率性任情魏晋士人世说新语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汉魏六朝是易个社会极为动荡黑暗的时代,然而也是思想解放、人性觉醒,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宗先生的观点在魏晋六朝的许多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但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应该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他记载了许多名士“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差不多可以是一部名士的人教科书”。
后人所追慕的魏晋风度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本文就试图从魏晋士人深情的成因角度对本书进行一番探讨。
1 时代的造就后人往往折服于魏晋士人的深情,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深情之美到后世竟成为了绝响呢,再没有那个朝代的士人文人像魏晋时期那样率性任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之所以如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知其人就必须论其世,魏晋士人生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们可以从那时诗人的诗歌中找到答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这是何等惨烈的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乱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战乱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量的生命非自然死亡。
许多文人因政治惨遭杀戮,《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名士都死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
名士们的活动区域被大大缩减,除依附司马氏政权外,别无选择。
政权的暴力导致了凝聚力的丧失殆尽,自欺欺人的统治思想导致了士人们原有价值体系,信仰情操,行为准则的坍塌,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既然无法将感情寄托于统治者,那么士人们该寄情于何处呢?政治环境的险恶让他们的自我价值体系退缩到了个人和小群体的狭窄天地中,如“竹林七贤”,他们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情感寄托的地方,即钟情于自己,钟情于友人,亲人。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被称为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言行和故事,是我们了解魏晋时期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那么,结合《世说新语》谈
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见识、有才华的人物,如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等。
这些人在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
化风格。
比如说,“晋人之未尝不如古人也,势不得已而用之耳”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前人或权威。
其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注重内心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长安少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
再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魏晋时期的文化,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饮酒及第”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士人在山林之间饮酒作诗,倡导了一种自由、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男子审美标准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 “黯黯”乃双眸明亮之意,谢安是在 赞美支道 林 双眼 黝 黑明 亮,神采 非 凡。 支道林本是东晋著名的高僧,长相十分 奇异。《世 说 新 语 · 排 调》第 43则 记 载,王 徽 之 不 满 支 道 林 神 情 高 傲,问 之 曰:“若 林 公 须 发 并 全,神 情 当 复 胜 此 不?”意思是 他 头 发 胡 须 皆 不 齐 全。余 嘉锡释此则云:“疑道林有颳唇历 齿之 病”⑥ ,意 思 是 他 豁 嘴 唇,牙 齿 不 齐 全。 但支道林 并 没 有 因 为 粗 陋 的 长 相 而 为 时人所排斥,反倒受到了一众名士的欢 迎,在士林中如鱼得水。这说明当时的 士人不仅重视人物的外在之美,还注重 其精神内涵。 二、崇尚气韵风度:内在美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名僧支道林,魏 晋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美姿容”,其实并 不只是容貌的美丽,还要有内在的气韵 和风度,即“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又
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之美
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之美摘要:魏晋之美,美于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它以短小的故事,精炼的文学语言和分类体的形式记录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遣文轶事,勾勒出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画面。
魏晋之美,在于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
其中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 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之美;魏晋风度;文化意蕴一、《世说新语》领魏晋之美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每当遇到重大转折时期, 必然带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理想等一系列新的变化。
如果有一部书把当时社会风气的新变化记录下来, 如果这部书所记录的凝聚着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范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那么这部书将得以流传后世, 这一代美学风范将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
而魏晋风度无疑把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就是这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
唐贞观年间编撰的《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中“安平风度宏邈, 器宇高雅”, 及《新唐书.张九龄传》中“帝每用人, 必曰: ‘风度能若九龄乎?’”都出现了“风度”一词。
广东始兴县张九龄的故乡至今仍名为“风度村”。
把“魏晋”与“风度”联系起来、并产生广泛深刻影响, 大致源于鲁迅先生1927 年7 月在广州所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
宗白华、冯友兰、汤用彤、王瑶等前辈学人, 都对此作过深刻精到的论述, 新时期以来研究魏晋风度的论著也不时出现, 这些都给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但“魏晋风度”本身是一个相当普泛的模糊的美学概念, 正如什么是“美”一样具有永恒魅力和无限探究的可能性。
[容止,世说,新语]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
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人的审美追求魏晋是一个别样的时代。
国家长期分裂,局势动荡不止。
社会盛行清谈,审美追求女性化。
这是后代持续歧解的现象。
特别是男子普遍以女性化为美,令今人难以理解,而这可以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找到大量佐证。
一.审美以男貌接近女貌为标准有的时候我都常常怀疑现代的审美观念是不是从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虽为黄种人,却以白为美。
不过当代追求肤白如玉的往往是女性,而在魏晋时期,哪个男子若是肤白如玉,可真是算得上美男子。
请看《世说新语容止8》里面说到,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
恒桌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衍被当时人普遍认定为神仙中人,几乎是美男子的标准,他的手都能与麈尾的白玉柄的颜色相同,两者基本没有区别,可见他的手简直可以称为玉手了。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如玉肌肤的偏爱。
《诗经卫风硕人》有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而在魏晋是男子美的标准。
再如第26则里王羲之对杜弘治的描述也是面如凝脂,可见魏晋对男性的审美是接近女性美的。
《容止》篇里到处是这类描述,将男子的美貌比作白玉。
《世说新语容止9》里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这里也是将潘岳和夏侯湛的漂亮容貌通过别人称他们为连在一起的玉来表现的。
玉是洁白无瑕的,常常象征着一种高贵和纯洁。
人们以玉喻人,首先是因为这些名士的外貌确实美如玉,令人赞叹不已。
其次,人的内在品格气质也是符合玉的特质的。
这一点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
对魏晋深有研究的宗白华先生说: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
既然言为意象,那么就不仅仅是外表的色泽和形态了。
所以将他们比作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纯洁温雅的追求。
这种内在修养与气质,应该与魏晋文人普遍喜好玄学有关,这种脱俗的学问今人理解者极少,而魏晋名士人人都擅长此道。
如果了解了魏晋时期的人们以白为美,那么男子好傅粉也是情理之中了。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置身其间的士人,既有朝不保夕的性命之忧,又有对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因而形成一种令后世追慕的魏晋风度。
本讲座为我们介绍魏晋士人在复杂政治局面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
背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魏晋时期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绚丽的奇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军阀混战、权势角逐,政权更替、人心惶惶。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诸多名士,他们的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愿望难以实现,还面临选择或言语失当带来的杀身之祸,他们在苦闷中潇洒飘逸、超脱旷达、任意而为、放荡不羁,也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纂的记录东汉末年到南朝晋宋时期名士贵族等的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集,以生动丰富的内容、简洁幽默的文风展示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尚,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是研究魏晋风度的绝佳资料。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一)蔑视礼法,任意而为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汉代大一统的儒家文化随着动荡的政局而逐渐没落,老庄思想兴起,思想的解放使得名士追求一种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任性”和“直率”成为他们行为和性格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栖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意思是,山涛将要离开吏部的时候,想举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一封信和山涛绝交。
这封绝交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从嵇康不愿出仕做官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司马氏拒不合作的态度,这既是一种“任性”,更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对当权政治的不妥协的抗争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另一段文字:“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变革与繁荣的时期,而世说新语则是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言行举止,成为了了解魏晋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献。
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
从《世说新语》窥探魏晋审美观作者:黄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本文将从魏晋士人的品行风貌、生存之道、对自然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具体窥探魏晋的审美观念,在了解当时的时代气息的同时,深入体会专属于魏晋风流士人及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美。
关键词:魏晋风度;人物品评;生存之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一、晋人之美现在细细品读《世说新语》,在了解魏晋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关于当时士人的审美观念也有了初步的探究。
冯友兰先生论“魏晋风流”提出了四点:“必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这种带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评恰是那时美学新风产生的基础和摇篮。
《世说新语》一书中所展现的晋人之美,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物自然容貌之美不在受道德的标准所限制和约束,而是注重个人价值和独立意识。
魏晋士人的品行容止,他们的洒脱不羁,他们的感性与纵情,对于我们如何评价人物的标准也提供了“多元”的考量。
“著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是《世说新语》记载与叙述人物容貌性格的特色,而从审美的角度观察,刘义庆在勾画这些名士时,运用了许多当代特有的眼光及概念,尤其喜用自然景物来带出一人气质的非凡,让我们能清楚地看见魏晋时代在品评风尚和美学上的展演。
《容止》篇中所描写的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无论是外在展现的形象之美,抑或是由内在散发出的精神美,可以概括成以下四项审美观来加以分析魏晋时代人物品评的标准。
第一,病态美。
魏晋人士认为柔弱到不禁风吹也是一种美,而《容止》篇中最可代表病态美的,非卫玠莫属。
第二,异相美。
《容止》篇中多记载皮肤细白,体态优美的美男子,但其中却记录了两位不落此俗套的名流于《容止》篇中,他们没有美丽的容貌,反显出一种异相之美。
第三,气度美。
气度之美是指一人的美感,是由内而外所产生的,即使是小小的动作,举手投足之间却仍散发出非凡的气度,而让人感觉优雅异常。
从《世说新语》和魏晋文献看魏晋人体审美的开题报告
从《世说新语》和魏晋文献看魏晋人体审美的开题报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中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体型、面貌、品行、风度等方面成为了当时人们所追求和欣赏的对象。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本名著,它收录了许多当时人们重视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魏晋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况。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人体审美的描述。
首先,在魏晋时期的人体审美观念中,男性和女性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
对于男性来说,身材高大、体魄健壮、面容俊美、气质高雅等是当时最为追求的标准。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是这个时期男性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尤品高大、体阔肩宽、而面无髭须者。
”而女性的审美标准则注重身材的丰盈和柔美,五官精致、年龄小、容光焕发、乃至有一定的学识和才华,这些都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是这个时期女性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丽者常被孟子之门。
”此外,在魏晋时期,人们还十分注重外貌与品行的综合评价。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美人在民,人质多才,妇荣之礼,神物所之。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丽人物的追求,但更强调了美与才的结合。
除了《世说新语》外,魏晋时期的其他文献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体审美的重视。
在《晋书》中,书中所保存的画像和刻像中,往往是将当时的名人或将领,造型塑造的极其英俊和高尚。
此外,在魏晋时期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对于美好形象的描述和赞美,比如《成语》中的一句“美而不淫,直而不险”,就是对魏晋美人风姿的高度赞扬。
总之,魏晋时期的人体审美观念是独特的、综合的、追求高尚的。
人们不仅注重外貌,还注重品行和才华,这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淡美趣尚
之下 的淡美 趣 尚 的研 究资 料较 少 故 而 不揣 浅 陋 希望本文 可 以 补充 这方 面 的缺憾
, , 。
惬 意是最值 得关 注 的 这也 表现在 他们 的 日常生 活 中 魏晋 时 期 构成 士 人生 活主 旋律 的似 乎不再是政治 而 是服 食 宴乐 等 比 如魏晋 时
, , ,
、
。
一 魏 晋 淡 美 趣 尚形 成 的背 景
:
,
民 阶层 很难 参与 到政治事务 当中 能够登上 政治舞台的多是那些 美
,பைடு நூலகம்
“
领域 是 后世研 究魏晋南 北 朝史 的重要史 料 我 国 历史 上 的士 大夫 : 阶层 是一个 特殊 的群体 他们 时而 忧 国 忧 民 积 极参 与到政治中为 国
, 。 ,
家 奉献 自己 的力 量 ; 时而 又 寄情 山 水 放浪 形骸地表现出一 种超 迈 的 姿态 应 当 说这 种性 格 上 的矛 盾与 其所 处 的 时 代有 着 很大 的关 系
,
。
“
自然
,
”
,
一 词最先 由老 子提 出 的 并且 在 日后发展 成 为 其道 家文
, 。 ,
( 二 ) 重 视人 生 的享 乐 魏晋 时 期 战 乱频 仍 政治腐败黑 暗 士 人看不 到 自身 的前途 所 以 他们开 始不 以 建功 立业作 为 自己 人生 的第 一 目标 而 是更 多 的思 考人生 探求人生 的价值与 人 自 身 的快 乐 在他们 爵来 人 生 的快乐
, , , , , 。 ,
、
( 一 ) 魏晋士 族 阶层发展 士 族 阶层在 当 时 是 一个 特殊 的存在 士 族 阶层 产生 于 动荡 的时
,
期兴起 一种 饮酒 文 化 不仅仅是名 士 饮酒 下 层 百姓 也 多 以 饮酒 为 乐 酒 帮助他们摆脱现实 的困 境 酒 也 代表 了 他们 态 意洒脱 的人 生态
从《世说新语.容止》看超前的魏晋名士审美——审美女性化
从《世说新语.容止》看超前的魏晋名士审美——审美女性化魏晋时期,评品人物的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在这之前,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优劣最主要的依据是品质和才能,标准单一,而且只有上层阶级的人可以来议论,身份低下的人则没有这个权利。
然而到了魏晋时期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拿来品评。
品评人物越来越成为当时士族阶级的潮流,而且更注重人物的外表美。
魏晋时期的人们注重外貌,这里的人们主要是指魏晋文人名士。
而最能体现魏晋名士精神风貌的就是《世说新语》。
被鲁迅称赞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二百多年里文人名士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
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之所以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仅用六万余言的篇幅,就写了一千五百多个人物,而其中重要人物形象不下五六百个,常常是三言两语就能将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刻画得全面具体,栩栩如生。
《世说新语》中内容独特,结构完整。
《世说新语》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在结构方式上。
《世说新语》将书中的人物故事按内容分成了若干门类,每一门类都表现相同的主题。
全书分上、中、下卷,三十六篇,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多则,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方正、雅量、识鉴等篇,每篇有若干则,各篇中的人物故事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思想主题。
如《陈蕃礼贤下士》和《陈谌取寓设譬答客问》、《难兄难弟》都是表现了德行的主题。
第二是篇幅较小,《世说新语》中每一篇都非常短小,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言语篇第一则仅用50个字就描述了《边让失次序》的故事。
第三是写真人真事,有事实依据,可称之为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中每一篇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昭君出塞》、《曹植七步诗》、《看杀卫玠》都是有历史文献纪录并证明的。
《世说新语》集中地反映出魏晋士族的社会风貌,每一篇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与表现。
言行举止每一方面都表现的很具体,是我们当代人研究魏晋历史不可或缺的依据。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文人嵇康所编纂的一部魏晋风度的佳作,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犀利的笔锋,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和精神风貌。
本文将围绕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展开,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从多个角度展示。
首先,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表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品味。
在这一时期,魏晋文化兴起,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与修养。
这种文化品味体现在世说新语中的文字之中,不论是魏晋文人们的作品还是嵇康自己的体裁,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深入探究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态度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次,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也彰显了魏晋文人的豪爽傲骨。
这一时期,尤其是三国魏晋时期是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因此人们对于自由和豪情的向往与呐喊都相当强烈。
这种豪情和傲骨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书中不仅描写了当时文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追求,还将他们心态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还体现了魏晋文人的智慧与思辨精神。
当时的魏晋社会,人文思潮不断涌现,文人们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都随之深入。
许多文人都具有卓越的才智和超凡的思辩能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往往涉及到深刻的思考和智慧的闪光点。
这些故事不仅带给人无尽的启发,也成为后世文人思辩的经典典范。
在世说新语的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体现魏晋风度的典型故事,比如嵇康的《宠辱不惊》,王羲之的《可后纪》等等。
这些故事中,所体现的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不仅仅体现在个别的人物和事件上,更展示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体来说,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不仅仅是个体文学作品,更是当时社会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世说新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于自由和豪情的向往与呐喊,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魏晋风度,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时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和价值观念,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中去。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审美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两朝审美风尚的变迁摘要: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审美风尚;变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乱世,可思想却是高度的自由开放。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统治衰微,老庄、佛教等各种思想发展迅速。
人们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很快就发现了自我、感情、欲望和个性。
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不断变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笔者试图通过《世说》一书,对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及其变化略作探讨。
一、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汉代是封建阶级处于上升的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当时的人生信条,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是其代表,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一时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赫赫功业往往受到人们的赞赏和钦慕,《世说》也多有记载。
《赞誉》篇载:“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又谢子微评许子政说:“若许子政者,有斡国之器。
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博之风。
”陈藩、谢甄这两位士林领袖所赞赏的都是年轻人的政治才能和忠诚的品格。
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
士林普遍出现了一种特异的心态——追求一种适意的人生。
适意,主要是追求物欲和情欲的满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欲,一是清谈。
魏晋士大夫的纵欲,有不少是出于对名教的反抗,《世说》所载大多为这种情形。
《任诞》篇言:阮籍、嵇康等“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将从魏晋士人的品行风貌、生存之道、对自然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具体窥探魏晋的审美观念,在了解当时的时代气息的同时,深入体会专属于魏晋风流士人及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美。
关键词:魏晋风度;人物品评;生存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一、晋人之美
现在细细品读《世说新语》,在了解魏晋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关于当时士人的审美观念也有了初步的探究。
冯友兰先生论“魏晋风流”提出了四点:“必有玄心”、“须有洞见”、“须有妙赏”、“必有深情”,这种带有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评恰是那时美学新风产生的基础和摇篮。
《世说新语》一书中所展现的晋人之美,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物自然容貌之美不在受道德的标准所限制和约束,而是注重个人价值和独立意识。
魏晋士人的品行容止,他们的洒脱不羁,他们的感性与纵情,对于我们如何评价人物的标准也提供了“多元”的考量。
“著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是《世说新语》记载与叙述人物容貌性格的特色,而从审美的角度观察,刘义庆在勾画这些名士时,运用了许多当代特有的眼光及概念,尤其喜用自然景物来带出一人气质的非凡,让我们能清楚地看见魏晋时代在品评风尚和美学上的展演。
《容止》篇中所描写的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无论是外在展现的形象之美,抑或是由内在散发出的精神美,可以概括成以下四项审美观来加以分析魏晋时代人物品评的标准。
第一,病态美。
魏晋人士认为柔弱到不禁风吹也是一种美,而《容止》篇中最可代表病态美的,非卫?d莫属。
第二,异相美。
《容止》篇中多记载皮肤细白,体态优美的美男子,但其中却记录了两位不落此俗套的名流于《容止》篇中,他们没有美丽的容貌,反显出一种异相之美。
第三,气度美。
气度之美是指一人的美感,是由内而外所产生的,即使是小小的动作,举手投足之间却仍散发出非凡的气度,而让人感觉优雅异常。
第四,脱俗美。
脱俗美代表的是一种气质已超凡似神仙姿态的美,脱离俗世所认知的美,而另辟一种美的指标。
《容止》篇当中描绘的名士,表面上看似只写出了他们的外貌,但其中却是充满了神韵,风姿,精神,这种“神”的表现即是内在的情性。
总括来说,魏晋人士对外形的重视,再加上内在神韵风度的渗透,在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发下,这个时代对美的感受也就有了空前的发展,在形与神的交融下,人物的个性也更加强烈地呈现出来。
二、生存之美
魏晋名士将生活作为审美的对象,从生活中不断探索人生哲学和意义,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美学价值观体现。
竹林文人之“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的是抵制儒家礼制对自然人性的压抑与遮蔽,重视日常生活和自然的生存观念,崇尚自在、随心的生活常态。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伤逝》)。
魏晋士人亦重情,情感体验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世说新语》的主要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魏晋士人极其重视感情,亲情、友情、夫妻之情、男女爱情,无不让他们情难自禁、珍之重之,甚至情到浓时难以自拔。
其次,晋人对生命的悲情体验已经到了一种非常状态。
魏晋人士的悲情来源是因为朝局的动荡和黑暗,太多的死亡刺激着他们对命途的伤逝之情。
“魏晋的时代是一个格外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其时,玄风大畅,道体自然。
人们通过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乃至书法抒发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与领会。
他们从来没有把人的生活仅仅作为人的自然的或世俗的日常活动,而是
使生活本身成为诗意的存在”。
这种生存形态摆脱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及礼制桎梏,逐渐向道家的非功利性的自然的生存形态转变。
三、自然之美
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价值观已不再是魏晋人士所推崇,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完全不需要受伦理的束缚,纵情享受自然带来的美的体验。
魏晋士人不但发现了自然本身之美,将个人寄情、沉醉于山水之间,而且把自然美当作人物美的范本,常常用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来比拟人物的形貌风采。
如:“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在《世说新语》多以“清风”、“柳”、“朝霞”、“凤”等自然界的事物来品评人物,这说明魏晋士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对人物美的品评欣赏是相辅相成的,这些词语的运用也为我们之后关于人物的品评拓宽了范畴。
魏晋时期这种从人物到自然的审美转向对后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判标准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像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写的:“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
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
《世说新语》生动传神地记载了魏晋人士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举止。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世说新语?品鉴》),这种独立审美意识的觉醒,显然也使得魏晋时代人们对美的细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