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动量定理(教学案例)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教案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2. 掌握动量定理的应用,能够解析和计算与动量定理相关的物理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动量定理的思考。
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抛掷物体的实验,并回答:为什么抛出的物体在落地时具有较大的速度,而抛出的物体在离地面较高时却具有较小的速度?2. 提出问题:通过导入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并引出动量定理的概念。
3. 理论学习:介绍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并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说明。
4. 讲解示例问题:给出一些与动量定理相关的示例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例如,利用弹簧测量小球的反冲速度,并计算得到动量的变化。
6. 实验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计算,验证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是否成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7. 锻炼应用: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析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归纳:结合实验和应用题的讨论,总结归纳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9. 拓展延伸: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拓展物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0. 练习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要点:1.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2. 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和改进:1. 结合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2. 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进步。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定理概述1.1 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p表示,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即p=mv。
解释动量的矢量性质:动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1.2 动量定理的表述阐述动量定理的内容: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即Δp=FΔt。
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动量定理揭示了力与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第二章:动量定理的应用2.1 动量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介绍碰撞问题的基本概念:碰撞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分析碰撞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根据动量定理,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用来求解碰撞问题。
2.2 动量定理在爆炸问题中的应用介绍爆炸问题的基本概念:爆炸是物体内部能量迅速释放的过程,爆炸过程中动量守恒。
分析爆炸问题中动量定理的应用:根据动量定理,爆炸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可以用来求解爆炸问题。
第三章:动量定理的实验验证3.1 动量定理实验原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速度和作用力,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3.2 动量定理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测量方法。
3.3 动量定理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和作用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比较两者是否相等。
总结实验结论: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说明动量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第四章: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动量定理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介绍交通安全中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分析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变化,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为交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4.2 动量定理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介绍体育竞技中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分析运动员动作过程中的动量变化,优化竞技策略,提高竞技水平。
高中物理人教必修一(教案)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
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量定理的表述,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变力。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计算,提高学生定量计算的能力。
3.通过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
2.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文字表述。
【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学工具】2个鸡蛋、2个烧杯、布、刻度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演示:鸡蛋掉落。
图片:鸟撞飞机。
提问:鸡蛋为何完好?小小飞鸟何以能撞毁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没有海绵垫在下面。
鸡蛋还会完好吗?教师:上节课学习了动量,同样都是动量由mv变成0,实验中有海绵和没有海绵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先讨论物体受恒力的情况。
如图,假定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恒力F的作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初始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Δt,它的速度为v′,那么,这个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就是a=∆v∆t=v′−v∆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则有F=m v′−v∆t−mv′−mv∆t=P′−P∆t即F∆t=P′−P式子的右边是物体在Δt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左边既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又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FΔt这个物理量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累积效应。
1.冲量物理学中把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用字母I表示冲量,则I=F∆t 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号是N·S。
有了冲量的概念,式子就可以写成I=P′−P也可以写成F(t′−t)=mv′−mv2.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物体在一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
教学设计1: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1.1-1.2 动量动量定理课题动量动量定理课型新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教学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教具准备细线、金属小球、铁架台等,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引入新课课件(投影片)演示:(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不同号的台球运动状态不同)。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例: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连接。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二)进行新课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1.1 一维碰撞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课件:碰撞演示如图所示,A、B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α,放开后A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球发生碰撞,碰后B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m B,碰后A球静止,B球摆角β=α,这说明A、B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如果m A>m B,碰后A、B两球一起向右摆动;如果m A<m B,碰后A球反弹、B球向右摆动.师:以上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结论:以上现象说明A、B两球碰撞后,速度发生了变化,当A、B两球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同.1.2 追寻不变量师: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它们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 1′、v 2′.规定某一速度方向为正.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和物体的质量m 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测: (1)11221122''v v v v m m m m +=+(2)222211221122''v v v v m m m m +=+(3)12121212''v v v v m m m m +=+ 分析:①碰撞前后物体质量不变,但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②必须在各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的量,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 2.实验条件的保证、实验数据的测量2.1 实验必须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2.2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3 测量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师:测量物体的速度可以有哪些方法?生:讨论。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2.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案编辑专员《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理解了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是否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选修3-5》1-1动量,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点评:动量定理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也成立,而动能定理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适用.玻璃杯同一高度下落下,掉在水泥地上比掉在草地上容易碎,这是由于玻璃杯与水泥地撞击的过程中
【解析】玻璃杯从相同的高度落下,落地时的速度大小是相同的,经过与地面撞击,最后速度都变为零,所以无论是
可知,两种情况下玻璃杯受到
t∆
图1
D正确.
质量相等的物体
图2
图3 1
的方向运动
2
图4
始做匀
图5
()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质量为
图8
图9
木板左端的轻弹簧相碰,碰后返回并恰好停在长木板右端,若改变以下条件,物块:本题考查功能关系及动量守恒定律知识,涉及相对位移与功能关系的问题.根
错
)(2010·兰州模拟
图11 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代入数据,得
设碰
图12。
动量定理+示范教案
动量定理教学目标1.会推导动量定理,体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2.理解冲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
3.能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4.知道物体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它所受的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冲量的概念。
2.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设问:有些船和码头常悬挂一些老旧轮胎,主要的用途是减轻船舶靠岸时码头与船体的撞击。
其中有怎样的道理呢?两个物体碰撞时,彼此之间会受到力的作用,那么一个物体动量的变化和它所受的力有怎样的关系呢?讲授新课一、 动量定理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推导动量定理的的表达式。
1. 推导过程:假定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恒力F 的作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初始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 ,经过一段时间Δt ,它的速度为v ´,那么这个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就是v v va t t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 ,有 mv mv p pF ma t t''--===∆∆ 整理得F t p p '∆=-2. 力的冲量:(1)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2)表达式:I =F Δt(3)单位:牛秒,符号:N·S(4)矢量性:恒力作用时I 的方向与F 的方向相同。
变力作用时I 的方向与Δp 的方向相同。
(5)物理意义:反映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果。
注意:(1)冲量是一过程量,求冲量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和作用过程,即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内对哪个物体的冲量。
另外还要明确是计算分力的冲量还是合力的冲量。
(2)若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力的冲量的数值等于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的方向与恒力方向一致;若力为同一方向均匀变化的力,该力的冲量可以用平均力计算;若力为非均匀变化的变力则不能直接计算其冲量.3.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1.2 动量的计算解释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p = m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物体的动量,加深对动量计算的理解。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2.2 动量定理的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Δp = F Δt,其中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为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证明过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为系统初始时刻的总动量,Σp_final为系统最终时刻的总动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冲量的关系4.1 动量与冲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区别和联系。
4.2 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解释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学会计算冲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应用5.1 碰撞问题向学生介绍碰撞问题,即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5.2 爆炸问题向学生介绍爆炸问题,即物体发生爆炸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1.2 动量的表示解释动量的表示方式,即p = mv,其中p 表示动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理解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1.3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向学生介绍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即动量是动能的量度。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冲量。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定理,即Δp = FΔt,其中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
2.2 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释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守恒定律,即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 表示系统初始总动量,Σp_final 表示系统最终总动量。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4.1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示例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动量和动量定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4.2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5.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复习提供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教学设计3: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1.1-1.2 动量动量定理【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两个物体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的猜想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
3、知道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
4、知道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实验的理论探究与操作技能,特别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
2、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碰撞、缓冲等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寻求碰撞中“不变量”的过程,领会实验的基本思路,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3、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
【重点难点】1、理解一维碰撞。
(重点)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
(难点)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碰撞、缓冲等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4、理解动量和动能、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
(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滑轨、光电门、小车(2辆)、挡光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入课程】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线绳,分别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钢球A、B,且两球并排放置。
拉起A球,然后放开,该球与静止的B球发生碰撞。
可以看到,碰撞后A球停止运动而静止,B球开始运动,最终摆到和A球被拉起时同样的高度。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二、讲授新课:1、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师引导】从实验现象中似乎可以得出,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是不变的。
那么所有的碰撞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演示】质量不同小球的碰撞将上面实验其中一个球换成质量较大,大小不变的小球,用手拉起小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撞击静止的B球。
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后B球获得较大的速度,摆起的高度大于小球被拉起时的高度。
结论: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不相等。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即:F合t=mV-mv=p`-p〖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事件1 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事件3 教师播放几副视图时,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 抛铅球的过程中,推冰块的过程中,物体下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F 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 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导出F合=ma.教学设计说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事件6 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 突破难点,再次回放抛铅球,推冰块,下落的物体的例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物体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再找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比较二者发现它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再放几个别的视图,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教师再仔细的引导学生分析足球受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以及足球动量改变量的方向,发现它们也是同方向的,所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事件8 在幻灯片上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两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海绵上,一个落到硬板上.利用做好的视频,分析鸡蛋从接触海绵到海绵压缩到最大位置,海绵的形变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大部分学生意识到鸡蛋和海绵的作用力是变力,自然得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此时教师再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教学设计说明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从事件7中说明动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变力问题,事件8中又分析了碰撞过程的作用力,即作用力是变力,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到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动量定理的应用事件9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当用锤子订钉子的时候,锤子的速度很小时,钉子不能进入木版,当锤子速度很大时,钉子进入木版,试用动量定理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事件10 利用做好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飞机撞鸟事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鸟能够撞坏飞机?事件11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是为什么.事件12 各个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回答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事件13 教师对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给予点评,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事件14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事件15 把锤子钉钉子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考虑并且计算.事件16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此题,并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事件17 让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事件18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解答.教师给予肯定,提出表扬.教学设计说明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事件19 布置作业Ⅰ.质量为m的铁块在空中下落,从开始下落到沉入水底需时间是t1,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时间为t2,设物体进入水中的阻力恒为f,求物体沉入水底的速度.Ⅱ.科技小论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教学设计说明笔者之所以设计第一个题目,因为关于动量定理的应用大多数题目都应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而用“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相对较少,显然此题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较为简单,即用“mgt1-ft2=mvt-mv0”因为全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变力,不好直接求出.六、总评物理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动量定理”是规律性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以及运用公式等几个探究要素;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七、板书设计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第二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最终版)《动量定理》教学设计物理组魏然丽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而基础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2. 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在运动中的一个量度,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联。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速度,用公式表示为:动量 = 物体质量 ×物体速度3.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动量变化的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作用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合外力 = 物体动量的变化率4.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1:实验观察-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动量和物体质量、速度之间的关系。
- 活动2:力的作用模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
-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观察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动量变化的影响规律。
- 活动3:情景演示- 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情景演示,通过行动和对话的方式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
-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 学生通过情景演示,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方式,并能够通过实例和教学活动应用这些知识。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1.1动量定理(教学案例)
1.1动量定理(教学案例)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引入:演示实验:西瓜落地【演示】先让一个西瓜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水面上,让学生判断一下西瓜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西瓜不会被打破;然后让西瓜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箱子里,让学生推测一下西瓜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西瓜被打破。
通过这一现象,分析西瓜与水面接触和西瓜与箱子底接触这段时间,合力做功都相同,西瓜的“命运”却不同,西瓜打破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新课教学§1.1动量定理(板书)课前检测: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推导动量定理及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作为判断采用相应教学手段的条件!建立物理模型:假设质量为m的西瓜在水里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为V1,经过t秒,末速度减为V2,求这段时间作用在西瓜上的平均作用力F(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出)进一步引出动量及整个动量定理一、动量及其变化(学生阅读找出相关知识点)(1)(板书)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记为p=mv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教师补充PPT)理解要点:①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同.②瞬时性:动量是状态量,其中的速度应为瞬时速度.③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因此动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2)动量的变化量:①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自行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4.会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三、德育目标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
2.如何利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例题分析,归纳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鸡蛋四个,泡沫塑料垫一块,软垫一块,一块瓦片,一本硬封面的书,铁锤、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1.能够自行推导动量定理.2.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4.会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动量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冲量的作用.那么冲量和物体动量的变化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这一任务.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基础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出示] 1.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 2.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冲量与动量的变化有何关系?试证明. 4.什么是动量定理? 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1.从上节的学习中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叫动量。
即p=mv;而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即I=F·t.2.不同状态间动量的改变叫动量的变化量,它是一矢量,并且是一过程量,即:∆p=p2-p13.冲量应与动量的变化相对应.若一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t时间后速度变为v2。
学案4: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1.1-1.2 动量动量定理学习目标: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知道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和动量变化量均为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量。
3.理解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4.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碰撞、缓冲等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一动量与冲量【知识梳理】一、动量1. 动量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2. 动量表达式:p=m v。
3. 动量特点:(1)矢量性:动量是矢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而不是质量与速率的乘积。
(2)瞬时性:动量是状态量,物体的动量总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因此在计算时相应的速度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4. 动量和动能的比较5. 动量的变化量(1)定义:动量的变化等于末动量与初动量之差。
(2)表达式:Δp=p′-p。
(3)动量变化量的求解方法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运算时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冲量1. 冲量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 冲量公式:I=F·t。
3. 冲量单位:牛顿·秒,符号是N·s。
(1)冲量是过程量:冲量描述的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与某一过程相对应。
(2)冲量的矢量性:冲量是矢量,在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时,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是变化的,则冲量的方向与相应时间内物体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5. 物理意义:表示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果。
6. 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7. 冲量的计算(1)若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力的冲量的数值等于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的方向与恒力方向一致;若力为同一方向均匀变化的力,该力的冲量可以用平均力计算;若力为一般变力,则不能直接计算冲量。
(2)若知F-t图像,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力的冲量。
如图所示。
(3)求解变力的冲量还可以用动量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动量定理(教学案例)
盘州市第二中学唐权
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引入:演示实验:西瓜落地
【演示】先让一个西瓜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水面上,让学生判断一下西瓜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西瓜不会被打破;然后让西瓜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箱子里,让学生推测一下西瓜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西瓜被打破。
通过这一现象,分析西瓜与水面接触和西瓜与箱子底接触这段时间,合力做功都相同,西瓜的“命运”却不同,西瓜打破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1动量定理(板书)
课前检测: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推导动量定理及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作为判断采用相应教学手段的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
假设质量为m的西瓜在水里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为V1,经过t秒,末速度减为V2,求这段时间作用在西瓜上的平均作用力F(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出)
进一步引出动量及整个动量定理
一、动量及其变化(学生阅读找出相关知识点)
(1)(板书)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记为p=mv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教师补充PPT)理解要点:①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同.
②瞬时性:动量是状态量,其中的速度应为瞬时速度.
③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因此动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通常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物体的动量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
(2)动量的变化量:
①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②指出:动量变化△p是矢量。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相同。
一维情况下:Δp=mΔυ= mυ2- mΔυ1矢量差
例题1:教材第3页
二、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推导(学生阅读推导过程)
一维运动情况下研究一下F、t与之间的关系。
一个物体质量为m,初速度为V,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沿水平方向作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物体速度变为v’
2.冲量(板书)
(1)内容: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这个力的冲量
(2)公式:I= Ft
(3)单位:F的单位是N,t的单位是s,I的单位是N·t
(教师补充)理解要点:①矢量性:冲量也是矢量,如果在作用时间内作用力为恒力时,冲量的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
②过程性:冲量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冲量就越大.
③绝对性:由于力和时间都跟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因此冲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另外物体受某个力的冲量只取决于这个力及其作用时间,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3.动量定理(板书)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2)公式:Ft =m 'v-mv ='p-p
让学生来分析此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v是初动量,m 'v是末动量,t是物体从初动量变化到末动量所需时间,也是合外力F作用的时间。
(3)单位:F的单位是N,t的单位是s,p和'p的单位是kg·m/s(kg·ms-1)。
例题2再来分析计算西瓜的“命运”
假设5Kg的西瓜从0.8米高的地方下落到水面上与水面的作用时间为0.2秒,与箱子底的作用时间为0.02,分别求出起作用力,判断其“命运”
本节教学情况检测:学生完成本节课程检测,判断学生对本节知识点掌握程度,指导后续教学!
(学生看书上第5页例题)
作业布置
(根据时间确定是否补充)
三、动量定理的应用
再次分析西瓜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水面和箱子底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西瓜的动量变化量相同。
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箱子底碰时作用时间短,与水面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西瓜与箱子底相碰时作用力大,会被打破,与水面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
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
(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
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l)△p一定,t短则F大,t长则F小;
(2) F一定,t短则△p小,t长则△p大;
(3)t一定,F大则△p大,F小则△p小。
总结拓展(根据时间确定是否补充)
1.动量定理适用范围及矢量性
(1)动量定理不仅适用恒力作用,也适用变力作用的情况(此时的力应为平均作用力)(2)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仍然适用.
(3)动量定理是矢量定理,一定要注意方向性
小结1:公式Ft =m'v-mv是矢量式,一维的计算时应先确定正方向。
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
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小结2:式中的F必须是合外力,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避免少力的情况。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多过程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分阶段法。
小结3: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解题步骤及注意:
1、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量定理解答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矢量性,二是F表示合外力。
同时动量定理既适用恒力,也适用于变力;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课前检测
班级姓名。
1、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
2、写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本节教学情况检测
班级姓名。
1、动量的表达式为,方向与相同,单位是;
2、动能的表达式,单位是
3、冲量的表达式为,方向与相同,单位是。
4、动量定理的表达式为 ,反映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是,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动量定理的适用对象是。
动量定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