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物手册(中成药)
药物手册(中成药)
![药物手册(中成药)](https://img.taocdn.com/s3/m/9806228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6.png)
清脑复神口服液
拼音码:qnfskfy
人参黄芪当归菊花薄荷柴胡决明子荆芥穗枣仁麦冬百合竹茹黄芩桔梗陈皮等48味
清心安神,化痰醒脑,活血通络。用于神经衰弱,失眠,顽固性
头痛,脑震荡后遗症所致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等症。
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
胃复宁胶囊
拼音码:wfnjn
麦芽(炒)、六神曲(炒)、颠茄浸膏、鸡蛋壳
消食化积,止痛,制酸。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养胃舒胶囊
拼音码:ywsjn
党参,玄参,黄精(蒸),白术(炒),乌梅,菟丝子,陈皮,山药,干姜,山楂,北沙参。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银杏叶片
拼音码:yxyp
银杏叶提取物
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等
1.10.2养血活血
复方丹参滴丸
拼音码:ffdsdw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复方丹参片
拼音码:ffdsp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血府逐瘀口服液
拼音码:xfzykfy
当归、生地黄、桃花、枳壳、川芎、桔梗、柴胡、牛膝、甘草
用于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征忡,急躁善怒等症。本品作为行气活血法的经典代表方药,被非常广泛地用于由气滞致血瘀、由血瘀致气滞的各种疾病
1.10.3化瘀宽胸
地奥心血康胶囊
拼音码:dqxxkjn
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灼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
中成药手册
![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a51d358e518964bcf847ccd.png)
中成药部分1.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份】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规格】每袋装12克【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主要成份】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微苦。
【功效】解表,散寒,除湿。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规格型号】6g*9袋【用法用量】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次。
【禁忌】孕妇慎用。
【方解】方中羌活性味辛温,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行痹,为君药;防风辛甘微温,长于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温燥,可发汗祛湿,二药共助君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通痹,以止头身疼痛;黄芩、生地清泄里热,生地并可防辛温燥烈之品伤阴之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效。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效。
【临床应用】1.感冒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痰楚疼痛,口苦而涩;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家庭常用中成药速查手册
![家庭常用中成药速查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dac7b1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7b.png)
家庭常用中成药速查手册第二节痞满一、实痞二、虚痞大山楂丸平胃丸保和丸和中理脾丸越鞠丸参术健脾丸沉香化气丸枳术丸左金丸健脾消食片开胃山楂丸补中益气丸山楂化滞丸★ 痞满如何辨证?一、实痞1.1 大山楂丸【药物组成】山楂、六神曲、麦芽。
【剂型】本品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规格】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3次,小儿酌减。
【功用主治】消食化滞,调和脾胃。
脾胃失和,饮食不香,停食停水,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无积滞而食欲缺乏者不适用;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且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1.2 保和丸【药物组成】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
【剂型】本品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酸、涩、甜。
【规格】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功用主治】消食,导滞,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注意事项】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且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1.3 越鞠丸【药物组成】醋香附、川芎、炒栀子、苍术、六神曲。
【剂型】本品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规格】每100粒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功用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注意事项】忌生气、恼怒;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且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慎用。
1.4 沉香化气丸【药物组成】广藿香、醋莪术、六神曲、炒麦芽、醋香附、甘草、木香、砂仁、陈皮、沉香。
【剂型】本品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香,味微甜、苦。
【规格】每袋装6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功用主治】理气疏肝,消积和胃。
用于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
中成药手册
![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b2d280941ea76e58fa04c6.png)
中成药手册目录解表剂..............................1 治风剂 (32)泄下剂..............................3 祛湿剂 (37)清热剂..............................4 化浊降脂剂 (40)温理剂..............................10 外科用药 (41)化痰止咳平喘剂..................12 肿瘤用药 (44)开窍剂..............................16 妇科用药 (45)扶正剂..............................18 眼科用药 (48)安神剂..............................22 耳鼻喉科用药 (50)祛瘀剂..............................24 骨伤科用药 (54)理气剂..............................29 皮肤科用药 (60)消导剂..............................31 民族药 (62)中医医院中成药手册内科用药——解表剂内科用药——解表剂内科用药——泄下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清热剂内科用药——温里剂内科用药——温里剂内科用药——化痰止咳剂内科用药——止咳、化痰、平喘剂内科用药——止咳化痰平喘剂内科用药——止咳化痰平喘剂内科用药——开窍剂内科用药-扶正剂内科用药-扶正剂内科用药-扶正剂内科用药-扶正剂内科用药――安神剂内科用药-安神剂内科用药-祛瘀剂内科用药-祛瘀剂内科用药-祛瘀剂内科用药-祛瘀剂内科用药-祛瘀剂内科用药-理气剂内科用药-理气剂内科用药-消导剂内科用药-治风剂内科用药-治风剂内科用药-治风剂内科用药-治风剂内科用药-治风剂内科用药-祛湿剂内科用药-祛湿剂内科用药-祛湿剂内科用药-化浊降脂剂外科用药外科用药外科用药肿瘤用药妇科用药妇科用药妇科用药眼科用药眼科用药。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3fbdfc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f.png)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一、前言中成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详尽的中成药使用指南,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中成药。
二、辨证分类中成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辨证分类,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在本手册中,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划分为以下几类:1. 温燥解表类:包括感冒类中成药、解表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等病证的治疗。
2. 温经散寒类:包括温阳类中成药、散寒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寒湿病证的治疗。
3. 温通经络类:包括温经类中成药、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的病证治疗。
4. 祛风湿类:包括祛风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风湿湿痹、关节炎等病证的治疗。
5. 健脾化湿类:包括健脾类中成药、化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停滞的病证治疗。
6. 利水消肿类:包括利水类中成药、消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水肿、浮肿等病证的治疗。
7. 开窍通窍类:包括开窍类中成药、通窍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昏倒、头晕等病证治疗。
8. 安神养心类:包括安神类中成药、养心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等病证的治疗。
9. 其他类:包括清热类中成药、润燥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其他病证治疗。
三、使用手册1. 温燥解表类中成药:- 药物 A:主要适用于寒邪外袭,表现为寒冷恶寒、发热、头痛等病症。
- 药物 B: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病症。
2. 温经散寒类中成药:- 药物 C: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病症,如阳痿、早泄等。
- 药物 D:适用于寒湿内侵,表现为腹痛、湿疹等病症。
3. 温通经络类中成药:- 药物 E:适用于气血不畅的病症,如经闭、淤血瘀阻等。
- 药物 F:适用于经络堵塞的病症,如痛经、痛风等。
4. 祛风湿类中成药:- 药物 G:适用于风湿湿痹的病症,如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
![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826b10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a.png)
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一、前言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成药的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本手册旨在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规范和指导,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二、中成药的概念和特点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作用、多靶点的特点。
中成药与西药相比,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起到了辅助调理,整体调节的作用。
三、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原则1.病因辨证: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2.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
3.相似相匹:根据药物相似相匹的原则,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
4.综合施治: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综合考虑使用多种中成药进行治疗。
四、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确定中成药的适应症,以确保治疗效果。
2.禁忌症:确定中成药的禁忌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禁忌症包括对中成药成分过敏、妊娠期、哺乳期、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五、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1.毒副作用:根据药物的毒副作用,确定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2.效应时间: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时间,确定中成药的用法,以确保治疗效果。
六、中成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中成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可以相互增强疗效,同时也需要注意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可能。
在配合应用时,应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
七、中成药的储存和质量控制中成药的储存应遵循规范的储存条件,以保证药物的质量。
同时,需进行质量控制,对中成药药材、制剂进行质量监控,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八、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经验本手册还总结了一些常用的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经验,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提高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九、总结与展望中成药是我国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合理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中成药手册
![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561226b9b6648d7c1c746c5.png)
名称
喉疾灵片 护肝片
花红片
华佗再造丸 黄连上清片 黄芪颗粒 黄芪针
黄氏响声丸
火把花根片 藿香正气胶囊
急支糖浆
健胃消食片 洁尔阴洗液 金刚藤胶囊 金鸡胶囊 金嗓散结丸 金嗓子喉片 颈复康颗粒 颈舒颗粒 开塞露 开胸顺气丸 抗病毒颗粒 咳特灵胶囊
中成药手册
规格
30片/瓶 100片*0.35g/瓶
48片0.29g/盒
常用剂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口服,一次2片,一日2~3次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饭后服用
开水冲服,一次一袋,一日三次,疗程四周, 或遵医嘱
口服,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水蜜丸一次6 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口服。一次4-6粒,一日2-3次 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小儿 酌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口服,可以咀嚼。每次3片,每日3次 。小儿 酌减
外用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十天为一疗程,必 要时可连服2-3个疗程,或遵医嘱
口服,一日2次,一次60-120粒
含服,一次1片,一日6次
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2次,饭后服用
温开水冲服。一次6克,一日3次。疗程一个月
外用
口服,一次3~9g,一日1~2次
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30粒),一日2次
口服,一次10克,一日2~3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
口服,一次2片,一日2次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外用 口服,一次6克(36粒),一日2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口服,一次15毫升,一日3次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 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实用药物手册(中成药)
![实用药物手册(中成药)](https://img.taocdn.com/s3/m/08afeb82ff00bed5b8f31d09.png)
中成药1内科类1. 1 呼吸系统用药药物通用名痰咳净片[成份 ] 桔梗、远志、苦杏仁、甘草、五倍子、冰片等。
[功能与主治 ]通窍通气、消炎镇咳、促进排痰。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胸闷、咽喉炎、肺气肿等所引起得咳嗽多痰、气促气喘等症。
[用法与用量 ]含服:一次 0.2g,一日 3~6次。
[注意事项 ]不宜吞服,孕妇慎用。
[制剂规格 ]含服剂: 0.2g× 24片 /盒。
药物通用名固本咳喘片[成份 ] 人参、川贝母、五味子、细辛、白芥子等。
[功能与主治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片,一日 3次。
[制剂规格 ]片剂: 15片× 3板 / 盒。
药物通用名恒制咳喘胶囊[成份 ] 法半夏、红花、生姜、白芨、佛手、甘草、紫苏叶、薄荷、香橼、陈皮、红参、西洋参、砂仁、沉香、丁香、豆蔻、肉桂、赭石(煅)。
[功能与主治 ]镇痰化咳。
用于咳嗽痰饮、胸满痞闷及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 2~4粒,每日 2次。
[制剂规格 ]胶囊剂: 0.25g× 24粒 /盒。
药物通用名桂龙咳喘宁胶囊[成份 ] 桂枝、龙骨、半夏、黄连等。
[功能与主治 ]止咳化痰、降逆平喘。
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咳喘病症。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5粒,小孩 1岁一粒, 2岁二粒, 3~ 7岁三粒,八岁以上按成人剂量服用,每日2~ 3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一月为一疗程,可连服1~ 2个疗程,以减少或防止复发。
[注意事项[制剂规格]]服药期间忌酒、烟、猪肉和生冷食物。
胶囊剂: 0.3g× 50粒 /瓶。
药物通用名蛇胆川贝胶囊[ 成份 ]三蛇胆汁、川贝、半夏、枇杷叶、桔梗、薄荷等。
[功能与主治 ]清肺、止咳、除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2粒,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偶可引起药疹、急性喉头水肿。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66894787e21af45b307a845.png)
【实用】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
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
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
第七节便秘痰湿中阻:二陈丸。
中成药手册
![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0449d7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e.png)
中成药手册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
如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等。
2.按病证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对证应用。
如感冒类、咳嗽类、头痛类、胃痛类、食滞类、便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
3.按剂型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经营保管。
如蜜丸、水丸、糊丸、散剂、膏滋、膏药、药酒、片剂。
4.按笔画、拼音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查阅。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按管理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规范性。
如处方药、非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
2.经验方包括民间流传较广的有效经验方,著名医师的经验方,医院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由名家集体拟定的处方。
如白带丸。
3.科研方通过研究试制,经国家或地方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中成药处方,如银杏叶片。
(四)中成药的处方结构中成药的处方是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而成。
中成药手册
![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561226b9b6648d7c1c746c5.png)
36g*400粒/瓶
0.18*100片/瓶 12粒*0.3g/盒
100ml/瓶
0.8g*32片/盒 160ml/瓶 0.5g*24粒/盒 0.35g*48粒/盒 360粒/瓶 0.2g*20片/盒 5g*10袋/盒 6g*9袋/盒 20ml/支 9g*9袋/盒 12g*10包/盒 30粒/瓶
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30粒),一日2次
口服,一次10克,一日2~3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
口服,一次2片,一日2次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外用 口服,一次6克(36粒),一日2次
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口服,一次15毫升,一日3次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 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开水冲服,一次12~24克,一日3次
口服,一次 1 粒,一日 3 次
名称
克咳胶囊 六神胶囊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龙牡壮骨颗粒 炉甘石洗剂 驴胶补血颗粒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脉络宁注射液
蜜炼川贝枇杷膏 明目地黄丸 木香顺气丸 脑灵素片 牛黄解毒片 女宝胶囊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普乐安片 奇正消痛贴 杞菊地黄丸 千柏鼻炎片 强力枇杷露 清喉利咽颗粒 清开灵注射液 乳核散结片 乳癖消片 三黄片
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口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饭前15-20分 钟用温开水送服。服用量根据病情从每次5丸 逐渐递增。但每日不应超过30丸,当增至每日 20丸时,至少分2次服用。
实用药物手册(中成药)
![实用药物手册(中成药)](https://img.taocdn.com/s3/m/46ca0e96f121dd36a22d821d.png)
中成药1内科类1.1 呼吸系统用药药物通用名痰咳净片[ 成份]桔梗、远志、苦杏仁、甘草、五倍子、冰片等。
[功能与主治] 通窍通气、消炎镇咳、促进排痰。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胸闷、咽喉炎、肺气肿等所引起得咳嗽多痰、气促气喘等症。
[用法与用量]含服:一次0.2g,一日3~6次。
[注意事项]不宜吞服,孕妇慎用。
[制剂规格] 含服剂:0.2g×24片/盒。
药物通用名固本咳喘片[ 成份]人参、川贝母、五味子、细辛、白芥子等。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制剂规格] 片剂:15片×3板/盒。
药物通用名恒制咳喘胶囊[ 成份]法半夏、红花、生姜、白芨、佛手、甘草、紫苏叶、薄荷、香橼、陈皮、红参、西洋参、砂仁、沉香、丁香、豆蔻、肉桂、赭石(煅)。
[功能与主治]镇痰化咳。
用于咳嗽痰饮、胸满痞闷及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2次。
[制剂规格] 胶囊剂:0.25g×24粒/盒。
药物通用名桂龙咳喘宁胶囊[ 成份]桂枝、龙骨、半夏、黄连等。
[功能与主治]止咳化痰、降逆平喘。
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咳喘病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5粒,小孩1岁一粒,2岁二粒,3~7岁三粒,八岁以上按成人剂量服用,每日2~3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一月为一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以减少或防止复发。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酒、烟、猪肉和生冷食物。
[制剂规格]胶囊剂:0.3g×50粒/瓶。
药物通用名蛇胆川贝胶囊[ 成份]三蛇胆汁、川贝、半夏、枇杷叶、桔梗、薄荷等。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除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2粒,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偶可引起药疹、急性喉头水肿。
对于风寒咳嗽、痰湿犯肺、身体素弱之咳嗽或久咳不已、大便溏泄的患者禁用。
【常用中成药手册】
![【常用中成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6ddde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9.png)
【常用中成药手册】
【常用中成药手册】
1、归脾丸、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可用于气血不足。
2、生脉饮、人参固本丸——可用于气阴两虚。
3、参茸丸、龟鹿二仙胶——可用于阴阳两虚。
4、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可用于脾胃虚弱。
5、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可用于脾胃虚寒。
6、二陈丸、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可用于痰多湿重。
7、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可用于心脾两虚。
8、脾肾两助丸、参茸卫生丸——可用于脾肾两虚。
9、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可用于肝肾阴虚。
10、逍遥丸、丹栀逍遥丸、柴胡舒肝丸——可用于肝郁气滞。
11、舒肝和胃丸、调味舒肝丸——可用于肝胃不和。
12、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可用于阴虚火旺。
13、人参健脾丸、四神丸、肠炎宁——可用于腹泻。
14、麻仁丸、麻仁润肠丸——可用于便秘。
15、保和丸、大山楂丸——可用于食积(消化不良)。
16、乌鸡白凤丸、调经丸、复方益母膏——可用于月经不调。
17、艾附暖宫丸、妇女痛经丸——可用于痛经。
18、清胃黄连丸、黄连上清丸——可用于胃火。
19、龙胆泻肝丸、黄连羊肝丸——可用于肝火。
20、清肺抑火丸——可用于肺火。
300种中成药药用指南,值得收藏!
![300种中成药药用指南,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7f40d0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d.png)
300种中成药药用指南,值得收藏!一、内科用药1.感冒类1.1风寒感冒类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初起。
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1.2风热感冒类羚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感冒舒颗粒:疏风清热,发表宣肺。
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银翘解毒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柴胡颗粒:散热解表,疏肝和胃。
用于病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
用于流行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
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雍盛。
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
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轻、中型乙囊炎。
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
用于病毒性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2.咳喘类止咳丸:降气化痰,止咳定喘。
用于肺气不宣。
本品含罂粟壳,不易过量或长久服用。
克咳胶囊:止咳,定喘,祛痰。
本品含罂粟壳。
清肺化痰丸: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肺热咳嗽,痰涎雍盛等。
桂龙咳喘宁胶囊: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用于痰湿阻肺。
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用于痰湿停滞。
蛇胆陈皮胶囊:理气化痰,祛风和胃。
用于痰浊阻肺。
参贝北瓜膏: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
用于哮喘气急,肺虚咳嗽。
百合固金丸: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肾阴虚,痰中带血等。
养阴清肺丸: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用于阴虚肺燥,痰中带血。
复方川贝精片: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川贝枇杷颗粒: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止咳平喘糖浆: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祛痰灵口服液:清热,化痰,解毒。
复方鲜竹沥液:清热,化痰,止咳。
常用中成药药品目录及说明书
![常用中成药药品目录及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753015a56137ee06eff918a7.png)
痛,眉棱骨痛
口服。一次15ml,一 日3次;小儿酌减
鼻炎灵丸
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黄芩、薄 荷、川贝母、淡豆豉。
祛风清热,消肿通窍。用于鼻 渊、鼻塞、鼻流浊涕等急、慢 性鼻炎。
口服,一次6g,一日3 次。
柏子养心 丸
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 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
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 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
口服。一次6克,一日 2次
C
沉香舒气 丸
木香、砂仁、沉香、青皮(醋炙)、厚 朴(姜炙)、香附(醋炙)、乌药、枳 壳(去瓤麸炒)、草果仁、豆蔻、片姜 黄、郁金、延胡索(醋炙)、五灵脂 (醋炙)、柴胡、山楂(炒)、槟榔、 甘草。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舒气化郁,和胃止痛。用于肝 郁气滞、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 胀痛,两胁胀满疼痛或刺痛, 烦躁易怒,呕吐吞酸,呃逆嗳 气,倒饱嘈杂,不思饮食
口服。一次 10~20ml,一日2次。
当归苦参 丸
当归、苦参。辅料为蜂蜜、玉米朊
凉血,祛湿。用于血燥湿热引 起: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 疹刺痒,酒糟鼻赤
口服,一次1瓶(6 克),一日2次
三七、当归、白芍、赤芍、桃仁、红花
、血竭、北刘寄奴、骨碎补(烫)、续
D
跌打丸
断、苏木、牡丹皮、乳香(制)、没药 (制)、姜黄、三棱(醋制)、防风、 甜瓜子、枳实(炒)、桔梗、甘草、木
定坤丹 (广誉
远)
红参、鹿茸、西红花、三七、白芍、熟
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 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 胡索、鸡血藤膏、红花、益母草、五灵 脂、茯苓、柴胡、乌药、砂仁、杜仲、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 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 不调、经行腹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1内科类1.1 呼吸系统用药药物通用名痰咳净片[ 成份]桔梗、远志、苦杏仁、甘草、五倍子、冰片等。
[功能与主治] 通窍通气、消炎镇咳、促进排痰。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胸闷、咽喉炎、肺气肿等所引起得咳嗽多痰、气促气喘等症。
[用法与用量]含服:一次0、2g,一日3~6次。
[注意事项]不宜吞服,孕妇慎用。
[制剂规格] 含服剂:0、2g×24片/盒。
药物通用名固本咳喘片[ 成份]人参、川贝母、五味子、细辛、白芥子等。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健脾补肾。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制剂规格] 片剂:15片×3板/盒。
药物通用名恒制咳喘胶囊[ 成份]法半夏、红花、生姜、白芨、佛手、甘草、紫苏叶、薄荷、香橼、陈皮、红参、西洋参、砂仁、沉香、丁香、豆蔻、肉桂、赭石(煅)。
[功能与主治]镇痰化咳。
用于咳嗽痰饮、胸满痞闷及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2次。
[制剂规格] 胶囊剂:0、25g×24粒/盒。
药物通用名桂龙咳喘宁胶囊[ 成份]桂枝、龙骨、半夏、黄连等。
[功能与主治]止咳化痰、降逆平喘。
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咳喘病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5粒,小孩1岁一粒,2岁二粒,3~7岁三粒,八岁以上按成人剂量服用,每日2~3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一月为一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以减少或防止复发。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酒、烟、猪肉与生冷食物。
[制剂规格]胶囊剂:0、3g×50粒/瓶。
药物通用名蛇胆川贝胶囊[ 成份]三蛇胆汁、川贝、半夏、枇杷叶、桔梗、薄荷等。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除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2粒,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偶可引起药疹、急性喉头水肿。
对于风寒咳嗽、痰湿犯肺、身体素弱之咳嗽或久咳不已、大便溏泄得患者禁用。
[制剂规格]胶囊剂:12粒/盒。
药物通用名一清胶囊[ 成份] 大黄、黄芩等。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及化瘀止血作用。
用于热毒所致得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症。
还可用于热盛迫血妄行所致吐血、咯血、鼻血、大便潜血及痔疮出血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偶见皮疹、恶心、腹泻、腹痛。
出现腹泻时可酌情减量。
[制剂规格] 胶囊剂:0、5g×20/30粒/盒。
药物通用名感冒清胶囊[ 成份]南板蓝根、大青叶、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穿心莲叶、对乙酰氨基酚、盐酸吗啉胍、马来酸氯苯那敏。
[功能与主治]本品性味苦寒,味苦,能降能泄。
性寒能清热泻火、泻火能清热解毒,并具抗病毒得功效。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1~2粒,小儿酌减,饭后用水送服。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器及高空作业等。
[制剂规格]胶囊剂:12粒/盒。
药物通用名藿香正气软胶囊[ 成份]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湿、理气与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性药疹,经停药或抗过敏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对小儿、妇女、老人及不饮酒得患者,常可引起酒样反应。
阴虚火旺者忌服;忌生冷油腻食物。
[制剂规格] 胶囊剂:450mg×10粒×3板/盒。
药物通用名小柴胡冲剂[ 成份]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热,疏肝与胃。
用于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对于感冒发热,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道感染等病,具有上述症状者均可服用。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3次,儿童遵医嘱。
[注意事项]忌生冷辛辣食物。
上盛下虚或肝火偏盛者,用后若出现头晕目眩或齿龈出血等症状时不宜服用;阴虚吐血或肝胆上亢之高血压病者不宜用。
[制剂规格] 冲剂:10g×6袋/盒。
药物通用名抗病毒口服液[ 成份] 板蓝根、广藿香、石菖蒲、连翘、郁金、石膏、知母、生地、芦根等9味。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温热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朱炎等病毒性感染疾患。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0ml,每日2~3次,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临床症状较重、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细菌感染得患者应加服其她治疗药物。
[制剂规格]口服液:10ml×10支/盒。
药物通用名板蓝根冲剂[ 成份]板蓝根。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
用于扁桃腺炎、腮腺炎、咽喉肿痛、防治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疹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5~10g,一日4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可引起溶血反应,偶见肾脏损害。
非实火热毒者忌服。
[制剂规格] 冲剂:10g×10包/袋。
药物通用名清热灵冲剂[ 成份]黄芩、连翘、大青叶、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炎。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炎等症。
[用法与用量]开水送服:一岁以内婴儿,一次1/3包(5g),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次2/3包(10g),一日三次,学龄期儿童及成人,一次一包(15g),一日3~4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有恶心、呕吐。
[制剂规格]冲剂:15g×6包/盒。
药物通用名清开灵颗粒剂[ 成份]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功能与主治]对多种温热病引起得高热不退、烦躁不安有清热解毒,定惊安神作用。
用于治疗外感(退热,消炎及提高免疫力);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尤其对急性黄疸性肝炎疗效满意;治疗急性脑中风(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后遗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粒,每日3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有寒颤、高热、药疹等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与抗过敏处理。
不适用于虚寒症。
[制剂规格]颗粒剂:3g×6包/盒。
药物通用名强力枇杷露药物异名安达平[ 成份]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
[功能与主治] 养阴敛肺、镇咳祛痰。
用于久咳劳嗽、支气管炎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ml(或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制剂规格] 口服液剂:10ml×6支/盒或150ml/瓶。
药物通用名半夏露[ 成份] 半夏、枇杷叶、远志、紫菀、麻黄、甘草、浓橙皮酊、薄荷油、桔梗。
[功能与主治]止咳化痰。
用于咳嗽多痰、支气管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ml,每日4次。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
燥咳、干咳及热咳者禁用。
[制剂规格]露剂:168ml/瓶。
药物通用名复方鲜竹沥口服液药物异名祛痰灵[ 成份]鲜竹沥、鱼腥草、生半夏、鲜生姜、枇杷叶、桔梗、薄荷油。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及止咳。
用于痰热咳嗽,对急、慢性及老年性支气管炎等均有效。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20ml,每日2~3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有腹泻、过敏反应。
便溏者忌用。
[制剂规格] 口服液剂:10ml×10支/盒。
药物通用名双黄连口服液[ 成份]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与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解热,抗炎,抗菌及抗病毒。
用于病毒与细菌感染引起得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感冒、病毒性流感引起得发热、咽痛、咳嗽与老年性哮喘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2支,每日2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有胃不适及恶心、过敏反应。
素体脾胃虚寒慎用或禁用。
[制剂规格]口服液剂:10ml×10支/盒。
药物通用名百合固金口服液[ 成份]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炒)、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
[功能与主治]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
小儿酌减,疗程二周,可连用2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食欲不振者忌用。
[制剂规格] 口服规格:20ml×6支/盒。
药物通用名牛黄解毒片[ 成份] 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2片,每日2~3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偶见过敏反应、出血倾向、膀胱炎、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及成瘾等。
剂量过大及婴幼儿滥用可致中毒。
[制剂规格]片剂:12片/包。
药物通用名珍黄丸药物异名乐频清,乐频清珍黄丸[ 成份]牛黄、珍珠、三七、黄芩、猪胆水、冰片、薄荷油。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咽喉肿痛,实火上拔所致急性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热咯血,口舌糜烂生疮,外感风热,头痛目赤,急慢惊风,惊悸怔忡,热淋,衄血,血痢,跌打瘀血,内伤淤血,痈肿疼痛,诸毒疽疮,热疖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外用:取药粉用米醋或凉开水调成糊状敷患处。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患处破烂、出脓者不可外敷。
[制剂规格] 胶囊剂:0、2g×24粒/盒。
药物通用名瓜霜退热灵胶囊[ 成份] 西瓜霜、寒水石、石膏、玄参、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升麻、麝香、冰片、朱砂、沉香、甘草等15味。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开窍镇静。
用于热痛高烧,惊厥抽搐、咽喉肿痛、舌疔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4~6粒,每日4次。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本品不宜久服。
[制剂规格]胶囊剂:0、3g×20粒/盒。
药物通用名咳喘宁口服液药物异名先声咳喘宁[ 成份] 麻黄、杏仁、桔梗、百部、甘草等。
[功能与主治] 宣通肺气、止咳平喘。
主治久咳、痰喘见于痰热证侯者,症见咳嗽频作、咯痰色黄、喘促胸闷;常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引起得咳嗽、咯痰、气喘、胸闷等。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或遵医嘱。
[制剂规格]口服液剂:10ml×6支/盒。
药物通用名十味龙胆花颗粒剂[ 成份]龙胆花、烈香杜鹃、小檗皮等。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痰热壅肺所致得咳嗽、喘鸣、痰黄或兼发热、流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等症。
急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以上证候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送服。
[制剂规格] 颗粒剂:3g×6包/盒。
药物通用名蛇胆陈皮口服液[ 成份] 蛇胆汁、陈皮。
[功能与主治]顺气、止咳、化痰。
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引起得咳喘、痰多等症。
[用法与用量] 口服:每次10ml,每日3~4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制剂规格]口服液剂:10ml×6支/盒。
药物通用名祛痰止咳颗粒剂[ 成份] 党参、水半夏、紫花杜鹃、明矾、芫花(醋制)、甘遂(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