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使输出变最(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的进展速度,返回预定的值(正常值),则称
2、生命活动的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一(传入N纤维)中枢一(传入N纤维)效应器
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一激素一血液运输一受体一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赍片介导的跨膜转运以及胞吞和胞吐三种类型。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使用某种离了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此种离了从浓度梯度(高能状态)到低浓度梯度(低能状态)的移动为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提供了能量,而此种离子浓度梯度的建立则是通过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戢建立的,将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在原发性主动转运中,转运蛋白的变化是通过ATP和转运责白磷酸化的共价连接来调节的;而在继发性主动转运中,离子与转运蛋白中的位点结合后,通过变构來调节其变化的。
⑸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近球小管的判断,为什么是主动重吸收?(答:因为有Nd棗的活动,造成电化学变化。)
【例题1]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一一继发主动转运。
【例题2】葡萄糖进入一般细胞或红细胞属于一一易化扩散。
【例题3】匍萄糖由血液进入脑细胞一一易化扩散。
【例题4】氧由肺泡进入血液一一单-纯扩散。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1、名词解释。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则是兴奋的前提。)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冇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引发AP (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结合课件读)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对离子有选择性
通透的膜。
(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阳.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肌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町传导的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曲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卞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第五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电变化和肌节的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兴奋-收缩偶联的三个主耍步骤: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耦联物。
第四章突触传导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即涉及的机制如离子转运、离子活动等)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为: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运动神经终末;②突触前膜对Ga2+通透性增加,Ga2+沿其电化学梯度内流进轴突末端;③Ga2+驱动Ach从突触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对Na+和K+的通透性;⑤进入终板膜的Na+的数量超过流出终板膜K+ 的数量,使终板膜除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⑥EPP使邻近的肌膜除极化至阀电位,引发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向外扩布。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界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3、人体内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
①乙酰胆碱(ACh):最早被确定的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递质。ACh是在突触终末的胞质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犯碱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合成,然后贮存在突触囊泡中。
②儿茶酚胺类: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索和去甲肾上腺索,均带有儿茶酚环。
③氨基酸类:是中枢神经系统屮分布最广的递质,共屮丫-氨基丁酸是脑屮存在最广泛的抑制性递质,脊髓中分布最广的抑制性递质是甘氨酸。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GABA和甘氨酸)。
④5-轻色胺(5TIT):主要作用涉及温度的调节、感觉的感受、睡眠的发动和情绪的控制等。
⑤一氧化氮:主要存在于肠神经系统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和胃肠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突触处。
第六章神经系统
1、名词解释。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坏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屮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牵张反射和反强张反射调节)。
①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如膝
跳反射、跟腱反射。
牵张反射的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维持肌肉张力;维持机体的一定姿势;
协调随童运动;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
②反牵张反射:当牵拉冇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引起抑制牵张反射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