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1•过时论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3•学派论4•分裂论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 “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范围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②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B •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⑵科学条件A •自然条件科学发展B •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注: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什么是哲学?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指导科学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什么是方法?(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②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折衷主义: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②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③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不可知论: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③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从产生过程看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马基笔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说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性、创新性、阶段性、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主要是关于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或理论。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辨析)*首先,各门具体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是以自然、社会或人的思维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提示的是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规律;而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为对象,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具有普遍性,提示的是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其次,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或者让哲学充当具体科学的裁判;一是借口哲学与科学的不同,否定哲学,由科学替代哲学或让哲学充当科学的奴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或者说,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
哲学史上一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4.什么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它们在历史上分别有哪几种形态?(或者说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⑴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由于对思维、观念、精神理解上的差异,唯心主义又可区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马基终极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是集中了学习爱好者的精华整理而出的,内容形式有相似之处,标题的处理也不是很规范,希望能为学习者提供帮助。
第一章: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因此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
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总结: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即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纷杂的世界只有两种现象:物质现象、意识现象4、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但这不是哲学的全部问题本体论------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本源、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物质是本源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意识是本源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如何回答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6、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对于他的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总结: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改变,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殊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主要知识点绪论: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结果: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在矛盾逐渐显露;C、被雇佣劳动者开始独立行动,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是研究自然、社会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世界观:个人对整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的总观念或根本看法。
方法论:关于思维路径的倾向性意识;是对于已知的深度领悟和付诸应用。
马克思的几重属性: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对于当代社会运动的指导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对人文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能否反映客观实在,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能否对存在产生反作用。
世界是什么是本质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状态问题,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人类问题。
世界与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第一、改造与被改造(建设城市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得出);第二、适应与被适应(人利用基因改造使自己适应环境得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自考)兰州大学李东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4、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
马基要点
马基要点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资本主义所有制特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追求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制。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世界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和完善,使之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与封建社会相比有巨大优越性: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空间,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推崇自由民主制度和思想追求天赋人权平等博爱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8.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首先,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管理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基知识点
一、物质与意识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1)针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反之。
)(2)针对哲学方面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完全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定义: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与物质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定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2、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4、思想渊源:①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③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恩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中国的发展:①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要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
(参考教材P4—P6第1段)●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
(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
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马基笔记1
一、单项选择题: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 、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基复习知识点
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⒋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⒌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⒍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⒎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⒏物质的客观实在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⒒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⒓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⒖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⒗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⒘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学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矛盾,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追求真理,不断完善和发展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克思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读书笔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
它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
(摘自第三页)2.走向这种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现代科学和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以往哲学合乎规律的发展。
(摘自第三页)答: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断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马克思也说过“:人世的智慧即哲学”。
(摘自第四页)答:有人说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所以哲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几乎囊括的所有的科学。
他所要解决的问题使这个世界事物存在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人世的智慧既是哲学。
4.这诚如恩格斯所言“: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完全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
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
”(摘自第六页)答: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夕,即到10世纪40年代,依靠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已经能够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联系了。
因而,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终结了。
再坚持视为“科学的科学”的哲学,就会阻碍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必须以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来取代它。
5.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摘自第六页)6.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摘自第 8 页)答: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即对世界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被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自己的具体的思想和行动时,就转化为方法论。
哲学所提供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一般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一定的方法论也体现相应的世界观。
7.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基原一.绪论:1. 主义:系统的理论,核心的主张2. 哲学:世界的角度——世界观,探究世界之本(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3. “个人主义”:“个体意识”的独立4.5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内涵)6.束缚7.共产主义是一种状态: 自然——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社会——共产主义——消除私有制(生产资料的私有,而非生活资料的私有) 心灵8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共产主义社会)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是世界的第一主体(很多哲学家愿意相信世界有根,并尝试还原(空虚感,恐惧感))2.作为本体的物质不能认为是肉眼看到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变化出物质的物质,物质变成了一切。
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能变出万物的东西不能有太多的特性,特性越多,限制越大。
)4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人的创造活动,创造出自然“长”不出来的东西。
(2)实践:1.是人类特有的。
2.是人的对象化活动。
(3)实践=创造,实践是第二主体打破极限超越获得自由(4)人把大量的本质力量融入对象中实践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5)对象:属于其创造者5.辩证法正反的法则6.联系具有条件性:并不是泛泛的联系。
而是在自身概念中包含的事物。
不同对立面有不同的联系,不同联系有不同的对立面。
判断对立面:先确定概念,概念中包含的事物例:母亲孩子;灯光黑暗7.事物的发展:(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8.事物的发展有很多环节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同一:有共同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即既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待社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种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得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史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所有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所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依次执行三种职能:1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2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3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