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新部编本123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的意义,明确加法的定义。
2.了解减法的意义,明确减法的定义。
3.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4.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加法的意义及定义。
2.减法的意义及定义。
3.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4.加法和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0分钟)1.通过展示物品的累加和累减,引导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用数学来描述这个现象?3.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加法的定义: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总数的运算。
4.提问:加法有哪些运算规则和性质?第二步: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2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提示学生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
3.师生互动,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第三步:减法的意义和定义(10分钟)1.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减法的情境?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减法的定义:减法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得到差的运算。
第四步: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2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提示学生减法的不交换性和非结合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
3.师生互动,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六步: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将加法和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提示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如何利用加法和减法求解问题。
3.学生个别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第七步:讲评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其他与加减法相关的内容?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拓宽知识面。
完整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完整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加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三、教学准备课件、研究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老师:大家熟悉《天路》这首歌吗?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2.老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老师: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问题: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___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相机出示问题)设计意图】根据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自主探究,概括意义1.概括加法的意义。
1) 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 学生独立解题。
3) 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 老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学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814千米与1142千米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
5) 老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交流思考,学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规范学生的表述,板书:加法的意义。
6) 老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1. 加数的定义和特点;2. 和的定义和特点;3. 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4. 减数的定义和特点;5. 差的定义和特点;6. 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律;7.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重点: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练习本、笔、橡皮、小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加减法实例,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感知加减法的实际应用;2. 讲解加数、和、加法的定义和特点:以PPT中的实例为例,讲解加数、和、加法的概念,并通过板书演示加法的运算过程;3. 讲解减数、差、减法的定义和特点:以PPT中的实例为例,讲解减数、差、减法的概念,并通过板书演示减法的运算过程;4. 讲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通过PPT和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6.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加数、和、加法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数、差、减法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 + 减法 = 交换加数和减数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答案:3 + 2 = 5答案:5 2 = 3答案:10 3 = 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知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加数、和、加法、减数、差、减法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
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
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任务:1.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2.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加法和减法计算能力;3.解释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5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加法题:3+2=?2.提问:3+2是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进行合并,结果是两个数的总和。
4.教师出示一道减法题:5-2=?5.提问:5-2是什么意思?6.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减法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结果是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Step 2 计算实例练习(25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加法题:4+3=?2.随机选择学生回答并解释过程。
3.随机选择学生出示一道减法题:7-4=?4.鼓励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解答。
5.继续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题,让学生反复练习。
Step 3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5分钟)1.教师出示两种运算的例子:5-3=?和5+(-3)=?2.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关系?3.引导学生理解:5-3和5+(-3)都是表示从5中减去34.引导学生总结:在减法中,我们可以用加法的相反数来表示。
Step 4 深化理解(20分钟)1.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5元,他花了3元买了一本书,还剩下多少钱?2.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可以用减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加法的相反数来解答。
3.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Step 5 练习巩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加法和减法解答。
2.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解答过程。
3.鼓励学生互相研究和解答问题。
4.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加数+ 被加数= 和;和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差= 减数;差+ 减数= 被减数。
3. 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2.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练习题、应用题等教学素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讲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4篇)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精选4篇)《加减法的关系》篇1教学内容:练习一P4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25+16=41 321-100=221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161-()=56225+()=400()-56=105()-225=175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叫做加数,另一个数叫做被加数,它们的和叫做和。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减去的数叫做减数,被减去的数叫做被减数,得到的差叫做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总结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课堂讲解:教师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分析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动画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针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和应用题;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纸张、彩笔等,让学生在讨论时绘制加减法关系图;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加减法中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引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
(2)讲解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通过实例,讲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加法:加数+加数=和2.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2. 知识讲解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阐述;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难度;5. 小组讨论的主题与引导;6.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难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一、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二、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PPT和黑板,展示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和加数 = 另一个加数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被减数差 = 减数差 + 减数 = 被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45 + 23 =100 57 =(2)应用题:小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他给了售货员20元,问小华应该找回多少钱?2. 答案:(1)计算题答案:45 + 23 = 68100 57 = 43(2)应用题答案:小华应该找回1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四、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1. 例题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1. 作业题目要针对性强,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简练,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设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对运算规律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是否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以及加减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024年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例题和随堂练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各部分之间的转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小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苹果,小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运算。
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教师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华有10个糖果,他给小明3个糖果,小华还剩多少个糖果?(2)小明的书架上有8本书,他借给小红4本书,小明还剩几本书?2. 答案:(1)10 3 = 7,小华还剩7个糖果。
(2)8 4 = 4,小明还剩4本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但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鼓励学生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春节假期,老师乘火车去旅游了,想知道老师去哪了吗?读完这道题目就会知道。
[课件出示]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老师去拉萨旅游了)。
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要求西宁到拉萨的路程。
)(2)画线段图(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1、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814km 1142km西宁格尔木拉萨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问题:(1)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2)“西宁到拉萨的路程”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3)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课件:814km 1142km西宁格尔木拉萨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2、明确减法的意义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814千米?千米西宁格尔木拉萨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西宁到拉萨的路程,求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1956-814=11423、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被减数=减数+差
训练拓展
一、完成课本第3页“做一做”。
二、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与出另外两个等式。(课本4页的2题)
三、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1234+845= 1234-987=
说说验算的依据是什么?
四、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课本4页的1题)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明标
一、口算导入:
20+30= 27+60= 13+28=
50-30= 871-13=
说说你的发现?
二、出示学习目标:
4、什么叫减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6、总结一下,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小组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并小结板书。
1.请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其余小组补充。
2.老师根据学生展示适时点拨补充,并板书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小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老师根据学生展示适时点拨补充并板书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训练拓展一完成课本第3页做一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内容
加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胡永利
教学目标
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使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明标
一、口算导入:
20+30= 27+60= 13+28=
50-30= 87-60= 41-28=
50-20= 87-27= 41-13=
说说你的发现?
二、出示学习目标:
4、什么叫减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6、总结一下,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小组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并小结板书。
1.请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其余小组补充。
2.老师根据学生展示适时点拨补充,并板书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训练拓展
一、完成课本第3页“做一做”。
二、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与出另外两个等式。(课本4页的2题)
三、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1234+845=1234-987=
说说验算的依据是什么?
四、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课本4页的1题)
小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反思
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使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课本第2页例1的(1)题,说说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2、说说什么叫加法?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