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文化加试考研大纲
考研《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类别:
□学术型
■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一、基本内容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部分
(一)新闻学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二)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的渠道 (三)新闻 新闻的基本特点、定义、要素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 中外新闻媒体产生历史 (六)互联网与新媒体 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七)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传播工具的物理性、受众的多元需要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对新闻 事业发展的影响 (八)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考试时间: 3 小时 考试总分: 150 分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题(以上题型不一定同时出现) 分数比例:名词解释、简答题约 50 分;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约占 50 介的功能定位、传播效果、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十)大众传媒与社会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之间的复杂综合关系 (十一)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的含义和起源 (十二)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十三)传媒业经营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路径 (十四)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的特点、细分、定位及其地位的新变化 (十五)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战斗性、党性原则 (十六)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十七)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十八)中国的新闻改革 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湖南师范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440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信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第二节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四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第二节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第三节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第四节十八大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第十五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一节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第二节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第三节互联网的微博时代第四节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影视戏剧作品分析考试大纲(复试笔试科目)

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笔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影视戏剧作品分析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一)中国戏剧作品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高明《琵琶记》,梁辰鱼《浣纱记》,汤显祖《牡丹亭》,李玉《清忠谱》,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郑光祖《倩女离魂》,高濂《玉簪记》,曹禺《雷雨》《原野》《日出》《北京人》,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郭沫若《屈原》,老舍《茶馆》。
(二)外国戏剧作品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美狄亚》《特洛亚妇女》),《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马蜂》《地母节妇女》),普劳图斯《一坛金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高乃依《熙德》,拉辛《费德拉》,莫里哀《吝啬鬼》《太太学堂》,哥尔多尼《一仆二主》,雨果《艾那尼》,《博马舍戏剧二种》(《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斯特林堡《朱莉小姐》,易卜生《玩偶之家》《群鬼》,契诃夫《三姊妹》《樱桃园》,高尔基《底层》,尤金·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琼斯皇》,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阿瑟•密勒《萨勒姆的女巫》《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贝克特《等待戈多》,布莱希特《四川好人》。
(三)中国电影作品《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冰山上的来客》《龙门客栈》《大闹天宫》《精武门》《城南旧事》《少林寺》《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黑炮事件》《警察故事》《英雄本色》《芙蓉镇》《红高粱》《倩女幽魂》《人·鬼·情》《本命年》《悲情城市》《顽主》《开国大典》《菊豆》《双旗镇刀客》《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推手》《新龙门客栈》《三毛从军记》《喜宴》《饮食男女》《重庆森林》《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大话西游》《离开雷锋的日子》《那山那人那狗》《荆轲刺秦王》《天浴》《春光乍泄》《一个都不能少》《一声叹息》《黑骏马》《甲方乙方》《洗澡》《花样年华》《卧虎藏龙》《鬼子来了》《一一》《十七岁的单车》《大腕》《谁说我不在乎》《无间道》《寻枪》《周渔的火车》《英雄》《手机》《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暖》《可可西里》《神话》《孔雀》,《夜宴》,《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集结号》《立春》《赤壁》《风声》《花木兰》《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建党伟业》《金陵十三钗》《观音山》《龙门飞甲》《新少林寺》《最爱》《白鹿原》《一九四二》《听风者》《画皮2》《大武当之天地密码》《铜雀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非诚勿扰》《推拿》《归来》《绣春刀》《亲爱的》《白日焰火》《智取威虎山》(2014)《烈日灼心》《狼图腾》《捉妖记》《听说》《驴得水》《湄公河行动》《百鸟朝凰》《火锅英雄》《罗曼蒂克消亡史》《妖猫传》《长城》《芳华》《建军大业》《不成问题的问题》《十八洞村》《战狼2》《红海行动》,《影》《西红市首富》《邪不压正》《无问西东》《无双》《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大象席地而坐》《撞死了一只羊》《我和我的祖国》《半条棉被》。
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人数·奖学金制度

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情分析“如果看不清未来,就走好当下的路,做你此刻该去做的事”▼▼收到了很多小可爱的私信,在备考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其中考研小白最大的问题肯定是定学校和定专业的疑惑,下面小编将大家普遍感到疑惑的地方,以下方的形式为考研儿解惑,希望帮助大家快速锁定专业和备考资料,如有其他疑问也可文末留言,小编定耐心解答噢~一、院校介绍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 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19年3月,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4 余亩,建筑面积125余万平方米。
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招生本科专业83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数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政治学、心理学、中国史、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等1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 化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进入IESI前1% ;学校先后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图书馆藏书400余万册,其中古籍22万余册,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103个。
学校主办14 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种。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50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校友遍布海内外。
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实习及公益劳动等,内容必须与新闻传播有关。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
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其中必须主讲4-6课时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
闻业务的课程内容。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考核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
4、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 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 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 究生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
课程
课程
节
方向限选课
公共课
专业核
选修课程 心课
专业实践 专业拓展课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应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
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处备
案。
2、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
编辑出版学方向 1.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4.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0本).河南大学出 版社,2005. 6.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7.张积玉.编辑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罗紫初.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9.罗紫初.比较出版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0.聂振宁.我的出版思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邵益文.20世纪中国的编辑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张志强.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每年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14.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15.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周荣庭.网络出版.科学出版社,2004. 17.格罗斯主编,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18.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小赫伯特.S.贝利著,王益译.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20.霍尔格.贝姆等著,邓西录译.未来的出版家.商务印书馆,1998.
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考研·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人数·奖学金制度

湖南师范大学学科语文专业考情分析“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收到了很多小可爱的私信,在备考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其中考研小白最大的问题肯定是定学校和定专业的疑惑,下面小编将大家普遍感到疑惑的地方,以下方的形式为考研儿解惑,希望帮助大家快速锁定专业和备考资料,如有其他疑问也可文末留言,小编定耐心解答噢~一、院校介绍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 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19年3月,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4 余亩,建筑面积125余万平方米。
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招生本科专业83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数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政治学、心理学、中国史、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等1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 化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进入IESI前1% ;学校先后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图书馆藏书400余万册,其中古籍22万余册,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103个。
学校主办14 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种。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50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校友遍布海内外。
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万余人,长短期国际学生近1200人,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新闻传播与文化复试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专业学位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传播与文化专题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50分新闻传播制度研究50分4)题型结构论述题:2大题,每题50分,共100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考试目标:了解媒介竞争产生的社会及历史根源,把握媒介竞争的基本策略,促进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
考试内容:一、透视媒介竞争(一)媒介竞争:历史流变中的现代指向(二)中国报业竞争的根源与现状(三)中国电视业竞争:电视改革与话语策略(四)全球化大潮与媒介竞争(五)竞争态势中的融合媒介二、定位、形象与策划:中国报业竞争策略研究(一)报纸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与错位竞争(二)报纸形象:视觉革命与形象建构(三)报道策划:理论争议与实践探索(四)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深度开发三、创新、整合与品牌:中国电视业竞争策略研究(一)电视节目创新的五大策略(二)在整合中推进电视传播(三)电视品牌的生命之旅(四)走特色化与差异化生存之路四、媒介竞争与文化建设(一)走出无序竞争:媒介生态的思考(二)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四)发展中的公共新闻五、建设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一)认识媒介文化:两种视野(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三)大众媒介中的消费主义(四)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五)建设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主要参考书: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闻传播制度研究考试目标:掌握新闻法制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现实应用。
考试内容:一、新闻法治的惯常思路及法制变革的“政治”可能性(一)我国以新闻自由为追求的新闻立法情结1、新闻自由的政治情结2、视新闻法治为“新闻自由”立法(二)我国传媒法制变革的“政治”空间分析1、法制变革“政治”思维的失误2、传媒法制变革“政治”路径的历史检视3、新闻立法与政治稳定需求的现实冲突二、传媒法制变革的市场经济契机(一)市场经济因素对我国传媒宏观管理法制的影响1、“经济拉动型”法制发展模式及其辩证分析2、加入WTO对我国传媒宏观管理法制的影响(二)我国传媒经营管理制度的突破及传媒政策法律化1、传媒经营管理实践2、传媒政策的法律化(三)我国传媒产业放松管制研究1、规制与竞争相结合的传媒产业法制创新原则2、传媒产业放松管制的趋势(四)传媒产业发展的法律竞争价值缺失的障碍:以有线电视法规为例1、相关的概念和研究的问题2、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缺失平衡理念3、新形势呼唤法律的公平竞争价值三、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法制变革(一)传播科技发展及其与法制变革的关系(二)传播科技发展对西方国家新闻传媒监管之法制的影响1、报刊与传统广播电视的法律监管2、对有线电视的管理3、因特网的管理法规4、“大媒体”管理的应变原则(三)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接近权、著作权等的因变研究1、科技发展与接近使用媒介权2、传媒变迁与公平审判3、传媒形态与诽谤以及侵犯隐私4、科技发展与传媒著作权(四)启示与思考四、传媒法制变革的新闻道德资源(一)道德支持法律(二)作为传媒法制变革资源的我国新闻道德观念和制度的缺失1、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建设2、一个参照:台湾地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3、一个比较: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异同4、为传媒法制建设完善我国新闻道德规范(三)我国新闻底线道德的法律运作1、新闻道德法律运作的必要性:道德与德治的现实境遇2、新闻底线道德法律运作的可能性之一:道德法律化3、新闻底线道德法律运作的可能性之二及其如何操作4、余论及说明五、我国新闻判例中的传媒法制变革先声(一)我国判例法与法官造法的趋势(二)我国新闻诉讼判例中的司法变革先声1、纵向梳理2、典型个案我国司法改革视野下判例法的意义与特性六、新闻传媒制度的创新(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续前提(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管制平议(三)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解读(四)西方大众传媒与信息公开主要参考书:肖燕雄:《中国传媒法制的变革空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前身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92年,新闻系创办于1996年,2001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现设有新闻、编辑出版、广播电视、广告、新媒体五系,拥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新媒体7个专业。
2000年拥有湖南省首家新闻学硕士点,2003年拥有传播学硕士点,2005年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拥有“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博士学位培养方向(挂靠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科)。
1997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确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为“湖南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
2003年,学院与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湖南出版集团共建“湖南省出版人才培训基地”。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整合校内力量,现拥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9人(含校内兼职导师4人),另有校外兼职导师1人。
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招收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课修读学员,从2002年起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近200人,已毕业研究生300余人(到2012年为止)。
该硕士点现设新闻理论与业务、新媒体传播、传播与文化、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五个方向。
主要开设新闻理论专题、传播学专题、新闻传播业务专题、中外新闻出版史专题、新闻写作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新闻与法制、近年来西方图书出版业发展趋势等课程。
欢迎哲学、中文、历史、法律、经济、新闻、计算机等专业文理工科考生报考。
该一级学科负责人为田中阳教授,研究生导师有(按拼音为序):蔡骐(新闻学专业、传播与文化方向、传播与社会发展方向)、邓名瑛(传播与文化方向)、龚维忠(编辑出版学方向)、李伦(传播与文化方向)、李琦(新闻学专业、传播与文化方向、传播与社会发展方向)、单文盛(广告学方向)、田中阳(新闻学专业、传播与文化方向、传播与社会发展方向)、王文利(新闻学专业)、王战(广告学方向)、魏剑美(新闻学专业)、吴果中(传播与文化方向、新闻学专业)、肖燕雄(新闻学专业、传播与文化方向、传播与社会发展方向)、肖赞军(新闻学专业、新媒体传播)、徐新平(新闻理论与业务、传播与文化)、燕道成(传播与文化方向、新媒体传播)、易图强(编辑出版学方向)、周国清(传播与文化方向、编辑出版学方向)。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月26日有更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08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考试内容及要点考试内容:(一)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其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科学实践观的意义;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涵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及其基本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坚持守正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交往及其作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文明及其多样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代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初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网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初试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传播媒介的界定2.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效果与效果研究2.媒介与说服3.媒介与议程4.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媒介产业的特点3.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的类型2.媒介组织的结构3.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报纸的版面设计4.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报刊业管理规制2.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生产的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相关伦理、法规等问题的理解水平。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I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I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第二部分传媒生产与传媒伦理、法规第一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媒介产业的特点3.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的类型2.媒介组织的结构3.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报纸的版面设计4.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二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报刊业管理规制2.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伦理法规的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外国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新闻传ຫໍສະໝຸດ 业的诞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 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 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 行吟诗人的说唱,等等。 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 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 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公元 105 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这一 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
三、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正式提出这一主 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弥尔顿。1644 年,弥尔顿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 出版自由思想,即《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于 18 世纪开始在英、法、美广泛流传,影响日益扩大,至今在西方仍 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的经典论著。 2.美国独立战争和新闻出版自由的确立 ①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一些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1776 年,托马斯·潘恩 出版了他的政论小册子《常识》。《常识》在舆论上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 ②1789 年,美国国会在 1788 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的基础上增加了 10 条修正案, 此法案(又称《人权法案》)于 1791 年 12 月正式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 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 请愿、诉愿之自由”。 3.法国大革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2、媒体的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
(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
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
(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新闻
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
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
14、“三社四边”协定
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
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
17、斯克里普斯报团
18、《纽约时报》
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20、“扒粪”运动
21、《真理报》
(2)新闻标题的特点
(3)新闻标题的类型
8、新闻稿的配置
9、版面和图片编辑
10、专刊与副刊编辑
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本试卷用于以同等学历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文学史部分约70分作品评析部分约30分4)题型结构两种题型。
论述题1--3道,赏析题1--2道,总共2--4道题;每题25分--75分不等,总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考试目标: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简史、演变态势。
3、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展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评价和赏析。
考试内容:(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科学学位加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新闻学基础知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分值大体分布为:
绪论至第七章约40分
第八章至第十六章约60分
4)题型结构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新闻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新闻学以及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新闻学的内容。
新闻学与新闻工作的关系。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二、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三、新闻
新闻的基本特点。
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本源、新闻要素。
新闻类别:以新闻内容来分类,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信息、一般信息和狭义信息三大类;信息的特点,具有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新闻与宣传:宣传和新闻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的方式不同,传播的要求不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舆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对社会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两个方面;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广播(广播电台):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六、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七、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与个性。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确定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八、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有五种: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新闻媒介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
九、大众传媒与社会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大众传媒与政治: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与经济: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大众媒介与文化: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政策;影响吸引外资;影响对外贸易。
十、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的涵义。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说法不是误解就是偏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把新闻自由还给人民,社会主义理应实行比资本主义更宽广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新闻法规。
十一、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机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媒介集团化。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中国新闻媒介的业务机构。
新闻媒介的经营:报刊发行;节目播出;广告业务;视听费收入;多种经营;媒介经营的基本概念——规模经济。
十二、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受众的特点: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受众的细分。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在核心受众确立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受众区域定位,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十三、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为维持新闻真实性不懈地努力;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新闻指导性:新闻指导性的含义;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操作要求;纠正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新闻事业依赖群众的需要而存在;满足群众需要是社会主义新闻的天职;我国新闻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特点: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坚持战斗性,减少杀伤力。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
十四、新闻选择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新闻法规。
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十五、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十六、中国的新闻改革
25年的三次跨越。
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十七、新技术与新媒体
新媒介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第四媒体”的诞生及特性;网络新闻报道形态。
三、主要参考书
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