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思考

203Mar.2014No.3CHINESETIMES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思考赵陈香【摘要】酝酿已久的高考改革这次将重点放在了英语这门课程上,教育部披露英语将不再纳入统一高考的范围,而是实行一年多考制,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对这一制度的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通过对英语考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现今英语学习的状态研究,分析高考改革首先从英语开始的原因以及对高考英语改革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英语;英语考试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03-01一、我国英语考试发展史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英语考试也随之回复;1983年,英语首次纳入中考科目;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7年,大学英语四级出台;1989年,大学英语六级出台;1992年英语成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2007年,英语考试加大对读写的考察;2013年,多地高考英语开始酝酿改革。

其实早在清朝时期,英语就已经开始成为各学府的招生指标。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对英语考核的重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英语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陆续出台,后期英语在高考中已经和语文,数学并列成为三大主科目。

二、高考改革先从英语开始的原因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说,英语在我国并非官方语言,也不是经常用到,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不会英语是不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任何影响的。

许多学生们未来从事的职业许多都与英语关系不大,例如会计、工程师、语文老师,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并非必须,英语只是作为丰富其人生的调料。

因此,以英语作为试点科目,存在其合理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功利化的导向下,中国英语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

的确,中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以语法、阅读为主的“哑巴”英语,却很少开口大声说出来,同时大部分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很少有纯正英语发音的出现,这种无环境熏陶的语言学习方式必然会效率低下。

高考英语发展史

高考英语发展史

高考英语发展史
高考英语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在这期间,英语高考试卷的内容和形式都经历了重大的改革。

例如,1983年的英语高考试卷主要考查单词、单句和篇章层次的知识,没有听力和口语的测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语高考试卷开始重视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加了语言运用类试题的比例。

2000年起,高考英语科进行了以增加听力考查内容为重点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测试考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英语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以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替代了已使用20余年之久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并对试卷中相关部分的排列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在2016年之后,高考英语科启动一年两次考试所需试卷的设计,同时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试卷结构。

英语考试改革方案形成始末

英语考试改革方案形成始末

英语考试改革方案形成始末央视网(记者王磊报道)近日,中国教育部制定完成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宣布将探索“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业内人士认为,英语高考改革正逢其时,也是在为全面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探路,意义重大。

全民学英语,却学成了“哑巴英语”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英语教学的地位不断强化。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7年9月,首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实施;1989年1月,又有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而到了1992年,由于分科制改革,英语开始从一个必考科目陡然升级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

于是,英语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高考英语考试重要性自不必言,英语四六级考试挂钩大学毕业证,英语职称考试事关前途……因此,拼英语开始从娃娃抓起,各种英语培训持续火爆。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好英语已经成了关乎幸福和梦想的人生大事,一些优秀人才却因为英语成绩的短板而前程受阻。

2005年,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陈丹青愤然辞职,理由是绘画资质优异的学生因英语考试不过关而无法录取。

“就是教育体制,非常简单,学会外语对一个艺术家来讲,跟交流毫无关系,哑巴都能交流,这完全是对艺术无知。

”他说。

“有必要全中国人民都学英语吗?我觉得没有必要,它应该作为一种技能。

”南京中华中学一名学生的父亲李智说。

社会对英语成绩的超高要求,自然转化成了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高一的小崔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从小学到中考前“年年都在上补习班”: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读剑桥英语,之后到初二学习新概念英语补习班。

她回忆说,临近中考前的几个月,每周上两次英语补习班的课,每周花费1260元的补习费。

“但是我中考英语成绩才比二次模拟考高了1分。

”她感慨道,“英语学习就是费钱费力费时间”。

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原组长刘道义承认:“不是每一个公民将来都是用外语来从事工作,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外语要求的程度,我认为对于全国普遍来说不必要求得太高,义务教育尤其要求不可过高,否则负担就过重。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发展史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发展史

1958—1965年的高考英语试卷采用的主要测试形式有: 英译汉;汉译英;阅读测验;回答问题;用所给单词完成句子。

1977年的高考试题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行命制, 各地在英语试卷中采用的主要题型有: 写出单词的变化形式;用英语回答问题;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补全句子;英译汉(短文);汉译英;单句填空;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命题作文;语态变化;介词填空;词组造句;句子分析;句型转换;改错;连词成句;英汉单词或词组互译等。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制高考试题,当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测试形式:选择填空;句型转换;汉译英;短文填空;阅读理解;英译汉。

阅读理解试题开始采用提供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1978—1984年期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的测试形式有: 选择填空;短文填空;阅读理解(选择、填空、回答问题);汉译英;英译汉;动词填空;正误辨认;拼写单词;改错;句型转换;连词成句;单词辨音;完成句子;词类转换;单词释义;综合填空。

1984年高考全国卷各大题的排列设计如下:1单词辨音;2词类转换;3单词释义;4完成句子;5选择答案;6动词填空;7综合填空;8阅读理解(附加题) ;9综合填空。

1985年,广东省开始进行MET标准化测试的试验工作;同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进行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科目改革的试验,上海开始单独命制高考试题。

1989年,MET标准化测试在全国推,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命制的高考英语学科试卷基本成形。

以下为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卷的题型结构:1991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 高中毕业会考后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方案(试行) > 的通知》中第一次对高考明确定性:“会考后的高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

这一要求成为高考各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

同年,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对高考各科试卷设计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1、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增加为150分钟;2、分值由10分提高到150分;3、试卷难度由0. 55降低为0.65;4、试卷内容要有新意1992年,原国家教委决定英语学科的考试时间由150分钟减为120分钟,全卷分数仍为150分。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与此相呼应,当年7月的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取消了语音和词汇字母补全试题,代之以听力试题,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英语题型结构的转折点。

自此,各种大型英语考试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听力试题的设置标志着改革的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的精神,2001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I)中正式加入了占总分20%,即30分的听力试题,标志着2001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转折点,是高考英语改革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

2002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与2001年的相比语速有比较明显的加快,材料的长度也有所增加,在2001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由于受到全国各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限制,2003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适度放慢了语速。

这样,虽然2001年至2003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一致,但2003年试题的实测难度比2002年大约降低了4个百分点。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2003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虽比2002年倒退了一小步,但却保持了2001年“前进一大步”的水平,标志着英语高考改革正式启动。

从2001年到2003年,受听力材料的信息包容量和现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三年的听力试题只能初步考查学生对信息细节的捕获能力,只有约20%的题需要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的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断。

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上与新课标中描述的六级“听”的目标相吻合,大致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学英语的考查水平。

随着部分省市英语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逐渐丰富,高考英语听力部分的考查目标也必将很快向新课标描述的七级目标靠拢,届时三个选择项就难以适应而需过渡到较为标准的四项选择。

这也应该是检验各省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第一提出高考外语改革

中国第一提出高考外语改革

中国第一提出高考外语改革转载---高海燕著名教育传媒和高考研究专家罗金远,2009年1月7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科学确定高考外语科赋分”的署名文章;2009年2月,在《湖北招生考试·理论》发表“应当重视高考外语改革”的思考,就高考外语改革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当时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

他认为:保持高考科目结构不变,改变学科赋分值:分值由150分调减至100分:英语考试方法由学校考试转由社会机构考试,实行等级制,并记入考生学籍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必备条件或参考条件。

4年后,2013年1月,教育部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研究英语科目一年多考的办法”。

10月,北京率先响应,推出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与此同时,江苏也在酝酿高考英语改革,2016年起英语将一年两考,实行等级制。

京、苏两地的新政与罗金远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非常严重。

”罗金远说,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外语上,长时间、高强度的外语训练使其思维方式发生异化,说起母语来磕磕碰碰,写汉字不是“缺胳膊”,就是“短腿”。

外语“热”,根源在于现行的高考赋值。

在他看来,母语和外语在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母语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外语是他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同根,因而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全不同。

从实用性来说,出国留学固然需要掌握外语,但留学归国的是多数,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在母语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使用外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高考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当做必考科目,并跟母语相提并论。

”最近,本刊记者专访了罗金远。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作者:丁耀华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英语课程改革逐步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确立了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重在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对当时及今后的英语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20世纪以后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来论述。

一、建国前的英语教学(1902-1949)1.清末民初期的英语教学(1902-1922)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每周外语为8小时,并规定“外国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

1913年颁布《中学校课程标准》英语课时依然超过国文,教学内容和清末相比没有变化。

1916年-1922年间,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英语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是:(1)教学目的明确:外语课程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临时应用,增进智能和知识积累。

(2)教学内容仍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3)学时较多。

(4)外语课开设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

教材种类繁多。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英语教学(1922-1949)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课程设置不稳定;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外语教学发展地区差异大;外语教学研究受到重视。

大学英语教改和四六级的发展历程回顾

大学英语教改和四六级的发展历程回顾

大学英语教改和四六级的发展历程回顾摘要:1982年至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三次教学改革,每次教改都由教学大纲的修改以及四六级考试推动的,本文回顾了三次教纲的修订以及四六级考试的发展历程。

1982年至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三次教学改革,三次教改带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也让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阅读速度从1980年大纲的每分钟不到10个词,到1999年的大纲已调整为每分钟70 词(快速阅读的要求提高到每分钟100词)。

基础阶段学完应掌握的总词汇量从2200-2600提高到3800-4000词(学完四级)。

听力语速从没有要求到定为每分钟120词,在1993年成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高二的指标。

(黄建滨,2004)这一切变化与198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随后出台的六级考试密切相关。

全国范围施行的四、六级考试对大纲的贯彻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没有四、六级考试, 就没有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今天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教学考试,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

它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的、公正的、正确的评价,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为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为我国各级用人部门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服务。

(杨惠中,2003)自 1987 年 9 月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的规模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其成绩成为众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杆。

一、第一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982-1994)和四六级考试起源1982年4月,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学经验交流会。

在这个会议上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决定制定新大纲。

这次会议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拉开了大幕。

高考英语改革方案

高考英语改革方案

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第1篇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其科目设置和考核方式日益受到关注。

英语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亟待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

本方案旨在推进高考英语改革,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二、目标1. 调整高考英语考试内容,强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减少应试教育影响。

2. 优化高考英语试题结构,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提高考试公平性。

3. 完善高考英语评价体系,推动英语教学与国际化接轨,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三、具体措施1. 考试内容改革a. 增加听力测试比重,强化口语表达能力考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b. 调整阅读理解题库,引入更多国际热点、文化差异等元素,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c. 优化写作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试题结构优化a. 确保试题难度适中,避免过难或过易,提高考试的区分度。

b. 平衡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降低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公平性。

c. 精简试题数量,减少学生负担,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3. 评价体系完善a.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

b. 推广英语口语考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c. 引入国际通行的英语水平测试,如雅思、托福等,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四、实施步骤1. 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高考英语改革研究,形成具体实施方案。

2. 试点推广改革措施,收集反馈意见,调整优化方案。

3. 全面推进高考英语改革,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4. 定期评估改革效果,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五、保障措施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高考英语改革的认识和支持。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增加教育投入,保障高考英语改革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高考英语测试的发展历程

高考英语测试的发展历程

高考英语测试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高考英语测试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学科的测试内容、题型的设置和阅卷方法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52年全国实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起,至1965年,即”文革”前夕止。

此时我国的高考英语测试主要有3种题型,即阅读题、英译汉、汉泽英。

阅卷方式采用人工阅卷。

英语阅读题型所占分数比例为全卷的20%到36%,一般为100-300词的英语短文,要求考生在仔细阅读后用英语回答几个问题(1959年的阅读题甚至只要求考生用中文回答)。

问题难度不一,三分之二的问题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三分之一的问题用How、Why之类的疑问词提问,相对来说难一些。

英译汉题型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句子英译汉,一般是给七、八个英文句子,要求译成汉语。

另一种是短文英译汉,文章长短不一。

例如,1961年考题仅100词左右,分值占总分的32%;而1962年有203词,分值占总分的30%。

1959至1964年都是采取短文英译汉的题型。

此外,1962、1963两年出现过阅读理解与英译汉混合题型:即在英语短文中有四句话,加有括号,要译成中文,另外还要用英语回答6个问题。

1965年还出现了一道五选一的多项选择题,这是我国高考英语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该题型。

上述题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阶段高考英语命题的随意性很大,主观题型占很大的比例,还谈不上英语测试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阶段:自1977年恢复高考起,到1987年为止。

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时,英语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

自1978年起,高考英语由全国统一命题。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英语标准化的研究,并在广东进行试验。

这一考试定名为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其后,部分省(自治区)参与了这一试验。

第二阶段高考英语测试的主要特点是:命题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目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科目的变革不仅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更是我国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回顾过去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考英语科目以语法、词汇的应用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英语教学普遍落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高考英语科目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从1985年起,阅读理解等与实际沟通相关的题目开始加入高考英语科,这标志着我国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这种变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担心这种改革会增加考试的难度,加重学生的负担。

然而,这种改革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样的改革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从2006年开始,高考英语科目正式启用听力考试,这是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全面考查。

听力考试的引入为教育部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考察方式,使英语教育更加灵活多样化。

同时,高考英语科目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高考英语科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笔试成绩,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的加入为评价英语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这种评价方式的变革激发了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还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追求高分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

而现在,学生需要注重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的改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培养更全面的素质。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高考英语改革之我见文献汇总小组成员:马晓辉 124916001李浩浩 124916002席璐璐 124916026时洁洁 124916036一.背景英语是我国全民教育事业中分量最重和社会认知度最高的外语种类,因此,回顾英语考试的历史对于反思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和语言政策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决生把我国的高考英语测试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自1952年我国实施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考到1965年“文革”前夕,这一阶段的题型中主观题比例很大,英语测试尚不科学规范。

第二阶段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至1987年,这一阶段的英语高考逐渐规范化,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高考英语标准化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88年至2001年,全国各地均实现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MatriculationEnglishTest)。

2001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包括了听力理解,总分也由100分变为150分。

第四阶段自2002年至今,诸多省市开始进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高考题型进一步丰富,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英语标准化测试”。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英语高考的标准化进程开始于第二阶段,此阶段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命题驱使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语言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我国经济水平突飞猛进、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和细化,于是我国的英语标准化测试也紧紧跟随社会潮流,各省市进行英语自主命题的局面逐渐形成,体现了我国各区域外语教学服务于自身社会发展需求的特征。

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7.7%,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核算为7.7%,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面对经济增长要素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新的着眼点和发力点。

而2013年正是英语高考制度改革酝酿完成的一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变迁作者:王嘉铭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3期1978年以来,我国基础英语课程制度经历了恢复调整、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其变迁既受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原有制度的路径的制约。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不仅呈现改革动态的断裂与平衡,其本质也反映为政治冲突和利益调整的产物。

课程制度历史演变路径依赖当今世界,全球化与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世界各国掀起了以知识和人才创新为主的教育竞赛。

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积蓄未来的手段势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挑战。

其中,以英语学科为代表的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全球化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将视角局限在学科范围中,以语言学和教育学分析教学改革问题虽然可以获得对课改的直观信息,但很难将课程与教学问题融入社会情境与政治变革的宏大历史背景,本文认为借助政治学视角梳理我国近30年基础英语理课程改革或是课程制度变迁的全过程将进一步解释课程变革中的制度变迁问题。

一、基础英语课程制度的历史沿改基础英语课程制度变迁以国家意志为导向、以政策规范为文本,以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为实现途径,旨在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和价值诉求。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变化,课程制度变迁总体呈现由单一趋向多元、由盲目趋向科学、由模仿趋向创新的变化轨迹,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可将基础英语课程制度变迁分为拨乱反正与制度调整期、快速发展与稳步提高期、效益提升与超越创新期三个阶段。

1.恢复调整期(1978-1987)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随后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同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解决目前中国外语人才紧缺的唯一办法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

人们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外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中学外语课和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高考英语政策改革方案2023

高考英语政策改革方案2023

高考英语政策改革方案2023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教育部决定对高考英语政策进行改革。

本方案旨在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改革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2. 优化英语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实用性和实用性;3. 加强对英语教育的监管,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三、改革措施1. 调整考试内容: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增加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听力、口语、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

同时,适当增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内容,如商务、旅游、文化交流等。

2. 优化课程设置: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强化三个阶段。

在基础阶段,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提高阶段,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实用性;在强化阶段,引入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改革:推广任务型、项目型、合作型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索。

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英语教育的监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估和考核。

同时,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

6. 增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参加英语角、模拟联合国会议、海外游学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7.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体系:引入国际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雅思、托福等考试形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英语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施计划1. 时间安排:本方案自2023年起开始实施,分阶段推进,预计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

从高考改革看英语发展趋势

从高考改革看英语发展趋势

从高考改革看英语发展趋势英语在高考中的改革经历起起落落,英语分值在高考的历程中有着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自从1999年,中国高考开始推行3加X的考试科目之后,英语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高考重视英语,甚至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出现了重英语轻母语的情况,但这样不利于城乡教育的竞争。

目前,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各大公司的招聘简章上明确表明要求的英语等级,物极必反,我们要对高考英语做出適当的改革,凸显出英语的特色、体现出地区的差异性以及英语课程的综合化是高考英语改革发展的趋势。

标签:高考英语改革;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内容1 引言高考的改革,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眼球,高考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2013年,北京市首先对英语做出了改革:将英语的满分从150分缩减到了100分,并且逐渐想社会化过度,这一举措引起了大量的热议以及人们的关注。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高考英语考试的改革论述,这一次的论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决定明确的提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外语社会考试实行一年多考的制度。

2 英语课程的发展现状2.1 高考英语的进化史: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一直都随着高考的进程而改变,各个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寻找适合人们的理想分数来对英语分数进行规定。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国家规定了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满分均为100分,学生不报考英语专业的,可以不参加英语考试。

在1978年,英语加入了高考必考科目,但英语的考试成绩不加入总分,并且规定了没学过外语的学生可以免考外语。

到了1979年,高考英语的考试成绩,若是学生报考的是重点院校,按照考试分数的百分之十计分;非重点院校的,不计入总分,但可以作为参考分数。

1981年高考,英语分数按本科成绩的百分之五十计入总分,各个省市自行决定专科院校的英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

浅谈我国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原因及现状-文档资料

浅谈我国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原因及现状-文档资料

浅谈我国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原因及现状-文档资料浅谈我国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原因及现状对于中国人而言,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有关高考改革的消息几乎都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改革原则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按照教育部初步改革草案思路,高考全国统考科目缩减为三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其中,语文、数学两科仍实行全国统考,外语仍列入统考,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试,实行一年多考。

一、高考英语改革的背景1978年,高考的恢复,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由衷的欢呼。

时至今日,高考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改革高考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取消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

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

有媒体报道称,现在这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始于2005年,可谓“九年磨一剑”。

2013年12月7日,教育部网站首页发布消息称,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

同时,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

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于2014上半年出台。

2014年9月3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邓北平【摘要】高考英语是我国高考科目中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变化最频繁的一个科目。

因此,我们研究高考英语,就必须首先厘清高考英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力求认识、掌握其演变规律,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服务。

我国高考英语的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

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NME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NME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和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发展阶段我国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

1985-1986年由广东省作为改革试点率先进行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1987年推向全国,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个年头。

多年来,高考英语从未忽视过国外考试的成功经验,也从未轻视过国内英语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更未放慢过自身的改革步伐,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将高考英语不断推向成熟。

从命题导向与改革力度(包括对试卷结构的调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2.NMET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3.NMET 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一. 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期创造了几个第一。

第一次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这种形式。

标准化考试属于客观性考试的范畴,它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目标参照性考试。

前者以常模为参照点,反映应试者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的位置,一般用于选拔、水平、安置等方面的测试。

后者以专业或学科的目标为参照点,通常用于达标、合格考试等。

高考英语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

由于标准化考试实现了高度数量化,在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1] 1987年向全国推行MET考试时,连主观性试题都没有(1988年才有书面表达题),完全只有客观性试题,这对大规模考试降低评分误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叫好声,认为客观即是公正,而公正又和公平是一对孪生子,因而客观、公正、公平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历史地看,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给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更甚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冲击。

毕竟,高信度是其重要特点。

1988年MET 第一次引进了书面表达这种新题型。

这种题型从一开始就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占到全卷的15%。

试题对写作内容乃至字数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为了做到主观性试题评卷的客观化,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也制定得相当细化,对内容要点,语言表达均有程序化规定。

这种题型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学习目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对使用语言知识还是使用语言本身这个问题,人们已经开始了理性思考。

书面表达题正是对纯客观性试题的一种纠偏,它对激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写的能力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改革,以及改变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认识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MET第一次借鉴了国外“快速应答”(high-speed response)的作法。

MET题量大,覆盖广,1988年卷面达14个Page,1990则已达16个Page。

考点多而且广,留给考生的思维时间少,思维空间小。

全卷对考生答题的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每一个大题都有参考时限。

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答题速度训练,题量训练,直至题海战术即肇始于此。

MET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推广,人们一面尝到了标准化考试所带来的甜头,一面又迅速察觉到它所带来的问题。

人们不得不掩“卷”沉思。

问题一:高考英语的针对性是什么?是考共性还是个性?客观性试题强调唯一,强调固定应答。

一句话:强调标准化、统一化。

这,必然抹杀个性。

问题二:高考英语是考语言知识还是考语言能力?二者比例应如何分配?如何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问题三:如何解决“指挥棒”问题?“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反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二重”、“二轻”。

即重考点训练,轻素质培养;重答题速度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二.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针对上述问题,高考英语(在开发新题型,调整试题赋分方面)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在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2]总的命题原则之下,继续体现“试卷总难度基本不变,题型与命题思路基本不变”[3]的构想,在贯彻“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4]这一指导思想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注意交际,强调应用,探索能力检测”[5]的改革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应。

这一改革方向是以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的。

NMET发展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改革方向明确,理论基础扎实,设计思想合理。

NMET试卷之所以在几年里稳定地保持整体改革的连续性,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有密切联系的。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试题评价组在1995年度《英语试题评价报告》中称:“作为整体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几个大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在设计思想上遵循既定的原则稳步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而且在正确处理改革幅度与考生接受程度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相当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既要显示出较大的改革力度,又要将这种力度控制在考生的接受阈限之内。

其二,发掘题型潜力,注重深层导向。

这一期间的NMET试题具有明确的教学导向,促进了中学(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此期采用的题型均参照了国外英语测试的专项研究成果,在组合结构和测试的功能上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有国内的试测与统计数据的支持[6]。

其三,加大了自由应答试题比重,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日趋完善的短文改错题能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短文改错题与书面表达题共同测试不同层次的书面表达知识和能力。

这两种试题发挥了区分度高的优势,有助于最好的考生从较好的考生群中脱颖而出。

三.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1996年以后高考英语试题成功地在试卷题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提高了试卷的效度,并在试题的编制技术,统计数据,考后反映及教学导向等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考英语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认识上的成熟。

⑴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语言的运用。

⑵ 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交际上。

⑶ 阅读理解是以语篇为单位的。

NMET中自由应答试题的比重增加体现了这一认识。

第二是试题编制上的成熟。

⑴ 在试题编制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其科学性强。

⑵ 其试题编制的导向明确。

重基础,重能力,重综合。

⑶ 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

第三是考后评估的成熟。

⑴ 对效度的评估得到了重视。

⑵ 评估的手段和技术不断革新完善。

⑶重视评估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这一时期的NMET的设计构思遵循了四条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导向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NMET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了科学的测试规律,同时既有国外语言考试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参照,又有二十年来试题命制的丰富实践经验,而且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

因此,其科学性是较强的。

NMET的导向性突出表现为在试题命制中通过技术性改换题型,变换试题赋分权重等方式来淡化语法知识的测查,强调语言运用,把语言的交际应用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客观上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巨大的反拨作用,我国近十余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正是在NMET 的导引下不断革新完善的。

NMET的稳定性则表现在多年来NMET的整体难度基本未变,大的题型与命题思路方面也基本未变,只是作了某些结构性调整。

这充分体现了命题组“依据双纲,参考教材”的命题原则。

《教学大纲》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考纲》则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在高考英语考试中的具体化。

二者是总体一致,各有侧重。

因此,高考英语试题的命制必然而且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并会造成中学英语教学的无序状态。

NMET的发展性基于其稳定性,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NMET成熟期几乎年年都要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超纲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发展创新。

因而,年年都能推陈出新。

这一时期NMET试卷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整题型结构,强化试卷效度,发挥选拔功能。

自1996年开始NMET推出了两大新题型:一是补全对话(5分),要求考生阅读一则对话,并从7个选项中选出5个,将对话补全,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功能,以弥补高考英语中不含听、说两部分能力考查的缺陷。

二是单词拼写(10分),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化题干填出英语单词,此题既增加了第二卷自由应答试题在全卷中的比重,同时使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表现出了连续性、层次性和丰富性。

这两种题型对改变只重视书面读写训练的现状十分有效。

同时,对扭转自推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多项选择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扩大语言运用比重。

NMET继续坚持英语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继续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8]的教学导向。

为了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NMET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单项测试题向篇章测试题倾斜;语言知识题向语言运用题倾斜。

固定应答试题向自由应答试题倾斜。

自1996年开始,全卷着眼篇章考查已有7篇之多。

不仅如此,此期整份试卷还减少了语法和习语的题量,从30小题减到20小题。

这一增一减正给中学英语教学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必须重视交际,站在篇章整体的高度上从事教学改革,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

第三,把握改革战略导向: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

NMET整个改革进程从测试形式的结构性调整逐步进入测试内容的大幅度改造,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事实上,成熟期的NMET试卷除少数试题直接涉及对较为复杂形式的测试外,绝大部分试题都含有对语言意义的领悟与判断。

这种成熟首先表现在完成了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到重点测试语言意义的战略转向,此点可视为对高考英语考试日后改革的战略导向。

整个高考英语的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向上,即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向;由改革NMET形式向改革NMET内容转向;由侧重高校选拔人才向侧重中学推行素质教育转向。

正如周远清所说,“当前,我们改革的着眼点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上,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