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
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
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
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
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
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浅谈科学技术的两个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一班41016004 陈培刚还记得上次选课时,我曾不止一次的在“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这两门课程中间徘徊,最终,抱着对科学技术的神秘的遐想以及本身对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痴迷,我走进了李蒙老师的课堂。
众所周知,李蒙老师是一位既可爱又美丽的大姐姐,一个学期以来跟随着这位知心活泼的大姐姐,我深刻的体验了“哲学式”科学技术史的魅力,之所以称之为“哲学式”科学技术史是因为李蒙老师总是以哲学的视角加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剖析近千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谓生动有趣之极,这也是我强烈的希求李老师能够继续保持的特色!总的说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科学技术史有了初步的大概轮廓,并且形成了最初的简单的理论体系,但是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翻开张密生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内容提要”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以史论结合、薄古厚今为原则,……。
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窥探出作者的深刻意图: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研究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规律来指导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变革,并力图普及富有时代感的科学技术知识。
由此我又联想到李老师让我们进行的课堂展示,我选择的展示课题是“汽车魅影——奥迪汽车公司简介”,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被奥迪公司乃至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甚至是德国经济的严谨、细致、贴心、创新等因素所深深折服,再回过头来反观一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是整个国民经济,我就不仅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合适的土壤!但是,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合适的土壤呢??我国现在是否具备或者应该怎样培植这样的合适土壤呢??经过我的思考,初步得出一些浅薄的个人观点,我想这最主要的要归咎于两个推动力: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确立“教育立国”;一个是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确立“创新激励”。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篇1《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
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
目前已出版18册。
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
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写就这部巨著的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师——李约瑟博士。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非常繁多,李约瑟在这书中,把中国一些著名的技术发明由A到Z列到26项。
李约瑟说,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关于思考的洞察力。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
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跟西方的人恰恰相反,例如阴阳五行和人体这个系统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中医,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和王朝兴替,人生以及家族兴衰等等联系到一起,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把天地合道德,人格联系到一起。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突出成果
数章算术》等经典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天文学 古代中国天文学注重观测和记录,编制了精确的星历表,对日 月食等天文现象有深入研究,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宇宙理论。
科技自身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缺乏系统理 论和科学实验方法。
外部因素:欧洲地理大发现、国家竞争等促进了科 技交流与创新,而中国相对封闭。
李约瑟研究方法与贡献
李约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 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系统梳理 和肯定,还在于打破了西方学术界的偏见,让世界重新 认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
中国古代科技——司南
中国古代科技——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科技——地动仪
01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撰 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被誉为 “20 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 人物”。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 主题——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所 要讨论的部分问题,是对著作内容的部分介绍。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著作的宗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 同时指出,应正视中国人民的才智禀赋,对待其他民族的 成就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赏。
0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例
四大发明简介与影响
造纸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逐渐普 及并改进,对文化传播和 知识积累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按当今编年史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840年到19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以前为古代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就为现代史了。
杜先生的文章是谈“近代”时期的。
1840年是清道光年间,从顺治算起已近200年,中国经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
严格地说,中国在16世纪中叶和西方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个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而在这之前,中国文明是走在世界之前列的。
然而,为何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其落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吗?这也是我和杜先生讨论问题的焦点。
杜文已公开表明:“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是儒家思想”。
而我认为,近代(还要把时间往前推一点)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责于儒家思想。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客观的地理环境状况使中国不能快速走向工业文明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地域辽阔,温度适宜,加上有长江、黄河两条河流,极利于农业生长。
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足以使这个民族处于温饱状态。
农业文明,本为一件好事,但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成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因为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人们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向外发展,向外扩张。
历朝统治者都滋长一种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已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连地理位置都处在地球中央。
龙椅一坐,四方朝呈。
当时的东亚文明也确实处在世界前列。
而欧洲大陆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了,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隔离开来,而且气候变化很大,农业生产相当落后,粮食很难自给。
他们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通过贸易很难换回自已需求的产品。
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山岭交错,平原面积也不大,葡萄和橄榄是主要物产。
然它地处沿海,很便于发展海上交通,所以希腊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销运外地,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
科学技术史笔记整理版
四号字作业带开课班号(71525)、学号、姓名科学技术史第一讲: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乔治·萨顿:1912 创办科学史杂志 ISIS科学技术的定义——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技术: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科学史的功能——科学史可以带来对科学本身及与其相关因素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基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功能——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两种文化之分裂的弥合。
内史:研究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外史:研究学科发展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科学不等于正确:判断是否科学,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所遵循的程序】第二讲: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古希腊文明是近代科学的思想之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科学的背景1.吸取了巴比伦为你们能够和埃及文明的精华2.城邦制造成的统一,但又具有多样性的文化3.奴隶制度下奴隶主有条件从事只是的创造各科学家的理论与成就——泰勒斯:万物本源是水阿那克西莱尼:万物本源是空气齐诺弗尼斯:万物本源是土赫拉克利特:万物本源是火思培多克勒:四元素说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欧几里德(几何学)《几何原本》(欧式几何学,公理化体系)阿基米德:杠杆定律盖伦(医生):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医学的成就创立了自身体系的医学理论托勒密:天文学家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屈原《天问》,涉及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1.阴阳说(向阳,背阴)《诗经》西周末:阴阳二气解释春秋末: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2.五行说产生:殷商《尚书·洪范》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无常胜3.八卦说天风水山地雷火泽代表自然界常见物质八卦互搭得六十四卦4.元气说(宋代张载元气学说)否极泰来天人关系1.天人感应夏: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从“万物有灵”到“上帝”的产生商:“受命于天”,王与上帝联系方式:占卜周:天人感应学说2.天人相分“天人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3.天人相交“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科学史》读后感(8篇)
《科学史》读后感(8篇)《科学史》读后感篇1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提醒了人类思索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关心同学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生命科学的讨论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都有很主动的现实意义。
1.敏捷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兴旺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是落后的。
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许多证据说明我们的科学家在很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打算中的奉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奉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留意无缝连接。
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日”——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育同学的生命科学素养《上海市中同学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指同学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当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熟悉与理解、表达与沟通、应用与实施、预报与推断、探究与创新的力量,根本养成科学安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看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进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中国科学史》读后感2000字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秦朝,汉继续在中华大地续写篇章。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几天微信群里很热闹,又是一次关于中医的讨论。
我呢,不懂医学,对神医治病比较排斥,正好以前看过一本书,有关于中医发展的一些历史,这次找来,专门挑选部分章节,再读一遍,顺便写点儿笔记。
这本书是李申老师写的《中国科学史》。
关于科学的定义,尤其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些人是有看法的。
不过,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时代的思想总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很难超越甚至跨越性的提出思想。
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维,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我们应该称之为科学技术的。
也就是说,科学可以存在被后来推翻的可能。
这个我们认可。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科学也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理论在历史上存在过,能解释或适应当时的需要,就认为可以放到现代。
很多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的。
如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认识到现在还是在初级阶段,就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当初马列先驱们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发展的远远不够,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努力认真做事。
因此,科学是当今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
以前的科学是历史,如果在应用,那只能用现在的科学。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专门讲述了医学的历史,我挑着写。
远古就不说了。
秦之前一般称为先秦时代,可以从商开始到秦统一之前。
主要是这两个时间点好记。
历史发展中,有些事情差几年几十年的,影响不大。
别较真,有些是按时间来的,我认同。
生老病死,现在看来太平常了,但是在古代,对疾病、生死的认识是慢慢成长的。
能知道生病,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这时候的表现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猜测、经验,乃至后来碰巧发现吃某些东西,或是锤锤打打,感觉会好些。
中国科学技术史
授课教师:关增建 联系方式:guanzj@
他山之石:钱穆《国史大纲-前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 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 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
5. 围绕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科学研究一共得过三次诺贝尔奖。这 三次诺贝尔奖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6. 大爆炸学说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课程安排
• 讨论课安排及成绩获得
1. 下周同一时间,各小组围绕全部6个问题展开预讨论,在预讨论 的基础上各小组推荐两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2. 全班汇报时间为下下周的面授时间。各组抽签决定汇报内容。 每个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含接受提问回答问题5分钟)。 3. 各小组预讨论结束时,小组每位成员给除自己以外的所有组员 打分,获得结果为组内评分;全班汇报时,所有同学给本组以外的所 有小组打分,最后结果平均后为组间评分。 4.每位同学讨论课成绩为组内评分和组间评分之和。 5.每位同学最终课程成绩构成为 观看视频及线上答题40%+讨论课成绩20%+读书报告40% 6.在线提交读书报告截止时间:5月10日前
科学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处理的两大问题之一 认识科学的途径:从其历史着手 • 沟通文理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eems to provide the only feasible method for bridging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men of sci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men of letters on the other.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学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天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天学是指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它不仅为后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对天空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他们发现太阳日行南北,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观察到了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星空中的移动。
这些观察结果的积累和总结,为中国天文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重要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开始出现,如孙子子、黄管仲等。
他们致力于对天文现象的研究,并进行了丰富的观测和记录。
其中,孙子子提出了“昼夜相交”的理论,即指出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这一理论标志着中国存在对于天象科学的系统探索和解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天文学的研究与国家政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尤其是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的皇帝由于具有神权思想,天文学家的任务是观测天象,然后根据观测结果制定合适的历法,以确定种植和举办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日期。
这种关系使得天文学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点方向之一。
在中国古代,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天文观测,这是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和变化等来研究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
天文观测的研究方法包括仰仪观测、浑天仪观测、光谱观测等。
这些观测方法的发展,为中国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中,最著名的要数《天文算法》了。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体测量手册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天文算法》包含了对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动规律的精确观测和计算,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天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天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史》书写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书写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卢嘉锡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型丛书目前已经面世。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巨著由中国学者三十年反复酝酿、三十年精心编撰而成。
由中国科技史界通力协作完成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个宏大的学术工程和文化工程,其出版规模之大、专家水平之高、成果影响之广,堪称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宏大的工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关切和期望,该书的立项、编写和出版过程坎坷曲折。
卢嘉锡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总序中写道:“编撰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
”早在1956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有关编写问题。
1975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演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恢复工作,这个打算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并专门为此开会讨论。
后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再次提出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计划,并被列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重点项目,作了一些安排和分工,也编写和出版了几部著作,如《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等,但因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丛书计划半途而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完成之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技术通史研究室就曾制订编著断代体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计划,并再次被列入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施。
1987年,科学技术通史研究室又一次提出了编著系列性《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后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大书”)的设想和计划。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1蜀汉政权的兴衰更是与人才聚集与匮乏息息相关。
刘备政权建立之初屡受挫折,最终在荆州三顾茅庐,隆中问对,请名士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提出了占领荆州、益州,联合东吴,与曹操形成鼎立之势,再图问鼎中原的战略。
蜀汉在诸葛亮治理期间,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杨洪、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是他培养出的人才。
蜀汉虽“弹丸之地”,实力最弱,但却能与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与其拥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士有很大关系。
然而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匮乏上。
治国之要,首在用才。
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现代社会什么最金贵?毋庸置疑,必然是人才。
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
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葛,萧何月下单骑追韩信,在人才的辅佐下,事业终得以日新月异。
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
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举才任贤,可聚不可散。
当下,山西处于发展最为关键的窗口期,也是转型综改、能源革命至关重要的攻坚期,要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发展,立足发展急需、改革急用、民生急盼,大规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真正做到以发展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新篇章。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2总书记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科技读书卡片】科技文读书笔记
【科技读书卡片】科技文读书笔记【--护士节】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科技文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借鉴。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4篇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活着》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科技文读书笔记1“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
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进步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比喻。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里创造出比历史上其他所有时期所创造的总和还多的财富,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每每传来佳音。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就摆脱不了农业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我们当今的电子时代和五光十色的舒适生活。
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重性,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福兮,祸之所伏。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
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中国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
中国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
中国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
《中国史上的科学发明》这本书,带领我穿越历史的浩渺海洋,探索中国古代的科学智慧。
从农业、医学、天文学,到建筑、制造、纺织,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的重大发明。
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发明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古人对改善生活条件的追求。
其中,我对指南针的发明印象深刻。
指南针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古代航海的发展,更在地理探索、寻找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项发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洞察,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拓宽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火药的发明也是一项伟大的里程碑。
从军事应用到民用,火药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火药的发明,展示了古人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应用。
我对书中介绍的许多发明都有所感叹,每一项发明都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和努力。
从中,我能感受到古人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追求的热忱。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科学发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发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
也为科学发明提供了土壤,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应用。
这种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历史的新视角。
总的来说,《中国史上的科学发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科学发展的思考。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读后感哎呀,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啥好玩意儿都往外蹦跶!咱不扯那些高大上的术语,也不摆啥学者范儿,就跟你聊聊我最近读到这些发明时的那点子小感触,还有我那邻居老王家的趣事,你瞧,这多接地气儿!话说有一天,我正埋头在那本厚厚的《中国古代科技史》里遨游呢,突然就被一项发明给吸引住了——造纸术!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让咱们现在写情书、记笔记、画小人儿都离不开的纸!想当年,蔡伦大哥一出手,嘿,那叫一个翻天覆地啊!我心想,这要是没纸,咱现在可能还得用竹简,写封信得扛一麻袋出去,那场面,想想都酸爽!正当我乐呵得不行的时候,隔壁老王推门进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沓刚打印出来的孙子作业。
“哎,小李啊,又在研究啥高深学问呢?”老王笑眯眯地问。
我一抬头,顺势就把造纸术的事儿跟他扯上了。
“老王啊,你说咱们现在用的纸,多亏了古代人的智慧啊!那时候,蔡伦可是个大功臣呢!”老王一听,眼睛一亮:“哟,这我还真不知道,快给我讲讲!”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即兴演讲”,从蔡伦怎么改进造纸工艺,讲到纸的广泛应用,再到现代生活中纸的重要性。
老王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点头附和:“是啊,是啊,没纸还真不行,我这孙子作业都打印不出来!”讲着讲着,我突然想到老王家那台老旧的打印机,经常卡纸、缺墨,不就像是我们对古代科技的一种“致敬”嘛!我笑着说:“老王,你家那打印机,有时候也像是在提醒我们,别忘了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呢!”老王哈哈大笑,直夸我说得在理。
就这样,一场关于中国历史上科学发明的闲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但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看似遥远的发明,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不忘初心,感恩那些为后人铺路的先贤们。
所以啊,每当我想起那些科学发明时,心里总是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科学史读书笔记【篇一:科学史读书笔记】《科学史》读书笔记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
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
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
中医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笼统的提出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没有摆脱自然哲学思想的舒服,缺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严格论证,虽有许多秘方真传,但多属经验性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尼古拉.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
学习过医学、数学、法律,天文学、希腊语言和哲学。
在意大利还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领导人、天文学家诺瓦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写成了一部六卷本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
成书后,由于社会原因无法刊行,一直到哥白尼70岁时,才得以出版。
但此时的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读一遍。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圣经》上肯定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否定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
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
《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威胁着宗教神学的存在,所以《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不许流传。
传播和支持这一学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处死,这足以说明宗教对日心说的恐惧。
《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向神学写的一篇挑战书,其中包括的科学内容和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哥白尼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简单性原则”的人,他以圆形轨道为基础的数学计算,比托勒密体系简答得多,所以易于被人理解。
早在意大利求学时,哥白尼就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太复杂,根本不符合数学上的“和谐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
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
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
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
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
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
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
广大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空前高涨是分不开,而所有的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须归源到明朝开国之初所制订的政策。
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复期,正是在明朝统治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阶层的活跃,哲学思想的突破,使得原来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国文明挽回了颓势,重新焕发出多样多采的的活力,重新显示出人性的尊严,个性的张扬。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再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现出对科学的空前兴趣,明朝中期,统治者明成祖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允许外来科技传入中国,并积极学习外来西方科学技术,但随着国力的衰落,统治者害怕外来事物的大量传入,会蛊惑国民,威胁其统治,开始禁止对外开放和外来事物的进入,关起国门来自守。
最终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不堪和对百姓的无止压榨,明朝毫无悬念的走向灭亡。
此时的少数满洲部落入主中国,取代汉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统治初期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此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过渡,开始由一个逐渐衰落的明王朝向强大的清王朝过渡,由汉人统治的国家转而有少数名族统治,在思想上和对外态度上统治着阶级的态度也明显发生变化。
然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明清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虽试图迎头追赶,整体还是逐渐落后。
当时与中国进行最早和最多的的西方交流的代表并不是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而是传教士,这些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是以传教为目的,他们的本意决非是好心好意来传播科学的,但要想在中国真正的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必须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打好关系,进而结果他们不得不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出版大量的科学书籍。
西方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利玛窦进贡的《万国图志》和庞迪我奉命翻译的“西刻地图”,葡萄牙人阳玛诺有《天文略》,汤若望有《远镜说》,比利时人南怀仁有《坤舆图志》,康熙与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德理格合著《律吕正义》,反响不小,并非他们象白求恩这么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当时明朝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宗教的关注,传教士要想为传教开辟通路,要想取信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赢得他们的尊敬与看重,就必须出版科学书籍,就必须传播西方的科学,否则他们几乎寸步难行。
当传教士取得了士大夫的信任,取得在中国居住和旅行的资格以后,他们对翻译传播西方科学的热情就极度减弱,当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他们翻译时候,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推脱搪塞,难以搪塞的时候,才勉强答应。
传教士本来到中国以传播宗教为目的,到结果却变成了不得不传播科学,这种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
明清之际由欧洲传教士输入西方科技,主要是修改历法,传授天文学,数学,以及武器制造。
历法方面:中国的天文学到明代止,已有3000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
颁历权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朝廷设有钦天监,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明代历法一直使用大统历和回回历(元代传自西域),因使用时间太久,误差逐渐加大,对24节气和日月食的测定,与实际情况常有很大差距,已多不合天时。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日食,钦天监未测准,于是有人提出组织翻译介绍西法。
由于阻力大,未能实现。
当时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积极主张历法改革。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以传播西方天文学为敲门砖,积极参与历法的修订工作。
以进行历法改革扩大名誉来是宗教更容易传入中国。
天文学方面:明末则当以《崇祯历书》为集其大成者,而以第谷之学说为主;清初则以《历象考成后编》为集其大成者。
哥白尼之日心说直至此期最末之年,方由蒋友仁传入,当时中国学者犹不信其言。
而这时距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已经200多年了。
以及第谷的天文学体系以及刻卜勒、牛顿的观测与计算方法,1760年耶稣会士蒋友仁(法国人,1744年来华)在其《坤舆全图》中介绍了刻卜勒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
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了《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利玛窦还带来了克拉维斯编的《实用算术概论》。
与李之藻参考《算法统宗》,编译了《同文算指前编》、《同文算指通编》和《同文算指别编》。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欧洲笔算的数学书。
罗雅谷撰写的《测量全义》介绍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和三角表。
武器方面:近代西洋
火器东渐既是一种技术意义上的“工具”,也是与中国固有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
此时传入的欧式火炮——中国人称之为“红夷大炮”,该火器的技术性能远胜于中国的传统火炮,耶稣会士也出于宣扬天主教的意图,有意将火炮技术传入中国。
于是这种迫于现实需要与西人弘教愿望的结合,促成了红夷大炮在明末中国的广泛流传,中国火药、火器理论的形成在明后期,徐光启以天主教徒的身份,通过当时在澳门的传教士,募购了80多门西洋大炮,从而拉开了红夷大炮传入中国的序幕。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积极组织生产大炮。
科学技术在宋元时代曾经获得重大的发展,许多部门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并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明朝统治时期,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明清时期,中国逐渐陷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只重其法,不重其理”的旧体系的束缚,也日益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
但某些具有自己传统的领域,仍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后,某些领域逐渐注重科学原理的探讨,得到新的进步。
总而言之,明清之际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此期间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在时代背景,原因,传播途径,传播引领者,以及明清之际我国内部的现实上决定了:此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无法阻止的历史潮
流,但经过此阶段之后中国开始走向衰落。
而另一方面衰落之中的中国并为真正认清自身的弊端所在,而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蔑视一切外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