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与膜过程_第三章_膜的表征
薄膜材料第三章薄膜沉积的物理方法.
电阻加热蒸发沉积装置
3 薄膜沉积的物理方法
3.1 真空蒸发沉积(蒸镀)
3.1.2 蒸发沉积装置
三、闪烁蒸发:
待蒸发材料以粉末形式被送入送粉机构,通过机械式或 电磁式振动机构的触发,被周期性少量输送到温度极高的蒸 发盘上,待蒸发材料瞬间蒸发形成粒子流,随后输运到基片 完成薄膜的沉积。 1、蒸发温度: 与电阻加热蒸发基本相同 (1500~1900 ℃)。 2、主要改进: 解决了薄膜成分偏离源材料组分的问题! 3、应用场合: 制备蒸发温度较低的半导体、金属陶瓷和氧化物薄膜。 4、主要问题: 蒸发温度依然有限; 待蒸发材料是粉末态,易于吸附气体且除气难度较大; 蒸发过程中释放大量气体,易导致“飞溅”,影响成膜质量。
2、主要优点:
与电子束蒸发类似,可避免加热体/坩锅材料蒸发污染薄膜; 加热温度高,可沉积难熔金属和石墨 (蒸发源即电极,须导电); 设备远比电子束蒸发简单,成本较低。
3、主要问题:
电弧放电会产生 m大小的颗粒飞溅,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和质量。
电弧加热蒸发装置示意图
4、主要应用:沉积高熔点难熔金属及其化合物薄膜、碳材料薄膜 (如DLC薄膜)。
薄膜材料
3 薄膜沉积的物理方法
薄膜 沉积 的 物理 方法
蒸发(Evaporatio n)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PVD)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溅射(Sputtering ) 离化PVD (离子镀、IBAD 、IBD 等) 分子束外延 ( MBE ,Molecular Beam Epitaxy ) 外延技术 液相外延 (LPE ,Liquid Phase Epitaxy ) Epitaxy 热壁外延 (HWE ,Hot Wall Epitaxy )
超滤技术
滤后浓缩液的最终体积(质量)的比率. 全过滤:通过往浓缩液中加入溶剂来实现分 离的过程.(连续和间歇)
第二章 超滤膜
超滤膜的分类
按膜材料的化学组成 膜的物理形态 膜的制备方法
按膜材料超滤膜可以分为
有机高分子材料
无机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纤维素酯类
聚砜类 聚烯烃类 含氟类材料 其他高分子材料
浇铸膜
核径刻蚀膜
第三章 膜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膜的形态结构
超滤膜的性能表征 超滤膜的选择
膜的形态结构
由不对称工艺(L—S)法制得的超滤膜具有不
对称性。在制膜时,与空气接触的一侧是厚度 为0.1—0.25微米的致密层,其下部是0.1—0.2 毫米的多孔支撑层。通过调节凝胶时沉淀剂与 溶剂的交换速度可以制得指状孔结构和海绵状 孔结构的膜。指状孔结构对流体的阻力小,透 水速率较高,但抗压密能力较差,而海绵状孔 的情况则相反。
构的标准物质的缓冲溶液和水溶液来测定膜 对这些标准物质的截留率,然后做截留率-相 对分子量的曲线
截留率与标准物的关系
理想膜
截留率
真实膜
截留分子量的测试的条件
压力为100KPa
温度为25℃ 尽可能大的流速
低的溶质浓度(‹0.1%)
为减小浓度的变化,透过液的损失量小于
10%,对于错流过滤,透过液和浓缩液回料 液槽 所测试的膜应该是新的
是目前用的较多的膜材料。
含氟类材料
PVDF、PTFE
这类材料制备的超滤膜是品质最好的膜,有
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耐化学侵蚀性。 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在强酸、强碱和各种有 机溶剂条件下使用
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
3-8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一)溶胶制备工艺
1、 有机途径
组成: 母体——醇盐,浓度10~50%;
溶剂——乙醇; 催化剂——盐酸、醋酸等 螯合剂——乙酰丙酮 水——用量一定要控制
特点:水、溶剂挥发,干燥龟裂;
薄膜厚度受限; 但可反复涂覆。
3-9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优缺点
A 样品的晶型结构完整,原料便宜;
B 设备简单、适于批量生产;
C 粉末易团聚,制备较为困难。
3 - 36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2) 水热法(高温水解法)
定义:指在高温(100~1000℃)高压(10~100Mpa)下,利用
溶液中物质化学反应进行的合成。
水的作用:作为一种组分参与反应(即是溶剂又是矿化
研究进展:己制备出多种单质、无机化合物和复合材料超细微粉
末;目前已进入规模生产阶段,美国的MIT(麻省理工学)于1986 年已建成年产几十吨的装置。
3 - 33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4 液相法 特点:化学组成可控 → 高纯、均相 成核速度可控 → 合成温度低 形状大小可控 → 纳米颗粒
分类: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热法等。
3 - 34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
1)沉淀-共沉淀法
定义:含阳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后,使离子沉淀的 方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 分类: 单组分沉淀:溶液只含一种阳离子,得到单组分沉淀。 单相共沉淀:溶液含多种阳离子,沉淀为化合物 (固溶体)。 共沉淀:溶液中含多种阳离子,沉淀产物为混合物。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是10-13~10-12秒 ED:表面扩散能 k :玻耳兹曼常数 T :绝对温度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平均表面扩散距离: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时间经过扩散 运动所移动的距离
x ( D a )1 2
D:是表面扩散系数 a: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的平均停留时间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用a0表示相邻吸附位置的间隔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从蒸发源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到达基片表面之后可能 发生如下三种现象: (1) 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2) 吸附后气相原子仍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体表面作短暂停 留后再解吸蒸发(再蒸发或二次蒸发) (3) 与基体表面不进行能量交换,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立即反射 回去。 用真空蒸发法制备薄膜时,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的气相原 子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形成 吸附
一、 吸附过程
一个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能否被吸附,是非常复杂的问 题
固体表面与体内在晶体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原子或分子间结合的化学键在固体的表面中断。原子或分子 在固体表面形成的这种中断键称为不饱和键或悬挂键.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受到的力是不平衡的,这使得固体 表面具有表面自由能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真空蒸发镀膜中,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将被悬挂键吸 引住,发生吸附作用。根据吸附原子与表面相互作用力性质 的不同,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思考:发生吸附后,表面自由能增大还是减小? 思考: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有哪些区别?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当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动能较小时,处 于物理吸附状态,其吸附能用Qp表示。
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运动是形成凝结的必要条件
在表面扩散过程中,单个吸附原子间相互碰撞形成原子对之 后才能产生凝结
薄膜技术
1.薄膜技术
1.2 蒸镀
1.பைடு நூலகம்膜技术
1.3 CVD化学气相沉积 利用化學反應將反應物(通常為氣體)生成固態 的生成物沉積於晶片表面之技術,简称 CVD。 主要的材料有: 导体 : W,TiN 介电材料 : SiO2,Si3N4 半导体 : poly Si,amorphous Si
1.薄膜技术
1.4. 电镀 电镀工艺:是利用电解原理在基板表面上镀覆一 层金属的过程。
2.1薄膜电阻
晶粒电阻
热处理是关键! 晶界电阻
2.薄膜材料
2.2 阻挡层材料
(1)氮化鈦 (TiN) (2)鈦鎢合金(TiW) (3)Ta与TaN: 主要作为銅制程阻挡层材料 来自铜的挑战 (a) 低電阻率(銅約1.8 μΩ-cm,鋁約 3 μΩ-cm ) (b) 與SiO2 附着力不佳; (c) 對SiO2 及硅扩散速率快,易造成元件恶化;
2.薄膜材料
2.3 导体材料
铝合金的尖峰现象
电致迁移
2.薄膜材料
2.4 薄膜基板
3.薄膜表征
XRD分析
3.薄膜表征
• SEM(EDS)
3.薄膜表征
• AFM
2.薄膜材料
2.1 薄膜电阻
Ni-Cr合金
2.薄膜材料
2.1薄膜电阻
Re-measure (30min) 16.76
Resistance (Ω)
16.56 16.36 16.16 15.96 15.76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Temperature (℃)
2.薄膜材料
(2)薄膜电阻
概述
薄膜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 (3)薄膜基板
(4)导线材料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包含了细胞膜的获取、成分和功能,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具有具体化和结构化的作用,又对物质的输入输出做出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所以将细胞膜的成分、功能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及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并且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掌握。
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分析对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下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功能(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1)细胞膜的结构与其组成成分的内在联系(2)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师:课件展示本节重点:1.结合实例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生命观念)2.借助模型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一细胞膜有哪些主要功能?一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分析,你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领悟?(二)课堂导入:问题探讨师:展示课本P40的问题探讨有关台盼蓝实验能使死细胞染色的资料,展示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讲解。
讨论1:L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提示: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的细胞膜可以阻止台盼蓝进入细胞,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生:思考回答。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讨论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提示: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第三章薄膜材料的制备
(6) 特殊蒸发方法—化合物和合金材料
a.闪蒸蒸发 又称瞬间蒸发,把薄膜 材料做成细小颗粒或粉 末状,通过一定装置使 其以极小的流量逐渐进 入高温蒸发源。使每个 颗粒都在瞬间完全蒸发, 以保证薄膜的组分比例 与合金相同。
闪蒸蒸发设备示意图
b.多源蒸发 将合金薄膜所需的元素各 自置于单独的蒸发源中, 同时加热,并独立控制各 蒸发源的温度,以使薄膜 的组分比例满足合金要求。 要求各蒸发源参数能独立 控制和指示,蒸发源间分 隔开,避免相互污染。
六硼化镧薄膜的电子束蒸发法制备 基底选用玻璃和钽片, 使用的设备为南光H44500-3 型超高真空镀 膜机。基底固定在一个不锈钢底座上, e型电子枪为加工的块状 LaB6 , 用来代替原设备中的钨阴极, 试验装置的基本结构如图。 实验过程中冷阱中持续添加液氮, 真空度控制在8×105~3×10- 4Pa 之间, 电子束加速级电压控制在4500V 左右, 电 流为80mA, 蒸发时间为15min 。蒸发过程中通过控制电子束能 量来实现对多晶材料蒸发速率的控制, 通过蒸发时间来控制蒸发薄
一、薄膜和薄膜材料分类
1、薄膜材料的概念
采用一定方法,处于某种状态的一种或几种物质 (原材料)的基团(离子、原子或分子)以物理或 者化学方式附着于衬底材料表面,在衬底材料表 面形成一层新的物质,这层新物质就称为薄膜。
简而言之,薄膜是由离子、原子或分子的沉积过 程形成的二维材料。
2、薄膜的基本特征
多源蒸发装置示意图
c.反应蒸发(属化学成膜) 把活性气体导入真空室,使活性气体的原子、分子与来自 蒸发源的原子、分子在衬底表面反应,生成所需化合物。 这种方法在制作高熔点 化合物薄膜时经常被采 用。 例如:在空气或氧气中 蒸发Si来制备SiO2薄膜
课程名称膜与膜过程原理
课程名称:膜与膜过程原理Principles of Membranes and Membrane Processes(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一、课程编码:1000014课内学时: 32 学分: 2二、适用专业: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化工、制药工程、能源化工和应用化学等专业。
三、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
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1、了解膜科学技术在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国内外发展动态;2、理解膜分离过程的物质和热量传递基础理论;3、了解膜材料的选择/设计原则,理解成膜机理,熟悉制膜工艺和膜材料表征手段;4、掌握典型膜分离过程的原理、计算方法、设备传质特性及工艺;5、了解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航天、国防等领域中的膜技术。
五、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课外自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1. 导论 2学时1.1膜技术特点1.2膜科学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展望2. 膜分离原理与传递机理 4学时2.1膜过程分类及其分离原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正渗透、电渗析、渗透汽化、膜蒸馏、气体分离2.2膜外传递现象2.3膜内传递机理2.4膜过程污染机制及防治措施3. 膜材料与膜制备 8学时3.1分离膜材料及其物理化学性质3.2分离膜成膜机理及制膜工艺3.3膜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3.4膜材料表面修饰4. 膜蒸馏 4学时4.1分类及操作模式4.2热、质传递理论与模型4.3装置及其应用4.4 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5. 膜基气体吸收及气体膜分离 2学时5.1膜吸收原理及膜接触器5.3气体分离膜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6. 膜催化过程 2学时6.1催化膜反应器6.1渗透汽化膜反应器6.3膜生物反应器7. 膜组件及膜分离工艺 2学时7.1分离膜组件7.2膜分离工艺设计原则7.3膜系统集成与优化8. 电池用膜材料 4学时8.1燃料电池分类及系统8.2 聚合物质子交换膜8.3 锂离子电池及其隔膜8.4 聚电解质膜9. 新型分离膜和膜过程 4学时9.1生物医用膜及透析9.2智能膜及控制释放9.3膜传感器9.4离子交换膜与电去离子七、考核与成绩评定成绩以百分制衡量。
相转化法制膜过程的膜结构形态调控与优化资料
毒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概 述
1.1引言
膜在自然界中,特别在生物体内是广泛而恒久地存在的,它与生命起源和生命活动 密切相关,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膜技术是在20世纪初出现,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 一门新兴分离技术。追溯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应用膜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由德国Sartorius研制的,其技术秘诀始于Zsigmondy的早期工作。六十年代 早期Loeb和Sourirajan[1】采用相转化法研制成功世界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脱盐率、高 通量的非对称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至此,人们对于膜分离的研究才开始走出实验室, 得以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PEG6000)Was manufactured. The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zer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pore size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membrane.It WaS shown that the skin of娃le PES membrane was much denser than that ofthe PSF membrane.
The model equ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uniform design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膜与膜过程基础研究
项 目组 研 制成 功 兼 有 高 质 子 导 电率 和 低 甲醇 透 过 率 燃 料
明 了 近 年 来 发 现 的具 有 超 薄 层 的复 合 膜 既 有 很 大通 量 又 有 很 电池 膜 。提 出 了借 鉴 分 离膜 理 论 和 方 法 的研 究 新 思 路 , 即通 过
高 分 离 效 率 的根 本 原 因 。 这 对 复 合 膜 的 结 构 设 计 和 生 产 具 有
2
理 论研 究成 果
收 稿 日期 :0 6 0 - 1 20 — 4 2
态 结 构 的影 响 , 及 消 除 不 良结 构 的 原 则 。通过 理 论 和 实验 阐 以
维普资讯
条 件 对 Co 透 过 性 和 选 择 性 的 影 响 的 系 统 研 究 , 制 备 成 功 P G 2 0 0C 共 混 脱 酸 气 膜 。 E 0 0 /A 该 项 目研 究 成 功 含 有 伯 胺 基 团 的 固 定 载体 促 进 传 递 膜 。
成果发表论文7 篇。其, lc[ I  ̄ls ] t 收爨3 篇,被E 收录3 篇,麓饱人弓 1 1 5 I 3 嘲 2 欢
申 请 发 明专 科 7 项
熟 , 至 相 对 落 后 的 技 术成 果 。 因 此开 展 膜 技 术 的基 础 研 究 , 甚 研 究开 发 我 国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膜 和 膜 装 置 ,对 我 国在 这 个 领 域 的持 续 发 展 至 关 重 要 。 ” 与膜 过 程 基 础 研 究 “ 在 多项 国 家 、 门 和 地 方 科 技 膜 是 部
计 划 的支 持 下 , 天 津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的专 家 、 者 和 研 究 人 员 由 学
经 过 十 多 年 的 不 懈 努 力 共 同 完 成 的 。 该 项 目针 对 膜 和 膜 过 程 中 的若 干 基 础 问题 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创 建 了一 些 新 的 膜 技 术 理 论 和 方 法 , 动 了我 国膜 技 术 的 发展 。 推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Millipore公司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工业用)
卷式膜分离器(工业用)
1. 何谓膜分离?主要有那几种膜分离方法?
2. 膜在结构上可分为那几种?膜材料主要用什么?
思
3.简述微滤、超滤膜、反渗透膜在膜材料、结构、性
以上沉淀溶于pH值为7.6、2.5μmol/L的 K2HPO4-KH2PO4缓冲液中,用离心法除去 杂质,收集上清液准备上柱。
操作步骤
• 先把DEAE-Sephadex A-50装入3×40厘米 的柱中,用pH值为7.6、2.5微摩尔/升的缓 冲液上柱,等流出液的pH值为7.6时,然后 将样品上柱,用pH值7.6、2.5微摩尔/升~ 50微摩尔/升的缓冲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液 浓度从2.5微摩尔/升开始逐渐加大至最终浓 度达50微摩尔/升,这样便形成一个洗脱梯 度),收集具有SOD的活性峰。
(二)反渗透(RO或HF)
1.优点 • 相态不变,无需加热,设备简单,能耗低。 2.膜的特性 • 透水率、透盐率、抗压性等。 3.应用 • 海水脱盐,食品医药的浓缩,超纯水的制造等。 4.膜材料 • 醋酸纤维膜、芳香聚酰胺膜、高分子电解质膜、
无机质膜等。
(三)超滤(UF)
1.概念 • 凡是能截留分子量在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
五、膜的应用
(一)膜组件结构与特点 1.管式 • 特点:无死角,易清洗;处理含固体较多 的料液;单根管子可以调换。 • 缺点:保留体积大;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 面积较小,压力降大。
2. 中空纤维式
• 保留体积小; • 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 • 可以逆洗; • 料液需要预处理; • 单根纤维损坏时,需调整整个模件。
《膜分离技术》PPT课件
缓冲液
精选ppt
无机盐
34
2. 微 滤
以多孔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 筛分原理使不溶性粒子(0.1-10um)得以分离的 操作。操作压力0.05-0.5MPa。
精选ppt
35
• 微滤应用 1) 除去水/溶液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粒; 2) 除去组织液、抗菌素、血清、血浆蛋白 质等多种溶液中的菌体; 3) 除去饮料、酒类、酱油、醋等食品中的 悬浊物、微生物和异味杂质。
F
精选ppt
11
17.1 膜材料 与膜的制造
精选ppt
12
膜材料的特性
• 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 力,一般膜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 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 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 成本低;
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辨范围内。
精选ppt
28
4完整性试验
• 本法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 否完整或渗漏。
• 将超滤器保留液出口封闭, 透过液出口接上一倒置的 滴定管。自料液进口处通 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 当达到稳态时,测定气泡 逸出速度,如大于规定值, 表示膜不合格。
× 保留液 出口封闭
压缩空气
• 透析过程中透析膜内无流体流动,溶质 以扩散的形式移动。
精选ppt
32
透析原理图
大分子
透析膜 小分子
水分子
精选ppt
33
透析法的应用
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 的小分子杂质,
膜技术手册(上、下册)(第二版)
膜技术手册(上、下册)(第二版)加入书架登录•膜技术手册(上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膜技术手册》(第二版)编委会•本版编写人员名单•第一版编写人员名单•前言•第1章导言•1.1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特征•1.2 膜和膜过程的发展历史•1.3 膜•1.4 膜分离过程•1.5 应用总览•1.6 现状与展望•参考文献•第2章有机高分子膜•2.1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2.2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2.3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表征•符号表•参考文献•第3章无机膜•3.1 引言•3.2 无机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3.3 无机膜的制备•3.4 无机膜组件及成套化装置•3.5 无机膜在分离和净化中的应用•3.6 无机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4章有机-无机复合膜•4.1 有机-无机复合膜简介•4.2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4.3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4.4 有机-无机复合膜界面结构调控与传质机理•4.5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应用•4.6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5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5.1 引言•5.2 膜内传递过程•5.3 膜外传递过程•5.4 计算机模拟在膜分离传递过程中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6章膜过程的极化现象和膜污染•6.1 概述[1]•6.2 浓差极化•6.3 温差极化•6.4 膜污染•符号表•参考文献•第7章膜器件•7.1 膜器件分类•7.2 板框式•7.3 圆管式•7.4 螺旋卷式•7.5 中空纤维式•7.6 电渗析器•7.7 实验室用膜设备•7.8 膜器件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7.9 膜器件的特性比较与发展趋势•7.10 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8章反渗透、正渗透和纳滤•8.1 概述•8.2 分离机理•8.3 膜及其制备•8.4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8.5 膜组器件技术[8,43]•8.6 工艺过程设计•8.7 系统与运行•8.8 典型应用案例•8.9 过程经济性•8.10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9章超滤和微滤•9.1 超滤概述•9.2 超滤膜•9.3 超滤膜组件与超滤工艺•9.4 超滤工程设计•9.5 超滤装置的操作参数•9.6 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9.7 超滤技术的应用•9.8 微滤•9.9 微孔膜过滤的分离机理•9.10 微孔滤膜的制备•9.11 微孔滤膜的结构和理化性能测定•9.12 微孔膜过滤器•9.13 微孔膜过滤技术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膜技术手册(下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第10章渗析•10.1 概述•10.2 渗析膜•10.3 渗析原理和过程•10.4 渗析膜组件设计•10.5 渗析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1章离子交换膜过程•11.1 概述•11.2 基础理论•11.3 离子交换膜制备•11.4 离子交换膜装置及工艺设计•11.5 离子交换膜应用•11.6 离子交换膜过程发展动向•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2章气体膜分离过程•12.1 引言•12.2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分离原理•12.3 气体分离膜制造方法•12.4 相转化成膜机理•12.5 气体分离膜结构及性能表征•12.6 膜分离器•12.7 分离器的模型化及过程设计•12.8 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3章气固分离膜•13.1 概述•13.2 气固分离膜材料与制备方法•13.3 气固分离原理•13.4 气固分离膜的性能评价•13.5 气固分离膜装备•13.6 典型应用案例•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4章渗透汽化•14.1 概述•14.2 基本理论•14.3 渗透汽化膜•14.4 渗透汽化膜器•14.5 过程设计•14.6 应用•14.7 回顾与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5章液膜•15.1 引言•15.2 概述•15.3 乳化液膜•15.4 支撑液膜•15.5 Pickering液膜•15.6 液膜应用•15.7 液膜新进展•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6章膜反应器•16.1 概述•16.2 面向生物反应过程的膜生物反应器•16.3 面向催化反应过程的多孔膜反应器•16.4 面向气相催化反应过程的致密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7章膜接触器•17.1 膜接触器概述•17.2 膜萃取•17.3 膜吸收•17.4 膜蒸馏•17.5 膜脱气•17.6 膜乳化•17.7 膜结晶•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8章控制释放与微胶囊膜和智能膜•18.1 控制释放概述•18.2 微胶囊膜•18.3 智能膜•参考文献•第19章典型集成膜过程•19.1 基于多膜集成的制浆造纸尾水回用技术•19.2 基于膜集成技术的抗生素生产新工艺•19.3 双膜法氯碱生产新工艺•19.4 基于膜技术的中药现代化•19.5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的化工工艺•19.6 结束语•参考文献•缩略语表•索引是否关闭自动购买?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相转化法制膜过程的膜结构形态调控与优化资料
uniform design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The optimal condition was obtained by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ethod.On the basis ofthose studies,a membrane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调控与优化
作者姓名:罗庆涛
学科f_]类:工
学
专业名称:化学工艺
导师姓名、职称:刘金盾 教授
张浩勤教授
2005年5月21曰
郑娴 大 学疆 士学位 论 文
撼要
沉浸凝胶法是最主要的蒂《造超滤膜的方法。这种工慧涉及猁传热、传质以及 糖转变等多穆复杂过瑗,但迄今刳骥仍以经验试蓑必主,撅骥r开发翅麓长,疆刳 工作量大。此外,用沉浸凝胶法制备超滤膜,除早期用非溶剂、溶剂和聚合物三 元缀分制造外,鞠前大鄱采用在三元组分蘩础上,再添加其他溶剂或菲溶剂,来 调节膜懿续魏,减少膜豹皮鼷缺陷,{三l改善膜戆渗透分离性能。
果溺均訇没诗安瓣实验,i蓬过耀羟分攒,终戴了撼述貘毽§£震嚣影响溅素之 阊酶定薰关系瀚攘登方程,该模螫方疆穰鼯麓厦映了备稀因素酶影噙蕊律+莽l蔫 联网妇蛉模型方程,程满足一定截黧率的前提下,以水邋量为傀纯甄标,迢道嘲 梅溶确定了渡骧藩固淘瓣优纯鳋释蒜l褥了鼗霞分子量大终在鼬00左右的小魏径 趣滤膜。
in preparation process has been囊udied analy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As a result, the forming technology has been optimized and different membranes were obtained.
膜与膜过程_第二章_膜材料与膜制备(3)
2、复合膜制备工艺(不对称膜)
相转化法制膜的缺点:膜分离层较厚:0.25~1μm;在高压 下由于高分子易压实,因此膜的透水量下降。相转化法膜 的压密多发生在表面致密层与多孔支撑层之间的过渡层。 先分别制备致密皮层和多孔支撑层,减少致密层的厚度, 同时消除易引起压密的过渡层,从而提高膜的透水速度和 抗压密性。这是最初复合膜工艺开发的基本思路。 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多为复合膜,将高分子复合到支撑膜上 的方法主要有:高分子溶液涂敷(Coating),界面聚合 (Intefacial condensation), 原位聚合(Insitu polymerization), 等离子聚合(Plaxma polymerization) 等。其中以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应用最广。
4、无机膜制备工艺
无机膜可分致密膜、多孔膜及复合非对称膜三种。 无机膜的制备方法与材料和种类、膜的结构及孔径 范围密切相关。有多种制膜工艺:悬浮粒子法、溶 胶-凝胶(Sol-gel)法、阳极氧化法、化学气相沉 积法(CVD)、分相法和水热合成法等。 致密膜为金属或固体电解质膜。钯等金属膜的主要 制备方法有电镀法、化学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 浇铸及辗压法以及物理气相沉积法。膜厚为几个微 米至几个毫米。氧化物致密膜常采用挤出和等静压 法成型,其制备过程包括粉料制备、成型和干燥烧 结三个基本步骤。
(1)浸沉凝胶相转化制膜工艺
是制造皮层与支援层同时形成的非对称反渗透膜的各种制 膜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浸沉凝胶法制备的反渗透膜 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非对称性,它是Loab和Sourirajan在 1960年研究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时发现的,后人称之为LS法。 L-S法制膜工艺首先将膜材料与溶剂等配制成一个均匀的 高分子浓溶液(称铸膜液Casting Solution),然后将铸 膜液倾浇在一支撑物(职平板玻璃或聚酯无纺布)上,用 刮刀使它成一均匀薄层。该层厚度一般在50~500nm。随 即将其同玻璃板一起放入一个液体槽(凝胶槽)中,槽中 液体(凝胶液) 对铸膜液中膜材料是不溶的,而对溶剂 等则是互溶的。在槽中,铸膜液中溶剂不断向凝胶液扩散, 而与此同时凝胶液也不断扩散进入铸膜液中,当这种双向 扩散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原来附在玻璃上的一薄层铸膜液 就通过凝胶过程变成一张高分子薄膜了。
硅锆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硅锆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硅锆复合膜是一种由硅和锆元素组成的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制备硅锆复合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溶液法和磁控溅射等。
本文将以溶液法为例,介绍硅锆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过程。
制备硅锆复合膜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硅和锆的溶液。
硅溶液可以通过硅烷化合物和溶剂的反应制备,而锆溶液则可以通过锆盐和溶剂的反应得到。
将制备好的硅溶液和锆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即可获得硅锆复合溶液。
接下来,需要将硅锆复合溶液涂布在基底上。
基底可以选择硅片、玻璃等材料,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容器中。
然后,将硅锆复合溶液倒入容器中,使其均匀涂布于基底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涂布速度和厚度来调节薄膜的性质。
完成涂布后,需要将薄膜进行烘干和固化。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在恒温箱中加热薄膜样品,使其蒸发溶剂并固化成薄膜。
烘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材料和厚度进行调节,以确保薄膜的质量和性能。
制备完成后,需要对硅锆复合膜进行表征和分析。
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分析(EDS)等。
通过SEM可以观察和分析薄膜的形貌和表面结构,而XRD和EDS可以用于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
还可以对硅锆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
例如,可以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薄膜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如电导率、电容性能等。
同时,还可以测试薄膜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
硅锆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并进行详细的表征和测试,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硅锆复合膜,为其在能源、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纳米材料成膜技术的步骤详解
纳米材料成膜技术的步骤详解纳米材料成膜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表面处理方法,它可以形成一层可以改变材料表面性质的薄膜,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医疗等领域。
在进行纳米材料成膜时,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以实现薄膜的制备。
下面就来详细解析纳米材料成膜技术的步骤。
首先,纳米材料的选择是成膜过程的重要一步。
纳米粒子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胶束等。
选择适合的纳米材料,可以根据需要的薄膜性质和应用场景来进行。
例如,如果需要具有高导电性的膜,可以选择金属纳米粒子,而如果需要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膜,可以选择聚合物纳米胶束。
接下来,纳米材料的制备是成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液法、气相法、凝胶法等。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纳米材料的粒径和分散性,以确保膜的质量和性能。
此外,还需要考虑纳米材料的浓度和溶剂选择等因素,以获得理想的薄膜。
制备好纳米材料后,进行薄膜涂覆是成膜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薄膜的涂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旋涂法、喷涂法、热浸渍法等。
在薄膜涂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涂覆速度和温度等参数,以获得均匀且致密的薄膜。
此外,还需考虑底材表面处理和薄膜与底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以提高膜的附着性和稳定性。
薄膜涂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烘干和固化处理。
烘干的目的是去除薄膜中的溶剂和水分,以防止膜的缩孔和变形。
固化处理则是通过加热、紫外线照射或化学反应等方式,使薄膜的分子结构得到稳定,提高膜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在烘干和固化过程中,需要根据纳米材料的特性和薄膜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条件。
最后,进行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是成膜技术的重要环节。
膜的表征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
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了解薄膜的形貌、结构和成分等信息。
性能测试则可以通过接触角测量、电子、光学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评估膜的性能。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成膜技术涉及了纳米材料的选择、制备、涂覆、烘干和固化、表征和性能测试等多个步骤。
新型膜与膜过程
新型膜与膜过程
膜技术是一种以膜为核心的分离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膜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例如聚合物、陶瓷、金属等,它们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新型膜与膜过程是膜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新型膜材料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好的稳定性,可以用于处理更加复杂的物质。
例如,纳米膜可以用于分离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超滤膜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
此外,新型膜材料还可以用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例如油田开采和煤层气开采。
新型膜过程是指在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新型膜材料和新型膜模块设计,开发出的更加高效、稳定的膜分离过程。
例如,反渗透膜是一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处理。
采用新型反渗透膜,可以提高膜的通量和去除率,减少能耗和成本。
除了反渗透膜,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型膜过程,例如气体分离膜、微滤膜、电渗析膜等等。
这些过程可以用于各种工业和环境应用,例如氢气分离、微生物分离、废水处理等等。
新型膜材料和新型膜过程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膜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也为各种工业和环境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新型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渗透法测得的气体通量
由此可确定膜的孔径分布。这 种方法适宜于表征大孔,可用 于孔径在50nm以上的微滤膜。
⑥ 汞注入法(压汞法)
汞注入法是泡点法的一种。该方法是把汞注入干 膜中,并在不同压力下测定汞的体积。压力和孔 径的关系仍满足Laplace方程。由于汞不同润湿 膜(接触角大于90度),汞与聚合物材料的接 触角一般为141.3度,汞/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为 0.48N/m,因此Laplace变为:
多孔膜的表征方法可分为两种: 结构相关参数:确定孔径,孔径分布,皮
层厚度和表面孔隙率。 渗透相关参数:通过溶液被膜或多或少地 截留,确定实际分离参数(截留测定)
3.3.1、多孔膜的表征
(1)微滤膜 电子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泡点法
气体渗透泡点法(湿干流动法)
汞注入法
膜过程包含各式各样的分离问题,具体过程需要用到某种 特定的膜,因此膜的结构和功能表现也很大的差异。 更好地理解分离过程并能对一特定分离所需要的膜结构做 出可能的预测,需要对膜结构与传递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 研究 。 确定对特定分离任务可选用的膜。成膜参数中某一参数的 细小变化都可能改变膜(皮层)结构,进而显著影响膜性 能。重复性也是常见的问题。 将孔径、孔径分布、自由体积和结晶度等膜的结构性质与 膜的分离性能进行关联。 膜生产者给出的关于膜性能的信息,如膜截留、孔径、孔 径分布等信息缺乏可比性。 通过膜表征测量将获得预测具体应用中膜的性能信息。通 过膜的表征可以确定给定膜的结构和形态特性。对于制成 的膜,不管其结构怎样,首先要采用简单的方法对其形态 进行表征。
渗透率法
① 电子显微镜法
电子显微镜(EM)是用于膜表征的一种设备,可 以分成两种:扫描电子显微镜(EM)和透射电子 显微镜(TEM)。对于研究和表征微滤膜的多孔 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更方便。也可以研究其它 不对称膜的结构。 简单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01μm(10nm),更高 级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5nm左右(微滤膜的 孔径为0.1~10μm)。
Hargen-Poisseuille方程设孔为圆柱状。一般并非 如此,所以该方程使用有一定限制。 可采用Krozeny-Karman方程代替HargenPoisseuille方程。该方程假设膜孔是紧密堆积的 圆球间的空间。 2 P J 2 KS 2 1 x
K为膜常数,称为Krozeny-Karman常数,其值取决于孔 的形态和弯曲因子。S为比表面积。
二极管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 过光学系统聚焦在微悬臂背面, 并从微悬臂背面反射到由光电 二极管构成的光斑位置检测器。 在样品扫描时,由于样品表面 的原子与微悬臂探针尖端的原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微悬臂将 随样品表面形貌而弯曲起伏, 反射光束也将随之偏移,因而, 通过光电二极管检测光斑位置 的变化,就能获得被测样品表 面形貌的信息。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 一种检测表面结构的方法, 根据AFM图象的横截面可 以得到孔径及孔隙率,这 种方法的优点是试样无需 预处理,且可在大气条件 下进行测量,其缺点在于, 如表面粗糙会使检测结果 很难分析。此外,作用力 较大时有可能损坏聚合物 的结构。
UF膜表面扫 描示意图
④ 泡点法
泡点法是用来表征膜最 大孔尺寸的一种简单方 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 定空气吹过充满液体的 膜所需要的压力。过滤 器的上面与液体(如水) 接触,液体使膜润湿, 此时所有孔都充满液体, 过滤器底部与空气相连, 泡点法原理 当空气压力逐渐增大到 一定量时,气泡会通过 膜。压力与孔半径之间 的关系由Laplace方程确 r 为毛细管孔半径,m; p 定。
3.2 膜结构
不同的膜,由于所用材料、制备工艺和后处理
等方面的不同,其结构各有差异。 主要的结构方面,有均相,异相, 对称和非对称, 复合,镶嵌,拉伸取向,增强等整体结构; 有表层,皮层,过滤层,支撑层之分; 有孔径,孔径分布,孔隙率和孔的各种形状等 较精细的结构要素。
② 热测孔法
热测孔法是利用多孔材料中固-液(如纯水)
相变热来确定多孔膜的孔径。这种情况通 常发生在不对称膜的皮层,孔内水冻结的 程度( 过冷度)取决于孔的大小,随着孔 径减小,水的冻结点下降,每个孔有其自 己特定的冻结点,对于含水的圆柱状孔, 可以推导出:
rp- 孔半径, nm; ΔT-过冷度,℃
②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一束动能为1~25kV的入射 电子(又称为一次电子)撞 击在膜试样上,从试样表面 原子中撞击出二次电子,这 些二次电子在检测器的屏幕 上形成一定的图象。 为避免试样被烧坏,可在表 面上覆盖一层导电层防止表 面带电,通常 用金制薄层, 即喷金。 样品的制备:对于潮湿试样 的干燥,为防止毛细管力造 成膜结构破坏,可采用冷冻 单元,或在干燥前用低表面 张力液体替换膜中的水。
① 气体吸附-脱பைடு நூலகம்法
气体咐附-脱附法是常见的测定多孔材料中孔径和孔径分 布的方法。 在不同的相对压力(实际压力与饱和压力之比)下,测定 一惰性气体的等温吸附和脱附线, 通常采用氮气为吸附气体,实验在液氮沸点(压力为1bar) 下进行。等温吸附从较低的相对压力开始,在某一最小压 力下,最小的孔被液氮充满(最小孔半径约为2nm),随 着压力上升,较大的孔被充满,当压力接近饱和压力时, 所有孔均被充满。 根据接近饱和压力下吸附气体的量,可以确定总的孔体积。 从饱和压力开始逐渐降低压力,发生脱附。脱附曲线通常 并不与吸附曲线重合。
r P J 8 x
2
J是在推动力ΔP/Δx下的通量,
ΔP为压差;Δx 为膜厚;ε是膜 表面的孔隙率,τ是膜的曲折因 子;η为液体的粘度。r为孔半径。
多孔聚乙烯的水浸润压力与孔径的关系
等孔径的膜的通量随压力 的变化曲线
具有一定孔径分布的膜的 通量随压力的变化曲线
2 2 ni ri ri P ni ri 4 P r 2 P J 8 x 8 x 8 x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
用于表征微滤膜的 简单而有效的仪器。 对表层、横断面和 底层可得到清晰又 简洁的图象。另外 根据照片可以确定 SEM法观察到的聚醚酰胺膜的表层 孔隙率和孔径分布。 (放大倍数3000)
③ 原子力显微镜(AFM)
原子力显微镜是用来表征膜表面的一种新
方法。直径小于10nm的非常尖的探针以恒 定的力扫过被测表面时,探针顶部的原子 会与样品表面发生London-van der Waals 相互作用,通过检测这些力就可得到样品 表面的扫描结果。运用微悬臂,可以实现 在小于1nN(=10-9N)的很小的相互作用力 下检测,因此可以使用该方法检测像聚合 物这样软的表面。
利用这种方法可测定的孔径范围为5nm~10μm,所有微 滤膜及很大一部分超滤膜可用这种方法表征。 缺点:设备造价较高;测定压力较高。
⑦ 渗透率法
如假设存在毛细管孔,利 用Hagen-Poiseuille方程 通过测量在一定压力下通 过膜的通量可得到孔径。 通过改变压力即将泡点法 和渗透法相结合,可以测 定孔径分布。 该测定方法不要求液体能 浸润膜。
④溶质截留测量
采用截留分子量的概念来表征超滤膜,截留分子 量的定义为90%能被膜截留的分子量。膜的截留 分子量通常以绝对方式给出,如截留分子量为 50000。
γ 为液体/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N/m)
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很大,在测定小孔径膜时,需 要较高的压力差(孔半径分别为10和0.1μm时, 所需压力分别为0.14和14.5bar)。因此常用表面 张力低的液体。常用的标准液体为异丙醇。 对于给定膜,这种方法只能测定最大的活性孔, 因此成为表征微滤膜的标准方法。渗透率法和汞 注入法均属于泡点法的延伸。 方法的制点是使用不同液体得到的结果不同,这 主要是由于聚合物的浸润性不同造成的。另外, 升压速度和孔长度也会影响测定结果。 通过分段升压可测定孔径分布。
第三章 膜的结构和性能测试
3.1 概述 3.2 膜结构 3.3 膜结构的测定 3.4 膜的性能
3.1 概述
分离膜的表征内容包括膜的性能及其结构、
形态,研究膜的结构目的在于了解其与性 能(主要是分离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此 指导铸膜液组成及成膜工艺条件的选择, 从而不断地改进膜的笥能,提高膜分离技 术的经济效益,扩大其应用范围。 不同的膜结构使膜具有不同的性能,同样 不同性能的膜也需求不同的相应结构。 了解膜的结构,膜的性能以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可以指导制备所需结构的膜,也可 以预示膜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促进膜的不 断改进和提高。
3.3. 膜的结构表征
膜的表征:不同范围的孔需要不同的表征方法。 孔径越小,表征越困难。 膜根据是否有孔分类:多孔膜和无孔膜 本章所讨论的膜的表征适用于多孔膜和无孔膜。
微滤/超滤膜中均存在固定的孔,可采用几
种方法表征。为避免在定义多孔腔时遇到的 混乱,对于微滤和超滤膜,均采用“多孔” 这个词,而不采用常用的“微孔”。多孔这 一与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采用的定义更一致。 大孔: 孔径>50nm 中孔:2nm<孔径<50nm 微孔:孔径<2nm
随压力的增加,小孔逐渐被充 满,直到所有孔均被充满,此 时压入的汞体积达最大值。 由各压力下汞进入膜样品的累 积体积,从而可得孔径-孔百 分比的累积曲线,微分后则可 得孔径分布曲线。 汞注入法既可测定孔径,也可 测定孔径分布。
汞注入法实验中累积体积 随压力的变化
压汞法也可测膜的空隙率,即低压和高压下本体 体积之差为空隙体积,空隙体积与低压下本体体 积之比为空隙率。
③ 渗透测孔法
热测孔法的缺点是测定了皮层和亚层中包括死端 孔在内的所有孔,而死端孔起不到传递作用。 在不对称膜中决定传递过程的是很薄的皮层。 渗透测孔法只测定对传递有效的活性孔,可以测 得皮层中活性孔的孔径及孔径分布。 原理是利用可冷凝气体使部分孔被堵住,同时测 定气体通过膜的通量,这种堵孔现象的原理与作 为吸附-脱附滞后效应的毛细管冷凝原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