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之传播模式(ppt 37页)
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PPT课件
1) 用户需要主动签到(Check-In)以记录自己所在的位置 2) 通过积分、勋章以及领主等荣誉激励用户 Check-In,满足用户的虚荣感 3) 通过与商家合作,对获得的特定积分或勋章的用户提供优惠或折扣的奖 励,同时也是对商家品牌的营销 4) 通过绑定用户的其它社会化工具,以同步分享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5) 通过鼓励用户对地点(商店、餐厅等)进行评价以产生优质内容
现在我国已基本确定使用韩国的T-DMB技术,这也需要使用专门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收看直播。
第9页/共46页
•
手机广播电视的新的传播特质:
1. 不受信号频率资源的限制
2. 实现了非同步传播
3. 淡化了媒体间的界限
4. 互动性增强
5. 促进了收听收看行为的个人化
第10页/共46页
第五节 手机社区传播
第22页/共46页
生活服务——周边生活服务搜索
以爱帮网或者生活信息类网站与地理位置服务结合的模式, 基于当前位置获取附近的餐饮、酒店、娱乐等场所,或者根据 某个位置查询其附近的场所。
用户可以共享特色的餐饮、娱乐、停车位等相关信息。
餐饮
租房
酒店
购物
娱乐
第23页/共46页
周边生活服务搜索应用举例
大众点评 iPhone客户端
在商业模式方面,除了借鉴Check-In模式的联合商家营销外,还可提 供增值服务,以及类似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植入广告等。
第19页/共46页
大富翁游戏模式——16Fun
16Fun(一路疯)是一款基于地理位 置的社交游戏。游戏中你可以通过虚拟报 到、买卖房产、收房租、投资升级、升值 地产等游戏方式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家、 热门地点、好友互动,简单的形容就是真 实版的大富翁游戏。
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ppt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反馈
媒介
讯息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模式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 洁的描述。 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 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 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 制论传播过程、互动传播过程和系统传播过程。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不足之处: (1)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 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2)它未能注意到反馈的因素,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 (3)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解释人的全部 社会传播行为; (4)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 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
1 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
谁(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向谁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谁 传播者
传播效果概述PPT课件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传播模式精品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源自XX月XX日香农——韦弗的线 性模式 马来茨克模式
人物 概念
应用 拓展
1
人物介绍
1
MOMODA POWERPOINT
C香农
马来茨克
德国学者,1936年提出了社会传播 结构,再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 书中对各因素有详尽讨论。
2
概念
1
MOMODA POWERPOINT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 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
好,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 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 上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 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 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
失真。
马莱茨克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 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 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 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 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 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 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 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 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 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 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 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3
应用
背景 局限性
适应领域
背景 模式中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由贝尔电话实 验室的香农提出的。后来与韦弗合作。.
传播效果演示文稿
受众已经持有一种观点时,片面宣传正面观点有效;
受众怀疑某一观点,正反观点同时传播效果较好; 受众已经反对某一观点,正反观点同时宣传效果好; 片面宣传对教育程度低者有效,正反意见同时传播对教育
程度高者有效; 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的提出,容易使人了解观点的漏洞而导致
传播效果的丧失。
第十四页,共37页。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本质
二、传播效果类型 4、创新-扩散模式
媒介在创新事物被采纳过程中的作用
为社会成员提供有关创新事物的信息 对社会成员进行劝服 向社会成员提供关于采纳创新事物必具的技术方
面的信息
第十五页,共37页。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本质
二、传播效果类型 5、“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第二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传播内容因素 1、传播内容的形式特征
其他:
信息的载体形式即符号形式; 语言技巧等。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第二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传播内容因素 2、传播内容的特点
传播内容的威胁程度
一般来说,威胁性的传播内容的效果较差。 当威胁性内容的事实依据较充分,又能提供逃避途
第二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传播内容因素 1、传播内容的形式特征
重复是否合理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第二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传播内容因素 1、传播内容的形式特征
正反观点提出的次序 不同传播者提出同一问题的正反观点,不一定产生先入为主结果; 同一传播者提出同一问题的正反观点,可能产生先入为主的结果;如果二 者间隔时间长且传播活动关联不大,先前提出观点的作用可能被消除; 激起受众的需求的传播内容,先激起需求再提反面观点较为有效;
传播学传播模式解析优秀PPT资料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 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但是却不能够全部被吸 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用户都 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你自己就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 个媒体。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微信传 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几乎在 瞬间就能进行校色的转换。 由于微信自媒体传播的优越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渐渐被 边缘化。
2、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影响重大。将传播学研究划分 为五大领域,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 很大的推动作用。
5W模式 的 局限
但是却不能够全部被吸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1、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没有揭示人类传 1948年由 数学家C.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播的双向和互动性。 又称传播的政治模式。
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是指研究传播过程、 性质、效果的公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 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 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早 期多为单向线性模式,50年代以来普遍强 调传播是双向循环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传 播模式是:
(1)微观
2、香农-韦弗模式
又称传播的数学模式。1948年 由 数学家C.E.香农和W.韦弗提出。 特点是将人际传播过程看作单向的机 械系统。
多媒体技术介绍课件ppt课件ppt
感谢观看
THANKS
多媒体技术介绍
• 多媒体技术概述 • 多媒体技术基础 • 多媒体制作工具 • 多媒体技术前沿 • 多媒体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目录
01
多媒体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 和视频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呈现,实现信息交互的一种 技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 ,多媒体技术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 教育、娱乐、广告等领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
娱乐领域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在线教育、电子课 件、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提高了教育教学 的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为影视制作、游戏开发、虚拟 现实等娱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图像识别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 图像中的物体、文字等信 息。
视频处理技术
视频编码与解码
将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 于存储和传输。常见的视频编码
格式包括MP4、AVI、FLV等。
视频特效处理
对视频进行剪辑、添加字幕、转场 效果等,以提高视频观赏性。
视频压缩与传输
通过压缩技术减小视频文件大小, 提高传输效率,如H.264编码技术 。
版权保护
随着多媒体内容的传播和分享, 版权保护成为一大挑战。需要采 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来 保护创作者的权益。
信息安全
多媒体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 ,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恶意篡改 ,需要加强信息加密和安全防护 措施。
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
技术标准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实现多媒体数 据互操作的关键,需要各相关行业共 同参与制定和推广。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分析课件
网络传播模式
总结词
去中心化、节点、链接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模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型,它强调了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和传播。在这种模 式下,每个节点(个体或组织)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并通过链接形成复 杂的信息网络。这种模式突出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使传播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
容的过程。
03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概念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所 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分类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
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 方式了解受众对传播活 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变化。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成功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可口可乐的"Happy Holiday"广告活动
案例二
星巴克的"Upstanders"倡议
总结词
成功传播案例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创意特殊且与品牌形象高 度一致,同时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和情感连接。
失败传播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争议性广 告
传播的方式
传播的方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情势,不同的传播方式适用于 不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场景。
02
传播模式分析
线性传播模式
总结词
单向、直线性、无反馈
详细描述
线性传播模式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之一,它描述了信息从发送者直接传递给受众, 没有反馈或互动的过程。这种模式忽略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认为传播是单向的 直线性过程。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综述课件
传播过程的模式
单向直线模式
传播者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受众 ,缺乏反馈和互动。
双向对称模式
强调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和反馈,强调信息的共享和理 解。
社会系统模式
将传播过程置于更广泛的社会 背景中,考察传播与社会系统 的互动关系。
信息传播的数字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强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
、互动性和个性化。
互动传播模式
定义
互动传播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方式 ,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多向流动,受众 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并与其他受众进 行互动交流。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能够促进信息的即时反馈和 交流。
特点
互动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 化,适用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需要即时互动 的场合。
双向对称模式
定义 双向对称模式是一种交互式的传 播方式,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 间双向流动,受众可以主动地参 与到传播过程中。
缺点 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受众覆盖面 较窄。
特点 双向对称模式强调传播的互动性 和反馈机制,适用于需要与受众 进行互动交流的场合。
优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 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综述课件
• 传播过程 • 传播模式 • 传播媒介 • 传播效果 • 传播理论
目录
01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定义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特性
指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扩 散、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 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动态性、互动性、系统性、目的性。
传播过程的本质
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特定的媒介和 渠道,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共享 。
多媒体课件之传播模式
多媒体课件之传播模式1. 引言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通过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过程中,传播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分析多媒体课件的传播模式。
2. 传统传播模式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通过黑板、讲台或教科书等纸质资料来传递知识。
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存在一些缺点,如无法直观地呈现复杂概念、难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为传统的传播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 多媒体课件的传播模式多媒体课件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
3.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一种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展示教学内容的模式。
在线性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度。
此外,在线性模式下,教师还可以设置交互式的问题和答案,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2 非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是一种不按照固定顺序展示教学内容的模式。
在非线性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路径和进度。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多媒体课件传播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多媒体课件的传播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和一些挑战。
4.1 优势•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和兴趣。
•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置。
•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网页链接、在线阅读材料等,方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
4.2 挑战•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成本,并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媒体制作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需要教师熟悉操作和掌握相应的教育技术,否则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传播模式图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案例: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我认为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如图: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充当了传播者,教学内容就是拉斯韦尔模式中所指的第二个w -说了什么,教学媒体相当于第三个w ,学生就是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里的受众了,取得什么效果就是学生掌握老师课堂内容的程度了。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弱的,所以这样的传播模式取的效果往往是不够好的。
以下是我上课程整合的一个作业,老师要我们做一个关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的流程图:我认为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符合拉斯韦尔的这个传播模式的,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我的这个设计是不足的,是一个单向的教学。
香农-韦弗模式的案例:香农-韦弗模式:特点:1、基于信息论范畴讨论传播问题,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包括5个需要完成的正功能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后来他们在这以模式又加了反馈系统。
我认为远程的电视教育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个案例以下是电视传播的一个模式图:在这里老师作为传播者,相当于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源,通过发射卫星进行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无线电波会收到干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电视机充当接受器,学生就是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宿。
然后学生会以书信或其他的形式来和老师进行沟通,在一定的期限里还会进行考核,这就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馈。
不过在这种教育形式里,反馈是很弱的。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在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中暗示了传播者,接受者平等的关系。
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具有双重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5W”模式(见教材P90)
在传播学史上,最早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 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 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 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其中包 含传者、受者、讯息、媒介和效果等内容。由于这五个 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因此,通 常被称作“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具体表述为:
✓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 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 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 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 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 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 定的传播关系。
✓ 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 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 的特点。
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见教材P96
德弗勒的环行互动模式
大众媒介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设施
三、丹斯模式(见教材P97)
第三节 社会系统模式
任何一个单一的过程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其性质和结果也并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机制, 相反,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和条件都会对过程本 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单一的过程也并不是孤立的, 必然与其他过程保持着相互联接、相互交织和相 互影响的关系。这说明,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 微观的考察,而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 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传播作出全面的把 握。因此,后来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系统论的原理 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的过程,提出了社会系统 模式。
见教材101—102
第四节 网状模式
详见教材P103
一、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
教材P105
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
参考者A 然后
I1 I3
相互 理解 I4 I2
“然后”——表明此前已发 生
某些事情
“I1”——表明信的程度 : ——各自理解的含义
✓ Who(谁) ✓ Says What(说什么) ✓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 To Whom(对谁)
✓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
第五章 传播模式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受到各 种因素的制约,但开始人们并没有意 识到这一点,“传播模式”这一章向 我们展示了人们是如何认识到“传播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过程,并详细 展示了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及相互关 系。
目录
第一节 线性模式 一、“5W”模式 二、香农-韦弗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 式
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丹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辐合模式再现了以电脑为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 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
它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视、分析的目光 转向一个前景广泛的领域——互动(网络)传播,而且 直接指引人们去追踪传播系统中某一特殊信息的流动与 演变,进而探寻人类在认识上靠近与离散的原因与背景。
基本群体
更大的社会结构
讯息 社会总系统
更大的社会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关于大众传播的系统结构研究,后人在赖利夫妇 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很多成果。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 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这个模式是对前人的成果取长补短,是经过周密 思考,精心设计出来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 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 文中,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 把它置于总体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一 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系统模式。教材P99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C
讯息
基本群体 R
编码并非完全个人的活动,一方面它要受 编码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 和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 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所谓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 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修正后的新模式
✓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 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 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 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 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如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 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
又如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各个环节原 先只是粗略地提到,现在都进一步展开了。
它是如此的详尽,以至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 的一份“清单”。
马莱茨克: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主要因素 见教材P100
马莱茨克:影响和制约受者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 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三、丹斯模式
第三节 社会系统模式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 网状模式 一、罗杰斯-金凯德辐合模式 二、阳光模式
第一节 线性模式
一、“5W”模式 二、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贡献:
1、指出了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 程;
2、指出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兼具编码 者、译码者和释码者这三种角色;
循环模式与单向线性模式有明显的不 同:详见教材P94。
编码:即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 过程。是传播过程极其重要的环节。 传播者的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 传播效果的好与坏。提高编码水平是 传播者永恒的话题。
受众 受众研究
效果 效果研究
➢5W模式的意义和局限:见教材P91
R•布雷多克的7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二、香农——韦弗模式
详见教材P92
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信息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讯息
噪音源
第二节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