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要定义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
外部影响
科斯定理
公共物品
考核重点
试述外部影响导致的资源配置失当及其对策。
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为什么私人厂商不愿
意提供公共物品? 课本360页1、2、3题。
27
微观经济学的结束语
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机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 社会福利的科学; 2.即使市场机制能将资源配置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不足 以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仅 要求合理配置资源,也要求比较公平地分配收入; 3.更何况市场机制由于垄断、外部性、私人厂商不愿意提 供公共产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并不能合理配置资源。
不同? 为何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一定在平均 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边? 为什么长期总成本 总是小于或等于短期总成 本? 课本148页3、4、10、12题
17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学习重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6.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7.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5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合乎理性的人”,简称为 “理性人”或“经济人”。 “理性人”或者“经济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 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即每一个从事经 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消费者和厂商等两类个体经济单位,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 场等两个市场,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 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 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 素,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 最大的效用满足。
价格弹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价格弹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价格弹性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衡量市场商品或服务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描述市场需求在价格变化下的相对变动程度。
本文将就价格弹性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价格弹性进行解释和分析。
1. 价格弹性的定义价格弹性是指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反映了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相对变动。
2. 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价格弹性的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价格弹性(E)=(需求变动量/需求初值) / (价格变动量/价格初值)其中,“需求变动量”表示需求的绝对变化量,“价格变动量”表示价格的绝对变化量,“需求初值”表示需求的初始值,“价格初值”表示价格的初始值。
3. 不同类型的价格弹性3.1. 完全弹性(E=∞)完全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即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具有无限的相对变动。
当价格弹性为正无穷大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任何价格变动都会引起需求(或供给)的无限相对变动。
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会对价格变动做出即时、明显的反应。
3.2. 完全不弹性(E=0)完全不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反应,即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相对变动为零。
当价格弹性为零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反应。
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发生变化,需求(或供给)都保持不变。
3.3. 有限弹性(0<E<∞)有限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介于完全弹性和完全不弹性之间。
价格弹性在0和正无穷大之间取值,这意味着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具有相对有限的反应。
市场主体对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动,但是变动程度有限。
4. 价格弹性的重要性价格弹性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
微观部分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8.弹性e:e>1,表示富有弹性;e<1,表示缺乏弹性;e=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供给与需求是微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市场运作、决策制定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与需求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供给表达了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表达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二、供给与需求的联系及相互影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当供给和需求的数量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并且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能够得到有效配置。
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将面临销售困难;当需求多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会上升,生产者将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供给与需求的微观经济意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市场价格反映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
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准确把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确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供给过剩将促使生产者减少生产或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过剩则会刺激生产者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资源可以向供求双方最需要的领域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3. 引导经济增长与发展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生产者将面临更大的利润潜力,从而通过增加生产提升经济增长;当市场供给增加时,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4. 市场预测和经济决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市场预测和经济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价格相对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出现过剩,价格下降;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出现短缺,价格上涨。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一些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因素引起。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性例如教育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负的外部性例如污染和交通堵塞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该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来提供和管理。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
对于卖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过度销售和不完全披露产品信息。
对于买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质量产品的选择和无法识别潜在的好买家或卖家。
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家,这使得市场无法实现竞争,导致价格偏高和低效率。
3.成本与利润: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和工人工资。
利润是指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剩余。
利润可以分为总利润和平均利润。
总利润是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平均利润是总利润除以产品数量。
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对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收益。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一个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着价格、供给和需求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4.弹性:弹性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方面。
通过分析弹性,可以了解到市场上的行为和偏好。
5.灵活性与效率:微观经济学探讨了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信号通过供求机制引导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研究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以及个体的效用最大化等问题。
6.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要素的交易。
这些市场的供求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价格,并对企业和个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7.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
效用理论探讨了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给不同的消费物品,从而使效用最大化。
8.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的策略。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经济效率的情况,如垄断和外部性等。
9.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是指不能排除任何一位消费者使用的物品,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于不直接参与者带来的副作用或效益。
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特征、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
10.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决策行为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
利润最大化:生 产者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行为准则
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关系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所消耗 的全部费用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 地和企业家才能
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关系是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生产成本的 降低密切相关
生产者决策与市场供给的关联
生产者行为: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利润做出生产决策 成本:生产成本影响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和价格决策 市场供给:生产者的供给决策与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相关 竞争环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产者需灵活调整供给策略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相互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导消费者行为的 变化,反之亦然。
消费者行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 略。
05
生产者行为与成本
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
生产者:生产商 品或服务的个人 或组织
生产函数:描述 生产过程中投入 与产出的关系
成本函数:描述 生产成本与产量 之间的关系
03
价格机制与供需关系
价格机制的形成
价格机制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核 心概念,它反映了市场供需关 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价格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调节市 场供需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 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价格机制的形成是由市场供需 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 反之则价格上涨。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通过数据和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 重点概念:需求、供给、市场均衡、价格弹性等 实际应用: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3)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 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4
消费者的 产品需求
消费 行为
家庭
产品市场 产品的价格
决定
$
生产者的 产品供给
生产 行为
企业
消费者的 要素供给
要素的价格 决定
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一)定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 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 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 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 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2
注意: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 厂商, Households; Firm / Businesses )的经 济行为。
10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别名 中心理论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分析对象 分析重点 主要目标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
大经济学,总体经济学
价格理论
收入理论
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对 经济实施宏观调控
个量分析方法 以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为主
市场价格 个体利益最大
要素市场
生产者的 要素需求
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循 环流动模型
劳动,土地, 资本,管理
5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1)价格理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成本理论。 (5)市场理论。 (6)分配理论。 (7)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稀缺资源的限制下做出最优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而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下降。
供求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对策。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其所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成本可以是货币上的支出,也可以是时间、精力等非货币资源的投入。
效益则可以是个体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个体会权衡成本与效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市场失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公共物品则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和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上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程度、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等。
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供应商在市场上竞争,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市场竞争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的运作和机制。
通过对供求关系、成本与效益分析、市场失灵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个体经济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导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市场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在个体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支。
它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经济学领域。
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和家庭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如何作出决策,面对稀缺性资源做出选择。
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买卖决策等来研究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它也研究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目标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帮助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微观经济学可以提供有关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
它还可以帮助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如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主要研究内容1. 个体决策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家庭在经济环境中做出的决策。
个体决策涉及需求行为,即个体如何根据价格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来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
此外,个体还需要考虑时间和风险的因素,这也将影响他们的决策。
个体决策研究还包括消费理论、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等方面。
2.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如何做出决策。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利润。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通过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帮助企业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此外还研究了企业规模的经济学模型,如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等。
3. 市场和竞争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和竞争现象。
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策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条件,即市场出清的条件,以及价格如何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形式的运作机制和效果。
4. 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市场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探究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及其行为。
首先,微观经济学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的运作和产生的均衡价格、数量十分关键。
它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的变动,即供需关系弹性越大,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越小。
此外,微观经济学也提供了计算市场价格的方法,如马歇尔需求函数、威尔夫定理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需关系提供了数学工具。
其次,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企业如何制定价格、生产规模等决策问题。
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最主要目标,通过成本、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微观经济学在此方面也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理论、最优化原则等。
再者,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的表现。
消费者行为有助于解释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成因,如收入、价格、效用、替代品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措施,如税收、补贴政策、信任、合同、拍卖、竞争政策等,用以维护市场机制稳定、公平、高效的运行。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微观经济学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我们通常会根据价格、品质、功能、个人偏好等因素作出决策。
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评估个人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并作出更合理的决策。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研究着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行为等。
对于我们理解经济运作机制以及决策方面都有指导意义,同时自身成为了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 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有三个基本假 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分别是市场出清假设、理性人假设 和完全信息假设。
5.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说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那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政策问题 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效应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 区别和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两者相互补充
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这一目 标既包括资源的最优配置,又包括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 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 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 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 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共同揭示经济学的基本 原理。
4.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研究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个组织和个人,即工资、 利息、地租和利润是如何决定的。分配理论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 的问题。
5.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 福利的实现。
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实际上, 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机制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当市场 失灵时就需要政府利用微观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管 理市场价格、调节消费与生产、实现收入分配平等。
微观经济学概念
微经——概念1、需求: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从需求的定义可以知道,需求是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这三个要素所构成的。
2、供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包括厂商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欲望、出售商品或服务的能力以及时间三个要素。
3、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消费者为购买的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商品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5、供给弹性:在微观经济学中,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简称为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供给弹性是指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以引起的该种商品量变动的百分比。
6、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每变动百分之一,会导致作为因变量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即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7、需求的交叉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即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的百分比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8、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和服务或从其他消费行为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或偏好水品。
9、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连线,预算线又称预算约束线。
1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个体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理性选择理论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及应用
2.市场供求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市场均衡的概念与分析
-市场调节机制及其限制
3.弹性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弹性对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的影响
4.生产与成本
-长期和短期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组合及其边际生产力
-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的关系
5.市场结构
-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特点与分析
-垄断定价策略及效果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6.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
-偏好和预算约束的相互作用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
7.生产者行为
-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优化问题-生产要素选择和投入组合
8.广义均衡
-供给和需求的整体均衡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影响
9.非完全信息理论
-隐藏动机和逆向选择
-计划与契约
10.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
-外部性和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11.剩余理论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和分析
-税收和补贴对剩余的影响
12.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影响因素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可以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使其更加熟悉和掌握。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概念解释25个
微观经济学概念解释寡头:所谓“寡头”垄断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里,一种产品只有少数几家厂商经销,而这几家厂商中任何一家的竞争行动,都会影响其他几家的生产量和利润.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寻租: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集体选择:是指各参与者依据某种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科斯本人从未将定理写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试图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则无法避免表达偏差。
关于科斯定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信息不对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能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
消费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就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
供求关系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供求关系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市场上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情况。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理之一,对于理解价格形成、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供求关系进行详细解释和论述。
一、供求关系的定义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提供商品或劳务,而需求则表示买方愿意以某个价格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通过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决定市场上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数量。
二、供需曲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分析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
供给曲线表示供应者愿意以不同价格提供不同数量的商品或劳务,通常情况下,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即价格上涨时,供给数量也会增加;价格下跌时,供给数量会减少。
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以不同价格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或劳务,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即价格上涨时,需求数量会减少;价格下跌时,需求数量会增加。
供需曲线的交点称为市场均衡点,此时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三、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影响因素:1. 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供求关系。
价格上涨会刺激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2. 产品质量和特性: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及差异化程度会影响供需关系。
高品质或具有特殊特性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需求。
3.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变动会对供给曲线产生影响,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4. 人口变动: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动会对需求产生直接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刺激需求的增加。
5. 政策因素: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以及税收等政策都会对供需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四、供求关系的作用和意义供求关系对市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 价格形成机制: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市场上的价格能够自动达到均衡水平。
西方经济学(微观)重点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即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支付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
3、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
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在此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此低于部分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
4、替代效应: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多消费这种商品,少消费其他相关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5、收入效应:因为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影响人们的商品消费,这就是收入效应。
6。
收入消费曲线: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可能线与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它是各种不同收入条件下,消费者的最佳购买组合的轨迹。
7.恩格尔曲线:是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的变化引起需求量怎样的变化。
1、蛛网理论:描绘偏离均衡点的价格和产量向均衡点靠拢的轨迹,有收敛的、发散的和循环的三种蛛网。
主要应用于周期性生产的商品.2、收入弹性:商品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3、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小于0时两种商品是互补商品,大于0时两种商品是替代商品,等于0时两种商品不相关。
4、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 需求弹性是指相应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可以区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由弹性系数加以表示。
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宏观微观的区别:微观经济学重点
L宏观微观的区别: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补充、互为前提,两者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2.经济人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3.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商品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4.吉芬商品(Giffengood),是一种商品,当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吉芬物品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它的替代效应。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原因5.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的变动的敏感程度6.需求价格弹性7.点弹性8.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效用增加量记成MU9.边际效用递交规律:在一定时期内。
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被称为消费者剩余11.无差异曲线:在即定偏好条件下,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曲线。
1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第一、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第二、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13.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14.预算约束线: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又简称为约束线,他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15.16.17.恩格尔曲线:家庭在食品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上的支出与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之间的一个数量关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两个维度。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研究范畴、重要概念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和变量,如国家的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体,强调整体性和稳定性,以宏观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指数、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是综合性、抽象性和非常态性。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规律,对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解释;抽象性指的是它不涉及具体个体的行为,而是关注整个经济体的总体情况;非常态性指的是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个别事件。
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特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主体,如消费者、生产者和企业等。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是个体性、具体性和单一性。
个体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具体性指的是它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和变量,例如价格、需求、供给等;单一性指的是微观经济学假设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研究特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
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有所不同。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包括总量经济活动、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供应、失业率等。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层面的问题,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结构等。
两者的研究范畴各有侧重,但在现实中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一些重要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准备尝试理解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1、百度百科定义2、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3、五分钟商学院学习几个核心概念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
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
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大于 1 的是奢侈品,0——1 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 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小于0 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 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 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
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
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
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多企业参与生产。
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
14)市场经济: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
21)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者投资的下降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
22)财政政策: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
23)拉弗曲线:描绘政府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曲线。
2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借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25)LM 曲线:在曲线上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26)IS 曲线:在利率与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27)不可能定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的偏好次序。
28)科斯定理: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29)收入消费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的消费可能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
30)恩格尔曲线: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曲线。
31)蛛网理论:描绘周期生产的商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和调整的动态化过程的市场模型。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指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
33)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增加效用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
34)私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
35)国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国家(由政府管理)的一种制度。
36)总供给: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就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37)总需求曲线:表明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8)总供给曲线: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也越高的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39)MM 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还是进行权益资本筹资,都部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40)财务风险: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
41)投资风险: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42)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3)汇率: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当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和服务。
外贸乘数: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以的倍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