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23.3 相似三角形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23.3  相似三角形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23.3  相似三角形

23.3 相似三角形

一、选择题

1、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m和6,8,n,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不相似,则m+n的值为()

A. B. 15 C. D.

2、如图,在?ABCD中,AB=10,AD=15,∠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BG⊥AE于点G,若BG=8,则△CEF的周长为()

A. 16

B. 17

C. 24

D. 25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10,点E、F在AD边上,BF和CE交于点

G,若EF=1

2

A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25

B. 30

C. 35

D. 40

4、如图,在△ABC中,EF∥BC,

2

3

AE

EB

,四边形BCFE的面积为21,则△ABC的面

积是()

A. 91

3

B. 25

C. 35

D. 63

5、如图所示,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标杆BE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已知标杆BE高1.5m,测得AB=1.2m,BC=12.8m,则建筑物CD的高是()

A. 17.5m

B. 17m

C. 16.5m

D. 18m

6、如图,在△ABC中,点D在BC边上,连接AD,点E在AC边上,过点E作EF∥BC,交AD于点F,过点E作EG∥AB,交BC于点G,则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

A. AE EF

EC CD

= B.

EF EG

CD AB

= C.

AF BG

FD GC

= D.

CG AF

BC AD

=

7、已知△FHB∽△EAD,它们的周长分别为30和15,且FH=6,则EA的长为()

A. 3

B. 2

C. 4

D. 5

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 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

A. 3:4

B. 9:16

C. 9:1

D. 3:1

9、如图,点E是?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

1

2

DE

AE

=,连接BE并延长交CD的延

长线于点F,若DE=3,DF=4,则?ABCD的周长为()

A. 21

B. 28

C. 34

D. 42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P分别作AC、BD的垂线,分别交AC、BD于点E、F,交AD、BC于点M、N.下列结论:

①△APE≌△AME;

②PM+PN=AC;

③PE2+PF2=PO2;

④△POF∽△BNF;

⑤点O在M、N两点的连线上.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③④⑤

二、填空题

11、如图,在△ABC中,D是AB中点,DE∥BC,若△ADE的周长为6,则△ABC的周长为______.

12、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E在边AD上,CE与BD相交于点F.设DE=x,BF=y,当0≤x≤8时,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

13、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CD⊥AB,垂足为D,E为BC的中点,AE与CD交于点F,则DF的长为______.

14、如图,P为平行四边形ABCD边BC上一点,E、F分别为P A、PD上的点,且P A =3PE,PD=3PF,△PEF、△PDC、△P AB的面积分别记为S、S1、S2.若S=2,则S1+S2

=______.

三、解答题

15、如图,一块材料的形状是锐角三角形ABC,边BC=120 mm,高AD=80 mm,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16、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DF⊥AE,垂足为F.

(1)求证:△ABE∽△DF A;

(2)若AB=6,BC=4,求DF的长.

参考答案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确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分别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当3,4为直角边,6,8也为直角边时,此时两三角形相似,不合题意;

当三边分别为3,4

6,8,

当3,4为直角边,m=5;则8

故m+n=

当6,8为直角边,n=10;则4

故m+n=

选A.

2、【答案】A

【分析】本题意在综合考查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难度较大.先计算出△ABE的周长,然后根据相似比的知识进行解答即可.【解答】∵在?ABCD中,CD=AB=10,BC=AD=15,∠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AB∥DC,∠BAF=∠DAF,

∴∠BAF=∠F,

∴∠DAF=∠F,

∴DF=AD=15,

同理BE=AB=10,

∴CF=DF﹣CD=15﹣10=5;

∴在△ABG中,BG⊥AE,AB=10,BG=8,

在Rt△ABG中,AG

6 ==,

∴AE=2AG=12,

∴△ABE的周长等于10+10+12=32,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F,

∴△CEF∽△BEA,相似比为5:10=1:2,

答案第1页,共10页

∴△CEF的周长为16.选A.

3、【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几个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关系.过点G作GN⊥AD于N,延长NG交BC于M,通过证明△EFG∽△CBG,可得GN:GM=EF:BC=1:2,可求GN,GM的长,由面积的和差关系可求解.

【解答】如图,过点G作GN⊥AD于N,延长NG交BC于M,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AD∥BC,

∵EF=1

2 AD,

∴EF=1

2 BC,

∵AD∥BC,NG⊥AD,

∴△EFG∽△CBG,GM⊥BC,∴GN:GM=EF:BC=1:2,又∵MN=AB=6,

∴GN=2,GM=4,

∴S△BCG=1

2

×10×4=20,

∴S△EFG=1

2

×5×2=5,S矩形ABCD=6×10=60,

∴S阴影=60﹣20﹣5=35.选C.

4、【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找出S四边形BCFE

=21

25

S△ABC是解题的关键.由EF∥BC可得出△AEF∽△AB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可得出S△AEF=4

25

S△ABC,结合S四边形BCFE=21即可得出关于S△ABC的一元一次方程,解

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EF∥BC,∴△AEF∽△ABC,

224

25 AEF

ABC

S AE AE

S AB AE EB

????

===

? ?

+

????

∴S△AEF=4

25

S△ABC.

∵S四边形BCFE=S△ABC﹣S△AEF=21,即21

25

S△ABC=21,

∴S△ABC=25.选B.

5、【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根据题意和图形,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计算出CD的长,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解答】∵EB⊥AC,DC⊥AC,∴EB∥DC,

∴△ABE∽△ACD,∴AB BE AC CD

=,

∵BE=1.5m,AB=1.2m,BC=12.8m,∴AC=AB+BC=14m,

∴1.2 1.5

14DC

=,解得DC=17.5,

即建筑物CD的高是17.5m,选A.

6、【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关键是熟记定理,找准对应线段.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进行解答便可.

【解答】∵EF∥BC,∴AF AE

FD EC

=,∵EG∥AB,∴

AE BG

EC GC

=,∴

AF BG

FD GC

=,选C.

7、【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解答.

【解答】∵△FHB和△EAD的周长分别为30和15,

∴△FHB和△EAD的周长比为2:1,

∵△FHB∽△EAD,

∴FH

EA

=2,即

6

EA

=2,

解得EA=3,选A.

答案第3页,共10页

8、【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证明△DFE∽△BF 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DC∥AB,

∴△DFE∽△BF A,

∵DE:EC=3:1,

∴DE:DC=3:4,

∴DE:AB=3:4,

∴S△DFE:S△BF A=9:16.选B.

9、【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AB∥CD,再由平行线得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求得AB,AE,进而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求得结果.

【解答】∵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F,AB=CD,

∴△ABE∽△DFE,

1

2 DE FD

AE AB

==,

∵DE=3,DF=4,

∴AE=6,AB=8,

∴AD=AE+DE=6+3=9,

∴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8+9)×2=34.选C.

10、【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知识,认识△APM和△BPN 以及△APE、△BP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PEOF是矩形是关键.依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方法即可判断△APM和△BPN以及△APE、△BP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PEOF是矩形,从而作出判断.

答案第5页,共10页

【解答】∵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AC =∠DAC =45°.

∵在△APE 和△AME 中,

,,

,PAE MAE AE AE AEP AEM ∠=∠??=??∠=∠?

∴△APE ≌△AME (SAS ),故①正确;

∴PE =EM =

12

PM , 同理,FP =FN =12NP . ∵正方形ABCD 中AC ⊥BD ,

又∵PE ⊥AC ,PF ⊥BD ,

∴∠PEO =∠EOF =∠PFO =90°,且△APE 中AE =PE ,

∴四边形PEOF 是矩形.

∴PF =OE ,

∴PE +PF =OA ,

又∵PE =EM =12PM ,FP =FN =12NP ,OA =12

AC , ∴PM +PN =AC ,故②正确;

∵四边形PEOF 是矩形,

∴PE =OF ,

在直角△OPF 中,OF 2+PF 2=PO 2,

∴PE 2+PF 2=PO 2,故③正确.

∵△BN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POF 不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④错误; 连接OM ,ON ,

∵OA 垂直平分线段PM .OB 垂直平分线段PN ,

∴OM =OP ,ON =OP ,

∴OM =OP =ON ,

∴点O 是△PMN 的外接圆的圆心,

∵∠MPN =90°,

∴MN 是直径,

∴M ,O ,N 共线,故⑤正确.

选B .

11、【答案】12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是

解题的关键.由平行可知△ADE∽△ABC,且

1

2

AD

AB

=,再利用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

似比求得△ABC的周长.

【解答】∵DE∥BC,∴△ADE∽△ABC,

∵D是AB的中点,∴

1

2 AD

AB

=,

1

2 ADE

ABC

=

△的周长

△的周长

.

∵△ADE的周长为6,

∴△ABC的周长为12,故答案为12.

12、【答案】

80

8 y

x

=

+

【分析】本题考查了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性质和判定定理是解得本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函数思想的应用.根据题干条件可

证得△DEF∽△BCF,从而得到DE DF

BC BF

=,由线段比例关系即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解答】在矩形中,AD∥BC,∴△DEF∽△BCF,

∴DE DF BC BF

=,

∵BD10

=,BF=y,DE=x,∴DF=10﹣y,

10

8

x y

y

-

=,化简得80

8

y

x

=

+

∴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

80

8

y

x

=

+

故答案为

80

8

y

x

=

+

13、【答案】54 85

【分析】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如图,过点F作FH⊥AC于H.首先证明FH:AH=2:3,

设FH=2k,AH=3k,根据tan∠FCH=FH AD

CH CD

=,构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如图,过点F作FH⊥AC于H.

在Rt△ABC中,∵∠ACB=90°,AC=3,BC=4,

∴AB

5 ==,

∵CD⊥AB,

∴S△ABC=1

2

?AC?BC=

1

2

?AB?CD,

∴CD=12

5

,AD

9

5

==,

∵FH∥EC,

∴FH AH EC AC

=,

∵EC=EB=2,

2

3

FH

AH

=,设FH=2k,AH=3k,CH=3﹣3k,

∵tan∠FCH=FH AD CH CD

=,

9

25

12 33

5

k

k

=

-

∴k=

9 17

∴FH=18

17

,CH=

2724

3

1717

-=,

∴CF

30

17

==,

∴DF=123054 51785

-=,

故答案为54 85

14、【答案】18

答案第7页,共10页

【分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P AD的面积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P A=3PE,PD=3PF,

1

3 PE PF

PA PD

==,

∴EF∥AD,

∴△PEF∽△P AD,

2

1

3

PEF

PAD

S

S

??

= ?

??

∵S△PEF=2,

∴S△P AD=18,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S△P AD=1

2

S平行四边形ABCD,

∴S1+S2=S△P AD=18,故答案为18.

15、【答案】48 mm.

【分析】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注意数形结合的运用是解题关键.根据正方形的对边平行得到BC∥EF,利用“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其它两边的延长线,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设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x mm,则KD=EF=x,AK=80﹣x,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比例式,解方程即可得到结果.【解答】∵四边形EGFH为正方形,

∴BC∥EF,

∴△AEF∽△ABC;

设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x mm,则KD=EF=x mm,AK=(80﹣x) mm,

∵EF∥BC,

∴△AEF∽△ABC,

∵AD⊥BC,

∴EF AK BC AD

=,

80

12080

x x

-

=,解得x=48.

答: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48 mm.

16、【答案】(1)见解答;(2

【分析】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关键是证明三角形相似.

(1)由矩形性质得AD∥BC,进而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EB=∠DAF,再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由E是BC的中点,求得BE,再由勾股定理求得AE,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比例线段求得DF.

【解答】(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B=90°,

∴∠DAF=∠AEB,

∵DF⊥AE,

∴∠AFD=∠B=90°,

∴△ABE∽△DF A;

(2)∵E是BC的中点,BC=4,

∴BE=2,

∵AB=6,

∴AE

==

∵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4,

∵△ABE∽△DF A,

∴AB AE DF AD

=,

AB AD

DF

AE

?

===

答案第9页,共10页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doc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按年级分目录 七年级上 走进数学世界;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七年级下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多边形;轴对称;体验不确定现象; 八年级上 数的开方;整式的乘除;勾股定理;平移与旋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八年级下 分式;函数及其图像;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 九年级上 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随机事件的概率; 九年级下 二次函数;圆;几何的回顾;样本与总体; 华东师大版按章节分目录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 数学伴我们成长;2. 人类离不开数学;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阅读材料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1.2 让我们来做数学;1. 跟我学;2. 试试看;阅读材料幻方. 第2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2.2 数轴;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3 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2.9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阅读材料与;§2.12 科学记数法;阅读材料光年和纳米;§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阅读材料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小结;复习题 第3章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 1. 用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阅读材料有趣的“3x+1”问题;§3.3 整式;1. 单项式;2. 多项式;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3.4 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2. 合并同类项;3. 去括号与添括号; 4. 整式的加减;阅读材料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复习题;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阅读材料欧拉公式;§4.2 画立体图形;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 平面图形;阅读材料七巧板;§4.5 最基本的图形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二章有理数 1.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 2.正数和负数 像+,+12,1.3,258等大于0的数(“+”通常不写)叫正数。 像-5,-2.8,-等在正数前面加“—”(读负)的数叫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分类 1)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0 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 正分数0 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注】有限循环小数叫做分数。 (3)数集把一些数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的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或叫做非负整数集,所有负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非负数集。 4.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几何意义)(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5)数a的相反数是—a。 (6)多重符号化简 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如果是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材料.doc

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二章 有理数 1.相反意义的量 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 2.正数和负数 像+12,1.3,258等大于0的数(“+”通常不写)叫正数。 像-5,-2.8,等在正数前面加“—”(读负)的数叫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分类 1) 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 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正分数 0 负整数 分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负分数 【注】有限循环小数叫做分数。 (3)数集 把一些数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的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或叫做非负整数集,所有负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非负数集。 4.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几何意义)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5)数a 的相反数是—a 。 (6)多重符号化简 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 如果是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6.绝对值 (1)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3)绝对值的主要性质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a ≥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 (4)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5)运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步骤是: 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 2)比较这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3)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7.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

初中数学目录(华东师大版)

七上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类离不开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阅读材料华罗庚的故事 阅读材料幻方 第2章有理数 §2.1 有理数 1. 正数与负数 2. 有理数 §2.2 数轴 1. 数轴 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3 相反数 §2.4 绝对值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2.6 有理数的加法 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7 有理数的减法 §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九章算术》和中国古代的“正负术” §2.9 有理数的乘法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10 有理数的除法 §2.11 有理数的乘方 阅读材料64 2有多大 §2.12 科学记数法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4 近似数 阅读材料巧算平均数 §2.15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阅读材料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 小结 复习题 第3章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 1. 用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列代数式 §3.2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有趣的“31 x 问题” §3.3 整式 1. 单项式 2. 多项式 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3.4 整式的加减 1. 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 3. 去括号与添括号 4. 整式的加减 阅读材料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小结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身份证号码与学藉号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2 立体图形的视图 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4.4 平面图形 阅读材料七巧板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1. 点和线 2. 线段的长短比较 阅读材料欧拉公式 §4.6 角 1. 角 2. 角的比较和运算 3.余角和补角 小结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制作包装盒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1.对顶角 2.垂直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 1. 平行线 2. 平行线的判定 3. 平行线的性质 阅读材料九树成行 小结 复习题 数学实验附图 方格图 格点图

(完整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新)

最新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类离不开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第2章有理数 § 2.1有理数 1. 正数与负数 2. 有理数 § 2.2数轴 1. 数轴 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 2.3相反数 § 2.4绝对值 § 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 2.6有理数的加法 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 2.7有理数的减法 § 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2.9有理数的乘法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 2.10有理数的除法 § 2.11有理数的乘方 § 2.12科学记数法 §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3.1列代数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列代数式 § 3.2代数式的值 § 3.3整式 1.单项式 2.多项式 3.升幕排列与降幕排列§ 3.4整式的加减 1. 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 3. 去括号与添括号 4. 整式的加减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4.2立体图形的视图 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 4.3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 4.4平面图形 § 4.5最基本的图形一点和线 1. 点和线 2. 线段的长短比较 § 4.6 角 1. 角 2. 角的比较和运算 3. 余角和补角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 5.1相交线 1. 对顶角 2. 垂线 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 1. 平行线 2. 平行线的判定 3. 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下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 6.3实践与探索 第7章一次方程组 § 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23.3 相似三角形

23.3 相似三角形 一、选择题 1、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m和6,8,n,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不相似,则m+n的值为() A. B. 15 C. D. 2、如图,在?ABCD中,AB=10,AD=15,∠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BG⊥AE于点G,若BG=8,则△CEF的周长为() A. 16 B. 17 C. 24 D. 25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10,点E、F在AD边上,BF和CE交于点 G,若EF=1 2 A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25 B. 30 C. 35 D. 40 4、如图,在△ABC中,EF∥BC, 2 3 AE EB ,四边形BCFE的面积为21,则△ABC的面 积是() A. 91 3 B. 25 C. 35 D. 63 5、如图所示,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标杆BE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已知标杆BE高1.5m,测得AB=1.2m,BC=12.8m,则建筑物CD的高是()

A. 17.5m B. 17m C. 16.5m D. 18m 6、如图,在△ABC中,点D在BC边上,连接AD,点E在AC边上,过点E作EF∥BC,交AD于点F,过点E作EG∥AB,交BC于点G,则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 A. AE EF EC CD = B. EF EG CD AB = C. AF BG FD GC = D. CG AF BC AD = 7、已知△FHB∽△EAD,它们的周长分别为30和15,且FH=6,则EA的长为() A. 3 B. 2 C. 4 D. 5 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 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 A. 3:4 B. 9:16 C. 9:1 D. 3:1 9、如图,点E是?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 1 2 DE AE =,连接BE并延长交CD的延 长线于点F,若DE=3,DF=4,则?ABCD的周长为() A. 21 B. 28 C. 34 D. 42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P分别作AC、BD的垂线,分别交AC、BD于点E、F,交AD、BC于点M、N.下列结论: ①△APE≌△AME;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子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 子教材 七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 第一章 .rar走进数学世界 第二章.rar 有理数 第三章 .rar 整式的加减 第四章 .rar 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五章.rar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七年级下册(双击章节下载) 第六章 .rar 一元一次方程 第七章 .rar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八章.rar 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九章.rar 多边形 第十章.rar 轴对称 第十一章.rar 体验不确定现象 八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 第十二章 .rar 数的开方 第十三章 .rar整式的乘除 第十四章 .rar 勾股定理 第十五章 .rar 平移与旋转 第十六章 .rar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八年级下册(双击章节下载) 第十七章 .rar 分式 第十八章.rar 函数及其图象 第十九章.rar 全等三角形 第二十章.rar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二十一章.rar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九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 第二十二章.rar 二次根式 第二十三章.rar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四章(1) .rar 图形的相似 第二十四章(2) .rar 图形的相似 第二十五章.rar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六章.rar 随机事件的概率 九年级下册(以下为电子书需要先装阅读器软件包如"Adobe Acrobat Reader"等) 二十七二次函数.rar 二次函数(扫描版)第27章二次函数.rar(word旧版本) 二十八圆.rar 圆

二十九几何的回顾.rar 几何的回顾几何的回顾.rar(word旧版本) 三十样本与总体.rar 样本与总体a样本与总体.rar(word旧版本) 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3. 花一些时间,总会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总会看清一些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既纠结了自己,又打扰了别人。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4. 岁月是无情的,假如你丢给它的是一片空白,它还给你的也是一片空白。岁月是有情的,假如你奉献给她的是一些色彩,它奉献给你的也是一些色彩。你必须努力,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只有你自己才能把岁月描画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

(完整)初中数学目录--华东师大版

华东师大版 初中数学按章节目录 七年级上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第2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 §2.2 数轴;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3 相反数; §2.4 绝对值;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7 有理数的减法; §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2.9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10 有理数的除法; §2.11 有理数的乘方; §2.12 科学记数法;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第3章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1. 用字母表示数;2. 代数式; 3. 列代数式; §3.2 代数式的值; §3.3 整式;1. 单项式;2. 多项式;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3.4 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2. 合并同类项; 3. 去括号与添括号; 4. 整式的加减;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阅读材料欧拉公式; §4.2 画立体图形;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 平面图形;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 点和线;2. 线段的长短比较; §4.6 角;1. 角;2. 角的比较和运算;3. 角的特殊关系; §4.7 相交线;1. 垂线;2. 相交线中的角;§4.8 平行线;1. 平行线;2. 平行线的识别; 3. 平行线的特征;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5.1 数据的收集;1. 数据有用吗;2.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表示;1. 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2. 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 七年级下: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 方程的简单变形;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7.3实践与探索; 阅读材料鸡兔同笼; 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8.1认识不等式; §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不等式的解集; 2.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9章多边形 §9.1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2. 三角形的外角和;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1. 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2. 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 第10章轴对称 §10.1生活中的轴对称; 阅读材料剪正五角星; §10.2轴对称的认识;1.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 画图形的对称轴; 3. 设计轴对称图案; §10.3等腰三角形;1. 等腰三角形;2. 等腰

华东师大版 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

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 例1 从下面这些三角形中,选出相似的三角形. 例2 已知:如图, ABCD 中,2:1:=EB AE ,求AEF ?与CDF ?的周长的比,如果2cm 6=?AEF S ,求CDF S ?. 例3 如图,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 例4 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3)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例5 如图,D 点是ABC ?的边AC 上的一点,过D 点画线段DE ,使点E 在ABC ?的边上,并且点D 、点E 和ABC ?的一个顶点组成的小三角形与ABC ?相似.尽可能多地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并说明线段DE 的画法. 例6 如图,一人拿着一支刻有厘米分画的小尺,站在距电线杆约30米的地方,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约12个分画恰好遮住电线杆,已知手臂长约60厘米,求电线杆的高. 例7 如图,小明为了测量一高楼MN 的高,在离N 点20m 的A 处放了一个平面镜,小明沿NA 后退到C 点,正好从镜中看到楼顶M 点,若5.1=AC m ,小明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1.6m ,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楼房的高度(精确到

0.1m ). 例8 格点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是相似三角形,说明理由. 例9 根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ABC ?和C B A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cm 4,cm 5.2,cm 5.3===CA BC AB cm 28,cm 5.17,cm 5.24=''=''=''A C C B B A . (2)?='∠?='∠?=∠?=∠35,44,104,35A C B A . (3)?='∠=''=''?=∠==48,3.1,5.1,48,6.2,3B C B B A B BC AB . 例10 如图,下列每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别的根据. 例11 已知:如图,在ABC ?中,BD A AC AB ,36,?=∠=是角平分线,试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关系说明AC DC AD ?=2 . 例12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C B A '''?的最大边长为26,求C B A '''?的面积S .

201X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3相似三角形23.3.1相似三角形导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019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3相似三角形23.3.1相似三角 形导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年级 九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相似三角形 学习目标 1.学习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2.会用三角形相似进行一些等积式的证明。 3.会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如何探寻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导 学 过 程 复备栏 【温故互查】 1.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判定定理? 2.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设问导读】 1.快速阅读课本52页例6思考: 本题主要用了哪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太阳光是平行光线,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已知,如图,AB 和DE 是直立在地面上的两根立柱.AB =5m ,某一时刻AB 在阳光下的投影BC =3m. (1)请你在图中画出此时DE 在阳光下的投影; (2)在测量AB 的投影时,同时测量出DE 在阳光下的投影长为6m ,请你计算DE 的长. 2.阅读课本例7,总结本题中的主要测量方法: 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有一河流。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量这条河流的宽度。 (1)、写出方案,画出示意图; A E D C B

(2)、指出要测量的线段,并用字母表示;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出河的宽度。 3.自学课本例8总结证明一些类似的等积式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在Rt △ABC 中,∠BAC=90°, AB=AC,D为BC的中点,E为AC 上一点,点G在BE上,连结DG并延长 交AE于F,若∠FGE=45°。 求证:BD·BC=BG·BE; 【自学检测】 1、一根1.5米长的标杆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它在阳光下的影长为2.1米;此时一棵水杉树的影长为10.5米,这棵水杉树高为 ( ) A.7.5米 B.8米 C.14.7米 D.15.75米 2、晚上,小华出去散步,在经过一盏路灯时,他发现自己的身影是 (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3、如图,小东设计两个直角来测量河宽DE, 他量得AD=2m,BD=3m,CE=9m, 则河宽DE 为 ( ) (A).5m (B).4m (c).6m (D).8m 【巩固训练】 1.小明在某一时刻测得1m 的杆子在阳光下的影子长为2m,他想测量电线杆AB 的高度,但其影子恰好落在土坡的坡面CD 和地面BC 上,量得CD=2m,BC=10m,CD 与地面成45°,求电线杆的高度. D B A E F C G E B C A D B C F A D E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 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二章有理数 1.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2.正数和负数 像+,+12,1.3,258等大于0的数(“+”通常不写)叫正数。 像-5,-2.8,-等在正数前面加“—”(读负)的数叫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分类 1)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0 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 正分数0 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注】有限循环小数叫做分数。

(3)数集把一些数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的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或叫做非负整数集,所有负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非负数集。 4.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几何意义)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5)数a的相反数是—a。 (6)多重符号化简 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如果是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6.绝对值 (1)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按章节目录(最新整理)

华东师大版 初中数学按章节目录七年级上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 数学伴我们成长;2. 人类离不开数学;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阅读材料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 §1.2 让我们来做数学;1. 跟我学;2. 试试看;阅读材料幻方. 第2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 §2.2 数轴;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3 相反数; §2.4 绝对值;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7 有理数的减法; §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 §2.9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10 有理数的除法; §2.11 有理数的乘方; 阅读材料10003与31000; §2.12 科学记数法; 阅读材料光年和纳米;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 阅读材料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 小结; 复习题 第3章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1. 用字母表示数;2. 代数式; 3. 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有趣的“3x+ 1”问题; §3.3 整式;1. 单项式;2. 多项式;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3.4 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2. 合并同类项; 3. 去括号与添括号; 4. 整式的加减; 阅读材料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 复习题;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阅读材料欧拉公式; §4.2 画立体图形;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4.4 平面图形; 阅读材料七巧板;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 点和线;2. 线段的长短比较; §4.6 角;1. 角;2. 角的比较和运算;3. 角的特殊关系; §4.7 相交线;1. 垂线;2. 相交线中的角;§4.8 平行线;1. 平行线;2. 平行线的识别; 3. 平行线的特征; 小结; 复习题;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5.1 数据的收集;1. 数据有用吗;2. 数据的收集; 阅读材料赢在哪里;谁是《红楼梦》的作者;§5.2 数据的表示;1. 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2. 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 阅读材料计算机帮我们画统计图 小结; 复习题; 课题学习图标的收集与探讨 七年级下: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 方程的简单变形;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材料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探索过程. 2、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运用上述两个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及其应用. 2、例题的解答首先要选择用什么判定方法,然后利用方格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线相似. 重要方法 1、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证相似,关键是找出两对对应角. 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中,三边对应是有序的即:大对大,小对小,中对中.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定要弄清边与角的位置关系.即边是指夹角的两边,角是成比例的两边的夹角. 4、在相似三角形条件(3)中,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如在图4-3-14△ABC中,AB=AC,∠A=120°,在△A′B′C′中,A′B′=A′C′,∠A′=30°,可以说AB∶A′B′=AC∶A′C′,∠B=∠A′,但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教学过程A B C A′ B′C′4-3-14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知识点总结 1 2 像+12(2 1) 有理数(3 4(1)【注】 (2 1)2) 5 (1 5 (几何意义)不能单独存在。 如果是偶数个, 叫做数

(3(4)(5)(6123)7(1)12)34(28. 9-8+6,负4的和”

(2 (3 13 (1 (2 数法。 (3) 14 (1 (2 (3 15 (1 (2 (3 (4) 2 1 2 (1) (2 1)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或省略不写。 但数字与数字相乘时,要用“”。 2 3 4) 5) 3.单项式 (1)如100t、6a、2.5x、vt、- n,它们都是数或 字母的积,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 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 1时,“1”通常 (3)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例如:x

7(1(2(3)1面的“2(41(1(212(312(42(1) 、“一三二Z n 边a 。 a

(3 (4 2 (5 做法: (6 7.角 (1 (2) 无关。 (3 1)用数字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1,∠2等 2)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 ∠等 3)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 4 等。 (4 直角∠= 交前 (直角),就说 (平角),就

(2 (3 9 直线l截直线a、b得到八个角。 ∠6 与∠5 10.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b”。 【注】 行。 (2 (3 画 (4 明确调查对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 展开调查记录结果得出结 论 2.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方程 从方程的一 这样的方程叫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学案: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断(3)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授课教师: 学科组长: 教研组长: 学习目标: 1、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说说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SSS 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 )的区别。 3、下面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4、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自主学习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与?A 1B 1C 1,使∠A=∠A 1=30o, 11AB A B 和11 AC A C 都等于给定的值2,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 B 1 C 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2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1,∠C 与∠C 1是否相等? 改变∠A 或2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几何语言:若∠A=∠A 1, 11AB A B =11 AC A C =k ,则 ?ABC ∽?A 1 B 1 C 1 (注意:这个内角是两个三角形相应边的夹角,这一点尤其重要) 辨析:对于?ABC 与?A 1B 1C 1,如果 11AB A B =11 AC A C ,∠B=∠ B 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 三、合作探究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 =1200,AB=7cm ,AC=14cm ,∠A 1=1200,A 1B 1= 3cm ,A 1C 1=6cm 。 (2)∠B =1200,AB=2cm ,AC=6cm ,∠B 1=1200,A 1B 1= 8cm ,A 1C 1=24cm 。 A B C A 1 B 1 C 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说课讲解

第17章分式 (2)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2) 1.分式的概念 (2) 2.分式的基本性质 (3) §17.2分式的运算 (5) 1.分式的乘除法 (5) 2.分式的加减法 (6) 阅读材料 (9)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0) §17.4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2) 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2) 2.科学记数法 (13) 小结 (14) 复习题 (15)

第17章 分 式 现要装配30台机器,在装配好6台后,采用了新的技术,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结果共用了3天完成任务。如果设原来每天能装配x 台机器,那么不难列出方程: 326306=-+x x 这个方程左边的式子已不再是整式,这就涉及到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问题.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1.分式的概念 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___元; 形如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fraction ). 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numerator ),B 叫做分式的分母(denominator ).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rational expression ), 即有 有理式 整式, 分式.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x 1;(2)2 x ;(3)y x xy +2;(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 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 中,m ≠n.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2)3 22 +-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1 1 -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 +-x x 有意义. 2.分式的基本性质 在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地,分式有如下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例3 约分 (1)4 3 22016xy y x -; (2)44422+--x x x 分析 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 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解(1)4 3 22016xy y x -=-y xy x xy 544433??=-y x 54. (2)44422+--x x x =2)2()2)(2(--+x x x =2 2 -+x x . 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 例4 通分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版)全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数学 (上) 华东师大版

第十二章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 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0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 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5 3 )2

最新华师版初中数学全部知识点大全

第二章 有理数 正分数负分数 正整数0 负整数 1.相反意义的量 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 2.正数和负数 像+ 2 1,+12,1.3,258等大于0的数(“+”通常不写)叫正数。 像-5,-2.8,-4 3 等在正数前面加“—”(读负)的数叫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分类 1) 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 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正分数 0 负整数 分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负分数 【注】有限循环小数叫做分数。 (3)数集 把一些数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的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或叫做非负整数集,所有负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非负数集。

4.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几何意义)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5)数a 的相反数是—a 。 (6)多重符号化简 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 如果是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6.绝对值 (1)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 ? ??<-=>=0,0 ,00,a a a a a a (3)绝对值的主要性质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 (4)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5)运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步骤是: 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 2)比较这两个绝对值的大小; 3)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 7.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