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通过进行针对性课程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成大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加强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时代需求正在逐渐改变人才素质的观念,围绕知识经济的准劳动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变革的核心是在更高的普及教育程度的基础上关注人文素质教育,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想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历史学家张岂之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如下概括:一是人文化成一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二是刚柔相济一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三是究天人之际一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四是厚德载物一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五是和而不同一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六是经世致用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等。我们现在所谈的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古典的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现代人,其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不仅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

收养料,更有赖于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文艺术的了解与把握。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 人文教育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要研究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因而人文学科知识的素养对做人有重要意义。人文教育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性,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教化”作用。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并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人文教育使人的精神获得满足,使人的情感具有人性的内容,摆脱纯功利的或动物性的需求,使人和社会真正达到精神文明的高度。这种人文学科的教养还会影响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方面意义重大,它将对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人文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专业教育的进步而愈为重要

“人文主义”、“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等术语在近现代西方

发达国家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在给社会、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福音的同时也引起了空前的生存、生态危机。人们力图通过提倡“人文精神”,矫正科技的片面发展和“过分”膨胀;二是市场经济的浪潮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出现了人的物化或异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优势,导致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人文教育具有非生产性、非实用性特点,这就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意识的偏差直接导致大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教育的片面发展,“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核心意义。

3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并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包

括人文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文化继宗教、资源之后将成为引起新的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知识经济将掀起一场人类社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经济结构、分配理论、社会就业、政府职能、管理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对于大学生来讲,其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视野才能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可能越强,进而创造力也就越强,越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要想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有有效的途径加以实施,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进行针对性课程建设

科学教育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将先进的课程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既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又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因材施教,从单一规格的人才培育模式转变为“合格+特长”的培育模式,从过窄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在保证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精神训练等方面所必须的课程,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上的相互联系。我们应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开设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一(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精神的课程,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

进行深入分析,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增设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讲座、短期培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加强人文素质学习的途径。教师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注意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严谨治学,在讲授科学现象、规律、方法和应用中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知识传授,也要有良好校园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品格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哈里特·朱克曼说:“有利的环境增加达成优异科研成果的机会,可能正像犯罪率高的环境具有教唆作用使易受腐蚀的人成为犯罪分子一样。”中国教育历来重视环境育人,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人文精

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都深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校可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业余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爱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提高全体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