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再生稻是指在同一生育季节内,接续种植2次以上齐穗的稻谷。

与传统的普通稻相比,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耐逆性强等特点。

再生稻的种植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使再生稻达到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

本文将介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再生稻的种植选择要合适。

再生稻的种植地点应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土壤要求肥沃、透气性好,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气候条件要求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不宜有过早和过晚的冷凉期。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可以提高再生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再生稻的耕作管理要到位。

在土壤准备阶段,要进行深翻和整地,将土壤疏松,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系的生长。

在种植前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如浸种、熏种等。

在整个生长期间要注意及时的除草和施肥工作,保证植株的养分供应和生长环境。

同时要定期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预防病虫害的侵袭。

再生稻的收获和后期管理要科学。

在收获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通常是在稻穗最丰满和发黄时进行,能够获得最高的产量和质量。

在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稻谷的加工和贮存,以免稻谷发芽和变质。

同时还要对田地进行适当的修整和再生补充,为下一季度的种植做好准备。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稻谷产量和粮食生产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稻谷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再生稻的种植技术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操作。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可以不断地提高再生稻的生产性能和质量,为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粮食的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需求也日益加强。

同时,传统的耕作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需要研究和创新更加高效的种植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名叫“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新型种植方法,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稻谷产量和品质,对于现代化粮食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即采用保墒、施肥、控制病虫害、农田节水和适时整地等方法,使稻田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多次分蘖,增加穗数,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价值,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稻谷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1.软化土壤软化化土壤是种植再生稻的第一步。

土壤软化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增强土壤肥力和保墒能力,提高再生稻的生长环境。

软化土壤可以采用拖拉机、耕牛等机具,也可以利用雨水或灌溉水软化土壤。

2.施肥施肥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适时施肥可以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施肥方面,可以适量使用厩肥、化肥和有机肥料,并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施肥。

3.控制病虫害病虫害是种植再生稻的主要难点之一。

为了控制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增加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法,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

物理防治可以利用机械捕捉、纱网防护等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低毒性、环保型的农药,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方式。

4.农田节水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节水。

节水既可以减轻水资源压力,又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节水的实现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利用降雨水、灌溉节水设施、控制灌溉水量和适时耕种等方法。

5.适时整地适时整地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适时整地可以保证田间空气流通、水分透气和土壤酸碱平衡,从而为再生稻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摘要】再生稻是一种能够实现多季连作的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本文通过对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

从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入手,介绍了再生稻的特点和种植技术。

接着,深入探讨了再生稻育种技术研究,种植管理技术研究,有效施肥技术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

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为提高水稻产量作出贡献。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育种技术、种植管理技术、有效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传统的再生稻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再生稻的生长规律以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再生稻的高产栽培。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而采用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提高,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了解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施这项技术,以期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为进一步的技术研究提供指导和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的种植管理技术和肥料施用方案,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索如何有效防治再生稻的病虫害,保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本次研究的目的的明确和界定,将有助于促进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论文1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

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

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

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

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

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

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

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

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

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

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

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

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

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

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栽培技术论文-农业论文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栽培技术论文-农业论文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栽培技术论文-农业论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对种植技术、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引言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栽培方法。

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水稻高产的基础。

在选择品种时,应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

在播种时,需确保种子优质、纯度高,并采取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以促进充分生长。

在田间管理中,注意及时松土、中耕、除草等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

施肥合理的施肥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

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在播种前进行底肥施用,注意提供充足的氮、磷、钾等基本营养元素,以及适量的微量元素。

在生育期间,及时补充追肥,以满足水稻的营养需求。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对于水稻产量影响巨大,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注重田间的环境卫生,保持田间清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水管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合理的水管理是关键。

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水控制措施。

在播种和幼苗期,要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在分蘖和抽穗期,要适时灌溉,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在灌浆期,要控制水分,以促进水稻籽粒的充实和营养积累。

结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科学的施肥、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适宜的水管理,可以实现水稻高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技能,不断调整和改进栽培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摘要】再生稻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次收获的水稻品种,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意义和背景,接着阐述了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适时施肥、密植栽培等。

还探讨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其在实现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意义、背景、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应用前景、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意义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升稻米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量日益增加。

而传统稻米种植方式存在着低产、高耗、高排放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粮食的需求。

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稻米产量、改善粮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还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可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背景再生稻是指将水稻种子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培育成新的稻苗,再次进行育秧生产的一种种植方式。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背景主要源于对传统水稻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探索。

传统水稻生产中存在着播种量大、劳动力消耗多、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旨在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增加,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逐渐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热点。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稻谷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满足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稻谷高产稳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是目前稻谷生产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既可以实现高产稳产,又可以有效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益。

一、再生稻简介再生稻是指在水田中将秸秆、树叶、草木等物料直接覆盖在水面上,待底部发酵后,再加入大量的面粉、鸡粪等有机物质,形成一层约有30厘米厚的有机物质层。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再生稻种植模式。

再生稻种植模式,以其显著的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成为近年来壮大稻谷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

1. 地块选择和准备首先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水田和旱地为种植地块。

对于水田而言,要选择年生水田和浅湖泊等具有浅水蓄积特点的地块。

对于旱地而言,要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层内部砾石丰富的地块。

2. 种子的准备选择优质的种子,先进行浸泡处理,再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能够更好的发芽,实现更好的生长。

3. 基肥施用在种植前进行基肥施用。

基肥的施用量要根据土壤的 pH 值、有机质含量等进行合理的配置。

4. 田间管理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不断对水位、施肥、农药使用等进行调整和管理。

随时进行必要的灌溉和排除病虫害等。

5. 收割进行科学的收割方式,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收割。

实现高质量、高产量、稳定生产的目标。

1. 充分利用水田底部的资源,实现高产量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利用作物外部的稻草、秸秆等残留物质,将其制成有机肥,直接添加到水中。

从而实现高产量。

2. 降低了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依靠水田或旱地的稻草、秸秆等底部资源,通过水田和旱地相结合实现产业化的高效稻谷生产,降低了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

3.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稻谷产量,还可以提供有机肥料,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试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试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再生稻指的是头季水稻收割之后适当留桩,然后结合相应种植技术在已收割的水稻稲茬处重新长出稻穗并可收获的水稻,其优势为可实现一种两收,同时节省很多在水稻种植中的人工成本投入,提升了水稻种植产量和经济收益。

再生稻和头季水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分析再生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必须以头季水稻为基础。

基于此,本文对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展开了分析。

1、选种选种工作应以各地实际的种植条件为基础,然后选择对病虫害和倒伏抵抗能力高的高产水稻品种,比如丰两优香1号、玖量优黄华占、天优华占等。

选种完毕以后要开始备种,通常每公顷稻田备种37公斤到50公斤,如果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可以每公顷26公斤到30公斤标准进行备种,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种植方式可以少量备种,直接在稻田中播种可大量备种。

2、播种为了保证再生稻的产量,做好头季稻播种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头季稻播种都以早栽、早播、早收为基础,一般在3月下旬,当气温连续三天保持上升,且高于十度时即可播种,栽种最好选择在晴天。

正式播种之前两天先对种子进行处理,具体可应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富士1号等进行浸种,时间控制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间,这样可有效提升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如果提前育苗,应以每公顷稻田375个秧盘为基础,开始移栽之前在稻田中施用尿素,施用量可控制在每公顷75公斤到110公斤之间。

一般情况下应要使用移栽的方式进行栽培,如果必须直接播种,那么播种工作必须在4月中旬之前完成,播种之前做好催芽处理,而且有保证均匀播种。

3、整地种植再生稻必须以下述几项条件为基础,第一,稻田应具备良好的排灌条件和较厚的耕作层,且营养丰富。

第二,种植户必须掌握相应的科学种植技术。

第三,满足稻田的肥力和人力的需求。

第四,提前对稻田进行翻耕,如使用绿肥应在翻耕之后对稻田进行泡水。

第五,空闲的稻田地应该正式移栽之前两天翻耕并平整,保证田地表面不存在任何杂物,软硬度要适合稻苗生长,土质要粗细均匀,保持上烂下实,以免影响插秧。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
研究方向。

再生稻是一种可以在同一年内播种多次的稻种,其生长周期较短,可以提高稻
谷的产量。

选择优良的品种。

再生稻的品种与传统稻种有所不同,需要具备生长快、矮秆、抗病
虫害等特点。

通过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再生稻高产栽培的优良品
种。

合理的栽培管理。

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要求有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和水分管理。

由于再生稻的生长周期短,播种时要求密植,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
理是保证再生稻高产的重要措施。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在再生稻高产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会对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要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使用农药,及时发现并
采取控制措施。

科学的收获管理。

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收获管理也很重要。

采用适当的收割时间和方法,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合理的收割时间可以保证稻谷的充分饱满,提高产量,避免损
失。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满足人民对粮食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优化再生稻的栽培技术,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实
现稻谷高产稳产的目标。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一、生姜种植及需肥特点 ,、选种种植 宜选用姜块粗壮、生长势旺、出芽率高的作种。放于恒温在 #& 度的环境内,以利出芽。播种时一芽一种原则,株距 !& 厘米, 行距 #+ 厘米。生姜喜温湿,抗旱涝能力差。生姜对光照要求不严 格,但以自然光生长最为良好。根系不发达,属浅根系作物,不能 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叶片缺少蜡质层,保水能力差,所以不耐旱。 播种后及时浇灌。种姜萌芽到第一片叶展开需 *+"&+ 天。第一叶 展开到有两个较大分枝,俗称“三马杈”时期,需 天,以茎 生长为主。苗期要少量多次供水,进行遮阴或地面盖草,减少水 分蒸发。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管理 上要着重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培育壮苗,为大姜高产打好基础。 !、土壤 以土层深、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中性土壤栽培,通气良 好、便于排水易获高产。连年重茬、病害严重地块,建议沟施草木 灰,中和土壤中超标的酸碱,并能达到杀除土传病害的效果。 #、施肥 生姜对氮、磷、钾等需求量大。“三马杈”以后生长量大,对肥 料需求量大,占全生育期肥料的 -&.以上。生产 ,+++ 公斤根茎, 需约氮肥 !& 公斤,磷约 ,/& 公斤,需钾约 - 公斤以上。氮肥供应 充足时,大姜表片肥厚,叶色浓绿生长势头好,光合作用生产的 有机物多,有效提高产量;氮素营养缺乏时,会致使植株矮小,叶
;、选地整地 通常种植再生稻的地块必须具备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条件,
具备良好的肥力,且拥有较厚的耕作层。在种植水稻之前,应该 对整个稻田进行深翻耕,并在 <&6 以上做好翻压泡水处理,让田 中的绿肥有充足的时间腐烂。如果是一些闲置的水田,便需要在 水稻移栽前的 79;6 进行翻耕平整。要求整个田间没有任何残 物,平整,且田间的表土软硬度应该适中,尽量达到上细下粗、上 烂下实、下陷机不壅泥的作用。选取机插秧的方式,可沉淀 789 ;/- 以上,这样才能够在机插秧的过程中减少浮秧和漂棵的现 象。但是,需要注意种植再生稻的秧田中的土壤如果是砂壤土的 时候,便需要在平田之后沉淀的时间不超过 78-,否则便很容易 出现板结和不好移栽的情况。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引言再生稻是一种具有较高产量和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现代农业中,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再生稻的高产栽培,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再生稻的生长特点、高产栽培技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再生稻的生长特点再生稻,也称作免育水稻,是一种利用离体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通过离体培养和再生再生稻的生长特点生产的水稻品种。

相较于一般水稻,再生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高产性:再生稻的单株产量较高,可以达到300-500公斤以上;2. 抗逆性强:再生稻对干旱、盐碱等环境不良因素具有一定的抗性,适应性较强;3. 生长周期短:再生稻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90-10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4. 品质优良:再生稻的米质优良,食用价值高。

再生稻的这些特点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要想实现高产,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和土壤管理再生稻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对有机质含量要求较高。

在种植再生稻时,应选择肥沃的土壤,并进行适量的有机肥施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

要合理进行土壤耕作,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2. 良种选择再生稻的高产栽培首先需要选用适宜的优质良种。

选择优良的再生稻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应选择产量高、抗病虫、耐逆性强的再生稻良种,以确保高产栽培的基础。

3. 种植密度和间距再生稻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对其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再生稻的种植密度在每亩4000-6000株之间较为适宜,间距宜控制在20-25厘米左右,以保证每株植株都能得到充分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4. 施肥和施水在再生稻的生长过程中,适量的施肥和施水是非常关键的。

在生长早期,可以通过追施尿素等氮肥,促进植株生长;在生长中后期,适量的追施磷肥、钾肥等也能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浅析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合肥市重大专项定向委托项目“重大突破性水稻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2021DX012)。

作者简介:万谦千(1991—),男,研究方向:水稻栽培。

通信作者:张从合(1972—),男,研究方向:水稻育种。

浅析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万谦千 安凯宇 周桂香 王华运 张从合(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摘 要: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通过科学的农艺管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成为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生稻,是一种具有独特再生能力和高病虫害抗性的水稻品种,为实现高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基于此,本文全面综述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一般的高产栽培方法与策略以及配套高产技术,强调了土壤和肥料管理、灌溉和水管理、病虫害管理在高产栽培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通过光质调控、营养吸收优化和生长调控等技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可能途径,旨在进一步发挥再生稻的高产潜力,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土壤管理;肥料管理;灌溉中图分类号:S4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3)09-0090-03水稻(Oryza sativa )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对于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研究和发展新型的高产栽培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科学家和农学家通过基因编辑、品种改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适应性。

其中,再生稻作为一种通过分蘖和再生能力实现高产的水稻品种,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再生稻因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强大的再生能力、较短的生长周期和较高的病虫害抗性等,成为高产栽培研究的理想对象。

然而,要想实现再生稻的高产,单纯依靠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是不够的。

高产栽培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的综合体系,包括土壤和肥料管理、灌溉和水管理、病虫害管理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1]。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再生稻是指通过特殊技术和措施,使稻米在一年内通过几次种植和收割完毕的稻谷。

再生稻在一年之内进行多次收割,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充分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再生稻的特点、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再生稻的特点再生稻,顾名思义,即是在一年内完成多次种植和收割的稻谷。

一般而言,再生稻种植的周期在9-10个月左右,比普通稻谷的生长周期长,因此可以实现多次收割。

再生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次收获。

再生稻有多次收获的特点,一年内可以进行多次产量的收获,这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满足市场对稻谷的需求。

2. 需要充足的水分。

再生稻因为生长周期长,需要更多的水分供给,土壤的水分利用率非常高。

3. 对土壤要求较高。

再生稻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土壤的肥力和肥料的施用是十分重要的。

4. 抗逆性强。

再生稻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抗逆性强是再生稻的一大特点。

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现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系统的研究。

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种植系统的问题,即如何将有限的土地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实现多次种植和收割。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建立了一些成熟的种植系统,并进行了实地验证和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抗逆性育种。

再生稻在多次生长和收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抗逆性育种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一些学者针对再生稻的抗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选育出了一些抗逆性强的品种。

3. 水分管理技术。

再生稻需要充足的水分供给,水分管理技术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选用良种与合理布局、头季稻栽培管理、适时施好促芽肥、适时收割头季稻与保留适当稻桩高度、再生稻生育期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再生稻;头季稻;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033-01利用头季稻稻桩上再生芽萌发生长起来的再生苗,加以适当培植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稻谷,称为再生稻。

发展再生稻可以省工、省时、省种[1]。

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农村耕种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双季稻改单季稻日益增多,在现有耕种面积上,既要少增加劳力,又能获得更高产量,种1季收2季的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多。

目前,再生稻在会昌县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 hm2,头季稻收割后60 d就可以收获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 750 kg/hm2左右,经济效益好,既适于中稻区种植,又适于老、少劳力的种田家庭种植。

现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选用良种,合理布局应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抗性强、品质优、再生力强的杂交水稻品种组合作再生稻,如y两优1号、准两优608等,在种植地块的选择上安排在有水源保证充足、肥力中上等、年平均气温18 ℃以上的田块相对集中种植再生稻。

2 头季稻栽培管理2.1 适时早播头季稻播种期应使再生稻抽穗扬花期能避开秋季寒露风而安全齐穗为宜,江西省会昌县一般于清明前后播种,立秋前后收获头季。

y两优1号安排在清明前播种,准两优608安排在清明后播种,8月15日收获第1茬。

建议采用旱床保温育秧技术[2]。

2.2 合理密植,宽窄行栽培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当地的种植密度。

栽秧建议采用宽窄行栽培,以达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群体通风透光性良好、病虫害较轻的目的。

宽行40~47 cm,窄行27~33 cm,株距17cm,栽15万~18万蔸/hm2,每蔸栽2~3粒谷苗。

浅谈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浅谈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浅谈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一)论文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摘要介绍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期及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留茬等方面的内容。

舒城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是双季稻北缘,属一季稻和双季稻混栽区。

利用杂交籼稻进行再生稻栽培,是获取两季高产、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水热资源的好措施。

2006年棠树乡再生稻面积发展到近100hm2。

据笔者在三拐村的推广示范,面积6.6hm2,品种为Ⅱ优69,前季平均产稻谷76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稻谷3600kg/hm2,两季合计产稻谷11.25kg/hm2,比单纯种一季稻多收获一季,比棠树乡双季稻均产10.5t/hm2增产稻谷750kg/hm2。

1再生稻的生长特点再生稻是靠地上各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而抽穗结实的,它的腋芽在前季稻成熟前就已开始伸长分化。

前季稻地上各节都有一个腋芽,越在上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越早,同株上节位的腋芽对其下节位腋芽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现象(顶端优势)。

为了促进腋芽生长发育,宜在前季稻抽穗后15d左右增施肥料,供给腋芽足够的营养需要。

此外,留茬高度与再生成穗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据笔者观察:齐泥割的,腋芽死亡多,成穗率极低,留茬15cm的再生穗率达70%,留茬30cm的再生成穗率达90%。

2栽培技术2.1播期及品种选择再生稻栽培在我地关键是把好再生稻的安全齐穗关。

根据我县历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杂交籼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随着水稻补偿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前季稻的播期已有较大的提前,我县前季稻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

前季稻生育期为145d左右,再生稻生育期为60d,两季稻生育期共205d。

再生稻在前季收割后25d左右抽穗,从而能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

品种上一般选用耐肥、秆壮、后期不早衰、再生能力强、生育期相对稳定在145d以内的杂交组合。

如适合我地栽培品种有Ⅱ优69、汕优63、丰两优一号、国丰一号等。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约50亿人口的日益增多,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再生稻就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促进水稻植株生成并再生一些新的根系,以表现出比一般水稻更加强健的状态,最终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

1.土壤改良技术水稻的种植环境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此外,利用深松耕作和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扩大宜稻地的生产能力,也是效果不错的一种方法。

2.适宜的播种期再生稻在选种时通常要选用早熟、耐旱的品种,并在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

通常,选用在当地种植有一定历史的品种,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同时,在播种时要注意水分的供应并且保持土壤的湿度,从而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3.施肥技术适宜的施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每平方米土地资源,提高产量。

再生稻的施肥技术主要包括:合理的肥料配比,把握适宜的施肥时间,以及对秸秆进行处理等。

对于少施肥的土地,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旱、耐寒、抗病和抗虫能力。

4.科学的灌溉技术在再生稻高产栽培中,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生长的质量和产量。

常用的灌溉技术有: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地面灌溉。

其中,滴灌和微喷灌是适用于较小稻田和土壤水分较少的地区的技术。

而喷灌和地面灌溉则适用于稻田较大,水资源充足的地区,这样有助于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保持土壤湿度。

总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

我们相信,在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中,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会不断完善,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是指在水田或者旱地上种植并且收获后,再次通过种植技术实现再次生长收获的稻米作物。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技术,实现更高产量和更高品质的再生稻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背景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再生稻的特点、高产栽培的优势和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实现需要对再生稻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

再生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特性、抗病虫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

再生稻在生长发育方面有快速生长和短生育周期的特点。

这决定了再生稻的种植周期相对短,能够实现一年甚至更多次的收获。

再生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再生稻不易受到病虫害侵袭,减少了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再生稻的适应性较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条件。

这些特点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再生稻的单产。

采用高产技术种植再生稻,可以在相同的种植面积下获得更多的粮食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种植高产再生稻可以有效利用土地、水源和肥料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环境保护。

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提高产量的也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实现再生稻高产栽培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关键。

应根据具体的种植环境和管理条件,选择适合的再生稻品种。

科学施肥是实现再生稻高产栽培的重要保障。

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再生稻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保证再生稻的养分供应。

精细管理是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关键。

包括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点,都需要进行精细的管理,保证再生稻的生长发育需求。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摘要: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从稻茬生长节位置高位分蘖,并生长成穗的一季水稻,可以“一种两收”,所以既省工省力,又低投入高产出,且给水稻种植人带来了增收提效的结果,当然其高产栽培技术与头季稻和再生稻均相关,头季稻是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对这两个环节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再生稻;“一种两收”;高产栽培0 引言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春夏雨水较多,秋冬干旱。

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是全国有名的水稻大省。

近年来,湖南农村大部份都是一些老幼病弱人员,而传统的稻作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益低下,所以给省工省力且经济高效的再生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 再生稻的品种选择2018年,湖南省建立再生稻百亩示范片143个、千亩片24个、万亩片5个,辐射全省面积达26.67万 hm2,再生季产量再创新高,两季总产轻松实现逾吨粮。

第一批再生稻6个主推品种产量表现突出,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种植再生稻省工省力,低投入高产出,是增收提效的好模式。

今年2月27日,针对2018湖南省再生稻品比试验评鉴会在长沙召开。

会议邀请了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湖南农大、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省水稻研究所,以及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种植业处、省土肥站、省种子管理站、省植保植检站、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专家组结合2018年12个大面积示范品种、41个品比试验品种的表现,充分考虑再生稻对抗倒伏、耐高温、产量高、米质优等指标的要求,评选出湖南省再生稻第二批主推品种10个:两优336、C两优651、泸优9803、Y两优551、两优389、天优华占、甬优4949、隆两优1988、两优121、深两优475。

评选出2019年全省再生稻大面积示范推荐品种14个,其中高产型6个:深两优867、隆两优1307、晶两优1125、望两优889、C两优0861、和两优1号,优质型品种8个:Y两优911、晶两优1468、瑞两优1053、Q两优丝苗、凤两优464、恒两优金农丝苗、梦两优534、粤农丝苗。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良种选用、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留茬和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指水稻收割留桩后,施用促芽肥补充足够养分,促稻桩节位上腋芽再生长成穗,增加一季收成。

实践证明,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项简便轻型的农业技术,因其省工、省种、省肥、省农药、省秧田,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

新化县大部分稻田的光热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适宜再生稻的栽植,因此,再生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发展再生稻对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力和光热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种好头季稻再生稻是头季稻伸长节上高位分蘖的继续,是头季稻的延伸。

头季稻是再生稻的基础,头季稻的长势长相直接影响到当季产量和再生稻产量。

因此,种好头季稻既是头季稻超高产的需要,也是再生稻高产的前提。

1.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再生稻品种的选用原则主要有四点:一是头季产量高,稳产性好。

要求头季稻产量比当前主栽的中稻品种增产15%以上。

二是再生能力强。

在头季稻成熟时再生芽成活率高,收割后再生萌发力强,发苗多,再生稻产量高。

三是生育期适宜,选用品种的生育期要和本地气候条件相吻合,才能充分利用温光水热等自然资源,确保再生稻安全抽穗扬花,获得高产。

四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对病虫害抵抗力强,有利于高产稳产。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示范,新化县主要可选用D优527、汕优63、金优299、培两优E32、丰源优299等品种作为再生稻。

1.2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头季稻必须早播、早栽(抛)、早收,才能保证再生稻生长和安全齐穗。

根据新化县历年气象资料和近年生产实践经验,再生稻的播种期应在3月下旬初。

同时,播种前,应推广使用水稻壮秧剂,坚持稀播,培育多蘖壮秧。

育秧前期气温较低,应盖膜保温育秧;后期气温回升较快时,要注意掀膜防烧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再生稻的概念及结合生产实际讲高
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期及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留茬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为稻区生产者提高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利用杂交籼稻进行再生稻栽培,是获取两季高产、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水热资源的好措施。

2010年射阳县临海镇再生稻面积发展到近100hm2。

据笔者在六垛村的推广示范,面积6.6?hm2,品种为ⅱ优69,前季平均产稻谷7?650kg/hm2,再生季平均产稻谷3?600kg/hm2,两季合计产稻谷11.25kg/hm2,比单纯种一季稻多收获一季,比临海镇双季稻均产10.5t/hm2增产稻谷750kg/hm2。

一、再生稻的生长特点
再生稻是靠地上各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而抽穗结实的,它的腋芽在前季稻成熟前就已开始伸长分化。

前季稻地上各节都有一个腋芽,越在上节位的腋芽,生长发育越早,同株上节位的腋芽对其下节位腋芽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现象(顶端优势)。

为了促进腋芽生长发育,宜在前季稻抽穗后15d左右增施肥料,供给腋芽足够的营养需要。

此外,留茬高度与再生成穗率呈显着的正相关。

据笔者观察:齐泥割的,腋芽死亡多,成穗率极低,留茬15cm的再生穗率达70%,留茬30cm的再生成穗率达90%。

二、栽培技术
1.播期及品种选择
再生稻栽培在我地关键是把好再生稻的安全齐穗关。

根据我县历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杂交籼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随着水稻补偿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前季稻的播期已有较大的提前,我县前季稻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

前季稻生育期为145d左右,再生稻生育期为60d,两季稻生育期共205d。

再生稻在前季收割后25d 左右抽穗,从而能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

品种上一般选用耐肥、秆壮、后期不早衰、再生能力强、生育期相对稳定在145d以内的杂交组合。

如适合我地栽培品种有ⅱ优69、汕优63、丰两优一号、国丰一号等。

2.培育壮秧
早春气温低,要采用薄膜低拱架覆盖旱育技术育秧,秧本田比为1∶30。

头年秋后及早准备苗床,并进行培肥,培肥方法:干耕干整干施肥的全层施肥法,使碎秸秆、杂肥等有机肥充分腐烂、熟化,避免肥害死苗。

播种前10d调酸施肥,施尿素300~500kg/hm2、过磷酸钙500kg/hm2、氯化钾400kg/hm2,使肥料充分均匀地拌和在0~15cm土层中。

苗床畦宽1.2~1.4m,长8~10m,畦沟宽与深为20~30cm,播前浇透水,同时每平方米用敌克松2~4g对水喷施消毒。

播量为450kg/hm2,催芽露白即可播种,一叶一心期喷施15%多效唑2kg/hm2(浓度300mg/kg)。

出苗后注意搞好苗床温、水、肥的管理,培育壮苗。

三、前季稻大田栽培的关键技术
1.施足基肥,增施磷肥
在前季稻中增施磷肥,能提高前季稻茎叶中贮存的干物质及氮、磷营养成分,有利于再生芽成活,芽苗萌发早,齐穗早,使再生稻得到较多的高温天气,从而再生叶片光合产物多,增加产量。

前季稻基施复合肥750kg/hm2、过磷酸钙125kg/hm2。

2.统筹兼顾,插足基本苗
再生稻株高有限,而且叶形缩小,不会产生相互遮光现象,穗数越多光能利用率越高。

因此,前季稻栽插密度要统筹考虑,尽可能插密一些。

适宜的密度为16cm×23cm,丛插带蘖壮秧1粒谷或不带蘖2粒谷。

基本苗不少于50万苗/hm2。

3.科学追肥,适时烤田、搁田
在栽后7d左右用30~45kg/hm2尿素挑施三类苗促平衡。

栽后50d左右施穗肥,施尿素150kg/hm2;前季稻齐穗后15d左右施促芽肥,此时再生稻的倒二芽已开始抽穗分化,施尿素225kg/hm2;够苗烤田,一般栽后25~28d或280万苗/hm2时烤田。

大田要开围沟和中沟彻底烤田,减少病害,保持后期植株健壮;搁田在收割前15d进行,方法是堵死进水口,让大田自然落干,使得收割时田面湿润,但脚不粘泥。

4.防治病虫草害,确保两季高产
我地需要防治的主要病虫有二化螟一代及二代、稻蓟马、稻飞虱和纹枯病。

选择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农药,在病虫害防治最佳时期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除草,在插后7d
用18%苄·乙可湿性粉剂80~120kg/hm2拌土撒施。

四、收割留茬与后期管理
1.收割留茬
为保证再生芽早发快发,要掌握好前季稻的收割时期,一般在黄熟收割最佳,收割时使稻桩和根系不受伤害,稻茬要尽可能平整一些,雨天不收割。

留茬高度与腋芽再生成穗呈正相关,应当留高茬。

高茬不但能留住茎秆中的营养供再生芽生长,而且能留住长势最强的倒二芽萌发成穗。

一般应留茬50cm左右,既能留住倒二芽,又不影响前季稻的收获。

2.收割后的管理
收割后要立即灌1次跑马水,以后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到收割。

灌第一次跑马水时施尿素120kg/hm2,促苗早发。

同时,要注意稻飞虱的发生和防治。

10月中旬可收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