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的心灵修养”时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孔子的心灵修养”时的感悟
谭婧婧何谓“心灵修养”,“心灵”又是什么?我认为“心灵”——他能感受到喜、感受到怒、感受到哀、感受到恐惧、感受到痛苦,心灵一种器官,动物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一种器官。它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的形式与周围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能量场,通过与周围世界接触,不断的吸收、消耗、转化自己所拥有的能量。而“心灵修养”,就是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感悟到世间的喜、怒、哀、恐惧、痛苦,感悟周围世界对自己的影响,感悟到自己内心的升华纯净。对我们年轻老师一代,我们又该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修养呢?
《论语.为政》中描述了孔子自己对心灵的修养提高的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时开始懂得了立志学道。我们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而是要这些花样年华的少年懂得“求学之道”,让他们自己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理解且能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才是我们老师对花样年华的学生教育的重任。
而“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到了30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这种行事准则就是儒家所传承的“仁、义、礼、智、信”。年轻老师的我,此时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学
会社会交际。要去接触、交流、理解、宽容自己身边人与事。要学会各种与人与社会打交道的各种技巧。不过,书籍,也很必要的,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老师要做到教学要精,要专,必须经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以及虚心听取师傅和他人的教导。
再看,“四十而不惑”,“惑”是疑惑,指孔子到了四十岁,对学问、对人生的框架才无疑虑,才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智慧。作为老师,真正能够做的“不惑”,我们的路慢慢远兮。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从经验里找到智慧的。许多简单的道理,自己听来的看来的,有时都不一定能做到,只有自己切切实实经历了,才发现社会的奥妙。社会是所好大学,要学会从中萃取锤炼日益精华,让自己在社会中不断打磨,我们才会变得成熟,才会懂得智慧。所以,我们都需要在艰难中不断历练自己,总结自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孔子到了五十,六十岁时,他懂得了天命和顺命,这是他进一步懂得了在道德以上的价值,这是圣人在心灵修养上最后的造诣。教导我们要顺其自然,尊重事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逾越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发展自己,因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慢慢体会完圣人孔子的心灵修养,我感觉到圣人站在高高山巅之上,而我此时仍处于山脚之下,我的责任重大,不过我会勇敢的昂着头,爬上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