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第1章 测试系统的构成
《传感与检测技术》习题及解答
![《传感与检测技术》习题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bf726d4758fafab069dc0290.png)
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基础第2章 电阻式传感器 第3章 电感式传感器1、电感式传感器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工作原理分别是什么?2、说明3、变气隙长度自感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善其非线性?怎样提高其灵敏度?答:根据变气隙自感式传感器的计算式:00022l S W L μ=,线圈自感的大小,即线圈自感的输出与线圈的匝数、等效截面积S 0和空气中的磁导率有关,还与磁路上空气隙的长度l 0有关;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100])([200⨯+∆+∆= l ll l r 。
由此可见,要改善非线性,必须使l l∆要小,一般控制在0.1~0.2。
(因要求传感器的灵敏度不能太小,即初始间隙l 0应尽量小,故l ∆不能过大。
)传感器的灵敏度:20022l S W dl dL l L K l ⨯-=≈∆∆≈μ,由此式可以看出,为提高灵敏度可增加线圈匝数W ,增大等效截面积S 0,但这样都会增加传感器的尺寸;同时也可以减小初始间隙l 0,效果最明显。
4、试推导 5、气隙型 6、简述 7、试分析 8、试推导 9、试分析 10、如何通过11、互感式12、零点残余电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小和消除它的影响?答:在差动式自感传感器和差动变压器中,衔铁位于零点位置时,理论上电桥输出或差动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线圈反向串接后电压输出为零。
但实际输出并不为零,这个电压就是零点残余电压。
残差产生原因:①由于差动式自感传感器的两个线圈结构上不对称,如几何尺寸不对称、电气参数不对称。
②存在寄生参数;③供电电源中有高次谐波,而电桥只能对基波较好地预平衡。
④供电电源很好,但磁路本身存在非线性。
⑤工频干扰。
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或消除:①设计时,尽量使上、下磁路对称;并提高线圈的品质因素Q=ωL/R;②制造时,上、下磁性材料性能一致,线圈松紧、每层匝数一致等③采用试探法。
在桥臂上串/并电位器,或并联电容等进行调整,调试使零残最小后,再接入阻止相同的固定电阻和电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1](https://img.taocdn.com/s3/m/1878c6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c.png)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检测技术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手段。
而传感器是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中对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传输与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电量参数的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反应速度快、能自动连续地进行测量、可以进行遥测、便于自动记录、可以与计算机方便地连接进行数据处理、也可采用微处理器做成智能仪表、能实现自动检测与转换等一系列优点。
但是在工程上和实际的测量中,所需要测量的参数往往有相当大的部分为非电量,例如温度、位移、压力、流量等,所以通常就把将这些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或设备称为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迅猛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
检测的基本任务就是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进行必要的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从而获得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信息,最后将结果提供显示或输入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信息科学范畴,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起分别构成信息技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一。
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促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向检测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了检测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检测技术迅速吸取各个科技领域(如材料科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的新成果,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同时又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先进的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各种现代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检测技术的成本已达到设备系统总成本的50%~70%。
据资料统计:一辆汽车需要30~100余种传感器及配套检测仪表用以检测车速、方位、转矩、振动、油压、油量、温度等;而一架飞机需要3600余种传感器及配套检测仪表用来监测飞机各部位的参数(压力、应力、温度等)和发动机的参数(转速、振动等)等。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ed5989bceb19e8b8f6ba4e.png)
第一章绪论1课程简介【引题,作为整门课程的开始,开篇引题要能抓住学生兴趣】设计1:带几个机器人去教室,演示机器人功能,以其中一个机器人(排雷机器人)为例,提问:以这个排雷机器人为例,分析一下它具体实现了哪些功能?首先,当地面有雷的时候,它能够“看”到。
然后,它能将“看”到的信息,通过它的“神经”,也就是这些数据线,传达给它的“大脑”。
它的大脑就做出反应:此处有雷。
引出: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门课程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一个系统去感知它周围的世界,然后,把它所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它的大脑,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接课程内容)提到武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我们可能都不陌生,我们在很多新闻、书籍、电影乃至动画片当中,都见到过关于武器测试技术的片段(图1.1 武器测试技术应用)。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对象放宽,那测试技术可以说遍布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图1.2 测试技术的应用)。
仔细看一看这些系统我们能够发现,它们的基本任务大体一致:将研究目标的相关信息检测出来,再传输给系统,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1.1课程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当中的主要内容:1、是系统感知世界的感官,也就是传感器。
2、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感官,以及这些感官所感知到的信息(测试技术)。
3、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3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作为一个电气系统,它们用什么来感知外界的信息(传感器),又如何对感知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并应用到系统中去的(测试技术),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1.1章节内容1.1.2学时安排1.2课程特点1.2.1涉及范围广传感器部分物理电路模拟电路测试技术部分信号与系统电路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1.2.2知识点零散1.2.3贴近工程应用1.3学习要求1.3.1课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1.3.2课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1.3.3实验:充分预习,勇于实践1.4参考书目1.4.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魏学业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4.2《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张玉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4.3《现代传感器技术》徐群和主编科学出版社1.4.4《传感器与的检测技术》李增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4.5《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蔡旭晖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4.6《LabVIEW程序设计基础》德湘轶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产生背景【引题】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门主要研究传感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学科,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的呢?2.1生物能够感知外界信息人们从很早就知道,生物,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形形色色的感官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图1-4~图1-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参考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958424c00508763231121244.png)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复习参考前言知识点第一章概论1、检测的定义2、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传感器(狭义):能感应被测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其他物理量变化的器件.传感器(广义):是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的总称.传感器的分类:按测量的性质划分: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按工作的原理划分:电阻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磁电式传感器等.按测量的转换特征划分: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按能量传递的方式划分: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3、检测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指标静态特性可用下列多项式代数方程表示:y=a0+a1x+a2x2+a3x3+…+a n x n式中:y—输出量;x—输入量;a0—零点输出;a1—理论灵敏度;a2、a3、… 、an—非线性项系数。
1)线性度:指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又叫非线性误差.2)灵敏度: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与引起输出量增量的输入量的比值.3)迟滞:指传感器在正向行程和反向行程期间,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现象.4)重复性: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的程度.5)分辨率:指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6)稳定性:指传感器在室温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7)漂移:指传感器在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变化,包括零点漂移和灵敏度漂移等.4、传感器的动态特性1)瞬态响应法2)频率响应法第二章常用传感器1、电阻式传感器(1)基本原理:将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相应的测量电路显示或记录被测量值的变化。
(2)电阻应变片结构(3)应变效应电阻应变片满足线性关系:,S即为应变片灵敏系数,或用K表示,K=1+2μ。
半导体应变片满足: (4)测量电路A .直流电桥 (电桥形式(单臂、双臂、全桥)、输出电压表达式、电压灵敏度、应变片的位置安放)见课后习题P242 3.5 B .交流电桥(5)温度误差原因及补偿方法2、 电容式传感器(1) 结构、原理 (2) 类型:变极距型:非线性误差大,适用于微小位移量测量变极板面积型:面积变化型电容传感器的优点是输出与输入成线性关系,但与极板变化型相比,灵敏度较低,适用于较大角位移及直线位移的测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胡向东 刘京诚_著)_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胡向东 刘京诚_著)_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11947b02768e9951e73820.png)
解:(2) A = π ( R 2 − r 2 ) = 59.7 ×10−6 m 2
F ∆R1 = ∆R2 = ∆R3 = ∆R4 = k AE R = 0.191Ω
∆R5 = ∆R6 = ∆R7 = ∆R8 = −µ∆R1 = −0.0573Ω
(3)U0 = 1mV
3.7 图 3.5 中,设负载电阻为无穷大(开路),图中,E=4V,
第三章 思考题和习题 3.1 应变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的。 当被测物理量作用在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在力、力矩或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形变,变换 成相应的应变或位移,然后传递给与之相连的应变片,将引起应变敏感元件的电阻值发生变 化,通过转换电路变成电量输出。输出的电量大小反映了被测物理量的大小。 3.2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按组成材料有金属和半导体之分,金属应变片受力时,主要是基于应变效应,是引起 应变片的外形变化进而引起电阻值变化,而半导体应变片时基于压阻效应工作的,当受力时, 引起应变片的电阻率变化进而引起电阻值变化。 按结构形式有丝式和箔式之分。丝式是应变金属丝弯曲成栅式结构,工艺简单,价钱便 宜。箔式是采用光刻和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工艺复杂,精度高,价钱较贵。 3.3 引起电阻应变片温度误差的原因是什么?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是什么? 一是电阻温度系数,二是线膨胀系数不同。 单丝自补偿应变片,双丝组合式自补偿应变片,补偿电路 3.4 试分析差动测量电路在应变式传感器中的好处。 灵敏度提高一倍,非线性得到改善。
2.8 某温度传感器为时间常数τ = 3s 的一阶系统,当传感器受突变温度作用后,试求传感器
温差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温差为二分之一时,t=2.08s 温差为三分之一时,t=1.22s 2.9 玻璃水银温度计通过玻璃温包将热量传给水银,可用一阶微分方程来表示。现已知某玻
作业题1、测试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
![作业题1、测试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https://img.taocdn.com/s3/m/d4c0daf2aeaad1f346933f2a.png)
第12章
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1、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振传感器, 其基本原理是什么?P186
2、什么是光栅?什么是莫尔条纹?P201
3、磁尺测量装置有那几部分组成?P205 4、什么是压磁效应?压磁式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 什么?P219
5、图中所示为一直流电桥,供电电源电动势 E=3V,R3=R4=100Ω,R1R2为相同型号的电 阻应变片,其电阻均为50Ω,灵敏度系数K=2.0。 两只应变片分别粘贴在等强度梁同一截面的正 反两面。设等强度梁在受力后产生的应变为 5000με,试求此时电桥输出电压U0。
b
R1 R1 R2 R2
6、为什么霍尔元件一般采用N型半导体材料?
7、霍尔灵敏度与霍尔元件厚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10章 作业
1、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热电偶的基本定律有哪些?
3、为什么要对热电偶进行冷端补偿?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补偿导线的作用是什么?连接补偿导线要注意什么?
4、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几种类型?
5、金属热阻温度传感器常用的材料有哪几种?
第11章 光电式传感器
1、光电效应有哪几种?分别对应什么光电元件? 2、试比较光敏电阻、光电池、光敏二极管的性能差异,简 述在不同场合下应选哪种元件最为合适? 3、简述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4、用光电传感器测转速,试画出其原理结构简图,并说明 其工作原理。
上篇 测试技术基础
作业题:
1、测试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各部分的主要作 用是什么?P2
2、静态响应特性的指标主要有哪些?P26 3、简要回答什么是分辨力、测量范围和稳定 度。P27
第5章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本章作业: 1、什么是应变效应?金属电阻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有何异同? 2、试说明电阻应变片有哪些途? 3、采用阻值为120Ω、灵敏度系数K=2.0的金属电阻应变片和阻值为120Ω的固定电阻 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4V,并假定负载电阻无穷大。当应变片上的应变分别为1με和 1000με时,试求单臂工作电桥、双臂工作电桥及全桥工作时的输出电压,并比较三种 情况下的灵敏度。 4、采用阻值R=120Ω、灵敏度系数K=2.0的金属电阻应变片与阻值R=120Ω的固定电阻 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10V。当应变片应变为1000με时,若要使输出电压大于10mV, 则可采用何种接桥方式(设输出阻抗为无穷大)?
第1章传感器概述
![第1章传感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d78a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7.png)
第1章传感器概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1章传感器概述主要内容:1.1什么是传感器1.2传感器的作用和地位1.3传感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1什么是传感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电冰箱、电饭煲中的温度传感器;空调中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抽油烟机中的煤气泄漏传感器;电视机和影碟机中的红外遥控器;照相机中的光传感器;汽车中燃料计和速度计等等,不胜枚举。
1.1什么是传感器1.1什么是传感器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皮肤(触觉)舌(味觉)1.1什么是传感器如果用机器完成这一过程,计算机相当人的大脑,执行机构相当人的肌体,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
传感器又是人体感官的延长,有人又称传感器为“电五官”,它作为替代补充人的感觉器官功能,传感器为人类客观定量认识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1.1什么是传感器1.1什么是传感器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第1章传感器概述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第1章传感器概述第1章传感器概述第1章传感器概述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第1章传感器概述第1章传感器概述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1.2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第1章传感器概述1.3传感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1.3传感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1.3传感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1.3传感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使现场数据就近登陆,通过Internet网与用户之间异地交换数据远程控制等。
传感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4检测系统的组成原理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5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方法1.6本课程的特点和研究内容1.6本课程的特点和研究内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1章传感器概述传感器发展趋势传感器的历史远比近代科学来得古老,如‘天平’古埃及开始使用、利用液体热膨胀进行温度测量,在16世纪前后实现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92c3b6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f.png)
转换元件 它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信号直接转换为电信号,或直接将被测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如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电阻应变片,它作为转换元件将弹性敏感元件的输出转换为电阻)。 转换电路 它能把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便于显示、处理和传输的有用信号。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知识密集型技术。
1.2 测量误差与准确度
3)恰为第n位单位数字的0.5,则第n位为偶数或零时就舍去,为奇数时则进1。 (2)参加中间运算的有效数字的处理 1)加法运算: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面的有效位数相同。 2)乘除运算: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位数最小的相同。 3)乘方及开方运算: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比原数据多保留一位。 4)对数运算:取对数前后有效数字位数应相同。 2.测量数据的处理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列表法、图示法、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
列表法 列表法是把被测量的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简明地表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随时检查测量结果是否合理,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
01
图示法 图示法是用图形或曲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它能更直观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如递增或递减。
02
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 图示法虽然能很直观方便地将测量中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用图像表示出来,但是,在图像的绘制上往往会引起一些附加的误差。
1.1 传感器简述
1.1 传感器简述
1)超调量σ:传感器输出超出稳定值而出现的最大偏差,常用相对于最终稳定值的百分比来表示。 2)延滞时间td: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的50%所需要的时间。 3)上升时间tr:传感器的输出由稳态值的10%变化到稳态值的90%所需的时间。 4)峰值时间tp:传感器从阶跃输入开始到输出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5)响应时间ts:传感器从阶跃输入开始到输出值进入稳态值所规定的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2)频率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是从传感器的频率特性出发研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第一章传感器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传感器技术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49a4bb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9.png)
时间常数:用时间常数τ来表征一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τ越小, 频带越宽。
固有频率:二阶传感器的固有频率ωn表征了其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与测量条件有关的因素 (1)测量的目的 (2)被测试量的选择 (3)测量范围 (4)输入信号的幅值,频带宽度 (5)精度要求 (6)测量所需要的时间
相应的响应曲线 :
传感器存在惯性,它的输出不能立即复现输入信号,而是从零开 始,按指数规律上升,最终达到稳态值。 理论上传感器的响应只在t趋于无穷大时才达到稳态值,但实际上 当t=4τ时其输出达到稳态值的98.2%,可以认为已达到稳态。 τ越小,响应曲线越接近于输入阶跃曲线, 因此,τ值是一阶传感器重要的性能参数。
测量
测量是指人们用实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 设备,将被测量与同性质的单位标准量进行比较,
并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从而获得关于被测
量的定量信息。
xnu或
x——被测量值;
n x u
u——标准量,即测量单位;
n——比值,含有测量误差。
测量过程
传感器从被测对象获取被测量的信息,建立起 测量信号,经过变换、传输、处理,从而获得 被测量量值的过程。
线性传感器
S y x
灵敏度是它的静态特性的斜率,即S为常数。
非线性传感器
它的灵敏度S为一变量,用下式表示。
S dy dx
传感器的灵敏度如图1-3所示。
Y
Y
S y - y0
Yo
x
X O
a)线形传感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Y dy
dx S dy dx X
电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详细答案参考
![电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详细答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9f8085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c.png)
电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期末复习题及详细答案参考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题基础知识自测题第一章传感器的通常特性1.传感器是检测中首先感受,并将它转换成与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的器件。
2.传感器的基本特性通常用其特性和特性去叙述。
当传感器转换的被测量处在动态时,测出的输入一输出关系称作特性。
3.传感器变换的被测量的数值处在稳定状态下,传感器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称为传感器的特性,其主要技术指标有:、、和等。
4.传感器实际曲线与理论直线之间的称作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其中的与输入满度值之比称作传感器的。
5.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稳态标准条件下,变化量与化量的比值。
对传感器来说,其灵敏度是常数。
6.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就是指传感器测量时,其输入对输出的特性。
7.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关系的其它量的元件称为元件。
8.只体会由敏感元件输入的,并且与成确认关系的另一种非电量,然后输入电量的元件,称作元件。
第二章电阻式传感器1.电阻应变片就是将被测试件上的转换成的传感元件。
2.电阻应变片由、、和等部分共同组成。
3.应变式传感器中的测量电路是将应变片转换成的变化,以便显示或记录被测非电量的大小。
4.金属电阻应变片脆弱栅的形式和材料很多,其中形式以式用的最少,材料Infreville的最为广为。
5.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就是依据快速反应效应创建与变形之间的量值关系而工作的。
6.当应变片主轴线与试件轴线方向一致,且受到一维形变时,应变片灵敏系数k就是应变片的与试件主应力的之比。
7.电阻应变片中,电阻丝的灵敏系数小于其灵敏系数的现象,称为应变片的横向效应。
8.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中,若使用电桥补偿法测量应变片时,工作应变片粘贴在表面上,补偿应变片粘贴在与被测试件完全相同的上时,则补偿应变片不。
9.用弹性元件和及一些附件可以共同组成快速反应式传感器.10.应变式传感器按用途划分有:应变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等。
11.电阻应变片的配用测量电路采用差动电桥时,不仅可以,同时还能起到的作用。
第1章 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1章 测量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9d4fa3a03d8ce2f00662390.png)
1. 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1)端基拟合直线是由传感器校准数据的零点输出平均值和满量程输 出平均值连成的一条直线。由此所得的线性度称为端基线性度。这种 拟合方法简单直观,应用较广,但拟合精度很低,尤其对非线性比较 明显的传感器,拟合精度更差。
• (2)独立拟合直线方程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在全量程范围内各处 误差都最小。独立线性度也称最小二乘法线性度。这种方法拟合精度 最高,但计算很复杂。
• 4.变差(回差、迟滞) • 变差是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输入变量由小变大和由大变小时,
仪表对于同一输入所给的两相应输出值不相等,二者在全行程范围内 的最大差值即为变差。如图1-5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5.重复性 • 如图1一6所示,重复性是指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输入量按同一向在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1 测量方法及检测系统的组成
• 信号处理电路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传感器输出的电学量变成具有一定功 率的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或数字信号,以推动后级的输出显示或记 录设备、数据处理装置及执行机构。
• 3.显示装置 • 测量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被测量的数值,所以必须有显示装置。显示
或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此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其误差的数值和符 号不变的称为恒值系统误差;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称为变值系统误 差。变值系统误差又可分为累进性的、周期性的和按复杂规律变化的 等多种类型。
下一页 返回
1. 2传感器的测量误差
• 系统误差是有规律的,因此可通过实验或分析的方法,查明其变化规 律和产生原因,通过对测量值的修正或者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就能 够消除或减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1章传感器概述
![第1章传感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aa25fe569dc5022aaea00a8.png)
泡沫也是可以测量的,近年来使用相对便宜的红外线传 感器,通过记录红外光的衰减进行泡沫浑浊度测量。但 是,这一领域的最大进步还未到来。
LED 泡沫 管子
感光晶体管
浑浊度传感器测量泡沫质量的工作原理
外
感官
大脑
肌体
界
信
息
传感器
计算机
执行机构
第1章 传感器概述
1.1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与检测技术
对于各种各样的被测量,有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下面请看几个传感器应用实例:
智 能 远 程 数 字 压 力 表 机械式弹簧压力表
第1章 传感器概述
1.1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与检测技术
智 能 数 字 压 力 表
传感与检测技术
(3)烘干机: 温度 —— NTC 湿度 —— 电导传感器
(4)制冷机: 温度
(5)烤箱: 温度 —— pt100
(6)微波炉: 温度 —— NTC 湿度 —— 陶瓷传感器 气体
第1章 传感器概述 传感与检测技术
1.2 传感器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家用电器
( 7 ) 吹风机: 温度 —— NTC 温度(非接触)—— 红外线热电偶 气流
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环 节都需要用各种传感器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的各个参数, 一是保证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二是保证设备工作在最 佳状态。传感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关键基础器件,直接 影响到自动化技术的水平。
背投电视生产线
调试系统
空调生产线
网络产品生产线
液晶产品生产线
全国最大的插件机群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胡向东 刘京诚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胡向东 刘京诚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a8319b7360b4c2e3f6440.png)
第1章传感器特性习题答案:5.答:静特性是当输入量为常数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其主要指标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
传感器的静特性由静特性曲线反映出来,静特性曲线由实际测绘中获得。
人们根据传感器的静特性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9.解:10.解:11.解:带入数据拟合直线灵敏度0.68,线性度±7%。
,,,,,,13.解:此题与炉温实验的测试曲线类似:14.解:15.解:所求幅值误差为1.109,相位滞后33042,所求幅值误差为1.109,相位滞后33042,16.答:dy/dx=1-0.00014x。
微分值在x<7143Pa时为正,x>7143Pa时为负,故不能使用。
17.答:⑴20。
C时,0~100ppm对应得电阻变化为250~350kΩ。
V0在48.78~67.63mV之间变化。
⑵如果R2=10MΩ,R3=250kΩ,20。
C时,V0在0~18.85mV之间变化。
30。
C时V0在46.46mV(0ppm)~64.43mV(100ppm)之间变化。
⑶20。
C时,V0为0~18.85mV,30。
C时V0为0~17.79mV,如果零点不随温度变化,灵敏度约降低4.9%。
但相对(2)得情况来说有很大的改善。
18.答:感应电压=2πfCRSVN,以f=50/60Hz,RS=1kΩ,VN=100代入,并保证单位一致,得:感应电压=2π*60*500*10-12*1000*100[V]=1.8*10-2V 第3章应变式传感器概述习题答案9.答:(1).全桥电路如下图所示(2).圆桶截面积应变片1、2、3、4感受纵向应变;应变片5、6、7、8感受纵向应变;满量程时:(3)10.答:敏感元件与弹性元件温度误差不同产生虚假误差,可采用自补偿和线路补偿。
11.解:12.解:13.解:①是ΔR/R=2(Δl/l)。
因为电阻变化率是ΔR/R=0.001,所以Δl/l(应变)=0.0005=5*10-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习题和答案(陈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习题和答案(陈杰)](https://img.taocdn.com/s3/m/bceb09c82cc58bd63186bd8a.png)
返回
上页
下页
图库
第8章
8.5 什么是测温用的平衡电桥、不平衡电桥和自动 平衡电桥,各有什么特点? 8.6 试解释负电阻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 并说明其用途。 8.7 有一串联的热敏电阻测温电路,如图F1-9所示。 试设计其最佳线性工作特性,并计算其线性度, 最后,用坐标纸每5℃一点绘出电路图F1-9中 u=f(t)的曲线。
正行程
6.0
8.0 10.0 10.0 8.0
反行程
6.0 4.0 2.0
577.3
384.1 191.6
577.4
384.2 191.6
578.4
384.7 192.0
返回
上页
下页
图库
第1章
1.13 建立以质量、弹簧、阻尼器组成的二阶系统 的动力学方程,并以此说明谐振现象和基本特点。
返回
上页
下页
行程 输入压力×105 2.0 4.0 Pa 输出电压(Mv) (1) 190.9 382.8 575.8 769.4 963.9 964.4 770.6 (2) 191.1 383.2 576.1 769.8 964.6 965.1 771.0 (3) 191.3 383.5 576.6 770.4 965.2 965.7 771.4
x 0.9 2.5 3.3 4.5 5.7 6.7
y
1.1
1.6
2.6
3.2
4.0
5.0
a)试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求其线性度和灵敏度; b)用C语言编制程序在微机上实现。
返回 上页 下页 图库
第1章
1.4 某温度传感器为时间常数 T=3s 的一阶系统, 当传感器受突变温度作用后,试求传感器指示出 温差的1/3和1/2所需的时间。 1.5 某传感器为一阶系统,当受阶跃函数作用时, 在t=0时,输出为10mV;t→∞时,输出为100mV;在 t=5s时,输出为50mV,试求该传感器的时间常数。 1.6 某一阶压力传感器的时间常数为0.5s,若阶跃压 力从25MPa,试求二倍时间常数的压力和2s后的压 力。
第1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
![第1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eee2fb910ef12d2af9e777.png)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述
1.1 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1.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返回主目录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理论 基础
1.1 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一、传感器的概念、组成与应用
1、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要素:信息获取————传感器技术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传感器的主要应用
需要量
111 110 103 81 61 47 34 31 31 78 70 61 55 59 47 111 76 93
36
27
26
21 24 20 14
信 息 处 理
电 信 电 话
科 技 测 试
设 备 控 制
交 通 控 制
输 机 机 家 照 汽 飞 船 气海 环 医防光 热 机 电 床 器 用 相 车 机 舶 象洋 境 疗火能 能 械 人 电 机 系 污 利 利 能 统 器 染 用 用 利 用
划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对酶、免疫、微生物、 体液组份以及血气、血压、血流量、脉搏等
传感器的研究。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光纤流速传感器 生物酶血样分析传感器 荧光材 料制作 的电子 鼻传感 器
热/光
电量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传感器与航空及航天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陀螺仪、阳光传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软驱:速度,位置伺服
麦克风:电容传声器
第1章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
楼宇控制与安全防护
为使建筑物成为安全、健康、舒适、温馨的生活、工作环
境,并能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智能化。在楼宇中应 用了许多测试技术,如闯入监测、空气监测、温度监测、电梯 运行状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版习题解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版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da5a33a80066f5335b81210f.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王涛第1章概述什么是传感器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答: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电荷、电容、电阻等)输出。
传感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分别完成检测和转换两个基本功能。
②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定律、物理效应、半导体理论、化学原理等),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③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所蕴含的基本效应,可以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答:①差动技术;②平均技术;③补偿与修正技术;④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⑤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信号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
静态特性所描述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中不含时间变量。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迟滞、重复性和漂移。
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
设压力解:①求非线性误差,首先要求实际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误差,拟合直线在输入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用切线或割线拟合、过零旋转拟合、端点平移拟合等来近似地代表实际曲线的一段(多数情况下是用最小二乘法来求出拟合直线)。
(1)端点线性度: 设拟合直线为:y=kx+b, 根据两个端点(0,0)和(,),则拟合直线斜率: ∴*+b= ∴b=0(2)最小二乘线性度: 设拟合直线方程为01y a a x =+, 误差方程01()i i i i i y y y a a x v ∧∧-=-+= 令10x a =,21x a =由已知输入输出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有:直接测量值矩阵0.644.047.4710.9314.45L ⎡⎤⎢⎥⎢⎥⎢⎥=⎢⎥⎢⎥⎢⎥⎣⎦,系数矩阵10.0210.0410.0610.0810.10A ⎡⎤⎢⎥⎢⎥⎢⎥=⎢⎥⎢⎥⎢⎥⎣⎦,被测量估计值矩阵01a X a ∧⎡⎤=⎢⎥⎣⎦由最小二乘法:''A A X A L ∧=,有答:非线性误差公式:max 0.106100%100%0.64%16.50L FS L Y γ∆=±⨯=⨯= ② 迟滞误差公式:max100%H FSH Y γ∆=⨯, 又∵最大行程最大偏差max H ∆=,∴max 0.1100%100%0.6%16.50H FS H Y γ∆=⨯=⨯= ③ 重复性误差公式:max100%L FSR Y γ∆=±⨯, 又∵重复性最大偏差为max R ∆=,∴max 0.08100%100%0.48%16.50L FS R Y γ∆=±⨯=±⨯=± 用一阶传感器测量100Hz 的正弦信号,如果要求幅值误差限制在±5%以内,时间常数应取多少如果用该传感器测量50Hz 的正弦信号,其幅值误差和相位误差各为多少 解:一阶传感器频率响应特性:1()()1H j j ωτω=+幅频特性:()A ω=由题意有()15%A ω-≤15%-≤又22200f Tπωππ=== 所以:0<τ<取τ=,ω=2πf=2π×50=100π幅值误差:()100% 1.32%A ω∆==-所以有%≤△A(ω)<0相位误差:△φ(ω)=-arctan(ωτ)= 所以有≤△φ(ω)<0某温度传感器为时间常数τ=3s 的一阶系统,当传感器受突变温度作用后,试求传感器指示出温差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第1章思考题:
1. 列出你身边的测试技术应用的例子?
2.简述测试系统的构成?工程测试需要解决哪三方面的实
传感与测量技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传感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与工程类专业 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知识 面广,实践性强。 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 理和应用方法,研究信号的分析和处理,研究 工程常见测试的方法。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结 构、原理和应用基础,并初步具备工程测试的 能力。
测试技术:就是借助专门的技术手段,通过测量和试验, 以得知被测物理量值和性质。即带有试验性质的测量。 测量——就是把检测系统中的某种信息,如运动物体的位 移、速度、加速度检测出来,并加以度量。 试验——就是通过某种人为的方法,把被测系统所包含的 许多信息中的某种信息,用专门的装置,人为地把它激发 出来,加以测量。 测试技术——测量技术与试验技术的综合 测试的主要内容:检测和转换
意义:测试技术属于信息科学的范畴,与计算机技术、通 讯技术一起分别构成信息技术系统的“感官” 、“神经” 和“大脑”,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测试技 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测试,就没有科学”。广 泛地说,人类的各种活动领城中都离不开测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测量
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是信息技术的源头,是关键 中的关键。” 信息的获取(测试) ↓ 信息的传输(通讯技术) ↓ 信息的处理(计算技术)
第一环节 “信息的获取” 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1.3 测试系统的构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从广义测试的观点,测试系统是连接输入、输出的某个功 能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1.4 测试方法的分类
际问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新的材料、 智能传感器
(3) 测量仪器向高精度和多功能发展;
仪器精度的提高,可减少试验次数,从而减少试验经费,降 低产品成本。在提高测量仪器精度的同时应扩大仪器的功能。
(4) 参数测量和数据处理向自动化发展。
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使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测试系 统成为可能,该系统一般能实现自动校准、自动修正、故障诊断、 信号调制、多路采集、自动分析处理并能打印输出测试结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历史上人们对测试技术的认识:
●古代利用“步弓”丈量土地 ●利用“日晷”计量时间(rigui) ●利用“绳扣”记录数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做的工作就是统一度量衡, 由此可见测试计量技术的重要性。 ● 牛顿通过试验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 伽利略通过试验创造了力学 ● 波义尔通过试验创造了化学 ● 麦克斯韦尔通过试验创造电磁场理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试系统构成
第1章 测试系统的构成
1. 测试技术的概念 2. 测试技术的任务、意义与发展 3. 测试系统的构成
4. 测试方法的分类
5. 测试误差的基本概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1.1 测试技术的概念
了差错, “传输” 和“处理” 环节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发展:测试技术是一门与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信息技
术密切相关的快速发展的学科。其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紧密相关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促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向测试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推 动了测试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测试技术迅速吸取和综
合各个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开发出新的测试方法和先进的
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试仪器,又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先进的手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发展方向:
(1) 测量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延伸;
如:观测上千万光年的宇宙;观测微粒子世界等
(2) 传感器向新型、微型、智能型发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1.2 测试技术的基本任务、意义与发展方向
基本任务:就是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借助专门的仪器、 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进行必要的信号分析与数 据处理,从而获得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信息,最后将其结果 提供显示或输入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要求:课上集中精力,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 习,完成作业。重点在于理解,主要章节要熟 练掌握。
学时分配:总学时48 考核:本课程为考查课,平时20%;期末80%。 参考书:
1、李晓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严普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3、刘习军,工程振动理论与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 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1.5 测试误差的基本概念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传感与测量技术
第1章 测试系统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