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创新实践
机器视觉系列课程设计
机器视觉系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器视觉系列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机器视觉的主要技术和应用领域。
3.熟悉机器视觉的基本算法和编程方法。
4.能够运用机器视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进行机器视觉算法设计和编程的能力。
6.能够进行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器视觉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的认识和关注。
3.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机器视觉概述1.1 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1.2 机器视觉的发展历程1.3 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第2周: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2.1 图像处理基础2.2 特征提取和匹配2.3 机器视觉的算法概述第3周:机器视觉的主要技术3.1 计算机视觉3.2 图像识别与分类3.3 目标检测和跟踪第4周:机器视觉的应用案例4.1 工业自动化4.2 智能交通4.3 医疗影像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解决方案。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调试机器视觉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机器视觉》一书作为主要教材,系统介绍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视觉技术。
机器人视觉引导与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机器人视觉引导与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一、引言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生产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等优势,并且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工作而不需要人的干预。
其中,机器人视觉引导和控制技术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分支,在工业生产线、医疗卫生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机器人视觉引导与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实践方面,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创新与实践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视觉引导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一)三维视觉引导技术三维视觉引导技术是指通过机器视觉系统采集物体三维信息,实现机器人的引导。
它可以通过对透明物体的识别,实现智能抓取,还可以识别物体的表面纹理,实现贴标签或喷涂等工作。
三维视觉引导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其高度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减少机器人工作中的误差。
(二)深度学习在机器人视觉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用于图像识别、物体位姿估计等应用。
在机器人视觉引导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出物体的特征信息,从而识别出物体进而提供引导信息。
深度学习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它可以实现对图像数据的自主学习和特征提取,得到更加准确的识别结果。
(三)基于智能算法的机器人视觉引导智能算法可以用于机器人视觉引导中的路径规划和动作控制。
机器人可以根据预测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信息,预测下一步的动作,并进行自主的引导操作。
智能算法的创新点在于它可以实现机器人自主的路径规划和动作控制,避免了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和延误。
三、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创新与实践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它可以实现机器人自动检测和控制,减少人为干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一)人机交互的机器人视觉控制人机交互是指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其利用机器人视觉技术实现了对人的情感、识别和指令的处理。
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应用陈小华,龚海燕(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饶管理中心,江西上饶335508)摘要:长期以来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频发,虽然基于固定点位的传统视觉检测手段在隧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公路隧道里程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强隧道内部巡检力度显得尤为迫切遥本文结合物联网、机器人和机器视觉等技术,提出了可应用于公路隧道领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运用多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算法实时采集隧道环境及监测路况信息,并对多种异常交通事件进行智能检测与报警。
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可精准识别多种隧道异常交通事件,实现了利用机器人对于隧道内部态势的实时智能巡检和全面管控,有效降低了隧道巡检成本,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公路隧道;机器人;机器视觉;智能巡检;交通事件检测0前言隧道作为公路的事故多发路段,往往成为交通通行能力的瓶颈所在,而隧道的运营与维护在保证公路的运行畅通、运输效率以及行车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隧道交通事件包括交通事故、抛锚事件、坠落事件、火灾事件等,这些交通事件都是随机发生且难以预测的,一旦事故发生则应及时采取报警、应急救援等措施,从而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二次事故的产生[1]°根据相关报告的统计结果,即使在非高峰时段的交通自由流情况下,能够提前1s发现并及时处置交通事件,则至少可减少4s通行延误[2]°基于固定点位视频的交通事件检测技术在道路交通事件监测方面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存在隧道内光线昏暗、场景复杂多变、摄像机架设高度受限以及设备铺设成本较大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的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在隧道场景方面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发展讥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隧道通车里程逐年迅猛增长,加大对中长、特长隧道及隧道群等的交通安全、设施状态的监测力度显得非常迫切。
在公路逐步推进信息化的时代,采取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手段对公路隧道进行有效管理,可为车辆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服务,对于确保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和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从 数 量 或 研 究 成 果 看 都 占据 着 明 显 的文字在线
识别 。使用 图像灰度化技术、平滑、校正、直 方 图均衡化等技术进行 图像预处理。使用投影
定 位 法 等 对 字 符 进 行 定 位 。使 用 投 影 法 、模 版 匹 配 等 进 行 倾 斜 角 度 调 整 。使 用 垂 直 投 影 法 对
觉在应用 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
位. 美英德韩 也都在开展相 关研 究。国外的卡
耐基 一 梅 隆 M. A. S mi t h等 提 出 了 一 种 在 视 频 帧 中 检 测 文 字 的方 法 。韩 国 S o o n g s i l 大 学 的 Ki m 【 关 键 词 】机 器视 觉 应 用 研 究 识 别 预 处 理
视 觉 领 域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在 文 字 信 息 处 理 ,
数 据 ,整 体 看 ,系 统 稳 定 可 靠 ,系 统 对 输 血 袋
文字识别程度非常高 。本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 生产过程的 自动化程度,并为机器视觉系统应 用于此种生产线 ,提供 了成功的先例和经验。
但 由于 各 种 原 因 ,也 会 对 识 别 的 结 果 有 一 定 的
办公 自动化 、实时监控系统等高技术领域 ,都 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 以输血袋
的 字 符 识 别 为 例 介 绍 机 器 视 觉 在 工 业 智 能 检 测
中的应用。
领域 ,但 由于其 自身或配套技术上仍有不完善
的地方 ,要广泛 的应用还有一定限制 。而图像
处理算法 的效率 高低是计算机视觉成功应用的 关键 ,尽 管国内外都提 出一些新的算法 , 但是
机械设计中的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机械设计中的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在当今高度工业化的时代,机械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
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为生产过程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智能检测技术犹如机械系统的“眼睛”,能够实时、准确地感知和获取各种关键信息。
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人工操作和简单的仪器设备,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而智能检测技术则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了对机械系统状态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测。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通过在其关节处安装高精度的编码器和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机器人的运动位置、速度和受力情况。
这些数据经过智能处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机器人可能存在的运动偏差、过载等问题,从而提前进行调整和维护,保障机器人的正常运行。
在汽车制造领域,智能检测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对车身的焊接质量、零部件的尺寸精度进行检测,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
相比传统的人工抽检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了次品率。
智能控制技术则是机械系统的“大脑”,它根据检测到的信息,对机械系统进行精准的控制和优化。
传统的控制方法通常基于固定的数学模型和预设的控制参数,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况。
而智能控制技术能够自适应地调整控制策略,以实现最优的控制效果。
模糊控制是智能控制技术中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而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直觉,通过模糊规则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例如,在空调系统的温度控制中,模糊控制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人员数量等模糊因素,自动调整制冷或制热的功率,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
神经网络控制则是另一种强大的智能控制技术。
它模仿人类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学习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控制规律。
在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中,神经网络控制可以根据刀具的磨损情况、工件的材料特性等因素,实时调整切削参数,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思路
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思路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思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创业者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才能赢得市场。
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思路,是每一位创业者都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内容。
第一章: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不断升级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支持。
创业者需要掌握这些数字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中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都是数字化时代中的重要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节约了硬件设备的成本,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运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更加了解市场的变化,使拥有更优势。
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商业模式上。
在数字化时代中,可持续发展、社交网络等商业模式的出现,都是数字化时代中的创新发展。
这些商业模式的出现,增加了创业者创新和实践的空间。
第二章:数字化时代的创业实践数字化时代的创业实践,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字技术和应用,而且还需要更多地深入人心,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实践创业。
数字化时代中的创业实践,需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此为基础,选定适合的产品。
例如,针对当下年轻人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可以考虑开发智能饮水机产品,满足年轻人对健康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追求。
创业实践中,还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用户。
数字化时代的创业者,应该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用户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创业实践需要跨越传统领域的壁垒,创新的加入,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例如,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分类,价格低,难以满足大型企业快速、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机器视觉基本概念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机器视觉的特点与优势
机器视觉工业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非接触观测技术,同 样具有高精度和高速度的性能。非接触无磨损,消除了接触观 测可能造成的二次损伤隐患。机器视觉系统可提高生产的柔性 和自动化程度。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性能
灰度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
效率 速度 精度 可靠性 重复性 信息集成 环境 成本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图像处理技术
海量图像信息被高速、实时、智能的 分析利用,大大提高了人的判决速度, 越来越接近人的智慧程度,助推工业 生产中信息处理的快和准。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机器视觉的必要性—传统加工制造车间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机器视觉的必要性—智能制造车间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机器视觉的必要性
核心关键技术
1、机器视觉与多种技术融合逐步深入,将成为提升产 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2、企业加速布局机器视觉产业化应用,将以智能视觉 为核心推动智慧工厂建设。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智能识别、智能测量、智能检测、智能互联
中国制造2025
德国工业4.0
智能制造
质
量
兴
视觉技术
业
信息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简单数据,而是 广域立体的海量数据,在速度、尺寸、 光谱等维度大大突破人眼极限,满足未 来相当长时间更加精密、更加高速的制 造和质量要求。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实战》
机器视觉与计算机视觉区别(二)
类别
精度级别
区别
机器视觉
μm级至mm级
主要侧重“量”的分析,如通过视觉去测量零件的各种尺寸,又如检测产品 是否有缺陷等,对准确度和处理速度要求都比较高。
OBE_理念下项目驱动的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图1 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对应关系
轮廓线计算傅里叶描述子并保存。
模块五:鼠标控制,需要在程序中模拟鼠标的移动、点击等动作。
如何调用Windows API函数实现鼠标模拟操作的功能。
通过手势识别控制鼠标动作,可以在画图中画画、玩相关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块、模式和形式的优化
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需要有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的理论知识,本门课程共48学时,分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16学时。
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一
图2 教学模块、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优化
教学模块主要分3大部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课前,教师将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成文字和视频发布到班级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
课堂中,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根据课前学生反馈,总结出本章节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式学习,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课堂上课效率。
采用翻转课堂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讨论理论难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后,学生可以参加学术报告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52中国设备工程 2023.12(下)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及维护管理。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业代码:080907T学制:4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以及具有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才,能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经典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导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脑机接口与认知科学导论等,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决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能将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了解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智能制造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校特组织了本次智能制造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让同学们学习并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智能制造基本原理本次实训首先对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讲解,包括智能制造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等。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智能制造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1)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2)机器视觉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机器视觉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3)传感器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各类传感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4)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架构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3. 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本次实训以CIM工业4.0智能制造无人工厂实训方案为基础,同学们通过参与生产线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掌握了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流程。
(1)生产线设计:同学们根据实训要求,设计了一条包含物料输送、加工、检测、包装等环节的智能制造生产线。
(2)生产线搭建:同学们按照设计方案,搭建了生产线,并进行了调试。
(3)生产线运行:同学们对生产线进行试运行,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行。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同学们对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方面:同学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方面: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服装柔性生产线的面料智能检测视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服装柔性生产线的面料智能检测视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生产线逐渐成为服装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其中,服装柔性生产线的面料智能检测视觉系统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服装柔性生产线的面料智能检测视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1. 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用户需求。
服装生产线的面料智能检测系统需具备高效、准确、灵活的特点,以满足不同面料的质量检测需求。
系统应能自动识别面料缺陷、颜色、纹理等信息,为生产线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2. 硬件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工业相机、光源、镜头、计算机等设备。
相机和镜头的选择应考虑到检测精度和视野范围,光源的选择则需根据面料的颜色和纹理特点进行优化。
此外,还需设计一套稳定的传输系统,以确保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
3. 软件设计软件部分包括图像处理算法、机器视觉算法等。
图像处理算法主要用于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滤波、二值化等操作,以便更好地提取图像信息。
机器视觉算法则负责对面料缺陷、颜色、纹理等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
此外,还需设计一套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三、系统实现1.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通过工业相机和镜头采集面料图像,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噪、增强对比度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
同时,根据光源的种类和强度对图像进行优化,以适应不同面料的特点。
2. 特征提取与识别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面料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如颜色、纹理、形状等。
然后通过机器视觉算法对面料缺陷进行识别和判断,如色差、污渍、破损等。
这些算法可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训练和优化,以提高识别精度和速度。
3. 结果输出与处理将识别结果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展示给操作人员,同时将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对于检测出的缺陷面料,系统可自动进行分类、标记和剔除,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四、系统测试与优化在系统实现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优化。
机器视觉的五大典型架构和应用案例
机器视觉的五大典型架构和应用案例如今,随着工业4.0的到来,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逐渐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工业自动化、智慧安防以及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进步,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为这项技术所能应用的领域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潜力与机会。
大家都说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8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图像包含的信息量是最巨大的。
那么机器视觉技术的出现,就是为机器设备安上了感知外界的眼睛,使机器具有像人一样的视觉功能,从而实现各种检测、判断、识别、测量等功能。
今天,咱们就来感受一下机器视觉技术的魅力。
机器视觉的五大典型架构1.照明还记得当初在参加一场有关机器视觉技术会议的时候,一位技术大牛特意强调了机器视觉中关于照明的重要性。
据了解,照明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输入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光源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常用的几种可见光源是白帜灯、日光灯、水银灯和钠光灯。
可见光的缺点是光能不能保持稳定,如何使光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稳定,是实践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环境光有可能影响图像的质量,所以可采用加防护屏的方法来减少环境光的影响。
照明系统按其照射方法可分为:背向照明、前向照明、结构光和频闪光照明等。
其中,背向照明是被测物放在光源和摄像机之间,它的优点是能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
前向照明是光源和摄像机位于被测物的同侧,这种方式便于安装。
结构光照明是将光栅或线光源等投射到被测物上,根据它们产生的畸变,解调出被测物的三维信息。
频闪光照明是将高频率的光脉冲照射到物体上,摄像机拍摄要求与光源同步。
2.镜头镜头相当于人类眼球的存在,它在机器视觉系统中主要负责光束调制,并完成信号传递。
据了解,目前为止市面上大多数的镜头都能够满足机器视觉应用的需求,但是更专业的机器视觉系统可能需要定制的镜头和涂层。
幸运的是,许多具有内部生产能力的镜头制造商,已经准备好定制镜头来满足这些应用需求。
当然,这些定制镜头会比较昂贵,因此它们通常仅用于那些对成本不敏感的特定成像系统中(例如军事应用),或是大批量消费产品的生产线中。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05级-2007级)(200709印刷版)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2007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二00七年六月目录前言 (2)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综合培养计划(2005-2007级) (3)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课程一览表 (15)课程教学大纲(共45门课程) (17)- 1 -前言为了贯彻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原则,我院认真、全面地审核了目前学院开出的全部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开出了一些新的课程。
经过有关教师的充分讨论,整理并编印出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本资料包括我院自动化专业2005级、2006级、2007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由我院开设的本科课程一览表和相应的四十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它作为本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我院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
本资料反映了近年来我院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是学院全体教工的集体创作。
但是,在具体编印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错漏在所难免,希望使用本资料的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年6月- 2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专业名称:自动化学制:4年适用年级:2005、2006、2007(一)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主要内容专业教学计划课内8学分人文素质培养综合培养计划课外3学分课内按专业教学计划执行创新能力培养课外4学分(二)专业教学计划组成两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55%)基本技能课及国防教育人文系列、经管类课程通选课学科基础课(约35%)该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专业领域课(约10%)专业前沿课和跨学科课程开放式创新实践课程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关学科课程设计综合信设计性大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3 -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附表一、教学计划总体安排表:二、各类课程学分登记表- 4 -三、专业教学计划表- 5 -三专业教学计划表(续1)- 6 -- 7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计算机教学环节、外语教学安排- 8 -人文素质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SPOC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SPOC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何晓昀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4期【摘要】本文围绕着“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使用SPOC 教学模式对《3D 检测与智能识别》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SPOC 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了使用共享远程设备解决实验设备不足和限制的矛盾,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将创意落实为具体可实施方案,形成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将成果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卓越工程师计划 SPOC RGBD 深度相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由教育部推行的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是面向社会需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广东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和机器视觉及智能检测研究所于2015 年开展了“卓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师( 机器视觉及智能检测方向) ”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研究。
目标是集合优势资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机器视觉工程师。
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项目组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项目组根据课程特性,认真研究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革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寻找到一种能包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3D 检测与智能识别》课程是“卓越计划”培养项目中对该专业方向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标是教授学生了解RGBD 深度相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将其应用到3D 检测或机器视觉检测项目中。
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器视觉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机器视觉实验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深入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实验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等环节。
2. 掌握常用的机器视觉软件和硬件,如MATLAB、OpenCV、Halcon等。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机器视觉系统的搭建、调试和优化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课程:介绍了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常用算法等。
2. 实验课程:- 图像采集:学习如何搭建机器视觉系统,包括光源、镜头、相机等硬件设备的选型和配置。
- 图像处理:掌握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等基本操作。
- 图像分析:学习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物体跟踪等算法。
- 模式识别: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应用。
四、实验过程1. 前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熟悉实验设备。
2. 理论学习:参加理论课程,学习机器视觉的基本知识,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 实验操作:- 图像采集: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图像采集,观察图像质量,调整设备参数。
- 图像处理:运用MATLAB、OpenCV等软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特征。
- 图像分析:实现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物体跟踪等功能,验证算法效果。
- 模式识别:尝试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五、实验成果1. 成功搭建了多个机器视觉实验平台,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等环节。
2. 掌握了MATLAB、OpenCV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图像处理和分析任务。
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
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助手,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能够代替人类完成诸如检测、腾挪、分拣、包装等机械化操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且减少了人工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中,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是机器人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践。
一、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基础理论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是基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开发出一套复杂的系统,通过模拟人类视觉和思维过程,实现对物品、设备、生产过程等的检测与控制。
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技术是机器人智能化检测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获取图像信息,并且对图像进行处理、压缩、增强、去噪等优化,为机器人智能化检测系统提供所需的高质量图像。
包括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四个基本环节。
图像采集是指利用一定的光学装置,将被测量物体的光学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采集系统架设的位置和采集视场决定着图像质量的好坏。
图像采集设备包括旋转编码器、高分辨率线性电容元件、千兆网摄像头等。
图像预处理是指通过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各种预处理操作,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率。
特征提取是指从预处理过的图像中获取具有鉴别性的特征信息,对于模式识别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边缘、颜色、纹理、形状等等来提取特征。
特征匹配是将待识别图像的特征与模板特征进行匹配,达到机器人判断目标是否存在的目的。
另一个基础理论是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是指让机器在不断地“学习”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性能,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
有监督学习应用最广泛的是分类问题,比如我们要判断一个照片是猫还是狗,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图片进行标记,从而能够指导机器进行相应的分类。
无监督学习是简介的并不需要标记,聚类是比较常见的无监督学习应用,比如我们需要对物品进行分拣,就可以自动对物品进行分类。
机器视觉训练课程设计
机器视觉训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掌握视觉感知在机器人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会运用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滤波、边缘检测和特征提取等,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理解。
3. 掌握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视觉识别算法中,实现对物体分类和检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和视觉处理库,完成简单的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任务。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分工和协作。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视觉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机器视觉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机器视觉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机器视觉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机器视觉基础理论:包括视觉感知、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基本概念,涉及课本第二章相关内容。
2. 图像处理技术:滤波、边缘检测、特征提取等基本方法,对应课本第三章内容。
3. 机器视觉算法:介绍常用的视觉识别算法,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结合课本第四章相关内容。
4. 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机器视觉项目,如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等,涵盖课本第五章实例。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机器视觉基础理论,图像处理技术;第二周:机器视觉算法,实践项目一;第三周:实践项目二,讨论与改进;第四周:总结与展示,成果评价。
本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化技术在智能检测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智能检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智能检测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正凭借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自动化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设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按照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和控制的技术。
在智能检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就像是智能检测系统的“眼睛”和“耳朵”,能够感知被检测对象的各种物理量和化学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易于处理和传输的信号。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温度、压力、湿度检测,以及在环境监测中的空气质量、水质检测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通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被检测对象的信息,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在智能检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需要人工记录和整理数据,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误差。
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都实现了自动化。
检测设备可以自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
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还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规律。
再者,机器视觉技术也是自动化技术在智能检测中的一大亮点。
机器视觉系统通过摄像头等设备获取被检测对象的图像信息,然后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在产品外观检测中,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品表面的缺陷、划痕、污渍等问题,其检测速度和精度远远超过人工检测。
而且,机器视觉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尺寸测量、字符识别、颜色判断等多个领域,为智能检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另外,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检测中的应用也不容忽视。
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检测过程的精确控制,确保检测条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AI)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使其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
通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处理数据,构建模型,模拟思维过程和自主决策,人工智能已经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以下将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其实践领域以及将来发展的前景和挑战。
一、创新应用1. 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析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形成治疗策略,提高医学专家的准确性、速度,减少误诊率。
在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被认为是复杂的疾病,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从医学数据中快速识别复杂的疾病,以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开发和优化医疗产品,如药品和医疗设备。
2. 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前沿。
教育 AI 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方案。
教育 AI 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支持,例如舒缓教师的工作压力,评估课程的效果,优化课程设置等等。
3. 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智慧城市是一个集成了许多不同技术的系统,包括互联网、传感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等。
在智慧城市中,人工智能主要使用在物联网,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监控和控制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从而改善城市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商业、金融领域的应用在商业、金融领域中,人工智能可以用于风险管理、客户管理、营销预测和供应链管理。
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减少风险和提高效率,并定制个性化方案,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 农业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土地管理、作物预测和肥料管理等,这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并分析大量的气象和土壤数据,并为农民和农业公司提供信息和建议。
二、实践领域1.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指的是通过构建相应的算法和模型,实现计算机对数据的自动学习和推理,使其具备智能化处理数据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可见光红外光图像的处理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一、实验目的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和CCD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实验,使学生对机器视觉系统及图像处理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器视觉实验平台,计算机,Matlab软件等三、实验任务(1)对采集的近红外图像进行增强、分割和细化(自己挑选成像效果较好的手背或手掌的近红外图像)1、了解增强、分割和细化等处理的概念和效果并编程实现增强、分割和细化;2、分别比较不同增强、分割和细化方法的优劣(2)对采集到的可见光手掌图像进行分割得到手掌及手指的轮廓。
四、相关概念介绍1、光谱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如图1所示。
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产生的。
各种物质的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它们发射的光波也不同。
研究不同物质的发光和吸收光的情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光谱学。
图1 可见光的光谱图种类:发射光谱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有两种类型: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
连续分布的包含有从红光到紫光各种色光的光谱叫做连续光谱。
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
例如电灯丝发出的光、炽热的钢水发出的光都形成连续光谱。
只含有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叫做明线光谱。
明线光谱中的亮线叫做谱线,各条谱线对应于不同波长的光。
稀薄气体或金属的蒸气的发射光谱是明线光谱。
明线光谱是由游离状态的原子发射的,所以也叫原子光谱。
观察气体的原子光谱,可以使用光谱管,它是一支中间比较细的封闭的玻璃管,里面装有低压气体,管的两端有两个电极。
把两个电极接到高压电源上,管里稀薄气体发生辉光放电,产生一定颜色的光。
观察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原子光谱,可以把它们放到煤气灯的火焰或电弧中去烧,使它们气化后发光,就可以从分光镜中看到它们的明线光谱。
实验证明,原子不同,发射的明线光谱也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的明线光谱。
彩图就是几种元素的明线光谱。
每种原子只能发出具有本身特征的某些波长的光,因此,明线光谱的谱线叫做原子的特征谱线。
利用原子的特征谱线可以鉴别物质和研究原子的结构。
2、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光源可分为:1、天然光源(如太阳、火焰、闪电、萤火虫等)2、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激光束等)注意:有些物体,比如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而人造光源一定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和X光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
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
凡物体自身能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可见光的光源,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的光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等方面。
光源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热效应产生的光,太阳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蜡烛等物品也都一样,此类光随着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颜色。
第二种是原子发光,荧光灯灯管内壁涂抹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而产生光,此外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
原子发光具有独自的基本色彩,所以彩色拍摄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补正。
第三种是synchrotron发光,同时携带有强大的能量,原子炉发的光就是这种,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到这种光的机会,所以记住前两种就足够了。
3、滤波片滤波片是一种用来消除干扰杂讯的器件,将输入或输出经过过滤而得到纯净的信号。
其功能是得到一个特定的频率或者消除一个特定的频率。
4、光圈大小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图2 光圈示意图5、光强发光强度简称光强,国际单位是candela简写cd。
1cd是指单色光源(频率540X10ˇ12HZ,波长0.550微米)的光,在给定方向上(该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球面度))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发光强度。
发光强度是针对点光源而言的,或者发光体的大小与照射距离相比比较小的场合。
这个量是表明发光体在空间发射的汇聚能力的。
可以说,发光强度就是描述了光源到底有多亮。
1000mcd=1cd6、焦距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
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由于我们照相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相,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
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图3 焦距示意图五、图像处理的几种方法1、图像增强1.1方法介绍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根据处理过程所在的空间不同,可分为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和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两大类,如下图4:图4 图像增强方法类型1.1.1空域增强法基于空间域的增强直接在图像所在的二维空间进行处理,即直接对每一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处理。
根据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又可分为灰度变换和空域滤波两类图像增强 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直方图规定化直方图均衡化低通滤波 高通滤波带通滤波 带阻滤波空域滤波灰度变换锐化滤波平滑滤波定向滤波梯度法 拉普拉斯算子法 中值滤波邻域平均法图像代数运算直方图灰度变换直接灰度变换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按比例线性拉伸分段线性拉伸 对数拉伸指数拉伸 其他非线性拉伸方法。
灰度变换是基于点操作的增强方法,将每一像素点的灰度值按照一定的数学变换转换为一个新的灰度值。
基于灰度图像增强方法非常丰富,如增强处理中常用的直接灰度变换(包括线性拉伸和非线性拉伸)、对比度增强、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和图像的代数运算等方法都属于灰度变换技术。
空域滤波是基于邻域处理的方法,它应用某一模板对每个像素点与其周围邻域的所有像素点进行了某种确定数学运算得到该像素点新的灰度值,输出值的大小不仅与该像素点灰度值有关,而且还与其邻域内的像素点的灰度值有关,常用的图像平滑滤波与滤波技术就发球空域滤波的范畴。
1.1.2频域增强法频率域增强法首先将图像从空间域按照某种变换模型(如傅里叶变换或其他变换等)变换到频率域,然后在频域对图像进行处理,再将其反变换到空间域。
通常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四种典型的滤波器结构。
1.2选用方法方法一:直接灰度变换之按比例线性拉伸法对于8bit灰度图像,用以下公式进行图像拉伸。
g(x,y) = 255*[f(x,y)-fmin] / (fmax - fmin)方法二:直方图灰度变换之直方图均衡化法是以累积分布函数为基础的直方图修改法,将原始图像的直方图变为均衡分布的形式,将一非均匀灰度概率密度分布图像,通过寻求某种灰度变换,变成一幅具有均匀概率密度分布的目的图像。
方法三:1)空域滤波法之邻域平均法将一个像素点事的所有像素点的平均值赋给输出图像中相应措施的像素点,从而达到平滑的目的,最简单的邻域平均滤波法是所有模板系数都取相同的值,例如,取模板系数为1。
2)空域滤波法之中值滤波法利用一个奇数点的移动窗口,将窗口中心点的值用窗口各点的中间值代替。
1.3实验效果比较方法一:直接灰度变换之按比例线性拉伸法程序如下:A = imread('3271l1.bmp');A1 = double(A);A2 = (A1-50)*255/(160-50);s = size(A2);for i = 1:s(1)for j = 1:s(2)if A2(i,j)<0A2(i,j)=0;endif A2(i,j)>255A2(i,j)=255;endendendA2 = uint8(A2);subplot(1,4,1);imshow(A)subplot(1,4,2);imhist(A)subplot(1,4,3);imshow(A2)subplot(1,4,4); imhist(A2)图像增强方法1方法二:直方图灰度变换之直方图均衡化法程序如下:A = imread('D:\红外\1.bmp');s=size(A);a = imhist(A);ap = a./sum(a(1:256));v = ones(256,1);al=filter(v,1,ap(1:256));as =round(al.*255);for i=1:s(1),for j=1:s(2),B(i,j)=as(A(i,j)+1);endendC = uint8(B);subplot(1,4,1);imshow(A)subplot(1,4,2);imhist(A)subplot(1,4,3);imshow(C)subplot(1,4,4);imhist(C)图像增强方法2方法三:空域滤波法——邻域滤波法与中值滤波法程序如下:A = imread('D:\红外\1.bmp');moban2 = [1,1,1;1,1,1;1,1,1];A1 = A;A2 = A;A3 = A;B = double(A);s = size(A);t = zeros(1,9);b = zeros(1,9);for i = 2:s(1)-1for j = 2:s(2)-1t(1)=A(i-1,j-1);t(2)=A(i-1,j);t(3)=A(i-1,j+1);t(4)=A(i,j-1);t(5)=A(i,j);t(6)=A(i,j+1);t(7)=A(i+1,j-1);t(8)=A(i+1,j);t(9)=A(i+1,j+1);for g = 1:9,for k = 1:8,if t(k+1)<t(k),buf=t(k+1);t(k+1)=t(k);t(k)=buf;endendendA3(i,j) = t(5);A2(i,j)=(B(i-1,j-1)*moban2(1,1)+B(i-1,j)*moban2(1,2)+B(i-1,j+1)*moban2(1,3)+B(i,j-1)*moban2(2,1)+B(i,j)*moban2(2,2)+B(i,j+1)*moban2(2,3)+B(i+1,j-1)*moban2(3,1)+B(i+1,j)*moban2(3,2)+B(i+1,j+1)*moban2(3,3))/9; endendsubplot(1,3,1);imshow(A1);title('原图');subplot(1,3,2);imshow(A2);title('邻域滤波');subplot(1,3,3);imshow(A3);title('中值滤波');图像增强方法31.4效果比较分析总结方法一:优缺点:灰度拉伸后,图像在亮度和对比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