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2016·东北三省模拟) 《左传》中记录了一段春秋初年郑恒公与商人的盟誓,大意是: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更不会强抢你的货物。

你有什么大宗生意,我也不想过问。

这说明()A . 统治者调整重农抑商政策B . 统治者争取商人支持C . 商人没有市场交易的自由D . 商人摆脱君主的控制2. (2分) (2019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 这反映的问题是()A .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B . 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C .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D . 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3. (2分)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A . 唐朝B . 宋朝C . 元朝D . 清朝4. (2分) (2020高一下·明光开学考) 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

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A . 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B .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C .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D .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5. (2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A .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 .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 .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 .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6.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我国古代“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 . 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B . 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 . 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 . 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7. (2分)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3题;共46分)1. (2分)(2018·资阳模拟) 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霍光奏议表明汉代()A . 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B . 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C . 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D . 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2.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开学考)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这表明当时()A .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 .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C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 .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3. (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中)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A . 长袍马褂B . 西装C . 中山装D . 列宁装4. (2分)在某校高一开展的关于孔子的研究性活动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排演了题为《孔子——名垂千古的圣师》的历史剧,其中一幕剧情如下①孔子身后的墙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四个字②颜渊问仁,孔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子贡问仁,孔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孔子前面的书案上堆放着一叠讲义纸和印刷精美的书籍该剧中编排有误的是()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5. (2分)“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9030140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809030140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2.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3.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4.《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5.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1、“气备四时,与天地明鬼神合其德,教重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下列各项中与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主张无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

“仁政”的思想 B。

“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3、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A。

强调忠君思想 B.具有民本思想C。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D.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4、北宋契嵩有评论称: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

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B。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佛两教出现合流趋势5、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A.墨、道、儒、法B.道、儒、墨、法C.儒、道、墨、法D.墨、法、儒、道6、“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

”材料中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A。

天人感应思想B。

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C。

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D.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7、“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重视表达观念和情感,强调主观的自我表现,以上是对中国古代一种绘画形式的表述,它是A.文人画B。

宫廷画 C.风俗画D。

山水画8、关于中国古代科技表述正确的是A.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促进了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珠算的出现C.《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D.战国时期,真正意义的指南针出现,并在唐代用于航海事业9、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词牌有固定格律,适合于配乐演唱B.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C.其描述的内容都为儿女风情,体现柔婉之美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表述正确的是A。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命题学校:大连八中命题人:任俊琴校对人:任俊琴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

”这都体现了A.严格的等级序列B.禅让制的被取代C.血缘纽带的强化D.王位世袭的混乱2.《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汉高祖时丞相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惠帝婉转表达不满也遭到了“陛下垂拱,参等守职”的申诉与抗辩。

文帝幸臣对当时的丞相礼意怠慢,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

以上这些信息主要体现了A.汉初政治局势呈现混乱的局面B.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C.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D.中朝制度的实施导致丞相不满4. 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贾谊的这番言论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集中皇帝权力C.警告封国诸侯D.变封建为郡县5.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发生于A.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D.明代蒙古入侵河套6.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7.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

明成祖此举A.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造成首辅权力失控8.“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

辽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辽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辽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荀子》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其中位于今山东境内的主要诸侯国是A. 燕国、齐国B. 宋国、鲁国C. 晋国、楚国D. 齐国、鲁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

其中齐鲁位于山东境内,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即源于此,故D正确;燕国在北方,宋国在中间,楚国在南方,A、B、C错误。

【名师点睛】根据所学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析解答。

2. 《禹鼎》载,噩侯驭方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A. 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噩侯反叛伐周”,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

故本题选A选项。

B项说的是血缘家族等级关系,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 有内阁制B. 设立了军机处C. 有分封制D. 郡县制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

4. 英国首相与中国明朝内阁首辅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是由国家元首任命B. 两者都是中央政府首脑,都领导各部C. 中国内阁权力来自皇帝,英国内阁权力来自议会D. 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的象征【答案】B【解析】英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只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政府首脑;中国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行政机关,B不符合明朝内阁,符合题意,故选B;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故A项错误;据材料“‘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士、庶民的选择中,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容易造成官员的离心倾向,隐含着国家分裂的隐患,故B项正确;从材料“只知效忠于‘家’”可知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故C项错误;材料“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体现周王的权威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

【答案】B2.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考查宗法制。

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也注重宗法姓氏关系,选择D项。

【答案】D3.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 “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

这表明()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 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解析】据材料“周初封邦建国”可知推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从材料“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到“各封国视周王为 ‘天下共主’”可知分封更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建立,从材料“周初封邦建国”得出不是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原始部族政治色彩是以血缘为基础,据材料“各封国视周王为 ‘天下共主’”主要说明周王与封国的政治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学科高二年级说明: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入答题纸中,否则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4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势也。

”对文中“势”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强大的贵族势力 B. 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C. 日益强化的皇权 C. 唐朝强大的国力2.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4.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

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5.“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

”这表明宋代()A.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B.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C.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D.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6.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

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该材料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高度关注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3.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4.孔子说,“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向神一样生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梳理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5.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6.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

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方,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

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7.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3.下表是商快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到太过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改革前某学者除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失实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4.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 处, 河南地区有38 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5.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

这说明()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6.《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

辽宁省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辽宁省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历史(本试卷分I、II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据此可知西周实行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主要是指分封制,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故A项排除;C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项从夏朝就开始,排除。

2. 在上海嘉定孔庙内有一个博物馆,馆内藏有一张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份殿试试卷——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殿试的试卷。

这张试卷体现了A. 察举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征辟制【答案】C【解析】首先“殿试”就是科举制独有的一项考试环节,所以这张试卷体现的就是科举制的内容,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D选项是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没有殿试这一环节;B选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也没有殿试这一环节。

点睛:科举制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经过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其次是乡试、会试,最后是殿试。

通过层层筛选,选拔人才。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 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④废丞相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中体现在削弱地方的军权(①选项符合)、财权(③选项符合)和政治权力(②选项符合),而④选项废丞相是明朝才出现的情况,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禅让制B.郡县制C.察举制D.分封制2.《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言,宗庙言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说明A.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B.主张“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C.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D.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仁政”3.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B.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4.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5.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途径C.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 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 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C. 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 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舍人出身的蔺相如”“拜为上大夫”“拜为上卿”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官爵制度。

B项“对秦国的偏见”属于无关项;C项“唯一依据”,具有片面性;D项“大幅提高”,材料内容无从涉及。

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官爵制度的系列变化2.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加强血缘亲族之间的凝聚力D. 淡化了世系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3.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 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排除。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到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分封制,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2.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 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答案】C【解析】A.材料并未体现祭祀仪式简化,排除;B.材料中并未反映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帝”的卜辞内涵由天神到祖先的转变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正确;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是在汉朝,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2.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3.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4.《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5.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7.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8.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9.《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10.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这一规定( )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11.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12.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13.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

总督职位的设置( ) 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14.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

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

这反映了( )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15.乾降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16.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17.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

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18.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发言顺序存在一个基本定式,最先发言者一般是职位高、有权威的,然后是年龄较高、有威信的长着,最后才是一般百姓,且百姓发言很难得到多数人的响应。

此定式( )A.能够保证国家决策的准确性B.说明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成熟C.导致平民参政热情受到影响D.体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19.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

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

这表明(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20.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C.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21.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

“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A.早期的罗马祛体系过于繁杂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22.“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

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

”这强调罗马法( )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B.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D.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23.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

”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

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24.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

该规定(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二、材料解析(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明朝初年,朱元璋颁行《大明律》,详细规定了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处。

1385年,朱元璋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将户部尚书等数万人处死。

《大明律》规定,凡遇“亲、故、功、忠、能、勤、贤、宾”等8种人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

1395年,朱元璋又颁行《大诰》,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赃至六十贯以上者,枭首示众,乃剥皮实草”。

《大诰》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

朱元璋甚至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大诰》),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有《大诰》者)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

”明初规定,一个县官的月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1800元人民币。

清官海瑞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只有8两俸银。

朱元璋虽用“重典”惩治腐败,但腐败分子依然屡禁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发出了“吾欲取贫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疑问。

——摘编自陈忠海《如何回答“朱元璋之问”》材料二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抑制腐败的法律,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等。

负责调查和起诉公共腐败行为的联邦刑事机构,有司法部公共廉洁处、联邦调查局和独立检察官;还有许多非刑事公共廉洁机构。

在遏制腐败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案件的穷追不舍和深度挖掘,对潜在腐败官员产生震慑作用。

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平民党运动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弱势群体,促使政府对大企业的非法侵权行为实行有效控制。

19世纪80和90年代席卷美国的工农运动,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1830—1877年间所发生的罢工运动和佃户的反抗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