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合集下载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被认为是普适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下面我将介绍十个你应该知道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的是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选择。

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进行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收益。

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原理三: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的是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产生的效果。

边际效应原理告诉我们,当边际效应递减时,我们应该在边际效应为零时停止增加行动。

原理四:需求与供给原理需求与供给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原理五: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的是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受到激励的影响。

激励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非经济的。

人们通常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原理六: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从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原理七:市场效率原理市场效率原理指的是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市场的竞争机制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原理八:货币中性原理货币中性原理指的是货币的数量变化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原理九: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原理指的是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出现问题,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一、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即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量。

当供应比需求多时,价格下降;反之当供应比需求少时,价格上升。

二、“边际理论”边际理论是市场经济中使用最多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主张通过增加或减少价值来提高收益。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单位的收入增加时,不一定会提高总收入,而是依赖于收入增加的多少。

三、最优分配原理最优分配原理是指公平、合理地将利益和责任分配给各个效益者。

在各个权利和义务之间,应该找到最优的分配方式,即将利益最大化,以满足任何组织的目的。

四、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理是指消费者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即追求获得最大利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决定因素,以达到最大收益的目的。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原理是指通过社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各项需求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取得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必须重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

六、利润最大化原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指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追求获得最大的利润,通过价格、产出、市场结构等管理策略,将收益最大化。

七、最低成本原理最低成本原理是企业行为的基本原则,即企业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应当尽可能降低成本,以便降低价格经营招揽客户,以壮大企业产业利润。

八、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理利用经济技术进步原则是指keep利用最新的经济技术进步,不断改善生产设备环境,增加产量,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效益的原则。

九、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原则是指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发展和维护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时,应当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十、资源有效利用原理资源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更节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这些原理包括: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稀缺性意味着人们必须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比如时间、金钱、资源等。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即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资源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激励的影响,他们会根据激励做出相应的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可以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优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率:生产率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影响生活水平。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过多发行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短期内,增加就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些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则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则。

这意味着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在做决策时必须面对不同的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例如,一个人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必须考虑到支付该商品所需的货币与他们可能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之间的权衡取舍。

2. 政府的干预会引起行为反应的原则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常常会引起人们行为的改变。

这一原则是指人们对政府决策及其对经济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做出反应。

例如,当政府提高商品的税率时,消费者往往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企业则可能转向生产其他商品。

3. 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原则这个原则强调了资源的有限性。

在经济中,每个获得的资源都有机会成本。

这意味着为了取得某种东西,其他东西必然被放弃。

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免费的。

例如,如果政府提供免费的教育,那么这些教育将需要通过税收等方式从其他方面支付。

4. 激励的原则经济学认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可以是奖励或惩罚,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例如,当企业提供奖金作为员工绩效的激励时,员工可能会更加努力工作以达到目标。

5. 贸易能够使每个人受益的原则贸易可以使每个人都受益,这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通过贸易,人们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同时提供其他人所需的东西。

这种互补性和比较优势的原则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福利的关键。

6.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的原则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供需关系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的参与者通过供给和需求的交互来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激励创新,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

7. 政府有时可以干预市场的原则尽管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分配,但有时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法规和规范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垄断行为或外部性问题。

政府还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力的原则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如下:1. 拿手的机会成本:人们面临的选择往往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因为选择一种选项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

因此,人们需要考虑他们放弃的选择的机会成本。

2.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人们做出选择的结果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以权衡利益和成本。

3. 市场的供求决定价格:市场中的价格往往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供给越多,价格往往越低,需求越多,价格往往越高。

4. 引导手:政府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制定法规等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5. 交易使双方获得利益:经济交易往往是为了双方获得利益。

当两个人进行交易时,他们通常会认为这个交易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

6. 市场通常是高效的:由于市场的竞争和自由,市场通常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决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会自动调节,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7. 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尽管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善市场效果,但政府的干预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

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8. 在长期看,经济增长是关键:长期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福利。

9.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长期权衡关系:经济中通常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但这可能导致增加失业率。

10. 社会保障是必要的:在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人可能无法通过市场获得基本的保障和福利。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至关重要。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尼格尔·巴尔卡姆与史坦利·佩恩惠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经济原理。

这些原理对于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逐一对这十大原理进行解析。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情况。

这一原理指出,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做出选择,权衡取舍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比如,个人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价格、质量和需求之间做出选择,政府在分配资源时需要在福利和效率之间做出平衡。

第二大原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一个决策的机会费用,即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选择在家自学,那么他放弃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学校教育的机会。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在边际上决策。

这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的收益和边际成本。

理性的决策者会对每一单位的权衡进行考虑,只有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做出决策。

第四大原理:激励问题。

这一原理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

如果一个行为能够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去进行这个行为。

激励问题在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第五大原理:市场起到协调供求的作用。

市场是供求双方交换的地方,通过价格的变化,市场可以调节供求关系,最终实现供求的平衡。

市场机制使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效率和福利最大化。

第六大原理:政府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保护公共利益,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政府制定法律和监管制度,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在经济危机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第七大原理:贸易可以让每个人受益。

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使得产品和服务能够流动到最低成本的地方。

通过贸易,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福利。

第八大原理:市场通常是有效率的。

市场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效率提升,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竞争可以防止垄断的形成,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第九大原理:政府干预有时可以提高效率。

十大经济原理

十大经济原理

十大经济原理一、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当做出一个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必须放弃其他东西。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放弃的那些选择,并且要权衡利弊。

二、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是指,当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量时,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就是边际效应。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生产和消费中要考虑到每一单位的增量和减量对整体的影响。

三、供求关系原理供求关系原理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由供给和需求两者相互作用决定。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当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要根据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和数量。

四、市场失灵原理市场失灵原理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

市场失灵主要有三种形式: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要注意市场失灵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干预。

五、收益递减原理收益递减原理是指,当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其他要素不变时,其边际产出会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生产中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边际效应,避免过度投入导致收益递减。

六、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存在差异性优势。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国际贸易中要根据比较优势来进行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七、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导致的。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货币政策制定中要控制好货币供给量,以避免通货膨胀。

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原则是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协调使用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来实现经济平衡和稳定。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九、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要关注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工资水平。

十、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原则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要考虑到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尤诺姆斯基提出的,用于解释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个体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下面我将分别解析这些原理。

1. 人们面临抉择的原则这一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需求是无限的。

当人们做出决策时,他们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利益和成本,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原则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行动带来的效益和付出的成本。

他们会选择能带来最大效益而成本较低的选项。

3. 激励的重要性激励是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过激励来影响和调整他们的行为。

正面激励如奖励和利润,负面激励如罚款和惩罚。

4. 市场的作用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通过供需关系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自由市场通常能够提供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5. 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尽管市场是有效率的,但有时候市场可能出现失灵,如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

政府的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

6. 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管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改善市场失灵的情况,提供公共物品,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7. 贸易的优势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原理。

不同国家或个体可以通过互相交换各自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实现资源和利益的最大化。

8. 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对于经济活动非常重要。

不完全信息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透明度和信息的流通对市场的良性发展非常关键。

9. 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重视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等因素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10. 税收和效益分析政府征税是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然而,税收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总结起来,经济学十大原理提供了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们解释了人们面临决策时的权衡、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角色,以及贸易、信息和经济增长等重要的经济问题。

了解这些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 rade 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

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

其实,就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

比如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那我就说下去啦)。

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

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

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

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

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还有,红绿灯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有用的,但是,一个字,钱!你看,胡同里头红绿灯就少多了吧?(如何抉择?超出本文范围。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是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

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可悲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还有,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

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

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

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

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

说到效率与公平,就想起了流水线,想起了福特,想起了泰罗制…。

但是,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数学的学习(台下好像有动静……当然,还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电子、微电子、天文、地质、环境、考古、心理、哲学、艺术、传播、外交、社会、法律、政治、管理、文学、教育、临医、药学、护理、预防……)。

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

其实应该和后面的机会成本、边际量一起来讲更好。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对个体来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权衡取舍,而作出决策的前提在于你通晓每个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问题是:你真的明白你所面临的成本么?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

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

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吃饭睡觉。

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

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

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

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也就是说你为了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在这里,必须说明,不是所有放弃的东西都能算进机会成本里面,而是特指拒绝备择品或机会的最高价值的估价.以上的说明,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混乱之处甚多。

比如,成本的度量使用什么标准?有一点头昏,那么看一个萨缪尔森举了几十年的例子: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

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

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

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

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

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会给人以误导,那就是以为所有条件就会摆在人面前,供人挑选,剩下的就成了机会成本,其实不然。

因为实际上你没办法知道一件未发生的事情给你带来的价值。

布坎南说:“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有时候讨论预计要发生但没有发生事件的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是,既然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不代表一种丢失或已损失的机会,因而把这些价值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无意义的.一旦选择与机会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被承认就会得出几种含意:第一,如果选择是在不同的价值选择物中进行,一些人不一定会进行选择.这不是说,一个作出决定的人必然成为选择者.由此得出第二种含义.没有选中的选择方案的价值,即机会成本,一定是存在于参与选择的个人头脑中的价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选择者来决定,而不能由其他人决定.第三个必然结论是,机会成本必定是主观事物.它存在于选择者头脑中,并且能由居于选择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体化或进行测量.同时,不能轻易地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商品或货币信度.第四,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在此以后它立即消失.因此,这种成本从未被实现,这种被拒绝的选择物从不能被享有。

”老布的说法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机会成本只是主观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所谓所有选择成本表供你参考。

说到这,应该说明一个前提:经济学里面所有的价值,成本等概念都是用主观方面来度量的,也就是说,钱的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决定影响。

假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热狗的所有者心里面认为在其它地方的高工资不如热狗的低工资,那我们就不能简单的说他们亏了。

因为别人是无从知道这些人主观的价值的。

换一个问题,跟同学争论过历史中机会成本存在么?我想是没有的,尤其是在各种文明的制度选择中更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历史不可假设,历史已经过往,“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再说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主线,哪可轻言什么成本。

这个问题太大,以后专门再述。

这又扯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分析方法能否广泛应用,我觉得不能当万金油使。

马歇尔就说:经济学像生物学一样,它所研究的东西,其本性内部结构和外形都是经常变化着的。

药剂师的预断全部建立在这一暗设之上,即所用的试药是应有的试药,或至少其中的杂质可加以忽略。

但即便是他,在处理人的时候,离开了具体经验,也很难有多大的进展。

经过这么一番定义解释,逻辑稍微清楚了一点,但又不禁心里迷惑,这些西方人发展起来的东西,到最后竟告诉你,没有什么外在的成本标准,一切尽取于内心。

那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经济学一方面用貌似严整的术语堆砌理性的楼台,另一方面却又按捺不下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于是在每个基础性的术语中都留下了后门,也正是这一点,使它可能成为一门研究使人快乐的学问,而在充满理性严肃的建构后面,总藏着一个满地乱跑的小孩,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学方才显得更有趣,多一点关怀。

原理三 : 理性人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条原理当初学起来感觉有趣,在于书上举出的例子,很有实际感.曼昆如此说:“例如,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

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

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

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

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举一个考虑边际量如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

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

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

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

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

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