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的认识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的认识
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它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富裕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目标:共同富裕强调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富裕,还要追求人民全面发展的富裕。
这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提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2.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公平的追求:共同富裕倡导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通过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等措施,实现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3.共同富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同富裕强调经济发展要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4.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和谐的目标:共同富裕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减少社会矛盾和分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持久稳定发展。
总之,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理念,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指的是通过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使国家和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所有人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福利。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共同富裕强调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教育、健康、文化等多方面的提升。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生活质量。
其次,共同富裕强调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要求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缩小贫富差距。
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意味着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同时打击腐败和不公平竞争,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尊严。
再次,共同富裕强调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关注当前的经济状况,还要重视保护环境和未来代际的发展。
只有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共同富裕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最后,共同富裕强调社会和谐稳定。
共同富裕要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
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公正的法律和法治环境,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4点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4点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其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发展经济,扩大内需: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通过扩大内需,提高国家经济总量,推动全民就业,改善民生。
只有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千万富翁”与“百姓普惠”的目标。
二、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崇尚“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旨在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扶持,实现社会公平,把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个人。
三、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共同富裕强调的不是物质富裕,而是精神财富的共享。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和分享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富裕。
四、绿色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共同富裕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使共同富裕的成果得以延续,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一、科学内涵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强调社会财富的共享,注重实现全民共同繁荣。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多维提升。
共同富裕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裕,也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
它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进步,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和谐共生。
共同富裕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中遵循自然规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共同富裕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路径。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需要通过逐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总量,进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深化改革创新。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
扩大就业创业。
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原则
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是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内涵和原则如下:一、内涵1. 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强调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2. 共享成果:共同富裕强调所有人都应该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不应该让少数人独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3.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强调公平正义,要求在分配资源和机会时不偏袒任何群体或个人,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4. 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和资源,并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原则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2. 坚持市场化和政府调节相结合:共同富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要通过政府调节来保障公平和正义。
3. 坚持改革创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4.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下功夫,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避免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过大。
5. 坚持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富裕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市场化和政府调节相结合、改革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一、引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1. 共同富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而是指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2. 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政府和少数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自己的贡献。
3. 共同富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共同富裕需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利益,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未来发展空间。
三、共同富裕的践行路径1. 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建设。
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强这些领域的建设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差距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3. 加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
贫困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可以帮助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权益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共同富裕。
5.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全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
四、结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之一,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包括全面发展、全民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共同富裕的践行路径包括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
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
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
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
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
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
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
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
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不是终点。
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
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建,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
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
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
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走出一条科学的路径。
经济方面,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公平性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可持续性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保证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实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方面,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社会公平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社会和谐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需要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和互助合作。
文化方面,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实现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是指在文化发展中,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
文化创新是指在文化发展中,注重创新和创造,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实现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需要政府加强文化管理和服务,企业加强文化创新和传播,同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文化参与和支持。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走出一条科学的路径。
首先,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需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需要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最后,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书籍,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很好的理论框架。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一主题所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以及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事业的关注和热情。
作者非常深刻地指出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即要求全社会广大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共同改善。
这种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文化的内在表现,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所在。
作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在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改变一切落后面貌,加快发展为中心,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人民民主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在我看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推进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同时,必须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这本书对我的启示非常之大,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生福祉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和思想,积极践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一书是一本具有启迪性的书籍,它讨论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共同富裕应该是所有人享有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现代化社会。
作者彰显出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即社会发展应该实现全社会人民共享,从而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共同改善。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1. 引言共同富裕是指整个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分享社会财富增长的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公平与正义的生活。
共同富裕的思想在中国被提出后,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并逐渐被各界认同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践行路径,以深入理解其含义与实现。
2.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优先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是优先发展经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通过发展经济,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财富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优先发展经济还包括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措施,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2 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减少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这需要建设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
2.3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还必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3. 共同富裕的践行路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遵循一条科学的践行路径,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案:3.1 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践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民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质。
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教育差距,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3.2 均衡地区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均衡地区发展,消除地区间的差距。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
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建设。
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和水平,使公
共服务向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延伸,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优
质的公共服务。
其次,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共同富裕
面临的重要问题,必须彻底打通城乡发展的瓶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信息共享和市场互通,使城乡居民在
发展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达到相对均衡。
再次,要提高贫困地区发展水平。
贫困地区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关键,必须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加大扶贫资金、政策和
技术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让贫困地
区人民享有和全国人民一样优质的生活。
最后,要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技术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
要因素之一,必须大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科技
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
总体来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及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在马克思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斗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持续奋进的目标导向和行动指南。
无论是处于革命、建设或改革的任何时期,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只增不减。
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国家各项政策、路线、方针的部署和实施,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展现了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敦促我们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助力实现中国梦。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一)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导向仪”,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只有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这足以表明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只有推动生产力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才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才能在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借鉴,譬如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依照国情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大力推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
(二)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是明显的过渡性和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朱敏(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共同富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
[收稿日期]2022-11-07[基金项目]安徽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sztsjh2019-8-2);安徽省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 项目(sztsjh2019-2-6)㊂[作者简介]谢小飞(1993 ),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吴家华(1963 ),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2023年第1期总第122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023Total No.122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㊁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谢小飞㊀吴家华(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㊀㊀[摘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㊂从理论渊源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文化底蕴㊁理论延续㊁思想传承的有机统一㊂从科学内涵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是有差别的逐步富裕㊂从实践要求来看,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难题,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作用,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㊂㊀㊀[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科学内涵;人民群众;贫富差距㊀㊀[中图分类号]D62F126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23)01-0027-08㊀㊀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景,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㊁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㊁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指明了发展方向㊂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㊂ [1]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㊁把握其科学内涵㊁探索其实践要求,无论对于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㊂一㊁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㊀㊀(一)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厚涵养早在上古文明的原始部落时期,夏禹在‘尚书㊃大禹谟“就开始思考 政 与 民 的关系,并提出了 政在养民 厚生 等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部落共同体进入阶级社会后,随即产生的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处于社会底层的被剥削阶级始终致力于追求平等富裕的幸福生活㊂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在王朝兴盛的时期,72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统治阶级普遍采取了重民㊁养民㊁富民㊁教民等一系列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朝代更迭的时期,统治阶级忽视人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㊂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古近代先贤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㊂第一,富民思想㊂西周时期,‘尚书“中的 周书 部分就已记载了 裕民 惠民 的表述,而到了春秋后期的儒家学派则比较系统地阐发了这种富民思想㊂儒家主张 藏富于民 ,要求统治者在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取得民众的爱戴与拥护,使百姓走向富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表达了民富则国富㊁民足则君足的主张,正如孔子所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生产㊁免除商税㊁征收单一农业税的主张,并将 薄税敛 作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刑繁法㊁过分剥削百姓的手段㊂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3],集中体现了儒家轻徭薄赋的思想,对于使百姓致富㊁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㊂第二, 等贵贱,均贫富 思想㊂儒家将社会动荡的根源归结于贫富差距,并始终强调通过调均的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㊂孔子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4],表达了财富分配不均比贫穷危害更大的观点㊂然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奴役百姓积累了过多的财富,针对统治者的残暴剥削制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提出了财富平均分配的诉求,及至南宋初年,钟相㊁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 等贵贱,均贫富 的口号㊂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通过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总体社会变革方案,构建政治上平等㊁经济上绝对平均主义的 人间天国 ㊂尽管由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而具有空想主义性质,但其提出的带有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政策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深受百姓欢迎㊂第三,天下为公的 大同 思想㊂天下为公的 大同 社会不仅是先民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愈加严重,面对现实社会中剥削日益严重㊁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不甘亡国亡种的仁人志士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从西方文明中寻找构建理想社会的方案㊂例如,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在继承中国古代大同㊁太平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㊁议会制学说,并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人们衣食住行都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建立平等富足理想社会的渴望㊂孙中山发展了 天下为公 的思想,他立志要振兴中华,实现 民富国强 ,并一再强调建设中华民国之首要任务 在民生 ,阐明了要想解决贫富不均引起的社会矛盾,必须平均地权㊁节制资本㊁实行耕者有其田,并为实现这种理想付诸了艰辛的实践㊂虽然由于各种局限导致这些理想都未能实现,但不可否认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进步作用,尤其是 求大同,均贫富 的思想,使得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㊂(二)理论延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构想早在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近代科学研究者已经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种种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描绘了消灭贫富分化后的理想社会㊂但由于其无法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规律以及找到构建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因而只能归于空想㊂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各种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案,推动了共同富裕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诠释: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是造成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而且对此进行了 病理学 诊断㊂在他们看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哥达纲领批判“所说: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㊂ [5]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掌握,而无产阶级却822023年第1期㊀㊀㊀㊀谢小飞㊀吴家华: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㊁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㊂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分离, 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6],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在于永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在利润的驱使下使整个社会生产在剧烈的竞争中盲目发展,陷入了 为生产而生产 的怪圈㊂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出现,进一步使生产扩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㊂尽管资产阶级采取了改进技术㊁对外扩张以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等措施,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能造成更大范围的危机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 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7],必须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消灭物对人的统治以及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才能消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造成的严重浪费,才能使自身的劳动成为自由创造以及发展个性的活动,从而真正成为掌握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㊂由此可见,废除私有制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制度前提㊂第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8],突出强调了生产力是人类的财富源泉,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迁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㊂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㊂例如,人们使用石器的时代,对应的只能是原始社会㊂同样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不能置于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之中,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进步只会加剧社会矛盾,只有摆脱资本主义对抗性矛盾,支配资产阶级时代所创造的发达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㊂当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㊂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阐述了 两个决不会 思想,从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解释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前提,指明了只有生产力达到一种空前的发展水平,才能在全世界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㊂总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一基础,就无法达到共同富裕而只能是普遍的贫穷,而且 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9]㊂第三,严密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派 公平分配 的错误观点后,科学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㊂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只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方式,原因在于:其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㊂尽管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从根本上铲除了剥削赖以存在的所有制基础,保证了每个劳动者获得消费品资料的平等地位,但可分配的产品数量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㊂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无法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拥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这一阶段既不能实行平均分配,也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㊂其二,劳动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㊂这一阶段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只有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社会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㊂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10]㊂这就是说,消费品的获得是根据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划分的,从而刺激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品而尽其所能地劳动㊂尽管这里的 劳动 还带有谋生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㊂其次,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可以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分配消费品,但这种 需要 绝不能按资产阶级庸俗的意义去理解,而应理解为为了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㊂事实上,人类在这一阶段不仅取得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且在精神方面完全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并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成为了高尚的㊁脱离低级趣味的人㊂特别是随着人们思想92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觉悟的进一步提高,人类会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1],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㊂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论述中形成了科学的共同富裕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理论来源㊂(三)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共同富裕思想的总结凝炼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一个外无主权㊁内无民主的国家,追求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㊂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经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追求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经济㊁巩固政权的基础上,先是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后又为了改变千百年来小农生产的局限性,把个人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走集体化道路,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㊁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㊂为此, 1953年12月16日,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 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㊂ [12]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 共同富裕 ,也正是这一 明白易懂 的概念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所接受㊂此后,我们党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保障㊂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推动共同富裕㊁实现现代化的 三步走 战略,成功解决了人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并于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㊂ [13]这是首次明确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㊂20世纪末,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江泽民在坚持 发展就是硬道理 的基础上,提出了 西部大开发 战略,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㊁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14],深刻体现了党始终坚持走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道路㊂由此可见,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对历代领导人共同富裕思想的总结凝炼,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执政党的先进性㊁纯洁性建设,为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㊂二、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㊂ [15]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和执政理念,又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诠释㊂(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为了 每个人 的富裕,目的就在于防止贫富两极分化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16],深刻表明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立场的坚持和发展㊂当前,尽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032023年第1期㊀㊀㊀㊀谢小飞㊀吴家华: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㊁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成为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的强烈期盼㊂因此,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才能把人民团结起来㊁凝聚起来,进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㊂(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富裕,它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层面,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层面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在资本奴役劳动㊁物统治人的现实环境下,人的精神富有无从谈起,只有用共产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者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才是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前提,表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富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社会的生产活动,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活动,而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社会分工㊂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下,人们改善生活品质㊁期盼更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17],明确了我们追求的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上的富有,也包括人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㊂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㊁多层次㊁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促使二者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富裕㊂(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同劳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㊂人类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劳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物质生产劳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8]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共同劳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认为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19],明确了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劳动㊁共同创造㊁共同奋斗,而不是简单地把财富分给不劳而获的人㊂因此,只有全体人民以高度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和条件,从而在共建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㊂(四)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逐步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它既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要经历一个有先有后㊁逐步实现的过程㊂尽管我国历来有 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观念,但在现阶段所谓同步富裕㊁同时富裕㊁同等富裕都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不仅无法调动全体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落入平均主义的窠臼之中㊂因此,既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也要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一个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根据各个地方实际发展水平,因时因势因地制定可行的发展目标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到 十四五 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㊂ [20]新征程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绘就共同富裕的绚丽图景㊂三、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要求㊀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也是获得人民支持从而赢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㊂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诸多挑战,探索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措施㊂(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1],表明党中13。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指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景。
它是世界经济秩序改革的重大课题,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首先要建立一个更公平、可负担的国际经济制度,尽快落实公平的贸易政策,提高政策协调能力;其次,要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扩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第三,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国际贸易组织体系,特别是建立公正、高效的贸易规则;第四,实行多元化的全球投资体系,加大投资类型的多样性,并通过改进国际货币体系和财政政策来推动国际金融秩序稳定;最后,要全面建立共同繁荣机制,形成国际间深层次的共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必须遵循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国际经济治理,实行全球化投资规则,并建立共同繁荣机制的诸多原则,来推进国际间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例如,在贸易方面,应遵循贸易自由化、简政放权、抑制不合理补贴的原则;在投资方面,应建立国际投资法律法规和合作机制,鼓励外商投资;在金融方面,应实施货币合作,完善金融体制和稳定机制,以减少国际金融风险,以及支持国际投资、贸易和经济发展等。
最后,应实施更加公正、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世界国家的共同繁荣。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现实短板及优化向度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现实短板及优化向度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5)2.1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概念界定 (6)2.2 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 (7)2.3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7)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短板 (9)3.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9)3.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10)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1)3.4 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12)3.5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13)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优化向度 (15)4.1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16)4.1.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7)4.1.2 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18)4.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9)4.2.1 加强农民培训与技能提升 (21)4.2.2 完善农民土地流转政策 (22)4.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3)4.3.1 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24)4.3.2 提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标准 (25)4.4 优化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布局 (27)4.4.1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28)4.4.2 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30)4.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1)4.5.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2)4.5.2 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33)五、结论与展望 (35)5.1 研究结论总结 (36)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概览本文深入探讨了“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议题,详尽分析了其科学内涵,细致审视了当前面临的现实短板,并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向度。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增长,更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全体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其科学内涵涵盖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多维度目标,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推动路径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推动路径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本文在明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科学内涵;推动路径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一)共同富裕社会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无疑,不同于以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要矛盾能否予以有效解决,自然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亦即中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社会奋斗目标所关注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
如果说小康社会是中国初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所关注的是人民摆脱贫困,过上比较“宽裕”、比较“殷实”的生活的问题的话,那么,共同富裕社会就是中国中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所关注的就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和较高的“生活品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顺应人民群众需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新变化作为中国执政者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有待不断提高的问题,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即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这里所说的美好生活有着特定的含义:基于更为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优于小康社会“较为宽裕”生活水准的“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
更具体地说,就是为了实现幼儿得到必要的抚养,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劳动者得到合理的收入,病人得到医疗服务,老年人得到老有所养的照顾,居民有合适的住房条件,弱势群体有人帮助的新目标。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论文1500字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论文1500字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概念。
它涵盖了多种层面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共同富裕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全民共同繁荣的理念。
共同富裕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理解到,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和环境问题。
共同富裕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和全面合作,才能实现。
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在传统的发展理念中,追求经济增长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常常被忽视。
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
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一个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体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利益分配合理、社会制度健全。
社会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这是社会公正的根本要求。
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是社会公正不完善的表现,也是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需要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贫富差距,降低社会阶层分化,实现少数人的优越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共同福祉之间的平衡。
环境保护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破坏和排放量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行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需要全面推行清洁能源、绿色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合作与共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发展步伐,而共识则能使人们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相较于竞争,合作能够促进社会活力的充分发挥,实现多方受益。
共识则能够人们因理解和接纳彼此而相互影响,推动理念的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深化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
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
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
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
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
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
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
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
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
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
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
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
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
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
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
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作者单位:胶州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