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地组成

合集下载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方剂组成

方剂组成

1.解表剂1.麻黄汤-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2.桂枝汤-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3.九味羌活汤-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5.小青龙汤-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7.银翘散-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8.桑菊饮-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泻下剂1.大承气汤-芒硝大黄枳实厚朴2.大黄牡丹汤-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4.温脾汤-大黄附子人参当归甘草干姜芒硝5.麻子仁丸-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7.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枣大戟3.和解剂1.小柴胡汤-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2.大柴胡汤-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5.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6.逍遥散-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白术烧生姜薄荷8.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4.清热剂1.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2.竹叶石膏汤-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3.清营汤-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5.黄连解毒汤-黄柏栀子黄连黄芩8.普济消毒饮-黄芩牛蒡子白僵蚕马勃黄连薄荷连翘桔梗陈皮甘草板蓝根生麻元参柴胡10.仙方活命饮-穿山甲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11.导赤散-甘草生地木通竹叶12.龙胆泻肝汤-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14.苇茎汤-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15.泻白散-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16.清胃散-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生地17.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18.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黄连葛根甘草19.芍药汤-甘草官桂芍药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大黄槟榔20.白头翁汤-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2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母丹皮生地22.清骨散-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鳖甲胡黄连银柴胡5.祛暑剂6.清暑益气汤-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翠衣荷梗甘草粳米6.温里剂1.理中丸-甘草人参干姜白术2.小建中汤-生姜饴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5.四逆汤-干姜甘草附子7.当归四逆汤-甘草大枣通草桂枝芍药当归细辛9.阳和汤-麻黄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胶白芥子7.补益剂1.四君子汤-茯苓人参甘草白术2.参苓白术散-砂仁茯苓人参薏苡仁大枣山药桔梗扁豆白术干草莲子肉3.补中益气汤-升麻人参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当归黄芪4.生脉散-五味子麦冬人参5.玉屏风散-防风白术黄芪6.完带汤-白术人参苍术山药陈皮甘草芍药柴胡黑芥穗车前子7.四物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8.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9.归脾汤-大枣龙眼肉甘草远志木香白术黄芪人参茯神酸枣仁生姜当归10.八珍汤-川芎熟地当归大枣生姜芍药茯苓人参甘草白术11.灸甘草汤-生地清酒大枣阿胶甘草人参麦冬桂枝麻仁生姜12.六味地黄丸-山茱萸茯苓丹皮山药熟地泽泻((13.左归丸-山茱萸熟地山药牛膝枸杞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14.大补阴丸-蜂蜜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熟地15.一贯煎-麦冬生地川楝子枸杞当归沙参16.肾气丸-桂枝附子茯苓泽泻丹皮山药干地黄山茱萸17.右归丸-杜仲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当归熟地山药附子肉桂18.地黄饮子-官桂附子肉苁蓉远志卖门冬茯苓石斛熟地生姜菖蒲大枣巴戟天山茱萸薄荷五味子19.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鹿角龟板8.固涩剂1.牡蛎散-黄芪麻黄根小麦牡蛎3.真人养脏汤-木香肉桂罂粟壳当归白术甘草肉豆蔻白芍药诃子人参4.四神丸-大枣生姜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5.金锁固精丸-龙骨牡蛎莲须芡实沙苑蒺藜9.安神剂1.朱砂安神丸-朱砂甘草当归黄连生地2.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酸枣仁生地朱砂竹叶蜜3.味子柏子仁远志4.酸枣仁汤-茯苓知母川芎酸枣仁甘草11.理气剂1.越鞠丸-香附栀子苍术川芎神曲3.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生姜茯苓苏叶8.苏子降气汤-苏子苏叶大枣肉桂厚朴生姜半夏当归甘草前胡9.定喘汤-桑白皮苏子甘草白果黄芩杏仁半夏麻黄款冬花11.旋覆代赭汤-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代赭石旋覆花人参12.理血剂1.桃核承气汤-芒硝甘草大黄桃仁桂枝2.血府逐瘀汤-枳壳桃仁红花川芎柴胡甘草芍药当归牛膝桔梗生地7.补阳还五汤-当归地龙川芎桃仁赤勺红花黄芪8.复元活血汤-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瓜蒌根大黄甘草11.生化汤-干姜甘草桃仁当归川芎17.小蓟饮子-滑石甘草藕节栀子当归竹叶生地蒲黄木通小蓟19.黄土汤-白术附子黄芩阿胶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13.治风剂1.川芎茶调散-甘草川芎** 细辛荆芥白芷羌活防风薄荷清茶4.牵正散-白僵蚕附子全蝎7.羚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甘草生地竹茹茯神白芍川贝菊花8.镇肝熄风汤-天冬麦芽白芍甘草龙骨牡蛎川楝子怀牛膝龟板生赭石茵陈元参10.大定风珠-鳖甲生牡蛎五味子干地黄芍药龟板阿胶麻仁麦冬炙甘草鸡子黄14.治燥剂1.杏苏散-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壳前胡3.清燥救肺汤-石膏桑叶人参胡麻仁麦冬枇杷叶阿胶甘草杏仁5.麦门冬汤-半夏大枣人参麦冬甘草粳米8.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麦冬甘草芍药百合元参桔梗当归贝母15.祛湿剂1.平胃散-生姜大枣甘草陈皮厚朴苍术3.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4.八正散-大黄山栀萹蓄瞿麦灯心草木通滑石甘草车前子5.三仁汤-杏仁、白寇仁、薏苡仁” 厚朴半夏竹叶白通草滑石6.甘露消毒丹-黄芩藿香连翘飞滑石射干茵陈石菖蒲薄荷白豆蔻川贝母木通10.五苓散-猪苓桂枝茯苓泽泻白术14.苓桂术甘汤15.真武汤-白术生姜附子芍药茯苓16.实脾散-夫妇枣煮草姜,生瓜果脯香槟-附子茯苓大枣白术甘草干姜生姜木瓜草果厚朴木香槟榔19.独活寄生汤-秦艽人参细辛独活桑寄生肉桂心芍药杜仲川芎防风牛膝当归茯苓甘草干地黄16.祛痰剂1.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2.温胆汤-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枣枳实甘草橘皮4.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皮枳实胆南星茯苓7.贝母瓜蒌散-陈橘红贝母茯苓瓜蒌桔梗天花粉9.三子养亲汤-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10.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橘红17.消食剂1.保和丸-神曲茯苓半夏山楂连翘陈皮萝卜子4.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18.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又称“中药配伍法”,是一种把不同的药物按照一定的原则配制成的药物组合。

中药药理学称之为“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方剂是一种复杂的药物混合体,所以它的组成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方剂的组成应符合药性平衡原则,即所配伍的药物各自有其特定的药效,它们的药效相互协调,增强了疗效,而不会出现抵消等现象,从而使治病效果提高。

其次,方剂的组成应遵循“药性相克”原则,也就是“气克则味,味克则性,性克则病”的原则。

它也称为“克制调和”原则,就是针对不同性质和表现形态的药物,如果配伍恰当,就可以起到抑制化学反应的作用,并使药力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方剂的组成应遵循“补虚益多”原则,也就是在症状表现明显的情况下,应选择药物,使不同性质的药物相互增补,避免药效的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此外,方剂的组成应遵循“总分法”原则,也就是一个方剂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药物组成,而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异性,当多种药物搭配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使组合效应完美体现。

最后,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上武下五行”原则,就是综合考虑药物的味、性、品质、归经、病症等各方面因素,确定药物的比例,使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总之,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复杂而又严谨的,这种原则包括药性平
衡原则、药性相克原则、补虚益多原则、总分法原则以及上武下五行原则,它们都有助于更好地应用方剂予以治疗疾病。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促使病患更好地康复。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

方剂
2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
2.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 加白术12g(方名麻黄加术汤),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治疗痹证初起。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 其配伍关系有君臣佐使之变,故其功效, 主治则各有所异。 • 1.小承气汤:大黄为君,枳实为臣, • 厚朴为佐,攻下热结。行气助攻下。 • 2.厚朴三物汤:厚朴为君,枳实为臣, • 大黄为佐使,行气消满。泻下助行气。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 主要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病情 上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第一节 组方原则
一.制方的目的
• 1.协同增效 • 2.制弊存利 • 3.扩大治疗范围
二.渊源
• 1.《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 2.金.张元素:君乃力大量多。 3.李杲: 君药分量最多, 臣药次之, 使药又次之。
三.涵义:
• 君臣佐使 • 1.君药:(principal drug) • (1)定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 (2)特点: 1)起主要治疗作用,在全方 中居于主导地位 • 2)药量大,药力重。
• 2.臣药:(assistant drug) • • (1)定义: •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 物; •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 物。 • (2)特点:1)加强君药的作用 • 2)兼治作用 • 3)药力小于君药
• 3.佐药:(adjuvant drug) • (1)定义: • 1) 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 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与烈性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 用与君药性味 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2)特点:1)加强君臣药的作用 • 2)监制作用 • 3)相反相成作用 • 4)用量小,药力轻于臣药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1.合理性原则:方剂的组成应具有合理性,即方剂中所选药物应与病情相符,药物组合应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2.整体性原则:中医药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剂的组成也应体现整体性原则,即药物组合应考虑到整个病情和患者的整体状态,不局限于单一症状或局部病变。

3.辩证施治原则:中医注重辩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证的辨证要素来选择方剂。

方剂的组成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病位的不同以及气血阴阳的盛衰等因素来进行配伍,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

4.选药应用原则:合理选药是方剂组成的基础,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药物。

选药时要兼顾其功效、性能和毒副作用,选择与患者病情相符且具有疗效的药物。

5.配比协调原则:方剂中药物之间的比例和配伍应协调一致,有机地发挥各药的作用,避免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配伍时应注重药物的相似性和相容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6.适用范围原则:方剂的组成应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机选择。

方剂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其中一种疾病,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的药物,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经验总结原则:方剂的组成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

中医药学强调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方剂的组成中也是如此。

方剂的选择和组配应考虑到前人的临床经验,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

8.个体化原则:方剂的组成应根据个体化的原则进行调整,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9.时序性原则:方剂的组成和应用还应考虑到治疗的时序性。

不同病阶和病程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以满足治疗的需要。

总之,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中医药学中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伍、比例以及药性的平衡等方面,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指导方剂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常用方剂

常用方剂

常用方剂1.八珍汤(《正体类要》)〖方剂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

【方歌】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2.白虎汤(《伤寒论》)〖方剂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3.保元汤(《外科正宗》)〖方剂组成〗:人参、黄芪、甘草、肉桂。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方歌】补养诸汤首保元,参芪桂草四般存。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剂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方剂组成〗: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蝉蜕。

〖功用〗:湿热下注,解疮漏蹄。

〖主治〗:主湿热下注之臁疮。

【方歌】萆薏泻通除湿热滑草丹风柏蝉蜕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方剂组成〗:萆薢、归尾、丹皮、牛膝、防己、木瓜、苡仁、秦艽。

〖主治〗:湿热痈疡,气血实者。

【方歌】萆归牛己木仁丹湿热痈疡气血实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剂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最全方剂的组成

最全方剂的组成

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灯心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生姜大枣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甘草陈皮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制半夏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泽泻甘草归脾丸: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物汤: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芍药汤: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肉桂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黄芪朱砂安神丸: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朱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新加香薷饮:香薷、金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温胆汤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防风、炒陈皮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神曲、栀子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甘草、芦根、桔梗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甘草、苇根、薄荷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子、梨皮调味承气汤:芒硝、大黄、甘草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炙甘草、陈皮、香附、川芎、薄荷、煨姜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香沙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甘草、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桔梗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定喘汤:白果、麻黄、半夏、款冬花、杏仁、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橘皮、半夏、生姜、枳壳、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灯心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生姜大枣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甘草陈皮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制半夏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泽泻甘草归脾丸: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物汤: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芍药汤: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肉桂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黄芪朱砂安神丸: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朱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灯心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生姜大枣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甘草陈皮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制半夏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泽泻甘草归脾丸: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物汤: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芍药汤: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肉桂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黄芪朱砂安神丸: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朱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新加香薷饮:香薷、金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温胆汤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防风、炒陈皮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神曲、栀子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甘草、芦根、桔梗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甘草、苇根、薄荷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子、梨皮调味承气汤:芒硝、大黄、甘草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炙甘草、陈皮、香附、川芎、薄荷、煨姜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香沙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甘草、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桔梗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定喘汤:白果、麻黄、半夏、款冬花、杏仁、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橘皮、半夏、生姜、枳壳、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新加香薷饮:香薷、金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温胆汤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防风、炒陈皮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神曲、栀子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甘草、芦根、桔梗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甘草、苇根、薄荷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子、梨皮调味承气汤:芒硝、大黄、甘草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炙甘草、陈皮、香附、川芎、薄荷、煨姜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香沙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甘草、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桔梗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定喘汤:白果、麻黄、半夏、款冬花、杏仁、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橘皮、半夏、生姜、枳壳、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灯心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生姜大枣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甘草陈皮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制半夏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泽泻甘草归脾丸: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物汤: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芍药汤: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肉桂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黄芪朱砂安神丸: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朱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新加香薷饮:香薷、金银花、扁豆花、厚朴、连翘温胆汤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防风、炒陈皮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神曲、栀子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甘草、芦根、桔梗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甘草、苇根、薄荷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子、梨皮调味承气汤:芒硝、大黄、甘草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炙甘草、陈皮、香附、川芎、薄荷、煨姜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香沙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甘草、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桔梗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定喘汤:白果、麻黄、半夏、款冬花、杏仁、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橘皮、半夏、生姜、枳壳、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药物组成、药物配伍和剂型调剂。

1. 药物组成:方剂的药物组成是方剂的基础,它指的是方剂中所使用的各种药物成分。

药物组成一般由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组成。

主药是指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是起作用配合主药的药物,佐药是起辅助作用的药物,使药是起调和药物性能的药物。

2. 药物配伍:方剂中的药物配伍是指各种药物在方剂中的配合关系。

药物间的配伍必须符合相宜、相容、相即、相杂的原则。

相宜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性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相容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性质相互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相即是指药物配伍应该在药物治疗功能相近或相反的基础上进行,相杂是指药物配伍应符合药理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要求。

3. 剂型调剂:方剂的剂型调剂是指根据方剂的用药要求和临床实际需要,将药物组成制备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剂型形式。

剂型调剂需要考虑方剂的药物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分布情况等药动学特性,以及临床上的使用便利性、患者接受程度等因素,制定适合的剂型配方和制剂工艺。

常见的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剂、外用剂等。

方剂的基本结构即是通过对药物组成、药物配伍和剂型调剂的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临床应用的中药复方制剂。

这些结构的合理组合和调剂是保证方剂药效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
浙贝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 4.使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三、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一、组成变化的意义 · 病情的轻重 · 邪正的虚实 · 兼证的有无 · 体质的强弱 ·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 3.佐药其意义有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 物。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浙贝
方剂变化的形式(续):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同时发生变 化,从而使方剂的配伍、功效与治证亦随 之改变,使方剂更适合临床治证的需要。
d、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完全相同,只 改变方剂的剂型,其功效和适应证也有轻 重缓急的不同,以适应临床上轻重缓急不 同证候的需要。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一、组成变化的意义 · 病情的轻重 · 邪正的虚实 · 兼证的有无 · 体质的强弱 ·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二.组成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物,方剂的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 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 的需要。 b、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不变,仅仅增加或 减少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方剂的治证 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 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
第二节 组方原则
一、组方原则的概念
依法选药,主次有序 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是中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学内容。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形成方剂的基本法则。

这些原则作为中医制剂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制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组成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用”、“微量”和“组合”。

“同用”原则指的是把药物组合起来,从而增强功效,以得到更高的治疗效果。

“微量”原则指的是少用多种药物,使功效更高,可
以减轻副作用。

“组合”原则指的是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
药物的功效,并运用中医药学知识,结合火势、温度、质地、比例等因素,组合出有效的方剂。

除此之外,方剂组成原则还体现在“调和”方面。

调和是指在制定方剂时,要考虑药物的口味、性味以及温热和凉温等特性,以求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对于某些有特殊成份的方剂,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混合程度,以确保方剂中药物的均衡分布和有效渗透。

在给患者治疗时,一定要遵循医学的原则,给患者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体质和症状特点等因素,并严格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进行药物的组合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患者有效的治疗。

方剂组成原则也在发展,引入新药物、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药物组合,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但同时也要考虑安全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等问题。

总之,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构成方剂的根本,是形成有效方剂的基础。

在给病人治疗时,要注意遵循方剂组成原则,以求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剂介绍

中医方剂介绍
血虚血不上 荣
调月乳两 ,经房胁 脉不胀作 弦 痛痛 ; ,,
食少神疲,脉虚;
头痛目眩, 月经不调,舌淡。
方 解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柴、归、芍同用,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 而补肝体, 体用并治。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又 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助柴胡以解肝郁,疏达肝经郁热 。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和中 调药。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调养肝血的代表方,又是中医妇科 调经常用方剂。以胁痛,神疲食少,舌淡红,脉弦而虚。 2、加减法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 以清热凉血。 3、现代应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 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 更年期综合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 病证属于肝郁血虚脾弱者。
四、常用方剂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病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主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证。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主证病机分析
肝气郁结, 木郁乘土 经气郁滞 脾弱失运
附方
〖附方一〗胶艾汤 组成:川芎 甘草 各6g 阿胶 艾叶 当归 各9g 芍药12g 干地黄 15g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 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苔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 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 于冲任虚损者。 〖附方二〗桃红四物汤 组成:四物汤加桃仁 9g 红花 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中医方剂基础知识

中医方剂基础知识
【病因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化风
思考镇与训练肝熄风汤
【功用(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解
镇肝熄风汤
思考与训练
君—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镇肝阳
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 治标 臣 龙骨、牡蛎 重镇潜阳,镇肝熄风
龟板、白芍
补肝肾
佐 玄参、天冬 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治本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咸寒共投,通因通用。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 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 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应用】
兼气虚者+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兼阴津不足者+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思考大与训承练 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结不 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 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三、方剂剂型
(四)膏剂
思考与训练
膏剂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
,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外用膏剂古
称“薄贴”,是将药物放入麻油、菜油等植物油内煎熬,去渣后加入
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
和硬膏药两种。
(五)丹剂
是将某些矿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多为 外用。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组成】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病因病机】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
【主治】 思考与训练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是中医药学里普遍使用的一种药物剂型,也称复方剂,它是由多种药物的混合体组成的,服用方便,可以有效缓解病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是中医药学中一种重要的剂型,被称为“中药之宝”。

本文以方剂的组成原则为主题,综述其制剂的基本原则和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提供正确的中药配制方案。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配制原则理论上,方剂的配制应有3个原则:第一,根据疾病症状选择药物;第二,根据药物的毒性,安全考虑,以满足预防的需要;第三,根据中医药学文献和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药物相互作用规律”,选择配合药材,以改善病症。

2.配合药物准则配合药物主要有三个原则:第一,以相辅相成为原则,即有助于药效的合理搭配;第二,以治一为原则,即治标配合;第三,以药物兼治为原则,即多种症状及多层次治疗。

三、组成要素方剂按照配制原则和配合药物准则,可以由主药、辅药和补药组成。

1.主药主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其功能是归类辨证,重点针对主要症状,以达到治本的目的,应当选择有效的药物,具有较强的治疗力,一般应占方剂总量的2/3~3/4。

2.辅药辅药是补充主药治疗功能的药物,用于增强主药、改善病症、调和药味,一般应占方剂总量的1/4~1/3。

3.补药补药是治本或缓解症状的辅助药物,其功效是增强治疗力,减轻症状,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一般占方剂总量的不超过10%。

四、主药、辅药和补药之间的关系主药、辅药和补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的搭配要遵循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的搭配可以互相协同,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达到理想的疗效。

五、结论方剂是中医药学里重要的一种药剂型,它的配制原则和组成要素对正确配制方案至关重要。

它的组成要素包括主药、辅药和补药,这三者之间的搭配要遵循中医药学的药物相互作用规律,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只有掌握正确的方剂组成原则,才能正确使用方剂,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方组成、制备方法以及药效等方面。

中医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每种草药都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通过合理的组合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方剂学中常见的配方组成及其功效。

一、四逆汤四逆汤是中医中治疗感冒、寒证等疾病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由四味中草药组成:附子、干姜、桂枝和甘草。

附子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干姜能驱寒解表,桂枝有温经散寒的功效,甘草主要是调和药性、增加药物的疗效。

二、清热解毒类方剂清热解毒类方剂常用于治疗疾病中的热毒。

其中代表性的方剂有黄连解毒汤、银翘散等。

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

银翘散的主要成分是连翘、银花,它们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作用。

三、调理脾胃类方剂调理脾胃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

六君子汤是其中的代表方剂,它由六味草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和生姜。

六味草药各有不同的功效,如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水、甘草调和药性等,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四、补益类方剂补益类方剂主要用于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党参养荣汤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由党参、黄芪、天冬、白术等草药组成。

党参和黄芪具有补气养血、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天冬和白术有益胃健脾的功效。

五、安神助眠类方剂安神助眠类方剂多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问题。

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安神丸和逍遥丸。

安神丸由柴胡、香附、白芍等草药组成,它们能够安抚心神、镇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逍遥丸的主要成分是逍遥、牡丹皮等,它们有舒肝定志的功效,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方剂学中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与中草药的性能和作用息息相关。

透过合理的配伍、科学的用量可以发挥草药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的研究和运用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

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

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制剂的一种形式,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用
炮制工艺处理后,制成的药物配方。

方剂的基本结构包括药名、功效、组成、用法、用量等要素。

首先,方剂的药名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方名”和“剂名”。

方名是指方剂的
名称,常以描述方剂特点和功能、疾病名称等命名。

剂名是指方剂的类型或制剂形式,如丸剂、散剂、汤剂等。

其次,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的主要作用和治疗的疾病。

方剂的功效通常根据中
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得出,如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等。

方剂的功效也可以根据病症性质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方剂的组成是指方剂所含的各种中草药和其比例。

中草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常常
是互相配伍、协同药效,同时也要遵循中医药的药性相宜、五味调配的原则。

方剂的用法是指方剂的使用方法,通常有口服、外用、吸入等多种形式。

用法
的选择要根据病情和适宜的药物给药途径进行合理选用。

最后,方剂的用量是指方剂的服用剂量和服用频次。

方剂的用量要根据病情轻重、年龄、体质差异等进行调整,遵循“尽量少用药、少量用药”的原则。

综上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包括药名、功效、组成、用法和用量等要素。

这些
要素的准确描述和合理配置对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妇科方剂考方组成

妇科方剂考方组成

妇科方剂考方组成: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清经熟地地骨皮、苓芍蒿柏与丹皮。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大温经汤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小温经汤白人川莪皮,甘当牛肉大补元煎三补元煎好,杞人当仲草举元煎举元煎芪人,白术升麻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保阴煎保阴芩柏断,药芍二地甘归肾丸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苍附导痰丸:苍附二陈曲枳星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芩栀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予。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当,芪人术熟姜;(固本止崩熟地黄参芪归术炮姜匡益气固本并养血脾虚崩漏服此方。

)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勺蒲黄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清热调血汤清热调血丹皮胡,桃红四物莪香附。

(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二仙汤二仙知柏归天完带汤: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白术、山药、人参、车前子、苍术、柴胡、荆芥穗、白芍、陈皮、甘草组成。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止带猪茯车泽皮,芍茵黄柏栀牛膝。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兔鸡断交)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鲤鱼汤:鲤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天仙藤,乌药老,姜苏陈木瓜香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仁、芒硝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芎归桃草酒泡姜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的组成组方目的药物通过有机的配伍而成为方剂,这个过程叫“组方”。

药物通过“组方”而成为方剂,是药物运用的一次质的飞跃。

这种“质的飞跃”表现在,药物经过组方而成为方剂之后,可出现下面几个优点:一、增强药效例如大黄与芒硝,单用大黄口服,一般是6-8小时才见泻下;单用芒硝口服,一般是4-6小时才见泻下,但若两者有机地配伍(如大承气汤(伤寒论)),则于1小时左右可出现泻下,其原理:大黄荡涤大肠(增加肠蠕动),芒硝成寒软坚(增加肠容积),因此,两药相伍,“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共奏“急下”之效。

从上面的例子亦可以看出,两个(或以上)物配伍,,其效之所以能够增强是有科学原理的,是“有机配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数学式的相加。

需要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的“相须”配伍,都能增强药效,但作为临床用药,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恰到好处。

例如治疗阳明腑实轻证之小承气汤《伤寒论》,作为君药大黄就不必配伍芒硝了。

因此,作为“组方”的要诀之一则是选药要精当。

二、扩大药效或产生新药效每一个中药,作为单体,其功效、主治是有一定范目的。

但若与不同药物“相使配伍”多能扩大药物的功效,甚至产生新的作用(或改变其原有的作用),从而扩大其治疗范围。

例如桂枝,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但若与白芍相伍(如桂枝汤),则产生调和营卫的新药效;若与茯苓相伍(如苓桂术甘汤),则奏温阳化饮的作用;若与泽泻相伍(如五苓散).则奏化气利水的作用,这些都是扩大药效的例子。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相使配伍”都能扩大药效。

能否扩大药效,关键在于两药之间在性味功效(包括归经)方面是否有“某种共性”的存在。

三、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烈性或毒性”,是指某些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与古时所言的广义的“毒药”,其概念有所不同。

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因此,医药学家便通过配伍(或炮制)以减轻或消除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

例如干姜与生附子配伍(如四逆汤),既可增强附子温里散寒之力,又可消除附子的毒性。

又如十枣汤,十枣汤之用大枣而不用甘草,是取其既能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又能补土制水,增强逐水之力。

方剂学家们认为,通过“配伍”以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其最佳效果,应该是既能减缓或消除“毒药”对人体的毒害,又能增强“毒药”对疾病的疗效。

综观上述,可以看到,几味药物配伍成为方剂而用于治病,要比单味药治病更为理想,这就是组方的目的。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剂学的任务就是指导医师们掌握这种技巧。

组方原则一、组方原则的概念方剂的组成,不是几味药物的随意堆砌,它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而组成的,这个原则就叫组方原则,前人称方剂的组方原则为君、臣、佐、使,现仍沿用至今。

组方原则的雏形可溯源于《黄帝内经》,它把方剂的组方原则规范为君、臣、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曾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是借用当时的国家政体制度,以说明(或日规范)方剂的组方原则。

元代李东垣则把《黄帝内经》提出的组方原则——君、臣、使,补充为君、臣、佐、使,他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

此制方之要也。

明代何柏斋曾云:“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进一步明确、扩大了“佐药”的含义。

至于君、臣、佐、使药之间的关系,李东垣曾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不可令君过于臣,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脾胃论》)明代以后,组方原则的具体内容便被定为君、臣、佐、使。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经过1000多年才形成的组方原则及其内涵是经过历代医疗实践,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不断补充,才逐步完善的。

春秋战国绵延至今,历代医家都认为这种组方原则是正确、可行的。

当然,这个“组方原则”还不够具体和规范,尚需予以充实。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组方原则的内涵是君、臣、佐、使。

为了更好地理解君、臣、佐、使的定义及其具体运用,特先举一例(麻黄汤).供作对照说明。

麻黄汤(《伤寒论》)由麻黄、桂技、杏仁、甘草组成。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症.根据各个物的作用,其组方原则如下:君药——麻黄:发汗鼓风寒,兼宣肺平喘臣药——桂枝:发汗散风寒,助麻黄解表佐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现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作如下的分折.(一)君药含义: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物,成为君药。

例如麻黄汤(《伤寒论》),方中麻黄是针对病因(风寒外感)而且力最强,能够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

说明:1.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证的药物,不一定就是君药。

例如,麻黄汤《伤寒论))中的桂枝,它与麻黄都是针对病因(风寒外感)而设,但它的药力未居方中之首,故为臣药。

其它诸如白虎汤中的知母、黄连解毒汤中的黄芩,这些药物虽然亦是针对病因而设,但由于药力略逊,未起主要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称为君药。

2.君药不宜多,一般是1-2味。

原因是每首方剂所主治的病证,其病因或主证一般是1-2个。

需要明确的是君药的多寡与病因的多寡并无直接关系。

例如小青龙汤(《伤寒论))两个病因,两个君药,而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两个病因却只有—个君药。

3.君药用量较重。

原因是用量加重后,其药力可加强,以保证其在方中可起主要治疗作用,因此,李东垣曾云:“君药分量最重。

”(《脾胃论》)但需指出的是,用量最重者不一定就是君药,因为有些药物为矿物贝壳类本身的常用量就是较重的。

此外,尚需指出的是,所谓“用量较重”是指药物本身而言,而不是与其它药相比较。

(二)臣药含义:臣药的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病因或主证的药物。

例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其作用是加强麻黄发汗散寒的作用,故为臣药。

二是针对次要病因或次要症状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该方主治证的病因是表邪未解(主要病因),热已入里(次要病因),主症是身热,次要症状是下利。

方中黄连是针对人里的热邪(次要病因)而起治疗作用,故为臣药。

又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该方主治证的病因是外有风寒(主要病因),内有痰饮(次要病因),方中干姜、细辛是针对痰饮而起治疗作用;故为臣药。

说明:1.辅助君药,并与君药相伍产生新的药效(或扩大君药药效)的药物,应为臣药。

如桂枝汤(《伤寒论》)中的白芍(与桂枝共奏调和营卫之效)、小柴胡汤(《伤寒论》)中的黄芩(与柴胡共奏和解少阳之效)。

又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辩惑论).该方只有二味药,其中当归的作用是辅助君药黄芪,并与黄芪相伍,共奏补气生血之效,因此,当归不是佐药而是臣药。

2.臣药的数目一般为1-3味。

原因是根据每首方剂所主治证的次要病因(或次要症状)一般是一个,甚或没有。

此外,作为“辅助”君药,目的是加强君药的药效,或与君药相伍产生新药效,或扩大君药的药效,1-3昧药也足够了。

(三)佐药含义:佐药的含义有三种。

一是佐助药。

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原因或主证,或加强臣药治疗次要病因或次要症状,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例如麻黄汤,其杏仁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治疗次要症状喘咳,故为佐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

即消除或减缓君、臣药之毒性或烈性。

例如十枣汤(《伤寒论》),方中大枣是作用是缓和芫花、甘遂、大戟之毒性,属佐药(佐制药)。

三是反佐药。

对于病势危重'出现拒药而须“从治”者,组方时选用与君药性味或功用相反而又能相成的药物,该药则称为反佐药。

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该方治证既有阳衰阴盛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又有虚阳外越之面赤烦躁,干呕心烦,病情危重(阴阳格拒).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选用成寒苦降(性味功用与君药附子相反)的猪胆汁、童尿,一方面益阴和阳,防寒邪拒药,一方面从阴引阳,引外越之虚阳复归于阴中,使阳气得以内外交通,上行下济,因此,猪胆汁与附子相伍,以各自不同的作用,相反相成,共奏回阳救逆之效,故为反佐药。

说明:1.佐助药的含义甚似臣药,两者都有“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都有“治疗次要症状的作用”,其区别在于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

2.反佐药的性睐既然与君药相反,因此,在方剂的“组成“上往往有寒热药并用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寒热药并用不一定就是“反佐”,例如左金丸《丹溪心法’)之黄连、吴茱萸;半复泻心汤(《伤寒论》)之黄连、干姜,大黄附子汤(《伤寒论》)之大黄、附子。

是否属于反佐药,应以治则“甚者从之”为判断依据。

3.佐助药的数量一般是1-3味,其原因可参考“臣药”条目。

佐制药的数量一般是1-2味,原因是佐制药的作用只是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而已,无需众多的药物。

反佐药的数量一般是1-2味,原因是反佐药的“药性”不能胜过君药,否则,该方的功效将适得其反。

(四)使药含义;使药的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到达“病所”的物。

例如天王心丹(《摄生秘剖》),方中桔梗的作用是载上行,力上入心经,故属引经药。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方中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诸药。

说明:1.理论上每首方剂所主治的病证必定有相关的病位。

药物只有预定目标到达病所,其治疗作用才是有治疗价值的。

问题是精明的医药学家为了优化方剂的组成,他们在创制方剂时,往往不为“引经”而设引经药,而是由君、臣药或佐药兼任引经药的作用,使其方剂显得精简有序。

例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中君药大黄兼能引药入肠,故不另设引经药。

其它诸如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犀角地黄汤等等,几乎九成的名方都是如此。

2.“调和诸药”的含义及其目的是使每首方剂各药性恰如其分地发挥治疗作用。

其次,下面一些情况亦属“调和诸药”的范畴。

一是减少或舫止药物(特别是大苦大寒之药)对脾胃功能的损害,例如白虎汤(《伤寒论》)、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等等过用都有“败胃”之弊,故用甘草以防之。

伤寒论方之所以常用生姜、大枣、甘草,其中之一是顾护胃气。

二是缓和药物之偏性。

例如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而偏燥热,若不配伍使药甘草,有些人服用之后便会出现烦躁,失眠,甚至兴奋不已。

3.“调和药”的数量一般是1味,有的方剂可以不设,可由佐药“调和”之。

三、君、臣、佐、使药之间的关系1.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判定,不是随意的,是根据它在方中的作用而决定的。

2.每首方剂,君药是不可少的。

原因是每一首方剂,其所治证肯定有其病因的。

3.在比例上,一般是君药少,臣、佐药多。

在某些情况下,臣、佐药可以少用或不用。

这个“情况”主要是:(1)君药药效强劲而又全面者。

例如白虎汤((伤寒论)),其所治证的热邪(病因)虽然炽盛,但其君药石膏清热之力强劲,因此,该方的臣佐药各用一味(知母、粳米)便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