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年级课外阅读课题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的比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就提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从而对课外阅读首次作了量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课外阅读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也窄得可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近于空白。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有人用抽样的方法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不懂课外阅读的价值

在接受测查的165人中,对课外阅读的好处能作出体会性回答的6人,占3.6%,能作出简单回答的98人(多回答“好看”,“知道东西多”等)占59.4%,不回答的61人,占37%,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

②拥有的书量太少。

165个学生中,家庭共有综合性知识藏书87本,平均每人约占半本书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一至二本的17人(多为教师子女),占10.3%;书包内长备课外读物的6人,占3.6%。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

“书包自习题多”等现象,使学生的阅读资源平乏,近乎于无书可读。

此外,家长们意识淡薄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无力对子女进行辅导,再加上他们远远未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未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也很少有不目的的为孩子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作文选等,至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却很少有机会走入学生的视野。

对于这些现状,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更谈不上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了。习惯要从小培养,因而加强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3、理论依据

美国科学家彭菲尔德·罗伯茨根据积累的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病理学方面的例证,提出人在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大脑可以获得几种语言的符号,这个时期是5—12岁。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母语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始于3—4岁,成于12到13岁。这两个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一致的,吻合的,由此可见,在这一特殊时期,母语学习的容量是有弹性的,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言教学在完成规定的基本知识点的教学的同时,同步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是一定有效的。从低年级开始就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4、研究意义

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书籍这一载体,才能顺利进行。世界大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在他的诸多教育论著中不止一次地论及到阅读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喜爱读书。”、“不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丰富学生的课外读书生活,意义不可小视。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他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潜能。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握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当逐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在的语言能力。所以如何让我们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融进课外阅读的精彩世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一个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范围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某一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完全自觉的读书活动,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触和吸收新鲜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本课题试图以切实具体的操作,让“读书”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他们课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喜爱的一项活动,培养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会选书,多读书,有藏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明白事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发展思维,联系实际,延伸课内,感悟世界,从小树立人生的志向,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

实验前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一次全面调查,检测,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也便于将实验的阶段性与总结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二)以理论为导向,进行系统研究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他们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①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相对还比较陌生,教师要经常加以指导。可以推接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漫画书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边读拼音和汉字。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去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月亮姐姐的新朋友》后,可以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卫星文章。经过引导,可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②摘录妙词佳句或小知识。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抄出来,在学习、交谈、写话中运用,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大家词句的积累。

③建立阅读小档案,评选“墨水大王”。孩子读完一本书便给他记录在案,当孩子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一个叠一个,成为长长的一串时,他们心中一定会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如同一位建筑师看着工匠们一块一块地砌成一堵墙,当有了第一层,他一定渴望早日看到更高更辉煌的层次。

2、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在《给眼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的确,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①学校尽可能建设好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刚入学就能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一个值得我们遨游其中的知识海洋。正如苏霍姆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