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翻译赏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上)
李荣胜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断章取义”是一个极具贬义的成语。
意思是说只断取文章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以达到歪曲文章原意的目的。
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学风,并常成为一种卑鄙害人的手段。
孟子便是遭遇“断章取义”迫害的千古第一人。
他的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竞被曲解成了为封建帝王制造专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李荣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再认识 [J], 杨利民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辨析 [J], 程肇琳
3.工人阶级的领导不容否定——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谬论 [J], 史地系七五级工农兵学员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 [J], 张晓南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下) [J], 李荣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大悟刘祖富编纂【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唐代-柳宗元《梓人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柳宗元《梓人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篇文章跟上篇《种树郭橐驼传》结构相似,都是以譬喻的手法,揭示治国的道理。
此文写梓人杨潜才能出众,他善于全面规划,对群工指挥得当,这实际是暗示了贤明宰相的治国之道。
原文:梓人传唐代-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
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
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有许多文章值得我们慢慢品读,例如《许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许行》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之蔡仲巾千创作大悟刘祖富编辑【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即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虐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必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定性和事物间的质的不同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需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抽剥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抽剥阶级与被抽剥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抽剥阶级永远地抽剥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苍生。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苍生。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苍生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平民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芒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劳心者治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纵观整个职场,不同行业的所有人都可以被划分为两种人——劳心者和劳力者;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劳心者就是管理者,劳力者即为被管理者。
从一个层面上来看,两者之间是完全对立的,这是由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不同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究其原因,即二者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根本利益、社会地位不同。
劳心者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精神的、信息的、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劳力者的付出更加高端,因此在利润分配上,劳心者分配得更多,同时劳心者因此也掌握着企业的大部分生产资源,在企业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劳力者付出的体力劳动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对有限,得到的物质精神回报自然也无法与劳心者相比较。
因此,成为一个劳心者应该是所有职场达人的不二选择。
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管理能力以及所具备的管理能力的大小。
管理的根本核心是“人”,而更加核心的内容是“人心”,抓住人心,就等于抓住了一切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
识人是内功,也是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
古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数据显示,组织的成功得力于20%的人的努力,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双识人慧眼。
用人是内功的体现,一匹狼领导的羊群能够打败一只羊领导的狼群。
没有无用的人,只有错误的位置。
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这是高明的用人方法。
具体说来,一个管理者具有过人的魄力,宽大的胸襟,绝对的公正,非凡的德性和创新的思路。
人不喜欢被严厉管理,人更希望被有效管理,管理者不只是一个"职位"更是一种影响的过程:眼光的卓越带给人阔步的希望,变革的果断带给人超越的勇气,潜能的挖掘带给人无限的空间,价值的创造带给人奋进的动力。
"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遇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辨",这是成为管理者的基本诉求;有胆识,有立场,有广泛的交际能力,能独当一面,这是中层管理者的必备条件;识人不爽,用人不刻,加上上面的所有的特质,应该是一个高层管理者对自我的要求;如果个中能力运用自如,那么,一个顶级管理者已经造就。
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治人什么意思
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治人什么意思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
原文节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翻译:单单治理国家就偏偏不用花心思的了吗,单独把治理国家予以排除区分在外,这难道就叫正确的治国之道吗?耕种烦人的同时,一边去治国平天下得了吗?官吏也有官吏自己要做的事,正如百姓也有百姓自己要做的事。
何况,每一个人家里一件件的生活资料没有不是由于一位位的工匠代替本人亲自劳动,家用品才能齐全完备,如果都一定要靠自己亲手制作,才去使用该产品,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于劳苦啊。
所以社会上才流传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部分人用脑子劳动,部分人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被统治的人理上应该供养着别人生活,统治人的人们理上应该由别人的供养着来生活。
这个是天下之正常的规范,是华夏、列国之间通行的准则,是具有普世价值、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的伦理。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大悟刘祖富编纂【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解“断章取义”是一个极具贬义的成语。
意思是说只断取文章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以达到歪曲文章原意的目的。
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学风,并常成为一种卑鄙害人的手段。
孟子便是遭遇“断章取义”迫害的千古第一人。
他的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竟被曲解成了为封建帝王制造专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于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文革”中,遭到了亿万人民的“批倒批臭”,再“踏上亿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俗话说:“祸从口出。
”孟子惹的这个“祸”,起因于2000多年前的一场辩论。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在一次和农家辩论中讲出来的。
更让后世批判者抓住把柄的是,孟子还将这次辩论整理成文字,洋洋洒洒1000多字,全部收入了《孟子・滕文公》中。
殊不知,这的确是一桩断章取义的千古冤案!农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他们以研究上古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为己任,强调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推动农耕生产。
与孟子同时代的农家代表人物叫许行。
两千多年前的那场辩论便是由他而引起。
根据《孟子・滕文公》记载,有一年,许行带着他的学生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求见滕文公,说:“我在很远的地方就听说您施行仁政,很愿意得到一个住处而成为您的臣民。
”滕文公给了许行一个住处。
许行就和他的几十位学生,穿着粗麻编织的衣裳,靠编草鞋、织席子开始在滕国谋生、讲学,传播他的农家观点。
不久,宋国著名儒家学者陈良去世。
他的学生陈相带着弟弟陈辛背着农具等各种生活用品,从宋国也来到滕国谋生。
陈相见到滕文公说:“听说您推行尧、舜、禹一样的圣人仁政,那么,您也算得圣人了。
我们很希望成为圣人的臣民。
”滕文公接纳了陈相兄弟。
陈相很快结识了许行,对许行的农家学说发生极大兴趣。
于是抛弃了原来的儒学,开始全身心地向许行学习农学。
有一天,陈相拜访正在滕国游学的孟子,向孟子谈起了许行常对他们说的话:“滕国的国君滕文公的确称得上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但他还是不完全懂得做贤明君主的道理。
【文言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
【文言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许行,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
接下来分享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简析《孟子》中“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
简析《孟子》中“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孟子》中精彩的辩论俯拾皆是,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与陈相间的辩论即熠熠生辉。
而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便出自这一篇章。
本文将就劳心者和劳力者的概念界定、职责要求等内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劳心者和劳力者出自孟子言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原则。
而究竟劳心者和劳力者分别是指哪类人,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界定(一)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内涵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劳力者和劳心者分别代表着谁。
翻阅历代大家注疏,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
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
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
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
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無君子则乱。
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
治天下者,豈必耕且为哉?2.赵岐的《孟子注疏》中说:劳心,君也;劳力,民也。
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
3.焦循的《孟子正义》中也同样提到: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
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
同时,孟子提到了大人之事与小人之事,在焦循看来,言人道自有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
4.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则将二者分别直接翻译成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5.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劳心者指为天下民众的生存发展而劳心的人,主要指忧民的圣人,即为天下之民谋福利的最高首领。
其次,劳心者还指具有专业才能的管理人员。
再次,劳心者也指脱离劳力的劳心者。
总之,劳心者是指全心全意为天下之民操劳心思,又具有领导管理能力的人才。
而劳力者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许行孟子原文及翻译
许行孟子原文及翻译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其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约相当于公元前390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时代相当。
以下是许行孟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滕文公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滕文公章句上先秦-孟子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及翻译《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有许多文章值得我们慢慢品读,例如《许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许行》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5劳心治人圣民分工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诗解5劳心治人圣民分工题文诗:孟子是曰:然则其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欤?有大人事,有小人事.且一人身,百工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忙碌也.故而曰之,或者劳心,或者劳力;劳心治人,劳力也者,治于人也;治于人者,供食于人,治人也者,食之于人,天下通义.当尧之时,天下未平,洪水横流,泛滥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道交中国.尧独忧之,举舜敷治,使益掌火,益裂山泽,焚而烧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于海,决导汝汉,排疏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当是时也,禹外八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也者,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养育.人之有道,饱食暖衣,逸居无教,近于禽兽.圣人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尧命契曰:劳者劳之,来者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从而提撕,又赈德之.圣人者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原文】“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2,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3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4,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5,瀹济漯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译文】“难道治理天下的活计就独独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
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用它,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我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于别人,这是普天之下的通则。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格言出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格言出自
孟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一篇文学作品,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进行借用以外。
创造性的发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借以区别劳心者统治劳力者。
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
赏析:
孟子一问一答,把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最后,在驳倒了许行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学的行为的鞭挞。
关于劳动的文言文翻译
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繁,莫不赖乎劳动。
古之圣贤,莫不尚劳。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此皆明言劳动之重要也。
夫劳动,国之根本,民之生计。
一人不劳,百事废兴;一家不劳,一族不宁;一国不劳,天下不宁。
故古之人,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
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布,渔者有其鱼,樵者有其薪,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是以国家富强,百姓安居。
夫劳动之美,美在何处?美在勤劳,美在创造,美在团结,美在奉献。
勤劳者,天之道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勤劳者,以天地为师,以圣人为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辍其劳,不辞其苦,终成大业。
是以勤劳者,得天地之庇佑,得圣人之赞誉。
创造者,万物之源也。
天地创造万物,圣人创造文明。
劳动之人,耕种、渔猎、制造,无不创造。
创造者,不拘一格,不泥一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是以创造者,名垂青史,功盖千秋。
团结者,众志成城也。
一人之力,不足以移山;万人之力,足以填海。
劳动之人,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共度难关。
团结者,不分你我,不计得失,同舟共济,共荣辱。
是以团结者,国家之柱石,民族之脊梁。
奉献者,无欲无求也。
劳动之人,不求回报,但求心安。
奉献者,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民族,舍一时为千秋。
是以奉献者,受人尊敬,传颂千古。
今日之世,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提高。
然劳动之美,未曾改变。
劳动,仍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基石。
吾辈当继承先贤之遗志,发扬劳动之美,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夫劳动之美,美在心间。
心有劳动之美,则人生无憾。
愿吾辈皆怀劳动之美,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孟子》(3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读《孟子》(3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孟子》(3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翁武侠腾国的腾文公在国内行“仁政”之法,名声在外。
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腾国,一个叫陈相的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他们对腾文公说:“听说您施行仁政,我们慕名而来,愿做您的百姓。
”腾文公应允了,并给了他们住房。
许行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相很是羡慕许行,愿意跟随许行的学说。
一次,陈相去拜见孟子,在交谈中转述了许行对腾文公的一段评价:“腾君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未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
做为贤人,就应与百姓一道耕种一道自己亲自做饭。
而现在腾国还有存粮存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这怎么能叫贤明呢?”神农氏学说,可能是关于原始的农耕的自足的经济状态的学说。
所以,许行不解腾君为何不下地,为何不自己煮饭,而还有仓库,装着百姓交上来的粮食和财物。
孟子听了后,连问陈相好几个问题:许先生自己种粮食吗?许先生自己织布吗?许先生自己戴帽子吗?自己织的吗?自己铸锅吗?……。
搞得陈相连声回答不已。
除了粮食、草鞋是自己种的做的,其余的都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的最后一问是:“您说的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制犁制锅,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与各种工匠进行交换?”陈相回答:“各种工匠,当然不可以在制作的时候,还要去从事耕种农活的。
”陈相的这一回答,无疑是承认了社会有分工,不能全部人员都去耕种和煮饭了。
孟子总结了:“一个国家,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各施其责,各行其事,难道有一边耕种一边治理的吗?所需各种用品物品,如果都要人人参与人人去做,那天下的人都整天疲于奔命了。
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人们说,社会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孟子现在却来了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还给它来了个上下尊卑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翻译赏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文言文《滕文公章句上》,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有为神农之言(1)者许行(2),自楚之膝,踵(3)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5)。
[1]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6),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7)而治。
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厉(9)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9)?”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10)皆取诸其宫中(11)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15)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1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后稷(17)教民稼穑,树艺(18)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内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19)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20)曰:‘劳之来之(21),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22)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23)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ORg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24)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925)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26)之,皓皓(27)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9)。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0),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31)运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贸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2),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33)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翻译】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
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
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
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制生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
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
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
这样中国才可以进行农业耕种。
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
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启发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
’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
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
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启发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
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
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文言汉语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
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
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
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
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
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
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
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
’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
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
《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
’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
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
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
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