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象征,更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融合了道家哲学的思想与理念,强调平和、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茶道中的道家文化,并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最早的茶道活动是供奉神灵的仪式。
随着茶的普及,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一种具有推崇与追求的文化现象。
宋代起,茶道开始注重“和”与“静”,成为一种内敛的文化表达。
二、“无为而无不治”的道家理念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
茶道中的“道”即道家哲学中追求变化与和谐的道路。
茶叶的种植、采摘、烹制和品饮,都体现了“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茶农将茶树自然生长,不人为干预,相信自然的力量能够创造出最好的茶叶。
茶道强调保持心灵的平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在品茶时,人们将心境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以融入自然,感受茶的香气与滋味。
三、茶与人的和谐统一茶道强调“茶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道将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茶道仪式中,人们与茶具、茶叶、水、空气等各种自然元素相互交融。
茶道有着严格而细致的礼仪,通过仪式的方方面面,强调人们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此实现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四、从“退隐山林”到“禅修意境”道家文化源自于山水之间的修行,茶道也承袭了这一传统。
茶园常常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在茶园中采茶、饮茶的过程中,人们仿佛回到了自然的怀抱。
茶道注重心境的净化与宁静,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茶道思想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茶道提倡内心的宁静与打破尘世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升华。
五、茶道的影响与意义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强调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远离繁杂的都市生活,重拾与自然的联系。
其次,茶道注重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对缓解压力、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茶道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起来看看。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中国茶道的养生思想是“保生尽年”。
《茶经"六之饮》叹曰:“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是以“饮这时义远矣哉!”这个“远”,就“远”在对于保生尽年的作用上。
《茶经》中有关论述,随处可见。
举其要者,如:“荡错寐,饮之以茶”(《六之饮》)。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七之事》)。
“体中愤闷,常仰真茶”(同上)。
“苦荼久服,羽化”(同上)。
“苦荼轻身换骨”(同上)。
“茗有饽,饮之宜人”(同上)。
茶还可当粮食。
《七之事》载:茗似大米般精良;南朝永嘉年间,有高僧用饮茶当饭。
储光羲则有专咏吃茗吃茗粥的《吃茗粥作》诗。
茶可解愁。
《七之事》载,有怨妇思夫,“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茶可除俗念、洗尘心。
陆龟蒙《煮茶》有“倾余精神爽健,忽似埃灭”句。
钱起《与赵莒茶宴》有“尘心洗尽兴难尽”句。
温庭筠作《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驼杳冥”句。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有口皆碑的佳作,诗中畅言连饮七碗破孤闷。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二)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道教追求人生长寿,为了达到达一目的.道教的养生家们则多把生命健康和长寿归结丁人们自身的身心运动,多主张以积极的养少姿态改变天生体质,从而使牛命寿天尽可能地控制在自己手坠。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力,这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老子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弘扬这一以想,他提出要“致虏极.守静筑”。
庄子进一步发挥丁名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在《庆子·在有》篇中,作者通过高寿的广成子之门,谈及了长生的秘诀:“无视元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
”从本质上说,这种清静人为的养牛思想乃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不过我们若从养生角度看,从养生的效果看.则又是可取的。
它与儒家以德润身观呵谓殊选同归。
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
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元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卜不足.比下行余”,酬B其乐.KEMET代理商才会使内心恬静。
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在指导思想上追求精行俭德,消除奢念、淡泊自守。
不出人头地。
不逞强称霸,谦虚柔弱,企求人寿哼丰,肚事和平,以达到清静之境。
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牛慧,动则生侨。
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
因此。
“静”成为道教的特征。
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各,非茶莫属。
菜清静谈伯.朴素天然,无味乃至味也。
茶耐阴湿,蒙雾气,白守无欲,与清静相依。
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情出品茶的斐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
静品J能使人安详乎和,4—6S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
台鸿周渝先生说:“我们在欣赏这泡茶,第=种方式是将眼神投向无限远方、这时也许一泡好条的条乡风光就会呈现在眼前……我们达到了宁静,然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也就‘轻’和‘松’了。
”道教和茶文化tL是在“静”这个契合点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条文化的本质在道教文化的精神户日益弘扬光大。
中国茶道以道家什么为前提
中国茶道以道家什么为前提中国茶道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中国茶道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艺术,既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传统礼仪的一部分。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它以自然、平和、谦卑的态度体现对生活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崇尚。
本文将从茶道的哲学根源、茶道的仪式以及茶道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中国茶道以道家思想为前提的重要性。
一、茶道的哲学根源道家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准则。
茶道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自然本真”、“寻求精神平和”等,与道家的追求相一致。
茶道鼓励人们通过品茶与自然亲近,体验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茶道实践的方式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道家思想追求的“道”正是指个体与整体的融合,即个体在自然中寻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在茶道中,烹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对“道”的追求。
如选择合适的茶具、精心掌握冲泡的温度、水质与时间等,都体现了茶道师傅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个体与整体统一的思考。
二、茶道的仪式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其独特的仪式性质也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茶道仪式强调对自然和人的敬畏,追求在平凡中体验神性。
通过独特的仪式形式,茶道传达了内在的哲学思想。
茶道的仪式主要包括准备、烹茶和品茶三个环节。
在准备阶段,人们会清洁茶具,准备茶叶和水,以及整理自己的心情。
这个过程类似于道家思想中的“精炼自净”,以准备好的心态进入下一个阶段。
烹茶是茶道仪式的核心环节,也是茶道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烹茶的过程中,茶道师傅会倾注心思选择合适的茶叶,并根据茶叶的特性控制水温、冲泡时间,追求最佳的口感和香气。
通过细腻的动作和专注的态度,茶道师傅将茶叶的精华完美地展现给品茶者,这种过程既是技术的展示,更体现了对自然和个体的尊重。
最后,品茶环节是茶道仪式的收尾阶段。
品茶者会凭借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来体验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
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专注于茶叶的味道和茶香带来的感受,将自己融入茶的世界中,领悟茶道所追求的平和与宁静。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推荐文章茶道教学的视频热度:中国茶道教学视频热度:日式茶道教学视频热度: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热度:道教与茶道的核心理念热度: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谈起中国的茶,从一产生就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道教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
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氏就是最早使用茶者,道教认为神农寻茶的过程就是在竭力寻找长生之药,所以道教徒皆认为“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茶是“草木之仙骨”。
早在晋代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一书中留下了“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的记载。
壶居士《食忌》也记载:“苦茶,久食羽化(羽化即成仙的意思)。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徒中流传着很多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的传说。
如《广陵耆老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位以卖茶为生的老婆婆,官府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没想到的是,夜间老婆婆居然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
《天台记》中也记载:“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
”这里的丹丘是汉代一位喜以饮茶养生的道士,传说他饮茶后得道成仙。
唐代和尚皎然曾作诗《饮茶歌送郑容》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再现了丹丘饮茶的往事。
由于饮茶具有“得道成仙”神奇功能,所以道教徒都将茶作为修炼时重要的辅助工具。
根据《宋录》的记载,道教把茶引进他们的修炼生活,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还提倡以茶待客,提倡以茶代酒,把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至“驱鬼捉妖”的贡品及延年益寿、祛病除疾的养生方法,此举也间接促进了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
道教徒之所以饮茶、爱茶、嗜茶,这与道教对人生的追求及生活情趣密切相关。
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
饮茶的高雅脱俗、潇洒自在恰恰满足了道教对生活的需要,所以道教徒喜茶就不言而喻了。
佛教与茶的关系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推荐文章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热度:中华茶文化养生思想热度: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热度: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热度:中国茶文化的养生思想热度: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原、人类之本,由它衍生万物。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因此“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
”可见“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
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
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
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
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能排除。
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道家思想和中国茶道
道家思想和中国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许多思想和哲学理念,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尤为深远。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出发,探讨道家思想与中国茶道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由老子和庄子创立。
道家强调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在,并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核心观念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
二、茶道与道家思想的契合1. 懂得顺应自然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而中国茶道也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茶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倡导“顺天应人”,尊重茶的自然属性,注重保留茶叶原本的味道和风味。
茶道师傅们常常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对待制茶的过程,与自然互动,使茶的口感更加纯净、自然。
2. 追求内心的寂静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茶道也追求内心的寂静。
茶道强调在品茶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茶人通过准备和品尝茶叶的过程,将内心的杂念排除,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状态。
茶道师傅们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品茶,只专注于茶的香气和口感,使心灵在静谧中得到真正的释放。
3. 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运行,顺其自然。
茶道也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
茶人在制茶的过程中,强调尽量少做手脚,让茶叶自然地展现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茶道师傅会遵循茶叶的天然成长过程,尽量不对茶叶进行过多的改变和干预,保持茶叶的原始风味。
4. 追求和谐统一道家思想追求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茶道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茶道师傅们在为客人准备茶水的过程中,注重礼仪和仪式感,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恰当的礼节,为客人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
茶水、茶器和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使茶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茶道传承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茶道通过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寂静、强调无为而治以及追求和谐统一等方式,使品茶的过程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
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茶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起源于古代的中国。
它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中国茶道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的影响,其中道家哲学对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境界。
而茶道在追求自然、平和和谐之美的同时,也强调了与自然的融合和“道”的追求。
茶道通过与道家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首先,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平和的生活方式。
茶道也强调将茶与大自然相联系,弘扬尊重自然的观念。
在茶道学习和实践中,人们需要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并从中汲取灵感。
道家通过崇尚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茶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其次,道家强调平和心境的培养。
茶道注重泡茶的过程,强调在制茶、斟茶和品茗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持专注和平和的心态。
这与道家追求平静心境的理念不谋而合。
道家认为,人类的内心只有处于平和的状态中,才能与世界保持真实的互动。
茶道通过制茶、品茗的过程,强调放松心情、沉淀思绪,使人们能够达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平衡。
另外,茶道也深受了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茶道强调在泡茶的过程中,要顺其自然,不强求,融入自然的节奏。
道家也倡导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茶道通过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培养了人们的包容和宽容之心。
此外,道家思想对茶道的审美和艺术性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茶道注重茶具的选择、造型和品味的训练,不仅强调实用性,更讲究美感和审美情趣。
茶道通过重视形式、讲究细节,追求内外匹配的美感,契合了道家对美的追求。
总之,中国茶道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茶道通过与道家相互交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内涵。
它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平和心境、倡导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强调茶道的审美和艺术性。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道家思想在茶道中的重要地位,使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论道教饮茶的养生观
2018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中国茶道MOOC 建设(湘农教发[2015]67号)第一作者:伍星(199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朱海燕(1971-),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研究,E-mail :306529731@ 。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9日。
现代饮茶养生观或因研究方法局限,或有推销茶叶品牌之目的,诸如此类,因而多有不实之处,故当正确引导以拨乱反正。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
从历史而观,道教乃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较之于儒佛两教者于中国最早出现。
故研究道家饮茶的养生观,是从根本思想上的探索,对现代养生观具有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道教重视养生之极,养生思想何其丰富。
而道教之形成也是由于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进而希望长生不老,永世长存。
从先秦对鬼神的敬畏,汉晋南北朝长生不老的神仙方士之术,到唐朝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无不体现道教人与自然之哲学。
而道教徒认定的核心思想是性命双修,择其大要而言,一者体修,二者性修。
体修在于肉身的延年益寿与长生不老,性修在于得道以致精神不朽。
而饮茶作为道教徒日常生活的养生方式,盖以二者故。
1道教饮茶的养生观内容1.1饮茶可助长生羽化南朝炼丹家、医药家陶弘景迷于神仙之术,常寻仙问药,他认为:“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壶居士食忌》中也谈到:“苦茶久食羽化”。
此为道教外丹派向外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观点,认为饮茶可以成仙的理论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身体养生思想。
1.2饮茶具有医药之功自吕洞宾创立内丹派后,强调性命双修,向体内修炼,饮茶的养生功效也随之变化。
道教饮茶养生功效变得比较实际,强调饮茶对人体的医药养生作用。
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以茶入枕,可明目清心,通经络,延年益寿”。
吕洞宾也曾作诗曰:“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强调了饮茶抑制睡眠,清醒头脑的作用。
中国茶道在道家的地位
中国茶道在道家的地位中国茶道既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行方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茶道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道家哲学中,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然的方式,承载着道家的理念与追求。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道家对茶道的影响以及茶道在道家中的地位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在道家的地位。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人发现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于是开始饮茶。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发展出了精湛的制茶工艺和茶道文化。
茶道的起源和发展与道家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道家对茶道的影响1. 追求自然道家强调追求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茶道作为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之道的理念。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采茶、制茶、煮茶等过程,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茶道中的简朴、自然的品茶方式,也是道家追求心灵平和与自然融合的体现。
2. 修身养性道家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提升。
茶道注重品茶的过程,强调心境的调整和专注的意识。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抛开浮躁的外界,沉浸在品茶的仪式中,获得平静与宁静的心境。
这与道家修身养性的追求相契合,茶道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3. 体验生命之美道家认为生命是一种美好的礼物,需要体验和感受。
茶道通过沏茶、品茶等仪式,使人们将生命的美好融入到茶的世界中。
在茶道的世界里,人们通过感知茶叶的香气、味道和色泽等,体验和品味生命的美妙之处。
茶道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细节,感受并珍惜每个瞬间。
三、茶道在道家中的地位茶道在道家中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旨在培养个体的内心境界和道德修养。
茶道注重修身养性和静心悟道,通过品茶的方式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与道合一的境地。
茶道作为道家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修行者修身养性和追求道路的途径之一。
茶道还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相契合。
茶道以其简朴、自然的仪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中国茶道蕴含的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蕴含的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不仅能品味到高质量的茶叶,还能领略到道家思想的精髓。
茶道通过对茶叶的准备、冲泡、品味等环节,传递出平和、自然、谦逊、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让人得以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首先,茶道强调“和合”与“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有自己的自然规律,而人应顺应自然、和谐相处。
茶道的冲泡过程也是如此。
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以平和心态面对每一个步骤,尊重每一个环节,不过度干预。
只有如此,茶叶才能焕发出最佳的风味与香气。
茶道中的“和合”理念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尊重,也传递了道家思想中“大道至简”的思想内涵。
其次,茶道注重内在修养与谦逊。
茶道师傅在准备茶叶和冲泡茶叶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谦逊。
他们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与知识,更要有一颗平和谦逊的心。
茶道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敬,通过分享茶叶、互相倾听与合作,达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这种内在修养与谦逊的态度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只有当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宽宏大量时,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其他人。
再次,茶道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自然之道、得天人合一。
在茶道中,冲泡茶叶时,让茶水自然流淌,不进行过多的干预。
只有顺从茶叶本身的特性与规律,才能体味到茶叶独特的风味。
茶道提倡自然的节奏,不以功利心驱使,以真诚与平和的心态面对茶叶,同时也是面对生活的态度。
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应有的处事之道,即在忙碌复杂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悠然自在的心态。
最后,在茶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领悟到平和、宁静的心境。
茶道是一种可以带来心灵宁静的体验,茶道的实践能帮助人们静下心来,提升自我的情感、情绪及智慧的修养。
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注重呼吸,转化压力和紧张于对茶海的观瞻和品味,就能感受当前时刻及存在的真实性。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思想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并分析茶道如何体现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寿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南地区,最早是被草药学家发现并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并开始饮用茶水。
茶道的发展与士人文化的兴起密不可分。
在唐朝时期,茶被文人墨客们广泛推崇,追求茶的品质和品味成为不少文人的日常习惯。
到了宋朝,茶道开始深入人心,一些茶文化的关键词汇和礼仪规范也逐渐形成。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道”的境界,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其道,而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与宇宙道合一。
道家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随缘自然,超越世俗的范畴,以达到精神与身体的自由态度。
他们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是实现生命发展最高境界的关键。
三、茶道与道家思想的联系茶道和道家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茶道强调茶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注重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和感受。
茶道中的茶席常常选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平和与宁静。
而道家思想也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
2. 追求内心宁静:茶道强调饮茶过程中的宁静和冥想,让人通过品茶来平复内心,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这与道家思想中追求心灵自由,超越尘世的境界是相契合的。
3. 尊重他人:茶道注重茶与人的关系,主张与他人分享茶的美好。
茶道强调待客以“敬、和、雅”为原则,即恭敬对待客人,和睦相处,讲究礼仪。
这与道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相呼应,强调互相尊重和关怀。
4. 追求审美:茶道追求品味并强调艺术性,注重茶具、茶道具的选用和品味,追求造型的美感和设计的唯美。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道教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注重尊生、贵生、坐忘、无己和道法自然。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茶道养生思想,希望你喜欢!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
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
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
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道家祖师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最先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养生观。
《庄子·刻意》中发展了老子思想,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
在道家养生经典《丹阳真人语录》中把老庄的养生理论归纳为“十二字真诀”。
即“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
《老老恒言·燕居》中也强调指出:“养静为养生首务。
”从此,“清静无为”成为道家养生的根本。
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在茶道养生中主要表现为清心体道,宁静致远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两个方面。
一、清心体道,宁静致远所谓“清心”是指“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也就是外表单纯,内心纯朴,减少私心,排除欲望。
简而言之,“清心”即造就一颗“不争”之心。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论述,其白话文的大意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都懂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他无心无意,无思无虑。
他以天作为车盖,便什么都可以遮盖;以地为车厢,便什么都可以承载;以四时为辕马,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驱使;以阴阳为车夫,便什么都能具备。
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虽疾驰而不会摇摆,虽远奔却不会疲劳。
可见无私无虑之清心,是一颗不争之心,同时又是一颗万有之心。
心境清净了,自会觉得天阔地广,鸟飞鱼跃,悠然自得。
老子还认为,不争之心近乎道。
《老子·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也就是说,最高尚的善像水,水能普利万物并自甘处于低下之位,这种不争之心近似于“道”。
水有不争之心,所以水能“善利万物”,人有不争之心,所以能“体道延年”。
为了帮助人“清心”,庄子提出了“坐忘”。
他的解释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意思是忘掉自己肉身躯体的存在,抛开自己的小聪明,去掉世俗认为的聪明才智,方能做到“清心”,并与大道相通。
“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中国茶道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
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
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充塞宇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
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
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天不变 ,道亦不变”。
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
茶道的清静无为养生观
茶道的清静无为养生观茶的起源源于神农氏一次意外的发现,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查,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
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茶”。
从此,茶就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偶尔会泡茶喝,特别是肚子吃得超撑或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
因此,我对茶的最初了解也就停留在消化的作用。
但是,上完了茶文化的选修课后,我对茶的认识又更进一步了。
原来,茶也有思想,它的思想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养生观,这对人的养生很有帮助。
经过学习后,我对茶道的清静无为养生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
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
而我认为清静则源于茶的品性。
茶的特点是色苦味甘,我们泡茶的时候要用一种平静,温和的态度去泡茶。
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用一种不清静的态度去泡,那茶一定不好喝。
茶如人生,人生也如茶,因此对待生活,我们要用一种清静的态度来面对。
茶道的清静无为养生观就是道家思想与茶特性相结合的产物。
古语云:心是六神之主,心旷则神怡,心静则生慧,因此清静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
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
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
生活中,很多时候会被某种爱心的付出或接受而感动着,也为一些不齿的行为而痛恨着,被名利媚俗所腐着,或抱怨或感动或陌生或熟悉;让人激昂或沮丧;其实不是事情的自身有此魅力,控制了人的境界,而是事情自身以外的情愫行为决定了人格的美丑;人应该用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过于执着,要学会释怀与放手。
中国茶文化的道家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道家思想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准备的中国茶文化的道家思想,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道家思想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茶道”。
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
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茶人说:“茶中精华,友人均分”。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
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
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
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
茶圣陆羽首先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
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茶能醒脑提神,制茶、烹茶、品茶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
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
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
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
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关系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发祥地,可以说茶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世界。
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风靡的三大饮料之一。
然而,追根溯源,世界各国引进的茶树种植资源、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工艺以及饮茶习俗等,莫不起源与中国。
茶最早被中国发现和利用,当是在史前时期。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时间在5000年前。
道教的饮茶之道
道教的饮茶之道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
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
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子思想和讲究饮食清淡。
此时,饮茶之风盛行,并在民间开始流传。
茶以其独具的自然功能和精神作用受到道家的喜爱,成为最佳饮料。
在道教思想中,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协调,物质和精神相互包融,互为依托。
这种与万物为友、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正是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道教思想与茶道精神相通的重要基础。
道家在饮茶中除了重视其中的药理价值和功能外,也注入了道教的理论和精神。
道家所说的仙风道骨,有其清高远俗的一面,又有抗拒尘世干扰、追求长生的一面。
他们主张摆脱世俗尘垢,清心寡欲,思想精一纯粹,这与茶人奉行的廉洁之风、清虚之怀有着内在的契合。
道家十分重视养生,而饮茶对人的机体大有益处。
现实的满足感与精神上的追求联在一起。
茶人要在大自然山水风光之中体现茶的空灵洁虚。
道家也往往要选择深山幽谷炼丹,与茶为伴,以山水自然为助力,虚静守一,返朴归真,融合生命于自然万物,感受其生生不息之律动,与自然为友,求得神光体固。
正如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那样:“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诗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
道家喜静,静中喜爱饮茶,视茶为“甘露”和“仙水”,像神物那样尊崇。
由于道家饮茶的普及,对社会上饮茶之风的推广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道教养生与茶文化的联系
道教养生与茶文化的联系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与中华茶文化紧密相连。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养生与茶文化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养生与茶文化的联系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
饮茶的器具,环境,所用原料等皆颇讲究品第,品茗过程并非一般的饮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盏中有玄妙的无限乾坤。
“悟”茶不同于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静清寂”的环境中感悟。
因此中国文人常常借饮茶做诗,抒发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庸懒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写出了清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趣。
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品会有不同感受,这区别来自饮茶人独有的生活阅历。
在这一点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说的是赵州禅师崇茶,认为吃茶能消除学人的妄想,能帮助人明心见性。
当别人向他请教佛法时,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通过饮茶自会有所感悟,寻得所求答案,启发学僧转向对内在本性的发现。
道教的养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间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
道教养生术中,有“存想”一说,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对象,让心境平和下来去冥想,这正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意图是吻合的。
茶文化与道教都提倡人们在“静”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载思想的工具,一个是有形的茶,一个是无形的道,但都主张“清净”与“感悟”。
道教养生与茶文化的思想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和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羡慕和追求。
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茶道养生思想,希望你喜欢!
道家的茶道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亦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人品茶不同,世俗人饮茶会失眠,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
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
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毫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的历史发展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
不过茶道来源于他邦。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
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