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选择题1、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某科研小组在三峡库区某地选取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黑麦草和白三叶,通过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研究草本缓冲带截污能力,为三峡库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下图示意不同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推测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的原因()A.阻止入渗流量大B.抵抗冲刷能力弱C.吸收氮磷能力强D.抑制蒸腾作用强(2)草本缓冲带宜布局在下图中的()A.居民点B.旱地C.水田D.消落区答案:CD【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读图可知,白三叶吸收氮磷能力比黑麦草高,故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读图可知,消落区位于水库和水田之间,草本缓冲带布置在消落区可以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减少对水库的污染。

故选D。

2、下图为我国贺兰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甲自然带最可能是()A.冰雪B.常绿阔叶林带C.山地针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2)造成甲自然带在东、西坡分布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东坡降水多B.东坡气温高C.西坡坡度缓D.西坡光照弱答案: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略。

(2)略。

3、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稀疏草原(2)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A.盛行西北风B.盛行西南风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潜水补给河水答案: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植被)。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地形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地形
▪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ZHOU)围的内陆和西北、 西南等地区,相对高度50-400米不等,丘陵下部土 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湿润静风,适宜发 展热带作物,
▪ 丘陵包括山地切割而成的高丘陵和台地切割而成 的低丘陵,海拔250米是分界线,高丘陵占地2604 平方公里,低丘陵占地1893.5平方公里
▪ 台地地形分化-长坡和多级台阶 ▪ 台地区坡面长,这是散流作用形成的坡积地
形 ▪ 台地持续上升,使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七、海南岛的地形区域分化
▪ 南部山地地形分化-多级夷平面地形
➢ 在山地上隆过程中,产生多级夷平面 ➢ 在谷地中,形成阶梯状地形,急滩区和广谷区相间
岸沙堤;出水沙堤形成以后,在新的浅水区破浪 形成第二条沙堤,沙堤间则为澙湖
六、海岸平原及环带分布
▪ 2、沙堤潟湖平原
➢ 在沙堤后方存在潟湖的海岸平原,在东岸最为 典型
➢ 有些澙湖还未干涸,未成洼地,如万宁小海 ➢ 澙湖区被淤满后即成洼地,在文昌最为多见,表
面为沙土层,其下为粘土层及黑色澙湖粘土层, 并出现泥炭土
➢ 北部为长期沉陷区,形成琼地下水自流盆地 ➢ 在沿岸形成许多溺谷湾,如清澜、铺前、新英
等;还有珊瑚离岸礁,如邻昌、将军印等地 ➢ 南部山地分化以中部抬升,四(ZHOU)下降为
特点;但是东岸下降形成盆地港湾,西岸抬升 形成台地海岸 ➢ 山区受断裂作用影响形成菱形盆地,如保亭、 白沙和乐东盆地
七、海南岛的地形区域分化
五、沿海台地及环带分布
▪ 1、熔岩台地 ▪ 2、花岗岩台地 ▪ 3、红岩台地 ▪ 4、变质岩台地
六、海岸平原及环带分布
▪ 1、海岸平原 ▪ 2、沙堤潟湖平原 ▪ 3、三角洲平原 ▪ 4、热带海岸地形的特色 ▪ 5、众多的优良港口地形

海南岛水文地质

海南岛水文地质

海南岛水文地质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一、水文地质特征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

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

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

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一)岩体工程地质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称“褐色砖红壤” • 在海相台地上发育的砖红壤含细砂较多而称为“砂质砖红
壤”
三、主要土壤类型
• 砖红壤的性质
– 分布广泛但不连片,剖面发育层次较明显,表 土红色,心土有网纹层,即红、白色斑纹层; 铁质砖红壤层次不明显,表层暗红色,重粘, 小于0.01mm粘粒可达65%,心土红色而松; 砂质砖红壤表层黄红色,心土棕红色,铁锰结 核成层;褐色砖红壤表层铁质聚集,层次较明 显,表土呈褐色,心土呈红、黄、白混杂的网 纹层;黄色砖红壤表土呈黄棕色,心土下部显 示为红色,淋溶作用大,铁锰结核在心土常见, 网纹层呈红白色
四、土壤资源的地区性分异
– 1、海南岛北部丘陵台地铁质砖红壤、砖红壤土 区
– 2、东南丘陵、阶地黄色砖红壤土区 – 3、西南丘陵、阶地燥红土地、褐色砖红壤土区 – 4、中部山地赤红壤、黄壤土区
1、海南岛北部丘陵台地铁质砖红壤、 砖红壤土区
• 砖红壤除了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的铁质砖红 壤,还有砂质砖红壤,花岗岩风化壳上发 育的砖红壤。另外还有水稻土、砂质土等。
三、主要土壤类型
• 赤红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山地及丘陵 地
– 赤红壤与砖红壤不同在于缺乏铁质结核层 – 赤红壤的剖面是表土红黄色,下为红、黄、白斑纹层,
少见铁及锰结核存在。 – 赤红壤分布于400-800米之间,因山区水湿条件影响
可形成黄色赤红壤,在本岛山区东侧热带雨林下易发 育 – 赤红壤分布面积约490万亩,占全岛9.6%,主要用于 种植林木,以保持水土和发展热带珍贵木材林
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 一、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 • 二、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 • 三、主要土壤类型 • 四、土壤资源的地区性分异 • 五、海南岛土地类型系统
一、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

海南土壤简介

海南土壤简介

第三阶段,由于风化盐基的进一步淋溶而使土 体上部酸化,因而使铁、铝胶体开始活动,在 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一方面是铁的氧化物 胶体蒙覆于粘粒表面,在土壤干旱期变为针铁 矿与赤铁矿,使土壤颗粒变红,即所谓红化过 程;另一方面是粘土矿物的进一步破坏,形成 高岭石,以至三水铝石,这就是富铝化过程的 最后阶段。
土壤类型 砖红壤 赤红壤 燥红土 沼泽土
水稻土
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图表归类
空间分布
成土过程
形成原因
脱硅富铝化作 用
全省19个市县均 有分布
富铝化过程和生 成几 化程度最高
乎分解殆尽
本省东部、西部 同上 的高丘低山上
同上
高,但弱于砖 红壤
海南岛西部五指 腐质化过程 山的背风坡
土壤肥力低。即所谓酸、粘、瘦、蚀等不良 的物理性状与化学性状,与气候生产力不协 调,因此,必须重视铁铝土的利用与改良。
由于高温、多湿,铁的氧化物在土体中表现 突出的颜色,如赤铁矿、褐铁矿等水化度低, 为红色;针铁矿水化度高,为黄色等。
海南省 土壤普 查面积
4262.42 万亩砖 红壤占 土地总 面积的 53.42%, 全省19 个市县 均有分 布,是 海南省 的主要 土壤类 型。
赤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 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至热带地区,包括南的大 部,广西、广东的南部,海南省的几乎全部,福 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 22至25度之间。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 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 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 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 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 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目前,赤红壤上 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赤红 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九)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九)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黄壤虽与红城同一纬度,但更喜欢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海南岛自然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

(2)分析燥红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上图指出海南岛最肥沃的土壤类型并简述其肥沃的原因。

答案:(1)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燥红土分布在西南部,该地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3)类型:水稻土。

原因:水稻土是人工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工熟化和培肥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所以是海南岛各类土壤中最肥沃的土壤。

解析:本题以我国海南岛的土壤发育情况为背景,主要考查土壤特征及其原因,难度一般。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中左图的图例及分布可看出,海南岛砖红壤的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赤红壤的分布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中间位置,为山地地区;燥红土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根据材料信息,“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可知,燥红土形成于炎热干燥的环境。

根据上题可知,燥红土分布在岛屿西南部,从材料中的右图可明显看出,该岛西南部年降水量低于其他区域,是因为海南岛的西南部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气温高;再加上纬度低,气温高,形成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两座岛屿的土壤类型有何特点?

两座岛屿的土壤类型有何特点?

两座岛屿的土壤类型有何特点?一、海南岛的土壤类型特点:1. 黄红壤: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土壤类型为黄红壤,这种土壤呈现出红褐色或黄棕色,富含腐殖质和氧化铁,具有很高的肥力。

黄红壤适宜农业生产,可供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

2. 水稻土:由于海南岛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水稻土广泛分布。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适合水稻的生长。

水稻土属于淤泥土,保水能力较强,有利于稻谷的生长生育。

3. 红壤:部分海南岛北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红壤,这种土壤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肥力较高,但相对排水性差。

红壤适合柑橘、荔枝、龙眼等果树的种植。

二、台湾岛的土壤类型特点:1. 山地土:台湾岛地势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

山地土呈现酸性,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种植高山茶、竹子等植物。

山地土的保水性较好,有助于山区植物的生长。

2. 砂岩土:台湾岛东部的海岸地区常见砂岩土,这种土壤含沙量较高,不易保水,但透气性好。

砂岩土适合栽培蔬菜、瓜果等作物,且易于农耕。

3. 红黄壤:台湾岛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红黄壤,这种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茶叶、芒果、木瓜、榴莲等水果。

红黄壤的土壤颜色介于黄壤和红壤之间,土层深厚,富含养分。

4. 黄壤:部分台湾岛西南部地区的土壤类型为黄壤,这种土壤颜色呈现黄褐色,疏松且肥沃,适宜种植甘蔗、花生等农作物。

总结:海南岛的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红壤、水稻土和红壤,适宜农作物的种植;而台湾岛的土壤类型较为多样,包括山地土、砂岩土、红黄壤和黄壤,适合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农作物种植有重要影响。

了解土壤类型的特点有助于合理选择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滨海沙土上种植木麻黄
三、主要土壤类型
• 水稻土-人工种植水稻下土壤,多分布在河谷平 原、三角洲、沿海平原等地 • 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淀积层、潜育层、 底土。 • 本岛水稻土耕作层浅,土质瘦,砂性大 • 以潴育性水稻土为主;烂洴田多在山坑田和澙湖 的黑沙土区;淹育性水稻土多在一造田和旱田区; 渗育性水稻土多在阶地和梯田区 • 全岛水稻土面积581万亩
三、主要土壤类型
• 砖红壤的性质
– 分布广泛但不连片,剖面发育层次较明显,表 土红色,心土有网纹层,即红、白色斑纹层; 铁质砖红壤层次不明显,表层暗红色,重粘, 小于0.01mm粘粒可达65%,心土红色而松; 砂质砖红壤表层黄红色,心土棕红色,铁锰结 核成层;褐色砖红壤表层铁质聚集,层次较明 显,表土呈褐色,心土呈红、黄、白混杂的网 纹层;黄色砖红壤表土呈黄棕色,心土下部显 示为红色,淋溶作用大,铁锰结核在心土常见, 网纹层呈红白色
2、东南丘陵、阶地黄色砖红壤土区
• 本区以花岗岩丘陵及海成阶地为主要地形, 其间有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河谷平原 及河口三角洲。 • 气候湿润,砖红壤的含水氧化铁较多而成 为黄色砖红壤。河谷多为砂质壤土,海岸 为砂质土 • 本区包括琼海、万宁、陵水、保亭和三亚 东南等地,面积5000平方公里,占本岛面 积15%
4、中部山地赤红壤、黄壤土区
• 中部山地为多湿山地,使砖红壤发育不起来,只 能形成砖红壤性红壤或山地黄壤 • 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31%。可分东 西两部分,大致以五指山、黎母岭山脊为界,西 部较干旱,东部较湿润 • 本区土壤垂直分带明显,由山脚砖红壤到山顶草 甸土,依次出现了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山地 草甸土。 • 在河谷、盆地和丘陵区,分布有砖红壤 • 山地主要用于保护森林和营造森林,谷地、盆地、 丘陵发展热带农业和热作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通关检测卷 全国卷(二)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通关检测卷 全国卷(二)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通关检测卷全国卷(二)【共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显示商品等级与城市等级的关系,下图是“城市服务范围图”。

根据图表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城市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A. b>c>aB. a>b>cC. a<b<cD. c>a>b2.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等级商品,最适合去的城市是( )A. aB. b1C. b6D. c6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凸显。

其中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最为突出,也使农村耕地低效益趋势越来越突出。

为了提高农业收益,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土地流转。

据此完成3~4题。

3.农村“人口空心化”引起的耕地低效益趋势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农业技术进步缓慢②农村人口数量增多③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④耕地播种面积减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关于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规模扩大B.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C.耕地利用率提高D.农业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发展“沉海昏,立吴城”这勺谚语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证实了海昏县确实存在。

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庐山的地质构造为地垒B.在该地能看到有很多气孔的岩石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D.图中反映的只有内力作用6.“沉海昏,立吴城”这句谚语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说明了( )A.沧海桑田的变化B.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保护湿地的重要性D.鄱阳湖的面积在萎缩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多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十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十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天津期末)末次冰期是指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结束,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在末次冰期和现代典型植被景观的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可能是()A.0°~15°E B.45°~60°WC.110°~125°E D.65°~80°W2.与末次冰期时的气候相比,现代气候()A.全球都更加温暖湿润B.低纬度地区更加冷干C.中纬度地区更加暖湿D.高纬度地区更加冷干3.据图推测,甲处的典型植被()A.四季景观变化明显B.属于地方性植被C.一般具有耐旱特征D.在各大洲均有分布(2020·天津耀华滨海学校月考)若地表易积水,土壤中的好氧细菌无法活动会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变慢,久而久之土壤表面就会积累一层厚厚的有机物,即泥炭。

一般情况下,泥炭的含水量很高,但也有不可不察的潜在火灾风险。

苏门答腊岛泥炭层广布,2019年某月当地发生大面积山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久。

下图为“苏门答腊岛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大面积泥炭层的是()A.西西伯利亚平原B.大自流盆地C.巴西高原D.南非高原5.印度尼西亚在大面积泥炭层上破坏天然植被而种植棕榈树,导致当地山火发生后持续时间久,可知棕榈树()A.多枯枝落叶B.吸水性强C.喜肥D.喜高温6.2019年某月,苏门答腊岛发生大面积山火,导致新加坡、马来西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该月最可能是()A.1月B.4月C.8月D.11月(2020·浙江省名校协作体月考)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

我国南海盐度分布规律

我国南海盐度分布规律

我国南海盐度分布规律
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呈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东、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西部和东部属于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

吕宋岛以西陆架宽度仅5千米,坡度很大。

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

中沙群岛除黄岩岛外,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暗礁。

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

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和暗沙等自然地形。

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

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千米,宽约530千米。

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约3400米,南部较深,平均深度约4200米。

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

南海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

中央海盆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也发现有锰结核和锰结壳。

南海位于欧亚版块、太平洋版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版块交汇处,构造复杂。

一般认为,其中央海盆的洋壳,是在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岛屿之一。

岛上的黄壤分布广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黄壤是一种富含有机质、矿质元素丰富的土壤类型。

它在海南岛的分布反应着一定的规律。

海南岛黄壤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条件对黄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地处岩浆活动带,地壳运动频繁,这导致了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岛上的黄壤主要分布在火山岩、花岗岩等酸性地质环境下,这些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和矿质元素的富集。

气候条件也是海南岛黄壤分布的重要因素。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矿质元素的释放,进而促进黄壤的形成。

此外,热带气候还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黄壤的发育。

植被也对海南岛黄壤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热带植被资源,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植被的茂密枯落物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质,进而促进黄壤的形成。

而热带草原植被的根系发达,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黄壤的发育。

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受到地质、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
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海南岛土壤的特点。

黄壤的广泛分布为海南岛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也为岛上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黄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海南岛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