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武天选修课交响乐赏析论文(原创)

合集下载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交响乐欣赏与杂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感人的抒情段落,生动的场景和或优雅或奔放或热情或凄切的舞曲,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爱情的诠释,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音乐与悲剧抗争。

音乐就是他永远的召唤力和最强的原动力。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数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对生命的无限肯定与祝福,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巨作。

《第九交响曲》拥有着和平、正义、博爱的主题,使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会如何去坚持至爱至善的人类至高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贝多芬命运第九交响曲正文:这个学期我上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著名交响乐的作品,而无论是从熟悉程度,还是从喜爱程度,我都对柴可夫斯基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选择了老师重点讲解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我结课论文的分析对象。

1、首先是《天鹅湖》的分析: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

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极融洽地交织在了一起,互相辉映。

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以致于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印象深刻的作品内容有以下几个。

(片段1)舞剧的幕前序曲,这是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

以双簧管为主要乐器奏出的浪漫、忧伤的曲调,伴随着弦乐,仿佛作曲家在缓缓地讲述着悲剧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此时的序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高度地浓缩了舞剧悲观的色彩和低沉的情绪,为观众的欣赏埋下了伏笔,定下了神秘的基调和伤感的主题。

选修课论文交响乐赏析

选修课论文交响乐赏析

交响乐赏析有人把交响乐称为“玄妙的上界之音”,因为交响乐是最完备,最高级,最复杂,最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一类器乐形式的总称。

看到有的人给交响曲的概念是:简单地说,交响曲确实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最初,交响曲是各类多声部乐曲的泛称。

到了十八世纪初,其涵义渐渐明确,通常就指意大利式的歌剧序曲。

其由快板、慢板和快板三个段落组成。

当这三个段削进展成为三个自成起止的独立乐章时,就具有了近代交响曲的形式。

1740年,维也纳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乐章和最后的欢乐章之间,加进了一个“小步舞”乐章。

这种四乐章的作品,渐渐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典型形式。

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交响曲达到了古典主义成熟时期。

而通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尽力,交响乐的形式愈来愈完善,愈来愈适合表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冥想和情感体验。

因此,到了十八世纪末期,布鲁克那和马勒这两个杰出作曲家又使交响乐进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他们将交响乐的篇幅加长,一首交响曲常常需要演奏一两个小时。

而由于作曲技术的进展,他们的作品却并非显得冗长拖沓——这种结构的庞大,已是一种必需了。

正因为如此,交响曲的规模通常比其他的音乐文体要宏大,而且它的结构比较平稳,速度对照明显而又只是度,因此大多数音乐家都将这种文体看成抒发自己深刻思想、丰硕情感和社会体验的载体。

我是一个超级喜爱音乐的人,我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各式各样的音乐那将是什么样子。

很快乐那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教师的率领下,咱们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进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恍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以前就很向往领略这种世界的出色。

后来在一次色彩课上教师让咱们听了一节课的交响乐,那时就很震惊,被这些优美的音乐迷住了。

因此,在这学期就在教师的率领下进入那个神圣而又美好的音乐殿堂。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教材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教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交响乐赏析指导老师:巩武天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一)交响乐是一种形态,它源自于西方,即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作品。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交响乐对人的健康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功效,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受。

第一节交响课老师播放了奥地利歌唱家奥尔夫的交响合唱《布兰诗歌》,再配以摄影师的引导,使我们立马感受到了崇高、神威。

那种迸发的激情,跳跃的旋律,以及杰克逊魁梧的身材,一股阳刚之气涌上我的心头。

在火光的爆炸之下,歌迷们激动、疯狂、急迫的心情使我感同身受。

我浑身充满力量,完全从疲软中摆脱出来,仿佛要和杰克逊一起站在舞台上挥洒汗水,释放激情。

接下来老师又放了杰克逊的另一首反战歌曲,歌曲以细腻的嗓音缓缓呈现,平静柔和中隐藏着火花,像对灵魂的呼唤,又似对人性的呼吁。

杰克逊在微风中飘逸着,清爽的感觉从我心底升起,立马遍布全身。

台下的观众都已入迷。

婉转过后,充满韧性的声音爆发出狂野来,粗犷有力。

杰克逊呼喊着、召唤着,在他的带动下,观众们如同着了魔般起伏着、响应着。

“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

”杰克逊很好的表达了这句话。

在他的歌声中,我的情感得以释放。

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情操。

音乐是我生活的伴侣,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二)交响乐发展于古希腊城市文明技术之上,主张音乐是把复杂转向统一,把不和谐转向和谐。

到了中世纪,音乐艺术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以声乐为主,乐器只是用来作为歌舞的伴奏或者用来替代缺少的声部,乐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作用。

发展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已形成,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艺复兴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人的形象。

巴洛克是欧洲专业音乐成熟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虽然与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大学生音乐修养《交响乐鉴赏论文》
音乐在三声中段里转化为C大调,出现了一个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舞曲主题,这一音乐立即由弦乐器作了模仿和发展。它强健有力,热情欢快。这一主题的反复,由强奏开始,在进行中逐渐减弱,乐器不断减少,只剩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命运”的动机不再是强音了,而是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的拨奏。这种戏剧性的力度改变造成了一种情绪的酝酿。这一乐章的调性安排是交响曲的主调性(C小调),这和第三交响曲相同,而再现部的独特之处是定音鼓50小节固执的敲击,最后在欢呼似的凯旋音调中不停顿地进入末乐章。
对于交响曲,我印象深刻的是《命运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密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由于外界的力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第二乐章:bA大调、3/8拍、双重主题变奏曲
这一乐章以抒情流动的旋律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缓慢地奏出第一主题,这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运用,使沉静的旋律孕育着一种内在的动力,产生出一种不断推进的感觉。接着木管乐器奏出果敢刚毅的进行曲风格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本身形成对比,但宁静、沉思的第一主题和具有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再次运用了变奏曲式的创作技巧,将两个主题经过变化,充分发展,最后给以完满的结束。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交响乐赏析课程学习的总结与启示抱着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艺术欣赏的向往,我满怀期待的选修了巩武天老师的《交响乐赏析》。

身为理科生的我从小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艺术,却对音乐以及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了关于音乐的很多艺术知识,可以说获益匪浅。

了解“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

”交响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不例外。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在这门课的开头,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了交响乐,带着我们初步了解了交响乐的内涵及起源。

初次接触交响乐,对这门艺术学科不甚了解,便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慢慢深入。

那么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是由管弦乐队创作的大型管弦乐曲,由五个器乐组组成: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器和色彩性乐器。

交响乐来源于浪漫的意大利,由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来。

交响乐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意为和音、和谐。

正如其名字一样,交响乐的演奏要求乐队高度统一、乐章和谐。

这节课老师还带我们欣赏了奥尔夫的《布兰诗歌》,共分三个部分:春,酒和爱情。

初次欣赏交响乐,就被它的魅力震慑到了。

巴洛克音乐不同时期的交响乐有不同的发展,这次我们主要了解了主调音乐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主调音乐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欣赏者可以迅速进入音乐世界,而和声是主调音乐的创作基础。

巴洛克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巴洛克音乐则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一个分支。

17世纪这种艺术风格在欧洲广为盛行,因此这段时期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兴起于16世纪晚期,而在18世纪达到兴盛。

著名的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都在巴洛克时期大放异彩。

这种艺术形式的主要风格和特点有:节奏强烈,曲风激昂,曲调起伏,并且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

巴洛克音乐是音乐形式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赫的《四季》。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鉴赏》选修课结课论文浅谈交响乐团与指挥东北农业大学动医1402班马佳慧A06140029摘要“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乐团的世纪。

”在现场听知名乐团的演奏越多,越能够深切领会这番话的含义:在乐团与指挥的关系中,乐团越发成为强势的一方。

这自然是由于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乐团的演奏技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舞台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指挥家越来越少见,于是天平自然开始向着乐团的一侧倾斜。

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乐团的声音越发趋同(过去那些所谓有个性的音色,大抵也等同于有缺陷的音色),弱势的指挥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再有发言权。

此外,指挥行业里明星越来越少,而明星稀少也就意味着观众自愿掏出的钱减少,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境地越发窘迫。

关键词交响乐指挥指挥与乐团目录摘要1引言………………………………………………………………1.1选课原因(代引)…………………………………………………………………1.2论文写作背景及目的…………………………………………………………2 交响乐……………………………………………………………2.1交响乐发展起源…………………………………………………………………2.2交响乐发展历程…………………………………………………………………2.3交响乐主要特征…………………………………………………………………2.3交响乐团介绍……………………………………………………………………3 指挥………………………………………………………………3.1 指挥的简介……………………………………………………………………3.2 指挥的作用……………………………………………………………………3.3 做一个指挥的条件……………………………………………………………4 如何评价一位指挥家……………………………………………5 结论………………………………………………………………参考书目…………………………………………………………附录推荐书目……………………………………………………………1 引言1.1选课原因(代引)虽然我一直都是理科生,但是这也不会影响我对艺术的热爱,虽然在初高中各种受压制,但是在大学,有各种资源鼓励你追求你想要的、喜欢的。

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布兰诗歌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

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 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

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

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

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

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

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

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

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

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

交响乐赏析课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论文

交响音乐课学习的回味与思考以史为献浅谈欧洲交响音乐摘要: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

在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笔下,《田园交响曲》用音乐诠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当你用心去聆听这首曲子,你会进入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悠悠田园,感受那种自然的美好。

关键词:贝多芬、田园、感受我们多生活的大观世界,是由无数中绚烂多姿的美组成的。

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很多的元素,美,不可或缺。

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不能缺少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

每个新年到来之际,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是无数观众翘首以待的,我们为此等待365个日夜。

音乐的魅力不可丈量,它用它独特的方式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这个学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了交响乐赏析课,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进一步领会了交响音乐的内涵,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课时欣赏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我就以这一部交响曲来谈一下我的观念。

一、贝多芬的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贝多芬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第二次课: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

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

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

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

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

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

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

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在我们的印象中,时间总是飞逝的。

转眼间,一学期的交响音乐赏析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谈到交响乐的发展历程那可是源远流长了。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通过学习,我觉得那时早期的交响乐并不是今天的意思,而只是指格局的开场音乐罢了!但它对以后的交响套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交响音乐完型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它的发展离不开海顿、莫扎特在前人基础上的努力创作,因而海顿有了“交响乐之父”的美誉。

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发现在确立古典交响曲的过程中,海顿的贡献主要是在确立交响乐套曲的四乐章结构,和声组织、调性变化所形成的戏剧性表现力上等方面;莫扎特则进一步强调对比性主题铺陈,扩大展开部的篇幅,以保持不同乐章间的平衡;而贝多芬的变革性思维最明显,首先以谐虐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主体结构以增强对比性,强调动机发展,扩大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乐队的编制甚至加入了人声,并且在交响性音乐思维中融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气息及热情,深化了交响曲的哲理表现内涵。

北京林业大学交响音乐赏析论文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交响音乐赏析论文巩武天

2013-2014第二学期封皮页“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1、序号____70_(在邮箱“名单”中查)2、学号_____120134126__________3、班级_______地信12_________4、姓名_______唐晨_________5、周几上课______周二_______(以选课名单为准)6、手机______________156********___7、调班上课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没调不填)8、实习请假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不填)第一次课:在选修这节课之前,自己对交响乐的知识一无所知。

抱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上了第一次交响音乐赏析课。

老师主要讲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以及简单的学习了交响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逐步地打开了通往交响乐这个领域的大门。

老师主要从交响乐的起源,特征,演奏形式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讲解,使我对交响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

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

主要有5种乐器参与演奏: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和色彩性乐器。

世界音乐被划分出5个派别,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

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在之后老师讲到了交响乐的起源,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已具备很高的艺术性。

随着之后的战乱动荡,原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逐步融入了古罗马,亚非欧等元素。

这节课还听了布兰诗歌。

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在节奏上加重了打击乐的成分,充分体现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的美感。

课后自己也查了相关资料,对布兰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总体来说,通过第一节课自己慢慢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知识及形态,不过还是很模糊,需要通过接下类的课程进一步了解。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教材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教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交响乐赏析指导老师:巩武天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一)交响乐是一种形态,它源自于西方,即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作品。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交响乐对人的健康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功效,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受。

第一节交响课老师播放了奥地利歌唱家奥尔夫的交响合唱《布兰诗歌》,再配以摄影师的引导,使我们立马感受到了崇高、神威。

那种迸发的激情,跳跃的旋律,以及杰克逊魁梧的身材,一股阳刚之气涌上我的心头。

在火光的爆炸之下,歌迷们激动、疯狂、急迫的心情使我感同身受。

我浑身充满力量,完全从疲软中摆脱出来,仿佛要和杰克逊一起站在舞台上挥洒汗水,释放激情。

接下来老师又放了杰克逊的另一首反战歌曲,歌曲以细腻的嗓音缓缓呈现,平静柔和中隐藏着火花,像对灵魂的呼唤,又似对人性的呼吁。

杰克逊在微风中飘逸着,清爽的感觉从我心底升起,立马遍布全身。

台下的观众都已入迷。

婉转过后,充满韧性的声音爆发出狂野来,粗犷有力。

杰克逊呼喊着、召唤着,在他的带动下,观众们如同着了魔般起伏着、响应着。

“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

”杰克逊很好的表达了这句话。

在他的歌声中,我的情感得以释放。

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情操。

音乐是我生活的伴侣,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二)交响乐发展于古希腊城市文明技术之上,主张音乐是把复杂转向统一,把不和谐转向和谐。

到了中世纪,音乐艺术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以声乐为主,乐器只是用来作为歌舞的伴奏或者用来替代缺少的声部,乐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作用。

发展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已形成,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艺复兴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人的形象。

巴洛克是欧洲专业音乐成熟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虽然与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1)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1)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1)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交响乐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以其雄浑壮观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围绕交响乐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交响乐的历史演变、音乐形式、演奏特点、赏析方法等相关内容,以期对交响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交响乐的历史演变交响乐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最初是指一种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大型乐曲。

历史上最早的交响乐作品出现在维也纳,由海顿和莫扎特等作曲家创作。

19世纪初,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作曲家又对交响乐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奠定了交响乐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

二、交响乐的音乐形式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即快板-慢板-舞曲-快板,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

快板通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是交响乐最具有冲击力的部分。

慢板则表现出交响乐的柔和和优美,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悲伤和哀怨的情绪。

舞曲则展现了交响乐的欢快和活泼,通常是一个中等速度的乐章。

最后的快板通常也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是整个交响乐的高潮部分。

三、交响乐的演奏特点交响乐是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通常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几个部分。

演奏时需要注意协调和配合,保证整个乐曲的和谐和流畅。

同时,演奏者需要注意音乐的情感表达,并采用适当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让听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交响乐的赏析方法交响乐的赏析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音乐结构:分析整个交响乐的乐曲结构,包括乐章的组成、曲式的使用等。

2. 音响效果:注意交响乐的音响效果,如音乐的声响、音色、音高、音量等。

3. 表现手法:注意交响乐的演奏手法和表现技巧,如速度、力度、节奏等。

4. 音乐情感:借助音乐的情感表达,理解交响乐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五、结论交响乐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体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3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3

旋转的花陀螺小步舞曲的魅力本节课巩老师带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小步舞曲以其节奏欢快和旋律轻快优美的特色,让人感受到宴会上无比的喜悦和畅快,,下面我么来介绍一下小步舞曲。

小步舞原是起源于法国勃列坦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蹈。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提倡,小步舞在法国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很流行,不久,又流传到欧洲其它各国,并形成了中庸速度和庄严、典雅的风格。

十七世纪下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把小步舞曲编成纯器乐曲,它最明显的特征是:3/4拍,旋律流畅而富于表情,伴奏部分写得简洁而灵巧。

后来,法国作曲家吕利和德国作曲家对小步舞曲的结构作了一些改进,把它发展成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即把两段风格相近的舞曲合在一起,作为乐曲的第一部分,把两段和前面风格不同的舞曲合在一起,作为乐曲的中间部分,并限于用木管三重奏形式,然后再现第一部分,但不加反复。

十八世纪以后,作曲家们常常把吕利式的小步舞曲作为交响曲的一个乐章,旋律多汲取民间舞曲因素,富于生活情趣;但是,在近代交响作品中,用小步舞曲作为其中一个乐章的情况则较为少见。

巴赫写过多首《小步舞曲》。

仅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里,就收集有十一首。

可是,这些小步舞曲既没有作品编号,也没有注明创作时间。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还没有钢琴,现在我们见到的巴赫的钢琴曲谱,实际上是巴赫写的一些羽管键琴曲。

巴赫有许多孩子,他经常为他们写一些羽管键琴练习曲。

这首《小步舞曲》从它那简单的曲调和练习曲的性质来看,估计也是巴赫为孩子们练琴所作练习曲的一首。

由后人编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把这首《小步舞曲》编在卷首,它几乎成为每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必定要练习的曲子。

和巴赫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泰勒曼也写过不少小步舞曲,选自泰勒曼的《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序曲》的两首小步舞曲,从这两首同一作者而不同风格的小步舞曲可以大概地领略17世纪欧洲巴洛克时期小步舞曲的风貌。

第一首在优雅之中带有严肃深沉的味道,中段用了复调音乐的写法,连速度也加快了。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暖07-2班张堃2104080712151 我最喜欢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梁祝》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

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

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

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

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

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突然,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以及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

音乐进入展开部,这段旋律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原剧中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

音乐中铜管乐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一、各个时期的音乐(17世纪至今)1.巴赫赋格(1685年-1750年)赋格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创作形式,。

它运用模仿技法: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断, 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断, 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 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所以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就巴赫的赋格曲而言,我们既能看到典型的赋格曲结构、调性布局、写作技法的范例;又能看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用特殊的、“非常规”的写作形式所结构的作品。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第一册No.1 的这首赋格,正是这类作品中最典型的范例之一。

赋格曲作为一种严格的、有一定法则和写作程序的乐曲结构形式,其表现出来的严格模式在人们看来是必须要遵守的、不可被打破的。

但是,在巴赫的这部赋格曲创作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赋格结构形式与写作形式。

[1]赋格曲在巴赫的创作中得到高度发展, 精密完善的思维、深邃的哲理巧妙的构思, 是赋格曲大师或赋格曲的终结者。

赋格曲是复调音乐在一个主题上构成多声部对位效果的一种体裁, 声部的重叠是其魅力所在。

巴赫把和声与复调有机结合, 主题在后来出现时, 可以扩大节奏、缩小节奏, 或采用反向和逆进的进行。

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 形式比较复杂。

赋格开始时, 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接着, 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 好像是主题的答句。

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 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

[2]2.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风格(1750年—1820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法国百科全书派正是身体力行地要以先进的哲学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黑暗愚昧的社会。

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音乐艺术中,古典主义的几代大师,则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

音乐家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人等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

在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

社会改革的同时,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

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大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

这个时期的音乐领域古典风格也逐渐表现为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上朴素精炼,表达形式上多以严谨和谐的形式来表达淳朴真挚的情感。

海顿(1732年—1809年)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莫扎特(1756年-1791年)莫扎特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乐家。

这位早熟的神童仅仅有35年的短促生涯,却在众多音乐领域里获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这与海顿漫长的探索历程形成鲜明对比,莫扎特去世后海顿才写出他最重要的《伦敦交响曲》。

然而在年龄、个性上存在差异的两位作曲家却相互敬重,他们艺术上的互补推动了古典风格的发展。

莫扎特音乐创作领域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主要受海顿的影响,他题赠给海顿的六首《海顿四重奏》体现了他与这位前辈的亲密关系,莫扎特在交响曲形式上受益于海顿,较少创新,但是后期的作品,特别是后三部交响曲在情感揭示的深度、音乐形式及紧张与松弛对比处理的完美方面,已经超过了海顿。

莫扎特最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是协奏曲,特别是他在维也纳时期,为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创作的一批钢琴协奏曲。

他在巴洛克协奏曲的三乐章格式基础上,运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原则,独奏钢琴与乐队更富有戏剧和交响性效果。

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在其他音乐体裁中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

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

而作为一个旋律大师,他也不乏音乐的结构感。

莫扎特尽管有一些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甚至悲剧性,但他的多数作品是纯真、亲切、阳光明媚的。

莫扎特生活的世界充斥着烦恼和阴暗,然而从他笔下涌流出的音乐却是一种升华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

贝多芬(1770年-1827年)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

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往来,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

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

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

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

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

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人独创性。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

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乐形式体裁。

贝多芬的交响性思维和音乐激烈狂暴的气势,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昔日人们对这种纤巧、细腻的宫廷娱乐乐器的印象。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的历史。

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更是这个时代的音乐巨人。

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他就是弗朗茨·舒伯特。

1818~1827年是舒伯特创作的中心时期。

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交响曲、室内曲、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

这一时期他的大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里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作曲家。

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人们称誉他为“歌曲之王”。

3.浪漫主义音乐价值(1830年—1900年)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

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式微。

浪漫主义音乐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浪漫主义是对人文主义价值的延伸,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在文艺创作上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但其主旨精神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把人文主义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反对原来固有神权精神,而浪漫主义虽然提倡回到“中世纪”并且经历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洗礼,但浪漫主义却是对人文主义的延伸,它所提倡的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以及个人情感的主观表达,正是对于人文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新的解读,也是对人文主义人权的新的尊重。

其次,浪漫主义是对艺术表现能力的新型扩展,为艺术创作提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表现手法。

古典主义的创作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其固有的创作规律,使得很多艺术作品呈现出呆板的模式,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思想发展。

浪漫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原有的艺术创作模式,艺术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而且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运用夸张、对比等新型创作技法,创作出更多新颖的艺术作品。

最后,浪漫主义对自然的赞颂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关注自然,以自然为一种精神寄托,并且对文艺创作中的“自然状态”有引导作用。

4.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在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一个音乐流派。

它的形成与东欧、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有关。

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

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的影响,民族乐派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是指与民族文化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的作曲乐派。

该乐派具有明确的民族意识,主张在西欧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采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语言或题材,重视民间音乐等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表现本民族的愿望、性格和风土人情,反映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

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它在题材方面有下列四类内容。

1、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人民反抗异族的侵略和压迫,反抗封建暴政,颂扬民族英雄、歌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赞美祖国瑰丽的山河及人民的生活风俗,表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直接抒发作者的生活体验及内在的感情; 4、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阶级斗争。

在艺术风格上,民族乐派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及艺术技巧相结合,使音乐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由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