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古籍精品原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目录
纪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
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
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
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
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
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于是罢师去之。
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
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
’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
还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
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
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
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
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
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弗听,有顷,谏之。
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
”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
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
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
”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
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 古诗文
吕氏春秋古诗文原文:《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一、衍生注释:“上”:指君主。
“法”:动词,取法、效仿。
“先王之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
“益”:增加。
“损”:减少。
二、赏析: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反问的手法,深刻地阐述了不能一味遵循先王之法的道理。
它强调了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应随之改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现实意义。
三、作者介绍:《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班级讨论会上,大家争论要不要沿用以前的班级规章制度。
小明就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如今情况变化这么大,以前的制度怎么能照搬呢?就像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呀!”原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衍生注释:“涉”:过,渡。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
“惑”:糊涂。
二、赏析:这则寓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讽刺了那些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
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荒唐举动,揭示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来处理问题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
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四、运用片段:有一天,小红在找东西时,只在原来放东西的地方找,妈妈着急地说:“你这不是刻舟求剑吗?东西可能早就被挪地方啦!”原文:《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一、衍生注释:“方”:正在。
“故”:原因。
“遽”:就。
“悖”:荒谬。
二、赏析:此文通过一个荒唐的举动,揭示了处理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白话全译完整版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6张)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 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 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 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 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 是拒斥不取的。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摒弃 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 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 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 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 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 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 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
105、《长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6、《当务》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7、《至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8、《仲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9、《异用》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0、《异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1、《安死》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2、《节丧》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3、《孟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4、《精通》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5、《审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6、《知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7、《顺民》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8、《季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9、《爱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0、《决胜》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1、《简选》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2、《论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3、《仲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4、《怀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5、《禁塞》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6、《振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7、《荡兵》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8、《孟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9、《明理》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0、《制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1、《音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2、《音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出自于《吕氏春秋》的一篇文章。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一、前言《吕氏春秋》是秦代著名的法家经典,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编纂。
该文献旨在总结先秦诸子的思想,并提出法家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吕氏春秋》的重要传世文献,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论述。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吕氏春秋》的全文内容,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云梦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文献,共计一千余枚。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吕氏春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三、《吕氏春秋》全文内容《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篇。
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1. 十二纪《十二纪》分别为: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
这十二纪以四季为序,论述了治国理政、道德修养、军事战争等方面的观点。
2. 八览《八览》分别为:政失、当赏、当罚、士容、用法、举贤、用民、观听。
这八览主要论述了政治制度、法律运用、人才选拔和民众管理等方面的观点。
3. 六论《六论》分别为:用兵、论士、论功、论贵、论富、论名。
这六论主要论述了军事战争、人才选拔、功名利禄等方面的观点。
四、结论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是研究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该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秦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战略以及道德观念,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译文
"吕氏春秋"是一本古代典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创作的一部
政治理论著作。
下面是一段对其中的文段的译文:
原文:君非神仙也,所以养育万民重地也。
得其位而疏其本,则无道矣。
天子无道,则刑名不修,刑名不修,禁防薄弱,禁防薄弱,则四方之人好营作于上,而王无禁也;故左右而攻,是以家无不乱也。
译文:君主并非神仙,而是肩负养育百姓众多的重任。
如果得到君位却忽视其根本使命,就是没有道德。
天子如果没有道德,那么刑德法规无法执行,刑德法规无法执行,禁令防范就会松懈薄弱,禁令防范松懈薄弱,就会引来四方之人的勾结进谗,国王的禁令就会失去效力。
因此,内外一起攻击,导致家无例外地混乱。
《吕氏春秋》季夏纪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季夏纪原文及翻译原文:【季夏】一曰: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
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
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幵。
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
乃命虞人入材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於气。
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
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音律】二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
季冬生大吕。
孟春生太蔟。
仲春生夹钟。
季春生姑洗。
孟夏生仲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
《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
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是对人类反省而形成的。
反映在国家治理思维上,古希腊曾经诞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张自然法,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对自然法理论完整化体系化。
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存法律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
所谓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和完美。
人定法则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会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须服从于自然法。
具体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可能经由人定法来证明,而必须依赖于自然法来证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没有合法性。
合于自然法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为“恶法”,恶法非法。
在中国,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义,但是,老子仅仅强调了“道法自然”,再没有细说。
《吕氏春秋》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十二纪,把人的行为与自然秩序一体化,在自然秩序中验证社会管理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