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课程设计
河床式课程设计
河床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河床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原理,了解河床地貌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河床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理解河床演变的规律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了解河床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河床的定义和分类、河床形成的原理、河床演变的规律、河床地貌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河床的定义和分类–河床的概念–河床的分类及特点2.第二章:河床形成的原理–河床形成的原因–河床形成的过程3.第三章:河床演变的规律–河床演变的原因–河床演变的过程和规律4.第四章:河床地貌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床地貌的特征–河床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河床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河床地貌学》2.参考书: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河床地貌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河流模型、地质工具等通过以上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河床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进行评估;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思考深度和创意性等进行评估;考试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河床演变与整治》
《河床演变与整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163 学分:2 总学时:34大纲执笔人:匡翠萍大纲审核人:刘曙光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河床演变与整治》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研究自然情况下或修建整治建筑物后河流河床发生冲淤变化的过程的一门科学,根据河床冲淤变化采用科学的整治手段来调整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以达到防洪抗旱、疏通航道、围垦灌溉、稳定河床、蓄水发电多功能地利用河流,并兼顾水利水产等其他事业,以及环境与生态保护,以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河床演变及整治在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特别是港口与航道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与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河床演变及整治》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河床演变及整治相关的河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河流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二、课程基本要求《河床演变与整治》作为一门工程运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水力学(或流体力学)、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流体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知识,全面的河流治理知识和工程经验。
三、课程基本内容1.绪论:河流治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国内外河流治理工程的历史和现状等。
2.河床演变与整治的一般问题:(1)河流的一般特性: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一般特性,包括河床形态、水流及泥沙运动、河床演变等。
(2)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包括河床演变分类、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等。
(3)河流的水力几何形态:包括河床的稳定性、造床流量、河相关系和河流纵剖面等。
(4)整治建筑物及整治手段:包括河道整治及规划、洪水河床整治、枯水河床整治、河床整治建筑物及其材料和构件。
3.自然河流河床的演变及整治:(1)顺直型河流的演变及整治:顺直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2)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蜿蜒型河段特性、演变规律、形成条件及整治工程。
河床演变学 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2、分汊对水力要素的影响 1 m 0.5
1 m 0.5
分汊河段,无论主汊或支汊,其水力要素均比单一 河段时减小,而且支汊的又比主汊的小。
主汊 = Frm 单一段 Fr0
um u0
Hm H0
qm q0
Bm B0
m 0
Qm Q0
m
水流分汊后,汊道的佛汝德数和流速较分汊前减小的较少,
10
1、汊道与单一段水力要素的关系
Hm
3/ m
11
H
0
Bm
6/ m
11B0
BH
m
9/ m
11
0
Hn
1 m
H 3 / 11 0
Bn
1 m
B 6 / 11 0
(7-11) (7-12)
n
1 m
9 / 11 0
(7-13)
11
1、汊道与单一段水力要素的关系
Hm
3/ m
11
H
0
Hn
1
1
hn hm
2/3
Lm Ln
1/ 2
An Am
nm nn
1
n 1m
(7-2)
1
二、汊道分沙
m
Qm Sm =1 Qm Sm Qn Sn
1 QnSn
Qm Sm
(7-3)
1、主汊分沙比可用主汊分流比和主汊与支汊含沙量比值 K s 表示
Sm Sn
Ks
Q0 Qm Qn
m
Qm Sm Qm Sm Qn Sn
而汊道中的流量、面积和水面宽较分汊前减少得较多。
17
2、分汊对水力要素的影响 1 m 0.5
1 m 0.5
分汊河段,无论主汊或支汊,其水力要素均比单一 河段时减小,而且支汊的又比主汊的小。
河流整治课程设计
河流整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河流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河流整治的政策、措施及成功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污染原因,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对河流整治工程进行初步设计。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河流整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勇于探究、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喜欢实践性活动。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河流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河流整治的目标、原则与方法2. 我国河流整治政策与实践- 国家及地方河流整治政策概述- 河流整治工程案例分析- 河流整治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3. 河流整治工程设计- 河流整治工程前期调查与评估- 河流整治工程方案设计- 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的评估与优化4. 实践活动与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学校周边河流,了解河流现状- 资料搜集,分析河流污染原因及整治措施- 小组讨论,设计河流整治工程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介绍河流整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让学生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河流污染的类型和危害。
河床演变学 顺直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 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2
1
1
(6-12)
、
6
三、弯道输沙特性
2、横向输沙率净值
qsn
1
a 6US pj
h R
1 a
J1
、2
1
1
d
6US pj
h 1a
R J1
1 a
2
1
1
d
6qspj
h 1a
R J1
Jn
qsn
6qspj
h 1a
R J1
Jn
(6-13)
7
3、弯道段与过渡段的水流挟沙力
水流挟沙力与参数
U3
gh
15
二、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㈠、裁弯工程 4、引河设计 ①、引河定线
b、引河位置
引河进出口位置的选择极为重要,其原则是进口迎流、出口顺畅。
从当采用内裁形式时,进口应布置在上游 弯道顶点稍下方,引河与老河主流线夹角θ 不宜过大。
引河出口则应布置在下游弯道顶点的上方,使出口 水流平顺,同时可以利用下游弯道深槽水流将引河
单位面积输沙率
QS qs A uS
弯道横向流速的简化表达式为
uz
6U
h 2
R
1
(6-4)
因此弯道横向环流引起的横向输沙率沿垂线分布为
qsz
uz S
6US pj
h 1a
R J1
2
1
1
(6-12)
5
三、弯道输沙特性
因此弯道横向环流引起的横向输沙率沿垂线分布为
qsz
uz S
6US pj
h 1a
R J1
11
第六章 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第二节 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二、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河床演变学 顺直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 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15
二、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㈠、裁弯工程 4、引河设计 ①、引河定线
b、引河位置
引河进出口位置的选择极为重要,其原则是进口迎流、出口顺畅。
从当采用内裁形式时,进口应布置在上游 弯道顶点稍下方,引河与老河主流线夹角θ 不宜过大。
引河出口则应布置在下游弯道顶点的上方,使出口 水流平顺,同时可以利用下游弯道深槽水流将引河
13
二、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㈠、裁弯工程 3、规划设计内容
裁弯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引河规划设计、护岸工程规划 设计两部分。
欧洲裁弯法:是将引河一次性地开挖到通航标准,并在老河 弯上游修筑锁坝,使全河流量骤然通过新河下泄,极易造成 引河的剧烈冲刷及下游河势的突变。
引河法:在选定的引河线路上,先开挖一条断面较小的引河 (小河,其断面仅为设计最终过水断面的1/5~1/30),利用 水流自身的能量,将引河塑造成一条可通过全河流量的新河。
引河河底的开挖高程应以能保证枯水期通航为原则。
如引河地区表层粘土较薄,沙土或沙 壤土的顶板高于枯水期通航所要求的 高程,则可只将沙土或沙壤土顶板以 上的粘土层挖去,下面的沙壤土留待 水流自己冲走。 如引河表层粘土深厚,沙土或壤土顶 板还低于枯水期通航所要求的高程, 则应挖至枯水期通航所要求的高程。
20
10
第六章 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第二节 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二、蜿蜒型河段的整治
稳定现状的措施,主要是保护弯道凹岸,以防止弯道 、
的继续恶化。
改变现状的措施:
小规模的整治主要是对弯道和过渡段的现状加以改善。 例如在弯道内切除凸嘴,调整弯曲半径,扩大水面宽 度;在过渡段束窄局部河道等。
大规模的整治则是根本改变河道现状。例如进行人工 裁弯取直等。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课程设计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课程是一门以河道生态治理为主题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河道生态治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该课程将探讨河道生态治理的历史、理论、技术和实践,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1. 河道生态治理的历史本章将介绍河道生态治理的历史,包括河道生态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发展趋势。
2. 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本章将介绍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包括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技术原理、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施过程。
3. 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本章将介绍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包括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手段、技术要素、技术措施和技术技巧,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实施过程。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践本章将介绍河道生态治理的实践,包括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施方法、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实施结果,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施经验。
三、课程目标1. 了解河道生态治理的历史、理论、技术和实践,掌握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
2. 掌握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手段、技术要素、技术措施和技术技巧。
3. 掌握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施方法、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和实施结果,以及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施经验。
4. 掌握河道生态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将以讲授的形式介绍河道生态治理的历史、理论、技术和实践,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实践法:课堂实践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将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并能够运用河道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的实践。
3. 讨论法:课堂讨论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就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课程设计
第一章黄河下游各水文站基本资料第一节高村水文站基本资料黄河高村站位于山东省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个水文站,也是黄河流域上的重要控制站。
断面距河口距离579.1公里,集水面积734146平方公里。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洪水肆虐,村庄被淹,举村从堤西迁至堤东,该村地势较高,故命村名为高村。
测验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末端,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滩地高,堤根洼,易产生塌岸险情或发生溃决。
史书记载仅光绪四年(1878年)、六年(1880年)、十年(1884年)高村就三次决口。
经过1982年大洪水的考验,显示了河道整治对防洪的重大作用,在历年工农业引水、护滩保村及航运方面也都发挥了较好作用。
第二节夹河滩水文站基本资料黄河夹河滩站位于河南省开封县,东经114°34′,北纬34°54′。
断面距河口距离672公里,集水面积730913平方公里。
洪水主要来自花园口站以上流域,涨落较为迟缓,峰型较胖,水位流量关系受冲淤和涨落共同影响,多表现为涨冲落淤,一般为顺时针套绳。
单次洪水过程水位流量关系相对稳定。
水沙量年内分布不均,大水大沙集中在7~10月份,主汛期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58﹪,输沙量约占全年输沙量的80﹪。
沙峰受来水区间影响,一般三门峡以上来水时含沙量较大,三花间来水时含沙量较小,沙峰滞后于水峰。
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
在该河段 ,黄河大堤内范围宽广,一般洪水频率年份,水流主要限制在主槽内 , 因此大堤内分布有不少居民点以及纵横交错的保护居民点的生产堤和不少高于地面的灌溉渠堤和公路,使洪水行洪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本次设计中,我计算的是高村和夹河滩1967,1970,1971三年的流量和输沙率资料(见表19~30)。
小组数据为1967,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共九年的信息。
班内数据为1960年到1997年共三十三的信息(其中缺失1968,1969,1970,1984,1987年信息)。
沙洲水道河床演变及航道整治方案
1 河床演变及碍航特点 1������1 历史演变
由历史演变图可知( 图 2)ꎬ 6 世纪以前ꎬ 上 游团风河段的举洲右汊主流直趋东南ꎬ 至黄冈东 北故邾城一带受丘陵阻碍ꎬ 折向西南ꎬ 经赤鼻山 西侧至樊口与来自举洲左汊道在文方口折南流的 支汊相汇ꎮ 两汊之间形成芦洲ꎬ 其位置在邾城 西ꎬ 南至樊口 10 kmꎮ 芦洲由小逐渐增大ꎬ 并不 断下移ꎬ 至清时已下移至樊口附近ꎬ 取名为德胜 洲ꎮ 1882 年德胜洲下移至樊口湾后ꎬ 方逐步靠 岸ꎮ 在德胜洲靠岸过程中ꎬ 其上游又有一沙洲开 始形成ꎮ 该沙洲初步形成时面积大约为 0������ 81 km2ꎬ 到 1934 年ꎬ 其面积已增大为 2������ 16 km2ꎬ 而且与原 来的位置相比ꎬ 下移达 1������ 2 kmꎮ 1940 年左右ꎬ 对 岸黄州边滩开始形成ꎬ 随着边滩逐渐向外扩展ꎬ 沙洲不仅面积逐渐缩小ꎬ 而且与德胜洲合并ꎬ 随 后与德胜洲一起向右运动ꎮ
摘要: 根据长江中游沙洲水道近年来实测资料ꎬ 分析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ꎬ 并根据长江航道治理规划ꎬ 提出
航道整治思路和方案ꎮ 结合数学模型计算ꎬ 对 2 个治理方案进行动床效果研究ꎮ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 2 个方案均可起到守护
河床演变学 整治建筑物及整治手段 PPT课件
特别重要地区: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作为设计流量;
重要地区: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作为设计流量;
一般地区:20年或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作为设计流 量。
3
第3页/共32页
一、堤防工程 ㈢ 、堤顶高程和堤防间距确定 1、防洪标准的确定(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4
第4页/共32页
一、堤防工程
抛石粗度根据起动流速决定。
设计时应将护脚处实测最大垂线平均流速作为起动流速,据此求出抛石 粗度,并适当加大以利安全。
利用沙莫夫公式
11
U c 4.6D 3 h 6
反求块石尺寸。
在抛石时,应掺抛一部分小的石料,起到填塞空隙卡紧石块的作用,增 强抛石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22
第22页/共32页
⑵ 抛石护脚的设计
3、堤顶高程---波浪爬高的确定
①、当临水面的边坡系数m=1~4,且浪高小于1.5m时
按钟可夫斯基公式计算
3.2Kha tg
θ-临水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K-与坡面糙率有关的系数,混凝土护坡K=1.0,抛石护坡K= 0.75,干砌石块护坡K=0.8,黄河1.0,淮河0.9;
ha-波高(m),按安德烈扬诺夫公式计算 ha 0.0208V 5/ B 4 1/3
17
第17页/共32页
18
第18页/共32页
19
第19页/共32页
20
第20页/共32页
二、护岸工程 ㈡、平顺式护岸工程的结构及设计要点
1、下层工事 ⑵ 抛石护脚的设计 抛石护脚的设计涉及到抛石的粗度、边坡、数量、抛石的位移及走失 等问题。
21
第21页/共32页
⑵ 抛石护脚的设计 ①、抛石粗度(块石尺寸)的选择
04 河床演变学(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
04 河床演变学(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河床演变学第四章整治建筑物及整治手段第一节河道整治规划1、河相关系的概念河相关系的数学表达式U = f3 (Q,G,d ) B = f1 (Q,G,d ) h = f2 (Q,G,d ) J = f4 (Q,G,d )式中,、、分别为河宽水深和纵比降;分别为河宽、式中,B、h、J分别为河宽、水深和纵比降; Q、G分别为来水量、来沙量,d代表河槽的分别为来水量、、分别为来水量来沙量,代表河槽的边界条件。
1河床演变学第三节2、均衡形态的特点河相关系①、均衡形态下河道的主要几何尺寸不变;均衡形态下河道的主要几何尺寸不变;②、此时存在一种自动调整的负反馈机制;此时存在一种自动调整的负反馈机制;③、均衡形态下水流和泥沙变量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均衡形态下水流和泥沙变量之间达到某种平衡;④、所谓均衡形态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只是就空所谓均衡形态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间和时间的平均情况而言;间和时间的平均情况而言;⑤、均衡形态出现的概率较大,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形均衡形态出现的概率较大,态。
2河床演变学第三节3、均衡状态的判据河相关系①、以河道形态随时间的变化为判据河道形态——相对稳定河道形态相对稳定②、以河道内泥沙的输运过程为判据输沙平衡③、以河道的输沙耗能效率为判据能耗最小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4、沿程河相关系沿程河相关系是指不同河流的断面上或同一河流沿程的不同断面上断面尺寸与特征流量特征流量之间的关沿程的不同断面上断面尺寸与特征流量之间的关称为沿程河相关系。
系,称为沿程河相关系。
5、断面河相关系断面河相关系是指同一河流上的同一断面,断面河相关系是指同一河流上的同一断面,在不同流量下的断面尺寸与流量的关系。
同流量下的断面尺寸与流量的关系。
6、沿程河相关系和断面河相关系的区别7、河相关系的研究意义、4 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8、河相关系的研究方法、①、经验公式法②、理论分析的半经验公式法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挟沙力方程Q = UBhU =1 2 / 3 1/ 2 h J n3U S = k gh ωm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二、早期的河相关系 1、肯尼迪公式(1895年) 、肯尼迪公式( 年U = 0.84 h 0.64h = 1.11q 0.61肯尼迪河相关系的特点2、拉塞的人工渠道均衡理论(19____年、拉塞的人工渠道均衡理论( 年)χ = 2 .668 Q 1 / 2Q1/ 3 R = 0.467 1/ 3 ff 5/ 3 J = 0.00056 1/ 6 Q拉塞河相关系的特点6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二、早期的河相关系 3、河床横断面河相关系、①、格鲁什科夫宽深关系式不同河型的ζ值不同河型的值河名长江汉江黄河河段及河型荆江,蜿蜒型河段马口以下,蜿蜒型河段高村以上,游荡型河段Bm =ζ h7 B h= ζζ 2.23_4.45 2.0 19.0_32.0②、阿尔图宁宽深关系式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三、近代河相关系追求的目标1、量纲分析法、 B Q = A1 d 2 gdJ d h Q = A2 d 2 gdJ d_1_2河床演变学第三节河相关系2、联解公式法、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挟沙力方程Q = UBh1 2 / 3 1/ 2 U = h J n U S = k gh ω 3 m河床演变学第三节2、联解公式法、河相关系㈠、河宽经验公式作为补充的第四个约束条件1、谢鉴衡方法(补充宽深关系式、谢鉴衡方法( 水流连续方程挟沙力方程Q = UBh3B =ζ h作为第四个独立方程) 作为第四个独立方程)1 2 / 3 1/ 2 U = h J nB h = ζ水流运动方程mU S = k gh ω经验河相关系式理论上就可求得反映准平衡状态下,河流的河相特征值与来水来沙间的基本关系式(3-34)_(3-37)10河床演变学第三节2、联解公式法、河相关系㈠、河宽经验公式作为补充的第四个约束条件2、明宗富方法、 (将他自己整理实测资料得到宽深关系式、明宗富方法、B0.8 α 作为补充方程) 作为补充方程) =h d 0.065水流连续方程挟沙力方程Q = UBh3水流运动方程mU =1 2 / 3 1/ 2 h J nU S = k gh ωB0.8 α = 0.065 经验河相关系式 h d可得到与谢鉴衡河相关系式类似的方程式(3-47)_(3-50)。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床演变清溪场课程设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床演变清溪场课程设计
在所学水利水电工程基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择案例水利水日工程的施工主要工序:根福施工条件选定工序之间的旅工先后关系:运用现代组织管理工具网络计划技术,非定松涛大利枢纽的施工进度计划,评价工程设计工期,分析影响工程建设工期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序目之间的关系,把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全貌、培养全同观,为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程设计专业范畴:水利水申工程施工:
误程设计工作名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设计:
误程设计成果内容:工程工字关系说明,工序工期设计说明及双代号时标网络图:可选销助设计软件:
误程设计成果形式:见第3章设计成果要求。
坝区为高山峡谷区。
狭谷由震日纪变质岩构成,其上部为第四纪砾石岩,含砂砾石层及黄土。
柳河流向,在坝址附近较为S260°w,河谷里弯曲形,河谷两岸变质岩顶板出震标高,左岸约520m,右岂约515m。
在标高515m时,谷宽约135m,坝址左右岸基岩上直接为黄土覆盖。
河道变迁讲解教案
河道变迁讲解教案教案题目:河道变迁讲解教学年级:初中三年级学科:地理教学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河道变迁的定义和原因;2. 掌握河道变迁的过程和特点;3. 能够分析河道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河道变迁的定义和原因;2. 河道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黑板;2. 幻灯片或写有教学重点的黑板手稿;3. 河道变迁示意图。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教学话题,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来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使用一些问题或图片来启发学生关于河道变迁的思考,如:“你有没有见过附近的河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河道变迁是什么吗?”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在这一步,教师将对河道变迁进行概念解释和相关知识讲解。
可以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幻灯片,或使用黑板手稿进行教学。
重点包括:1. 河道变迁的定义:指河流在形态和位置上的变化。
2. 河道变迁的原因:自然因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和人为因素(如人类开发利用等)。
Step 3:河道变迁的过程和特点(20分钟)教师介绍河道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结合示意图,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
重点包括:1. 河道变迁的过程:冲刷阶段、平衡阶段和稳定阶段。
2. 河道变迁的特点:不可逆性、持续性和多样性。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河道变迁的理解,教师提供一到两个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分享。
案例可以是某条河流的变迁过程、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Step 5: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未来的学习。
可以简要回顾河道变迁的定义、过程、特点和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学习和实践活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项与河道变迁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究。
作业可以是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内容的读书笔记或小结,或是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报告。
《河流动力学及航道整治》课程设计
《航道及海岸整治》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林源学号:251303238专业班级:水利水电2班指导教师:蒋北寒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三日一、设计课题惠安县东港溪清淤整治工程二、设计资料1.东港溪水系图,河道地形平面图、断面图及特征桩号布置图2.项目概况惠安县东岭镇东港溪清淤整治工程位于东岭镇前厝村,系属东港溪流域。
东港溪发源于东岭镇荷山村西南角的小山丘(海拔55.9m)。
流经荷山村、大坵村、彭城村、赤石村、西头村、大吴村后,于路竹下东部汇入湄洲湾。
东港溪的流域面积为16.13km2,主河道长度8.20km,平均坡降3.41‰,为独立入海河道。
东港溪河道两岸以农田为主,局部为道路及民房,穿越村庄的河道被民房及围墙占用,违章建设有大量阻水建筑物;河道河床沿程淤积严重,河滩被人为侵占,大大束窄了行洪断面,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下降,无法正常排泄,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东港溪现有的防洪标准明显偏低,因此,提高该河段的防洪能力,给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本设计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1)《防洪标准》(GB50201-94);(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3)《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4)《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5)《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1-1997);(6)《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3.设计任务及规模东港溪河道较窄,河底淤积又严重,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减小,目前,东港溪基本能够满足2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通过本次河道清淤整治后,河槽的行洪能力大大增加,提高到了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惠安县东岭镇东港溪清淤整治工程整治河道长度1440m,桩号范围DG0+000.0~DG1+400.。
主要是通过河道的清淤、清障、岸坡整治等措施,达到河道功能恢复、水质洁净优良、生态系统良性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课程设计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名称: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二、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河道生态治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掌握河流生态环境的评估和监测方法,学习河道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技术和措施。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提高我国河流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
1. 河流生态环境概述
2. 河流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3. 河流水质监测方法
4. 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技术
5.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践技术
6. 河流调水调沙工程
7. 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综合教学方法,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河道生态治理的核心技术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考试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
六、参考书目:
1.《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
2.《河流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3.《河流水质监测技术与方法》
4.《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5.《河流生态工程技术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1.60m.
������
=
������.������������ ������.������������������������������������ ������.������������������
= 1.33m/s.
流量(Q)= A·V = 3468×1.33 = 4612������³ ������.
第五章
成果分析
从图 1~图 6 可以看出,计算数据为三年、九年、三十三年 时,高村断面与夹河滩断面造床流量结果不同。当代表年份比较 少时,绘出的∑Gs~Q 曲线比较散乱(如图 1 和图 4) ,当代表年
造床流量的计算方法 输沙率法
第一节
本设计参照马卡维也夫方法,因为输沙率 Gs=������������ JP,而我国的水 文站都有实测输沙率成果, 可以直接用输沙率进行计算, 可以将各水 文站逐日平均流量表,按 500������������ /s,划分为若干级,做出历年流量分 级表, 把各月属于每级流量下的流量值挑出, 根据各级流量发生日期, 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上将各级流量下的相应输沙率值进行累 积月统计,再进行年统计,计算出∑Gs。 第二节 平滩水位法
6
第六章
对本设计的认识与展望 对本设计的认识
第一节
本设计通过输沙率法与平滩水位法计算了黄河高村断面与夹河 滩断面的造床流量。 通过计算的过程, 我们认识到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和老一代水利工作者的艰辛。 他们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还能记录下 母亲河如此详细的流量及输沙量信息, 为我们当代人研究黄河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这种献身水利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代水利人传承。 在不冲刷的规则渠道中 ,只限于输送经过控制后的径流 ,确定水 流的水力特征是不会引起重大困难的,但是,在天然的河道水流(它的 水深、 比降和流速无论沿流程或沿时间都不断地变化),则确定水力特 征会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 ,在目前河床演变过程理论的情况下 ,这些 困难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在水工计算中常常使用所谓“造床”流量,造 床流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通常是水文年),与同时期的其他流量比 较,它对于河床的作用为最大的流量。 第二节 对本设计的展望
确定造床流量,目理论上尚不成熟。 因此其概念模糊,提法不一, 方法甚多。 在早期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河床基本上是由洪水造成的, 因此采用与最高水位相应的流量作为造床流量 ;与此相反,也有的学 者认为,洪水只是破坏河床地形,河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常水的作用. 所以采用多年平均流量作为造床流量.因此,造床流量的计算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过程,计算时要综合分析各种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措施来提高计算精度。
1
黄河大堤内范围宽广 ,一般洪水频率年份 ,水流主要限制在主槽内 , 因此大堤内分布有不少居民点以及纵横交错的保护居民点的生产堤 和不少高于地面的灌溉渠堤和公路,使洪水行洪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 制。 在本次设计中, 我计算的是高村和夹河滩 1967,1970,1971 三年 的 流 量 和 输 沙 率 资 料 ( 见 表 19 ~ 30 )。 小 组 数 据 为 1967,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 共九 年的信息。 班内数据为 1960 年到 1997 年共三十三的信息 (其中缺失 1968,1969,1970,1984,1987 年信息) 。
黄河夹河滩站位于河南省开封县,东经 114°34′,北纬 34° 54′。断面距河口距离 672 公里,集水面积 730913 平方公里。洪水 主要来自花园口站以上流域,涨落较为迟缓,峰型较胖,水位流量关 系受冲淤和涨落共同影响,多表现为涨冲落淤,一般为顺时针套绳。 单次洪水过程水位流量关系相对稳定。 水沙量年内分布不均, 大水大 沙集中在 7~10 月份,主汛期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 58﹪,输沙量约 占全年输沙量的 80﹪。沙峰受来水区间影响,一般三门峡以上来水 时含沙量较大,三花间来水时含沙量较小,沙峰滞后于水峰。 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 在该河段 ,
用漫滩水位确定造床流量,是由于按前述方法计算的造床流量 水位大致与漫滩齐平, 同时, 也只有当水位平滩时, 造床作用才最大, 因为当水位再升高漫滩时,水流分散,造床作用降低,水位低于河漫 滩时,流速较小,造床作用也不强。这一方法亦称满槽流量法。使用 这一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河漫滩高程不易准确确定。 为了避免用一个 断面时河漫滩高程难以确定及代表性不强的缺点, 可以在河段内取若 干个有代表性的断面,取其平滩水位时的平均流量值作为造床流量。
第一章
黄河下游各水文站基本资料 高村水文站基本资料
第一节
黄河高村站位于山东省东明县, 是黄河入鲁第一个水文站, 也是 黄河流域上的重要控制站。断面距河口距离 579.1 公里,集水面积 734146 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年(1876 年) ,因洪水肆虐,村庄被淹, 举村从堤西迁至堤东,该村地势较高,故命村名为高村。 测验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末端,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 滩地高,堤根洼,易产生塌岸险情或发生溃决。史书记载仅光绪四年 (1878 年) 、六年(1880 年) 、十年(1884 年)高村就三次决口。经 过 1982 年大洪水的考验,显示了河道整治对防洪的重大作用,在历 年工农业引水、护滩保村及航运方面也都发挥了较好作用。 第二节 夹河滩水文站基本资料
=
������������������������.������������ ������������������.������������
������
= 3.29m.
������
=
������.������������������ ������.������������������������������������ ������.������������������
5
份很多时,曲线则比较有规律(如图 3、图 5 和图 6) ,且有向单 峰发展的趋势。米格纸绘出的图 3、图 5 和图 6 只有单峰,也就 不会有第二造床流量。 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 计算造床流量与所选择的代表年份有 关。第一,当所选代表年流量比较平稳时,所计算出的造床流量 也就越精确,当所选代表年流量变化较大时,所计算出的造床流 量也就越不准。 第二, 所选代表年数越多, 计算结果越符合实际, 所选代表年数越少,计算结果越偏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流量 分级要进行多次试算,直到∑Gs~Q 曲线比较拟合。 计算数据为三十三年时, 高村断面第一造床流量为 1250������������ /������, 第 二 造 床 流 量 为 2250 ������������ /������ , 夹 河 滩 断 面 第 一 造 床 流 量 为 1250������������ /������,第二造床流量为 2250������������ /������ 。可见,这两个断面的造 床流量相同,第一造床流量不一定是最大洪水流量, 第一造床流量 不一定大于第二造床流量。利用平滩水位法计算出的高村断面与 夹河滩断面的造床流量分别为 5442������³ ������和 4612������³ ������,与输沙率 法计算出的造床流量相差很大。 通过比较输沙率法与平滩水位法所得结果, 我们认为差异与 所选择的代表断面有关,由于用平滩水位法计算时只采用了某一 天的断面形态, 而断面形态不仅每天在改变, 而且每时都在改变, 所以选择准确的断面计算造床流量是非常困难的。
= 2.15m/s.
流量(Q)= A·V = 2531.37×2.15 = 5442������³ ������.
夹河滩主槽
起点坐标(1554,74.80) 终点坐标(3714,74.80) 横向比例 1:1,纵向比例 1:100. 面积(A)=3468 ㎡,湿周(X)=2161m. 水力半径(R)= 速度(V)=
7
第一,结合每个省份、各个国家的河流特点和造床流量的分析计算, 并经过现有渠首运用情况的验证结果来选择适当的造床流量。第二, 将多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从而பைடு நூலகம்定合理的造床流量。
8
起点坐标(4182,63.32) 终点坐标(4951,63.32) 横向比例 1:1,纵向比例 1:100. 面积(A)=2531.37 ㎡,湿周(X)=769.35m.
4
水力半径(R)= 速度(V)=
������������ ������ ������ ������
������ ������
������ ������
2
中重要课题之一, 而找到造床流量就是为建立河相关系提供依据。 为 了适应冲积河道的来水来沙, 保持河道的长期稳定, 把造床流量作为 整治流量。如何确定造床流量,目前理论上还不成熟,输沙率法是比 较客观地决定造床流量的方法, 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所以本次采用通 用的输沙率法进行造床流量计算。
第三章
第二章
设计目的及内容
本设计是将水力学、工程水文学、河床演变学和河流动力学等 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地、 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锻炼的过程, 是 学习《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次课程设计, 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已学知识, 学会通过分析水文泥沙资料, 掌握采用 平滩水位和输沙率法计算造床流量的方法, 初步掌握计算图表的设计 与相关图表的分析和计算报告的编写, 为今后从事航道整治工作奠定 基础。 在能自由发展的冲积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有可 能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形态, 这种均衡形态的 有关因素与来水来沙条件的物理量之间有关, 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河相 关系, 它应是冲积河流水力计算和河道整治的依据, 是河道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