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国学经典引导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国学经典引导探析

摘要国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词,在国学热潮的同时,了解国学的概念来历和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介绍国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高校进行国学教育的和引导,让“90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学知识提供建议和对策,旨在让“90后”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国学。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国学国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学”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过,《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古代的国学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自汉代设立的太学,晋代的国子学,北齐的国子寺,隋代设立的国子监,唐宋的国子监则统管太学、国子、四门等学,明清设立的国子监,直至清末在提倡新学反对旧学而废除的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不同于以往,“国学”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尘封已久的古老国门被列强以坚船烈炮所叩开,中国开始了向西方求学的过程,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伴随西方的“科学、民主”等思潮的不断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

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主体地位被撼动,在这种强烈的保卫本民族文化的责任之下,出现了“国学”一词,并大力倡导国学,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辩,这里的“中学”就是“中国之学”,简称“国学”。

在二十世纪初,章太炎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国学”认同为“国故学”,具体来说,是指中国传统的小学、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等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典故和故事,都可以叫做国故学。胡适将“国学”的概念与“国故学”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都是国之故去的,他同时包括了好的国粹,也包括了不好的历史的渣子在里面,他认为国故的使命是整理研究中国一切文化历史的学问;胡适在1920写的《新思潮的意义》里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近代大儒马一浮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就是国学,“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国粹派人物邓实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史记》记录了从黄帝以来的历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此后,尧、舜、禹、汤、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大成,这种经由历史沉淀而积累下来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谓“国学”。

2 “90后”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90后”一词是相对于“80后”而提出来的,用一个年代去定

义一个人群,是社会学家们为了分析社会问题,方便社会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80后”一词的提出是因为“80后”(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定义为‘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改革而成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受到社会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关注;“90后”和“90后”大学生,按照我国受教育的年龄阶段,18岁高中毕业并进入大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按受教育年龄阶段估算,截至到2012年6月,最大(1990年出生)的“90后”已经大学本科毕业,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学生了;“90后”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他们呈现给世人的特点是:思想上较“80后”成熟的更早,且思想活跃,比较务实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同时“90后”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功利,这是归结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竞争,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下“90后”的忧患意识普遍增强,因此也让“90后”在大学接受教育时比“80后”;“90后”更务实,在大学中凡是一切与就业有联系的,“90后”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凡是一切与将来的就业无关的事情都是次要的,这就让大学的教育者非常头疼。大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现实中虽然没有古人说的那样去接近“道”,最起码在自我成长上要有所突破,不能过于功利,过于世俗化,上大学还是要学一些修身和提

高境界的学问。因此,在“90后”大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所有传统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历程,在其漫长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品格。例如《周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中关于“道”的思想,不把万事万物据为己有,不去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去支配和主宰万物等的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他们依然闪烁着不朽而灵动的光芒。

3国学经典学习引导方法

3.1开设讲座介绍国学营造氛围提高认识

大学讲座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大学开设讲座是大学课堂文化的延伸和丰富,大学教育无所不包,如果局限于课堂教学就局限了大学的教育,讲座的形式是自由开放的,谁都可以去听,避开了专业和学(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科的界限,听讲座的人除了能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获得意外的收获外,还会因为讲演者本身学术功底、人格魅力所折服和感染,因而一场讲座的效果会超过一门选修课程。因此,举办国学性质的讲座,要请著名国学研究专家为在校大学生进行传授,无疑是为国学教育提供一剂良方;让国学讲座成为国学知识交流的公共场合和平台,让各种

易变的因素掺入到讲座当中,使各方的思想得到碰撞;开放性、引导性的国学讲座更能引起听众的思考,在思想交流上对国学的兴趣火花就会在讲座上下摩擦而迸发。

3.2开设国学必修课程重点讲授

国学的内容是一个很庞大的项目,如果说精读每一本经典对于非传统文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学科和专业,其自身的阅读量就已经很大,所以在国学经典学习上进行引导是极为必要的,能把中华文化经典通读一遍,并且达到精通的程度在当下这一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先生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它们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中国国学璀璨的光芒,那么,在大学开设国学课程进行重点引导就有了方法和思路,开设课程把国学经典在内容上遍及是不切实际的,从经典中挑选出一些来重点课堂讲授,是可以实践的,钱穆先生所列的书目中《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等完全可以把他们开设成国学课程进行重点讲授,通过对部分国学经典的课堂传授用以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课下自行阅读提供思路和方法,最终达到课堂引导的目的。

3.3成立课余国学兴趣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