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复习资料 比喻、拟人、对比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学 六年级语文】小学毕业语文知识总复习 修辞 共(5页)
2、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 如:操场两旁的树就象站岗的哨兵.
3夸张: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成心的夸大或缩小 如:夸大:小刚的呼吸就象打雷一样响. 缩小:小兰的眉毛象丝线一样细.
4排比:把两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 紧密相关的一串短语或短句排列在一起。
春雨沙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修辞
定义: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就是掌握怎样把
话或文章说得或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具体、 形象的方法。
修辞的种类:
• 1、比喻:打比方--
• 比喻由三个成分关联。
•
即:喻体,本体,比喻词
•
〔把本体〕比作〔喻体〕
•
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 比喻词有:
• 象,似,如,-----
5、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如:这电视难道不大吗?
6、设问:先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和思考,然 后再答复。
如: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7比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人、事物、情况,
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用比较的方法表 达出来。
如:齿鲸凶残,须鲸温顺.
8、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 义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语对 称地排再一起,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自然 地抒发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阅读和写作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语文老师总结:小学语文修辞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只要掌握这几种,语文高分不在话下。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修辞排序(知识盘点+试题)
专题5 修辞、语言运用、排序一、知识盘点。
(一)修辞手法【修辞盘点】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常见考点】1.修辞手法的判断。
比喻: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主要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人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特征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2.修辞手法的变换。
注意原句中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根据要求选用合适的内容补充。
如:雨一直下着。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
(改为拟人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
(改为比喻句)(二)语言运用。
1.句子仿写。
【方法提示】(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
(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3)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要有创新。
②修辞要恰当。
③用词不能重复,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2.语言运用。
(1)根据词语联想写一段话。
【教材示例】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梅花蜜蜂路灯(提示:把握并提炼这些事物的精神如“竹子正直,梅花坚韧,蜜蜂勤劳,路灯奉献。
比喻、拟人、比拟修辞详解
比喻、拟人、比拟◆1比喻、⏹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比喻词)◆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例如: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例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例如: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作用: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拟人,不用说,很熟悉了⏹拟物(借物喻人),◆把人比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如:星爷的经典影视剧《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台词“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啊”,这个就是经典的比拟了。
⏹例如:试卷中他像一只发怒的豹子⏹比喻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本体可以不出现(借喻),喻词可以不出现(暗喻),喻体可以出现很多个(博喻)。
但是比喻一定要有喻体。
比“喻”比“喻”,喻体若不出现,谈何比喻?⏹比拟包括拟物、拟人二类。
比拟是不出现喻体(拟体)的。
⏹举例:他夹着尾巴跑了——此是拟物。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此是拟人。
⏹他像狗一样夹着尾巴跑了——此是比喻。
⏹春风像母亲一样抚摸着你——还是比喻。
阳光下花儿像火一样红。
(比喻)阳光下花儿像火一样熊熊燃烧。
(比拟)这股热情猛烈如火(比喻),燃烧了整个中华大地(比拟)。
(注意,这是一个复合句)太阳露脸了。
(比拟(拟人);本原说法:太阳出来了)教室里沸腾了。
(比拟(拟物))消息一出,顿时炸开了锅。
(比拟(拟物))人声鼎沸(比拟(拟物))。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排比 ❖ 设问 ❖ 反问 ❖ 对偶
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 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 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例:1、走了许久,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 带子。
例: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 什么错?”
2、秦始皇的兵马俑怎能不让全世界惊叹?
对偶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 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1、满招损,谦受益。(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 因果等关系。)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例:1、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练 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2、红褐色的河水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 震耳欲聋。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 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 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2、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 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完整版)小学语文八种修辞手法归纳一览表
(完整版)小学语文八种修辞手法归纳一览表一、修辞手法概述修辞手法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小学语文研究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包括夸张、比喻、拟人、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和描写。
下面将对这八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以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二、详细解析1. 夸张夸张是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意地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数量或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天气真热,能把人烤焦了。
”夸张的手法使得人们更能感受到极端的温度。
2. 比喻比喻是通过明喻与被喻之间的相似之处,以象征、隐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天的脉搏,温暖又欢快。
”比喻使得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笑声的美好。
3.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特点、行为、感觉、思想等赋予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类的表现形式。
通过拟人,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实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大地饥肠辘辘,渴望一场甘霖的洗礼。
”拟人使得大地有了渴望和饥肠辘辘的人性化特点。
4. 对比对比是通过把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相互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他黑得像炭,她白得像雪。
”通过对比黑与白,强调了两个人的肤色之间的鲜明对比。
5. 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并列的内容以相同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修辞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让文句更加连贯,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早晨,阳光照亮了大地,照亮了花朵,照亮了我们。
”排比使得阳光的照耀行为更加强调和生动。
6. 设问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达到修辞效果,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往往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可以调动读者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例如:“你们知道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设问,引起了读者对于世界形成的思考。
7. 反问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但是不需要对其进行回答,通过反问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事实。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典型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典型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1、概念: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构造:比喻一般由三个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练习一: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练习二:以下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
三、复习夸张句
• 什么是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把事 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扩大或缩小, 使人得到突出的印象。
你能举出使用夸张手法的句子吗?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一眨眼十年过去了。 3、她在巴掌大的阳台上写作业。 4、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 听到。 5、桂子花开,香飘十里。 6、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 云。
• 辨别,下面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 是比喻句?
1、石拱桥的桥洞像虹。( 是 ) 2、小李像过去那样尊敬老师。( 不是 ) 3、她长得很像她的妈妈。( 不是 ) 4、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 是 ) 5、这支笔像是我的。( 不是 ) 6、他像猴子似的爬上了树。( 是 )
• 练习:
读句子,分别说说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 么? 1、他在那坐立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 他 )比作(热锅上的蚂蚁 ) 2、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 不定。 把( 浪涛 )比作(顽皮的小孩) 3、河马的一对门牙,不是向上长的,而是 向前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把( 河马的门牙 )比作(两把铲子)
一、复习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分别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1、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拟人 )
2、啄木鸟像医生在给树治病。(比喻 )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外一种 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比喻句有本体 和喻体,可以有比喻词“像”“仿 佛”等。 拟人是把事物直接当作人来写,让 事物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拟人句不能有不同类的事物——“ 人”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反过 来说,凡有“人”出现,有比喻词 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
• 分辨: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比喻 )
2、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拟人 )
小学语文五大常考修辞(附万能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五大常考修辞(附万能答题公式)修辞手法是小学语文的一大必考知识点,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还可为孩子的作文写作增色不少。
为此,睿妈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常考的几大修辞,并附上各自的万能答题公式,赶紧学起来!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事物A(本体)和事物B(喻体)为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这时可以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常见的比喻词:像、好像、似、似的、是、成了、变成、仿佛……例: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万能答题公式】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用(事物)比喻(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物赋予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当做人来写。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万能答题公式】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排比:排比是把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例: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万能答题公式】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感情。
四、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例:1、扩大夸张: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万能答题公式】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夸大/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强调/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五、反问: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反问、引用、对偶等。
修辞方法不但在小学语文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修辞方法这一知识点掌握好
与坏,可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好坏,所以不能忽视。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去说明别的事物。
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事物就叫做拟人,跟人一样的事物可以说话、活动、有感情。
夸张:对某事物进行扩大描述或者缩小描述,但不是没有原则无限的扩大和缩小,
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排比:排比一般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
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法。
反问:有问答在句中就是反问,用问的预期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使得语气加重。
设问:设问就是自问自答,直白地设问,直白地回答。
双关:故意让词语或句子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但是注意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使用。
引用:引用的一般是成语、典故等。
反语:反语就是故意说反话,用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
对比:把正反的事物进行对照,或者将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对偶:对偶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要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表达的意思要相近、相关或
相反。
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来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想把修辞方法运用得恰当正确,就要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和学会举一反三!。
新部编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老师特别整理了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手法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汇总
语文修辞手法汇总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放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小学语文修辞复习资料比喻、拟人、对比
小学语文修辞复习资料比喻、拟人、对比第一篇:小学语文修辞复习资料比喻、拟人、对比语文语法句子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本体)(喻词)(喻体)隐喻[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喻体)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
分类详解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轻松掌握考试不再怕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完整版)小学语文专项复习修辞手法讲解资料
小学语文必学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一讲解。
1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相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详尽的,简易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高妙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定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有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忧如、好像、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诚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要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定是实质不相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定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再生的竹笋,色彩明朗,倒映水中。
《(桂林山川)》(2)小兴安岭一年四时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2拟人说到拟人,应先认识一下比较,比较就是依照想象把物看作人来写,或把人看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赐予物以人的感情、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述人的词来描述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看作人写,使事物色彩鲜亮,描述生动,包括丰富。
(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酣睡中的大地。
(2)俏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兴的舞蹈。
3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周边、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国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遇到脚尖。
整合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及练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
语文专题(一) : 修辞方法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1、概念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 、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 、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
把太阳比喻红气球把红气球比作太阳练习一: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把比喻把比作2 、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比喻3 、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比喻4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比作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比作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比作练习二: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X”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例: 1 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小学生常用修辞手法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 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 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 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 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 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 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8、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拟人 )
9、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10、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夸张 ) 11、如果说爱是三月淅沥的春风,感恩就 是小草吐露的新绿;如果说爱是初夏生机 的日光,感恩就是材木成长的浓绿;如果 说爱是冬日洁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 满的小麦。( 排比 )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 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 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
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 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 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 (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 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 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例:我能被风吓倒吗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 头来。( 拟人)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 考着什么。(拟人)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比喻)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 孩子们。(设问) 6、骆驼是沙漠之舟。( 比喻) 7、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反问)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 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 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 炼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语法句子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 及借喻三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本体)(喻词)(喻体)隐喻[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喻体)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表示举例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三、表示猜测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四、表示联想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五、表示说明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拟人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方法。
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如何来创造拟人句呢?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相似的言行、思想。
如: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又如饮料瓶放桌上,我们可以想象成为饮料瓶站在桌上;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散步;蜜蜂在花丛间采密,我们可以说是拎着花篮在舞蹈。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们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把人类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物以“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让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我们要创作一个真正的拟人句,还要从思想内涵中下功夫。
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句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1、小河向东流。
改:小河欢快的唱着歌向东奔西跑。
2、螃蟹煮熟了。
改: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3、水稻成熟了。
改:水稻笑弯了腰。
4、高梁成熟了。
改:高梁涨红了脸。
5、大地上有白雪。
改: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雪。
6、大树在路边。
改:大树站在路边。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已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世界》)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养花》)“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
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我爱故乡的杨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会奋斗”呢?这里显然把花草比拟成人了。
后者,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
写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大海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这里把“兴安岭”人格化,更加突出了兴安岭的美。
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如:《水彩们的争吵》——主人画了一幅画,被评为美术作品一等奖。
水彩姐弟们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而争吵不休。
《我家的“好朋友”》——洗衣机“姐姐”是我们家的“特殊朋友”,她漂亮、勤劳,具有为主人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当然,在这些文章中,拟人已不再是一种锤炼语言的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构思、写作的方法了。
作文中,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排比在一个句子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它能增强句子语势,加深感情。
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
常见的排比句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大类。
一、并列式排比句所谓并列式排比句,它的分句之间是并列同等地位。
练习: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
改:下课了,同学们有的玩滑梯,有的玩乒乓球,有的玩翘翘板。
2、爸爸下班了。
改:下班了,爸爸一边喝茶,一边看杂志,一边聊天。
3、小金鱼在水中。
改:金鱼一会儿浮在水面,一会儿放在水中,一会儿沉在水底。
4、我课余生活很丰富。
改:我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时看书,有时跳绳,有的画画。
5、小明来到公园。
改:小明来到公园,一会儿拍皮球。
一会儿放风筝,一会儿踢足球。
二、递进式排比句递进式排比,也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组成,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1、我们要努力学习。
改:为了做祖国的接班人,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腾飞,我们要努力学习。
2、邱少云趴在火堆纹丝不动。
改: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部队,为了这次战斗,邱少云趴在火堆纹丝不动。
3、欢声笑语传到外面。
改:欢声笑语传到教室,传到走廊,传到校园。
4、刘胡兰壮烈牺牲。
改:为了保护干部,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共产党的胜利,刘胡兰壮烈牺牲。
比喻句的意义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
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
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这样就叫比喻。
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
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句。
比喻句的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什么?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
应当表现当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句:(1)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2)母亲的爱似山,似海。
(4)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5)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7)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8)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9)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10)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11)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铜镜。
(12)星星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闪烁。
(13)小姑娘的心灵像雪花一样纯洁。
(14)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的少女。
(18)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19)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20)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21)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22)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23)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
(24)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
(25)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
(26)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
(27)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
(28)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
(29)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
(30)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31)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
(32)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
(33)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
(34)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地起来忙碌。
(35)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天准时把我唤醒。
(36)母亲是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再漂泊。
(37)母亲是陈年的老酒,让我深刻感受到浓烈的甘醇。
(38)母亲是威严的老师,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39)母亲是默默的老黄牛,忍辱负重,从不叫苦。
(40)母亲是和平的信使,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和睦。